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车燃油加热器维修:尾闾上三山 错点在指端(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2:45:30
尾闾上三山 错点在指端(转)

             

                尾闾上三山 错点在指端

                     作者 赵琴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在习练传统太极拳大多数人中,这是个极待解决的问题。我查阅了几部太极名家的著作,对双重的问题见解各有千秋,举例如下:


  其一:某某拳论这样说:古人云,持德者昌,持力者亡。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盖言虚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无滞耳。善应敌者,常制人而不制於人。而况自为人制乎。用功虽纯,苟不悟双重之弊,犹未学耳。


     评:文章引经据典,首先就具备有了权威性。文章写到“持德者昌,持力者亡”。我认同这句话,德者意也,附合太极之理,只是太抽象了一些,具体如何解决双重之病,则未言也。
  此书作者又引用了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引用的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乾卦的象辞,乾三联与乾三联重叠成天,天体运行,日复一日,从不休止,君子就应自强,努力不懈,力求进步。我认为此卦与太极拳论中的双重之病是风马牛不相及,扯不到一块去。他又盖言:虚则灵,灵则动------,用功虽纯,苟不悟双重之弊,犹未学耳。
  我认为该文虽引经据典,然具体未及双重,犹未言耳。  


      其二:某拳论中对双重是这样说的:形的虚实开合,及上下相随方法,可不犯双重之病,内劲以丹田气海为中心的外发内收为用,可不犯双重之病,内劲与形体配合有逆从之法,阴阳动变平衡,可不犯双重之病,任何攻防招法变化,保证中土不离位的基础上乃自身内不犯双重之病。
  
     评:此文把外形与内劲,丹田与气海,外发与内收,逆从之法,动变平衡,中土不离位--------这些拳术理论,罗列起来,如何不犯双重之病,读完之后,仍是一头雾水,只能望文兴叹了。
  

      其三:某拳论,是这样说的:双重之病,病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之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易也。
  
      评:文中之义,双重之为病,是由於实,双沉之不为病,是由於虚,也就是说克服双重,只在虚实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推手与散手}具体虚实落于何处?还是不够明确。
         上述几位作者,都是太极拳名家,其水平造诣均臻高级阶段。在双重问题上,非不明也,乃实不欲言耳。毫不讳言,武林中对技艺保守保密非常严重,对一些高深技艺,只传子女,或爱徒,对一般学子是泛泛而言,只教些皮毛,从不讲实质的内涵。有一篇序言中写到,世人演练太极拳,而得太极拳之真谛者可谓凤毛鳞角,岂不闻内家拳术精微所在,亦深自秘惜,掩关自理,学子皆不得见,不少有志上进之后学,临太极之门径,望洋兴叹。致使太极拳水平每况愈下,推手变成了顶牛,将对方顶出圈既为胜者,散手则是拳击加脚,看不出一点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太极拳境界。
  
      笔者今年八十五岁,三十年前由于患冠心病,方开始学太极拳,有幸拜在王培生大师门下,仍属业余太极拳爱好者,在拳的道路上仍属后进,虽后仍进。在五十年代,我们曾经学过前苏联的`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论”即人的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外力{外界}的作用或刺激,身体的那一部位未经大脑指挥,不自觉的马上进行抵抗或躲闪。从而避免了外界对自己的伤害。这种不自觉的自我保护就是“条件反射”。这在太极拳理论中就叫作丢与顶。太极拳是高级的技击,就利用你这不自觉的条件反射的丢与顶{双重}来击败你。也就是说,对方的力作用到你的身上某一点上{接触点}你用重力在这一点上去抵抗,双方的力集中在这一点上,这就叫作双重。
  
      如果你能在思想意识上{意念}丢开接触点上对方的力,把他转移到你的食指端{十宣穴}上,这叫错点,对方的力对你就不起作用,而岿然不动。
  
      我的结论是:无论在攻与防上,意念上丢不开接触点就是“双重”能在意念上利用错点丢开接触点,就不是“双重”了,如果说双方都明此理,孰胜孰负?那就看你把接触点丢得干净与否,这就是水平问题。和“松”这个概念一样,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举个实例:对方用力抓住你的右腕使你动弹不得,你这时用右腕努力去挣脱,双方的力都在你的右腕上,这就是“双重”。当然,谁力大谁胜,谁手快谁胜,这就是外家拳,不是太极拳,如果这时你把右腕松垂,把点错到你右手食指端十宣穴上{能感到食指端有气感}食指端是个鱼钩,用意念钩住对方左脚外踝申脉上,因他的接触点是右手手心,右手与左脚在生理学上是交互神经的对应点。“注一”你一转腰,右手定位随腰而动{实际右手未动,只是意在右手食指十宣穴上}即把对方掷出。
  
      把右腕的力点错到右手食指十宣穴上克服了对方的力是阴,同时意念钩著对方左脚外踝申脉穴,而将对方掷出是阳,这就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叙述有先有后但阴阳互动,没有先后的时间差。
     
     再举一个实例:对方用手推到你的胸部,在手未上前,你已然作到空胸,紧背{气贴背}胸部有了接触点,把该点转移到右手食指十宣穴上,十宣穴指向对方中心线,通过中心斜向对方身后一点,树或建筑物,超其象外得其寰中,你只是指向空气,并未接触对方实体,对方已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