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宇快乐大本营幻城:悲夫!“深海”金无怠的“李涯式”结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7:40:25
                           周恩来要是地下有知,当死不暝目

       --------悲夫!“深海”金无怠的“李涯式”结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df74db0100d3fb.html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下午,三名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探员开着一部普利茅斯型(Plymouth) 公务轿车,专程到华府附近的亚历山大利亚(Alexanderia)敲金无怠住家的大门。金无怠亲自开门,探员向他表示正在调查一桩机密资料泄漏给中国情 报单位的事情,他们想请教金无怠几个问题,也许对案情会有帮助。金无怠毫无疑心地邀请三名探员到饭厅坐下来谈,并说很愿意回答问题。

六个小时后,金无怠被逮捕了。联调局指控金无怠在中央情报局 (CIA)服务三十年期间,偷窃大量情报给北京,伤害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是中国潜伏在中情局的间谍。神情虽显惊惶,但态度仍保持镇定的金无怠,当场向 探员认罪,坦白承认三十年来一直向中国提供情报。金无怠很从容地向探员述说他开始为中共当间谍的往事,他从北平燕京大学开始讲起。

金无怠被捕的消息传开后,震撼美国华人社区和海峡两岸,华文 媒体连日大篇幅报道这项新闻。金无怠被捕三个月后,却在维珍尼亚州曼纳沙斯(Manassas)监狱自杀身亡,死时六十三岁。金无怠是用塑胶袋蒙住头部, 再用一条鞋带系紧袋子,窒息而亡。金无怠的死亡,使这桩间谍案更加离奇、诡谲。
   曾获加拿大麦基尔(McGill)大学政治学硕士并在加国情报局反间组中国科做过八年特工的作家陶德·霍夫曼(Tod Hoffman)推出《内部间谍--金无怠和中国对中情局的渗透》一书,揭开金无怠奉命长期潜伏中情局之谜。

金无怠英文名叫纳瑞.金无怠(Larry Wu-tai Chin),1922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1940年进入燕京大学,1947年新闻系毕业。于1938年在上海驻美国领事馆担任译员。1944年 -1981年金一直为美国政府工作。他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前任分析家。二十多岁时,金无怠就已经成为周恩来手下的特工人员了,他在美军驻中国福州联络办公室 工作时,于1944年被中国情报机构招收,在44年中国抗战时进入美军中国军调处担任美军翻译。1945年-1952年期间,他是美国驻上海和香港领事馆 的翻译人员,还是驻朝鲜军队的口译人员。1952年后,他在中央情报局驻克纳瓦、加州□塔罗沙和维吉尼亚的罗斯利的对外广播情报机构工作。后来又转道香 港,进入美军成为美国中央情报局住夏威夷情报处的工作人员。在那时,他娶了当时台湾最美丽最有人气的女播音员周谨予做妻子,并直接参与朝鲜战争中的情报工 作,也是台湾情报当局与美国情报当局的联系人,后来还成为美军与台湾情报网的联系负责人。在那时,金无怠就经常将美军和台湾的情报转交给中国情报部门。

朝鲜战争期间,金把大量美军情报转送到志愿军高层手中,其中包括志愿军战俘“反共”名单,这使当时正在与美方谈判的中国代表强烈要求遣返全部战俘。美国历史学家及情报部高官说:金无怠的“叛变”及他的间谍活动是导致朝鲜战争延迟结束的重要原因。

在六十年代末期,金给中国提供了有关美国对华外交政策方面的 情报,使中国领导人提前了解美政府的各方意向,并为此作了各项准备。当中国正处于最困难时期,对苏联及其友邦邻国的交恶让中国处于孤立之中。他于1970 年10月向中国传送了讨论尼克松总统希望和中国建交的机密文件,这让中国及时改变其对内对外政策,以得到最大政治利益。尼克松政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华 政策在一开始便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让步。
  金的活动还让美在越战中失去了许多战略上的优势。由于他的活动让中国及北越方面了解到美国对越政策的变 化及所采取的行动,另外更清楚美对南越采取的各方政策。从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中期,北越能清楚掌握美国对越的态度。在1963年末,越共已从各方情报了 解到美国可能将全面介入南越。北越为此作好充分的战争准备,这让美国在全面对越开战后未能得到其预期结果。美国官员称金让中国及北越从中得到无少好处。北 越于1972年与美在巴黎签署了和平协定,但由于越共之后了解到美国政府不想再更多地参与越南的事务后,对南越开始采取攻势,并在数年后统一越南。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无怠先生逐渐成为美国中央情报局里的中国 通,职位也逐步提升,最后升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亚洲部负责人,负责美国中央情报局对所有亚洲国家的情报监督和交换,包括台湾和倭国,韩国等。在中央情报局 工作期间,金氏工作认真,屡受嘉奖。后来甚至差一点儿升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副局长。
  另外金无怠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兰利总利附近工作期间,由他亲手翻译了大量从中国转来的各类情报。其中有许多潜入大陆内的美台情报人员及已背叛的中国人员的转发材料及他们的名单。正是金无怠让中国在这些无法预见的危险发生前得以堵上这些漏洞。
作为分析家和中央情报局少有的通晓汉语的人,金能够传送各种信息:中国及东亚情报信息报道、中央情报局人员生平简介和评价、机构内秘密人员的姓名和身 份。同时还提供了有关中国被招收的情报人员的信息。由于中央情报局内部分类规定,金某不知道他们真实姓名和身份,但能推断出他们的工作地点及权力级别。中 国反谍报和安全机构便能据之确证其身份。

金主要运作活动,即传递机密数据和接受命令,通常在中国大陆 以外第三国进行。金至少有六次在多伦多同一购物中心内将未冲洗的胶卷交给国安部信差李先生。金每次只花大约五分钟时间去这家购物中心,其他时候是由在香港 工作的中国官员向他询问情况。金要传递情报时,总是先发信到澳门、广东或香港三个地点中的一个住宅地址。这种信只秘密说明他所去的第三国家的时间和地点, 这种谍报方式不适合快速传递数据,但比在目标国内进行类似的活动要安全得多。然而,正如尼克松政策文件的案例所示,金也有紧急情况下迅速传递信息的方法。 他的活动还让中国情报机构了解美国的反情报能力。

金无怠作事极为小心和专业,是天生的间谍材料,在几十年的间谍生涯中竟然没有一点失手,甚至到了他被捕之后,他的台湾籍妻子都不知道同床共枕了几十年的丈夫竟然是高级间谍。在中国能看到金先生转交的情报的人只有几十个人,知道他真正身份的人更少到只有几个。
金也是极为聪明的人,中国先后向他提供了一百万美元的金钱支持,他将这笔钱用于投资房地产,并发了大财。他在投资方面的活动让美反谍人员相信他完全没有 可能成为间谍。一九八一年七月一日,金氏自中情局退休,获副局长尹曼(Bob Inman)颁发奖章。事实上,金氏在中情局近三十年,考绩极好,屡获表扬。情报局由于他的工作出色的出色表现,让他继续担任情报局顾问的重要职务。

金无怠本可以功成圆满,就算直到死,美国政府都不会知道他是 美国情报史上隐藏最深的间谍,但一切悲剧在1985年发生了。事实上联邦调查局和财政部对金的详尽调查于1982年就已经开始了,但由于金的出色“表演” 及他的小心,使得对他的调查如同像是查空穴来风,调查早早停止。
  一九八二年十月,联调局突接获中情局紧急密码电报,中情局说有一名中国间谍渗透该局,但一直查不出什么人,希望联调局介入调查。据事后得知,告知中情局有中国间谍埋伏的人,就是中国国家安全部外事局主任俞强声。
     俞强声这个人,说来他的身世十分有趣。他出身于一个中共上层赫赫有名的世家,其母叫范瑾,曾任北京市委常委兼北京市副市长、《北京日报》社社长,其父俞启威,解放后继黄克诚之后,为天津市首任文官市长。俞强声的舅舅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
   俞强声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是康生的干儿子,经康生推荐进入特工机构。俞强声在几次出外勤的过程中“严重失误,违反纪律”,据说犯了情报工作大忌。俞强声被调离外勤口,干资料,后来又干总务,还搞过一阵基建。

1985年的一天,美国中央情报局忽然接到了一个来自美国国 内电话,有人自称是俞强声,要向美国政府投诚。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人一听这人叫俞强声,马上就是又惊又喜,还充满了犹豫。这位大名鼎鼎的俞强声是中国安全部 门负责美国情报工作的总负责人,北美情报司司长,外事局主任。有这样的重要人物来美国投诚实在是出乎美国情报部门的意料之外。美国中央情报局马上就成立了 特别部门,一定要重点保护好这位负责美国情报的中国情报官员,争取他的全面配合。经过特别安排,美国中央情报局很快就见到了这位自称是俞强声的人,经过反 复鉴别,美国中央情报局确认这位就是货真价实的俞强声。这样的人物向美国投诚可是第一次,而且他的身份又如此特殊。美国政府国会马上就通过了特别法案,让 俞强声的安全和身份得以安全的解决和保护。

金无怠是国安部领导亲自操控的间谍,以俞强声的密级接触不到金,但俞是原部长的秘书,其利用去部长办公室串门翻阅卷宗而推断出金,进而献给美国作为变节见面礼。

另一说法是俞强声发现国安部王姓女特工掌管该部在北美地区活 动的资料,他开始每天注视王女的行动和她所处理的资料。终于有一天在王女的桌上看到了潜伏中情局的间谍(即金无怠)将在特定的时间到香港及澳门的行程,以 及下榻的旅馆名字。俞立即通知中情局驻北京的特工。金无怠身份从此曝光。
   俞强声亦曾在揭露金无怠之前,发掘到一名纽约唐人街天主教堂的神父,其实是中共特工。这名叫马克张(Mark Cheung)的人,是个假神父,被俞强声向中情局告发之前已离美赴香港,再返回大陆结婚生子。一九八六年,俞强声向操控他的中情局特工 (handler)透露,他想去美国,不愿在大陆待下去,中情局特工表示欢迎。俞氏利用休假机会到香港,停留一晚,第二天即由中情局安排到美国。一九八六 年九月一日,法新社独家报道俞强声叛逃美国,并称他是中共“老革命家之子”。同年九月五日,《洛杉矶时报》引述一名美国政府官员的话说,俞强声即是揪出金 无怠的人。一九九零年三月十七日,李洁明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一篇文章说,金无怠的被捕,“乃是中情局渗透中国国安部的一次精采表现”。

金无怠在被捕后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在美情报人员对他的审讯中 他始终没有交代他向具体提供了些甚么情报,只承认他对尼克松访问北京和中美建交有功,并说正是他促进了中美领导人成功的会务。促进了中美两国的友谊。在监 狱中,金无怠坦诚地告诉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官员他就是代号XX的间谍。并陈述说:“我是美国公民,我爱美国和中国,但我所做的一切全部是为了美国利益,特别 是当中美建交之前,把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意见提前转告给周恩来先生的目的就是为了促成中美二国消除敌对,成为朋友”。参与逮捕金氏的联调局探员莫尔 (Paul Moore)亦承认:“事实上,金无怠对美国是做了一些好事。”但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官员自然不会相信他的这种辩解。要知道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基辛格博 士看到的有关中国的情报都是由金无怠先生处理签发的。他可是当时决定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重要影响者之一。金无怠的对华情报汇报是每天都要送到总统办公桌上 的。金的供述让美官员无可奈何。以至于美国长时期内对他的间谍活动对美国的损失无法作出正确的评估。美国一位情报部门高官于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曾这样评论 金无怠的"....由于他的....."背叛"给美国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已侦破间谍案(包括埃姆斯间谍案)给美国带来损失的总和,他的"背叛"改变了历史 的进程。
  金无怠的被捕,在美国引起的轰动和风波可比俞强声的投诚更大。当台湾和倭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情报官员一听说金无怠先生是的间谍时,顿时 是目瞪口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人员知道后也是吃惊不小,怎么也不能相信监管美国亚洲情报工作的负责人竟然会是间谍。金无怠明白这后半生不会在回到美国 社会了,不是死就是终身监禁。他发出呼吁,希望当局能与美国政府谈判,像美国与苏联以前曾经做过的那样交换间谍,让自己回到中国。但可惜的是中国政府没有 及时回应,中国驻美国大使的一句话打碎了金无怠先生的梦幻。中国驻美国大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这样说:“金无怠事件是美国反华势力编造的,中国政府爱好和 平,从来没有向美国派遣过任何间谍......中国政府不会承认这件反华事件,也不认识这位自称是中国间谍的金无怠先生。"
                     金无怠被指控6项间谍罪和11项欺诈和逃税罪。1986年2月,陪审团裁定金无怠的所有17项罪名成立,并定于3月4日判刑。但在宣判日期之前的2月21 日,已处绝望中的金无怠在看守严密的监狱中用购物用的朔料袋套在自己的头上窒息而死。金无怠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了其他隐藏的间谍人员的生命。
  一曰后,美国政府宣布:“金无怠先生在狱中自杀身亡。”
    周瑾予周女士认为金无怠的“自杀”疑点甚多;一九九八年曾出版《我的丈夫金无怠之死》,为其夫伸冤。
    俞强声的叛逃,给我们国家和民族所造成损失是巨大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中国国家安全部实际上是于一九八三年才设,由凌云出任第一任国家安全部部长。由于俞的叛逃,凌云被解职。贾春旺出任中国国家安全部部长一职。

  整个中国在美国的谍网几乎损失殆尽;中国在情报战线开始处于被动地位,受制于美国。
    此后国安系统不得不予全面换血。
    关于俞强声的结局,有两个版本:
    1:俞强声在叛逃之后便销声匿迹了,俞强声目前在美隐居,受中情局保护。
  2:俞强声实际也没有过几天好日子,到美国后渐渐放松了警惕,美国主子看他也没有什么再好的情报也就放松了对他的保护,2年后这个小子后来竟不知道天高地厚到南美某个国家去旅游,被我方5名特勤人员追到南美某国于海中溺毙身亡。据说在他用食中下了放射性盐。

做为二十多岁时就已经成为周恩来手下的特工人员的金无怠,是 如此优秀,最后竟然“坏”在自己人手中,这是为什么?。就是在被批判为“人类浩劫”的文革期间,他也安然无恙啊!并且为尼克松成功访问北京和中美建交乃至 后来的“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他没有想到的是,祖国“改革开放”了,他就做兔狐烹了。

俞强声并不是被捕变节,而是主动投敌,这在我党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其危害比当年顾顺章被捕叛变,给党带来的损失要大的多。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更是值得我们深思。
  悲夫!深海”金无怠”的“李涯式”(《潜伏》中人物,见
《潜伏》中的另类亮剑)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2/200904/78641.html结局。
  周恩来要是地下有知,当死不暝目。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日子: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20:23 2009-4-13

      材料来自百度百科亚洲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