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魔少年伯爵:中医养生咨询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21:37:46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黄元御先生著 黄小云先生解)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症,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太阳寒水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小云:手足太阳标阳而本寒与手足之少阴为一周天也,太阳含卫阳之气而布护于表也,因表恶寒既表证而至小便不利或利者,从阳则在经之标而热证现也。从阴则在经之本而寒证起。两阳经之证不除则可在其小周天中干扰它经而现少阴经之证也,少阴经也有表里之分。可据经气的阴阳而分辩之。)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小云:离之阴午时与夏至之时生才有降,如果不生则无降矣。此为从阳求阴也,即肾水不足者补血可生精,如若不行则可降天道之气兼补其母肺金而肾水可生也。阳中求阴之意即离之用在阳位也,此也含阴从天降之意。)水降于火,(此水从离降也。)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小云:三焦应腠理毫毛,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三焦为阳气之父也。三焦为手少阳与足少阳气相同也。)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小云:癸水壬水一阴一阳,癸水属肾,壬水属膀胱;膀胱者,洲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才能出。此既证明膀胱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不然无气化可言也。而膀胱寄左肾含相火可使肾精不寒。女子胞寄于右肾,女子以血养胎得右肾命门之火而血则温可养胎也。左肾属阴,右肾属阳,一司小便,一司大便,所以五更泄从肾阳治以四神丸也。三焦膀胱同主腠里毫毛,由此可知太阳少阳与肺之气合而护表而统称卫气也既卫阳之气也。)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小云:此理甚是,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此既余阳用阴,阴用阳之意也。)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小云:木火主里,此理未明。木乃水所生,但必须有少阳生生之温湿之气方可生也。其少阳生气由命门而出太过则现湿热之气,不及则寒湿可见也,能识此则病易调也。当然此湿气实属水气非太阴土之湿气也。治则一除肝胆湿热,一温肾利湿。一泻子,一补母。然肝阴肝血亏者也从补肾阴治者而谓虚补其母也。)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小云:表气常清,此理甚是,合余之意也。)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小云:生气绝根,是以死也。此也可说是阳脱。)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小云: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此二水虽然属阴,阴者亲于下,亲于内也。其用为阳也。水不足则热,火不足则寒也。)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病热者,独责壬水。(小云:上有余谓太阳少阳合肺而护表。此则余谓太阳少阴其气可从标从本此为一也。其二者两太阳两少阴为一周天也,太少可互为影响,脏责腑,腑责脏也。两太或两少又可互为影响此一辩,还一辩者每经皆有标本之说也。

少阳相火

  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三焦之火随太阳之经下行以温水脏,出委中,贯腓肠而入外踝。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故三焦独主水道。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相火下蛰,水脏温暖而水府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小云:相火者藏于命门或谓藏于肾中皆同一说也。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明者,明君治国国泰而民安也,位者,在其位而助君谋政治国。相火以少火之形式藏于两少阳两厥阴行于全身上下内外。其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实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意所谓冬藏阳于肾中也即半夜子时藏阳于肾中之意也。如若不藏则有重阴必阳之虑,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也。然少火之藏必赖肾精以守也,所以冬以藏精为要,阴为阳之守也,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理中也。)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脏也。(小云:水之所以善藏者,此为水之性使然也,其性阴,亲下亲里而其用为阳也。)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手之阳清,足之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小云:三焦主腠理毫毛,所以手少阳行于表行于上也。胆者甲木,其气降;然脾气之升,己土之热力及健运,皆甲与己合,己土得甲胆之相火使然。)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故相火上炎。足少阳虽从三焦火化,而原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手足阳明,其性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 (小云:肺者属金,阳明胃与大肠皆属金且有金之燥气,但肺者属娇脏,其含有金气,且含有太阴之湿气。所以两阳明也含有太阴之湿气也。所谓含者因为此四经为一周天也。)

少阴君火

  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发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君火虽降于手而实升于足,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所恃者,生土以镇之。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阳明承气一症。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势然也。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心液消亡,是以热作。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小云:相火者,少阳也,胆中甲木藏之,乙木属肝,甲乙二木皆属东方,在地为木,在天为风,其气太过则从火而助少阴之本,热气显现,其为木之子火气也,治则实泻其子也。肝之阴血不足也可累母及子,然从母论者多。虚风与实风据此可辩。少阳相火不及者,其母寒也,此也为虚补其母之例。而上热下寒者定是命门火衰而下之阴盛逼阳于上也。相火旺而使心火旺者不在此例,其火一可折而一不可折也。因相火而至心火旺者可折,肾中虚火上炎者不可折,因其折而无功也。)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家,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知也。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水下寒则暖肾家之气。故补肝之血则宜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小云:此确属定法。血者属阴,而其色红则又属阳,离卦属阴,而其阳多阴少,其气机行于上,行于南方;此又为阴阳互根之理可见,其性属火。从卦而言,阴卦用火。从其位而言,阳位而用阴血。从其经而言标阴本阳。从其标言阴寒之气盛而阳气弱,从其本而言阳热盛而阴血亏也。从其火而言午时生阴营而降,总之阳而用阴,阴而用阳也。阴阳盛衰可推而知之。)

阳明燥金

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小云:肺从阳明则燥,从太阴则湿。在其小周天之中也。)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中气衰则阴阳不交,其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阴易进而阳易退,湿盛者常多,燥盛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盛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除承气症外,绝无仅有。(小云:戊土属阳燥之土,其用为阴,则其不燥。己土属阴湿之土,其用为阳,则其湿不困脾。肺金因于风火者则热燥,因于风寒者则清凉之燥。燥者金之气,湿者土之气。燥湿之气与水火也有关系。)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小云:土中宜藏火之温气也即少阳之生气,其火宜少不宜壮。)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小云:火性炎上,水性润下。燥与湿互相牵制,其法在气机升降之中。)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所谓阳邪居上,清邪居下,一定之位也。然上之燥亦因下之湿,中风之家,血枯筋缩,其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非燥。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小云:燥为寒热之中气,妙!

厥阴风木

  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主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缘木实生火,风木方生,火气初胎,而火令未旺也。冬水闭藏,一得春风鼓动,阳从地起,生意乃萌。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木以发达为性,己土湿陷,抑遏乙木发达之气,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风动而生疏泄。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症,皆风木之疏泄也。肝藏血而华色,主筋而荣爪。风动则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凡眦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皆风木之枯燥也。及其传化乘除,千变不穷。故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木为水火之中气,病则土木郁迫,水火不交。外燥而内湿,下寒而上热。手厥阴火也。木气畅遂,则厥阴心主从令而化风。木气抑郁,则厥阴心主自现其本气。是以厥阴之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其气然也。(小云:木为水火之中气,妙!)

太阴湿土

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小云:!)。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小云:湿为太阴之气,燥为阳明之气,肺从太阴则湿,从阳明则燥,燥分热燥与寒燥,热燥者风与火加也,寒燥者风与寒加也。风与火加者,用清凉润而降其金气,所谓金肺与阳明也。总之水火既济,地天交泰在东西之气机升降中求之。)其原总由于湿盛也。阴阳交则生湿。湿者,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缘相火在水,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木中温气,生火之母,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木气不达,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其势然也。阴易盛而阳易衰也。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泄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小云:湿者,水火之中气。木也为水火之中气。正如余所说温湿之气从左从东方升也。此为后天八卦坎离震兑,子午卯酉,气机升降出入之理。

中医养生咨询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一讲 气的概念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五讲 气的生理功能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二讲 宗气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三讲 营气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四讲 卫气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五篇 中医的病因学说 第三讲 外因:六淫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六讲 气的分布与分类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七讲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中医养生咨询 《丹医心悟》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六篇 中医的辨证施治 第一讲 八纲辨证 中医的五行学说 五气养生 中医的不变法宝 五气养生 中医不变的法宝 中医养生咨询 [转帖]补精的方法全攻略 中医养生咨询 足三里的深层含义和使用秘诀 马源泽老师的民族疗法"收阴术" - 推拿按摩 - 民间中医网 - 中医养生,中医咨询,中医...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八讲 血的基本概念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九讲 血的生成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十讲 血的功能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十一讲 血的运行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十二讲 津液的基本概念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十四讲 津液的功能 中医学说讲养生十二时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