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物质与结构:技术书呆子与加州意识形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6:13:29
正文
评论(3)
更多科技波普的文章 »
投稿
打印
转发
     
字体
黄锫坚

消息!美剧《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第五季开播了,理工科的同学又有的乐了。我相信,在大学宿舍里,在各种视频分享论坛上,粉丝们又在谈论主人公谢尔顿的极客T恤和伦纳德的爱情纠结。
说实话,汉语里很难找到一个贴切的词来描述这样一群人:他们钻研高深莫测的技术和学问,但在人际交往上却经常闹笑话。我们从英文搬来极客(Geek)、黑客(Hacker),或者造一个生词──宅男,但最靠谱的描述恐怕还是那个老词──书呆子(Nerd)。
最近刚好在读硅谷创业教父格雷厄姆(Paul Graham)的《黑客与画家》。此书第一篇就谈到了书呆子:为什么书呆子不受欢迎?显然,他说的是美国中学的情况,那是一个智商拼不过外表、魅力和运动天赋的地方。在中国,情况或许刚好相反,成绩好的学生才受待见。
当然,格雷厄姆说的是一个普遍性两难:一个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他到底是投入社交和个人魅力,还是努力让自己更聪明呢?书呆子的脑子都集中在学问和研究上,情商难免低下。格雷厄姆用他特有的比喻来描绘书呆子的难题:他们就像踢球的时候头上顶了一杯水,一边踢球,一边拼命不让水洒出来;而其他人都在一门心思地玩足球,因此能够毫不费力地击败书呆子,并且心里还奇怪:他们怎么这么菜?
《生活大爆炸》的主角就是四个书呆子。这几个虚构的加州理工大学的天才,最喜欢念叨的名词有星球大战、太空堡垒、时间机器、Matrix、终结者、魔兽世界、哈比人、halo……所有理工科宿舍的同学,都倍感亲切吧。
他们凑钱在ebay上买了一个原比例的时间机器,一个个抢着排队,享受坐在上面的乐趣。其实,时间机器根本没有穿越功能,这和小孩子的过家家可以一较高低了。他们还设计过一个机制,通过网络控制将信号发送出去,经过卫星、不同大陆的网关,延迟1秒多再回到宿舍,将一盏灯熄灭──这是多么典型的书呆子行为。
如果只是这些,那还不构成喜剧。住在他们对门的,刚好是一位漂亮的金发女招待佩妮,她有志成为一名演员。书呆子撞见美女,高智商遇见尤物,这样的感情碰撞才好玩。
《生活大爆炸》展现了书呆子们的幽默。在现实世界里,你会在程序员、技术创业者身上看到类似的性格。放大来看,美国科技业的明星,都或多或少地与谢尔顿、伦纳德是一类人。比如比尔•盖茨、Google的布林和佩奇……而电影《社交网络》更是从这个角度来勾画Facebook的扎克伯格:智力超群,但社交失策,创业伙伴和朋友一个个分崩离析。
这样的刻画当然包含着某种成见。那么,技术书呆子们到底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呢?格雷厄姆的《黑客与画家》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让外行人明白了软件为何如此强大,而软件背后的黑客们又有着怎样的理念。
其实,黑客是一个更容易引发歧义的名词,我们可以简单理解,程序员中的极品就是黑客。或者更学术一点的表述:“出于兴趣,解决某个难题,不管它有没有用,这就是黑客。”此语出自“自由软件基金会”创始人理查德•斯托尔曼(Richard Stallman)。
如果说这就是黑客的定义,那么,我们会发现,黑客和书呆子并不局限在软件和科技行业。大学时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牛人,就是干啥都牛的人。在某些高校里,潜伏着个别天才,他们可以不上课,但成绩照样拿第一。更奇特的是,在写作、音乐等某些特殊领域,这些人竟也有惊人表现。
格雷厄姆就是这样的人。“读完计算机系的研究生,我就去了艺术学校,学习绘画。许多人觉得,计算机和画画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计算机是冰冷的、精确的、井然有序的,而画画是某种原始欲望热烈狂放的表达方式。”格雷厄姆却认为,在他所知的行业中,黑客与画家最相像。其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创作者。他们的本质不是在做研究,而是试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除了黑客与画家,格雷厄姆的最热身份,是所谓的创投界教父。他于2005年创建的风投公司Y Combinator,已帮助建立了200家创业公司,改写了创业家和硅谷投资者之间的旧秩序。
附带提一句,《黑客与画家》的译者阮一峰也是一个“牛人”。据说他是世界经济学博士,但却持续写作一个偏技术的博客,目前此博客已有9年历史,另外对卡尔维诺的文学也有深入研究。
天才来自学科的杂交。从格雷厄姆的文字中你会发现,开发软件竟然可以从画画中获得许多借鉴。或许,这不是发生在个别人物身上的特例,而是硅谷或者加州精神土壤的特质。想想乔布斯,那不也是一个对硬件、软件、互联网、电影、音乐、媒体和设计等多个领域发生深远影响的黑客和牛人吗?而苹果的另一位创始人沃兹尼亚克,也搞过两次规模超过伍德斯托克的露天摇滚音乐会。
美国加州那块神奇而诡异的土地,过去三十多年其实一直在提供某种新思维的酵母。技术与自由,是美国西海岸的两面大旗。1995年,伦敦“超媒体研究中心”的巴布鲁克(Richard Barbrook)和卡梅隆(Andrew Cameron)提出过一个名词 “加州意识形态”。他们认为,在信息技术的魔力召唤下,60年代新左派运动和新右派自由主义理想实现了一次不寻常的融合。美国西海岸的一些作家、黑客、资本家和艺术家以一种松散的方式形成了一股多元而异质的亚文化,他们名之为“加州意识形态”。
想想《连线》、TED大会(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不都是这样的路数吗?这片群星璀璨的土地,似乎在重现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油画黄金年代。
(本文作者黄锫坚,中信出版社新媒体事业部总经理。清华大学中文学士、科技哲学硕士。曾在《财经》、《经济观察报》、《东方企业家》和搜狐网等媒体工作,有10年财经和科技报道经验。译有《连线:数字时代的传媒梦想》、《信息烟尘》和《大冲突》等。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通过新浪微博与他联系。)
评论内容
2011.09.29 20:50:43
“在中国,情况或许刚好相反,成绩好的学生才受待见。“
过时了。中国现在是背景好的学生才受待见。
其实编程和填词、写律诗很像。
- jhtan
2011.09.29 10:40:53
“时间机器”是好莱坞多年来不断重复的影视题材,这也许是好莱坞给观众的一个精神 致幻剂。
- 皇上的成人疯子党 青少年神经团 儿童跳楼队(童言无忌)
2011.09.29 10:40:38
有这个词,技术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