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蓉砸伤主持人:中国,从过去到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5:23:52

中国,从过去到未来

                           刘仰 (2011-10-01)

《超越利益集团》后记


   汉朝时期,伴随汉武帝开发西域的政策,不少中原人迁往西域。到汉末魏初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出现了不少源自中原的世家大族。其中,曹姓是较大的一支。随着时间的变迁,到了唐朝,河西走廊的曹姓,一部分依然是来自中原,另一部分则由中亚迁入,接受了中国的“曹姓”姓氏。

   安史之乱以后,河西走廊一度被吐蕃政权控制,推行较为原始的部落政治。唐朝后期,河西走廊地区的民众开始推翻吐蕃统治,建立“归义军政权”。这个政权既包含汉人,也包含少数民族。虽然它只是一个地方政权,但是“归义军”这个名称,已经表示他们愿意重返唐朝,或者反过来说,河西地区在经过吐蕃的统治后,又复归唐朝。然而,唐朝末年受藩镇割据的影响,难以顾及河西地区,最多只能给它一个名号而已。唐朝灭亡前后,“归义军”也被回鹘击败。不久,五代时期,河西地区的曹姓大族再次恢复“归义军政权”。当中原战乱不已的时候,河西走廊却在曹氏的领导下,趋于繁荣和稳定。只是唐朝已经没有了,他们不知道该向谁“归义”。直到宋朝建立后,河西“归义军政权”成为宋朝的地方政府。然而,沙洲、瓜州地区远离北宋实际控制地区,处于复杂的民族环境中,当时北宋自己也处于战争状态,能够给它的支持非常有限。
   北宋咸平初年,曹氏掌握的“归义军政权”再次与回鹘发生战争。为防不测,由北宋任命的归义军节度使曹宗寿命人到瓜州、沙洲各处佛教寺院,将寺院各自收藏的佛教经典、度牒、契约、账目,刺绣、铜像、善男信女的记录、档案以及各类书籍统统收集起来,总数五万件以上,然后运到沙洲(今敦煌)莫高窟,找了一个不大的洞窟,将这些资料藏了进去,并将此洞窟封存起来。曹氏归义军政权与回鹘的战争持续了一段时间,曹氏最终失败。失败前,曹氏自知将失去这个地方,便在藏经洞封口的墙壁上绘制了壁画。当然,关于敦煌藏经洞的这个故事情节只是一个猜测,但它确实发生过,时间在距今1000年左右。此后长达900年的时间里,没人知道这个藏经洞的秘密。
   回鹘后来被西夏的李元昊击败,敦煌地区被西夏控制。西夏后来被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击败,虽然成吉思汗也死于攻打西夏的战役,但这个地方还是被蒙古人控制。元朝后来被明朝推翻,敦煌地区又在明朝控制下。明朝之后,清朝又控制了这一地区。如此900年,河西曹氏即便有后人,也无人知道藏经洞的秘密,那是一个真正与世隔绝的小角落。

   西历1900年,一个游方道士,姓王,来到敦煌。我们也许已经来不及问,为何一个道士要去敦煌,立即知道了下一个重要的情节:王道士偶然发现了这个藏经洞。这个已经被封存了900年的藏经洞,这个在900里没有接受过阳光,也没有领受过人类目光的藏经洞,就这样被打开了。命运是如此地相似,当年它被封上,是因为战乱;900年后被打开时,又恰逢战乱。敦煌藏经洞被打开前五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敦煌藏经洞被打开后三个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太后逃到西安。于是,敦煌藏经洞里大量的文物被西方国家掠走。

   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规定,本国境内被发现的一切文物,都归国家所有,但在100年前,满清政府自顾不暇,哪里会管这些事情?如今,藏经洞中5万件以上的文物,绝大部分都流失国外。然而,也因为这个藏经洞,学术界有了一个新的领域,叫做“敦煌学”。然而,有人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
   这是一个象征吗?古人说,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早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就已得名,历史变迁,地名也多次改变,到清朝时,重新恢复“敦煌”这一称呼。敦煌所包含的内容是汉唐的广阔胸襟,也是开放与融合的气魄,也是对幸福的自由追求。它是文明的结晶。它被尘世隔绝的900年,又像是宋朝被误解的历史。如今,敦煌即便成为世界的,也依然是中国的骄傲。就如同我们今天要在世界文明的长河中,重新认识宋朝的价值。宋朝没有在耻辱中离我们而去,而是像敦煌一样,在等待,等待我们将其唤醒。耻辱中有巨大的力量,耻辱中有刻骨铭心的记忆,那都不能忘。它需要接受阳光,它需要接受千年以后人们重新审视它的目光。

   敦,大也,煌,盛也。这就是中国,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