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宇录制背后的故事:从优秀到卓越—培养出色的自学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3:08:04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能力尤其是创新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被看作是一种必要的能力。真正的学习不仅是创新的基础,而且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因此,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自学、创新学习能力,更新学习的观念,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创新的学习。具体地说,在日常的自学学习生活中要着力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1、主动阅读力。尽管各种视听技术蓬勃发展,但是文字阅读仍然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包括记忆、理解和运用三个方面。主动,则主要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懂得自学的意义,能主动、自觉地去读书,能科学地自我组织学习。要通过粗读、细读、精读,读懂教材,抓住要点,掌握知识点的要义。总之,要使自学者掌握一般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主动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关,是基础,也是关键。

  2、独立思考力。思考与狭义的思维是同义词,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展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与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思考有敏捷与迟钝、深刻与肤浅、灵活与笨拙、简洁与繁琐、依赖性与独立性之分。所谓独立性,就是通常说的批判性,其特征是反对人云亦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学习中常常不满足于释疑,而是不断进行质疑,于无疑之处生疑。独立思考能力是构成自学能力的核心内容。问题启发,使自学者思考具有方向性;强调用心读书,克服思维的惰性;精心小结,培养思维的概括性与严肃性,十分注意思维技巧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即抽象概括,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

  3、自练自检力。知识在训练中掌握,能力在训练中提高。所谓自练,就是自己依据学习目标去做练习,不待教师与他人督促。任何知识的学习和任何能力的掌握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测试来检验。而自检,则是自己进行自测并核对答案,并能找出毛病及出现毛病的原因,从而加以改正,使之正确规范。自学辅导教学的教材为自学者形成自练自检能力提供了直观的可操作性强的材料和方法。教材中,有做练习的指令性要求。练习本中,有练习题,留有做题的空白,答案附于课本后面,便于自学者当时知道结果。要训练自己如何做练习,如何进行自检。这样就很快使自己形成了自练自捡的良好学习习惯,并能很快迁移到各个方面去。

  4、促进自制力。这是自学习惯的迁移。自制能力,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也就是不待教师和他人约束、监督,自己能够用规范的标准和道德要求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自觉的能力。

  5、自我控制力。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进行调节、控制的意志能力。自学能力的情意要素的优化与自学能力的智能要素的优化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只有克服自身的盲目冲动,克服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才能全身心地进行学习,全面发展。大量数据表明,自学习惯较好,学习计划性强,持续时间较长,不仅提高了智商指数,而且情商指数也有提高,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6、自觉探求力。这一能力是自学能力的纵深发展,即自学者遇到问题,能自觉思考,自觉寻找答案,自觉寻找参考资料,一直到问题的解决。要求由于增强自学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及时复习与巩固所学知识,能主动预习将学内容,能自学有关资料,读参考书,扩大知识量,并且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能废寝忘食,遍寻解决方法.学习劲头永远是那么旺盛,一往直前,穷追不舍的精神永远是那么旺盛。

  7、加速形成概括力。对典型事例及有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抽象等心智操作,找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为概括能力。概括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加速二字。

  8、能动的应变力。能动应变能力是自学能力结构中的个重要的心理因素。能动,是指自觉努力,积极主动;应变,是指对付突然发生的情况,对付意料之外的问题。

  9、发展创新思维力。所谓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心理过程。其特征是:积极的求异性、洞察的敏锐性、灵感的活跃性。在创新思维中,想象具有特殊的作用。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性的想象,是不断改变旧表象,创造新表象。赋予思维以独特的形式。

  走出方法误区

  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为基础的教育形式,自考教材是自学者接受规定所学知识和关于能力要求的基本来源,在研读、学习教材过程中,自学者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终身受益。

  1、克服学习效果自我评估的盲目性。在自学考试中,常遇到一些自学者一看就懂,考就错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自学者对学习效果自我认定上的差异。自学者学习教材过程是一个自己学习、自己思考和自己理解的过程,没有或很少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由于自学者文化素质的差异和学习心态、方式的不同,我们把自学者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接受大致分为清晰粗略模糊三个层次。依据这三个层次,自学者自认为就有三种情况,一种以清晰为懂,一种以粗略为懂,种以模糊为懂。如有一部分自学者出错,往往把其原因归结为粗心,实际上是自学者对知识理解不清晰所致。

  鉴于以上分析,自学者尤其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自学者,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通过自学、助学并重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学与听课、辅导、讲座相结合来完成自考学习;通过教师授课,使学习的知识由模糊粗略上升为清晰。其次,要与共同参加自考的学友互相切磋,探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心得,做到对不懂的知识不耻下问。对疑难问题不似是而非。第三,要在教材深度和广度把握上力求清晰,明确不能以似懂非懂的模糊状态为懂,也不能以不求甚解的粗略状态为懂,做到知不足而后学,以达到真正的

  2、克服阅读材料单抓知识点的现象。部分自学者理解教材,只注意一个个知识点.缺乏总体把握。针对这一现象,恰用句古诗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识庐山真面,既要游遍一个个景点,又要居高临下一览无余、读书亦同此理,既要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又要在总体上把握书本知识的框架结构,把握书本知识的主干,支干,思维脉络。为达此目的,可采取以下几种读书方法:第一是圈点式读书法。把书中重点部分划出来,力求读通、读懂、记住。 其次是反馈式读书法。通过作业、自测,习题解答,发现对知识的掌握是否还有缺陷,然后再回过头来读书,做到查缺补漏,进步巩固知识。第三是框架式读书法。就是读教材的课题、节题、小标题。大标题,从总体上搞清所学知识的布局结构。最后是贯通式读书法。就是以自考大纲为线索,结合教材的导言;课题、结论进行阅读、思索,侧重于理清书本的论述过程,从而把握教材的内在逻辑联系。

  3、克服简单重复的机械记忆方法。有的自学者为了记住教材的一个概念,连续背了数遍,到考试时仍然没有答出来。这是自考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从生理角度说,人的大脑接受外界同一信寸刺激连续重复多次,大脑皮层工作区域就容易疲劳。因此,简单重复的机械记忆是不可取的,要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理解记忆,联想记忆,形象记忆、对比记忆等常用记忆方法,对于自考自学者,应该掌握以下几种记忆方法:

  是整体记忆与局部记忆相结合,既要记忆教材的局部知识点,又要记住教材课题。节题、标题,争取做到看着书的目录,就能把书本回忆起来。二是简化记忆法,要记住较长一段内容,先找出这段内容的中心句或概括出中心思想,通过记住中心句,带动记住一大片,这种记忆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三是考试前要缩短记忆周期性,考试前的大容量的重复记忆,必须要有几个循环,而且每次循环都要在前期循环的基础上周期有所缩短,周期越短,可靠性就越大,遗忘率越低。

  自考学习方法因人而异,要提高学习的实效性,还必须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好的自学者不仅能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打造心理优势

  自学考试既是对自学者知识、能力的检测,又是对自学者意志、毅力、心理素质的考验。艰难坎坷的自学之路险关道道,障碍重重,大多数自学者都会经历失败的打击,受挫的磨练。因此,要求自学者必须打造心理优势

  人们在学习考试过程中,由干长期的、多次的失败,逐步形成了心理障碍,学习压力大,厌倦畏难,一进考场,精神紧张,不由自主地产生胆怯、恐慌、消沉、失望的心理,破坏了正常的思维能力,导致考试失败。所谓心理优势,就是在排除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后,所产生的压倒一切必然成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克服心理障碍最有效的办法。参加自学考 试必须具有获取成功的心理优势,即对实现目标有着强烈的成功渴望、成功的信心和成功的把握。它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强化剂,自学者应该逐步培养、树立、保持心理优势。

  1、端正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员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它既确定了学习行为的方向。又赋予了学习的动力,是学员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决定因素之一。选择了自学考试,就说明你有学习的动机,也说明了你是一个不畏艰难,勇于拼搏,不图虚名,真才实学的求知者,这种动机是形成心理优势的基础。

  2、明确奋斗目标。学习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对实现目标怀有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振奋的精神,并且不断地获得成功,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发展,心理优势。所以在学习中自学者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制定适当的目标.期望值不要过高,更不能贪多求快,急于求成。特别是初次参加自考的学员,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慎重选报,避免一开始选报科目过多过难,心理压力太大,造成考试失误,如果初战告捷,自然鼓舞人心,精神振奋,强化了心理优势

  3、正确对待考试失败。心理优势的核心是自信,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达到成功的彼岸。一位自学者说的好: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自信。考试失败是正常现象,如何正确对待失败,是保持心理优势的关键。消极被动地看失败,认为费这么大的劲,还是考不好,自考真难,就会失去信心;积极主动地对待失败,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新的学习计划,对下一次考试充满信心,就能树立心理优势,克服心理障碍。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心理优势的重要条件,自学者平时要注意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1)健康的学习心理,学习时要做到精力集中,情绪稳定,踏踏实实,严格按照大纲的目的和要求系统地学习教材,不能怀有猜题押宝,饶幸取胜的心理。(2)健康的应考心理。怀着必胜的信心,以饱满的精神走进考场,才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不要总是担心考不好.背着包袱进考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尽快调动思维达到最佳兴奋状态,保证考试时水平能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考试中突然出现意外题,要沉着冷静,心平气和地处理,不要慌张失措,引起心理失衡,影响考试成绩。(3)心理优势夯实基础,优势必须有坚实的根基,自信并非来自盲目。自学者要充满自信,使自己的心理始终处于优势状态,应注意做到:克服单纯为文凭而考试的思想,树立掌握真才实学,学以致用、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做贡献的观念;克服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懒散习惯,坚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克服死记硬背单纯记忆的学习方 法。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克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态度,树立扎扎实实,全面系统学习理解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学风;克服急于求成走捷径,欲速而不达的急功近利思想,做好顽强拼搏、持久作战的思想准备;考试失败灰心丧气,稍有成绩便沾沾自喜的不稳定情绪,树立胜不骄,败不馁,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

  掌握考试技巧

  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综合检测的考试形式,它不仅对自学者的知识与智力(包括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临场发挥能力等)作检测,同时,也对自学者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测试,也就是说,考知识智力与检测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共同构成了考试的实际意义。自学者成绩的形成因素可显示为:自学者成绩=基础知识回顾成功率+能力发挥及技巧运用程度+技术性操作优劣。这里的技术性操作包括答题前浏览全卷检查试卷,答题时的基本方法技巧、文字书写,答题完毕的检查,突遇问题的处理等。下面就参加自学考试应注意的技术性问题谈几点看法。

  1、培养健康的应试心理。对于自学者来说,大多是利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而且是缺乏老师辅导和学友互助的各自为战。由于生活、工作及种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往往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自学者临考心理极不健康。而不健康的应试心理正是取得考试好成绩的大敌。自学者心情抑郁、心神不宁、顾虑重重,一旦进入考试,面对答卷,就很难摆脱心理压力,难于迅速进入角色,同时,又不能尽快调动思维达到最佳兴奋状态。因此,自学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正常的应试心理,心情舒畅地走向考场,这样方能放下思想包袱全力以赴地迎接考试。

  此外,在考场上可能出现的一些突发问题,也可能影响应试者的情绪的稳定,如钢笔漏水,忘带证件等,这就要求应试者考前要作好细致的准备工作,做到有备无患,而一旦出现类似问题也一定要沉着、冷静,心平气和地正确对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点。

  2、掌握必要的应试技巧和方法。尽管一些应试技巧和方法已经是人们一再强调的老生常谈,可这些规律性的问题却经常为应试者忽视,这一点,应试者仍需给予高度重视。比如,拿到试卷后要迅速浏览全卷,检验是否有缺漏现象,这个环节不容忽视,否则,万在答了一部分题目后才发现上述情况,白白地浪费了自己宝贵的答题时间,影响考试成绩,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又如,答题先易后难这一常规方法尽人皆知,但一旦置身考场,专心答卷之时,这种思想就会淡化,甚而至于抛到了九霄云外。一味捞分的愿望驱使自学者对难度大的问题过分纠缠,费时过多而耽误了一般难度题目的解答。真所谓利智昏,得不偿失。再如,答题完毕的检验问题,一般应试者认为检查就是看是否有漏做现象,这种想法过于狭隘。一般课程考试的均有主观题型和客观题型两部分,主观题型往往是木已成舟,无多大检查价值,此时主要足关键字词是否正确,标号是否误用的问题;而客观题型则应详细检查,一是改正方便,一是分值可观。

  3、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许多自学者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远远不能适应自学考试的要求。比如答题时,不时回头思考已做过的题目,不注意书写规范等等。应试者都应注意加以克服。这里不仅就书写规范问题说几句。自学考试试题,自学者书写部分比重较大,尤其是文科类专业课程更是如此,有的自学者字体偏大,若用黑色墨水,书写效果势必给人张扬的感觉,考试时最好改用蓝色墨水,以产生相对的收缩效果,显得比较清晰。还有的自学者有发现错别字或不通顺的句子随手涂抹的习惯,从而直接影响卷面整洁,在应试时应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和标记。

  当然,影响应试者成绩发挥的心理因素和行为习惯还有很多,这篇小文难免挂一漏万,只要我们做有心人,针对自己的个性特征、性情习惯切实加以重视,就可排除隐患,提高应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