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龙高手漫画贴吧:人教版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3:10:24

人教版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2011-09-02 16:09:3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单元 诗歌

第一课《沁园春·雪 》(毛泽东)

 教学重点:1.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2. 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课:可从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或咏雪名句谈起。
二、整体感知:播放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大家边听录音边跟着高     声诵读。

三、背景简介: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四、学生反复朗读,概括: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五、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

           2、仿照对偶例句,以物为话题,写出一个句子。

   例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仿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北国雪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6、“惜”字领起拿几句,“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7、词里选择了哪些古代英雄人物加以评价?你知道他们的历史事迹吗?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御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出现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加强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欣赏歌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封建统治阶级英雄人物,对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有一定贡献。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二、总结: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艺术感染力。

结构(结构示意图?/P>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概括)?/P>

上阕 :  北方雪景   惟余、顿失、银蛇、蜡象(具体)

    (写景抒情)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想象)?/P>

引无数英雄  过渡(抒情)

下阕  :  评古论今   惜秦皇汉武  否定(议论)

(议论抒情)          看今朝   歌颂(抒情、议论)

三、拓展练习:下面这首《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与《沁园春·雪》在同一时期写的,请结合课文并按要求解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长征》与课文在内容、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2)诗中对偶句有哪些?

    (3)诗中作者把“五岭”、“乌蒙”分别比做什么?突出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雨说》(郑愁予)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2.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把握本诗的主题。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课:请同学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古诗词。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春雨常常和温柔、亲切、喜悦、轻松联系在一起。但不同的诗人,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春雨。被称为“浪子诗人”的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就写得别具一格。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喜悦、轻松的心情,来聆听“雨说”,去感受春雨的美。

二、听教师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听后说出自己的总体感受。

三、自由朗读:说说你对哪些句子印象特别深刻?饱含感情朗读出来。
四、说明:这首诗创作于1979年,中国刚刚结束了“文革”灾难。在十年浩劫中,人们脸上失去了笑容,连小孩子也告别了欢笑。因此,诗中的春雨,不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雨,还指政治意义上的春雨。
五、评析诗歌关键语句和优美语句

1.教师示范。

以“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为例。

(1)评析句子的意思: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这一节意思的理解,教师加以指点归纳。这一节的关键词是“勇敢地笑”,而有了“春天的声音…‘大地的希望’’就是“勇敢地笑”带来的良好结果。

(2)评析句子的作用:这一节的关键词语“勇敢地笑”与前一节中的“勇敢地笑’’形成了反复的关系,这样这个意思就得到了强调,再次强调“雨”的祝福内容,也是诗歌内容上的深入。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勇敢地笑”所带来的影响,富有感染力。

2.学生活动:齐读诗歌其他内容,思考问题,找出重点章节或者语句进行评析。春雨已经对我们说了这么多的话,现在,我们不妨也对春雨说几句话,说几句你心里最想说的话或写几行诗都行。

六、拓展:介绍作者的代表作:

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星星变奏曲》(江河)

 教学重点:1. 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2.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课: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简介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三、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带,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四、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2、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五、课堂练习: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六、综合创新:

1、以“日月星辰”为意象,写几行诗或几句话,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2、课外阅读一些朦胧诗作,选择摘抄几首自已最喜欢的诗来班里朗颂交流。

教学反思:

             第四课  外国诗两首

教学重点:

1、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课: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二、学习第一首:检查预习:  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

三、读熟诗歌,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四、讨论:1.这首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五.学习第二首: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六.拓展延伸: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七.本课总结: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他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此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的关系等。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的,诗中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