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陆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爱的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0:10:58
一、作者及背景
埃里希·弗洛姆(Erich__Fromm__1900——1980),是二十世纪闻名遐迩的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他于1900年3月23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世代笃信犹太教的家庭,弗罗姆在家中是个独生子,从小性格孤癖、娇生惯养,蛤他受过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他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攻读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1922年,弗洛姆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去慕尼黑进修精神病号和心理学,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1929——1934年他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1934年为了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弗洛姆离开的纳粹德国而移居美国,入美国籍。在美国,弗洛姆从事广泛的教学、所研究和医疗实践活动。1934年——1941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社会研究所新校执教,1941年后,先后在本宁顿学院、耶尔大学、纽约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任教授,1946年,他参与威廉、阿朗普·怀特精神病、精神分析与心理学研究所工作,并担任该所主任,1949年,他接受了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教授的席位,在那里创建了墨西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培训精神分析学家,在以后的二十余年中,除定期在美国讲学、开办研究班外,弗罗姆在墨西哥度过了其大部分时间,1965年,他在墨西哥退休,并获荣誉教授桂冠,1971年,弗罗妞移居瑞士,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著作,1980年3月1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瑞士的洛迦诺逝世。
在学术思想上,弗罗姆早年是弗洛依德主义忠实的追随者,他对弗洛依德关于人的无意识过程以及性格特征的动力学本质的发现十分推崇,认为这是关于人的科学 的突出贡献,不外即与弗洛依德发生思想分歧,他不同意弗洛依德的过分强调个人的无意识驱动力的作用,从而忽视了社会因素在人类心理上的作用。这时他找到马克思,弗洛姆认为,马克思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弗洛依德,因为马克思是从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出发考察人的问题。但马克思也有他的“片面性”,马克思没有看到人的非理性力量的作用,忽视心理因素因此,弗罗姆毕生试图把马克思的学说与弗洛依德的学说加以综合,把支配个人生活的规律和支配社会生活的规律统一起来。这种对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依德主义的“综合”研究,贯穿于弗洛姆所有的著作之中,也是弗洛姆著这的特征所在,明确这一点对理解弗洛姆的思想及其著作,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 ..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与危机。他的学术思想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人的本性、人的生存情况的分析说明,二是对社会现状尤其是对社会病态的的批判剖析。三是为拯救人类,医治社会病态而提出办法,弗洛姆一生著述甚丰且涉猎面广、除心理学外,还有哲学、宗教、历史、社会、道德、文化等领域,他善长于把学术性较强的观点、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文笔流畅易读,他的著作是是后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有的印数近千万,在全世界各地均赢得广泛的读者群,并产生深入的社会影响:其著作有:《基督的教条》(1930年),《分析社会心理学的方法与作用》(1932年),《逃避自由》(1941年),《自我的追寻》(1947年),《性别与性格》(1949年),《心理分析与宗教》(1950年),《被遗去的语言》(19151年),《健全的社会》(1955年),《爱的艺术》(1956年),《人能占优势吗?》(1961年),《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年),《精神分析与近亲》(1967年),《人之心》(1964年),《超越 的幻想的锁链》(1965年),《希望的革命》(196 8年)《精神分析的危机》(1969年),《人的破坏性之剖析》(1973年),《占有还是存在》(1976年),《弗洛依德的发现之伟大与局限》(1979年)对于弗洛姆的著作,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尔·麦科比认为由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组成:精神分析的性格论,对弗洛依德学说的纠正,对工业社会人的批示,关于宗教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分析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杜·舒子兹指出:“在弗洛依德的著作中,全 部命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内容梗概
“爱的艺术”是弗洛姐在1956年完成的一本极富有哲理性和心理分析性的著作,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爱是一门艺术吗?(二)爱的理论,(三)当代西方社会中爱与爱的溃散。(四)爱的实践。
一般人认为爱只是一个人偶然幸运的体验并“陶醉”的一种快感,而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为什么大多数人一方面渴望爱,却又认为爱是没有什么可学的呢?这种特殊态度基于以下几个前提:(1)大多数人把爱只是和看成被受的问题,而不爱人及自己有无爱人的能力的问题,因此,为了“被爱”男人们常常追求与社会地位相称的权力和财富,女人们则追求梳妆打扮、衣着华丽。(2)把看的问题看成仅仅是爱的对象问题而 不是爱的能力问题,爱之所以困难是因为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爱的对象。与此相联系,爱往往建立在物质购买欲或个人性欲之上,建立在类似于调节商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关系上。(3)混淆了“爱上”一个人的最初经验和对一个人“爱”的永久状态,人们通常把相互间如痴如醉的迷狂状态或着昙花一现的东西当成双方强然爱的明证,实际上这是一种误醉,一种对爱的 误解。
但是,生活中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会象爱那样光明看希望和期望,人们要放弃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合适的办法克服失败的爱,首先第一步要做的是意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要象对待一门艺术一样地对待爱,象学会一门那样学习受:学习受的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对爱的理论的掌握,其二是对受的实践的掌握,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对受这门艺术的追求,把这门艺术看作比对金钱、名誉、成功、权力等的追求还要重要。
关于爱的理论,弗罗姆是从人和人类生存的理论开始控掘,一句话“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
人类之所认能够生存,主要是因为人类脱离了动物式的本能特征,人类赋有理性,并且不断地发展理性,正是因为这种理性的存在,人类常常感到寂寞,孤独,难以忍受,这种经验情绪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因此人类最深刻的需要是克服孤独感,摆脱地狱般的寂寞。如何克服 这种孤独感呢?
一个办法是采取各种形式的欲狂观,在转瞬好逝的疯狂状态中,外部世界消灭了、孤狂感也随这一起消灭原始部落中的宗教仪式就生动地表现出这种纵欲狂欢,另外,支配酗酒,吸毒,情欲放纵,也具有同样的放纵功能。
第二个办法是一个人同群体结合,个体丧失自己的个性,对公约、规章制度表示遵守、服从、在当代西方社会中,个体同群体相结合是克服孤独感普遍流行的办法,但由于这种方式轻微缓慢,不具有爆发性,因而由它来减轻和缓解孤崐独与寂寞所引起的焦虑感常常不够。
第三种办法是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在创造性活动中,创造者与他所创造的对象融为一体人类在创造过程中同等界结合在一起,但是在现代职员工作过程中,在工人进行现代化流水线作业中,我们根本看不到这种创造性活动。
接着弗洛姆分析了这三种结合方式,通过创造性活动达到的结合,不是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结合:以狂欢放纵的形式达成的结合是转瞬即逝的结合,以从众和遵循公约的办法还到的结合是虚伪的结合,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的问题的部分答案,生部问题的全部答案或者完善的答案则 是在于用爱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以及用受达到与另一个人之间的结合,这种法合之愿望是人类进步最强大的躯动力,它是维系人类、种族、社会、家庭的最基本的情感和力量。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可能生存。
成熟的爱不是两个生物有机体简单地结合在一起它们相互依赖,关系密切,彼此双方在一起,它们相互依赖,关系密切,彼此双方取利,而是两个人双匀保持自己的个性和气质性条件下的结合,爱蛤类的一种积极力量,爱使人克服寂寞感和孤独感,在爱中会出现两个人变成一个人而仍是两个人的风趣之谈。
爱的最重要的特点是,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它主要是给予(giring)而不是接纳(receiving)。
给予不是放弃某些东西,失去某些东西或牺牲某此东西,非创造倾向型的人才是这么认为的,而对于真正健全的人来说,给予是人的潜能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的行国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和我的潜能。我的活力、我的快乐是在给予的行为中体现出来的。
在物质方面,给予意味着富有,但是,给予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方面而在于其人性的方面,它具体指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东西给予别人,把自己的快乐、兴趣、同情心、谅解、积极、幽默忧愁——把自己身上存在的所有东西的表情和表现给予别人,他通过增加别人的生命价值、丰富别人的生活,来提高自己的生命价值,也给自己带来希望和快乐、真诚的给予应是无意得到别人对他的报答和恩惠。就爱而言,受是一种能够产生爱的力量。
除了给予这个因素外,爱还包含了爱的一切形式所共有的其它因素。
爱包含了关心,最明显的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爱就是对我们所爱的对象的生命和成长主动地关心,哪里缺少主动的关心,哪里就缺少爱。
爱包含着责任感。责任感不仅仅是一种职责,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为是我对另一个人直接或间接需要的反应。
爱 包括着尊敬。尊敬指的是能够客观地观察一个人并能意识到这个人的独特个性,尊敬还意味着让对方任其天性地自由成长和顺利发展以及关心对方的成长和发展,奠基不是利用支配别人。因此,受是自由的孩子、而决非支配的孩子。
最后,不了解一个人谈不上对他尊敬,了解也是关系心责任感的先导,了解有很多层次作为爱方面的了解并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了解,而是深入到内部本质的了解。
关心、责任感、尊敬、了解是相互依赖的在一个成熟的人的身上,在一个具备爱的能力的人的身上,会同时具备这几种态度。
除了对人的孤独感的克服,还有一种更为具体的生物 需要、男女不同的两极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关于阴阳两极的问题,导致对受和性的对象的进一步讨论,这里弗洛姆指出了弗洛依德对这个问题讨论的错误。
弗洛依德把爱看成是性本能的表现,他更严重的错误是:根据生物学上的唯物主义而得出结论,人的躯体内部有一种化学物质,它造成人的痛苦紧张,人需要排除这种痛苦紧张,性欲的目的就是排除这种痛苦紧张,性欲的满足则在于成功他排除这种痛的紧张。然而他忽视了性欲的生理心理学方面,忽视了男性女性不同的两极及通过男女结合而填补这种极差的愿望。
弗洛姆骨定了弗洛依德理论在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并且根据哲学方面的前提对情感作了一些生理学方面的解释:钽是在心理分析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有心要从生理学转向生物学和存在的角度来解释弗洛依德的见解并修正和发展其思想。
爱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对八岁半到十岁前的大多数獐来说,他们的问题仅仅是被受的问题,这时候的儿童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纯粹只是接受爱、崐被爱,而不能被爱人创造爱。儿童发展到青少年期,慢慢克服了自我中心,别人的需要跟他自己的需要同样重要或者更重要,这时他本感到给予比接纳更令人满意、令人愉快,爱人比被人爱更为重要,因此,婴儿时期的爱所遵循的原则是:“我爱人,因为我被人爱”成熟时期的爱遵循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爱 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原则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爱的对象的发展,同爱的能力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獐在成长过程中开始得到的是母爱,这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六岁以后的儿童开始父亲的爱,而父亲的爱则是一种有投机倒把的爱,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满足了我的需要,我爱你,因为你尽到了你的职责。我爱你,因为你象我。而在最后,成熟的人达到了他就是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的阶段,既具有了一种母亲式的良心感,又具有一种父亲式的良心感。弗洛姆接着指出:心理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在于,生以依恋母亲为中心再发展到以依恋父亲为中心,最后把这两种依恋结合在一起、神经病的根本原因则是 不能顺利地发展这三个阶段,比喻一个男孩有一位亲爱但又过于溺爱的母亲或一位感气凌人、凶神恶熬的母亲和一位懦弱的无能而又不关心孩子的父亲,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理发展就不能不令健康全面。
弗洛姆认为:从根本上讲,爱并不是同一个具体的人的一种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牲的倾向性,它是 针对所有的人而言的,但仍然不以归分不同类型的爱。
最根本类型的爱是同胜的爱,它是各种类型的爱的基础,同胞的爱就是对所有人的爱。它是特点是完全没有排它性。人,通过同情老、弱、病、残、就开始培养对自己同胞的爱,在爱自己的同时,他也爱需要帮助的人、孤弱的人、和不安全的人。
第二种爱是母亲的爱,母亲的爱是对孩子 的生活和需要无条件的肯定,让孩子戌到出生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并且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母亲的受神认为是最高类型的爱,是所有情感结哈 中最神圣的结合。
第三种爱是情人的爱,它明显不同广以上两种类型的爱。它渴望完美的结合,渴望与另外一个人结合在一起,在本质上,它是一种排他性的爱,而不是普遍分享的爱,它也许是所有爱中最具有欺骗性的形式。
第四种爱是自身的爱。弗罗姆不认为自爱是一种“有害的东西”,或者“爱自己是邪恶”,我自身,就象另一个人一样,是我所爱的对象,如果一个人,他关于爱人,那么他也爱自己,自私自利与自身的爱不是一回事,自私自利的人并不是十分爱自己,而是根本不爱自己。
第五种爱是上帝的爱,上帝的爱的特点是由父亲制度和母亲制度的宗教方面的各自重要性所决定,上帝对于人类来说成了一种人类用以表达在更早的进化阶段追求完满性的象征,一种人类用以表达心灵世界方面的象,以及人类用以表达爱、真理、正义的象征,在起决定作用的两个宗教体系中,上帝的爱同信仰上帝、信仰上帝的正义、真理和慈爱是一回事,上帝的爱,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思想经验,而在东方宗教和这神秘论中,上帝的爱则是无人合一的感受经验。从人类的整个进化历史而言,人类开始时孤弱无能、依恋一位母亲女神来表达对上帝的受,接着很顺从地依恋一位父亲般的上帝,自发展到一个成熟阶段,上帝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力量,人类把爱的原则和正义原则同自身给合一起,人同上帝 同为一体,最后,人只能以一种象征意义去谈论上帝。
至此,弗罗姆完成了有关爱的理论方面的论述,接着,他开始阐述当代西方社会的现实问题,西方文明的社会结构以及由这种社会结构所引发的时代精神是否有助于爱的发展呢?弗里姆的回答是:在西方社会,实际上同胞的爱、母亲的爱、情人的爱,其作用与他们被形形色色的爱所代替,这就是爱的坠落与溃散。
在当代西方社会为什么会出现爱的坠落或溃散呢?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特点决定的。资本主义政治上的自由原则和经济、社会关系中的市场原则对现代人的性格结构产生极大的影响,现代人与自己疏远了,与他的同体和同事们疏远了,甚至与自然界也疏远。他变成了商品,他把自己当作一种投资来任何生命的活力,而在目前条件下,这种投资必须给他带来以获得的最高利润、人的关系、裨由是疏远了的或异化的机械般动作的人的关系机械般动作的人,是崐不可能有爱的,他们只能把自己当作人格商品来交换,期望公平的交易,他们的性格也只适合于交换、接爱、买卖和消费。
在现代西方社会中,爱和婚姻思想中的主要侧重点在于把爱作为寂寞和孤独的避难所。一个人结成了反对世界的两人同盟,这种两个人的自我主义,被错误地当成爱恋和亲密感,而在弗洛依德那里,爱主要是作为双方性欲的满足,上述两种“爱”的形式即是现代西方社会爱的不完满性或爱的附落的两种“正常”的形式,是社会上特定形式的爱的病态。精神病学家还是非精神病学家都认为,这种受的病态的个体化形式,是神经病的表现,接着,弗洛姆分析了爱的 神经病态的几种不同形式,并且得出对爱的理解上一些常常会出现的错误。
在讨论完有关爱的理论方面的问题之 后。紧跟着面临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即爱的艺术实践问题,弗洛姆是从对一门艺术初中的普遍要求 谈起。
首先对一门艺术的实践需要约束感,如果不以约束的方式学习一门艺术,那么是学不好这门艺术的,其次,专注感(concenfrafion)是掌握一门艺术的必要条件,这一点不证自明,但我们的文化却鼓励一种分心而弥散的生活。因此缺乏一种专注感:对一门艺术初中的第三个必具条件是忍耐性(pafience)。如果一个人追求很快就学会一门艺术,那么他是学不好的,而现代工业社会恰 好提介一个“快”字,越快越好。最后,学会一门艺术,是要掌握对这门艺术的高度关心(Inpreme__comcern)这一点对于掌握爱的艺术尤为重要。
任何一名想成为很好地掌握爱的艺术的人,或者一名爱的艺术大师,他开始就必须实践约束感、专注感 、忍耐性,他一生的每个阶段都必须 这样做,那么,他如何练习约束感呢?关键的是,他决不能把约束感当成外界强加给自己的规则,而应把它当成自己的一种意愿,实践它应成为自己的乐趣。在学会专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学会自己一个人只身独处,只身独处的能力是爱的能力的一个条件、另外,一个人必须学会对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全神贯注:全神贯注意味着完全生活在现在,生活在此时此地,不是思考下一步要做的事情,而是想看此时此刻正在做的事情。还有,一个人若是对自身不敏感,那他也决不能学会专注感。
因此,弗洛姆认为,爱的成功的主要条件是克服一个人的自恋。自恋是这样一种心理:一个人仅把他自身的东西体验为真实的,对外界现象的体验则把看他有益还是有善,与自恋相对应的是客观性,即按照事物和人的本身客观而无偏见地观察人和事物的能力。客观地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在理智后面的情感态度是增逊感,爱需要谦逊感、客观性和理智感的发展、一个若获得了客观而无偏见的能力和理智感,就意味着爱的艺术之路,工成功地走完了一半。总之,爱的能力取决于一个人摆脱自恋的程度,取决于摆脱对因素和种族非之明的依恋程度,取决于我们对世界,对自己的关系中中所发展的一种创造性倾向的能力。
对爱的艺术的实践还需要信念实践。什么是信念?(farth) 。弗洛姆区分了理性的信念或非理性的信念:非理性信念是一种盲从式的信仰,而理性上的信念,则是基于自己思想经验和情感经验的一种信服,是我们信心中所具有的确定性和坚定性的品质,其深原基的是创造性的理智活动和创造性的情感活动。这种信念是人类自下而上的一个重要条件。
就爱的关系而言,弗罗姆认为最重要的是一个人要对自身的爱有信念、对于别人身上产生爱的能力要有信念,以及对于爱的可靠性要有信念。
有信念还需要有勇气,需要有承担风险的能力,甚至还要心甘情原地接受痛苦和无痛。被人所爱以及爱人都需要勇气,但这种勇气决不是绝望的勇气或孤注一掷的勇气,而对信念和勇气的实践,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末节的小事开始的。
弗罗姆最后认为,爱是人类生存问题唯一合乎理性的而又令人满意的答案,任何相对地排斥爱的发展的这,腐人长远的观点来看,一定令从社会自身抵触人性的基本需要的矛盾中消亡掉,爱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不仅是作为特殊个体的现象,相信爱的可能性,就是一种以洞悉人的真正本性为基础的理性上的信念。
《爱的艺术》一书1956年第一次在美国的哈帕——罗出版出公出版后,曾多次出版,迄今为止,又译成近二十种文字,该书中译本是译者根据1984年美国哈帕——罗出版公司重版的英文本译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