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瘦肉粥的图片:【麒麟合创】滔滔东江水,千古英雄地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20:20:37

滔滔东江水,千古英雄地

——东莞文化发现之走进东城(一)

总策划:舞者   作者:子木/醉红颜

       2010年国庆节,我们送了一本《东莞印象》给原东莞东城职业中学校长、全国劳动模范、现东城教办督导梁强先生。201125,我们再次见到了梁强先生。他兴致勃勃地对我们说,《东莞印象》语言朴素,通过一个个普通的东莞老百姓的故事彰显人性之美,非常难得!今后创作一定要保持这种本土特色,要多读东莞的历史,多走进下面乡镇。就像东城,就有很多值得你们深入了解、发掘的地方。充满传奇色彩的赵皇姑,义薄云天的熊飞,叱咤风云的徐景塘……都等待着你们的探索与发现!

   梁强先生是我们附城中学的创始人,又是我们附城职业中学的创建者,于东城的教育事业穷一生的心血。于是乎,我们就循着梁先生的手指方向的陆陆续续地走进了东城,反反复复地深入到古村落,不厌其烦地行走在老街小巷,采访、拍照、录音、记录……
·

下载 (28.01 KB)
2011-4-17 20:52

 

附城中学的创始人、附城职业中学的创建者、全国劳动模范梁强先生点评《东莞印象》,并提出文化发现之旅应该走进东城。


   东城,原来叫附城。并不入东莞县城之列,只算是附属于县城的郊区。而今已经成为东莞城市最繁华的城区之一了。日夜奔腾不息的东江流经东城之北,滔滔不绝的东江水,孕育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建功立业于民族和国家。

       2011124,我们发现之旅一行三人出发,专门采风东城,目标熊飞墓、徐景塘故居。

    行至温塘时,我们被路边的一个亭子吸引住了。走近细看,原来是“还金亭”。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曾经是去温塘年丰山庄的必经之地,偶尔到年丰山庄喝茶或是吃饭却是难得的奢华。然而当年匆匆而过的途人有多少人会驻足这座著名的还金亭呢?

·

下载 (114.27 KB)
2011-4-17 20:16

 

位于莞温路温塘中路的还金亭。

·    还金亭旧已有之,后毁坏,于1988年重修。由重修还金亭记获知:亭乃明代洪武时温塘处士袁友信为乡人旅贾施茶所建。民 国十三年(1924年)曾重修此亭时取名还金亭。时袁友信施茶,见座有囊金,知是过客所遗也。守之,候其来取,不料,日暮客不至。因载归,翌日复载而出,如是者经年。客乃重来,偶谈旧事,公始询端悉,季出囊还之。客谢以金,辞不受。


下载 (60.72 KB)
2011-4-17 20:16

 

还金亭内,“三载遗金归故主,袁公美德世传扬。”彩釉图。

·

    现在亭子青砖为墙,黄瓦飞檐,北靠一大榕,树荫如盖,以供过客休憩。亭内有还金亭四幅,有意者可前往考之。方知,邑人乐善好施,拾金不昧,义簿云天。

下载 (65.03 KB)
2011-4-17 20:16

 

还金亭内,“乐善好施称友信,当途热客有甘泉。”彩釉图。

·   旋至榴花公园。榴花塔也算是东城的地标了。未入公园,已见紫荆花如瀑,绿叶似屏,高耸的马蹄墙层层叠叠,隐约于丛木之中,而门口尤其古朴。


下载 (51.49 KB)
2011-4-17 20:16

 

东城的地标之一——榴花公园

·

  步入其中,银塘如境,小桥如虹,青山环合,远塔半隐……好一派田园风光,颇得天然之趣。

    右行,拾级而上,有亭翼然。联曰:砥柱孤忠万劫战云挥虎旅,长天浩气千秋铜岭祀千城。隐隐感觉这联指熊飞与崇焕二人。亭中果然为二将生平及战斗的经历的绘图。亭外为英雄广场,右为袁崇焕事迹展厅,联曰:自不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左为熊飞事迹展厅,联曰:熊虎将靖元凶布衣大帅,飞龙驹纾国难铜岭雄风。目前皆未开放。

下载 (74.99 KB)
2011-4-17 21:33

 

英雄广场入口处凉亭有联曰:砥柱孤忠万劫战云挥虎旅,长天浩气千秋铜岭祀千城。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广场正对一山,红砂岩峭壁磨崖石刻“熊飞起兵抗元”、“熊军铜岭大捷”。此昭一段史实。据《东莞历史人物》P552杨宝霖老师《熊飞》一文考:“熊飞(?——1276年),东莞榴花村人。宋末著名理学家李用(东莞白马村人)之婿,有武略,善骑射。”“德佑二年春,熊飞以布衣起兵勤王,五月率后投文天祥……八月,熊飞率兵攻广州,十五日,元将招讨使黄世雄与熊飞大战,熊飞败,回东莞。黄世雄派姚文虎追熊飞至铜岭(今榴花塔所在之山),被熊飞义兵包围,杀姚文虎。熊飞乘胜再攻广州,九月十一日,黄世雄战不利,撤出广州……熊飞退保韶州(今韶关)……熊飞取民间几案屏障拦堵巷战,力战而死。”


下载 (68.62 KB)
2011-4-17 21:33

 

熊军铜岭大捷图

·

下载 (74.68 KB)
2011-4-17 21:33

 

熊飞起兵抗元图

   右转,袁崇焕将军半身雕像赫然眼前。(袁崇焕将军的介绍另见《游园不“值”》)但见将军身著铠甲,仪容肃穆,目光如炬,令人望而生畏,敌者破胆……左上旁有一“袁”字,右侧有袁诗一首《边士送别》:“五载离家别离愁,送君寒侵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任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来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拜读此诗,大气凛然,杀敌为国,保边为民的思想跃然纸上,而铮铮铁汉亦有侠骨柔肠……我等唏嘘不已,慎思追远,渴慕前贤。


下载 (73.45 KB)
2011-4-17 21:33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袁崇焕       一路前行,但见《东江纵队抗日》的大型石刻、雕塑。石刻上为:王作尧、曾生、林平、杨康华等几位东纵领导人,带领东莞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先后消灭日、伪军6000余人,成功营救了何香凝、茅盾、柳亚子等爱国民 主人士,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不磨灭的功迹。(【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此石刻为东莞人民支前、参加战斗、英勇杀敌等几个画面,画面动感,富有浓郁的莞邑特色,体现对重大事件的再现,如日军从水陆登陆进犯东莞,被我军打退多次。

下载 (69.1 KB)
2011-4-17 21:33

 

《东江纵队抗日》以动感而富有浓郁莞邑特色的构图,把东莞人民在东江纵队领导的带领下英勇抗日的事迹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   前行,则为榴花抗日纪念亭。亭翼然而立于半山,青松翠柏环绕,旁有参天木棉守护,一派追思缅怀之意油然。


下载 (64.81 KB)
2011-4-17 21:33

 

榴花塔抗日纪念亭

·    立于亭上,榴花塔扑面而来。我们一行绕回山之阴,潜行于铜岭……山势陡峭,松柏广植,舍平台而登野径,仰视高塔,奋力攀登……

    至山顶,喘息间,读榴花塔碑文:榴花塔,建于明万历年间,1935年和1982年曾作局部维修,1999年全面维修。塔以红砂岩为基础,青砖灰砂砌筑,为平面八角形,塔分七层,高38.75米……

    不再细看,仰视高塔,上与云齐。欲登塔远眺,因文物保护而望而却步。塔身镶嵌石刻二:一为1999年《重修榴花塔记》;一为民 国二十四年《重修榴花塔记》。民 国重修榴花塔石碑上落款已经被人毁去。结合碑文“民 国二十四年,即1936年。”经查《东莞市志》:1936年时任东莞县长者当为邓庆史。


下载 (74.62 KB)
2011-4-17 21:33

 

翠松掩映下的榴花塔

·    既未登塔,始寻熊飞之墓。尚记得杨宝霖老师曾寻熊飞墓多年未果,偶从一村民口中得知,欣喜若狂。可具体位置,我们也不得而知。我们向保安打听墓园所在,一硕壮的保安哥告之:“熊飞墓不在榴花公园内,在峡口市场附近。”于是,我们下山,过榴花寺,赏其美景,不停,循保安哥指点,前往峡口村。

   果然,熊飞将军墓园突兀眼前。上联:公毓乾坤正气;下联:史垂忠义英风。入园,前言有一亭,待观。先有一题字小广场,为东莞文史、书法者题字纪念之石刻。


下载 (57.06 KB)
2011-4-17 21:33

 

熊飞墓的门楼

·
   墓园内有同治六年十二月修花溪熊飞衣冠冢一座,宋三世祖熊竹侣墓一座,新修熊飞母亲李氏墓一座。双掌合十,遥祭熊飞,身已千古,英名长存。站在义士墓前,我们肃然起敬,心香一炷慰英灵。
最里为“熊飞将军纪念亭”,亭名为张铁文书。亭高两层,二层栏杆状若城堞。一层内有熊飞事迹彩色瓷画一幅。亭外有石刻两块:一为熊飞传,选自《广东通志》;一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熊飞墓”。细读传略,浩然之气,自心底升腾……莞人多豪侠之士,大有燕赵之气,铁血之士。


下载 (60.6 KB)
2011-4-17 21:33

 

2011年1月24日拍摄的熊飞墓。心香一炷,缅怀英雄

·

下载 (33.66 KB)
2011-4-17 21:33

 

张铁文先生题字的“熊飞将军纪念亭”。

  辞别宋义士熊飞将军墓园。又至鳌峙塘——民 国时期中将军长徐景塘的故里。

    这已经是第二次重返鳌峙塘了,村中的民 国风格的建筑保存尤其完整,老街旧巷依然如昔,穿越时空,散发着历史的沉淀,深深吸引着我们。

    矗立的三屋楼宇的徐景塘故居——耕余书室。我们赞叹不已,浓郁的欧式建筑风格,古典的门窗插件,廊柱式的门厅,雕花的廊顶,水磨石的地板……一切的一切都漾溢着无可名状的美感。

    我们寻找不同的角度试图把我们看到的一切拍摄下来。于是,我们爬上了对面的老人活动中心。徐景塘故宫,一幅完美的图片收于眼底……我们不停地拍着,不住地赞美着……

下载 (15.91 KB)
2011-4-17 21:33

 

徐景塘先生的故居——余耕书室,百看不厌的民 国民居。

·    “徐景塘,东莞鳌峙塘村人,曾任粤军第五军中将军长,为国 民政府立下汗马功劳,且热爱家乡建设事业,曾多次捐款捐物。

      201118,我们从石龙走访归来途中无意中发现了鳌峙塘村的徐氏宗祠、徐景塘故居及其弟故居。其中最精致建筑仍属耕余书室,楼高三层,楼面三开间,中间两边由两根石米批荡的廊柱直通顶楼,柱头为格特式雕花,罗马廊柱,一、二层皆为走廊,地板仍是当年的铺地板砖,八角形的通花纹象铺在地上的红地毯一般,格外高贵。

    故居走廊两侧均为拱形的侧门。书室的大门门额上书:耕余书室。应该是后人书写。门上还横着趟拢,木门……书室门口台阶两侧有字形的扶手,小小巧巧的,独具魅力。通过木楼梯来到二楼,才发现原来书室中的天井极为讲究,造型为八角形。我们猜想这与中国人的八卦风水有关。天井四周皆为廊柱、拱形劵门,俯视极为壮观。
通过楼外的楼梯可以直达三层,三层只是一个天台。中间仍为天井。靠后则是三间青砖屋,木门破烂不堪。前面则为山花,有十分丰富的造型。有石榴、寿桃、铜钱的雕塑,皆为对称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物件。而最上山尖处则为一只鸽子,这是将军的信鸽?还是将军曾经也有‘鸽子也会变苍鹰’的抱负?也许,山花墙上的鸽子是将军对和平的希冀?

    徐景塘将军府弟,占地面积不大,却极为雅致精良,是东莞地区保存完好的民 国风格的建筑不可多得的一例。”摘自《怀旧式的东莞民 国时期建筑风格》。

    原来对于徐景塘将军的介绍过于简但,故再丰富之:“徐景塘(18921967),原名协和,字赓陶,东莞附城鳌峙塘人。徐幼读私塾,继入东莞中学,毕业后,又先后考入黄埔陆军小学、湖北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二期,并以成绩优异,被选送日本士官学校第十二期辎重科学习。1919年毕业归国……19258月,国民革命军成立,任第四军第十一师副师长,率部随军东征陈炯明和南征邓本殷,后任第四军第十三师中将师长。1927年,广州“清党”时,徐把军中的共  产党员和革命青年送走。

    ……1928年,徐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兼东区善后委员,后任第四路军总参谋长。1936年,授陆军中将,1937年任广东建设厅厅长。193810月,发动军民于西江联防抗日。19405月,任第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19455月,任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9月,奉命赴汕头代表第七战区主持接受日军投降。……1967年因患胆结石病逝于香港,终年75岁。徐生前曾捐赠8万给家乡修筑东江堤并建凉亭一座。”摘自《东莞市志》人物篇P1478

    这次我们有备而来,提前打电话联系了徐景塘本家后人阿瑞。故而我们沿着窄窄的麻石小巷行进时,阿瑞如约而至。我们倍感觉高兴,因为这次我们可以进入到元美街三巷3号的徐景塘的另一所故居——“倚云台”进行实地考察采访。(【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阿瑞手提着一个大包,乐呵呵,拿钥匙开锁。我们进得门来,通过狭长的过道,过道的右侧为正房,左侧却是上为三个连环拱形的造型,下为低矮的栏河。院内已经荒芜,木瓜、野芋丛生……再往里面走是一座小房,似乎是后来建的。阿瑞告诉我们,原来这座小房和外面的空地是院子,我们放眼过去,不禁惊呼,这院子还真不小呢!



下载 (78.2 KB)
2011-4-17 21:33

 

阿瑞乐呵呵地领着我们走进徐景塘的别院——倚云台。

·
    转身出来,我们在老屋门口张望,只见地上铺着老式的板砖,门口仍是红粉石镶嵌,一扇粗壮的趟拢斜斜地倚在门边……若入内,二层为一长方形的天井,全部为极为坚实的杉木、木板造就。二层上还有神龛。我们发现左边有一楼梯。小心翼翼地跨过满是灰尘的杂物,慢慢地向上爬。中间拐角处,有一亮孔,细看,原来是瞭望孔,也为射击孔。如此防卫森严,看来也只有将军家才有了!二楼两侧各为一小门,打开后直通阳台,可上倚云台。整个二楼除墙壁外,全部为木制构件,神翕仍是旧的,但内容已经全无。只留下后人敬神的一幅对联:慈云普照荫群生,法雨宏施观自在。通往阳台的小门有些生锈了,尝试着打开,却很艰难。故而只好作罢。


下载 (50.89 KB)
2011-4-17 22:09

 

在倚云台客厅楼下抬头一看,这个木楼阁可别有洞天呢!

·

下载 (30.11 KB)
2011-4-17 22:09

 

瞭望射击口在这里,也许只有将军的府第才会如此防卫森严?

·    因为不能观察得太仔细,我们又来到了对面楼上。把精致的隽永的倚云台摄入镜头:倚支台共分五层,最下面一层为进入院子的拱形门厅,拱形之上有灰雕花枝;二层有一个低矮的保龄球状栏柱组成的栏河、门洞;三层仍是一个拱形的门洞,如一层用白灰做出花纹的边线;第四层则为白灰的背景上雕出三个字“倚云台”;第五层,两侧为两个柱头,柱头为梯形的灰雕边线,柱头上各有一个寿桃。而中间则为一镂空的三角形,边缘有生动的雕花,最尖上则有一个心形的造型,不知何意?而镂空的三角形正则有一个太阳的造型,类似于国民党的国旗。从侧面望去,倚云台如麒麟衔玉书从天而降,更像威武的雄狮在梅花桩上跃跃欲试……白云飘过,确是倚在云端的一座楼阁!



下载 (53.69 KB)
2011-4-17 21:33

 

是麒麟?是雄狮?爱上了这座倚云台!

·    这时,阿瑞的丈夫也来了,他们赠与我们两大袋鳌峙塘特产:鸡蛋卷、花生酥……我们也将《东莞印象》签名后送给阿瑞的弟弟,因为阿瑞说弟弟十分喜欢书中的东莞故事,希望拥有一本《东莞印象》,托姐姐再次见到我们时一定转达到。


下载 (27.38 KB)
2011-4-17 22:09

 

我们把《东莞印象》送给阿瑞和她的弟弟

·   我们决定好好浏览一番这座老村。阿瑞夫妻俩人十分乐意陪着我们游老街小巷。前面小巷,名曰:筱园。阿瑞说:“这是徐景塘四弟的房子,也十分漂亮。可惜,我没有拿到钥匙。下次来时提前给我电话,我想办法拿过来吧。”呵呵,谢谢阿瑞的这份心意,挺让我们感动的。后来到筱园的后面,果然见其小楼的窗上的灰雕独特,极有些我们在走访凤岗黄洞客家围时屋檐下的装饰。


下载 (17.95 KB)
2011-4-17 21:33

 

可惜不能一访筱园!

·
    元美街13号的老民居,极为精致。我们惊讶地仰望着这座精美绝伦的小楼,从门洞中廊下的彩画,到红粉石的门框边线花纹;从坚实的趟拢木质大门,到小小的红粉石雕制的神龛,从廊下的木板雕花,到二楼的灰雕对联;从二楼的廊下的镂空雕花的木隔,到廊下两侧极为细腻的雕花;再从侧山墙上的栩栩如生的鳌鱼的灰塑,到极工的窗上灰塑、无一重复的窗花,变幻莫测的彩色的玻璃……一切的一切,将我们彻底的征服。这是我们所见过的东莞地区最为精致的民居,也是民居的极致和典范。建议东城区文化部门的领导能妥善加以保护,以供建筑、文化、考古者参考……

下载 (40.1 KB)
2011-4-17 22:09

 

如此别具民 国建筑特色的老房子已经不多见了!

·

下载 (49.84 KB)
2011-4-17 22:09

 

看这个二楼,保存得多完好,真想走进去好好欣赏!

·

下载 (72.24 KB)
2011-4-17 22:09

 

看!这个窗头的灰塑多漂亮!跟凤岗黄洞村的客家民居装饰非常相像呢!

·
    侧对面的一位七十余岁的老太太告诉我们:“这座房子的主人已经到香港去了多年。现在,这儿没有人住了,我在这里放一些杂物。”于是,我们便提出想进去一观的要求,但因老人家正忙,无暇于此。遂约定下次再来时,可以一睹为快。

    元美街及小巷中的红粉石基础极高,我们很纳闷,问阿瑞:“这儿的基础怎么这么高呢?”阿瑞笑着说:“听老人讲,这儿以前经常发大水,你看,这红粉石上还有原来水淹的痕迹。”我们凑上前,细看,果然有水渍浸淹过的痕迹在石头上……

下载 (68.14 KB)
2011-4-17 22:09

 

鳌峙塘民居的一大特色——用红粉石把房子垫起来!

·   走在元美街上,我们遇到一位热心的老太太,她领着我们看她家门前的断碑。扒开碑上的杂物尘土,但见断碑有字迹为“辛卯……钦赐副贡徐……”等几个残字,我们推断这是一块旗杆石,是本村的人考取了功名。可惜的是,只余残碑不见完整。举目四周,只见老太太家对面的墙角镶一约一米五样子的麻石,老人告诉我们:“这里原来经常发大水,村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小艇,一到发大水的时候,大家都以小艇代步。行船时经常会碰到墙角。这是当时人怕船撞坏了墙角,于是竖块石头保护一下……”老人的话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世界——莞邑版的威尼斯!

下载 (63.1 KB)
2011-4-17 22:09

 

老太太领着我们看她家门前的断碑。

·

下载 (18.26 KB)
2011-4-17 22:09

 

断碑上的字仍然清晰可辨,可惜只剩下半块了!

·

下载 (17.84 KB)
2011-4-17 22:09

 

怕你家的小艇撞上我家的红粉石,干脆立块麻石挡一挡!

  麻石铺就的路面十分亲切,偶尔看到明渠边上的一朵小花或一丛鲜嫩的野草让人欣喜。走在鳌峙塘的乡间小路上,我们突然又发现了村里的一个老围门。门楼为二层,墙为青砖,上为碧瓦,屋脊为灰塑,墙角、门框均为红粉石构件。其中门楣上有红粉石的石匾,篆体“元美”二字十分醒目。上款为“嘉庆十年岁次癸丑”,下款为“季冬吉旦重建”。

下载 (65.2 KB)
2011-4-17 22:09

 

亲切的麻石地面,感觉特别宁静与温馨。

·

下载 (17.77 KB)
2011-4-17 22:09

 

古朴的元美门楼似乎定格在几百年前。

     顺围墙望去,一溜青砖的房子向远处延伸着……我们猜想着,这儿应该就是原来的围墙了。

     沿着塘围外的路慢慢走去,竟然来到了徐氏宗祠的后面。徐氏宗祠一片蔚然,旁开小门,我们却不得其门而入。徐氏宗祠面向东江,背靠江堤,地势平而阔,易聚风水。沿江堤,到达徐景塘大哥旧宅,老宅为二进,高大的门洞昭示着曾经的辉煌和荣耀。

下载 (56.45 KB)
2011-4-17 22:09

 

古朴大器的徐氏宗祠

·

下载 (74.99 KB)
2011-4-17 22:09

 

从侧面看徐氏宗祠

·

下载 (68.08 KB)
2011-4-17 22:09

 

爬上墙头再拍一张……

   堤外就是徐氏宗祠,我们站在斜坡上,透过木瓜树和荔枝树的间隙望去,宗祠前的广场依然十分干净,一排五间的宗祠门脸十分气派,石制的廊柱,朴素而大方。而最为可赏的还是宗祠房顶上号称一宝的“石湾大型雕塑釉陶”,色彩鲜艳,线条明快,造型生动,工艺精美。细观其落款为“民 国拾九年”及“石湾某某某某”的字样。  
下载 (74.87 KB)
2011-4-17 22:09

 

徐氏宗祠的彩陶屋脊号称一宝。  
      顺坡来到祠前。门上匾额国“徐氏宗祠”,上款“万历壬寅孟秋吉日”;下款为“巡按广东监察御史李时华题”。两侧对联为“司寇家声,将军世胄”。

     “司寇家声”应该是指明代刑部尚书徐兆魁。徐氏宗祠就是由他捐资一千四百余两银子,于明万历三十年(1606年)建成。“将军世胄”则是指国民党中将徐景塘了。不过,据东城文化中心资料所示,徐景塘为上将军,不知徐兆魁确切否?且有徐氏宗祠祭祖上供时的两个挂图,一为徐兆魁画像;一为徐景塘画像或照片。

    徐氏宗祠纵深达42米,宽22米,青砖构筑,三进穿斗式梁架结构,硬山顶。墙头上和屋顶上的盛开着的嫣红的不知名小草,俯看着这世间的风云过眼,似水流年……我们无法入内考察,只得拍摄外景后返回。

     本以为这次行走已经完成。殊不知,返回路上忽见东江边有一组担石雕像。遂下车围观,旁有石碑,“重修东江大堤记”开头几字已泯然。而落款为“鳌峙塘围董会董事长徐景塘撰、南街邓尔雅书、鳌峙塘围董会副董事长徐东来、董事徐来堂等建立、高要梁朗文刻”,部分已经被人故意毁去。后查资料正之。石刻落款时间为“中华民 国三十七年戊子秋八月三日”这也是徐景塘举一桩,造福一方,惠及乡梓。

下载 (86.49 KB)
2011-4-17 22:09

 

担石雕像诉说着当年东江筑堤坝的往事……

    这仅是文化发现之旅系列走进东城之一。此受太虚山人兄之邀,遂成此篇,惶惶然,敬请方家硕儒方正之。                                                                                         

                `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