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课件全套:粟裕:一代将星青史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9:01:45
 
 粟裕:一代将星青史垂 
2007年09月06日 08:15:07  来源:学习时报 
 
    今年8月10日,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一代名将粟裕百年诞辰。过去,我曾作《七律 颂粟裕大将》:   当年修史颐和畔,     纵比横排裕占先。     虎帐筹谋孙武秀,     沙场布阵汉侯妍。     三山推倒人民赞,     四著流芳兵法传①。     虽遇风霜无怨怼,     汪洋一粟战神翩。     这首诗是我发自内心的赞歌,尽管已收入《粟裕纪念文集》,可是作为粟裕领导的部队的一名干部,他任政委的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的一位研究员,以及《粟裕文选》和《粟裕纪念文集》的编辑人员,总觉意犹未尽,想再写点东西,但苦于事务繁忙,迟迟未能动笔。恰《学习时报》的同志约我写篇文章,觉得责无旁贷,便欣然接受了。     粟裕1907年8月10日生于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湘西会同侗族之乡。深厚的崇文尚武精神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以及良好的思想文化教育,对粟裕的青少年时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家乡的土地,不仅哺育了他健康的躯体,而且培养了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刻苦耐劳的精神。这为他壮丽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1925年春,粟裕考入了被誉为“达德成材”的湘西最高学府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这所学校同长沙第一师范、衡阳第三师范齐名,许多仁人志士在此学有专长,踏上了成功之路。粟裕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和马列主义,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成了该校有名的“模范生”。1926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1927年上半年,粟裕参加了常德地区的反对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马日事变”和“敬日事变”斗争,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在常德已无法立足。这使他懂得了要革命,“不拿起枪杆子,打倒新老军阀就是一句空话。”他决心投笔从戎,于是辗转到了武昌,在中共党组织的安排下,进入叶挺部第二十四师教导队,任班长,经历了极为严格的军事训练和艰苦生活的考验,迅速实现了由一个革命青年向革命战士的转变。在这里,他经常聆听周恩来、恽代英、叶挺等领导同志的报告,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迅速提高。从此,他同革命武装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军队,由一个战士成长为共和国大将。     1927年粟裕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出色完成了保卫总指挥部和领导人安全的任务,以及起义军南下警卫参谋团和押运武器弹药的任务。南昌起义失败后,他随朱德、陈毅带伤转战湘粤赣边,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并经历了湘南起义和井冈山会师。1928年6月,粟裕运用兵不厌诈和机动灵活的战术,在七溪岭战斗中率连队9人追击敌人,自带3人俘敌百人枪,打了一个漂亮仗,名声大噪。后经中央苏区反“围剿”,迅速成为一名高级指挥员,被誉为“青年战术家”。     1934年7月起,粟裕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率部转战闽浙赣皖,配合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红军长征。1935年1月,所部主力怀玉山战斗失败后,粟裕临危受命,勇挑指挥重任,同刘英一起率部突出重围后,任挺进师师长,进入浙南。在同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与强大的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国民党的腹心地区保存了一个战略支点和一支骨干力量,并率先自觉地实现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     抗日战争中,粟裕历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苏北指挥部副指挥,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创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开辟了苏浙皖新区,取得了抗击日伪和反顽作战的重大胜利。     1938年6月,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深入江南敌后执行战略侦察任务中,选择镇江以南有利地形,在韦岗进行伏击战斗,毙伤日军土井以下官兵数十名,击毁日军汽车4辆,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揭开了新四军在江南敌后抗战的序幕。     为此,陈毅欣然赋诗:   弯弓射日到江南,     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     脱手斩得小楼兰。     新四军军部盛赞:“先遣队的确起了先锋作用,奠定了我们在江南发展和胜利基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也向新四军军部驰电嘉奖:“叶军长: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 1940年10月,粟裕在黄桥战役中,面对反共专家韩德勤部3万余人气势汹汹的进攻,从容镇定,在兵力部署上,以5000人四分之一的兵力守黄桥,以四分之三的兵力作为突击力量采取黄鼠狼吃蛇的办法,多路突击,首歼其战斗力最强的翁达旅,再歼其嫡系第八十九军等部。此战,共歼韩顽部1.1万余人,中将旅长翁达自杀身亡,中将军长李守维落水溺毙,俘师、旅、团长共10多名,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打开了苏中抗战局面,挫败了韩顽的反共气焰。     1944年3月,在苏中抗战即将发生转折的关头,粟裕经过长时间充分准备,集中优势兵力,发起了车桥战役。他采取攻坚与打援相结合的战法,经激烈战斗,攻克车桥据点,歼日军山泽大佐以下460余人,伪军500多人,摧毁碉堡50余座,缴获九二步兵炮一门及大批武器弹药。并乘胜扩大战果,共收复日伪据点12处,使淮安、宝应以东纵横50余公里的国土获得解放。此役胜利的捷报传到延安,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消息,赞扬这是:“以雄厚兵力”打的一个“大歼灭战”。     1944年12月,为执行党中央发展东南的战略任务,粟裕率一师主力近万人渡江南下天目山地区,并受命统一指挥江南的斗争。在日、顽夹击和供应困难的情况下,粟裕领导苏浙军军民,开辟了苏浙皖地区,经过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歼敌1.3万余人,取得了同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作战的经验,锻炼了部队,率先实现了由分散游击战争向大兵团运动作战的战略转变。天目山战役的胜利,给正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一个极好的献礼。毛泽东、周恩来等酝酿选举中央委员时,给粟裕同志以高度评价,并说,“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后来的历史发展,证实了党中央领导人的预言。     在战略反攻中,粟裕率部积极向拒降的日军作战,收复大片失地。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粟裕率部转战苏皖浙等地,打击日伪顽军,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人民武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建立了丰功伟绩。     这一时期是粟裕军事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他的许多文章和讲话,有力地指导了部队的建设、作战和根据地斗争。在著作中,他不仅大胆提出了“敌进我进”的思想,发展了毛泽东的游击战术,而且对如何在日伪顽夹击的环境中开展平原水网地带的敌后游击战争,建设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加强部队建设,建立和发展地方武装,实行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整顿思想作风,适时实行战略转变等作了系统论述和总结,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解放战争期间,粟裕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等职,率部转战华东、逐鹿中原,进行了许多出色战役,建立了辉煌的业绩。1946年7月起,他以3万人的兵力迎击进犯苏中解放区的国民党军12万之众,七战七捷,歼敌5万余人,中央军委将其作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范例,通报全军效仿。朱德表扬说:七战七捷,歼敌人数比粟裕部队的人数还多。10月15日,中共中央电示华东方面:“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从此,粟裕担起了华东军区军事指挥重任。1947年1月,他部署与指挥鲁南战役,歼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和第一快速纵队共5万余人,取得了同机械化部队作战的经验,缴获大批武器装备,为组建特种兵纵队创造了条件。接着,采取舍南取北的作战方针,指挥莱芜战役,歼敌5.6万余人。战后,陈毅对记者发表谈话,认为莱芜战役空前大捷,“证明了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好。”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一反以往拣弱敌打的惯例,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把国民党王牌军第七十四师从重兵集团中割裂出来全歼,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震动了国共双方统帅部。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粟裕同陈毅一起率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折。1948年春,他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向中央军委提出华野第一兵团暂不渡江南进,集中主力在中原作战的建议,得到批准。接着,发起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使中原和华东战局发生了转折。9月,在济南战役中,运用攻城与打援并重的手段,攻克济南,歼敌10万余人,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此后,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将国民党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建立总前委实行统一指挥,置华野主力于徐(州)宿(县)线两侧,将徐州逃敌全歼于徐州西南地区的建议,均被采纳,为战役的胜利起了关键作用,并履行了战役主要指挥之责。因此,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接着,又组织指挥所部参加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和华东广大地区及沿海岛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是粟裕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其军事理论和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他审时度势,深思熟虑,用兵灵活,不拘一格,出奇制胜,善于从战场实际出发,善于造势和捕捉战机,善于集中兵力和巧妙转移兵力,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同时,在战争实践中,他还提出了战区转折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刘伯承元帅称赞粟裕,智深谋沉,有古大将之风,是中国的战略家和常胜将军,是我军最优秀的指挥员。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不论是在总参谋部任总长,还是在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政委,都为军队、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军事科研工作,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奋斗不止。他负责军兵种建设、作战、训练,参与领导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协助叶剑英同志领导军事科学院,认真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经验,积极探索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指导规律,将注意力放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上。提出正确处理阵地战、运动战与游击战,歼灭战与消耗战,科学技术与战略战术的辩证关系,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晚年,他心系国防和军队建设,孜孜不倦,抱病撰写回忆录,总结革命战争经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粟裕大将戎马一生,他的卓越功勋,永垂青史。 (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