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照考试模拟软件下载:读书思考探索 选择终身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0:49:34
  

读书思考探索 选择终身学习

“知能求索”是人的一生奋斗的重要时期,是为实现理想蓄积力量,准备条件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可能在求学期间耽误了学业,没有进入大学和高级职业技术院校学习,或虽有大专学历,但学习成绩不理想,预计在人生博弈中会处于劣势地位,需要继续学习奋起直追;也许你或你的子女只读了中等职业学校,甚至只完成或未完成义务教育,在就业以后想继续深造;或虽在大学学有所成,但知识更新加快,需要继续学习;总之,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需要不断地学习。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就是要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为祖国和人民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当今时代就是要高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人靠什么改善自己的处境?要靠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通过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在奋斗者的眼里,理想是岸,生命是船,具体行动便是手中的双浆。所以,我们要坚持终生学习,不断地思考探索,才能达到光辉的彼岸。

第一节   不做纨裤子弟 逆境发奋成才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一部分人率先致富,社会分层越来越明显。在传统文化“沧海桑田”的论述中,蕴含着“社会的权力和财产处于不断的再分配中”的深意。在美国也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钱多了、生活好了,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它却给如何教育好下一代,带来诸多问题。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周恩来总理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革命后代不要学“八旗子弟”。“八旗子弟”的父兄曾经是满清建国前最具战斗力的队伍,入关以后他们的许多子弟骄奢淫逸,吃喝玩乐,不学无术,成为跨掉的一代。这些纨裤子弟是历史的反面教员。

类似的情况,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现在我国改革开放正在深入发展,社会还处于转型期,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情况在一定时期内还会存在。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很好,又是独生子女,他们优越感严重,依仗权[钱]势,怕苦贪玩,生活没有目标,学习缺少动力,不好好学习,不但荒废了学业,也缺少必要的人格修养,成为新一代的纨裤子弟。那么,条件好的家庭,怎样教育子女成才哩?关键是从小要有严格的家庭教育。越是条件好的家庭,越要理性和自觉地与学校配合,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切忌居高临下,袒护纵容孩子的不当行为。

第一、在家里要把孩子摆在受教育的位子上,克服他以我为中心当“小皇帝”的思想。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尊重家里每一个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就是家里请来做事的阿姨,也要尊敬;餐桌上也不能搞特殊。Bxdy离家上大学后,每次寒暑假回家都要把小时候带过他、当时行动不便的老奶奶接到家里来吃饭,再小心翼翼地把她送回家。

第二、要让孩子学会处理周围人际关系。平时要教育孩子有一颗善良之心,热情回答周围邻居友好问话,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在学校热爱集体,维护纪律,尊敬老师,友爱同学;遵守社会公德,同情弱者,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在上学期间,要督促他们遵守学生守则,注意教育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要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只要不耽误规定的学业,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一定要让他自己做,暂时不会的要有计划地教会他做;同时要有计划地教会他做一些基本家务活,绝对不能让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第四、在学习上提倡刻苦精神,培养不怕困难、努力上进的精神风貌。孩子的成绩达到什么水平,就让他上什么学校,不要写条子开后门,或拿钱顶分去上“好”学校;实践证明,如果这样做,只能满足一时的虚荣心,终究无法成才。

第五,要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德,不说假话。发现说谎的毛病要及时纠正。平时大人讲话一定不能失信,有了错失要向孩子道歉;评价人和事都要恰如其分;不要歪曲,不要欺骗孩子。从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的好品德。

第五、要使他们知道艰难辛苦,在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给予必要的、中档的学习生活用品;不要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如果这样就会促长孩子的优越感,对他的成长极为不利。平时给零花钱也要严格控制在低标准,防止孩子分别找几个亲人要钱花。在美国,从小让孩子学会理财,具体作法就是让孩子搞家务劳动并计算报酬,钱由他自己掌握使用,孩子自己的应酬,如同学的生日Part送礼物,需要的损助,均由孩子自己开支。让孩子不当家也知道“柴米油盐贵”!

第六、在培养孩子基本品德的同时,教育他们学习历代先贤和革命先烈的光辉榜样,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宝贵精神财富,教育他们树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为祖国和人民而学习的远大理想!

总之,条件好的家庭的孩子,如能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没有优越感,没有依赖思想,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培养高尚情操,养成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我们仔细观察,“逆境成才”的情况也很多。有的学生家里虽然很穷,但他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迫切要求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艰难处境,希望成为有用人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因而孜孜不倦,刻苦学习,通过高考,进入名校,学业有成,事业蒸蒸日上,终于取得成功。不少贫苦农民子弟刻苦学习,成为学习上的尖子,每年高考都有一些这样的考生被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他们为自己闯出了一条成才之路。

逆境成才同样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除前面说的基本品德教育外,重要的是要激励孩子自立、自强、自律,使他明确地知道,混日子是没有前途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养活你一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才能摆脱困境,改变命运。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家庭的困难和父母的艰辛,从而不慕虚荣,懂得回报,把前进中的阻力变为动力。在困难家庭中,最不应该的是穷人养娇仔,打肿脸充胖子,使孩子错误地和富人的孩子攀比,造成孩子羡慕虚荣,淡忘根本;或贪图安逸,疏于上进。这样的孩子很难成才,即使“成了才”,也会不知反馈社会、忘记父母的恩情。,

上面分析了好坏学习条件可能产生的结果,不管属于什么情况,从“知能求索”的阶段来说,都是过去了的事情,我们应当认真思索,从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和的教训,使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找准学习目标 确定合理知识结构

孔子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焉”。人们常说“活到老,学不到”。也就是说人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当然,成人阶段的学习和学龄期的学习是有所区别的,总的来讲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多一点理性考虑,许多情况下是适应需要,拾遗补缺。大体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系统学习过专业的人士,主要是适应工作需要,进行必要的知识更新;二是没有系统学过专业的人士,需要自学一门专业,以解决就业问题;或者学过的专业是冷门,找不到工作,需要转行而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三是对普通基础知识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减少或避免遗忘, 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不管是那种情况,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安排。

选择新的目标,要进行内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现在实行市场经济,人才资源和其它资源一样是通过市场不断地进行再分配的;社会的需要和人才的结构是相对应的,社会提供的机会是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一般说来,我们选择新的目标,首先要看社会的需要,在这一前提下,再根据自己的条件,确定学习方向:

一、审视自己的志向和兴趣。人的内在学习需要,直接动力来自他的理想、志向和兴趣,而志向和兴趣的形成,常和他的经历与环境直接相关。鲁迅原来学医,在留学日本期间,他在电影中看到日本人残杀中国同胞的惨景,而同胞们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便决心弃医从文,终身以文学来唤起国民的觉醒,通过不屈不挠的奋斗,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以改造社会为己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汉代张仲景36岁时任长沙太守,当时疾病流行,一万余人死于伤寒,他辞去官职,立志专心研究医学,终于写出《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不朽医著,成为我国中医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二、认清自己的思维类型。人的思维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类型。擅长形象思维的人,可以选择文科类的学科学习;属逻辑思维类型的人,可以学习理工科类专业。细分一点:形象记忆力强的,可选绘画专业学习;思想情绪色彩浓的,适合从事文艺工作;语言记忆力强的,适合搞文学创作;数字记忆力强的,适合学数学;领悟力强的,适合学习化学……。一个人的思维是有主要类型的,具体反映在学习上,就看他在那些方面表现最佳。要想自己在所有方面都表现为最好是不可能的。认错了自己的思维类型,无异于用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强处,费力不讨好,给获得成功增加了不必要的困难。

三、认识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征。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古希腊医生曾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汁、抑郁汁等四种类型[见《托起朝阳》第一章]。

性格是表现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性格类型的划分,由于心理学界划分标准侧重点不同,所以也不统一。如果以意识倾向为主来看,可以分为:1、按理智、意志、情绪三者在性格结构中所占的优势地位来判断,可以划分为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2、按个人意识倾向于内部世界还是外部世界,可分为内向型与外向型;3、按个体意识独立性的程度,可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认识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征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我们继续学习和重新择业的成败。如内向型性格的人选择公关专业、外贸专业,理智型性格的人选择文艺专业都是不明智的,也很难成功。

四、选定合适的目标,是与自己的知识结构联系在一起的。在一般情况下,行为选择应该具有连续性。终身学习是成人的学习,成人通过“知能求索”阶段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在选定新目标时要考虑把这些知识派上用场。因此要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同步效应原则。学习目标与本职工作同步,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同步,使学与用产生同步效应。全国劳模许振超是青岛港一名由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基层队长,与港口大型装卸机械打了20多年交道。文化程度仅为初中。1990年,他们使用的一台桥吊出了故障,自己不行请外国工程师来修理,12天维修费就花了四万多块人民币,比公司上百人、几十台机械,干两天的花费还多。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发誓一定要争口气,学会自己修桥吊。为了攻下这门技术,他着了魔似地钻研。为了研究透控制电路,他采用了倒推的方法。前后用了整整4年的时间,一共倒推了不同型号的12块电路板,绘制、标注了厚厚的两本图纸,成了桥吊排查故障、提高效率的技术手册。他对自己的技术水平仍不满足,除了掌握现有的应用技能外,又买了清华大学的《可控硅整流技术》教材,从原理上学起。还先后学习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及拖动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等高校教材。此后,他还摸索出了集装箱装卸最合理、最快捷的“无声响操作”方法,编写了操作要领,先培训了几名骨干,然后在全队推广。1997年11月,成功地装运了40个集装箱的危险品,受到各界一致好评。在2001年,他领导的装卸队还创下了单船每小时381自然箱的世界记录。2004年12月10日,他们第三次打破世界纪录,创出单船473.78自然箱的高效率。从2004年8月份开始,他们选择的节能产品节电率达13%,算下来,一年能给港口节省电费近600万元,投资回报率达60%以上。另外,他和同事们正在构思研制把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引入司机操作系统,搭建一个可视平台,开发有自己独特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许振超的事蹟,充分说明“知识改变命运,岗位成就事业”的真理。

在专业知识上,一个人除了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需要潜心研究外,一般不要不切实际地去学习与生产、工作无关的东西,因为这样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无法通过实践检验学习效果。

二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学习不能赶时髦,不能跟着别人的感觉走。各人有个人的条件和爱好。在看准社会需要的同时,要使自己努力的目标做到三个适应:即目标的深度与自己已有的文化基础和经验水平相适应;目标的广度与自己可能利用的时间与精力相适应;目标的难度与自己的身心能量相适应;目标的实践性与自己的工作业务要求相适应等。这样才能做到留有余力,心想事成。

三是扬长避短原则。俗话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所以在选择学习目标时,要辩证地分析自我,选择能发挥自己长处的学习目标。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学戏时,自知嗓子有些沙哑,不宜唱小生,就改学老生,结果创立了自己的唱腔。人的聪明才智是千差万别的,各有所长也都有所短;如果弃长就短,就会收效甚微,甚至徒劳无益。

四是适时调整的原则。现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要根据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及时学习新技术和新工艺,以适应国家或企业发展的需要。另外,如果发现原来的选择并不是最适合自己学习的目标,也应该及时调整;不少自学青年,对自己今后到底能在那方面有所造诣,常常是在通过摸索,甚至走了弯路以后,才找到方向和终身追求的目标。如要“从一而终”,那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这几条原则都反映学习行为选择的连续性和灵活性。每一个行业都要求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决定学什么以后,要按照有关专业的要求,确定学习那些内容,并选定书目;在敲定学习内容时,要适当利用原有的知识基础,这是最佳选择,有利于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节  采用适应自学的科学学习方法

成人的学习是以业余和自学为主的。它和学龄期的学习有区别也有联系。因为它是业余的,又没有具体的教学安排,所以要求自学者有严格的安排和自我管理;因为是自学,要求有更强的自学能力[包括阅读的战略、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总之,因为要照顾方方面面,要有更加合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强化自我学习的管理。

自学尤其是自学一门专业,要加强自我管理才能实现。也就是对自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度和时间等项进行科学安排。

(一)、制定远景计划。真正掌握一门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为达到目标设计一个远景蓝图,就学习的目标勾勒出轮廓。这样自学者对所学科目必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不熟悉的也可请教专家,或参看大、中专学校有关学科相关学位的考试标准,以制定长远规划。

(二)、制定中期[五年]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关键期,是最艰难的时期,它侧重于打好基础,为以后的“高、精、尖”研究做准备。根据事业的需要和可能,可以考虑几个五年计划的念想。

(三)、制定近期目标。时间是一年或几个月,内容可以是攻读几本书或某一个专题。近期计划要求周密,先计算出这一段时间有多少小时可用来自学,完成小目标需要花多少时间,然后把学习任务分配到每个月里面去,再按照学习内容的顺序,勾画出一个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进度表。

(四)、确定每天的任务。可以把每月的学习任务分为四份,这样便知道一星期要干多少事。细分一下,就可知道每天要看多少而书,写多少东西。

用这样的计划来引导自学,就很像接受系统教育。远景计划是整个学习进程和最高目标,中期规划是学习的各个阶段,近期目标如同一个学期和学年,每日的任务如同学校的课程进度表。难在是否能坚持执行。当然,根据需要,也许只用考虑中、短期学习计划,也是可行的。

现在自学的渠道很多。可以参加全国的统一的自学考试,也可以参加网络、函授、电大学习,还可以就近到大学去旁听。为了验证学习效果,要系统参加相关的考试,取得合法的学位证书。为了就业的需要,还可以参加各类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以扩宽就业门路。

二、自学阅读的战略。

阅读战略是策划自学阅读的整体安排。按照自学的目标,和阅读活动涉及的各方面因素,照顾与阅读有关各方面的关系,从全局角度考虑阅读的全过程。如阅读前的准备,阅读思维类型的选择,阅读精力的合理分配,时间的科学安排以及阅读的具体方法和技巧等。

阅读战略是从知识体系着眼的,每一门学科所规定的基础课程本身,就表现一种阅读战略,如我国大学中文系所开设的课程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史、写作基本理论、文学理论、美学原理、形式逻辑等等。另外还有政治理论公共课和外语课,这些课程都是有先有后,分年级教给学生的。为使学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知识体系,安排了一种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阅读战略。事实上,任何一本科学著作,在写作过节程中,作者都会考虑到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步骤和方法,从而给读者安排了一种阅读战略。

人类阅读求知活动的方法是普遍和特殊相结合的。所谓普遍就是带普遍性的阅读法则,而特殊就是读者自己独创的读书方法。“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孙子兵法·势篇》],以此看阅读战略的巧妙之处,正是在于把握“正奇”之间最优配合和及时转化。阅读之“正”是阅读的一般法则,而“奇”则是读者自己的独特方法。而这种联系是由阅读活动的“五何”要素来决定的。即:何人读?读何书?何时读?何地何读?“五何”是决定阅读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阅读战略根据阅读者的目的和条件而变化无穷,体现个人阅读战略的独特性。

人们在“知能求索”中应注意的阅读战略有:

(一)确定阅读主线。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个领域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美国科普作家伊萨克·阿西莫夫在《数的趣谈》一书中估算“二十世纪一百年,生物学领域的知识总量增长了一百倍”。我们过去学点东西要管好多年,现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形势迫使我们必须抓紧学习。面对知识的海洋,而我们的生命和时间是有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在确定阅读战略时,就要根据自己的年龄、知识结构、所攻专业、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条件等,确定阅读的主线,并用阅读计划的形式,明确安排在一些具体书目上。并以此来分配时间和精力,选择阅读的思维类型,组织其它参考材料。做到“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才能心想事成。

(二)博与专相结合。对于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面较宽者来说,自学要体现“广中求精、由博返约”的阅读战略;而初学者尚未达到博,先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为博览创造条件。学术界在博之先有“一经通,百经毕”的说法。如大学前期,是专业理论框架形成时期,这时获得的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影响到今后的专业素质。所以要反复读熟经典性的专业书,基础课和外语都以优秀成绩过了关,就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眼光,具备了博读、快读能力,就可以放手泛读了。“博”不是各种知识的无序堆积。博是广博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了独特的有机系统,在“广”中有“深度”,在“深”中有“广度”。各种学问在学者头脑中构成一种随时为解决问题而进行调配的动态性结构。怎样达到博的方法:

一是要有计划地阅读,文理方面的、各种文体的书都要安排看一些。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要结合志趣有选择地阅读,逐步积累有关的知识资料;还要重视科普读物和新兴学科,以开阔视野,提高科学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是阅读书的前言、目录和后记。许多书无法也无需逐页阅读,只要抓住主要的东西,或了解对我有用的东西就行了。这就需要读书先看序言、目录和后记。这些内容经常是全书的提要和评价,所以经常到书店的新书架上或图书馆翻阅书的目录、前言、序言和后记,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掌握较多的信息,扩大知识面。

三是从书中读书,以书带书。比方说你读小说、文史哲等各类书籍,书中提到的某些观点,你感觉有兴趣,需要进一步搞清楚,就要找别的书来读,这就促使你系统地去读某一方面的书籍,或到网上寻找相关资料,扩大阅读面。

此外,还要掌握快速阅读技巧,善于使用工具书,这些在本章后面再作详细介绍。总之,要达到知识渊博的境界,就要养成天天读书的习惯,日积月累方有可能。有人做过研究,杜甫写的上千首诗,妙语联珠,很少使用重复词句。郭沫若曾题联赞之为:“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其奥秘是在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美国科学家泰勒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创的见解”。广闻博学,是出成果的基础。

学习广博的知识是人一辈子的事情。但人们读书并不是为读书而读书。有位智者说过,“聪明的人不是知道得多的人,而是知道什么是有用的人”。国外有位先生到75岁时获得了第五个博士学位,可谓博也!但他没有一点自己的贡献,并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 皓首穷经,博而不专,终究是无用的。相传有一种鼯鼠,具有五种本领,但会飞而不能达屋,能缘而不能攀顶,会游而不能渡河,会穴而不能掩身,会走而不能先人,这种本领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样样通,样样松”。所以在博的同时要注意专,“由博返约”,精修一门才是治学的真谛。那么怎样理解博与专的关系呢?在打好基础、博览群书的同时,要学好学通一门专业,做到真正系统、全面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弄清其中的主次位置、内在联系,并融汇于心。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利用广博的知识,跳出本专业的框框,运用相关专业和不相关专业的知识及思维方法,研究技巧,从多种角度来探讨本专业的问题,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实现创新的突破。这就是正确处理博与专的关系的本质要求。

(三)寻找问题的答案,为释疑而读书。阅读总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解决了问题,或者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条件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阅读。人们不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的出现,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科研活动中,人们依靠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寻找办法,加以解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时选择遇到的问题,一般只需要根据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或阅读相关信息资料,既能得到结论做出处理;二是在人生某阶段的定位选择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寻求答案。这就要以问题为导向,有计划地阅读有关的书籍,以掌握政策、法律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工作能力,才能系统地处理好有关问题;三是定向选择遇到的问题:这里涉及人生努力的目标,也是个人的人生观问题,需要从长计议。首先要认真打好基础,把高中范围内的功课学好,自己感到太差的,要自觉补好课。然后根据自身条件、现在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家庭工作环境,确定阅读的主线,安排好读书计划;并身体力行,分段付诸实施,需要时随时调整和增删,方能取得光辉业绩或取得部分成功!

(四)、自觉保持自己阅读的主体地位。社会是人创造的,科学是科学家的活动成果,社会文明是人类活动的结晶。阅读的最终成效,取决于读者对于自己所处社会、时代,所攻读的学科、所创作的生活的认识程度。所以,我们在阅读中要始终让自己处于主体和主动地位,不能被书牵着鼻子走。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当书呆子。要与时俱进,联系实际积极思考,创造性地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当你满怀信心,憧憬未来的时候,你就必然对人生有着执着的追求,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它们相互联系、由浅入深形成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由这些问题系统来导向阅读,各种书籍便形成了有序结构。它有助于读者产生崭新的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解决现实发展中的问题,从旧知中获得新知,发展旧学科,创建新学科。

三、中外读书方法略谈。

读书是为了成才,要使读书有成效方法很重要。就像不会游泳的人要过深水河流,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爱因斯坦有个著名公式:

W[成功]=X[刻苦努力]+Y[方法正确]+Z[不说空话]。

现在是信息社会,介绍学习方法的资料很多。现择要介绍几种。

(一)全读法和分读法。这是应用最广的两种基本阅读方法。

全读法。适用于自己较熟悉、较容易,可以一次读完的材料。分读法。对于比较生疏的,或较难读的材料,可以分割开来,一部分一部分地读。分读法可分三种:一是逐段读,即顺次一段一段地读下去,由段到整篇;二是渐进读,先读第一段,接着读二段,再一二段连读,然后是第三段,依次类推,读完为止;三是反复读先读完第一段,再一二两段连读,然后一二三段连读,依次类推,读完为止。

全读,了解较全面;逐段读,印象深;渐进读,有助于分析、消化;反复读有利于记忆背诵。这些读法的应用,并不完全决定于阅读材料的难易和谙熟的程度,与材料的性质也有关系。有的材料要一口气读完,如文艺小说。有的材料又非分读不可,如读理论方面的书籍。当然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也可交替进行。如读古书,“《诗》、《易》、《春秋》不可以逐句看,《尚书》《论语》可以逐句看。”这是因为前几种书需要通遍看才能了解,后几种书各章各节意思是独立的,适合于逐段看。

(二)古代读书方法简介。

我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从古到今,文人学士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读书经验。有人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加以概括,现抄录如下,供参考。

1、一目十行。梁简文帝“读书十行俱下”。南宋文学家刘克庄自称“一目十行读书”。均表其读书敏捷。

2、二分群书。清末梁启超将所读书籍分为两类,一般的粗读,有价值的细读、精读。

3、利用“三余”。三国董遇云:“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阻雨者时之余也”。读书要抓紧一切可供利用的时间。

4、务必“四到”宋朱熹提出读书务必“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近人胡适加上手到[作笔记],成为“四到”。

5、贵在“五用”。鲁迅将上述“四到”加上“脑到”,即用头脑思索,提出问题发现规律。

6、“学避六蔽”。孔子认为,只有好好学习才能避免成为“愚人、荡人、贼人、绞人、乱人、狂人”这六种不好的人。

7、七焚七录。明末张溥读书,抄之、读之,焚之,再抄、再读、再焚,反复七次,直到烂熟于心。

8、“八面受敌”。宋苏轼读书,分作意义、故实、文物等几个方面,每次钻研一个方面,以求全面把握,融会贯通。

9、辨明九事。近人陈中凡钻研古籍,“一曰别真伪;二曰识途径;三曰明古训;四曰辨章句;五曰考故实;六曰通条理;七曰治经宜知家法;八曰治吏应详察史实;九曰治诸子应知流别”。

10、“十目一行”。清陆世仪读书,“十目一行”即言注目细读,以求精深。

百、百家百遍。读百家之书,还要熟读百遍。唐韩愈自幼“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苏轼谓“旧书不厌百回读”,宋朱熹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千、日记千言。韩愈自幼苦读,日记千言。

万、万卷万里。汉司马迁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唐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今优秀学者创造的读书方法,汇总起来,可以编成一部宏编巨著。许多是流传很广,耳熟能详的读书故事。学习者可找有关材料参考。

(三)国外流行的五步阅读法。

英美等国流行“SQ3R”阅读法。“SQ3R”是英语Surv1ey,Question,Read,Receite,Review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的速写,译成汉语就是:“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

第一步浏览,着重看书的序言[或前言]、内容提要、目录和书中的大小标题、图表、注释以及附录的参考文献等。以对全局上有一个直觉的大体的印象,知道那些是新知识,那些是自己掌握的旧知识,以便确定阅读的重点难点。

第二步发问。着重读大小标题以及用黑体字以或其它形式标示出来的主要内容[包括难点和重点],并提出一些问题来。提出问题可以使以后的阅读更有目的,更有兴趣和生动。也可以自己先对问题进行解答,然后在阅读中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校正或补充。这不仅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记忆的效果,“发问”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批评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有利于提高阅读效果。

第三步阅读。带着问题深入阅读,可以圈点、划线或写提示性批语。对书中的专门性术语、关键性文字和重点段落,应特别注意,还可以做笔记加深印象。

第四步复述。这是回忆性的复述,即合上书本对阅读者中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回忆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作阅读效果的自我检查。如发现没有掌握好的内容,则进行重点突破。

第五步复习。在复述的基础上,根据回忆中所发现的问题和熟练程度,再隔若干天,安排几次有重点的全面复习,进一步熟记内容,巩固阅读成果。

这种五步阅读法,适合于阅读需要记忆的材料,如语法、修辞、逻辑和数理化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使用概念或遣词造句都要比较严密,容不得半点马虎,不能满足于懂得大概意思。否则,知识就不牢固。这种阅读法费时较多,对于只需作一般了解的读物,不宜采用。

四、提高阅读技巧。

自学需要较强的能力和技巧,而且要从打好基础开始。所谓基础,就是要学好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七门课程,达到高中毕业的水平。巩固这些知识和自学新的课程,关键还是要有阅读能力,并不断提高阅读技巧。阅读技巧在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又是阅读能力的表现。

(一)阅读技巧的基本问题:

一是阅读本位。我们读书常这样的体会,即:是一字一字地读,还是一句话一句话地读,甚至一段或一页翻一下既可知大意。这就是“阅读本位”问题。它的本质就是有意强化、合理利用短时记忆的宽度。即在阅读时,其内部视线的焦点放在设定的语法结构上,如你只钉着词看,不留意句、段的意思,读完了一篇文章还是不知所云。阅读本位太小了,是读不出意思来的,识了字不等于懂了句子,懂了句子不等于懂了段落。要真正读懂一本书,应该在一次阅读中有多种本位,并且在各个步骤中灵活变换本位。古人读书以“以字求训”为始,接着是“句索其旨”,然后“通结一章之意”,用三步作为具体读书过程,就是阅读本位由小到大。前人还善于用大本位来读书,每一本书只要知道章节题目,把题目同题目连起来,就可知道大意。这个方法在今天仍是十分有用的。以章的标题为阅读本位,翻开一本书,定神看一下章节的标题,把一章扫览一下,接着以下各章均如此办理,直至看完全书,所获取的印象主要是章与章的衔接和关系,往往对全书有一个清晰的印象。网上浏览、书店或图书馆看书采用此法,可获得不少信息。

二是阅读“期待”。读一本书,读者会有一种期待,不自觉地对它进行猜想,知识面广并有丰富经验的人越是敏感度高。通过随意翻读、浏览,预想句子、章节、段落和全书的内容,这些预想,无论是受到阅读内容的肯定还是被否定,都会大大增强阅读者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需要精读的书,如能在正式阅读之前,通过各种方法提炼出一份“问题清单”,在正式阅读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预见也是期待的一种表现。我们在读中[外]文资料时,遇到生词,我们的思维可以自动排除其阻碍,大致猜得出某个生词的意思。在阅读过程中填补生词空白的,就是阅读的预见。思维敏捷的人在听人谈话时,听到上句就知道下句会讲什么,甚至连用什么词都能猜测到。这是一种迅速的心理活动过程。在阅读自己熟悉的资料时,常常会产生这种预见。但是在阅读外文或生疏的材料,就不会有这种感觉;而要把它看完才知道,这是因为我们对这些材料没有形成语感。有语感的人几乎用不着通过语法分析,就能正确抓住整句、整段的意思;没有语感的人则在分析性的思维中使听和读的过程支离破碎,最终影响了读的速度和理解。所以熟悉有关的语言和文体,培养阅读习惯,加强泛读的训练,增加每天“流过”眼睛的文字符号的数量,是提高预见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是提高阅读速度。这是灵活运用各种读技巧的基本功夫,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问题,包含丰富的心理、生理知识。后面将具体讲这方面的问题。

弄清这些问题,可以使读者对阅读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从而自觉地掌握各种读技巧。

(二)各种阅读技巧。

朗读与默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所谓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因为语言,尤其是汉语,它是约定俗成的音形结合体。读是语感训练的起点。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曾告诫他的学生:“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或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耳。”这里的熟读,指的是朗读;精思,指的是默读。
   朗读。朗读训练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础越扎实,进步越快。一般来说,可以分成这样四步进行训练:一是正确、清楚。要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换字,不读破句。吐字清楚,音量恰当,速度适宜。二是自然、大方。朗读时,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要合理,语气要顺畅。三是传情、达意。就是根据文章的内容,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用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语调朗读出来。一般来说,表示肯定或祈使的句子用降调来朗读;表示疑问、反诘的句子用高升调来朗读;表示陈述、说明等句子用平直调来朗读,重点突出的词语要重读。此外,还应根据不同的标点,读出不同的节奏和语气。四是熟读、背诵。对一些精彩的文学名著,诗词散文,文言短文,乃至名言佳句,要熟读、背诵。通过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感的能力。一个中学生如果能背诵上百首诗歌,几十篇散文的话包括古诗文,那么他的语文修养一定较高。所谓“读书千篇,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默读。默读是不受时间、地点、周围环境等客观条件所限制的,最基本的、最常用的阅读方法。下面介绍的,既是默读的方法,也是默读时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一是借助注释。注释,是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作者或编者认为必须告诉读者,并有助于读者理解的重要内容。有些注释,常用来解释题意,交代写作背景,介绍文章的作者等;有些注释介绍一些未用的名词,疑难的词句等。因此,养成借助注释阅读的习惯,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的质量。二是借助词典、字典。字典和词典,是读书治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习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除阅读中的困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积累知识,扩大知识面。首先,要了解各类字典、词典的特点。有的是普通型的,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有的是专门型的,如《成语词典》、《方言词典》。其次,要掌握几种基本的方法。例如:部首查字法,笔画查字法,音序查字法,四角号码查字法等。所查的字,词,必须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选择它的义项。三是圈划批注。圈、划、批、注,是读书过程中四种辅助的手段。把阅读过程中自己的思维过程、心得、体会,点点滴滴地写在书本上。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圈、划,指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重要的句子,或者有疑问的句子划出来;批、注,可以在圈划的词句的边上写上自己的感受、评价等等,也可以在整段或整篇文章的后面写批语。养成圈划批注的习惯,不仅可以加深对所阅读文章的理解,而且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的参与,注入阅读者的思想感情。四是摘录与制作卡片。善读书者不仅眼到、口到,还要心到、手到。而手到,不仅在阅读过程中圈划批注,而且应随时从书中撷取有用的内容,或记下阅读中的感受和心得。所谓“眼过千篇,不如手抄一遍”,给自己提供记忆的仓库。对中学生来说,摘录,可以是名言佳句,也可以是精彩的段落;在电脑上制作文件夹(卡片),可以按用途来分,一般有目录卡、书名[篇名]索引卡、内容摘要卡、资料摘录卡、读书随感卡等。关键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要在计算机上分门别类地存放,这样不但效率高,使用也更方便。
 精读与速读。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各种书报杂志越来越多;学习者求知,需要阅读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在读书的方法上必须有选择的区别对待。有的书籍、文章需要精读,得以深刻理解,掌握精髓;有则只需略读,知其概要,扩大阅读面。
   精读。好书不厌百回读,对优秀的文章,经典的著作,应该咬文嚼字,仔细推敲。例如,对用词的准确、词语的感情色彩;对于文章中的句子,不仅要理解它表面的意思,还要理解它的深沉含义,乃至弦外之音;对于段落,不仅能概括段意,还要能领会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等。下面介绍三种精读的方法:一是质疑阅读。提出疑问,是深入理解的开始和手段。可以从词语的运用、句子的含义、段落的安排方面提出,也可以从中心意思的表达、写作方法的选用等方面提出。二是比较阅读。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读书方法。比较阅读,必须注意分辨出可以比较的条件。例如内容相似、相关、相反,或写法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或表达手段上相仿或者异曲同工等。在比较阅读时,应确定比较的目的,或者是鉴赏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或者是学习文章的写法,或者是研讨同一题材的不同主题,或者评价同类作品的不同风格,优劣等。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提高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三是专题阅读。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某一个专题进行阅读,可以比较深入地领会这一专题特点,起到强化的作用。所谓专题,根据需要,可以有以文学体裁为专题的,如诗歌、戏剧、杂文、报告文学等,这样可以集中领会和研究这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有以某一时代的题材为专题,如长征、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等,这样,有利于集中掌握这一时代的特点;有以人物为专题的,如反映教师生活的,反映离退休干部生活的,反映改革开放中的大学生生活的等等。专题阅读,要有目的性。有目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如果几个人同时对某一专题的阅读进行研究、讨论,则更可相互启发,共同探讨,收获更大。
   速读。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信息急剧增加,使报刊杂志和各种书籍的数量也迅速增加。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行的报刊杂志和出版的书籍,无论在种类还是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代。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而有效地挑选我们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呢速读,便是有效而可行的手段。掌握速读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习的效益,而且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通过速读的训练,还可以使思维敏捷,促进智力的发展。速读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三种:

一是删繁就简,整体认知。阅读中以较快的速度择其重要的或自己需要的内容,求得对文章的整体的基本的理解。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手段:[1]、读论点,略论证。议论文以表达观点为目的,其论证部分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删略这些内容,不影响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2]、读情节,略描写。叙事作品,把握住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便对全文有了基本的了解;写人为主的作品也是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展现的,因此删略具体的描写也可以基本掌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了。[3]、读抒情,略写景。一些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作者的思想情绪强烈感受都渗透于字里行间,而其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往往是文意、中心的所在,重点读这些内容,也能基本领会了。[4]、阅读中心句、段,略去一般句、段。一般的文章往往有重点段落,或在重点段落中有表明段意的中心句。它们往往在段首或段末,抓住这些内容,对其他部分可以简略。[5]、读提要,略原文。有些文学巨著一时安排不出时间阅读,但需要有所了解,那么可以读内容提要,或介绍、分析、评论性的文章。
    二是控制视线,加快速度。善于控制视线,正确利用文中的“路标”,有目的略读、跳读,是提高速度的重要方法。具体有:[1]、“一目十行”的视线运动。阅读的一般习惯,是作自左向右的横向视线运动,“一目十行”的视线,都是由上而下垂直的,或S形的运动,这种速读的方法也称“直读法”。直读法的训练,可用右手食指[或鼠标]沿着每行的末端,由上而下作匀速移动,以提示视线的走向。同一篇文章可以用这种方法阅读多次。第一遍速度快些,目光随手指移动扫视整页;第二三遍,渐次放慢速度,直至了解大致内容或基本情节为准。[2]、捕捉文中的“路标”。“文章思有路”,阅读时能敏捷地抓住作者的思路,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而作者的思路在文中常以一些词句标示出来。对读者来说,这些词句犹如公路上的“路标”,指示着阅读思维的方向要注意的问题。如:和、同、以及等“路标”告诉你,它们前后的内容是同类、并列或依次排列的。从而、因而、所以等“路标”提示你,下面的文句常常是某些重要观点。总之、综上所述等词语的后面,必定是对前文的小结或总结性的语句。但是、然而、否则等提醒你,作者的思路要改变方向了,下面出现的是与前面相反的情况或看法。

三是跳读法。跳读法是跳跃式的快速掠过文面,略掉一些东西,而从中提取精华的阅读方法。[1]、以标题、重点语、图表等为主要阅读对象。这些是全书、全章、和全节的重点所在,把它们连贯起来,就构成了这本书的“浓缩本”,有些书只要读这个“浓缩本”就行了。[2]、首尾句读法,有的科学性论文,每段的首句往往是提纲挈领的一句话,末句是承上启下的一句话,中间则是推理、补充和例子之类的东西。运用此法只读自然段的首句或最末一句,可以迅速抓住全书发展主线减少枝节问题的干扰。[3]、选择语法成分跳读法,阅读时抓住动词、名词,弄清主语、谓语、宾语,忽略修饰语等辅助句子成分。[4]、是选择内容跳读法,在查找文献资料时,只看自己需要的,略去无关的。

快速阅读时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要出声朗诵,没有到章节末尾不要重复。要注意信息分类,记住作者意图、观点和概念,不要记个别词句。要根据需要变换阅读速度。有学者提出,为养成速读习惯,每天应读完两份报纸,一份专业性杂志和50—100页书。

第四节  利用现有条件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坚持自学需要一定的条件。因为是业余学习,加上持续时间很长,所以要有充沛的精力,家人的大力支持,合适的学习环境,科学的时间安排,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保持身体健康。各人的情况不同,要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饮食有节,搭配得当,保证需要的营养。妥善安排工作、家务和业余生活,实行劳逸结合,挤出一定的学习时间。青年人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做到晚恋、晚婚、晚育,集中精力搞好学习。防止和及时治疗疾病,安排一定的体育休闲时间,保证睡眠,保持健康,保证学习的充沛精力。

二、要争取家人的支持。自学需要集中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搞学习。不可避免地要挤占一些家务和休闲时间,要跟家人讲清楚情况,使他们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争取他们的谅解和支持;平时尽量减少一些社交活动,以避免对学习的干拢。

三、从实际出发营造合适的学习环境。要有一间自己的“书斋”,根据自己的条件,安排必要的学习条件。不具备条件设立个人学习室的,可在室内一角布置一个学习的“小天地”,以能集中精力学习,如和别人共用学习室,则要背靠背,中间用屏风或窗帘隔开,以免相互干拢。书桌的位置应考虑到电脑上网方便,同采光、照明、冷暖设备等用具相协调,桌面要把不需要的东西拿掉,学习用具放在固定顺手的地方。

亮度同照明的色彩会影响学习的情绪,在桌子的左前方安上一个合适的节能灯,保证有足够的亮度。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与人的学习效率关系密切。气温在18度时,人脑思维最为敏捷;35度以上人脑会感到疲劳;据近年医疗气象研究,在通风良好的房间里,使人感觉舒服的空气温度、湿度的合适搭配是:

温    度: [C]  20  25  30  35

相对湿度: [%]   85  60  44  33

学习室要有温度计,最好还要安装干湿度表,以掌握室温和湿度,严寒酷暑时,要调整学习时间,动用降温和取暖设备,以保持室内正常温度。噪音影响学习、工作和睡眠,破坏人的正常情绪。学习室应尽可能放在安静的环境里;在学习时要做到全神贯注,在吵闹条件下培养自己的毅力,提高注意力;还要在家人的帮助下合理安排生活,排除来自家庭的噪音。

四、科学安排、合理利用时间。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今时代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都说明人们对时间宝贵、稍纵既失、一去不复返的真理性认识。对于学习者来说,要以此为启示,爱惜时间,充分发挥其效率,才能获得成功。

(一)安排时间要考虑它的整体效果。这就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把长期、近期、当前的任务作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科学安排,使工作学习有条不紊;排除干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使各方面的事情成为高效组合。善于运用时间的人,对自己的一生中的各个时段甚至每天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个整体安排。只有做好了时间的整体安排,才能使工作和学习有条不紊,获得最好的学习效率和累计效果。

(二)安排学习时间还要符合年龄、性别、生理、心理以及学习的不同阶段的特点。首先要保证有稳定的注意力。不同年龄的人,学习时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是不同的。一般认为,成人每次学习注意稳定的时间是60~90分钟

不同性别时间安排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有人认为,男人读书时用左半脑,看地图时用右半脑。而女人的大脑分工不是这样分明,控制视觉能力的部分也有语言功能,控制语言能力的部分又有视觉功能。因此,她们往往同时用大脑的两个部分来学习,这就使她们在某些方面比男人更具有观察力。就知觉和思维的速度而言,女的明显地超过男的,而且在复述阅读时优于男的。在一般情况下,小学生中女孩子比男孩子的考分要高。

学习时间的安排最好能够定时。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如果在固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下,看同一科目的书籍,每当打开书本,大脑的有关部位就会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每天早上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背外语单词,时间久了可增强记忆效果。

安排学习时间,还要考虑个人的实际状态。科学家己证实,人体内存有体力、情绪、智力三种周期。每个周期控制着各自的能力,如智力周期控制着人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33天为一周期。人的体力大约是23天为一周期,情绪大约28天为一周期。每个周期中,又区分为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高潮期和低潮期两段起始的零线]。高潮期是最佳时间。智力周期的高潮期,脑子清楚,逻辑思维能力强,工作效率高;低潮期反应迟缓,临界期就更差。一周之中,由于长期的周末休息,临近休息日,智力有下降趋势。每天的上午8~10时和下午3~6时是效率最高的时间,中午一时左右和黄昏最差;晚上8~10时是最佳时间。我们要把重要学习尽可能安排在最佳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和累积效果。

(三)把握今天,提高效率。爱惜时间最实际的行动,就是把握好今天。只有今天是实实在在的时间,昨天己不存在,明天尚未到来,都不是现实的时间。谁放弃了今天,便为葬送明天开了先例;只有充分利用今天,才能更好地利用明天。李大钊说得好,“世间最可宝贵的是‘今’,最容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可贵”。“百川东到海,何时复归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陶渊明:《杂诗》] 。现在有的年青人不知爱惜时光,把吃喝玩乐作为“正业”,玩网上游戏、打牌、喝酒、聊天无度,白白浪费宝贵青春。这样的家长和学生真是应该猛省,“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青春是一去不复返的。这些年青人还为宽慰自己找借口,就像醉汉“明天戒酒”一样,遇事推到明天。明代诗人文嘉写了两首流传千古的诗歌。现抄录如下:

  明   日   歌  [明]  文 嘉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今日歌。

今  日  诗  [明] 文 嘉

今日复今日,  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  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  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我们应该记住这些,切实把握好今天。

爱惜时间就要讲效率。因为人的一生能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有人算过一笔账,活到八十岁,真正能用于学习的,也只有若三万多个小时。所以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古时苏秦悬梁剌股,是用减少睡眠来增加读书时间;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是用取消娱乐来增加读书时间。这种精神可佳,但不宜提倡。有研究表明:连续工作36小时,只睡三小时,工作效率为平常的55%;连续工作44个小时,只睡四小时,工作效率为平常的36%;如果连续60小时以上不睡觉,就会明显地感到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发生视觉、触觉的错误,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了。借用经济工作中的一个公式:

效率=价值÷时间

也就是说,最大的价值,用无限的时间去除效率是零。所以要实行劳逸结合,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学习时做到集中注意力,才能用较短的时间学到较多的知识[价值],以提高学习效率。有位伟人说过“一个人在疲劳之后,即使再连续学习十个小时,也不如休息好了以后学习一小时效率高”。这是经验之谈。

(四)充分利用自由时间。时间是一个常数,人人都是24小时;时间又是一个变数,由于运筹方法的优劣,每个人占有的实际时间又是一个变数,因而又是不平等的。人的生命时间大体可分为:生活必需时间[家务、睡眠、饮食、锻炼等]、求学或工作时间、自由时间三个部分。对于有心学习者来说,就是怎样自觉地约束自己,充分利用自由时间的问题。自由时间除休息日外大多是零星的,如课余、工余、饭前饮后、睡觉前、旅途等。自由时间的支配,因人而异,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妥善安排,并坚持执行。怎样利用自由泳时间哩?

1、处理学习上的杂事。用零星时间削铅笔、收拾文具、整理学习环境;用来整理书包、按课程整理第二天的书籍、文具和笔记本等。“磨刀不误砍柴工”,作好学习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2、在电脑上整理资料。利用点滴时间,编辑已有资料以便于阅读和引用。

3、在网上寻找正确有用的资料,阅读短篇或看报章杂志。以广泛摄取各方面的知识,巩固基础,增进思维,提高创造能力。

4、背诵诗词、记忆地名、年代和外文单词等。在学习中,由于内容和性质不能同,可利用不同时间。一门系统的、难度大的学科,需要整体时间,而记忆单词、背外文单词之类的学习,则可利用自由时间。这样的安排,几个零星时间之和不但会等于相同的整体时间,甚到它的效果会大于相应整体时间的效果。

5、交流、访友、求师。心理学家曾用问卷法向当代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作过调查,问他们形成自己创造思维最有价值的活动是什么?科学家们几乎都认为:首先是交谈,其次是通信,最后是读他人的论文。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认为,读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应广交师友,以便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把学习中积累起来的问题,利用自由时间,向师友求教,是充分节约时间的好方法。现在是信息社会,有选择地通过互联网交流,是一个快捷方便的办法。

6、整理资料。学习和研究离不开资料。善于学习的人勤于积累资料,还要勤于加工整理;积累和整理是两个独立的阶段,但还是兼并进行、交替完成为好,这样可以减轻工作量。利用自由时间用电脑有计划地来做这件事是最佳安排。

“知能求索”阶段是人一生最宝贵的时期。充满朝气,富有生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容易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创造新观念,形成新习惯。这一阶段是人们从小我进步到大我,实现人格升华;掌握创新知识能力,实现理论和技能的升华,熟悉社会规则,实现完全社会化的时期。

中小学阶段是人才成长和发展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在这常规教育的“求学期”,一定要学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磨励自己的良好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包括职业技术教育]阶段,正是由“求学期”向“创造期”转变的过渡时期,这既是打基础阶段,又是进行“人间博弈”的尝试和跨出第一步的阶段。

千万记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伟人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对于自学者来说,不但要学会读书,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中勉励他的儿子:“古人学问无余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把书本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才能免于浅薄浮躁,从而在社会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知能求索”的每一步,都关系人生的发展,关系“人生博弈”的成败,家长和孩子都不可掉以轻心。历史发展到今天,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要求人们实行终身学习。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我们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