高中防震演戏工作报告:《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欣赏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3:24:37

《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欣赏解读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不仅便利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由于年久失修,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京杭大运河沿线是我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工业生产很发达。在兖州、济宁、枣庄、滕县、丰县、沛县、徐州及两淮等有大中型煤矿,连接上海、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等工业城市。为了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沿线的鲁、苏、浙三省对大运河各段进行了整治、扩建和渠化,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运河沿线的主要港口有济宁、徐州、邳县、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和杭州等。济宁段(山东济宁—江苏徐州蔺家坝),全长约130多千米,济宁段主航道将由六级航道标准提高到三级标准,底宽由目前的16米拓宽到50米,水深达到3米。届时,千吨级船舶可由长江直达济宁,年通过能力将达到2500万吨,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抵得上新建一条“京沪铁路”。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785年的历史。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沧州市、衡水地区、邢台地区,山东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济宁市、枣庄市,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杭州市18个市区。京杭运河从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国主要粮、棉、油、蚕桑、麻产区。人口稠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生产潜力大。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沪宁和沪杭铁路及公路网相继修建,与运河息息相通;沿线各地工业先后兴起,城镇密集,是中国精华荟萃之地。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京杭大运河的现状特征
京杭运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条件在各段均不相同。
①通惠运河。历史性通航河道。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目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②北运河。长约180公里,集水面积5.11万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节性通航外,其余河道均不能通航。
③南运河。又名御河,长414公里。四女寺至临清段称卫运河,长94公里。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狭弯曲,底宽15~30米,水深约 1米,建有杨柳青、独流、北陈屯、安陵4座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由于上游水库拦蓄,两岸农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现已处于断航状态。卫运河底宽30米,水深约1米,建有四女寺、祝宫屯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由于上游岳城水库畜水,截走水源,尤当卫运河扩大治理后,航道情况骤然恶化。
④鲁北运河。也称位山、临清运河,原河段已淤塞。1958年另选新线,长104公里,但未开挖。1960~1968年,根据引黄输水要求,开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两头河段尚未开挖。
⑤鲁南运河。国那里至梁山段称东平湖湖西航道,长20公里,1968年虽经疏浚整治,但河道严重淤积,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梁山至南旺段长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南旺至济宁段长27.1公里,底宽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仅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济宁至二级坝段长78.1公里,航道顺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宽50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⑥中运河。二级坝至大王庙段原来是走韩庄、台儿庄一线。1958年在江苏省境内新辟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经徐州市北郊通过,至大王庙与中运河汇合。大王庙至淮阴段仍循原来河道南下,长163公里。徐州以下河段,经近年分段拓宽,航道一般底宽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吨级以上拖带船队。是为徐州煤炭南运主要线路。
⑦里运河。全长169公里,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近年屡经整治,航道底宽一般达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吨级拖带船队。年运货量1500万吨左右。
⑧江南运河。自长江南岸谏壁口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平望至杭州。其中,平望至杭州有3条航线,即东、中、西线,如以东线计算,全长323.8公里,大部分底宽20米,水深2米,一般可通航40~100吨级船舶,年货运量达1600余万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已将江、河、海衔接起来,构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以京杭运河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相连通的水运网。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第三届运河名城博览会期间,举行了中国大运河邮票首发式。大运河邮票名为《京杭大运河》,包括特种邮票一套六枚和小型张一枚。 “几乎每个运河城市,都想登上《京杭大运河》邮票,而这套邮票一共才能容纳7个景点,机会非常宝贵。”中国邮政经过很长时间的考察,最终决定了邮票上的景点,分别是,燃灯塔(北京)、天后宫(天津)、山陕会馆(山东)、清江闸(江苏淮安)、文峰塔(江苏扬州)、拱辰桥(浙江)以及镇国寺塔(江苏扬州)。
2009年9月26日中国邮政发行的《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1套6枚,小型张1枚。
邮票志号:2009-23
图  序         图  名       面  值
(6-1)T          燃灯塔        1.20元
(6-2)T          天后宫        1.20元
(6-3)T         山陕会馆       1.20元
(6-4)T          清江闸        1.20元
(6-5)T          文峰塔        1.20元
(6-6)T          拱宸桥        1.20元
小型张           千里通波        6.00元
第一枚邮票:燃灯塔

 
通州燃灯塔,位于北京城东通州区北城。辽代创建,明、清多次重修。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高约45米。须弥座双束腰,每面均通州燃灯塔有精美的砖雕。塔身正南券洞内供燃灯佛,故名燃灯塔。其余三正面设假门,四斜面雕假窗。塔身以上为十三层密檐,第十三层正南面有砖刻碑记“万古流芳”。整座塔上共悬风铃2224枚,雕凿佛像415尊。塔刹为八角形须弥座,上承仰莲,再上为相轮、仰月、宝珠。塔顶部原生长有榆树一株,高数米,浓荫华盖,蓊蓊郁郁,堪称奇景,为保护古塔,今已移植塔下。北京大学的著名校园建筑博雅塔便是以其为原型修建。 据《通州志》记载,在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时,这座塔曾因强烈地震倒塌,有不少人看见在乱砖堆里散落着数百颗舍利子,如小米大小,颜色淡黄微红,晶莹似宝珠,拣起来存放在佑胜教寺里,在重新建筑时又放入了塔的天宫里面。一千四百余年来,燃灯塔高高耸立在白河今北运河)西畔,是用来镇压白龙,以防泛滥,保护两岸百姓免遭水灾而修建,是一座镇河塔。“支柱幽燕天半壁”,“一枝塔影认通州”,这是清代两位著名诗人描绘燃灯塔的诗句,前句描写巍然屹立、雄伟壮观的景象,后句记述古塔景致最美,可作古城通州象征的神韵,因此使此塔享誉中华。
第二枚邮票: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天津古城东门外,始建于元代。天后宫坐西朝东,面临海河,最初创建于元朝(1206-1368年)时期的1326年,后来的朝代又多次重修。从东向西,主要建筑包括戏楼、幡杆、山门、牌坊、前殿、大殿、藏经阁、启圣祠以及钟鼓楼、配殿和张仙阁等。主体建筑是大殿,建造在高大的台基之上,中间面阔3间,进深3间,7檩单檐庑殿顶,前接卷棚顶抱厦,后连悬山顶凤尾殿,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木结构建筑风格。该建筑群是中国三大天后宫之一,也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天后宫之一。 天后宫的主要功能是企求航海安全,是历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海员娱乐聚会的场所,除了举行隆重祭祀海神天后的仪式外,还经常有各种中国特色的酬神演出。据说在每年农历3月23日为天后妈祖的诞辰,这里经常举办民间花会,吸引了很多游人。由于当时海运漕粮,漕船海难不断发生,而天津是海运漕粮的终点,是转入内河装卸漕粮的码头,所以,元泰定三年(1326年),皇帝下令建天后宫(当时叫天妃宫),于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码头附近,供人们奉祀海神天后。水工、船夫、官员在出海或漕粮到达时,都向天后祈福求安。居家百姓没钱的也来求财,没儿的求子,有病的祈免病灾。这是古人无法克服海洋、江河险难而求助神灵的消极表现,也反映了苦难民众的古朴文化心态。一个天后便凝聚和抚慰着众人心。
天津天后官建立迄今660多年,一直香火很盛。船户来往必定祀祷,远近百姓多来祈福,热闹极了。有古人的诗可证。元代张翥有首诗《代祀天妃角次直沽作》描写了拜祷天后盛况:“晓日三汉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色满宫袍。”元代朝廷封了天妃,又派官员代祀,可见上层人士对天后娘娘的尊重。来祭祷的人中更多的是船户,清人汪沆 《津门杂事诗》有“天后宫前舶贾船,相呼郎罢祷神筵”的诗句。清人蒋诗《沽河杂吟》有“刘家巷里如云舶,部祷灵慈天后宫”的诗句。他们描写的都是江海船工祭祀天后的热闹情景。
第三枚邮票:山陕会馆

 
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带动了聊城经济。便利的交通使经济、文化空前的繁荣昌盛,当时的聊城因此享有“江北一都会”的美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使聊城百业兴隆,山陕会馆就是当时由山西和陕西商人为了“祀神明、联桑梓”而建立的。 “联桑梓”是联络同乡之间的感情,逢年过节时商人们在会馆集会搞一些活动庆祝节日;“祀神明”呢,商人敬奉的神仙是三国时智勇双全的关羽,所以会馆的俗称就是“关帝庙”。因为关羽是山西运城解州人,作为他的老乡,商人们认为关公可以荫蔽他们平安、发财,所以要拜祭他,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八年,完工于嘉庆十四年,工程耗时66年,费白银60465.69,面积只有五亩七分,3311平方米,但布局紧凑,雕刻精美,堪称古建筑之集大成者。山陕会馆位于聊城东关古运河西岸。坐西朝东,面河而立。它是由山西、陕西商人合建的一处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清乾隆八年(1743)始建,历时4年,山门、正殿等主体工程竣工。其后逐年扩修,至嘉庆十四年(1809年),方具现今规模。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3311平方米。保留至今的有山门、戏楼、夹楼、鼓钟2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飨亭、南中北3殿游廊、春秋阁、望楼等亭台楼阁160余间。 院中两尊高约2.8米的石狮子,造型雄伟,比例准确,刀法娴熟,刻工精细,生动地再现了狮子的威武凶猛,是难得的艺术珍品。两株古槐,老干苍劲,丫杈盘绕,更给古建筑增添了古色古香。在这处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群里,还保留有历年重修大小碑刻19幢,石雕方形檐柱26根,浮雕、透雕的精密额坊21方,作为柱础的石雕狮子、大象、麒麟12座,照壁折壁人物、花草、山水等石刻12幅。主要建筑的116个柱础,都刻有各种花、鸟、兽等装饰。另有木柱上刻的楹联2幅,石柱上刻的楹联10幅,正楷行书兼备,字迹浑厚大方,遒劲有力,向为书法家所称颂。因此,山陕会馆在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枚邮票:清江闸

 
清江大闸口是指清江大闸及其附近区域。清江大闸位于淮安市古运河大闸口,是1700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处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古闸。清江大闸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万历十七年(1589年),又在大闸西北建一越闸,为正闸之副。两闸全部用长方形条石砌成。历史上,清江大闸为南北运河咽喉地带,位置极其重要,仅漕粮每年就达400万石左右。
清初文人吴梅村有“岸束穿流怒,帆迟几日程。石高三板浸,鼓急万夫争”的诗句,就是描写船只过闸的景象。清初诗人王士祯曾任工部分司驻淮,于此创浮桥以利行人。并在闸上置活动闸板,船过则开,船去则合。闸板断开时有摆渡往来渡客。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江浦又演变为清江的专用称呼了。 大闸旁立有一座《若飞桥》石碑。1946年5月14日,苏皖边区政府为纪念4月8日王若飞乘飞机在黑茶山遇难,将大闸更名为若飞桥。
第五枚邮票: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扬州市南门外官河南岸,处于古运河入江水道三湾子岸边。凡江南航船进入扬州看到的第一个高大建筑,就是这座卓尔不群的古塔。夜幕降临时,高处点燃灯火,为南来北往船只导航。然而,时至今日,由于历史的变迁,文峰塔已不再起指航作用,但塔身上的灯龛大部还存留至今,让人不禁想起它昔日的辉煌。登上塔顶眺望,可尽览古运河及扬州市区风光,文峰塔是水陆交通进出扬州的标志。
“ 宝塔有湾湾有塔,琼花无观观无花”,这宝塔即为文峰宝塔,唐代扬州地图中,长江与扬州近在咫尺,为了减少长江对扬州的直接冲激,前人将长江和扬州相连处的运河故意凿成“之”字形,汹涌澎湃的江流斗折蛇行,自然得到缓冲,进扬州城时便如被训服的野马,增加了温柔敦厚之气。就在运河的转弯处的东岸,塔高耸而立,成为进出扬州所见的标塔,高塔“送夕阳,迎素月”,夜幕降临时,高处点燃灯火,为南来北往船只导航,“送客迎宾总是情”。
文峰塔为楼阁式塔,八面七层,砖木混合式结构,塔基为石筑须弥座,底层外檐向外伸展,基础坚实,端庄稳定,向上每层墙面皆为砖砌,斗拱、栏杆则为木结构,一到六层外观为八角,而内心都是四方,分向开门,内壁上下交错,重叠亦成八角形。到第七层时,内外壁统一为八角形。整体上讲,七层下大上小,结构稳定,所以清康熙七年,扬州闹过一次地震,官邸民房倒塌无数,唯独此塔仅是塔尖摇落,可见此塔之坚固。 此塔最宜登高远眺,俯观塔下殿宇静谧安详,运河流淌,形成动静对比。不远处即是荷花池,塔影倒悬运河之中,荷池居于绿荫之内。人们将塔喻笔,池喻砚,一笔一砚,互为借景。北眺,古城旧貌新颜,通衢大街,车水马龙;层楼民居,鳞次栉比。向南极目,长江静如练,似乎失却了波涛汹涌、山奔海立之势;金山峙象屏,仍旧显示出雾裹云遮,清丽妩媚之状。塔外即为“古运河”的石碑。
第六枚邮票:拱宸桥

 
过去,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如果说漕运是运河的灵魂,那么,数量众多的石拱桥就是运河文化的脊梁骨。漕运规定了江南船只的方向,如果船只的方向就是运河的方向,那么,迟至晚明才有的拱宸桥,让已经通行了一千年的京杭大运河,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起点。
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清光绪十一年(1885)重建。拱宸桥的“宸”字,是帝王宫殿的意思,高大的拱形石桥,横跨在大运河上,象征着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桥由此得名。远远望去,位于大运河起点的这座三孔石拱桥,就像刚刚建造的时候一样,气度非凡,引人注目。
这一带,当初有杭城著名的三大茶园——阳春茶园、天仙茶园和荣华茶园。以后还出现了醒狮茶楼、丽春戏院和丹桂茶园,时至晚清,杭州开埠后,拱宸桥为通商口岸,一时之间,成为人流的集中地。人气既旺,文化也随即在这些著名的茶园中浓郁起来。坐在拱宸桥的桥顶,俯瞰大运河,河水浑浊,一些巨大的铁皮船在中央桥孔进进出出,大运河一如既往,还是那么繁忙。为了保护好这座古桥,两边的桥墩旁,新近各砌了护墩,以减少船只冲撞的可能。护墩上各各匍匐着鳄鱼般的怪兽,既美观又实用,又有一种敬畏。这倒是保护遗存的石拱桥的一个可取的办法
杭州拱宸桥作为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标志建筑物之一,以98米桥长和16米桥高的雄姿横跨流经杭州城北的古运河。拱宸桥这座用于迎接帝王下江南的三孔石拱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古往今来就一直是京杭大运河南端终点的标志,系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以来,杭州市围绕“还河于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国际旅游产品”三大目标,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进行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 2006年10月,历时四年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一期工程竣工,运河两岸延绵20公里的游步道更是成了广大市民和游客赏景、休闲、健身的大公园。与此同时,新建于拱宸桥东侧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及运河文化广场也向社会开放。当年12月,京杭大运河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邮票小型张:千里通波

 
江苏扬州镇国寺塔在高邮市西西门湾.又称西塔。始建于唐僧宗时,原为9层,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被大风损坏3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为7层。1956年拓宽运河时,为保护文物,在塔的四周直径100米以内填土筑堤保护,形成运河中的一个小岛。塔砖建为平面方形。塔内7层砖百为十八式藻井,在交叉的本梁上立刹百木柱,直至塔刹。塔上为砖砌粉灰色的四角切尖式塔顶,上置覆钵,再上是铜制葫芦刹顶。一般佛教名胜都是塔寺相依,而镇国寺塔有塔无寺,只是孤身一个,突兀地耸立在参差的荒木和杂乱的野草丛中,塔身长满不知名的野草和荆棒,仿佛一个从远古走来的巨人,披着一身岁月的沧桑;其二,塔位于河心岛上,人们只能和它隔水相望。因有一水之隔,加之寺庙不存,一般人轻易不会上岛。没有晨钟暮鼓相伴,没有香客游人来往,偶有不知名的野鸟忙忙碌碌地飞进飞出。天长日久,河心岛几乎成了一个荒无人迹的地方。把塔建在河心岛上,肯定不是最初设计者的创意,而是后来者的神来之笔。镇国寺塔又叫西塔、西门宝塔,最初位于高邮城西,几是在古运河之滨,而不是在古运河中间。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古运河拓宽,如果按照预定的裁弯取直方案,镇国寺塔必须拆除。也许是神灵暗中护佑,一位伟人——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让道保塔”,于是便有了千里古运河上难得一见的河心岛,镇国寺塔从此在水一方。也许正是这一水之隔,使镇国寺塔身价倍增。物以稀为贵,人工开凿的运河有岛本就稀罕,岛上有塔更是绝无仅有,何况是有“南方大雁塔”之美誉的千年古塔,堪称华夏景观之一绝。在水一方,于游人香客是不方便了。有了距离美、蒙   美,增加了观赏价值。2004年,镇国寺恢复重建,绿树掩映之中,露出了大雄宝殿的红墙黄瓦,翘角飞檐。河心岛上出现了僧人们从容而勤勉的身影,每日里有规律的晨钟暮鼓;还有一队一队络绎不绝的游客香众。后来当地人捐资兴建的“普渡桥”,为西塔景区再添一胜景。
邮票小型张的边纸上还有大运河的另外三处景点:苏州盘门、高邮孟城驿、无锡清名桥。
盘门水路并联,是春秋时期吴国“阖闾大城”的“路八门、水八门”之一,随着历史风云的变迁,八门现仅存盘门,其余诸门早已灰飞烟灭。盘门因“刻木作蟠龙向北镇越”得名,大运河在此环抱城垣,水陆萦回交错,是苏州的水陆交通要道,今存的城门虽为元朝之物,但仍不失春秋大气,巍然雄峙。盘门水城门是国内外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水城门由两重拱式城门和水瓮城贯穿而成。水闸用绞关可随时开闭,这种周到的战备与防洪设计,是古代筑城史上因地制宜的创举。 水门由相距4.6米的内外两重城门组成,纵深24.5米。外门石拱券作分节并列式构筑,金刚墙高达7.25米,墙角各立方石柱,上架楣枋以承拱券。拱券矢高2.75米,开有闸槽。内外水门之间,南北砌泊岸,东南隅城墙内辟有洞穴通道,可循石级登城台。内门由三道纵联分节并列式石拱串连构成,三拱尺度不一,第三道最大,高9.7米,宽9.3米,深6米。内外两水门建筑结构不同,非同一时代遗存,外门显然早于内门。水城门通道:水瓮城东南隅内侧修建的洞穴式通道,高1.80米,宽0.9米,仄而陡直,古时为守军上下秘密观察和启示闸门之用。陆门也有内外两重,期间为平面略成方形的瓮城,内周长约177米,城墙高8.1米,下以条石为基,上砌城砖。内外两门错置,外门在瓮城东北方向,由三道纵联分节并列式石拱构成左右城墙亦花岗石砌筑,均为近代改建。内门偏于瓮城西南,以三道砖拱构成,其中第二道拱转换90度砌筑,第一、三两道各厚三层,采用二丁一顺砌法。门洞纵深13米,宽3.9米,第三道拱高5.45米。为增强稳固性,门外左右加筑梯形护身墙。第一道拱上开有"品"字形小"井",是对付敌方火攻的灌水口。此门年代较早。登城坡道在城墙北侧,可自东而西上至城台。城 墙:盘门现有城墙全长300多米,高5米多。从城垣北侧石板坡道登上城墙,可以看到整个陆门、水门套城的布置和结构全貌。城墙上的雉堞、垛口、射孔 、炮洞、闸口 、绞关石 、天井(防火用设施)均历历在目。
盂城驿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位于高邮市南门外。盂城驿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盂城,高邮的别称,取宋代高邮籍词人秦少游“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诗句而名之。盂城驿原来规模宏大,有正厅五间、后厅五间、送礼房五间、库房三间、厨房三间、廊房十四间、马神庙一间、马房二十间、前鼓楼三间、照壁牌楼一座,在驿站的北面还有驿丞宅一所,共有房屋十二间、夫厂一所六间房,驿站旁边还有秦邮公馆,有门楼一座、内正堂三间、后厅寝室三间、南北厢房八间。另外,驿站在朝西的运河堤上,还有迎宾的皇华厅一座,有厅三间、差房三间;驿站的东面还有马饮塘。如此规模的盂城驿在嘉靖三十六年时毁于倭火,隆庆二年有予以重建。现在的盂城驿是明代的遗存,是在元代秦淮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孟城驿建筑群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发现。经过多年整修,基本恢复原貌。现存遗址占地20多亩,房屋80多幢,坐北朝南,大致分为三处:驿舍区、鼓楼区、马神庙。盂城驿以旧址、文物、图片、表册等呈现了邮驿的实况,为研究我国古代邮驿制度和邮驿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物和实物见证。
清名桥,原叫清宁桥,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飞架运河两岸。在清名桥南侧是伯渎河,流经梅村至常熟。整座桥造型匀称,稳固雄伟,是无锡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景点,也是最吸引中外游客的地方。清名桥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桥,始建于16世纪晚些时候的明万历年间。它是无锡“寄畅园”的主人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别是太清、太宁,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宁桥”。这座石桥在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间,因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宁改名为清名桥,也有人称它为“清明桥”。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因两岸地势高低关系,东西石级不等,东有石级46级,西有43级。拱圈为江南常见的分节平列式,共11节,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题刻。一立于清咸丰年间,介绍桥梁和更改桥名经过;一立于同治年间,介绍重建清名桥的始末。桥栏上没有雕饰,每侧立两个望柱,显得十分古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