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华为什么演猪八戒:浅谈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薄弱学科-----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6:59:11

浅谈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薄弱学科-----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


北城英才学校       顾爱军

【内容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关键词】 文化,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学校的文化建设,是直面教育改革、具有时代特征的现在和将来的学校文化建设。它的内容既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对外城优秀文化的融合,也包括对学校文化的创生,对学校特色文化的营造。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是人们熟知的话题,但具体到学校文化建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确实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显著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积淀,它存在于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之内,又见于经典文献、规章制度之中。传统文化是前人生存活动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二、学校文化建设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有人说历史是一条连绵不断的河,在空间上不断汇集着涓涓细流带来的生机,在时间上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紧紧地连在一起。今天我们探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既要尊重历史,又要适应现代学校发展的高度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传统的所有积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1.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学校建设先进文化的需要
  从学校文化建设的性质看,学校文化必须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先进文化就是“现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①。先进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风鼓舞人”①。现代学校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①。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在充分继承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逐步生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具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今天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的“源头活水”,也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能够具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有重要保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概括起来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①。它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并与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先进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离开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文化建设就是不完整的、没有根基和缺乏灵魂的。因此,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也不可能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现代学校历史地承担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多种因素,学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常常流于形式,致使学生难于形成中国人的内在人格的品位。当然,建设先进文化,仅仅依靠中国的传统文化还不够,还要高瞻远瞩,放眼世界,以全球眼光来看待,审视文化问题,要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充分汲取世界上各民族的智慧和人类文明迄今为止所取得的一切优秀成果。
  2.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具有中国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需要。
  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中国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魂”从文化角度看,是指一切事物的精神。“中国魂”是指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现表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①。这种精既是深层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属精神文化的层次。“世界眼光”是指学生既要学做中国人,还要学做“世界人”,要有世界的眼光,立足本民族,关心全人类,视天下如一家,具有国际意识、全球化视觉、具有开放的心态、吸纳的度量,预见的能力。“现代人”是指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现代意识和生存发展的能力。实现这种培养目标的极好战略抓手,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集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肌体中不可分割重要成分。”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深入了解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② 这些重要指示,充分说明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培养具有中国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重要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在青少年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学校进行文化建设的丰硕资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内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中国古人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以及人们所熟知的“岳母刺字”等民间传说,都是在倡导一种为国家、为群体献身的精神。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公正无私”③ 作为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居,后天下之乐而乐”③ 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 等激发后人爱国主义情操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名言警句。因此,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将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发奋读书的责任感。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道德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规范。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就把道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道德中心倾向。“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等传统道德观念一直是人们所认同的美德。所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注重对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的继承。这是学生道德素质中具有奠基作用的文化精华。当然,现代学生的道德远远不同于中国的传统道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要以偏概全,盲目向学生灌输早已被历史淘汰的陈旧道德观念。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学会学习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非常快,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形成了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为了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学生更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中国传统文化既能为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上参考,如“学而时习之”等,又能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动的案例说明,如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管仲的改革等。
三、学校文化建设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和提炼,如从精神层面看主要有代代相传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追求完善的道德修养等;从学术著作及其相关文化制度和物质层面看,主要有哲学、法律、经学、宗教、文学、戏曲、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篆刻、文字、音韵、训诂、教育、科举;科学技术、天文历法、经济、军事、礼俗、服饰、田制、盐制、工商、货币、交通等;从历史时代看主要有远古文化、夏商西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五代两宋文化、辽西夏金元文化、明清文化;从地域看主要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关中文化、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从民族看主要有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回族文化、藏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壮族文化、苗族文化等。面对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最需要继承的是哪些呢?回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抽象整合出来的价值体系的精华,是提升主体精神境界的不竭动力。在现阶段上体操作时,应把继承学会做人、学习学习的传统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因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具有中国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两种素质。这两种基本素质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因此,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应该首先继承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优良传统。
  1.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既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与保证,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有哲学、伦理学、文学等,其流派主要有儒、道、佛三家。这些文化形态与流派,尤其是儒、佛所论及的内容,总体可以归纳为关于人的问题,偏重于怎样做人。中国传统文化既尊人为万物之灵,又重视如何做人。管子首先提出“人本”主要。《管子霸言》说:“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管子的人本精神重在尊重人,注重人的外在形式。孔子也有自己的人本主张,其人本精神重在做人,注重人的内在道德修养。这和周济部长说的“要把学生培养成才,首先要教育学生会做人”和《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指出的“学校要教学生学知识、学科学,更要花大功夫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是非常一致的。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学会做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式等,具体表现为爱国、自尊、尊敬、知礼、遵规、反省、改过、诚信、持节、厚仁、贵和、求新等。
  ①学做一个爱国的人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热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热爱祖国的河山、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等。第一,要与天下百姓共忧乐,以国家民族大事为重,做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第二,要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三,要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处处想到人民利益,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旦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关头,要挺身而出,奉献个人的力量乃至生命,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五,面临着患难不忘记自己的国家,做到“临患不忘国”和“尽忠报国”。
  ②学做一个既自尊又尊敬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一个人要自尊、知耻,这是做人的底线之一。人要自尊自爱,要在品格和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第一,人一定要自爱,而后才能被他人所爱;人一定要自尊,而后才能被他人尊敬。即“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第二,知耻,就是“有羞耻之心”,用羞耻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即“行已有耻”。第三,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即“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第四,一个人对他人要持平等和尊敬的态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五,与人相处,要有宽容的态度,这正如古人所讲的“水一对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不分亲疏,对每一位老人和儿童都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即“老一味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学做一个知礼、遵规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知礼和遵规。第一,要知道讲究“礼”是有修养、有道德的表现,“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第二,要做到懂“礼”,产生恭敬之心并有所尊敬,有所礼让,即“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第三,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应知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④学做一个反省、改过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倡导一种道德修养,就是一个人要不断地反省和改正过失或错误。第一,一个人无论是求学,还是修身,都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以保持优点,改正缺点,不断完善自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第二,人不可能没有过错,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改正,做到“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第三,要倾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做到“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⑤学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只有诚实,才能善待亲人、朋友,进而维护更高层次的社会关系。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集体、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第一,一个人要讲信用,做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诺千斤”,“言必信,行必果”。第二,天地自然是真实的,做人也要像天地自然一样真实。不弄虚作假,自欺欺人,如古人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第三,一个人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讲究诚信,否则,就不要以此谋生,即古人所说的“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土不得立于朝”。第四,守时是诚信的重要表现,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要做到“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⑥学做一个持节的人
  持节就是保持气节,具体指志气和节操,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第一,一个人要品质高洁,操守坚定,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第二,一个人要重视名气气节,如古人说“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第三,一个人应当有自己的人格,恪守做人的准则,做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第四,一个要应当始终保持节操,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⑦学做一个勇于创新,奋发向上的人
  求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求新就是要与时俱进。没有求新,社会就不能发展,人类就不会进步。第一,一个人要有进取和创新的精神,就像天体运行那样强劲不息,永不休止,这正如古人所说的“终日乾乾,在时皆行”。第二,变化和创新是永恒的大道理,要做到“德贵日新”。第三,一个人做学问要不断有所进步,做到“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第四,一个人要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正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⑧学做一个务实践行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讲究实际、崇尚实干的精神,注重“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第一,做人要务实,实事求是,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第二,一个人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实践,这是因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 学会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不仅要言教,而且要言学;不仅强调学,而且强调教导学生怎样进行学习。中国古代的《学记》将“学”视为“教”的基础,创立了“以学论教”的理论,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阐述了“学(xiao)学半”这一著名的教育箴言,明确了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教与学应相资以长。现在,国内外教育界进行教育改革,非常重视“学”的研究,强调以学来论教。这恰恰是我国二千多年前《学记》所阐述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直接或间接教导学生学习的论述,涉及到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和反馈系统,即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立志、自强、惜时、毅力、好学;善学、求索、实践等各个方面。
  ①学会立志,做一个有志向的学习者
  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人生志向的确立,对立志的论述是很精辟的。有些人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现在,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学习、理解、领会其深刻的含义,对于学生学习仍然是十分必要的。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志的重要性,指出“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志不强者智不达”;“有志者事竟成”。第二,鼓励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强调“志当存高远”。
  ②学会自强,做一个自强不息的学习者
  自强即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努力进取,昂扬向上。当然,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一个人的学习上,还体现在人生的各个方面。第一,一个人应该像天体运行那样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奋斗不止,做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一个人要想自强,首先要战胜自己,这正如古所说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第三,一个人在学习工作中遇到挫折,要先找自己的原因,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一个人不要满足现状,应不断超越自己,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③学会惜时,做一个有效利用时间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对珍惜年华、时间的论述是形象动人的。第一,每一个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奋发向上,不然就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第二,一个人要惜时如金,因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第三,当代青少年记住古人的惜时的诗歌,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又如“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④学会勤学,做一个好学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大力赞扬勤奋学习人,极力提倡好学的品质,关于勤学、好学的论述和故事是很多的,也是很感人的。第一,古人告诫后人做事情、学习都必须勤勉努力。这是因为“业精于勤,荒于嬉”。第二,古人告诫读书人责任重大,不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就不能达到目的,要有坚强的毅力,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第三,古人提示年轻人要磨练自己的意志,指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劝;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第四,占人告诫人们做事情、学习必须要有恒心和毅力,因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古可镂”。第五,古人告诫人们要好学,并有谦虚的态度,做到“学而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⑤学会方法,做一个善学的人
  善学是指能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的规律,多方面高效率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此有诸多的论述。第一,古人告诉青少年善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第二,学后要做到经常复习,即“学而时习之”。第三,学习要做到学与思相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四,学习要做到学和问相结合,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再如“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第五,学习要做到向别人学习,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借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即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借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即“三个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再如“善学者,假人之长补其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第六,要多读书,由博返约,即要博览群书,能详尽地解释它,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将广博的知识融会贯通,最后用简约的语言说出它的精神实质,这既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能力,如“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又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七,学习要做到静心,要成才必须好好学习,不学习就不能使才能广博,学习不专心致志,学术上也不会有所成就,即“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⑥学会求索,做一个不断探究实践的人
  除了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之外,还要不断地向实践学习,去实践,去探索。第一,一个人学习、做事要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正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二,学习了知识就要去实践,实践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即“土虽有学,而行为本焉”。第三,对真理要不懈地探索和追求,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四,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即“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

1. 图书《中国传统文化》

http://0.book.baidu.com/zhongguotushu/m5/w65/h22/4104b821588a.1.html

2. 扩展阅读:

(1).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扩展:http://www.biyelunwen.cn/class/chuantongwenhua.asp

(2).www.sygtx.com

(3).中国传统文化典型的网站,很专业

(4).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147cbe9bd2fdd5a9&;hl=zh-CN%3Flid%3Ftid%3Ftid&table=%2Fwenda%2Flabel%3Flid%3D36b03464c23f0429%26tab%3Dwtmtoo%26hl%3Dzh-CN%253Flid%253Ftid%253Ftid

(5).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649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