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私生活很混乱: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称李刚父子道歉有表演之嫌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9:16:34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称李刚父子道歉有表演之嫌2010年12月25日 05:47扬子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7

自编“微反应”教材,教授学生“读懂”他人语言、神态和肢体动作,增加人际沟通能力

一部《Lie to me》(别对我说谎)美剧风靡全球,主角卡尔·莱特曼博士可以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不自觉的肢体语言、说话的声音和言辞中,知道该人是否在撒谎、为什么撒谎。

该剧引起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信息中心主任姜振宇的关注,他认为微反应是合理并且有效的。他计划明年9月份,开设“微反应研究”选修课,使学生增加人际沟通的能力。

一个陌生男人,坐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信息中心主任姜振宇的办公室里,两台摄像机架在陌生男子两侧。

姜振宇则坐在陌生男子对面,并仔细观察着他———“测谎”开始了。

“喝酒吗?”姜振宇问。

“不喝。”陌生男子回答。

“为什么不喝?”

“没有为什么,就是不想喝。”陌生男子舔了一下嘴唇,挠了挠脸,回答道。

舔嘴,挠脸。“这是典型的安慰反应,说明此刻他紧张不适,可能说谎了。”姜振宇指出。

研究“说谎” 美剧启发开课

美剧《Lie to me》风靡全球,主角卡尔·莱特曼博士是世界顶尖的测谎专家,能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不自觉的肢体语言、说话的声音和言辞中,读出一个人的想法。他不仅能从某人耸肩、摆手或撅起下嘴唇中,知道某人在撒谎,而且知道其为什么撒谎。

此剧的播出,使很多人知道了有“微表情”的存在。剧情中“微表情”的运用和莱特曼博士测谎能力“淋漓尽致”的表现,使《Lie to me》的粉丝们对“微表情”测谎深信不疑。也有人认为,依据剧中类似“眼睛紧盯着对方的反应”来推断一个人是否在撒谎,缺乏科学性,“微表情”为“伪科学”。

“对微表情极度信奉或者极度否定,都是不正确的。”姜振宇称,早在《Lie to me》热播前,他和同事们就一直研究能够用于司法应用的心理测试方法,并对国外“非语言信息”的研究内容保持关注。该剧播出后,姜振宇有了开课的想法。“让学生能够秉持科学的精神来学习和应用微反应,相信使用微反应分析人类心理,是有科学依据的。”姜振宇称。

今年3月,姜振宇正式成立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计划明年9月,在大学开设中国第一门“微反应研究”选修课。

性经历是“揭谎”切入点

姜振宇介绍,所有教材自编,教材除参考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外,还融入了关于进化论、神经系统、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他们研究小组所做的大量实验素材。实验素材的一部分,便是人物测试。

姜振宇举例称,测试时,要对被测试者录像,还要设计测试方案,其中每道题之间除了逻辑关系之外,还要力争引起被测试人产生不同的情绪,要扰乱被测试人正常的情绪变化曲线,从而找出破绽。根据中国人的伦理标准,性经历是拆解被测试人防御心态的有力切入点。因为在性经历问题方面编造谎言,心理压力较大。但这类问题,对有些国家或者特殊行业从业人群来讲,压力很小。

测试完还要分析每一段视频。“被测试人的表情需要放慢反复观察。”姜振宇称,一个“微表情”,在人脸上转瞬即逝,常见的只有1/8到1/4秒。

选修课教授学生“读懂”对方

姜振宇称,在国外,微反应多用于协助司法机关查案、商业谈判、心理咨询等领域。在学校开设选修课,不仅是教授如何识别一个人是否在说谎,还要教授在与人交流中,“读懂”对方的神态和肢体动作,进而揣摩人物心理,在正确的时间点,提出自己的观点,“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听进我的意见……让学生增加人际沟通的能力。”姜振宇称。

■ 对话

李刚父子道歉

愧疚但不强烈

新京报:什么是“微反应研究”?

姜振宇:它的全称是“心理应激微反应研究”,是通过观察、分析被测试人的表情、肢体动作、语言意义等,判断被测试人的真实情绪,可用于测谎。

新京报:测试方案中,总是要让被测试者做基线测试。什么是基线测试?

姜振宇:基线测试很重要。被测试人回答与核心测试内容无关的问题后,测试者将答案与已掌握的客观信息进行对比,判断、分析被测试人在说真话和假话时不同的习惯反应,作为基线反应。核心测试时,可以根据基线反应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反应。

新京报:如何设置题目证明是否说谎?

姜振宇:为了确认一个关键信息(主干测试题)的真假,会以1∶8比例设计辅助题。这些题有内在逻辑联系,会导致被测试者产生不同情绪和表情,通过分析被测试者回答问题的逻辑性、陈述细节的合理性,面部、肢体等外在表现,确定主干题答案偏真还是偏假。

新京报:你们经常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吗?

姜振宇:是的。比如,某一档相亲节目中,在女嘉宾是否答应与男嘉宾牵手时,我们观察到女嘉宾表露出“不愿意”的情绪,但还是选择了与男嘉宾牵手。我们私下里曾和节目组沟通过,证明是安排好的。

再比如,河北大学交通事故中,李刚父子的道歉视频,他们父子有愧疚表现,但没有他们想要表达的那么强烈,整个过程的悲痛情绪时间过长,肌肉运动有勉强和故意之嫌。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他们最关注的是对自己的处理结果而非愧疚。

新京报:目前为止,你们实际测试了多少案例?

姜振宇:实验数据很多,但对当事人测试案例不到100个。这也是我要到明年9月份才开课的原因,期间还要搜集更多不同类型的反应。横向比,这个数据不算落后。按100人算,每测试一个人,我们会设计80道以上的测试题。8000道题的测试,会有8000个不同情绪的微反应。人类共通性的情绪大概有10种,我们掌握近千个微反应作为每一种情绪的案例库,这个数字还可以。

■ 专家说法

研究微表情勿伤人际关系

犯罪心理分析、心理测试技术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武伯欣介绍,“微表情”研究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在大学里开设这门课,有助于心理科学的普及,但教授者一定要把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作为基础教给学生。“研究微表情,可以作为沟通的技巧,但不要去以此判断人与人之间是否真诚、忠诚,不要借此去试图揭露谎言。否则会搞得人人自危,伤害人际关系。”武伯欣称,“微表情”研究和测谎一样,不能作为法律意义上的证据。

■ 测试实录

A 测前准备

1、测试前一天,记者将被测试者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信息资料告知姜振宇。

2、测试当天,在一间办公室内,被测试者和姜振宇面对面隔桌而坐,一台高清DV机摄录着被测试者。

B 测试过程

问:123除以7等于多少?

答:17.57

视频回放(被测试者表情):眼睛向右看

分析:和数字相关的问题,他全是眼睛向右看。这些题没有必要撒谎的,也撒不了谎,可作为基线反应。

问:你从两个工作单位离职的原因是什么?

答:第一个是刊物内容受众面太窄,第二个是单位人浮于事、管理松散混乱。

视频回放:下眼睑紧绷

分析:表现出了轻微的厌恶。下眼睑紧绷,是愤怒或者厌恶的表情。

问:大学作过弊吗?是哪门课?任课老师是谁?

答:有,新闻理论课,任课老师是某某。

视频回放:在回答前两个问题时眼睛正视前方。最后一个问题,眼睛上、下、上地转动,不敢看测试者

分析:回答“任课老师是谁”时,说谎了。眼睛很明显,不太敢正视测试者。

问:目前谈过几次恋爱?

答:两次。

视频回放:下颚微微往前伸出

分析:说谎了。回答时,被测试者特意打断问题,问了一句“包括大学期间吗”。测试问题说得是“目前为止”。他在给自己捏造假信息,拖延时间,打乱正常交流。另外,被测试者下颚特意往前伸,不符合其说话的基线反应。下巴向前伸出是下巴向上抬起的变形动作,表示轻蔑,随便扔出来一个数:你看着办吧,信不信由你。

问:必须说一个你最不满意本单位的地方。

答:没想出来

视频回放:眼睛往下看,眨眼增加,笑容转瞬即逝

分析:被测试人已经想到了,但没说。眼睛往下看,眨眼动作增加是你的撒谎习惯。

C 测试结论

姜振宇:被测者有个基线习惯动作,大量没有意义的嘴部动作让我失去了一大半判断标准,只通过眼睛、眉毛的有效信息来判断。通过测试,知道他是一个敏感、内敛、有强烈的自我控制的人。

被测试者:姜振宇老师所说的面部表情,录像中表现得很明显。他对我是否说谎的推断、个人性格的分析都切中要害,拿捏得很准。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林阿珍 徐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