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出名的老演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须推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7:04:55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须推进

(2011-09-27)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 于泽远 北京报道

  针对近年中国国有企业的逆势扩张和地位加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昨天在官方媒体上发表文章,强调中国必须全力推进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否则就无法建立起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法治市场经济制度和持续稳定发展。

  这篇刊登在新华社下属的《经济参考报》的文章说,中国国有经济改革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及世纪之交取得过可喜的进展。但当这些改革推进到更深层次,特别是涉及到国有大型垄断企业集团时,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就几乎停步不前了,甚至还发生了一些领域“国进民退”的开倒车现象。

改革瓶颈日益显现

  在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进行30多年后,中国的“改革瓶颈”近年也日益显现。除了政治改革难以推动,以政企分开、打破大型国企行业垄断为重要目标的经济市场化改革也屡屡受挫。一些学者指出,官员阶层和垄断国企是目前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最大受益者,由他们组成的利益集团不仅缺乏改革的积极性,甚至成了改革的最大阻力,中国的各项改革也由此进入一个“缺乏动力”的时期。

  公众似乎也对国有经济改革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舆论虽然经常抨击贫富差距扩大、民生艰难、官员腐败等社会不公现象,但较少将这些现象与国有经济改革联系起来。社会上的左右思潮也往往把注意力放到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分好蛋糕”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做大蛋糕”的差异上,放在中国是应该向左还是向右的方向性辩论上,而相对忽略了中国国有经济改革还远远没有完成的现实。

  近来较少在公开场合露面的吴敬琏因长期倡导市场化改革而被称为“吴市场”。他指出,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经济改革采取了国有经济基本不动,在“体制外”寻求发展的战略,即“增量改革战略”。实施增量改革战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使民营经济(非国有经济)得以从下而上地成长起来,并且日益发展壮大。

  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后的几年中,中国成功地实现了数百万个国有小企业和基层政府所属的乡镇企业改制以及上万个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化”,使中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明显优化,一个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轮廓开始显现在人们的面前,为世人称道的20-21世纪“中国故事”奠定了基础。

  但是,当这些改革推进到更深的层次,特别是涉及到国有大型垄断企业集团时,改革的步伐就明显地慢了下来。例如,中共十五大提出,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只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但2006年国资委的一份“指导意见”却提出,国有经济应对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等七大行业保持“绝对控制力”,对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等九大行业的重要骨干企业保持“较强控制力”。这使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大为收紧,一些国有企业还对民营中小企业展开了收购兼并,使国有经济在一些重要行业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强化。同时,这两年官方的“海量贷款”也使国有企业大大提高了扩张速度,甚至大举进入房地产这一公认的竞争性行业。  吴敬琏指出,面对改革缺乏动力的形势,官方的出路只有下定决心,循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推进国有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具体措施包括:实现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退出;对绝大部分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大企业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造”,使它们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效治理的现代公司;打破行政垄断,维护竞争秩序,建设现代市场体系。他强调,推进国有经济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它必然会遇到来自陈旧意识形态和“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和障碍。因此,一切关心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人士都应当为实现这一任务而竭尽全力。

yuhs@sph.co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