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天空解析:沙龙改变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19:15:00

沙龙改变生活

 

沙龙(Salon)原为意大利语,意为较大的客厅。17世纪传入法国后,被引申为贵妇人在客厅接待名流的聚会。第一个举办文学沙龙的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1588-1655),她的沙龙从1610年起定期举办,很快在法国声名鹊起。

进入18世纪后,沙龙里所谈论的话题越发广泛,除文学、艺术、哲学等之外,开始向政治方向倾斜,成为革命的温床。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后,摄政时期的自由突然取代老国王的专制主义,更是为法国的知识生活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沙龙的主人通常是雍容华贵并具高度文化的贵妇。她们往往只周旋于宾客之间,尽主人的责任,并不介入谈话或争议。而被邀请的志趣相投的人,则自行在一起抱膝长谈,无拘无束。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做“沙龙”,并风靡欧美,到19世纪达到鼎盛。

以上是我网上百科来的关于沙龙之描述。而真正让我对沙龙产生好感和兴趣的是“布鲁姆斯伯里”这个英国的精英沙龙团体。

关于“布鲁姆斯伯里”的书,我看过四本,分别是《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隐秘的火焰: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岁月与海浪: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人物群像》、《回荡的沉默: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侧影》,都是国外引进的作品。国内对这个团体有研究的人不多,我知道有两位,一位是《隐秘的火焰》译者季进,另一位是曾在英国执教多年的赵毅衡。

“布鲁姆斯伯里”成员中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E.M.福斯特;艺术家瓦奈萨•贝尔、克莱夫•贝尔、罗杰•弗莱;经济学家梅纳德•凯恩斯;甚至还有中国作家凌淑华等等。这个富有个性的圈子,让我理解了沙龙之于文学和艺术的意义。

说的有点远了,真正让我决定做本期“沙龙改变生活”特刊的原因,其实是中秋期间举行的“理想国年度沙龙”,这个去年始创的大型沙龙,为北京的沙龙提升了一个段位,是一年一度的文艺高潮。强大的嘉宾阵容,丰富的沙龙主题,热情的现场听众,抢手的入场门票,这是一个沙龙的“理想国”。

《绿茶书情》是“理想国年度沙龙”媒体支持之一,但我那几日因为有安排没能去现场围观,很是遗憾。之后看了一些视频和文字记录,更是遗憾,没能赶上这样的沙龙盛会。于是,想做一期“沙龙特刊”来弥补我的遗憾。

作为生活在北京的沙龙爱好者,我们是幸福的,因为北京有成熟的沙龙氛围,为我们提供不一样的沙龙趣味。需要说明一点,我这里把沙龙又做了一些引申,包括读书沙龙、主题讲坛、诗歌朗诵、新书发布、圈子聚会等等一切文化沙龙活动。我梳理北京的沙龙现象和活动场所,同时邀请几位朋友,分享了上海、杭州、成都、深圳、香港等城市的沙龙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