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代夫的水下餐厅:找回失落的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4:17:32

 


 

找回失落的记忆

 ——   心理门诊咨询手记

 

·忻志鹏 著·

 

 

 

 

 

 

 

 

市出版社


摘要:本书是从数千例的心理咨询者中,对那些治疗较为成功、资料比较完整而被挑选出来的咨询实例。

根据其咨询方式,这些实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门诊咨询型,一种是网上咨询型。前者的医患对话,根据记录稿略为加工整理后成文;后者的网上咨询,基本上是E-mail往来的原文。

书中最后一部分附录,其内容主要是根据不同咨询者心中的疑虑、困惑、不解,焦虑而予以释惑、解困、疏导并辅以心理学常识讲解的短文汇集。

全书编排分成三个部分:1,门诊咨询实例;2,网上咨询实例;3,附录        

 

虽然那些实例,都隐去了真名实姓,或进行了改写,然而仍难免百密一疏。好在很多实例,都是在因特网上公开咨询的,本身已不属于秘密;有些实例,是发生在多年之前,时过境迁,创伤的印痕,也早已磨灭。无论如何,他(她)们的事例在此被引用和加以讨论,还是有实际意义,对遇到类似疑惑或心理问题的人来说,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是有贡献的。作者在此,

谨向他(她)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前 言

 

    在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中,心理因素越来越凸现出其重要的地位,21世纪应该是心理医学领衔唱主角的时代。

本书的内容似乎全是心理问题,但有些可能还是社会问题。尤其是诸如“性”之类的问题,好像与医学无关;有些初看纯粹是社会问题,几乎与医学“不搭界”,但仔细思量,社会和心理问题实际上与健康密不可分。当今时代与社会的急剧变化,每时每刻都会造成相当层面、不同人群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势必会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这就是医学问题了。狭义地说,是心理医学问题,广义上来看就是医学问题。

医生是正儿八经的西医科班——医学本科出身,从事西医临床至今已50余年。只是近一、二十年来,亲身实践并感受到心理问题在医学上的地位与日俱“升”,不研究和解决好心理健康与卫生的问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卫生保障水平,疾病的防治与研究,乃至于临床医学的发展,都会举步维艰,甚至于“寸步难行”。如果能从心理卫生角度着手,就能起到“牵牛鼻子”的作用,好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就是近十几年来,医生专攻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最后形成自己的“心理医学”概念、思想、观点的由来。

本书的重点是介绍心理与健康的问题,有些虽然纯属社会问题,但最后也会与医学相关连,这也就是当今医学模式转换及其新模式的特点。当今医学模式已不再是纯粹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这一新医学模式特别重视“人本位”的观念。所以,当代医学如果不去关心一下心理学、社会学的发展,不去关心一下心理问题、社会问题对健康的影响,尤其是不去树立和努力实践“以人为本”的医学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就不仅仅是一个完整的医学学科的设置问题,恐怕连能不能当一个医生、能不能当好一个医生,都要打上一个问号。为此,医生专门在互联网上,建立起一个专门讨论这一医学领域问题的主页(http://www.lml408.8u8.com/;

http://www.gongyi.org/xzhipeng/index.htm),本书就是这一研究与实践的组成部分之一。

本书所载录的内容,是从数千例心理咨询者中,对那些心理障碍和(或)疾患比较典型、心理治疗治疗较为成功、资料比较完整而被挑选出来的案例改写而成。根据患者的咨询方式,将这些案例按门诊咨询、网上咨询两种类型进行编排。前者的医患对话,是先经过记录,后予以整理,并修饰成文;后者的咨询语言,基本上是通信或E-mail的原文。

在每一案例治疗过程的介绍中,主要通过咨询双方的对话、咨询者的日记摘抄,以及心理咨询分析和处理方法等三种方式(分别借助于文本文字的字体变化和加框、线条的方式予以区别),记录了医生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技巧,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最后产生治疗和康复效应的全部过程。其中,既可以看到咨询者的心路历程、轨迹变化,也可以了解心理医生的思路、方法,以及如何帮助解决和解开咨询者困扰的心结。每一案例治疗内容中还包含有心理学常识的讲解和介绍。

因此,为有类似心理症结的读者(包括亲朋好友)奉献上这本书,通过阅读和思考,可以引以为借鉴,能够正确认知自己或亲友心理问题症结之所在,自行设法解开自己的“心结”;对于医学界的同道来说,这本书或许微不足道,但是如果轻视这一领域的研究,对其技术方法漠不关心,可能会导致您今后工作中种种的“别扭”和不适应。

书中最后一部分附录,其内容主要是根据不同咨询者心中的疑虑、困惑而予以释惑、解困、疏导,并辅以心理学常识讲解的短文。它与贯穿在案例中的心理学知识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只是片段的常识,后者则有较系统的理论知识或专题知识。

虽然这些案例都作了一些技术上的处理,并进行某些方面的改写,仍难免百密一疏。好在有很多案例是在因特网上公开咨询的;有些实例则是发生在多年之前,时过境迁,创伤的瘢痕也已然磨灭。但无论怎样,他(她)们之被援引,并作为典例来进行剖析,是有积极贡献的。在此,

医生特向他(她)们致以诚挚的谢忱!

忻志鹏

2002年8月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门诊咨询实例

一、找回失落的记忆  ――――――――――――――――――――― 6

1. 发病经过

2. 病因分析

3. 往事回忆

4. 行为锻炼

5. 巩固治疗

6. 梦境阐释

7. 记忆复苏

8.评析

 

二、警惕啊!姑娘 ―――――――――――――――――――――― 19

1. 坎坷经历

2. 个性剖析

3. 症结所在——个性与恋爱

4. 深层次对话

5. 医生的感慨

6. 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7. 评析

 

三、强迫思维印痕 ―――――――――――――――――――――― 30

1. 摆不脱的“恐怖”

2. “强迫”心理的历程

3. 心理治疗计划

4. 破解“荒谬逻辑”

5. “立新”才能“破旧”

6. 治愈了强迫症

7. 由此引出的思考

 

四、“创伤”家庭的修复 ――――――――――――――――――――― 38

1. “疑心病”

2. 治疗进程

3. 曙光初现

4.随访后记

5.评析

 

第二部分:网上咨询实例

五、天堂里对话 ――――――――――――――――――――――――49

1. 人生的对话

2、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3. 是病态还是人生观

4. 环境对人生观的影响

5. 症结的关键所在

6. 没有结论的结论

 

 六、疑病心理的后患 ――――――――――――――――――――― 56

1. 初诊

2. 紧张综合症 

3. 心理症的内因

4. “医源性误导”   

5. 疏导化解了疑虑

 

     七、婚姻与爱情的决择 ―――――――――――――――――――― 65

1. 婚姻出现危机

2. 婚、恋十字路口

3. 感情与理智较量

4. 尾声

 

     八、性无羁与性论理的冲突 ――――――――――――――――――― 70

1. 耐不住的性寂寞

2. 经不住的性诱惑

3. 管不住的性疯狂

4. 性伦理的思考

 

 九、×先生焦虑困惑症 ――――――――――――――――――――- 77

1. 一封长信的剖析

2. 关于个性的讨论

3. 关于心理与生理

4. 疏导治疗提纲

5. 有关个性的理论

6. 认知开始转变

 

     十、一个大学生的心路历程 ――――――――――――――――――― 92

1.大病小病分不清,焦虑恐慌心不宁

2.症状出现在中学,障碍根子起童年

3.躯体表征并不重,认知偏差

4.常因生理小毛病,个性疑虑成大病

5.早年父母遭婚变,幼小心灵缺亲情

6.孤僻固执近封闭,设疑又钻牛角尖

7.谆谆疏导医心病,认知纠偏不容易

8.工夫不负有心人,心境渐宁退焦虑

9.欲把心理症根治,改善个性是关键

10.心理反复症反复,意志毅力更需要

11.医学有疑人之常,知识增加疑自解

12.步出心理症误区,健康长寿宽天地

    十一、几例个案:―――――――――――――――――――――――――――― 121

1. 枫叶

2. 若谷这是什么心理

3. JaneSui感情困惑

4. 12年啊,性“管制”

附录:(一) 个性的发生、发展与形成 ―――――――――――――――――――――― 137

      (二) 有关个性修养的短文    ――――――――――――――――――――――  141

      (三) 心理症的成因、表现与防治 ――――――――――――――――――――― 154


引言

人是万物之灵,

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是什么?

是心灵!

然而,也就是这个心灵,是人最难理解和最难把握的内容。

心灵的真谛究竟是什么?

至今依然是个谜。

心灵像宇宙的探索一样,

至今还看不到尽头,

心灵就等于宇宙,心灵就是个天堂。

心灵的对话,就是天堂里的对话。

 

近代科学的研究,

心理就是心灵,

心理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心理”仍是一个巨大的、解不开的谜团?!

 

“人心可测,还是人心叵测?”

这是X大学大学生辩论会辩论论点题目

“从理论上讲,我倾向于人心不可测。理由是,造化弄人,人不可能超越自然,换一句话说,人不可能超越自己。在这一点上我持不可知论。我认为今天不可知的宇宙起源、生命起源等问题今后也永远不可知。”这是一个心理学博士的观点。

大学生认为:“这样的说法会不会太绝对了一点?!”

 

作者偏向于“人心可测”,不过得加修饰词:

“人心可测,但很难测。”

说它可测,因为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人的心理,

如果叵测,那怎样研究呢!

心理医生也就无法替人咨询心理问题了。

成功的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医生掌握了患者的心理。

可是失败的依然很多,很多……

这一方面是心理医生的学识经验不到家,

另一方面也说明有很多心理仍很难把握。

 

心理咨询似在云里雾里。

心理咨询是心灵的对话,

心理咨询是天堂里对话。

 无论如何,发展是永恒的!

探索终究能得到回报。

但愿天堂里对话,能使人们

得到启迪,获得感悟,解除困惑。

让失衡的心灵,恢复宁静,豁然开朗,

迎着阳光,大步向前!


第一部分:门诊咨询实例

一、找回失落的记忆

1.发病经过

一个青年女性正在某城市中的马路上行走,一路姗姗而来,既不匆匆忙忙,也不急急慌慌,偶而还对有兴趣的橱窗驻足观望。不过,她的精神不振,略显忧郁,似乎有无限心事萦绕……正当她转身准备继续前行时,突然间,她停住了脚步,心慌意乱,目光惊恐,手足无措,左顾右盼,不知所往!似乎她迷路了,但又不尽然。迷路问人就是,用不着惊恐慌乱;似乎她患病了,但又不是,因为她除了神色异常外,身体看上去似又健康。她究竟怎么啦!显然,这不是一般的迷路,不是一般的患病。

    然而,她确实是迷路了!她确实是患病了!但不是一般的迷路,不是一般的患病。

    她就这样站在人行道上,久久,久久……心情极度紧张,情绪严重抑郁,呆若木鸡,甚至想自杀。

    她的异常神态,终于被其他好心人发现而询问她怎么啦?她答道:我是某市某单位的职工,是来本市出差的,现在突然丧失了方位感,不知东南西北,遗忘了所有的道路名称和方向,也遗忘了我原来所熟知的本市我的同事同学家的所有电话号码。我现在不知该往那个方向走,该往那里去。说着,她几乎要哭出来……

最后,在周围好心人的帮助下,她的同事也赶到了,终于陪着她回到了住宿的旅馆,回到了老家。

 

    女青年姓军名红,24岁,家有父母,都是科技工作者。父母有子女二人,军红居小,从小受到父母宠爱。从儿时起,父母对学习抓的很紧,但生活上却一手包办,也很少让她独自出门与人交往,直至上大学,一贯如此。因此,军红的性格内向,社会交往少;虽然文化水平颇高,科技知识丰富,但社会知识不足。

    军红在同事的陪同下,进入家门。父母早已接到同事的电话通知,此时正揪心地等待着女儿的到来。

 

   

“小红,你怎么啦……不要急,会好的。”母亲一见到女儿,立即拉住女儿的手,尽管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还是隐忍不发,对女儿进行安慰。此时的军红,一改往日的欢乐,满脸的抑郁忧虑,见到了母亲即扑入怀中,未说话先哽咽。

“妈,我不知怎么了,记忆力严重障碍,分不清东南西北,站在马路上简直不知所措,脑子里一片空白,原来记得牢牢的同学家的电话号码,一点儿也记不起来。我怕死了,真想去死……”说完,在母亲的肩上失声痛哭起来。

“好了,现在到家了,先休息,等回我们到医院去,请医生看看,我想总是能恢复的”,父亲虽然也很着急,但还能沉住气,说话比较有条理,并作了安排。

下午,父母女儿三人一起去了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卫生中心是一家很有名气的精神病院,它不仅是市里的精神卫生研究中心,而且在其他兄弟省市也很有名气,因此还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中心的门诊候诊室中,熙熙攘攘满是求诊的患者和陪同家属。不知怎的,现今时代,精神上出问题的人也多了起来,但在外表上很多人都看不出有什么异常。

母亲陪着女儿坐在候诊椅上候诊,父亲去排队挂号。好久,号总算挂上了,接着就等在诊室外听候护士小姐的叫号。由于患者实在太多,早来的患者一个个进进进出出,临到军红就诊时,几乎等了1个多小时。现在军红在父母陪同下进了诊室,坐在一位还很年轻的医生的诊病桌旁。

“她叫军红?”由于军红的表情和神态比较紧张和忧郁,医生把目光转向站在她旁边的父母发问。

“对”父亲回答。

“你有什么问题,你想看什么病?”医生接着向军红提问。

由于军红仍处在紧张状态,无法叙述自己的发病经过,父亲就开始讲述她的发病经过和有关情况。

“医生,你看这是病吗?是什么病?一定要请医生设法帮助诊断治疗”,军红的父亲抱着迫切的心情请求着医生。

“你叫军红,今年几岁?”医生注视着军红问道。

“25”,军红忧郁地低声回答,

“在那里工作?”

“滨海市”

“那个单位?”

“海关”

“那个部门?”

“人事处”

“什么工作?”

“操作电脑”,对话极其简单,军红机械地回答着,答词比医生问的还要少。而且声音低,答话迟疑,但思路还是比较清晰。

接着,医生进行一些精神病学方面检查和问话,未发现精神有异常变态。最后诊断为“忧郁症”。给开了些盐酸氯丙嗪和阿普唑仑,嘱口服治疗,1周后复诊。当家属希望能得到进一步解答病情和咨询时,医生未予满足(这也难怪医生,因为后面还有大量的患者排队在等着看病),让护士叫进了下一个患者。

第一次诊治结束了。

几次复诊的大体情况相似,而且诊病的时间比初诊还要短,除了被告知是患了“忧郁症”外,无任何其它解释。至于为什么会发病的?为什么记忆力严重障碍?能否恢复?什么时候能恢复?这一切都无从知晓。患者心中堆积着大量疑团,神情更是忧郁、恐慌、紧张。连续服药数周后,出现了心动过速的药物反应,又加服心得安治疗。

 

 

 

 

 

 


在多次诊治疗效不佳的情况下,转而找到了心理医学专家进行咨询,希望能改变目前疗效不佳的现状。

这一次转诊,治疗有了转机,改变了唯药物治疗的观点,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和神经生理学观点,挖掘潜意识,从而发现起病的根本原因和诱因,找到了起病的缘由和发病的机制。为治疗找到了方向和方法。

2.病因分析

初诊(6月28日)

一对父女来到心理医生的诊室。父亲60岁左右,显然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外表。女儿20余岁,就是本文的主角——军红,她虽外表尚显沉静,但面带忧郁,且缺少欢快明朗的表情。

医生:“请坐,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吗?”(女儿坐在医生桌旁,父亲立在女旁)

父亲:“医生,我女儿有些问题想请您帮助诊治,她原在滨海市海关工作,今年一次出差途中突 然发病,记忆发生障碍……现在市精神中心治疗,但疗效不好,所以想请您帮助治疗……”(父亲详细地介绍了发病的全部过程,以及在精神中心的治疗经过。女儿想要自述,但常插不上话,医生则仔细在听,偶尔用笔作些要点记录,父亲的陈述持续了40~50分钟左右;接着女儿接上了话题)

军红:“我在滨海市海关人事处负责电脑技术工作,1个月前领导要我出差去完成一项任务,科长也要一同出差,但具体的工作任务都落在我身上。她实际上是借出差之名去旅游的,在出差途中对任务漫不经心,应付了事,我憋着一肚子的不满。她是我的顶头上司,我只能敢怒不敢言。整个出差途中我思绪翻滚,越想越觉得不高兴……”

在医生运用心理学原理,用关怀和爱心的真诚,通过谆谆诱导和启发,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逐渐发掘出了军红的个性与心理发育历程,直至寻找到其病根……

 

在军红的脑海中,一幕幕的往事重又涌现……

简单的回忆:

大学本科毕业……

新婚……

夫妻双双被分配到滨海市工作。刚去之前,是抱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踏上工作岗位的。然而,一进入滨海市,不顺心的事就一个一个出现了。首先是夫妻未能被分配在一个单位工作,其次,住房未能解决。为此,小夫妻俩也发生了龃龉……

这一切,总是感到领导不关心自己,认为自己在本市举目无亲,无人事关系,不会送礼,也不会处理人间关系,但这一切又感到无可奈何。

 

 

 

 

 

 


“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情绪去出差的,情绪从来没有稳定过。加上那个科长的同行,简直是糟糕透了!直至到达出差目的地,宿于招待所,整夜难于入睡,第二天上街就发病了。”

医生耐心地仔细地倾听着父女俩的叙述,对患者的发病经过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医生认为这些只是发病的诱因,真正的病因还有待作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

 

    医生:“根据你们所说的情况,我对军红的病有了初步的印象,这是一种心理功能发生紊乱和障碍的疾病,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经过适当的治疗是能够康复的;但纯粹依赖药物不行。抗抑郁药物虽然能对抑郁情绪有所所改善,但对整个心理功能,尤其是情绪状态和对环境事件的认识、认知则并不起作用,对这些一直纭绕在脑海中的矛盾问题的解除,则丝毫无用。因而也就达不到彻底治疗的目的。”

    父亲:“那应该怎样治疗呢?”

    医生:“现在你们都很焦虑和紧张,想治愈的心情也很迫切,但我想首先要把紧张的心情放松一下,这很重要,尤其是对军红更重要。越是紧张,大脑的功能越是难以复原。而放松以后,通过适当的疏导和认知评价的调整,恢复起来就比较容易。”

    军红:“我现在仍确实非常紧张和忧虑,不知怎样才能放松。”

    医生:“不要着急,我会一点一点告诉你们怎样去放松的。但你们必须要信任我。我说,军红的记忆一定能恢复,遗忘症一定能治愈,你们必须要树立这个信心。但治愈要有一个过程,所以还要有一定的耐心。我下一次对军红的情况还需作进一步的了解,希望你们配合。今天我们初步谈到这里好吗?”

    (第一次咨询结束,医生起身送父女俩离开诊室)

 

----------------------------------------------------------------------------------------------------------------------

初诊记录

6月28日

了解病情,寻找初步的发病原因……

分析:

挫折——外因,个性特征——内因,致病机理

    1.挫折的承受力薄弱,环境反差太大,节奏变化快;

    2.心理防卫能力不足,缺乏应变的思想准备;

    3.认知力有偏差,经历与惯性思维定势;

    4.意志力薄弱,应变性、适应性较差;

    5.依赖性过大,活力不够,因而陷入抑制状态;

    6.个性有缺陷,心理状态失序、失衡,在剧烈冲突中失去平衡,皮层下功能失控。

 

患者发病与其心理变化、情绪演变密切相关。表面上看发病是突然而起的,但从心理和情绪的演变来看则是渐进的,其病变是因为大脑的心理活动与思维功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最初起因并不太严重,但由于患者的性格使然,未能将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般性挫折予以化解和进行自我调节,致使心理负担日积月累、矛盾冲突日渐加深,致使情绪低落、郁积,并逐渐造成大脑功能的损害。最终,在出差途中遭遇新的刺激,促使新老矛盾冲突达到了极限,在激化过程中发病。如果治疗不从这一根本出发,就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大脑功能的变化犹如电脑软件之被病毒侵袭一样,被打乱了全部操作程序,丧失了程序记忆而无法运行。本例咨询者的大脑功能,集中表现在其方位感的记忆功能受到了严重干扰,无法与整个记忆程序发生联系,从而失去了方位辨识能力。但是,她的思维功能是正常的,因而又产生了恐惧、焦虑、紧张感,这就又更加加重了原有的抑郁情绪,几乎达到崩溃程度,甚至想自杀。

心理治疗计划:

治疗的重点,必须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从情绪上给予安抚,先解除和缓解其心理紧张、恐惧,然后再引导她认知自己的个性缺陷与发病的关系与机理,逐步予以纠正。患者的思维功能并没有消失,只是一时的紊乱;一旦情绪稳定,记忆能力也就可自行恢复。

----------------------------------------------------------------------------------------------------------------------

 

二诊 (7月5日)

1个星期过去了,军红父女应约又一次来到了心理医生的诊室。

军红是一个已婚的机关工作干部,但在父亲面前却似乎仍显得相当的稚嫰和依赖。不过,有的时候她也会略带点反抗的味道,在她与医生的交谈过程中,时有并不完全满意她父亲的叙说的表现。

   

医生:“请坐。”

父亲:“上次来,您和蔼耐心地接待了我们,仔细地听取了我们的述说,最后还说小红的病能够治愈,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安慰和信心。回去后,小红的情绪开始有了好转,现在请医生进一步予以治疗。”

军红的眼神表明她祈求医生能 给予进一步的帮助。

医生:“军红的病是一种心理上的障碍,是心理功能受到了一时性的损害;这种损害虽然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刺激,但还有一个因素,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必须予以注意。这个因素称之为内因,它来自于自身,就是个性的弱点。因此我们双方还必须共同来把它找出来。一旦所有的原因都找到了,然后逐一予以化解,军红的病也就治好了。”

    父亲:“医生,内因怎么会致病呢?你看,小红个性性格上的弱点有那些?”

    医生:“我刚才说了,心理疾病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心理功能发生了障碍,虽然来自外界的刺激如挫折等是启动的因素,但这只能说是一个诱因。每个人自身还有一个“抗挫折”的承受力问题:一个性格意志坚强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就不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击倒,也不会因为遭遇严重挫折而压垮。”军红听了似有所感触和默认。

“小红的个性特点,我一时还把握不准,希望予以进一步的了解。不过,初步的印象是比较懦弱和依赖性过多”。

父亲:……(想继续陈述,但医生见军红先是沉思,后见父亲又要越俎代庖,似有不满)

医生:“我想单独与军红谈一谈,好吗?您(对其父)暂时去外面小花园中参观参观,半小时后回来。”(军父离去)

“我想听听你对自己个性问题的看法,还有就是你幼年、童年的经历。”

军红:“我同意您的分析,确实,我的个性比较懦弱,我从小依赖惯了父母,缺少独立精神;父亲从小对我管得较严格,现在还管得很多,其实我并不满意他管我的方式和方法,很想摆脱他的束缚。但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依赖思想太浓,所以也就……”

接着,军红陈述了她自小的经历:

军红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娇生惯养,除了学习、读书之外,生活上什么事都不做,真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她幼时就很聪明,记忆力好,在不足2岁时,有一次全家要外出旅行,不经意中两张火车票被她拿着玩的时候塞在一个角落里。在即将去车站前,发现火车票不见了,家长急得不得了,最后还是她找了出来。

    军红渐渐长大,6岁半就入了小学。因为成绩好、人聪明,当了班长。进初中后,学校让她担任纪律委员,非她本人所愿……此后,工作虽仍然比较认真,可学习成绩开始波动,时好时坏;高中时住校,仍好学、好胜,但由于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再加上父亲对她与人交往方面管得甚严,致使她与社会接触少,渴望与人交流,却又羞于社交。因此,内心深处,时常有压抑情绪出现。小学至初一,成绩一直在前5名,而且还想要争夺第一名。到初三时,心理压力增大,并出现情绪波动。为此,曾看过2次心理医生。如老师组织“尖子班“,未能入选,很气愤,决心发奋学习。但是,由于担任纪律委员,工作压力大,学习成绩波动,时而又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想家(高中时寄宿),失眠,食欲减退。

    上大学后,感到没有可以像家人一样交谈的知心朋友,因而觉得很累,烦恼多多。愿意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愿与弱者交朋友,诉说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希望有个避风港;对强者,只能作为对手,很难成为朋友,面对强者会产生自卑感。

    军红继续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

“人家生活都丰富多彩,我除了学习之外,单调乏味……想合群,但又很被动,参加群体活动时,自己被别人看作似乎是局外人;与人交谈时常怕被人取笑……父母虽很宠爱,可是只关心我的生活,心理方面难以交流。”

…………

在医生进一步的疏导、鼓励下,军红的心情逐渐恢复了平静。

----------------------------------------------------------------------------------------------------------------------

复诊记录

7月5日

交谈,了解个性特征,咨询后的反应……

分析:

根据以上自述材料分析,军红的成长,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儿童早期、小学阶段:有优越感、自傲感;生活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忧无虑,聪明活泼。自述“儿童时期,常与同龄儿玩,性格外向”,此期父亲常批评她,或向她发脾气,因任性、乱丢东西,常被父亲责怪,因而对父亲颇有怨言。“早期父有重男轻女思想,后见我学习好而改变”,“在幼儿园老师不喜欢,因为自己不突出”。

中学阶段:初尝挫折滋味。 生活上仍受到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内心世界开始成长,需要层次提高,但缺少相应的关怀,也不知如何表达(性格转趋内向)。好胜、好强特征渐渐抬头,可是与年龄及能力(缺少实际锻炼和实践知识)尚不相称,因而呈现矛盾冲突,理性与感性相背离。感性上有向往群体和祈求欢乐的要求;见别人过生日时的欢乐热闹而十分羡慕,但受到内向性格的压抑而无从表达,心底事不愿意暴露。

大学阶段:个性矛盾冲突上升,发生适应不良与社交无能,心理承受能力不足。苦恼、烦恼、迷惘……一起袭来,毫无思想准备,不知何以应对;生理功能受累,失眠、头痛、食不香、味不甘……有强烈愿望,希望能有人给予“指向”。

心理治疗指导:

1.提高对挫折的认知力…

    2.辅导什么叫挫折与防卫…

    3.要求:进行思维锻炼(用笔写自己的想法,或记日记),行为训练(逐渐走出户外,开扩视野,引发思维,促使记忆复原)。

4.精神药物减量。

3.往事回忆

当军红在其父亲的陪同下到心理医生处经过数次心理咨询后,在心理医生详细了解到军红发病的往事回忆以后,对其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已经有了大致的把握,从而进一步为其治疗制订了一个相应的计划。

军红的发病除了外环境中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挫折因素外,还有其内在的个性性格上的因素,为此进一步了解她幼、童年时代的经历和心理素质发育成长过程,同样是重要的环节。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深入治疗和疏导、化解她心灵深处的症结,予以彻底治愈。

三诊(7月12日)

为了进行有效的治疗,必须对咨询者的个性与经历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次复诊,在医生的启发下,军红进一步进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高级工程师,母亲是中学教师;军红是他们的小女儿,聪明活泼,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但有些过分,近于溺爱,以致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社交能力不强。

    一年前大学毕业,并被分配至滨海市工作,在去单位报到之前,与大学同窗好友吴兵结婚,蜜月旅行归来,沉浸在幸福之中的一对新婚小夫妻兴冲冲去了滨海市海关人事处报到。

    小夫妻两人肩背手提箱子和行李来到机关,走上二楼,在一间标志为“人事处”的办公室的门前,敲了敲门,推了进去——

 

    中年干部:“你们找谁?”

    吴兵:(递上介绍信和材料):“我们是来报到的”

    干部:(接过材料):“哦,请坐(接着审阅信件和材料……),你们来本部门工作很好,我们事先知道,已进行过研究,决定两人都去边境海关工作。”

    军红:“我们住房怎样安排?”

    干部:“你们的住房和户口也都在下面。”

 

小夫妻俩听了这个决定,面面相觑,心中嘀咕,但又无奈,只好点了点头,表示服从 。随之,接过那位干部写好的介绍信,询问了去工作单位的地址和交通路线,离开了办公室。

军红:“不知道那个单位的具体条件怎样?心中一点底也没有,总是感到不放心!”

吴兵:“到了再说吧,瞎猜也无用。”

 

    下午,来到边境海关,关长接待了他俩。

    关长:“欢迎,欢迎!我们机关办公室有七个人,大部分搞行政,少部分是技术,所以任务不重,但相对技术力量不足,你们来,可以加强了。但住房条件目前还有点困难,所以你们的房子不是很理想,希望你们暂时先克服一下。”

    接着,关长告诉他们住房的地址,并将事先准备好的住房钥匙交给了吴兵,“你们先去安顿一下住房,今天好好休息,明天再来,我给你们向办公室同事相互介绍。”吴兵接过钥匙并点了下头……

    军红:(脸上显出困惑和不安)“关长,今后我们的住房能改善吗?”

    关长:“有条件时会帮你们解决的。”

 

    吴兵和军红来到了“新居”。那是一幢50年代造的公房,外墙和门窗都显得陈旧和落后,两人用钥匙打开了分配给他们居住的单间住房(卫生和厨房是公用设施),一进房间,发现墙壁有剥脱现象,天花板与墙壁连接处有水渍,并有轻度的霉味,这说明大雨天会漏水。两人都眉头紧锁……

    军红:“这倒霉的房子怎么能住人呀!”

    吴兵:(一副无可奈何的表情)“怎么办呢?暂时先住下来吧,以后再找领导提提,帮助换 一间条件好一点房子。”

    军红:“你就是这样窝囊废,一点本事也没有!”

吴兵默不作声,既对住房的不满,也对军红的不友善的口气感到懊恼。小夫妻一踏上工作岗位就开始了龃龉。草草安顿了一下行李,暂时居住下来。第二天就去单位上班,关长把他俩带到办公室,一一向全体同事作了介绍。

 

    次日,军红独自去了市海关人事处,找到了处长。

 

    军红:“处长,我和吴兵都是搞计算机工作的,边境海关技术科加上我俩就有7个人,我和吴兵又是夫妻,这很不便于开展工作和发挥我们的特长。我希望领导是否重新考虑一下我们的工作安排。”

    关长:“好吧,你的意见我们研究一下,过二天给你答复。”

   

2天后,军红调回至人事处,吴兵仍在下面,好在户口和住房都回到了市里。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新分配住房所在的那个区域缺水,每天要到下午3、4点钟才有水供应,而且有同事告诉军红,那幢楼可能漏水,并劝她等一段时间去要好一些的房子。那位同事很热心,带着跑了几个部门去活动,结果总算得到了应允,答应可先借一间房子。

    此后,军红的思想起了变化:为了自己今后的前途、住房和有更好的工作分配,她以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出色的工作成绩为前提就能达到目的。所以,她很努力地工作,力争做出最好的成绩,但在人事关系上依然是最弱的一环。为了能过好人际关系这一关,要求自己能像其他同事那样老练,处处八面玲珑、左右逢迎。但由此而来,反而是事事谨小慎微,处处怕得罪人,整天小心翼翼、提心吊胆,结果恰得其反,越到后来,工作“越做越差,越做越糟”,心情紧张,常常出错,由此总是后悔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反感自己的表现,否定自己,陷入强烈地自责……

    就这样,长期处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之中,房子也久久未能得到解决,夫妻间的口角也就不断发生,更使精神紧张心情达到极点。

 

“有一天,处领导找我,要我到北京出差,完成一项任务,这时我想也好,正好让我紧张的心弦放松一下,所以欣然接下了这一任务;不料,在准备出发的时候,我们的一个行政科长,心血来潮,也要与我同往。其实,这是一项有关计算机的技术任务,与她根本不搭界,她是想乘机去公费旅行,去游山玩水而已。由于她是科长,结果带队的是她,干工作的全是我。这使我刚有一点好转的心情突然又更甚恶化起来,我整夜失眠,越想越感到气愤,不安情绪达到了极点!在出差的旅途中,我的脑子除了一直嗡嗡作响以外,几乎成为真空。”

…………

这样的回忆,医生的倾听,既使医生掌握了军红的心态、个性特征,也使军红心中的郁结得到释放。“回忆”成为治疗进程中一个良好的有机结合部分。

 

4.行为锻炼

一周后,又去看了心理医生进行咨询。

军红:“医生,这一周按照你的指导,我开始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锻炼,做了些家务事,学习了缝纫,看了一些书,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境,把紧张的焦虑的心情用移情的方法把它逐渐移走,使自己的心情逐渐开朗起来;也已逐渐走出了家门,起初有些恐惧和紧张,但一经出去后,这些紧张就自行消除了,回家后感到高兴。”

医生:“这也是人心理活动的一种规律,也就是脑神经细胞生理活动的一种规律。人不管是体力或脑力活动,都是在大脑中枢神经支配下工作的,这不仅要消耗体力的能量,而脑神经消耗的能量更大更多。神经细胞的活动必须有弛 (松弛) 有张(紧张),长期的张必然会疲劳,最后会衰竭,长期的弛也会使功能退化和迟钝。所以紧张过后必须要有一个松弛的调节过程,或换一种劳作方式,这就是调节,或称之为“移情”。脑神经细胞得到调节,原来受到刺激而形成的不安定的失常的情绪心态就会得到调整或消除。这是你自身努力的结果,希望继续锻炼下去。”

军红:“听医生这样一解释,我感到很宽慰。”

医生:“有进步是可喜的,但过度的兴奋也不好,这会引起疲劳,又走回头路。所以有些地方还必须加以控制。尤其是个性性格的锻炼还需继续努力,这不仅是目前病情康复的需要,而且对今后抗挫折能力的提高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很有必要。”

 

以下是军红带来的“回忆”日记摘抄。

星期三

虽然我现在已经好了许多,但总还有那么点异样的感觉。

有一天,我到小店买了点东西,能记得找钱,但不记得每样多少钱和谁付的帐。又有一天,父母都要出去有事……

“小红,你看来好多了,今天我和你爸都要出去办点事,很快会回来的,喏,房门钥匙交给……”母亲说。

    “不要不要,我不要钥匙” 我急忙地摇手。

“嗨,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紧张,管个钥匙又有什么关系……好了,不要就算,我们很快会回来的”,父母无奈地出去了。

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不肯拿钥匙,看来正像上周医生讲的那样,我潜意识中还有恐惧感……

星期四

给大房间的地板上两层蜡,并打亮它,看看成果很快乐。

星期五

开缝纫机,一开始踏出的线都不平,定下心来不着急,却恢复了水平。缝了一条平脚短裤,花费时间1.5小时,中间没有返工,这时我满意了。

这天我在家看了一些书,也想写点东西,但真拿起笔来写,好象又写不下去,想写几封信,更觉得难以下笔。似乎我现在的脑子只能想一件事,不能同时兼想两件事,想多了和做多了,就会毛手毛脚,结果就越急越乱。前两天出去买东西,曾看到过熟人,但匆匆而过,总感到对待熟人有无奈心态,不知如何是好?脑子在想要遇到故人该如何讲?

 

 

 

 

 

 

 

 

 

 

 

 

 

 

 

 

 

 

 

 

 

 

 

 


----------------------------------------------------------------------------------------------------------------------

复诊记录

7月12日

交谈印象,军红的思维开始复苏,一般有进步,写信仍无能力。晚上睡觉要开着电灯才能睡着,白天不敢外出。某晚,父母外出有事,给她钥匙不愿要(因为害怕)。

患者交了一份备忘录。要点如下:① 做了一个梦;② 最近喜欢整日玩游戏机;③ 开始愿意帮父母做事,但不愿做自己的事(是一种童年兴趣的反射);④ 开始考虑今后的工作。

 

分析:

给钥匙不愿要,是一种潜意识的暴露,即由潜意识中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支配了思维与行为。白天不想干什么,是由于大脑某些信息的联系尚未恢复而呈“空白状态”。

军红的发病,除了诸如工作环境、生活和人际关系等外在的挫折因素外,还有其内在的个性与性格上的因素。为此,进一步了解她童年时代的经历和心理素质发育成长的过程,激发其发病经过的回忆,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深入治疗,疏导和化解她心灵深处的症结。

治疗已有效果,大脑开始从抑制走向复苏,苏醒中带着童心再现。

心理治疗指导:

    1.继续训练其思维和记忆力:写作、记日记、写信、阅读…

2.仍以治病为主,暂不要考虑今后怎么办。

3.精神药物继续减量,直至停药。

四诊(7月19日)

经过医生的多次诊治和心理疏导,现在军红的心境已经平静多了,正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锻炼。虽然难度依然存在,但在一步步地向着康复的方向进步发展。

以下是军红的日记摘抄

星期日

今天主要做背带裙及妈妈的睡裙,大体完成。不吃药后,中午还睡不着,但晚间睡得不错,却多梦,晨3:00就醒了,梦境记得清楚。

几个问题:

1.星期二出去买东西能记得找钱,但不记得每样多少钱和谁付的帐。

    2.对待熟人有无奈心态,不知如何是好?

    3.脑子只想一件事,不能同时兼想两件事,毛手毛脚,越急越乱,想如何能既快又好。

    4.遇到故人如何讲。

5.写东西还是有问题。

 

 

 

 

 

 

 

 

 

 

 

 

 


自述“本周病情大有进步”。如前几天,军红做起了家务劳动,先清扫地板,后又给地板打蜡,前后打了两次。任务是完成了,可是人感到非常疲劳,腰腿酸疼,感到累及脚也痛,想休息。中午第一次午睡半小时,晚上也睡得很沉,一直到早晨6:30才醒来。可是夜间仍多梦,醒后口干而起床。

再如,本周是军红病后第一次单独走出家门,到离家门口数十米距离的小店购买缝纫线。小店临近她家,到店门口照样能看到家门口,这完全消除了她的恐惧心理。很快,她买好缝轫线回到了家,出门前的犹豫紧张感完全消失了,心情也彻底放松了。这天,她又用缝纫机替自己做了一条背带裙,也帮妈妈做了条睡裙。

----------------------------------------------------------------------------------------------------------------------

复诊记录

719

自述“本周病情大有进步”(表现为对话过程中欣喜异常,语多反复、噜苏,呈亢奋状态)。

父亲讲“女儿近来想问题想得太多”。

分析:

脑功能从挫折抑制中开始释放,转向兴奋。

心理治疗指导:

1,  肯定进步,(给以鼓励)确立病完全能够康复的信心。

    2,亢奋状态的解释:一是大脑皮层开始恢复的自然过程,一是心理状态自我意识开始苏醒,从而欣喜。事物有两重性,过与不及都不好,太过也有害,必须注意。

    3,完全康复,还必须继续努力。

----------------------------------------------------------------------------------------------------------------------

5.巩固治疗

星期五

上一周来主要有以下变化:

昨天去了精神卫生中心,医生认为我好得较快。

教授告诉我,现在的兴奋只是我的病情走到另一个反面,是好现象。但过度兴奋也是不正常的,也会伤人,睡不着也不好。因此,现在重要的是发挥自我抑制力,要有节制地对待自己的干劲和精力。

少说话,多睡。

每天早晨5:30左右起床,看半小时英语,体操活动关节半小时,然后吃饭等。

洗衣、洗澡已极自觉,白天不看电视和玩游戏机,主要学习做裁剪。

买了好几本书。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裁剪和做衣服上,收效十分明显,使我有信心学会它。

考虑今后的工作问题。

星期六

今天,陪妈妈出去办事。7:00出门,8:00到目的地。9:00我独自一人去了商场和新华书店,心里并没有压力及特殊反应。回家后,感到自己已能独自行动非常高兴。

尚有几个问题想找教授谈谈:心态问题、梦的问题……

 

五诊(7月26日

军红的日记摘抄

 

 

 

 

 

 

 

 

 

 

 

 

 

 

 

----------------------------------------------------------------------------------------------------------------------

复诊记录

7月26日

日记已阅。

分析:

自我控制和学习的能力有所进步,日常生活趋于规律。

心理治疗指导:

1.停药。

2.继续行为锻炼,巩固治疗效果。

----------------------------------------------------------------------------------------------------------------------

6.梦境阐释

六诊(8月9日)

间隔1个星期后,军红又去看了心理医生。

军红:“医生,上个礼拜按照你的指导,我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锻炼,做了些家务事,学习了缝纫,看了一些书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境,把紧张的焦虑的心情用移情的方法把它逐渐移走,使自己的心情逐渐开朗起来;也已逐渐走出了家门,起初有些恐惧和紧张,但一经出去后,这些紧张就自行消除了,回家后感到高兴。”

医生:“这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规律,也是脑神经细胞生理活动的规律之一。不管是体力或脑力活动,都是在大脑的支配下工作的,这不仅要消耗体力,脑细胞消耗的能量更大更多。神经细胞的活动必须有弛 (松弛) 有张(紧张),长期的“张”必然会疲劳,最后会衰竭,长期的“弛”也会使功能退化和迟钝。所以“张”过一阵后必须要给以“弛”,或另换一种方式“张”,这就是调节,或称之为移情。脑神经细胞得到调节,原来受到刺激而形成的不安定的失常的情绪心态就会得到调整和消除。这是你自身努力的结果,希望继续锻炼下去。”

军红:“这一周来,我还做了好几个梦(接着介绍了梦境),有的梦很惊恐,有的很奇

怪,这是什么原因呢?”以下是军红对“梦”境的描述:

最近一段时间梦比较多,有时很紧张,也很古怪……

一天,我和一些人外出,一会儿,忽然跑到了山上,突然又从山上掉了下来,惊出了一身冷汗,醒后感到头疼,还有失重感和兴奋感……又一天,我忽然感到身轻如燕,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朦朦胧胧中俯视着下界,如山川,如田野,如房舍,一会儿什么都不是……然后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又一夜,我在一片水中游泳,远处茫茫,孤身一人,拼命用力地游,但力不胜任,总是游不到头……又一夜,梦见邻居家的小孩,头上长着好几个脑袋,真感到奇怪!但好象也没有恐惧……又一夜,梦见父母、妹妹都在正常地生活……过后又见阿姨来了……

    这一周,我似乎一共做了6个梦。有些记得很清晰,有些朦朦胧胧;有些感到做过梦,而内容记不起来了。我把它写了下来,准备下次去请教医生。

 

 

 

 

 

 

 

 

 

 

 

 


医生:“做梦是正常人的正常生理现象。每个人都做梦。 不过对梦境的解释也能说明 一些问题。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依德曾经写了一本名为《梦的解析》的书,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你近来频频出现梦境,这可以说明你的思维开始复苏,受抑制的记忆可能也将逐渐得到恢复。

从山上掉下来,这是你受到挫折的一种恐惧反映;

游泳力不胜任,游不到头,是反映你既对现实不满但又无能为力;

你梦中梦见的正常人正常生活,是你渴望早日康复的愿望。

总的来说,这些梦境的反映是符合你病情过程中进步的表现,是个好兆头。”

    军红:“听医生这样一解释,我感到很宽慰。”

    医生:“有进步是可喜的,但过度的兴奋也不好,这会引起疲劳,又走回头路。所以有些地方还必须加以控制。尤其是个性性格的锻炼还需继续努力,这不仅是目前病情康复的需要,而且对今后抗挫折能力的提高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很有必要。”

----------------------------------------------------------------------------------------------------------------------

复诊记录

8月9日

一周来做梦6个:

1.从山上掉下来,醒后感头重及失重感和兴奋感

2.在天上飞翔,俯视下界

3.在水中游泳,但力不胜任,游不到头

4.梦见邻居小孩怪头,好几个脑

5.梦见父母妹妹都是正常人,过正常生活…又见阿姨来…一切均正常

6.……

分析

    1,梦是正常现象,每个人都做。梦是无序思维…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活动过多,神经细胞过度兴奋、散乱,夜间仍持续不连贯活动,睡眠不深,被感知成梦的反映。

    3,这几个梦可以反映挫折(高山下坠),反映病情缓解,思维开始活跃和想象力的出现(高空飞翔),但体力尚未恢复(游泳无力),潜意识中思维仍较混乱(怪头),渴望早日恢复(正常人的正常生活)

心理治疗指导:   

注意控制情绪,避免过头,对期望值要适度,避免急躁。

----------------------------------------------------------------------------------------------------------------------

7.记忆复苏

七诊(8月23日)   

两个星期后,军红兴高采烈地来到诊室,迫不及待地将其“找回”记忆的过程告诉医生:

星期二

妈妈:“军红,我们什么时候到虹口外婆家去一次好吗,自从你病后回来,外婆家还没有去过,她们一直打电话来问你。”

军红:“(一听妈说要她到虹口去,马上就身上感到无力,想睡觉。因为她脑海中对虹口的方位感还没有恢复,从而感到紧张)妈,我浑身没力气,我想睡觉。”

妈妈:“那你就去休息吧。等你感到想去时再说。”

星期三

经过一天的思考和休息,军红恢复了心态,克服了紧张,心想有父母陪着,不会有问题。

这天上午,她终于迈出家门,去了外婆家,而且一出去后反而不感到害怕了。

下面,是军红的日记摘抄。

 

8月18日

去了,到了目的地,下了公交车……

突然,我脑子里的空白感没有了,我记忆中原有的路线出现了,这里是虹口?这里是虹口!我的方位记忆恢复了!!

我欣喜若狂,我高兴极了。

到了虹口外婆家,外公、外婆非常高兴,他们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问寒问暖,当然我也相当高兴。但我心里还存在那么点瓜蒂,怕生人来跟我说话。

 

8月21日

今天,陪母亲出去办事,7:00出门,8:00到目的地。9:00我独自一人去了商场和新华书店,心里并没有感到有压力或特殊反应。

回家后,为自己又能独自行动而高兴。

 

……又去了虹口外婆家,外公、阿婆认为我已经很好了。

 

    ……我又和妈妈去逛商店,这么多的人,挤来挤去,没有“烦”和“怕”的感觉;与售货员发生争执,还能保持心情平静,买了两块衣料。

不过,回家后,人感到有些累。

今后,我还有很多事情要考虑……

8.评析

这是一例比较少见的心理障碍性病例,看似有些不可思议,但从医学、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则也在情理之中。这是由大脑神经心理-生理功能一时性的紊乱,部分记忆功能被封闭所致。心理紊乱是主要的,治疗就得针对心理障碍这一环节进行疏导,药物只能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

本例所制定的治疗方针和疏导方法是有效的,最终使患者的记忆得到恢复。这里的关键,是要先找出发生方位感丧失的原因,理清她发病的来龙去脉,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予以化解。这一过程是一个细致的过程,需要医生的思路对头,方法得当,疏解合理,也就是要求医生不仅是依赖于医疗知识与技术,还要求医生拿出真诚的耐心和爱心,其中包括谆谆的引导,真诚的关怀。这是取得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警惕啊!姑娘

 

1.坎坷经历

初诊(某月某日)

一个看似文静、明朗,实则焦虑、烦恼,压力沉重的姑娘,在校本部心理咨询室的门口徘徊了三天,第四天终于鼓作勇气踏进门坎,找到了咨询医师:“我本来想明天找您,但情绪极坏,我的情绪几乎每周都要反复一次;今天更坏,本来是要到外校听课去的,但心情坏透,所以想来找您……我还不知从何谈起,不知如何称呼您,称医生吧,我就是个病人了(意思不想成为病人);我想还是称呼您为老师,好吗?”

接着拿出来两封家信递给了医生,开始了本文的故事。

● 家庭背景

“就从家庭谈起吧,原来我的老家在×市有幢木结构的洋房,后因变故,搬到了外省市居住,洋房现在由其他家人居住。

“我父亲是爷爷50岁时生的,由于他生母的情况特殊(外妾,非正式婚姻),所以父亲是由奶奶带大的。父亲今年也已50岁,只有初中文化,是个机械工人,待人处事比较粗鲁;母亲45岁,知识家庭出身,高中毕业,因“十年动乱”而未能上大学,所以当了个小学教师,但成绩突出,因而很早就入了党,被提拔担任校长。

“我在4~5岁以前是最快活的年代,父母和爷爷等长辈十分宠爱。4年后,小妹出生,我的地位骤降,从此成为被遗忘者。

“6岁随父亲赴县城读书,这是我最苦难的时期。此时母亲带小妹住乡下,她把爱都给了小妹,我从小是与爷爷睡的,这也造成了我与母亲之间的亲情不深,母亲偏向于妹妹。我随父亲在县城上小学,过的几乎是流浪生活。住过父亲的集体宿舍,住过邻居——父亲的朋友家;在这期间,我遭受过性骚扰,我仅六七岁,邻居家一个比我大很多的男孩,有过好几次对我的非礼……

“8岁,我们一家搬回城里,结束了我的苦难期。

“初三时先是患菌痢,病得很厉害;两周后,查出患有肝炎,休学1年。一年后复学(这时14岁)是我“时来运转”的时期,功课成绩特好,我在家中的地位提高,重心又从妹妹转到我身上。

“高中考入“X中”(重点中学),英语成绩特好,各方面都很强,非常活跃,担任了英语课代表和文娱委员。有一次,在竞选校学生会干部时作竞选演讲,我也不知怎么会来了个3分钟的脱稿演说,博得全校同学的青睐,当上了学生会副主席。但这时期,学习成绩出现了波动,个性也发生了改变:孤僻、阴沉、忧郁、内向,母亲还曾说我自私。

“我的家庭情况也比较复杂。从老房子搬出后,开始住房很小,后来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尤其是母亲当了小学校长,造了三上三下的私宅,爷爷、外婆都搬在一起住,家庭纠纷与矛盾冲突也就随之而来。妈妈与爷爷的关系特坏,爷爷的个性、习气也不太好,妈妈的个性又特强,为此父母俩经常打架。妈妈的文化、教养、地位等都比爷爷、爸爸高一层次,父亲说不过她,就往往以拳头制胜。如果没有我与妹妹,可能父母早就离婚了。去年寒假期间,我在家,父母吵架,我站在母亲一面,与父亲也发生了冲突,被他打了一顿。

“这是我入大学前的经历。”

大学里的挫折

姑娘现在是大学四年级应届毕业生。

咨询中,姑娘对医生作了如下的叙述:

“17岁进入大学,但专业非我所好,我喜欢艺术,想考‘艺术设计’,却分到了‘工程机械’系。大学期间变化甚大,外表显现活跃,谈过两个对象,第一个分手,未受多大影响,第二个有合拍处,也有分歧。

“我的情感世界很复杂,外部环境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有个姨哥,他的妻子是个很好的女性,我印象中这是对美满夫妻。后来,他去边疆经商,有了钱,找了新欢,要甩掉姨嫂,使她受到极大的刺激。这对我的刺激也不小。

“我的个性很倔,很高傲,自己也觉得有些地方缺乏教养,但又很想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举止高雅的人;别人认为我很坚强、很能干,但实际上,我的内心很脆弱,很迷惘,寻找不到走出困境的路;我感到了心灰意冷……(心情沉重,潜伏着危机)

“我在两年前曾经自杀过一次,用刀剪割腕,后被同学送医院抢救。

“现在我还面临大学毕业后的抉择,可家庭对我的工作方向提出了不同意见,使我更加不胜烦恼。我想考某大学的艺术设计系,但需要钱,我不想向家里要,因为父母有过表示:还有一个妹妹要读书。此外,父亲虽然现在对我很好,有了改变,但我也不想再靠他。所以我准备借债,待以后工作后再还……

“这些都增加了我本来就很沉重的心理负担。”

医生:“我能感到你的内心压力和迷惘,你很聪明也很强,思路很活很广,但现在主要是方向问题,如果方向正确,你能够走出困境。”

“所以我想找您,实际上,在校内第一次介绍您来我校咨询时,我就想找您,我希望您能帮我找到方向。”

“与父母的关系应从两方面来思考:一,亲缘关系,你是他们的女儿,永远改变不了亲缘血脉,对父母必须尽孝心和要有孝心;二,站到高一些层次来思考你与父母的区别,你们现在是两个年代、两个层次的差异,如果你的父母不能紧跟时代转变观念,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就必然存在;站在高一个层次来思考,就是要你不要以一般子女的抗争姿态来与父母辩论,要求他们同意你的想法和行为,而应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去了解和理解他们,以便通过作必要的让步来取得他们的理解。”

    “还有……”(还想叙述下去,时间已近一个半小时)

    “我的意见,有些问题我们分几次再谈好吗,因为时间太长了。”

    “好的,我太高兴能找到您来帮助我,我就希望能找到一位长者、师长来指点……”

 

姑娘性情已经比较轻松地离去,结束了第一次的咨询。

----------------------------------------------------------------------------------------------------------------------

初诊记录

某月某日

倾听并充分了解咨询者的基本情况,为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制订合适的方案。

分析:   

X小姐是个聪敏美丽有文采的姑娘,表达能力很强。因此,医生采用了“倾听”的心理咨询艺术,用体表语言表示出极大的关怀,从而获得对方的信任。在倾诉了详尽的“故事”叙述,得到了充分的信息资料之后,初步对咨询者关键问题的要点有了印象,对其问题的来龙去脉、症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姑娘最关键问题是恋爱上遭受到的挫折与创伤,其次是因为家庭经济拮据与压力,从而对前途感到迷茫,感到了心灰意冷。恋爱上的挫折之所以沉重和难以解脱,与其个性上特点、弱点及其以往的经历背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心理治疗指导:

根据姑娘的性格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拟定出了下一次“指向疏导”的计划:1,分析个性;2,分析家庭背景;3,情感问题;4,使个性跃上一个台阶。

   个性分析提纲:

1.个性特点:聪明能干,活跃敏捷,是其优点;与人交往设防过多(对恋爱失败过程以及为什么自杀没有详谈)而变得不够真诚,倔强好胜与内心的柔弱,因情感的丰富而陷入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成为内心世界冲突的弱点。

2.个性来源:文化素质来自母亲,倔强敢为来自双亲,有时的草率粗糙来自父系。人的个性,大多受客观环境的影响、熏陶和感染而形成,也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不过这种改变在未完全定型前具有易变性,定型后改变就相对困难;但也不是绝对不变。细细回忆思考已走过的生活道路和历程对自己性格形成的影响是有益的,吃一堑长一智,从积极方面去思考,避免消极的苦涩的阴影带来的无奈和烦恼。

3.人的个性对人的发展、进步、事业、爱情、前途的影响。

4.如何培养良好的个性(其标准是什么);克服、消除有缺陷的个性和弱点。(主观与客观;主动与被动)

化解其症结的关键——

在于引导和帮助她寻找方向,指明方向;

问题的解决,则需由其本人作出努力。

----------------------------------------------------------------------------------------------------------------------

2.个性剖析

二诊(某月某日)

一周后来电,情绪稳定,想再约一次咨询交谈,然后集中精力准备学期末大考。

    “我对我自己的问题有头绪了。我想在学期末前谈一次后,以后待学期结束后再说。寒假期间我会写一封书面材料给你,以便你进一步帮助我。”

“好的,今天我想给你讨论一下关于个性问题”,医生按照上次就诊后拟定的“个性分析提纲”,让姑娘自己慢慢地看。

“关于我的缺点中把‘真诚’改成‘坦诚’好吗?”姑娘看了医生的“个性分析提纲”后说道。

医生立即把它改了,同时她也抄写了医生“个性分析提纲”中的一些内容。

姑娘也拿出她的笔记本,让医生看她对自己的个性所分析的优缺点。

下面是姑娘自己写的个性剖析:

 

 

自我个性剖析

理想的我:心灵美,纯洁善良,有爱心,宽容、睿知、诚实、进取、谦虚,

求知欲强,勤劳、可爱,童心未泯,充满好奇心;

健康(适度精瘦的体型);

有气质,有魅力,有修养,有内涵;

阳光般灿烂,充满活力,具感染力;

有健康的性格,完善的人格,平衡的心态。

摒    弃:贪慕虚荣,有时有点轻浮、轻狂或爱卖弄、好表现、炫耀,

肤浅,玩小聪明,打小算盘;

心灵、心态、性格、人格都有所欠缺,有些人生观必须重建。

譬如,现在要让自己首先要弄清楚:我需要学会踏实做人处事,有平常心态,把不着边际的自以为是的想法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再加上时间观念的建立,才是向目标迈进的正确途径。

 

 

 

 

 

 

 

 

 

 

 

 

 

 

 


接下来,姑娘讲述了她父母的身世经历:

“爷爷的原配不能生育,他与爸爸的生母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关系,没有正式结婚,也没有进家门;只是一种交易;爸爸的生母替爷爷生一个儿子(借腹生子),爷爷帮她家渡过灾难。我爸爸的身世如此,我妈妈的身世也很曲折……我的好强来自父母,父母对我的要求很高。我现在希望是以一颗平常心,淡泊人生,以人为本。”

“你谈过想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这‘教养’可以有两种:一种确是一个高尚的良好的个性的某一个侧面(不能是全部),所以有这样的教养也是好的;另一种是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受人尊敬的风度,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一个人良好的完美的个性,来自实践和学习。20多年前,曾有过很多有关修养(也可以说是个性修养)的书籍,例如《青年修养丛书》,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等,对当时人们提高思想修养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可以进一步讨论。”

“还有两个问题,我想转专业方向的问题。比如,能否从商?主要是经济问题;我学艺术的想法,主要来自大学里受到别人的影响……”

“这两个问题牵涉面较广,必须慎重考虑,现在的大学生,要求高了,有很多人读完一门专业,再选择第二,甚至第三专业方向者也逐渐多了起来。但必须量力而行。要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的估计。如果行,那也无不可。”

 

----------------------------------------------------------------------------------------------------------------------

复诊记录

某月某日

整个的咨询过程,原拟从个性的分析展开,结果却从心理困惑问题转向于个性修养和学业前途问题的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触及。

分析:

上述的自我剖析中,“理想的我”与“摒弃”中的内容存在矛盾点:

1.“可爱、童心未泯、充满好奇心”与“有气质、有修养、有内涵……平衡的心态”似乎难以并存;

2.向往做一个“美丽女孩”和“阳光般灿烂、充满活力”,又要求她有气质、有修养,似乎也难为了一点;

3.要求一个“美丽女孩”,绝对不容许“有点轻浮、轻狂”和有点“虚荣”,似乎也没有必要把它绝对化。所以如此,可能也由于矛盾心态使然。

心理治疗指导:

现在的年龄段,对气质、修养等要求不要提得太高,可以作为今后锻炼和相对长远的目标去实现。

姑娘最关键的心理问题——恋爱上遭受到的挫折与创伤,要作为下一次探讨的重点问题讨论。

----------------------------------------------------------------------------------------------------------------------

3.症结所在——个性与恋爱

三诊(某月某日)

----------------------------------------------------------------------------------------------------------------------

复诊记录

某月某日:

再次咨询,她讲了三件事:

⑴ X大学有人想给她介绍一个男友;

⑵ 昨天圣诞节晚会上有个比她大十几岁的男性来找她伴舞,原想借口拒绝,但对方说只跳一次,就答应了;可此男人有些纠缠不清,后来同学过来帮忙把他支开了……但过后不久又来,并说了很多话,诸如与他交友,能给她带来很多帮助,事后又打来电话……

⑶ 过去的、已经有了新女友的男友又来看望她。

姑娘表示:

对 ⑴ 不予考虑;

对 ⑵ 她不想正面拒绝,怕伤了人,希望医生协助她予以解决;

对 ⑶ 却很矛盾,表示恢复是绝不会有的事……

再次陷入矛盾心态……

----------------------------------------------------------------------------------------------------------------------

 

以后数诊,在医生多次反复的疏导下,姑娘渐渐流露出内心深处的情感隐情……

 

在关于恋爱的交谈中,发现她情绪的波动跌宕起伏,显然又一次陷入了情感危机。开始,姑娘矢口否认,最后承认是又一次的感情波澜。

追询以往的经历,与分手的前男友的关系曾维持了一年半,第一个半年有纠纷,第二个半年甜蜜蜜;第三个半年争吵,直至分手(就此发生了2年前的一次未遂自杀)。究其原因,姑娘暗示是男友缺乏温柔关怀之心,因而使她伤心,为此曾准备随便找一个对象结婚,以示“反叛”。

医生说:“那不是赫思嘉吗?”

“乱世佳人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书籍、电影、VCD反复看过多次”,姑娘说道。

她还吐露出对三毛非常欣赏,对顾诚的朦胧诗、梁风仪的作品也都非常熟悉,对赫思嘉的婚姻身世也很熟悉。看来在这方面作品的阅读,对她的情感世界的形成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根源还在于她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的经历。这些经历与阅读,对她来说,负面的影响要大于正面的。

“我应你的要求,重新给你画了一张‘像’,请你思考一下(医生的书面疏导意见如下):

 

----------------------------------------------------------------------------------------------------------------------

复诊记录(摘要)

医生书面疏导意见:

⑴  你的阅历和阅读面较广,思维能力也很丰富多彩,有一定深度,自我表现和自我意识很强;很有主见;是个“复杂的女孩”?

⑵  你的期望值太高,过于理想化,缺乏坚毅的意志和个性,有一种鱼与熊掌想兼而有之的“空想”。

⑶  情感问题上陷入泥淖,与受一些书籍和人物的负面影响太深有关,这将对你决定人生道路和采取怎样的人生态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⑷  你的人生缺乏远见,到底是要事业,要享受,要名利,图眼前,还是着眼于未来?  

----------------------------------------------------------------------------------------------------------------------

 

“这张画像尽管仍很粗糙,但我觉得还是向你提出来好,不当之处还可以进行讨论。例如我说你‘是个复杂的女孩’?’我把它打了个问号,不知你是认同,还是不悦,希望能告诉我。

“你的学生时代即将结束了。开始的是真正的人生。‘人生就是战斗!’,可以把大学期作为一个军训期,它还不是真正的战斗。军训结束,面临的将是真刀真枪的搏斗。技能高超、脚踏实地的勇士将会得到胜利和成就的回报,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憧憬;准备不足,仅有幻想者,则将继续迎接惨淡的人生。

“理想和现实是有一定距离的。看到的不一定就是实质,听到的更不一定真实。人常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做才是真正的现实,实践才会有真切的感受。只有把自己在‘军训’期间学到的本领,拿去实践时才会/或才能作出确切的真实的评价。当然对现实的评价,还有一个场和视角的问题,或者从心理学术语来说,是个认知的问题,

而对于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则可以说是人生观的问题。

“人生的态度是什么?是值得思考的……”

4.深层次的对话

“现在,我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心态比较平静。今天想谈谈人生问题,怎样去理解这个问题呢?”

“你想谈这个问题很好,这是一个层次较高的问题。什么是人生?可以有很多说法,不同的阶层和人群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有些是很高深的。我想先通俗一些、简单一些,谈谈人生就是‘享受’这个命题。所谓享受,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尽相同的。小孩的享受就是玩,玩得痛快淋漓就是享受;青年人的享受是玩和求知,时常处于一种矛盾状态;成年人的享受是成家立业,有个安乐窝和成功的事业;老年人的享受是功成名就,安度晚年,还有政客们的享受,军人们的享受、企业家的、僧人的,等等。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享受就是‘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的学说,需要由低到高……”

但刚开始讨论人生及人生观问题不久,姑娘又插入话题,转向了情感问题——

一些以前曾多次谈过的前一个男友的有关话题,姑娘未能从这一感情旋涡中摆脱出来,因此讨论的主题又转了向……

 

接下来几次面谈,开始触及了深层次问题的对话:

(先开始是来电)

“我现在的心情又非常坏(情绪激动,波动,词语有些紧张),那个男孩今晚来了,我把他赶走,火气很大,语气极不友好,他太像前一个男孩了……我一想就感到恐惧,又怕回到过去……”

“你慢慢说,不要那样想,一时的情绪波动和反复是常有的事,很快也就过去了……”医生听到姑娘语态中似有些战栗,回想到她曾经说过两年前的割腕而感到有些不安、担心,故竭力予以安慰。

“我怕,我是否有精神失常……”

“不要那样想,你很正常,电话说不清楚,你想倾诉,明天我们再谈好了。今天晚上你要睡好觉,不要胡思乱想。”

当夜,医生整理了一下思路,考虑明天如何疏导她的谈话提纲:对她的心理症结必须予以点穿;对于敏感的生理问题点穿时必须慎重,但这次一定要设法点穿。

翌日面谈:

“这书(手拿一本《傅雷家书》)是从图书馆借来的。昨夜没有睡好,但心情平稳了”,姑娘说道。

“我说能过去的,反复是免不了的。你打第一次咨询以来,已经一个多月过去了。过去,每周要波动一次,现在已经能有一个多月的稳定,这就是进步。

“你还是没有摆脱前一男友的阴影,还是忘怀不了他?应该彻底把他从你的脑海中抹去。现在与那个新的男孩到什么程度?”医生问道。

“我是在乐队学乐器时认识的,他极其耐心地教我,我为了要感谢他,想请他吃顿饭,他同意了,但吃完饭,他抢着把钱付了。

“有一次,我们去了人民广场。他买了两枝玫瑰要送给我,我觉得玫瑰不能随意送人和接受,结果我又买了一枝玫瑰,卖花的小孩说,三枝玫瑰要三心二意的。随后,我们就返回学校,我说打的太贵,乘车也不便,我们步行吧……结果就一路步行,在行走途中,他接触到我的手后说:你的手怎么这样冷。随后他就把我的手捏在他的手里,就这样回到了学校。”

“你们认识多久了,接触过多少次?”医生从姑娘的答话中,发现她又坠入了新一轮的恋爱中。为了正确判断,必须作更多了解。

“自圣诞晚开始,吃过三次饭,去过一次广场,他来过我的学校寝室数次。有一次,我要回到与另一同学在外合租的‘家居’,他跟我一起去了一次。当时,我那位合伙租房的同学在家。

“他是外地来的,20多岁,外貌不怎样,身高只1.7米,人很傲,浓眉大眼、皮肤白哲,(这里,流露出对对方一种‘帅’的评价)……爱好音乐,是学校‘X协会’的会长。他有很多地方像我前一个男友。我怕……我怕……”

姑娘叙述至此,语音哽咽、阻塞、断断续续、眼含泪花,情绪激烈波动,身有轻微抽搐,原来明朗亮丽的面庞瞬那间变形失色,接着,泪珠滚滚而下。

医生耐心地安慰,等待他情绪慢慢地平静下来。

“你想哭就哭吧,心情就会好一些。(姑娘从口袋中摸出纸巾拭泪

“我想问你一个敏感的问题(语态严肃),这一问题我早就想提出来了,但感到它比较严肃,实际上也并不是不得了的问题,它是一个人生途程上极普通的生理、心理问题(待姑娘有了思想准备),尤其是你们刚步入青春年华,生理上的变化是极其正常的;当然有观念和理性问题……你发生过性关系吗?”

姑娘缓缓点头承认,但又抽泣,泪下更多。接着,情绪渐渐恢复,似乎心中的重压得到了释放。

“这就是你的恐惧心理所在的症结。你这是一种矛盾心态,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交织的复杂的心态,你应该接受教训,你的交友,太过于轻率,太投入了,付出得太多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伤痕。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接受教训,关键是在以后。朋友可以交往,但在没有深入了解以前,切忌过于投入。我给你提出三点意见供参考:① 不要请吃饭;② 要大大方方,在公开场合接触;③ 不要有超过普通友谊的拥抱、接吻。”

“你再说一下好吗?”医生重复如是说,她作了记录。

接着,姑娘怀着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披露了过去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回忆:

 

与那个男友的交往过程是既爱又恨,男友的妈妈挺欢喜她,她们相处了一年半……

第一个半年有纠纷,第二个半年良好(甜蜜?),第三个半年又开始了争吵,直至分手。分手的原因是有一次姑娘从外回到她与男友合租的居室,推门一进去,竟然发现男友和另一个女同学睡在一张床上做爱,因此情绪上受到了极大打击,(但说当时三方都没有争吵)恋爱就此破裂。二年前的一次未遂自杀也源于此。

 

 

 

 

 

 

 

 

 


说着说着,她又开始抽泣了起来……

5.医生的感慨

咨询之余,医生感慨系之,写下了以下的短文:

 

超脱与桎梏

 

一位姑娘,刚刚泄放了心灵深处的恐惧,

却又陷入新一轮的泥淖……

更不幸的是,乐而忘忧,不以为那是陷阱,却认为这是现代人的超脱:

恋爱的结局——必然是婚姻观念已经过时,

无拘束的相聚,才是现代人的时髦。

姑娘啊,你可曾记得

当你在“……我怕……我怕……”的叙述时,

语音哽咽,眼含泪花,情绪激荡,身手震悚,

明朗亮丽的面庞,瞬那间走了形,泪珠滚滚而下的时候……

你可曾想到

那刻骨铭心的回忆,缺少的只是一面镜子,

你无法反视,身处其境,竟漠然无知?

你是人,不是神,

人有七情六欲,面对俊男,你能超脱?

你是凡夫俗子,不是天师仙姑,

当春意萌动的时候,你会忘乎,

不顾一切地追求,追求……

人不可能绝对超脱,

裸体才是灵魂的真善美,衣着是虚伪的遮羞布

可那是艺术……

超脱者自欺欺人,那是桎梏,不是超脱……

警惕啊!姑娘,

刚愈的伤疤 别忘了那“锥心的痛 刻骨的伤”……

 

人生的漂泊

(这是姑娘常读的一本书)

——读《漂泊的人生》(台湾·刘墉著)有感而发

 

人生的漂泊,漂泊的人生,

颠倒往来,歧义油生……

漂泊者,浮萍也,

行踪无定,随波逐流。

艰苦人生,尽阅甜酸苦辣,遍尝成功失败,

终于有成,可历尽艰辛。

随遇人生,颇有所得,

然终究伴有不少的负面……

在苦难的挣扎下获得,

“我们丰富一生,未有太多的享乐,而是由于经历众多的苦难”。

虽有“深深”的“缘”,但留下了“椎心的痛,刻骨的伤”。

“哇噻!终于写完了……

那么多的糗事、傻事、脏事、鲜事,

光想到就让人脸红……

 

“人生”!多么深刻,天经地义的真谛。

为探求人生的真理,无数先哲,孜孜以求

为释疑解惑而终其一生……

人生就是战斗,战斗的人生,才能感受人生的价值;

人生不是安乐窝,是精灵在狂风暴雨中的搏击,是在泥潭荆棘中的跋涉……

千锤百炼,获得人生的永恒。

这是人生的漂泊,不是漂泊的人生,

经过漂泊、提炼、升华的人生,留下的才是光荣的伤,伟大的疤。

有骄人的回忆,无悔的经历,

在这一旅途中留下的吻,才是最可珍贵、最甜蜜的……

6.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姑娘还想咨询和探讨的题目是:

1.“心路历程的回顾”……不知该如何写,从那个角度去思考剖析这段经历,这反省的弦,在我心里没有断过。现在,合适吗?(医生语:尚不太合适)

2.  很困惑,以前与X男友的那段相处到底是真挚的、诚恳的感情,还是算什么?(到现在我还说不清)又如,会给我造成怎样的影响(包括正面、负面的)?

3.  与现在男友的接触,他是一个充实的、有一定深度和内涵的人,但我和他的理念是不同的(医生评:这就是你择偶的标准,必须深思熟虑)

4.  等我走出感情误区,可以讨论学术、专业,还有那个“人生“,到时候了吗?

5.  ……

问题有五六个之多,那个是重要的?

原想按上述内容进行讨论,结果姑娘改变了方向,又提到了交友问题、经济问题、工作、考研,甚至做小生意等等;情绪似乎有些波动?但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似乎是一次闲聊?同时交给医生一封在春节期间写而未寄出的一封未完成的信。

信的主要内容如下(括弧内是医生的批语):

现在是午夜时分,家人都已就寝,白日的浮躁和凌乱都被夜的黑洞给拂去,飘零的凄风冷雨也不知何时停息了,只有偶尔的犬吠。(太灰色了!)

……此时的心境:我越发轻松自在起来,此时的我是沉默的,此时的我却是自在不已,一种说不出的轻松与活跃。

……(这)还能叫信吗?更不若说是心灵的独舞吧!真的,忻老师,与您面对面的谈心,聊天,再如你、我都能保持一份礼节,一丝矜持,我的教养和理智是让您无法真正洞窥我的心灵的。

现在虽然是我独处的时候,可您知道吗?我并不觉得孤独(为什么?),恰恰相反,为什么租房子,为什么要那一方私属的空间?我说不清这种心灵的距离感是从何时形成的,但我可以明确的感受到,我在这种状态下是最快活的,我并没有停止对话,与自己的,与别人,我并没有开口,但这种种表达方式足以让我满足,让我陶醉。

Sorry,不知您是否能读懂这些语无伦次的痴语。

想说的感受很多,但不能开口说,因为从嘴里出来的话总被修饰加工面目全非,是那么的“正常”,连自己都厌倦。

…………

“我想出逃,我想出逃!”,“爱,成为一种负担,我的心背上沉重的十字路架”。

他们希望我是个正常的“社会人”……我也不太明白,您对我的心理研究是不是也从这个角度出发的——那恐怕最后的规范结果也要让您失望了。

“怪”或许是改不了的,从原先的迷恋悲剧美(suicidal事件,是迷恋顾诚、三毛式的suicidal?或不自觉地受到了他们的感染),总是希望营造一种凄美的意境,从那种无法挥去的忧郁,从崇尚那至情至性的纯粹……到现今,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宁静,却少了几分锐气,我不知这段心路是如何走过的,也不知道,这就表示走向成熟,还是,这仅是中转的驿站?,于夜深人静时,一盏孤灯,半幻半梦似不知所云,倒是心底最真切的情感。

2.14.凌晨

……此时的的心境,我越发轻松自在起来,此时的我是沉默的,此时的我却是自在不已,一种说不出的轻松与活跃。

……(这)还能叫信吗?更不若说是心灵的独舞吧!真的,忻老师,与您面对面的谈心,聊天,再如你、我都能保持一份礼节,一丝矜持,我的教养和理智是让您无法真正洞窥我的心灵的。

现在虽然是我独处的时候,可您知道吗?我并不觉得孤独(为什么?),恰恰相反,为什么租房子,为什么要那一方私属的空间?我说不清这种心灵的距离感是从何时形成的,但我可以明确的感受到,我在这种状态下是最快活的,我并没有停止对话,与自己的,与别人,我并没有开口,但这种种表达方式足以让我满足,让我陶醉。

Sorry,不知您是否能读懂这些语无伦次的痴语。

想说的感受很多,但不能开口说,因为从嘴里出来的话总被修饰加工面目全非,是那么的“正常”连自己都厌倦。

…………

“我想出逃,我想出逃!”,“爱,成为一种负担,我的心背上沉重的十字路架”。

他们希望我是个正常的“社会人”……我也不太明白,您对我的心理研究是不是也从这个角度出发的——那恐怕最后的规范结果也要让您失望了。

“怪”,或许是改不了的,从原先的迷恋悲剧美(suicidal事件,是迷恋顾诚、三毛式的suicidal?或不自觉地受到了他们的感染?)总是希望营造一种凄美的意境,从那种无法挥去的忧郁,从崇尚那至情至性的“纯粹”到现今,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宁静,却少了几分锐气,我不知这段心路是如何走过的,也不知道,这就表示走向成熟,还是,这仅是中转的驿站?于夜深人静时,一盏孤灯,半幻半梦似不知所云,倒是心底最真切的情感。

2.14凌晨

 

 

 

 

 

 

 

 

 

 

 

 

 

 

 

 

 

 

 

 

 

 


“……

 

 

 

 

l        医生的复信:

--------------------------------------------------------------------

午夜的信已阅,感触很多,这使我对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看到了您的两个“自我”,即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两个自我在苦苦的搏斗,当您进入理想自我境界时,自我陶醉,欣赏……,当回到现实自我时感到了无奈。

这不是信而是散文 是朦胧的散文 是顾诚式的散文

“白日的浮躁和凌乱都被夜的黑洞给拂去,飘零的凄风冷雨也不知何时停息了,只有偶尔的犬吠。此时的的心境:我越发轻松自在起来,此时的我是沉默的,此时的我却是自在不已,一种说不出的轻松与活跃……是心灵的独舞,让我满足,让我陶醉 ……”

您让我看了藏书目录,大部分我都未看过,但感觉到它们大都属于顾诚、刘墉和三毛式的文采和思想,因为我从您的“理性我”中体会到了它的来源。人的个性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来自环境、人物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形成。看书的喜爱与否,在刚接触时并没有成见,但如果只接触同一类书籍,日久就会对它们产生偏爱,进而就会变成自己的个性。这时,当然就更喜爱和投入了。“谎话说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种惯性使然。

散文很美,但境界色调太灰,灰色的美是畸形美、病态美。

散文使我感受到了您心底的呼唤:“我想出逃,我想出逃!”“爱,成为一种负担,我的心背上沉重的十字路架”,您活的太累了,太苦了。

“‘怪’或许是改不了的,从原先的迷恋悲剧美,总是希望营造一种凄美的意境,从那种无法挥去的忧郁,从崇尚那至情至性的纯粹到现今,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宁静,却少了几分锐气,我不知这段心路是如何走过的,也不知道,这就表示走向成熟,还是,这仅是中转的驿站?”,“于夜深人静时,一盏孤灯,半幻半梦似不知所云,倒是心底最真切的情感”。这其中的“悲剧美”、“凄美的意境”、“无法挥去的忧虑”、“一盏孤灯”、“半梦半幻”——“至情至性的纯粹”、“宁静”等的用词,充满了意境的冲突,这是否反映心态中的矛盾吗?“最亲切的情感”是何种“情感”?

警惕啊,心灵的陷阱是最可怕的陷阱!

 

您能看到“理想的我”的来源吗?

如果将此情此景作更改为“白日的浮躁和凌乱都被夜的宁静给拂去,迎春的细雨和风也不知何时停息了,只有偶尔守夜的犬吠”,那就会不一样的。

我对您的“痴语”是这样理解的,我不愿作过多的猜测。我是以医生的医德,以长者的关怀,以工作的严肃但又必须要有心理工作者的真诚和友善,来对待我们之间的交流的。这里有的是真诚,没有虚伪的礼节,更没有矜持。当然,我对您一个美丽的的女孩的一定程度的礼节和矜持以及青春活力也抱有好感。我希望您恢复自我,更希望您能从“理性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中解脱出来,变成和谐、融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您的信是三个多月前写的,虽然您“现实的我”的心境经常在变,但“理想的我”仍存在,所以我还是回了上述的信。

--------------------------------------------------------------------

7.评析

人生的道路本来就崎岖曲折,历尽坎坷、冲出围城,光明就在眼前。

欲望、愿望、爱情、性,是人类的本能,天经地义,人人平等;用不着遮遮盖盖,更用不着怕羞。

道德、伦理、文明,是人特有的尊严,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违背她,就是对人的亵渎;遵守她,就会如鱼得水,赢得应有的尊重。

教养、风度、气质,来自社会的实践,来自学习,来自高尚的追求和培育。

勇敢、无畏、意志、毅力和保持心理平衡,就能永远向前,无往而不胜!

 

后记

(03、6、22补写)

    此后,姑娘大学正常毕业,找到了工作,曾有很长一段时间继续与医生保持联系,在婚恋问题也有所议论,但更多的精力转向前途的开拓以及经济问题的解决。心理基本上恢复平衡、宁静。近几年已失去联系。


三、强迫思维印痕

一位青年,在母亲陪同下走进心理咨询室,向心理医生讲述发病经过。

他是一位高中生,在即将毕业前,原有的强迫思维逐渐强化,虽经市精神中心诊治,用了一些药物治疗,不仅未见效果,反而因为药物的副作用日增而致学业难以为继,休学在家,焦虑万分。在其父母的陪同下,转而咨询于心理门诊。经试用心理疏导结合认知疗法予以治疗,最终获得满意效果,使他的高中学业顺利完成,并考上了大学。

 

思维是人的重要心理功能。人的思维有一定的规律,应当合乎常理,合乎逻辑。这一规律,来自正常的心理发育历程。

如果在心理发育历程中,遭遇到比较严重的挫折,或受到某种干扰、误导,其思维功能就可能受到损害,甚至变异。

强迫思维往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和形成的。

1.摆不脱的“恐怖”

l        事情的经历——几封信件实录

这位青年由于有了这种强迫观念,在他母亲的陪同下,在咨询时交给医生一份书面材料:

 

尊敬的医生:

我也吃不准自己是不是有病,只是觉得很痛苦。

我就是存在这样一种逻辑:是不是一个人不想活了,或者一个看上去不正常或可怕的人就会去伤害活得很快活的人。例如一个人(不正常的)看到我很开心、神气,是否(会)来伤害我。当然现在也没有这样的人,如果一旦有,我想我会整天担忧,所以我怕将会碰到这种人。于是,现在我经常担心。

我之所以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

①     我看到过使我害怕的人;

②     也许我妒嫉心较强;

③     过于看到了世界的黑暗;

④     胆小。

我也曾用了种种想法想克服这一想法。如:

①     人生哪有谁能料到自己会死在谁手里;

②     这种事毕竟很少;

③     怎么会这么巧,我想的这种人正好就是眼前这个不正常的人呢?

我已经四处求医,可是不见彻底好,学习成绩下降。我希望医生能想出一个击破我担心的理由,或者有一种独特的解释来说明产生我这种心理的根本原因。

我现在强制不想当然可以,可总不放心,尊敬的医生,我该怎么办呢?

…………

 

 

 

 

 

 

 

 

 

 


 

 

 

 

 

 

 

 

 

从信中文字的表达来看,很有理由,条理清晰,完全是一个正常人。可他就是走不出这个“恐惧”的阴影与怪圈。

与这封信件一起交来的还有患者父亲的信件:

 

尊敬的医师:

……近几年来我们也先后接触过不少医生,各种类型都有,有的竟起到相反的效果。

现在我想就我儿子的情况作一介绍:

3年前,在就读初中时期,由于寄宿在校,缺乏自理生活的能力……渐渐生了胃病。同时,在这期间又因为经常失窃钱物而产生了一种不放心的失落感。开始时,时常用手去触摸自己身上的钥匙圈,生怕失落了。渐渐地又发展到去想这些东西,包括袋里的现金、饭菜票以及书包里的东西等等。不想不放心,只有将这些东西想了一下,确实认为已在什么地方,方感到舒服一点。反反复复地这样想,无法控制,好象形成了一种无法控制的习惯,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1989年底去县精神病院求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中的强迫症,先后服用进口和国产的氯丙咪嗪,已有3年多。1990年暑期,又服过30多帖中药。暑假结束,想东西的情形消失了,但又出现了一种“恐惧与担忧”的不安全感,起因是这样的:

有位同班同学,曾在日记本中写过要杀害一个比他成绩考得好的同学;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篇日记,于是他对那个写日记的同学产生了一种恐惧感,担心他是否也会伤害自己?11月,他自己提出要休学1年(后不满1年),理由是认为自己在这种担忧和不安全的环境中继续读下去,身体可能要垮掉。休学回家后,情况并无好转。譬如,又担心起附近一个精神病患者是否会来伤害他?在这期间,曾到市精神卫生中心咨询处9次,诊断仍为强迫症。每次回来头几天好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逐渐回到原样。

在这个学期中(1991年复学),他的观点认为:一个不正常的人是要伤害一个活得开心的人,而这个所谓开心的人是指他自己。这样的观点在他的脑海中反复出现,上课时出现这种情况,他就消极地用睡觉的办法加以摆脱,有时就干脆睡在宿舍里,作业也经常完不成,他自己也很痛苦,但又不想泄露病情……

……望给予心理治疗。

 

 

 

 

 

 

 

 

 

 

 

 

 

 

 

 

 

 

 

 

 

 

 

 

 

 


患者就诊时是一位20岁的青年,是一个已经耽误了学业、尚未读完高中的应届毕业生。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他还提到了美国某大学一个中国留学生突然开枪杀害教授和同学的事情。

这个青年的病是怎样发生的呢?必须把它的病根找出来,然后才能考虑治疗。经过仔细的交谈、了解、分析,医生发现其发病原因还得从童年开始找寻。

 

童年是人生最天真活泼、最无忧无虑、最值得回忆的一个美好时代;良好的童年,会给人们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和稳定的心理发育。不幸、曲折的童年同样会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损害和遗恨。

2.“强迫”心理的历程

这位青年,在给医生的第三次来信中,对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期的生活环境、学习经历和心态变化作了较为详细的陈述。

l        患者的自述

 

我是一个从小非常听话的孩子,但内心较脆弱,脾气极好,也许不太象男孩,在家时一直是无忧无虑的。后来,小学四年级到县城读书,由于祖母是后祖母,所以我很自卑,从此不再无忧无虑……”(这是患者生活中的第一次挫折)

到了初中,我又是借读生,使我感到比别人矮了一截。由于我总认为人都是好的,所以箱子常不锁,结果被偷掉了很多钱,口袋里的钱也掉了几次。于是,我就经常摸口袋,后来便养成了老摸口袋的习惯。就这样,在“忧虑”中度过了初中两年。(这是他钱被偷的第二次挫折,强迫行为开始第一次出现)

到了高中,因为我是自己考进来的,也就比较开心,以前的摸口袋的习惯几乎好了。我感到自己应提高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而不再是沉默寡言……(根据这段叙述来看,似乎随着学业知识的长进,性格开始向正常方向发展,但是其心灵深处、思维惯性上已经埋下了阴影)

到了高二,我调换了座位以后,对旁边的一位女孩子产生了好感。于是,给她写了纸条,从此我觉得自己好象犯了罪,我就更感到紧张……(其实这是极其细微的小事,可是患者脆弱的性格,变成了第三次挫折)

终于,摸口袋的老毛病又犯了,又变成想口袋里的东西,想箱子里的东西,上课也在想,成绩直线下降,我就更紧张了,觉得无脸在教室里,我就回了家,最后经鉴定被诊断为“强迫症”。

到了高三,学业越来越忙,我祖父让我练气功。这时开始,有时走在路上好象有种不安全感,回头看有没有人……有一天,我正为强迫症苦恼,忽然冒出一个观念:一个人如果也生这种病,如果更厉害,到了无法活了,又不甘心就此死去,他要先杀一个最幸福的人或较开心的人,以解其对社会的恨。于是我就怀疑起我后面的那个同学了,又想到他在日记上说,要杀掉一个老同学,我不知担忧了多少天,只得退学。休学后,我又感到附近的那个白痴很危险,因为我想他反正没啥活头,是否会恨我条件太好,而伤害我。到卫生中心治了9次,也没给我什么开导,只是判定强迫症,叫我吃药,家里花了几千元钱,可我的病还是没好。

 

 

 

 

 

 

 

 

 

 

 

 

 

 

 

 

 

 

 

 

 

 

 

 

 

 

 


医生根据患者的自述,将其生理、心理发育过程形成了如下的一份记录:

附表                   心身历程年表

年龄期       生活环境        心理变化

         童年               农村              无忧无虑

(小学三年级以前)      父母身边

       12 岁            县城求学            有寄人篱下之感,自卑感滋生,性格

(小学四年级)        寄居后祖母家        渐变

          16岁              县城中学寄宿,      自感矮人一等,逐渐形成常常摸自己口

(初中二年级)        饭菜票常被人偷      袋中钱物的强迫行为; 1989年被精神

窃                  中心诊断为强迫症,休学治疗

19岁             在校寄宿,与        上述行为有所改变,对女生有好感,曾

(高一 、高二)       一女生同桌          写信表达,被拒绝,以后始终抱有“犯

罪感”而心理不安

20岁             偶然发现一同学      恐惧感由此产生,直至不能自拔,最终

(应届高中生)        要杀人的日记       形成强迫思维

患者在治疗开始时,还曾提出几个问题与医生辩论:

我有几个问题:

1.假如世界上有50亿人,像我所说的人有10个,而我看到的能引起我怀疑的人有100个;而这10个人分散在这100个人中,这说明我怀疑的人有10%的可能性伤害我。对此,你怎么解释?

2.世界上是否存在意识清醒,但却要去杀最开心或较开心的人,或很神气的人?我的逻辑错在哪里?

3.我有时想想感到荒唐,但一想到看到的那张可怕的脸,就又感到以上是可能的。是我胆小,还是为什么?”

 

 

 

 

 

 

 

 

 

 

 

 


上面这几个在正常人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恰恰顽固地盘旋在那位青年的脑海中。这说明他已经偏离了正常的逻辑思维轨迹。

3.心理治疗计划

从年表的整理过程中,发现患者心身经历的转折点是在14岁,境遇的改变,性格的渐变,导致思维上误入歧途。

病根找到了,治疗就有了方向。但根据心理学的规律判断,治疗存在相当难度。

----------------------------------------------------------------------------------------------------------------------复诊记录(摘要)

某年 某月

1.       了解患者的心理历程  从年表的整理过程中,发现该患者心身经历的转折点是在14岁去县城读书,从“无忧无虑”变成了孤独自卑;性格的骤变,人生开始误入歧途。

2.         探究起病原因  童年经历与挫折是他发病的主要原因和来源

分析:

童年是天真无邪的年代,儿童的心灵是最纯真的。但也正因为童年期的心灵最稚嫩,最脆弱,最经不起挫折和打击,这一时期的心灵创伤会给今后的人生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心理学原理告诉人们,“人的一生中,16岁以前都是学习期(心理发展成熟一般要到16岁),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成人和社会照顾的时间也最长”。这位青年经过前段时间的反复疏导,已使他看到了自己的强迫行为与童年的经历有关,但他却无法从强迫思维中自拔。由此可见,患者童年的心灵创伤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深处,造成了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等方面的盲点;如果正确的认知不能确立,又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学习方法的正确选择,常常会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出现不合理的逻辑推理和错误认知。

患者的强迫行为和强迫恐惧思维,均来自童年的经历与心理创伤,使其心理发育误入歧途,认知偏离常态,其他的生理功能紊乱都是继发的。因此,如果仅仅给予纯药物治疗,就不但难以获得问题的圆满解决,而且还会因为药物的毒副作用而加重病情,很难达到远期的、最终的康复目的。如果从心理疏导着手,那么随着患者认知问题的圆满解决,其他继发的生理功能紊乱也会迎刃而解。

心理治疗计划:

童年的烙印是深刻的。此例是童年创伤对成年后的继发伤害,也是治疗和促进康复的难度所在。拟通过两个阶段的心理疏导,来

1.         破解荒谬的逻辑推理,以改变其病态心理。

2.         树立新的追求目标,以巩固疗效。

4. 破解“荒谬逻辑”

本例患者的症结在于逻辑思维上的荒诞推理,他的一般思维功能、推理记忆能力、伦理道德观基本正常的,但他的推理方法误入了歧途,怀疑他会被人无缘无故地杀害,从而产生了强迫性的恐惧。他不但不认为自己的这种推理是不符合常理,反而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推理的正确辩解。他曾在同医生在咨询过程中,反反复复地诘问:“世界上有没有对所有人都仇恨,而要无缘无故地杀人的人?!假如有,而假定这种人有10个。而我遇到的100个人中,也假定为10个,那也就可以说我将会被杀害的可能性达到10%!”这种荒诞的逻辑推理,在咨询开始阶段,曾直接指出其推理的不合理时,收效甚微。

这时,医生作了深入的思考,探究这一荒诞的、造成他产生恐怖的强迫思维的根源所在,最后终于找到是他童年经历中思维深处的伤害,因而改变了咨询疏导方法,从直接向他指出这种思维的荒诞性,改为引导他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思维的推理。

由于医生已经了解和掌握了患者的童年经历,因此在与患者谈心时,进一步探讨和讲解分析其幼年的心理发展历程和生活中遭受到的挫折,分析所产生错误推理的来源;要求患者从成年人的认知水平来审视自己的童年历程,以形成一种新的内省驱动力;再以心理学的知识讲解个性心理特征发展形成的内外条件,使他进一步理解到这就是一种变态心理。这时双方达到了共识。

随着咨询的深入,对于“心身历程”的反思,患者自行得出结论说:

……我的强迫症就是这样来的。以上这些担忧的事,我也知道世界上很少,几乎没有……我现在一定努力做到不考虑这些问题。

 

 

 


转机出现了。通过上述交谈式的咨询后,患者来信说:

我已经四处求医,可是不见彻底好,学习成绩下降。我希望医生能想出一个击破我担心的理由,或者有一种独特的解释来说明产生我这种心理的根本原因。我现在强制不想当然可以,可总不放心。尊敬的医生,我该怎么办呢?

 

 

 

 

 


这封信表明,患者对其“逻辑推理”已有动摇,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说明第一步的治疗计划已初见疗效。

----------------------------------------------------------------------------------------------------------------------复诊记录(摘要)

分析:

心理诊疗与分析过程如上。

心理治疗计划:

针对患者已有的进步,关键在于给他一个能够信服的“击破”理由。为此,安排下一次的交谈,并设计心理咨询疏导提纲:

1.       从统计学概率角度来说明患者所说的“会被人无缘无故杀害”的概率极低,因而患者的逻辑推论是荒谬的,是一种“杞人忧天”的想法;

2.       首先指出患者的逻辑推理在理论上和存在上的错误,因为这不符合客观存在;其次,分析其之所以错误,自身原因有二:一是自己的知识不完全,一是存在病态心理。病态心理是主要原因,一般健康的人不会有这种逻辑推理。

3.       精神病患者伤害人是无目的的,不仅会伤害你,也会伤害其他所有偶然遭遇到的人,之所以硬拉扯到自己身上,主要与本身的病态心理有关。

交谈以双方辩论式的交谈方法为主,以驳斥和驳倒患者的错误逻辑思维为主要目的。

----------------------------------------------------------------------------------------------------------------------

5.“立新”才能“破旧”

通过一次有计划的咨询安排,进行了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辩论。

患者回家后,家长来信的反馈意见是:

 

孩子上次求医回来后,看上去心情很好,那种荒唐的观念也有所松动……至于原先吃的药,他说不想吃了,原因是医生讲关键是能否接受医生的话。

 

 

 


----------------------------------------------------------------------------------------------------------------------复诊记录(摘要)

分析:

经过第一阶段的心理治疗,患者的强迫恐怖思维虽然有所松动,但远还没能根治和彻底清除。反复在所难免。因此必须要有后续的治疗方案。这一方案就是帮助患者树立新的追求目标,把患者的精力和注意力引向新的方向,使大脑形成新的兴奋灶,以彻底“挤走”错误的、恐惧的逻辑推理思维;只有到这时才可以说,彻底解开了患者的心理症结。

心理治疗计划:

下一次的咨询方式将结束辩论,改以正面引导;治疗上采取趁热打铁,向纵深发展,以巩固疗效。为此,在给其家属的回信中提出的以下几点意见:

“来信收悉,知病有改善,甚感欣慰……今后的(治疗)意见如下:

①     病有时可能会反复,要想彻底的治好需有一定的时日,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盲目乐观,而要坚持治疗;

②     要鼓励其树立追求未来光明前途的信心和勇气;

③     医生将会给他更多的鼓励和勉励,希望家庭和社 会予以的配合。”

这一计划是基于个性的发生发展规律理论而设计的。

个性的发生发展规律

人的个性、行为、习惯、兴趣、爱好都来自后天学习所得,因此人的基本行为、习惯、兴趣、爱好都应该符合当时、当地社会人群的行为规范。这样,每个个体在表达自己的行为、习惯、爱好时都会“心安理得”,极其自然,心情舒畅。本例的摸口袋行为是反常的行为,不符合人们常见的普遍的行为,这种行为带给他的不是舒畅、自然,而是别扭、恐惧、焦虑。这就是病态,这种病态的反常行为同样来自后天的“学习”(坏的学习)所得。

在心理学上,个性、性格基本也可以说是同义语,但也可以把个性看作是在总体上讲述一个人,性格是具体地描述一个人。

人的性格在幼年期已开始出现雏形,至童年已有明显的倾向性。到了青少年期就逐渐走向定型;这个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增多,社会的影响对性格定型起到极大的作用。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另一个特征是可塑性极大,判断能力尚欠完善,对外界影响的选择能力和抗拒能力尚不足。本例患者就是在这个时期遭受了环境的挫折打击(钱物不断被偷),又远离父母的关怀,沉重的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和补偿,从而使其个性心理发展受到了损害,最终发展为病态心理。一旦进入性格发展基本成熟和大体定型的青年期,就呈现出比较顽固的强迫思维型的心理症状。

心理疾病同其他疾病一样,都有一定的病因,有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药物治疗心理疾病,是通过药物作用于大脑皮层细胞的兴奋与抑制中的“太过与不及”,“太过”者予以抑制,“不及”的予以兴奋,以纠正其失衡的心理状态,改善其神经生理,尤其是植物神经中枢的平衡,减轻因此而引起的生理症状。但这种减轻,只能求得一时之效,而无法解决其根本。相反,有时会还带来药物的副作用。药物治疗也许能暂时改变患者情绪上的波动,但很少能纠正和改变患者变异的心理性格和认知偏差。心理疏导的治疗方法,从表象看,只是疏解患者的心理认知上的疙瘩,但本例的的心理疏导程序,先从调动患者认识自我开始,帮助他反视自己从幼年开始的心理发展发育过程的经历,发掘其认识“本我”、认识自己潜意识中的实质。这样一来,就能充分发挥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治疗上能形成良性循环:即通过心理疏导—→情绪症结得到疏解—→潜在的“本我”暴露—→进一步认识自我—→重新反视自己心理认知上的异常心态—→重新确立对环境事件的正确认知评价—→主动参与自我治疗—→病态情绪进一步得到疏解……(进入第二轮良性循环)

心理治疗不仅是要治愈患者的心理疾病,而且还要通过心理治疗使他重新获得心理个性的完善,使其心理素质得到一次锤炼,获得一个新的提高。每一个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医生,在治疗心理疾病时必须力求做到这一点。

本案例计划中“要鼓励患者树立追求未来光明前途的信心和勇气”,就是要使其发展一个完善的有理想的个性。目前患者处在高中行将毕业的前夜,因为强迫思维的心理症而无法继续学习,使其“十年寒窗”的苦读有可能毁于一旦。这不仅将会严重影响患者今后的人生道路,而且也会进一步影响其情绪而使得心理症愈加锢结难治。因此,如何鼓励患者让他完成学业,进而有可能通过“高考关”,对治愈他的心理疾病和巩固疗效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

考虑到治疗已取得一定成绩,而更重要的任务是巩固疗效。为此,医生的治疗转向一个新的层次,鼓励他将完成高中学业和追求美好前途作为彻底治愈强迫心理症的动力。

原有的、错误的思维方法被推倒了,但人的思维不能真空,必须要有新的东西充实,否则老的、错误的东西又会重新萌发,卷土重来。而充实的最好方法是把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业上去,这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考虑到患者的学业已荒废有时,医生提出以高中毕业为目标,不强求考试的名次问题。

医生对他说:“如果你能到高中毕业时能取得合格的成绩(为了不增加他过多压力,所以只要求能达到合格就可以),那么就可以为高考作好准备。这关系到你今后的前途,必须认真加以考虑。”目的是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迎接高中毕业考试上去;如果他能把精力放到高中毕业考和高考上去,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胡思乱想了。

6.治愈了强迫症

往后的两次家属来信中证实了心理治疗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预见。

第一次家属的来信中说:

“由于他的病程已很长,故已十分顽固,正象您所说的那样,经常要出现反复。开学一个星期来,头几天比较好;据他自己说星期五、六时心里很乱,主要仍是原来的错误观念在作怪……我们也对他进行了解释和疏导,但水平有限,苦于找不到恰当的语句和例子使他心悦诚服;不过讲,也取得了一定作用(家属开始参与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开始波动,自己(指患者)对这种观念一直将信将疑,要彻底抛弃它,正象你所说的,看来要有一定的时间。”

第二次来信说:

“前天星期日孩子回家,知道你又一次与他长时间的热心交谈,看来对他的启发很大,从他的语言和心情来看,情况确实有实质性进展”

 

家属用“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真正尝到了心理治疗的效果”、“荒唐的逻辑已基本动摇”等欣喜的语句来形容治疗的效果。

但另方面也有“那种观念偶有出现”、“还剩10%左右”的话语,说明疗效的巩固仍需坚持正确的治疗。

但可以这样说,通过上述步骤的疏导与治疗,最终还是取得了成效。

 

随访信件

家长在以后几次来信中反映说:

1,“孩子已被录取在你市××工业大学会计专业”(高中已经顺利毕业)

2,“通过您前后一年多的治疗,从这次寒假20多天的观察,感到确实有显著的好转,原来一些荒唐观点已基本消失。”

3,“自入大学三个学期以来,总的情况、情绪还算稳定,不过有时也出现一些不安全感,也许这是一种条件反射。”

应该可以说强迫心理症是治愈了,但要彻底消除他的心理创伤残痕,仍有待于时日。

7.由此引出的思考

⑴ 正确的思维来自正确的实践

思维是大脑功能的反映,随着人们的心身发育而逐渐成熟。存在决定意识,实践是意识思维的基础。正确和正常的思维来自于正确、正常的实践。反之,思维的轨迹就会发生偏异。

本例患者的思维异常,源于他童年生活环境的不正常,致使他陷入了强迫思维的“恐惧”怪圈。从正常人的角度来看,明显是一种思维定势的强迫恐惧;患者由于自身思维方式的异变,因而并不以为然,反而振振有词,认为自己的思维合乎逻辑。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童年生活的错误实践。

⑵ 思维方式与人的个性发展有很大关系

童年经历对人的个性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患者在学龄前期生活环境良好,生活在父母身边,无忧无虑。因此,他早期的心理发育过程基本是正常的。但一进入学龄儿童后期(小学四年级),在个性心理形成的重要阶段,却过早遭遇到心理挫折,致使个性畸变。患者由于钱物的被窃而养成了不自觉的“常摸口袋”的习惯,以后虽然因为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知道这种摸口袋的动作是了无意义的,但为时已晚,大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痕,产生异常思维并逐渐发展成为强迫症。该患者的心理历程是因为遭受了不良的外环境刺激,致使个性发展和心态被扭曲,个性与其思维方式互为因果。

⑶ 调动自我认识能力,是心理治疗和改造不良个性的基石

青少年时期,由于缺乏主动适应和改变环境的能力,他们的个性发展受环境影响有很大的变数。成年以后,一般都有能力去审视自己的以往的经历,或有意识地纠正、改变不良的个性,以便更稳当地走好人生发展的路程。心理治疗者必须认识到这是心理疾病可以治疗的重要依据。

⑷ 心理治疗必须得到患者的认同与积极参与

心理疏导必须调动患者积极参与,如果得不到患者的认同与参与,这样的心理疏导,不仅无效,而且还会引起患者的逆反心理而拒绝治疗。这样的心理治疗必然是劳而无功。

心理疏导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的辩论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如一般医生认为患者心理上的问题是其个性缺陷和认知评价方面的偏差,而患者往往认为是客观环境和自身经历的不幸所致;也就是说,医生强调的是内因,病人强调的外因。这种辩论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医生能否驾驭辩论的方向,从而也就决定了治疗上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这种辩论,不仅在于医生有否学识和技能,还在于有否艺术策略和倾听、理解、分析患者辩解的内容,医生如果仅仅凭恃单向的、滔滔不绝的“疏导”,是决计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的。

 

 


 四、“创伤”家庭的修复

1.“疑心病”

一对中青年夫妇在一老年妇女陪同下,迈着沉重的步伐,满脸焦虑,来到诊室。

“我有严重自卑和焦虑,最重要的是一想起丈夫的不愉快事就无法控制自己。也经常想起那一个女人……总忘不了那件事,所以焦虑、紧张、忧郁,心神不安,经常想死。在这两年当中,我什么药都吃过。我现在整天心烦意乱,胡思乱想,焦虑不安,脑子有幻觉、妄想,发病到现在两年多,终日忧郁,毫无欢乐,怀疑自己得了精神分裂症”,这是中青年妇女结结巴巴的叙述。

“对我来说,心里的焦急情绪同样存在,无非是藏在心底而没有言表罢了”,丈夫在后来单独咨询时这样说。

这对夫妇,来自外地;老年妇女是他们的姑妈。丈夫因妻子患病,已奔波两年,辗转各地,寻医问药;然而,结果是越看越重,毫无效果,心情沉重。这次在姑妈陪同下想来你市本市一试,也未抱多大的希望。

他们本来是一个欢乐的家庭,夫妻各自都有工作,丈夫搞行政,妻子是会计,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已经8岁了。如今却终日愁云笼罩,妻子已无法工作,还经常寻死觅活,这怎么得了!

l        病史回顾

这位女士的病是这样开始的:

女方认为,她们夫妇的结合是因为“父辈之命”促成的,她嫁给丈夫是“屈尊下嫁”。因此在心灵深处,她认为丈夫应该“报恩于她”而必须绝对地忠诚。丈夫是个心地纯真的国家干部,所以婚后几年夫妻恩爱,并生育一女。

风波起于两年前,在他们居住的公房内,搬来另一对夫妇;男人去南方做生意,大概业绩不错,因而不断有钱款和漂亮服饰寄回,从而使留守妻子时髦了起来。患者的丈夫本来与该女士是邻居,一向都互有来往;差别在于过去女邻居的丈夫在家,而且没有漂亮的服饰打扮,因此相处平安,没有什么特别令人关注的事情发生。现在情况变了,女邻居变成了独身而且漂亮了起来,当丈夫继续与女邻居交往时(当然与装扮漂亮的女性交往和与一般女性交往自然会有点些微妙的区别),就逐渐重新勾起患者以往已经淡化了的、对丈夫要求报恩的心态,从而引发了患者的嫉妒心理。一方面,患者的疑虑蓄积,越来越重,另一方面又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丈夫的不忠,心态就此发生了倾斜;猜疑妒忌、焦虑不安和由此产生的矛盾越来越深,惶惶然不可终日,头晕、头痛、失眠,工作无法集中精力,思绪紊乱,终于难以坚持而病倒。

病之初,作为当事人的丈夫当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不知其所因,稍后才逐渐明了。但不论他怎样解释和避嫌,都无济于事,消除不了患者心头的症结。起初,患者只是工作效率低下,最后竟至无法工作,开始到处求医。一般的医院门诊上往往当作“神经衰弱”或“神经性头痛”来医,自然毫无疗效。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越来越重,疑心不解,日趋顽固,思绪紊乱,精神极其痛苦。其丈夫也陷入了困境,因为他是当事人之一,强作解释,自然缺乏权威;只有用行动来表示他的关怀和体贴,不断地陪同妻子四处求医,几乎达到药石乱投的境地。然而,这不仅无助于病情的好转,反而引起患者新的疑虑,怀疑自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而陷入了更深的恐惧与绝望,以至于想到了自杀……

在这种境况下,医生接待了他们。

----------------------------------------------------------------------------------------------------------------------

初诊记录

某月某日

倾听患者及其家属的陈述,为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制订合适的方案。

分析:

这是一例典型的“强迫思维”的疑病心理症。任何心理疾病的发病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刺激;一是其个性性格上的弱点。患者的环境刺激因素显而易见,但这种环境仅仅是一般的环境,对常人来说是极普通的生活环境,根本谈不上是恶劣的致病环境。因此,更重要的是要探究其个性(心理上)的缺陷。

患者的个性特点:她自小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成长,以致养成了好胜、遇事不肯让人的脾气。这就使她撑惯了“顺风船”,缺少生活上的磨练,对人、对事自视高人一等。这种性格的人,极易敏感多疑;稍遇挫折,又极易走向自卑。患者在婚前,并不认为其丈夫是理想伴侣,是从父母之命撮合而成。婚后虽然感情甚笃,但对丈夫总是要求处处谦让于她,以报所谓“下嫁”之情。因此,一旦遇上某些境况或事件,立可触发,使心理上的平衡遭致破坏,由是抑郁、紊乱而成心病。

由此可见,该女士的个性缺陷是其发病的最重要原因。

怀疑是任何人对某些事物固有的自然情绪(怀疑有两种作用:一是防范心理,一是探索与进步的动力。这在后面还将进一步讨论),但一旦弄清真相,无谓的怀疑任何正常人都会自然消退。因为再怀疑不止,无疑是庸人自扰,而一个正常的人是不会自说自话地去做庸人的。但一些有个性缺陷的人,他们的防范心理往往超逾常阈,其异常心态导致缺少了能正常处理已然大白而毫无继续怀疑理由的“能力”;往往按照他(她)们的异常思维逻辑,难以纠正其“怀疑”的情绪与心态。他们的思考,被以往有缺点的个性性格所束缚,造成了一种惯性的、不能自拔的敏感与过虑心态。因此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其实也很痛苦,因为对某些事物,明知不必再“怀疑”,却因无力自拔而愈陷愈深,平添诸多烦恼。本例患者就是有这样一种个性缺点的人。

心理治疗指导:

医生根据这些认识和根据这一病例的疾病类型、病因来源,初步拟定了治疗计划,开始逐一予以施行。

治疗步骤大致可以从以下几各方面入手:

①     关怀劝慰,安定情绪;

②     心理疏导;

③     特殊疗法:脱敏、移情、学习;

④     巩固疗效。

----------------------------------------------------------------------------------------------------------------------

2.治疗进程

这个病例初看并不太复杂,事件性质也比较单一。然而,患者陷入之深,持续时间之长,且呈进行性发展,使得整个家庭笼罩着浓重的阴影,其所造成的患者与家属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其治疗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假以时日,通过慢慢疏导才能显现疗效的。

l        关怀劝慰,安定情绪

一般心理疾病患者的情绪,大多是烦躁、焦虑不安或紧张、恐慌的,这种情绪对治疗和使其接受治疗极为不利。因此,安定情绪就成为治疗能否实施和被接受的关键步骤。人的天性欢喜安抚,安抚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感受。心理疾病患者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此时更渴望获得心理上的慰藉和安抚。医术是“仁者之术”。因此无论从心理学角度或医学角度,对心理症患者的关怀、同情、体贴、理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这一角度出发,治疗的第一步首先是从关怀和安定其情绪着手,而且将此治疗方法贯彻始终。这一措施得到了病人及其家属的信任,从而使得病人及其家属能够“言听计从”地贯彻医生的治疗计划。

在实施这一计划的过程中,不是一般普通人的关怀与关心,也不仅仅是一般语言上的所谓安慰;而是包含着心理学上的疏导和寓予哲学上的哲理。因此其本身就是一种治疗。

该病例的治疗中,采取了直接门诊和通信诊治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通信往来占了很大的比例。之所以能长期维持这一治疗方式,并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治疗目的,这第一步的治疗策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最初两次直接面对面的咨询后,从患者回家后第二天的来信中反映了第一步的治疗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来信中说:

 

“我回到家后,常想起您的谈话,并受到了您的启发。……谨请医生能在百忙之中给我指导和答复……”,这是病人的来信。

她的丈夫来信说:“我这次陪家属前来你市你市看病,为能碰到您这样热情、耐心的好医生而感到幸运。我家属多次提到您,按她自己的话说,如果住在你市你市,让您治疗一段时间的话,病情一定会大有好转。我想,要治好她的病还需有一段时期,只有从根本上找出病因,逐步解决她的思想疙瘩,才能最后解决问题。为此,我谨请您引导她从失落的圈子里走出来,以便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一点,对我来说心理上也同样很是焦急,无非是藏在心底而没有言表罢了。我想您一定会在理解病人的基础上,同时能体谅我……对于您的热心待人、对病人的真情,我们是永记心头的。”

 

 

 

 

 

 

 

 

 

 

 

 


在两封信的字里行间,医生不仅感受到了患者的痛苦,也感受到了家属求医的迫切心情,更深切地体会到肩头的压力。

l        心理疏导

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障碍与紊乱,可导致心身功能的失调,这就好比一部机器的齿轮被铁屑卡住了,致使其运转错乱,甚至无法运转。心理疾病就是因为心理功能的错乱而形成了无数的疙瘩、无数的死结;病程越长,疙瘩越结越多,越缠越死,乃至于造成人体各系统功能的紊乱和损害。心理治疗就是针对这些症结和疙瘩予以疏解、疏导,帮助患者解除死结,松懈疏松疙瘩,直至解除。这就是心理疏导治疗的主要机理和要达到的目的。

接触患者,并开始了解其主要心理障碍和症结后,也就在关心患者的同时开始了心理上的疏导工作。心理上的症结是无形的,最终的“解结”效果还是依赖患者自己的努力与配合,旁人是无法代劳的,这就是“解铃还需系铃人”的缘故。心理医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引导和关键时的点拨,帮助患者了解心理症结是怎么回事,是怎么发生和形成的,如何去解除这些“死疙瘩”。

本例患者当前的主要心理矛盾焦点有三:①疑虑丈夫对她是否忠贞;②怀疑自己的猜疑是否真实:③怀疑自己是否是“精神分裂症。

通过对患者的接触交谈和精神分析,患者的人格是正常的,但其心态偏离了正常轨道;其思维能力也基本正常,能自知陷入了不合理的推理判断,但思维执拗而转不过弯来,陷入了强迫思维的困境。

患者的这种自我认识,一方面是合理的,但又极其肤浅、表面,尚未能真正深入地了解其实质和机理。为此,必须深入地加以引导和讲解,使之能深入触及心理症结实质。在此同时,当然也必须予以解答和释疑。

第一次咨询时,通过详尽的交谈、观察、分析与了解,对其当前的精神状态、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的观察分析判断,得出了基本的印象和初步诊断。为了能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针对其主要疑虑,肯定地告诉她:“①您所患的是心理症,而不是‘精神分裂症’!②丈夫为您治病,两年来四处奔波,耗费了大量精力和财力,事实证明您的丈夫是忠贞不渝的!③心理症是一种完全能治愈的病,但需要与医生的密切配合,要有信心、决心和耐心(只有这种肯定的医生语言才能使病人获得心理上的支撑和信任)。”

接着又要求患者回去后思考三个问题:①怀疑丈夫与邻居女主妇的关系是自己的虚构,还是确有其事?②丈夫两年来的行动表现是忠还是不忠?③自己患的是心理症还是“精神分裂症”?要求她在深入思考后,下次来咨询时作出明确的回答(第一次咨询用了两个多小时,大量的时间是花在仔细、耐心地听取患者的倾诉,医生在此同时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分析,并作出治疗方案的设计。医生的“无言”,给患者的印象更胜于“有言”。因此,医生最后对患者下的“结论性”意见,给患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天后的第二次咨询,患者的心态已经明显稳定,表情也比较开朗;心理上的矛盾冲突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开始动摇了自己执拗的思维轨迹。医生乘势加强疏导,并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生活经历与其心理个性的发展历程,同时给予心理学知识的辅导、心理与健康关系的介绍,以强化第一次的心理疏导效果。嗣后,因患者要回原工作单位上班,夫妇俩要求以后改为书面咨询。医生应允了他们的要求,以后的治疗步骤是通过书面进行的,心理疏导贯彻于整个疗程中。

l        几种特殊疗法

最初两次面对面的咨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那仅仅只是刚刚起步,后续治疗还有更更艰巨的路程要走。心理咨询者必须要有这样的预见,要有这样的计划。

患者的再次来信称道:

“(我)一想起来(那件事情),就无法控制,总忘不了过去;焦虑、紧张、忧郁、心神不安,经常想死……

“这次从你市回来后,心里更加着急,想到这么好的医生都去看过了,思想上还想不通、摆脱不了这种病是治不好的想法……

“请医生给我两方面的指教:一是对疑病观念如何排除;二是整天的心烦意乱,胡思乱想,脑子里有幻觉、妄想,心里焦急万分。请问,应该怎样使我从这些烦人的心境中摆脱出来”。

 

 

 

 

 

 

 

 

 


患者的这种反应,一方面说明心理症结之纠缠难解,另一方面也说明她有求治的强烈愿望,医生也已获得了病人的信任。

由此,医生开始拟定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案。

l        脱敏治疗

医生的复信:

 

 

 

“信已阅。

“您的病不是治不好了,而是才开始进入治疗阶段,您的病是完全可以治好的。您应该树立起充分的信心,当然还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密切配合,要有顽强的战胜疾病的意志和勇气。

“下面回答您提出的几个问题:

“1.如何排除疑病观念问题。从来信所述分析,您确实是患上了轻度的“疑病妄想症”。由此也可证实,您的病痛来自于一种‘虚构’和‘猜想’,是由您的‘心魔’所引发出来的。要排除它,就必须坚持心理调整与药物辅助并用的治疗方案。

“2. 您的心理问题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这需要时间,需要坚持和努力。有一种称之为‘脱敏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这种所谓的‘脱敏’方法,是专门针对心理上的‘过敏因子’而设。您之所以疑病,就是由‘心理过敏’所致;如果将这种过敏因子祛除了,您的病也就好了。

“3. 我建议您的治疗方法可参考以下步骤:① 有条件的话,可以暂时脱离导致过敏的生活环境,这个环境就是使您心理上‘致敏’的居所。最初的离开,可能会使您更加不安;由于您所感受到的这一事实是虚构的、不存在的,所以对您不会产生任何危害。给予少量适度的致敏刺激,反而会使您逐渐适应,直至最后完全适应。② 脱离这一居住环境的时间,以逐渐增加的方式为好。比如,第一次先离开1天;几天后的第二次离开,可以增加到3天,然后隔若干天再增至5~7天……,一直到您能够放心地离开,而不再产生心头疑虑为止。”

 

 

 

 

 

 

 

 

 

 

 

 

 

 

 

 

 

 

 

 


在向患者介绍脱敏疗法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初次咨询时的心理分析,要求患者从思维的“牛角尖”中退出来。

患者家属的来信:

“您的来信均已收悉。

“对您精心为我家属提供的心理治疗方案,我们十分感动,特别是您对病人热情细致、诚恳负责的医疗作风,使我感激不尽,终身难忘。我与爱人在上月底到XX(市)外婆家去住了10天,一是探亲访友,二是按您的治疗方案(脱敏疗法)进行一次实践。在这次出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家属的心理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心理上总是压力重重,而出去的10天里,乱七八糟的杂念明显减少;但是一回到家里,她的思想又显得很活跃。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欢喜回顾与邻居友好相处的往事,总感到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而且很想继续与他们交往,但是思想上十分矛盾,举棋不定,而且脑子里经常想着他们。自己想有所控制,但又控制不了,仍然为此感到懊恼、悔恨。二是总感到自己的病在加重,害怕病会加深或发展,特别是头痛持续不断,终日感到昏昏沉沉。当然,她的思想疙瘩也解开了一些,原来到你市时您提出的三个问题已有两个解决了。

“现在关键是要放下病的包袱。如果把这个堡垒再攻下的话,那么她的身体就会恢复得快一些,您说对吗?今天来信请您在这两个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如何搞好邻里关系,怎样才能恢复邻里关系?二是她自己认为脑子已经坏了,到底是否坏了,还能不能恢复,请您给予提示解答。”

 

 

 

 

 

 

 

 

 

 

 

 

 

 

 

 

 


从患者家属的来信看,患者的三个疑虑已解决了两个,也就是说起病的病因已基本消除,这对后续治疗极其有利。后来发现,对患者及其家庭来说,由于医生不在身边,仅靠通信联系实施这一脱敏疗法方案是不太现实的,并未能完全实行。但这一治疗方案也发挥了一些间接作用。

l        移情疗法。

针对家属的来信,医生答复如下:

“三个问题已有两个解决了,这很好,但要巩固,要真正的彻底的解决。不要疏忽大意,否则会出现反复。以下根据来信谈几个问题:

“1. 关于为与邻居的关系而感到懊恼与悔恨的问题:我的意见是,懊恼、悔恨完全没有必要。要知道,任何一个人在一生中的某一时段发生心理上的问题,与其生理上失调或生病是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常言道:‘人吃五谷杂粮,难免闹肚拉稀。’所以,健康者对病人总有一份同情与关怀;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应该会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取谅解。因此,我想邻居是不会责怪您的‘失常’的。您完全可以在今后康复后再去答谢他们。您如果能这样去想,心理上就会得到平衡。

“2. 关于头痛持续不断问题。我想先了解一下,在你们外出探亲时期,是不是仍有持续性头痛?如果有,则应该吃些药。如果只是在回家后才出现,那么,头痛与第一个问题相关,如果第一个问题真正得到解决时,头痛就会迎刃而解。害怕病情的加重,毫无必要;认为“脑子已经坏了”,更无足够证据,瞎猜一番,实在是有害无益!

“3. 正确对待疾病。如果在接受我就上述两个问题的疏导之后,能使您家属的烦恼心情有所缓解或平静下来,那么就去试着去上上班,工作一下,继续按照“移情”方案进行治疗。如一时仍难以平静,请继续来信,我会考虑新的治疗方法,寄上处方。我对她恢复心理平衡有充分的信心和把握!”

 

 

 

 

 

 

 

 

 

 

 

 

 

 

 

 

 

 

 


所谓“移情”疗法,就是要把患者的关注焦点从其“疑病”问题上得以转移,去关注其他新的事物;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就是将大脑的兴奋点转移,使病理兴奋灶弱化乃至最后消退,让心理上的失衡状态得以纠正。

具体的方法,可要求患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客观条件,去学习一种轻松愉快、易学有趣的业余技艺,如编织、缝纫、种花、舞蹈、歌唱等,或去从事某种有能力完成的工作。

在提出这一方案的同时,继续对患者予以解疑和鼓励(在这期间,患者家属又来过两封信,医生都及时作了答复),并指导、讲解移情疗法的作用和目的。

在这一方案提出后,患者开始恢复参加了部分工作。

治疗至此,已历时四个月。通过2次直接咨询和4次书面咨询;其间虽然还有些反复,但总的趋势在向康复方向发展。

这时,患者夫妇又来本市探望医生,一来表示谢意,二来反馈咨询后的恢复经过,并要求继续给予治疗。因那次造访有些作客性质,医生只作了扼要的指导,待其夫妇回家后寄去了一个书面的、较完整的后续治疗方案——学习疗法。

l        学习疗法

医生的学习疗法方案如下:

“承蒙你们前来看我,见到您气色甚佳,神情安详,谈吐自然,至为欣慰,也增强了我彻底治愈您的疾病的信心。现在,再提供有关‘学习’的治疗方案。

“⑴心理疾病是一种心理上的障碍,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心理上的冲突所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会导致正常心理活动的紊乱,这种紊乱表现为异于正常人的、稀奇古怪的、执拗的心理活动。如不能自拔的猜疑、焦虑、恐惧、抑郁和幻听等。这种不正常的难以排遣的心理失常,又会导致生理功能的失调,出现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失眠、记忆减退,情绪低落等心身症状。

“⑵ 心理疾病患者出现的头痛大多是功能性的。这种头痛症状往往没有神经系统或其他脏器的病理改变基础。因此,它一般不属于器质性损害,更不可随意戴上‘精神分

分症’帽子。一旦心理冲突得到纠正,其头痛往往可以霍然而愈。

“⑶ 心理疾病的成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环境促发,一是个性有弱点。环境是外来的刺激,它可以是一次性的、突然的、强烈的刺激,也可以是刺激强度虽不大,但却可以是长期的持续性刺激,由于对这些刺激的处理不当,就会越陷越深,最终引发心理障碍。

“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之所以正常或基本正常,是因为他(她)从小就开始得到培养并逐步形成的。他们从幼童时期开始经历正常的生活历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劳动,不断获取新的知识而积累形成经验。但光凭这些还不够,还必须学会管理控制自己。如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制造出来的一些高性能的电子元件,还得通过熟练的技术工人把它一一(精确地)装配起来,组合成一架完整的仪器,才能使它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如果装配工艺粗糙或不正精确,那么这架仪器就可能不能使用,或经常会出些故障。此外,即使仪器装配全部合格、优良,还有一个使用技术问题。会使用者,仪器就能保持最佳工作状态,而且能延长使用寿命;不善操作或保养者,仪器会经常发生故障,或造成人为的损坏。人的大脑好比是一具最精密的仪器,心理疾病患者的大脑机器是正常的,关键是在使用上出了问题。心理疾病患者一来由于外界的恶性刺激干扰,二来由于自己的个性弱点,使得大脑这架精密仪器由于超负荷运转或使用不当而给搅乱了,使之不能正常工作。

“治疗心理疾病,就是要把超负荷运转的大脑通过‘减负’而有所休生养息,把乱七八糟纠缠在一起的‘死结’解开,患者的心理问题也就解决了。心理医生用的心理疏导方法,就是指导、帮助病人解除心理上的疙瘩——即心理上的死结;心理医生只能起到指导、引导作用,解铃还须系铃人,必须依靠病人自己的努力。如有些患者通过心理疏导后,好像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过了几天老问题又冒了出来。这就是是患者只依赖于心理医生的‘修理’,而没有去把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他(她)的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就会出现上述现象。

“⑷ 脱敏疗法、移情疗法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那只是过渡疗法,“结”仍然在,还没有真正完全彻底地解除。所以,学习疗法就是要使患者真正掌握心理疾病的康复诀窍,以达到最终治愈的目的。

“除了学习上述的知识以外,还包括学习一些新技艺、新技能,增加一些工作,可以让注意力集中到另一个新的兴奋点上去,以进一步抑制病理性兴奋灶,使之得到一定程度的休养。

“最后还要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热爱生活,奋勇进取,克服和纠正个性上的弱点,因为这也是引发心理疾病的重要病根。

“我所说的学习,就是要把上述内容反复学习、理解,吃透精神。这些内容都是心理学范畴的内容。此外,还可以找一些有关心理学知识的通俗读物阅读参考。学习疗法大约需要3~6个月的时间。希望能早日康复。”

 

 

 

 

 

 

 

 

 

 

 

 

 

 

 

 

 

 

 

 

 

 

 

 

 

 

 

 

 

 

 

 

 

 

 

 

 

 

 

 

 

 

 

 

 

 

 

 

 


本病例的治疗,就是通过上述步骤和几种疗法的综合而完成的。

当患者取得一些进步后,预计可能出现的反复,所以提出“学习“的概念,也作为一种疗法,以期顺利进入到最后的疗效巩固阶段。

3.曙光初现

心理症的治疗必须花很大的力气,因此当开始显现疗效时,必须继续进行巩固治疗,否则会前功尽弃。事实确实如此。

在患者来访后1个星期,她的丈夫来信说:

“上次来沪,主要是我妻对自己的病还不放心,心里七上八下,她想有个结论,同时也想会会您。您这次的来信已收到,她感到您提出的诊断很对路,正在按照您提出的学习方案去实施。从近几日的情况来看,她头痛比较厉害,这不知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只要头不痛,心情就好些,情绪也高一些;头一痛,心就烦。您看有什么办法能减轻她的头痛?”

 

 

 

 

 

 

 


医生根据来信所述,寄去了有关介绍不同原因导致头痛的通俗医学读物,特别勾画出功能性与器质性头痛区别的有关章节,以打消患者对“头痛”的恐惧。实际上,该患者的头痛与情绪状态尚未稳定有关;由于头痛可引起对“器质性脑病变”的联想。造成因恐惧心理而加大治疗难度。因此,对这种头痛症状也必须予以治疗和解除,这对巩固心理治疗疗效极为重要。

医生的回信如下:

“来信收悉。关于头痛问题,我的意见如下:

“头痛是极普通的常见症状,原因很多。如平常伤风感冒会头痛,晚上睡眠不好会头痛,用脑过度、烟酒过量会头痛,激烈的情绪反应(过喜、过悲、过愁、过虑)会头痛,还有大便秘结等,无不可引发头痛。一般来说,这些诱发因素消失,头痛也就自然缓解。有些慢性原因导致的头痛,其缓解时间也许要长些。

“最严重的头痛当然是颅脑病变引起的,如脑炎、脑膜炎等。但这些疾病引起的头痛,还会伴有发热、抽痉和昏迷等症状;脑卒中引发的头痛,通常会伴有半身瘫痪;脑部占位性病变(如肿瘤)的头痛是持续进行性的。至于一会儿痛、一会儿不痛,一会儿重、一会儿轻,拖了几个月也不过如此的头痛,决不会是脑瘤等病引起的特征。现在有了CT、MRI等检查方法,诊断脑部肿瘤并不困难。

“以上对头痛作了些简单的介绍,你们自己也可以判断一下。如果实在放心不下,那就去做一次CT好了。如果判断下来是属于功能性的头痛,那就不要太紧张,因为紧张本身也会头痛的。实在痛使心情烦恼,可以临时服一粒止痛片(任何一种止痛片均可以)但不要长服,长服会成瘾。”

 

 

 

 

 

 

 

 

 

 

 

 

 


   

 

 

信函发出后,有近4个月未通信。其后来信中说,“病只能说已好转而未彻底治愈,而且有反复”,这说明还必须要有一个巩固治疗和康复的阶段。

患者的家属来信说:

“我的家属,在你的精心医治和关照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遵嘱做过生活环境的改变,疗效比较显著。

“当然,她现在的状况是反复、变化较大。第一次你给她解答的三个问题,可说是已经通过两个。对于似病非病的问题她还是疑疑惑惑,有时候甚至固执地认为是‘分裂症’。按她自己的话讲,主要表现在多思多想,本人难以控制。有时不愿去想,但脑子里总摆脱不了,而且在遇到当事人或听到她的声音时,会使自己的心境发生变化。这种在客观环境不能马上改变的情况下,时间拖得越长,她的心境越差,负罪感和自责感压迫着她……现在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邻里关系上,一方面总想同对方重归于好,但又怕不能达到原来的程度;另一方面,又埋怨对方不近人情,我身体不好,他们连问都不来问

一下,这样一想,又不愿同他们修好。总之,她的心情始终处于矛盾状态之中,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您看,怎样解决?重点还是在邻里关系上。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准备再到您这儿咨询一下。”

 

 

 

 

 

 

 

 


对上述来信中所讲的反复,原本在意料之中,而且应该认为这是一种改善和病情好转的迹象。患者心理疑虑症已基本得以解除,留下的是其个性弱点依然存在。改变一个人的个性弱点可不是件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事情,这主要靠患者自己通过个性修养与锤炼才能改进。

医生的回信是这样进行心理疏导的:

“一、关于‘似病非病,疑疑惑惑’、‘负罪感’和‘自责感’以及‘现在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邻里关系上’等几个问题,我看主要是思想方法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希望注意以下几点:① 期望值不能太高。期望值高了,超过客观现实则难以实现,就会出现失落感,时间一长而不能自拔,就会变成新的病因,切忌!切忌。② 对己要严一些,对人要宽一些。不能光想着自己病了很久,身体不好,要人原谅关心;也要想想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可能也会给对方造成了某种心理上的伤害呢?还要想一想,对方是原谅了你,想来安慰一下,但如果她想到主动接近你们一家,会不会又引起你新的猜忌而引发旧病呢?所以也要多想想别人,把期望值降低一些,心里会踏实一些的,新的问题会自然缓解的。

“二、加强些政治思想学习,克服个性上的弱点(这一条请你分析帮助好了,但要适度,不能要求过高)。”

 

 

 

 

 

 

 

 

 

 

 

 

 

 


此信发出后,有近两年没有通信往来。后据随访了解,实际上患者已经基本康复。

自1991年1月至当年11月的最后一次书面咨询,患者接受了心理治疗指导(未用任何中西医药物),共计直接心理门诊咨询3次,书面咨询6次,终于得到了康复。

4.随访后记

1994年1月,医生去信随访,这一对夫妻的反馈信息如下:

丈夫的来信:

“我家属的病情,在您的精心治疗和指导下已经痊愈。1993年春,我曾托姑妈给您捎去2斤茶叶,到医院未找到您,到您家也未能遇到。因此,后来也就没有再给您去信,要请您原谅……”

 

 

 

 


妻子后来的来信这样说:

“如果我不到你市来,又没遇到您这样的大夫,现在的我,真不知会是什么样子了……治疗之初,我对您提出的各种方案及脱敏疗法信心不足,自以为这种病很难治好。后来,我承包了饭店,工作上的压力不得不使我多去操劳,干些实事,没有时间再胡思乱想了。这一段时间下来,我的精神有了寄托,整天感到很充实,接触的人也多了,心胸也开阔了起来,过去那种精神症状慢慢地消失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您的心血和劳动换来的。”

 

 

 

 

 

 

 


本例患者的心理治疗就此告一段落。

一个处在沉重苦痛和压力的家庭终于恢复了平常人家的欢乐。

5.评析

原本是一个心理问题,由于治疗上未能采取合适的针对性心理疏导措施,导致病情不但未能缓解,反而由于医源性误导和医学常识的缺乏,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误认为是“精神性疾患”,进而恐惧得了“精神分裂症”,引起患者的极大恐慌,以至于想到了“死”。

心理疾病的发病原因极其复杂,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患者不仅仅可以表现为心理失衡与紊乱引起的各种症状,更可导致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出现各种各样的生理功能失调性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对仅仅掌握心理学知识的心理咨询医师来说,就难以措手了;由于同样的原因,患者到未掌握心理学知识的内科医生那里去就诊,这些症状又经常掩盖了原发的心理症状而会被误诊为各种躯体疾病,这就成为其病久治不愈、甚至越治越重的重要原因。

如果熟悉心理疾病的发病规律和机理,顺藤摸瓜,制订出有效的治疗方针和干预措施,心理性疾病属于一种能彻底治愈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