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马床垫官网 广州:插曲不是主旋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2:58:45

插曲不是主旋律

(2011-09-25 15:33:38)转载 标签:

杂谈

会感人。 这是有道理的。比如三国史,无论读《三国志》、《资治通鉴》还是《三国演义》,曹操死后,就不怎么好看了。诸葛亮一去世,看下去的人就更少。又比如《水浒传》,招安以后,还看得么?好看的还是林冲、武松、鲁智深他们出手那会儿。陈丹青说,民国人物之所以特别有“范儿”,就因为民国是“新做人家”,恐怕也是这个理儿。 当然,我说的这些,大约都只是次要原因。但不因为次要,就不是原因。 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一直有朋友说,我最看好的节目,是最初的“汉代风云人物”。也许吧,也许。不过,同名的那本书,实在不能算是我的“代表作”。就连《品三国》,也不是,尽管它的发行量最大。就我自己而言,更喜欢的,还是第十一卷所收之《帝国的终结》,以及《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等等。 易中天 2010年12月2日 《易中天文集》共16卷,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卷收录《品三国(上)》一书。文集目前只在当当网有售。 本文刊载于2011年7月27日《南方都市报》,责任编辑刘炜茗

会感人。 这是有道理的。比如三国史,无论读《三国志》、《资治通鉴》还是《三国演义》,曹操死后,就不怎么好看了。诸葛亮一去世,看下去的人就更少。又比如《水浒传》,招安以后,还看得么?好看的还是林冲、武松、鲁智深他们出手那会儿。陈丹青说,民国人物之所以特别有“范儿”,就因为民国是“新做人家”,恐怕也是这个理儿。 当然,我说的这些,大约都只是次要原因。但不因为次要,就不是原因。 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一直有朋友说,我最看好的节目,是最初的“汉代风云人物”。也许吧,也许。不过,同名的那本书,实在不能算是我的“代表作”。就连《品三国》,也不是,尽管它的发行量最大。就我自己而言,更喜欢的,还是第十一卷所收之《帝国的终结》,以及《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等等。 易中天 2010年12月2日 《易中天文集》共16卷,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卷收录《品三国(上)》一书。文集目前只在当当网有售。 本文刊载于2011年7月27日《南方都市报》,责任编辑刘炜茗 ──《易中天文集》第十二卷前言

 

    收入本卷及下一卷的《品三国》(上下),因为读者甚多,往往会被论者视为我的“成名作”,甚至“代表作”。但其实,它是“计划外”的。

    2005年1月25会感人。 这是有道理的。比如三国史,无论读《三国志》、《资治通鉴》还是《三国演义》,曹操死后,就不怎么好看了。诸葛亮一去世,看下去的人就更少。又比如《水浒传》,招安以后,还看得么?好看的还是林冲、武松、鲁智深他们出手那会儿。陈丹青说,民国人物之所以特别有“范儿”,就因为民国是“新做人家”,恐怕也是这个理儿。 当然,我说的这些,大约都只是次要原因。但不因为次要,就不是原因。 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一直有朋友说,我最看好的节目,是最初的“汉代风云人物”。也许吧,也许。不过,同名的那本书,实在不能算是我的“代表作”。就连《品三国》,也不是,尽管它的发行量最大。就我自己而言,更喜欢的,还是第十一卷所收之《帝国的终结》,以及《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等等。 易中天 2010年12月2日 《易中天文集》共16卷,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卷收录《品三国(上)》一书。文集目前只在当当网有售。 本文刊载于2011年7月27日《南方都市报》,责任编辑刘炜茗 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组打来了第一个电话。当时,我刚刚写完《好制度,坏制度》一文。这篇文章,原本是一个提纲。2003──《易中天文集》第十二卷前言 收入本卷及下一卷的《品三国》(上下),因为读者甚多,往往会被论者视为我的“成名作”,甚至“代表作”。但其实,它是“计划外”的。 2005年1月25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组打来了第一个电话。当时,我刚刚写完《好制度,坏制度》一文。这篇文章,原本是一个提纲。2003年11月,我完成了《帝国的终结》一书初稿。接下来,就准备讨论帝国制度的演变。只是因为后来决定先写《艰难的一跃》(即《费城风云》)和《帝国的惆怅》,这事才耽搁下来。 所以一开始,我并没准备把“百家讲坛”,当作“长活”来干。他们当然也没有。那时,谁的心里都没底,更不可能像某些人以为的那样,有什么“策划”或者“预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是由于《汉代风云人物》的意外成功,才有了后来的《品三国》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我心目中的“小插曲”,也才变成了“大插曲”。 其实,三国这段历史本身,又何尝不是插曲。 从国家制度的角度讲,中国历史上有四个最重要的转折点:启废禅让、西周封建、秦兼天下和辛亥革命。启废禅让,变部落为国家;西周封建,变邦联为邦国;秦兼天下,变邦国为帝国;辛亥革命,变帝国为共和。这样看,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就可以“裁为三截”:邦国时代、帝国时代、共和国时代。 帝国与邦国的区别,主要有三:国家体制──邦国封建,帝国郡县;统治阶级──邦国领主,帝国地主;政治形态──邦国贵族,帝国官僚。也就是说,邦国时代,是领主阶级的贵族政治;帝国时代,是地主阶级的官僚政治。 因此,从秦汉到明清,帝国时代也可以“裁为三截”。三个阶段,各由一种地主,成为统治阶级。这就是贵族地主、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事实上,只有当庶族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或者说,只有当寒门之士,也可以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进入仕途时,帝国的政治,才是真正的官僚政治。但这不可年11月,我完成了《帝国的终结》一书初稿。接下来,就准备讨论帝国制度的演变。只是因为后来决定先写《艰难的一跃》(即《费城风云》)和《帝国的惆怅》,这事才耽搁下来。

能一步到位。在此之前,还得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第一步,是从贵族政治,变成贵族官僚政治。这是秦汉的事情。第二步,则是从贵族官僚政治,变成“半世袭”的士族官僚政治。这是魏晋南北朝的事情。最后,才可能通过科举制度的建立,变成完全的官僚政治,即庶族官僚政治。这是隋唐以后的事情。 由此可见,东汉末年,贵族官僚政治日薄西山之时,士族地主阶级就该粉墨登场,主导天下。历史,也就该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阶段。然而,曹操、刘备、孙权,却“第三者插足”。他们建立的,都不是士族地主阶级的政权。曹操的不是,刘备的不是,孙权的刚开始也不是。相反,那些代表士族地主的对手,比如袁绍,比如刘表,则一败涂地。直到后来,曹丕跟北方士族进行交易,孙权跟江东士族达成妥协,司马家族逐步篡夺了曹魏政权,士族地主阶级才重振雄风,历史也才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这样看来,三国,岂非插曲? 插曲不是主旋律,但未必就不好看。实际上,国人对这段插曲的兴趣,甚至超过了看待汉唐、宋元、明清。这当然也有多种原因,比如《三国演义》的添油加醋和推波助澜。不过,如果历史本身不够精彩,罗贯中他们也“演义”不了,除非弄成《西游记》。 事实上,三国这段历史也是精彩纷呈,因为它是“计划外”的。计划外,就有悬念。请问,当时有多少人能想到,曹操这个“出身不好”又“形象欠佳”的家伙,竟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这个寄人篱下一文不名的“流浪汉”,会居然成了气候?孙权这个十八岁接班的“娃娃”,又会“坐断东南战未休”?然而正是他们,折腾出了一个“三国”。 显然,计划外,有计划外的好处。好处之一,是没有思想负担,反倒会有股生猛劲儿。赵本山跟我聊天时说,一个艺术家最好的作品,往往是最初的那个。因为你没那么多准备,也没那么多顾忌和想法,傻乎乎地就上了。结果,最初的往往就是最真的。它也许很粗糙,它也许有毛病,但是它会好看,甚至

    所以一开始,我并没准备把“百家讲坛”,当作“长活”来干。他们当然也没有。那时,谁的心里都没底,更不可能像某些人以为的那样,有什么“策划”或者“预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是由于《汉代风云人物》的意外成功,才有了后来的《品三国》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我心目中的“小插曲”,也才变成了“大插曲”。

──《易中天文集》第十二卷前言 收入本卷及下一卷的《品三国》(上下),因为读者甚多,往往会被论者视为我的“成名作”,甚至“代表作”。但其实,它是“计划外”的。 2005年1月25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组打来了第一个电话。当时,我刚刚写完《好制度,坏制度》一文。这篇文章,原本是一个提纲。2003年11月,我完成了《帝国的终结》一书初稿。接下来,就准备讨论帝国制度的演变。只是因为后来决定先写《艰难的一跃》(即《费城风云》)和《帝国的惆怅》,这事才耽搁下来。 所以一开始,我并没准备把“百家讲坛”,当作“长活”来干。他们当然也没有。那时,谁的心里都没底,更不可能像某些人以为的那样,有什么“策划”或者“预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是由于《汉代风云人物》的意外成功,才有了后来的《品三国》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我心目中的“小插曲”,也才变成了“大插曲”。 其实,三国这段历史本身,又何尝不是插曲。 从国家制度的角度讲,中国历史上有四个最重要的转折点:启废禅让、西周封建、秦兼天下和辛亥革命。启废禅让,变部落为国家;西周封建,变邦联为邦国;秦兼天下,变邦国为帝国;辛亥革命,变帝国为共和。这样看,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就可以“裁为三截”:邦国时代、帝国时代、共和国时代。 帝国与邦国的区别,主要有三:国家体制──邦国封建,帝国郡县;统治阶级──邦国领主,帝国地主;政治形态──邦国贵族,帝国官僚。也就是说,邦国时代,是领主阶级的贵族政治;帝国时代,是地主阶级的官僚政治。 因此,从秦汉到明清,帝国时代也可以“裁为三截”。三个阶段,各由一种地主,成为统治阶级。这就是贵族地主、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事实上,只有当庶族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或者说,只有当寒门之士,也可以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进入仕途时,帝国的政治,才是真正的官僚政治。但这不可     其实,三国这段历史本身,又何尝不是插曲。

    从国家制度的角度讲,中国历史上有四个最重要的转折点:启废禅让、西周封建、秦兼天下和辛亥革命。启废禅让,变部落为国家;西周封建,变邦联为邦国;秦兼天下,变邦国为帝国;辛亥革命,变帝国为共和。这样看,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就可以“裁为三截”:邦国时代、帝国时代、共和国时代。

会感人。 这是有道理的。比如三国史,无论读《三国志》、《资治通鉴》还是《三国演义》,曹操死后,就不怎么好看了。诸葛亮一去世,看下去的人就更少。又比如《水浒传》,招安以后,还看得么?好看的还是林冲、武松、鲁智深他们出手那会儿。陈丹青说,民国人物之所以特别有“范儿”,就因为民国是“新做人家”,恐怕也是这个理儿。 当然,我说的这些,大约都只是次要原因。但不因为次要,就不是原因。 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一直有朋友说,我最看好的节目,是最初的“汉代风云人物”。也许吧,也许。不过,同名的那本书,实在不能算是我的“代表作”。就连《品三国》,也不是,尽管它的发行量最大。就我自己而言,更喜欢的,还是第十一卷所收之《帝国的终结》,以及《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等等。 易中天 2010年12月2日 《易中天文集》共16卷,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卷收录《品三国(上)》一书。文集目前只在当当网有售。 本文刊载于2011年7月27日《南方都市报》,责任编辑刘炜茗

    帝国与邦国的区别,主要有三:国家体制──邦国封建,帝国郡县;统治阶级──邦国领主,帝国地主;政治形态──《易中天文集》第十二卷前言 收入本卷及下一卷的《品三国》(上下),因为读者甚多,往往会被论者视为我的“成名作”,甚至“代表作”。但其实,它是“计划外”的。 2005年1月25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组打来了第一个电话。当时,我刚刚写完《好制度,坏制度》一文。这篇文章,原本是一个提纲。2003年11月,我完成了《帝国的终结》一书初稿。接下来,就准备讨论帝国制度的演变。只是因为后来决定先写《艰难的一跃》(即《费城风云》)和《帝国的惆怅》,这事才耽搁下来。 所以一开始,我并没准备把“百家讲坛”,当作“长活”来干。他们当然也没有。那时,谁的心里都没底,更不可能像某些人以为的那样,有什么“策划”或者“预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是由于《汉代风云人物》的意外成功,才有了后来的《品三国》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我心目中的“小插曲”,也才变成了“大插曲”。 其实,三国这段历史本身,又何尝不是插曲。 从国家制度的角度讲,中国历史上有四个最重要的转折点:启废禅让、西周封建、秦兼天下和辛亥革命。启废禅让,变部落为国家;西周封建,变邦联为邦国;秦兼天下,变邦国为帝国;辛亥革命,变帝国为共和。这样看,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就可以“裁为三截”:邦国时代、帝国时代、共和国时代。 帝国与邦国的区别,主要有三:国家体制──邦国封建,帝国郡县;统治阶级──邦国领主,帝国地主;政治形态──邦国贵族,帝国官僚。也就是说,邦国时代,是领主阶级的贵族政治;帝国时代,是地主阶级的官僚政治。 因此,从秦汉到明清,帝国时代也可以“裁为三截”。三个阶段,各由一种地主,成为统治阶级。这就是贵族地主、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事实上,只有当庶族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或者说,只有当寒门之士,也可以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进入仕途时,帝国的政治,才是真正的官僚政治。但这不可──邦国贵族,帝国官僚。也就是说,邦国时代,是领主阶级的贵族政治;帝国时代,是地主阶级的官僚政治。

──《易中天文集》第十二卷前言 收入本卷及下一卷的《品三国》(上下),因为读者甚多,往往会被论者视为我的“成名作”,甚至“代表作”。但其实,它是“计划外”的。 2005年1月25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组打来了第一个电话。当时,我刚刚写完《好制度,坏制度》一文。这篇文章,原本是一个提纲。2003年11月,我完成了《帝国的终结》一书初稿。接下来,就准备讨论帝国制度的演变。只是因为后来决定先写《艰难的一跃》(即《费城风云》)和《帝国的惆怅》,这事才耽搁下来。 所以一开始,我并没准备把“百家讲坛”,当作“长活”来干。他们当然也没有。那时,谁的心里都没底,更不可能像某些人以为的那样,有什么“策划”或者“预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是由于《汉代风云人物》的意外成功,才有了后来的《品三国》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我心目中的“小插曲”,也才变成了“大插曲”。 其实,三国这段历史本身,又何尝不是插曲。 从国家制度的角度讲,中国历史上有四个最重要的转折点:启废禅让、西周封建、秦兼天下和辛亥革命。启废禅让,变部落为国家;西周封建,变邦联为邦国;秦兼天下,变邦国为帝国;辛亥革命,变帝国为共和。这样看,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就可以“裁为三截”:邦国时代、帝国时代、共和国时代。 帝国与邦国的区别,主要有三:国家体制──邦国封建,帝国郡县;统治阶级──邦国领主,帝国地主;政治形态──邦国贵族,帝国官僚。也就是说,邦国时代,是领主阶级的贵族政治;帝国时代,是地主阶级的官僚政治。 因此,从秦汉到明清,帝国时代也可以“裁为三截”。三个阶段,各由一种地主,成为统治阶级。这就是贵族地主、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事实上,只有当庶族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或者说,只有当寒门之士,也可以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进入仕途时,帝国的政治,才是真正的官僚政治。但这不可     因此,从秦汉到明清,帝国时代也可以“裁为三截”。三个阶段,各由一种地主,成为统治阶级。这就是贵族地主、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事实上,只有当庶族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或者说,只有当寒门之士,也可以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进入仕途时,帝国的政治,才是真正的官僚政治。但这不可能一步到位。在此之前,还得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第一步,是从贵族政治,变成贵族官僚政治。这是秦汉的事情。第二步,则是从贵族官僚政治,变成“半世袭”的士族官僚政治。这是魏晋南北朝的事情。最后,才可能通过科举制度的建立,变成完全的官僚政治,即庶族官僚政治。这是隋唐以后的事情。

    由此可见,东汉末年,贵族官僚政治日薄西山之时,士族地主阶级就该粉墨登场,主导天下。历史,也就该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阶段。然而,曹操、刘备、孙权,却“第三者插足”。他们建立的,都不是士族地主阶级的政权。曹操的不是,刘备的不是,孙权的刚开始也不是。相反,那些代表士族地主的对手,比如袁绍,比如刘表,则一败涂地。直到后来,曹丕跟北方士族进行交易,孙权跟江东士族达成妥协,司马家族逐步篡夺了曹魏政权,士族地主阶级才重振雄风,历史也才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会感人。 这是有道理的。比如三国史,无论读《三国志》、《资治通鉴》还是《三国演义》,曹操死后,就不怎么好看了。诸葛亮一去世,看下去的人就更少。又比如《水浒传》,招安以后,还看得么?好看的还是林冲、武松、鲁智深他们出手那会儿。陈丹青说,民国人物之所以特别有“范儿”,就因为民国是“新做人家”,恐怕也是这个理儿。 当然,我说的这些,大约都只是次要原因。但不因为次要,就不是原因。 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一直有朋友说,我最看好的节目,是最初的“汉代风云人物”。也许吧,也许。不过,同名的那本书,实在不能算是我的“代表作”。就连《品三国》,也不是,尽管它的发行量最大。就我自己而言,更喜欢的,还是第十一卷所收之《帝国的终结》,以及《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等等。 易中天 2010年12月2日 《易中天文集》共16卷,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卷收录《品三国(上)》一书。文集目前只在当当网有售。 本文刊载于2011年7月27日《南方都市报》,责任编辑刘炜茗

    这样看来,三国,岂非插曲?

能一步到位。在此之前,还得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第一步,是从贵族政治,变成贵族官僚政治。这是秦汉的事情。第二步,则是从贵族官僚政治,变成“半世袭”的士族官僚政治。这是魏晋南北朝的事情。最后,才可能通过科举制度的建立,变成完全的官僚政治,即庶族官僚政治。这是隋唐以后的事情。 由此可见,东汉末年,贵族官僚政治日薄西山之时,士族地主阶级就该粉墨登场,主导天下。历史,也就该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阶段。然而,曹操、刘备、孙权,却“第三者插足”。他们建立的,都不是士族地主阶级的政权。曹操的不是,刘备的不是,孙权的刚开始也不是。相反,那些代表士族地主的对手,比如袁绍,比如刘表,则一败涂地。直到后来,曹丕跟北方士族进行交易,孙权跟江东士族达成妥协,司马家族逐步篡夺了曹魏政权,士族地主阶级才重振雄风,历史也才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这样看来,三国,岂非插曲? 插曲不是主旋律,但未必就不好看。实际上,国人对这段插曲的兴趣,甚至超过了看待汉唐、宋元、明清。这当然也有多种原因,比如《三国演义》的添油加醋和推波助澜。不过,如果历史本身不够精彩,罗贯中他们也“演义”不了,除非弄成《西游记》。 事实上,三国这段历史也是精彩纷呈,因为它是“计划外”的。计划外,就有悬念。请问,当时有多少人能想到,曹操这个“出身不好”又“形象欠佳”的家伙,竟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这个寄人篱下一文不名的“流浪汉”,会居然成了气候?孙权这个十八岁接班的“娃娃”,又会“坐断东南战未休”?然而正是他们,折腾出了一个“三国”。 显然,计划外,有计划外的好处。好处之一,是没有思想负担,反倒会有股生猛劲儿。赵本山跟我聊天时说,一个艺术家最好的作品,往往是最初的那个。因为你没那么多准备,也没那么多顾忌和想法,傻乎乎地就上了。结果,最初的往往就是最真的。它也许很粗糙,它也许有毛病,但是它会好看,甚至     插曲不是主旋律,但未必就不好看。实际上,国人对这段插曲的兴趣,甚至超过了看待汉唐、宋元、明清。这当然也有多种原因,比如《三国演义》的添油加醋和推波助澜。不过,如果历史本身不够精彩,罗贯中他们也“演义”不了,除非弄成《西游记》。

    事实上,三国这段历史也是精彩纷呈,因为它是“计划外”的。计划外,就有悬念。请问,当时有多少人能想到,曹操这个“出身不好”又“形象欠佳”的家伙,竟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这个寄人篱下一文不名的“流浪汉”,会居然成了气候?孙权这个十八岁接班的“娃娃”,又会“坐断东南战未休”?然而正是他们,折腾出了一个“三国”。

会感人。 这是有道理的。比如三国史,无论读《三国志》、《资治通鉴》还是《三国演义》,曹操死后,就不怎么好看了。诸葛亮一去世,看下去的人就更少。又比如《水浒传》,招安以后,还看得么?好看的还是林冲、武松、鲁智深他们出手那会儿。陈丹青说,民国人物之所以特别有“范儿”,就因为民国是“新做人家”,恐怕也是这个理儿。 当然,我说的这些,大约都只是次要原因。但不因为次要,就不是原因。 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一直有朋友说,我最看好的节目,是最初的“汉代风云人物”。也许吧,也许。不过,同名的那本书,实在不能算是我的“代表作”。就连《品三国》,也不是,尽管它的发行量最大。就我自己而言,更喜欢的,还是第十一卷所收之《帝国的终结》,以及《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等等。 易中天 2010年12月2日 《易中天文集》共16卷,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卷收录《品三国(上)》一书。文集目前只在当当网有售。 本文刊载于2011年7月27日《南方都市报》,责任编辑刘炜茗

    显然,计划外,有计划外的好处。好处之一,是没有思想负担,反倒会有股生猛劲儿。赵本山跟我聊天时说,一个艺术家最好的作品,往往是最初的那个。因为你没那么多准备,也没那么多顾忌和想法,傻乎乎地就上了。结果,最初的往往就是最真的。它也许很粗糙,它也许有毛病,但是它会好看,甚至会感人。

    这是有道理的。比如三国史,无论读《三国志》、《资治通鉴》还是《三国演义》,曹操死后,就不怎么好看了。诸葛亮一去世,看下去的人就更少。又比如《水浒传》,招安以后,还看得么?好看的还是林冲、武松、鲁智深他们出手那会儿。陈丹青说,民国人物之所以特别有“范儿”,就因为民国是“新做人家”,恐怕也是这个理儿。

    当然,我说的这些,大约都只是次要原因。但不因为次要,就不是原因。

能一步到位。在此之前,还得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第一步,是从贵族政治,变成贵族官僚政治。这是秦汉的事情。第二步,则是从贵族官僚政治,变成“半世袭”的士族官僚政治。这是魏晋南北朝的事情。最后,才可能通过科举制度的建立,变成完全的官僚政治,即庶族官僚政治。这是隋唐以后的事情。 由此可见,东汉末年,贵族官僚政治日薄西山之时,士族地主阶级就该粉墨登场,主导天下。历史,也就该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阶段。然而,曹操、刘备、孙权,却“第三者插足”。他们建立的,都不是士族地主阶级的政权。曹操的不是,刘备的不是,孙权的刚开始也不是。相反,那些代表士族地主的对手,比如袁绍,比如刘表,则一败涂地。直到后来,曹丕跟北方士族进行交易,孙权跟江东士族达成妥协,司马家族逐步篡夺了曹魏政权,士族地主阶级才重振雄风,历史也才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这样看来,三国,岂非插曲? 插曲不是主旋律,但未必就不好看。实际上,国人对这段插曲的兴趣,甚至超过了看待汉唐、宋元、明清。这当然也有多种原因,比如《三国演义》的添油加醋和推波助澜。不过,如果历史本身不够精彩,罗贯中他们也“演义”不了,除非弄成《西游记》。 事实上,三国这段历史也是精彩纷呈,因为它是“计划外”的。计划外,就有悬念。请问,当时有多少人能想到,曹操这个“出身不好”又“形象欠佳”的家伙,竟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这个寄人篱下一文不名的“流浪汉”,会居然成了气候?孙权这个十八岁接班的“娃娃”,又会“坐断东南战未休”?然而正是他们,折腾出了一个“三国”。 显然,计划外,有计划外的好处。好处之一,是没有思想负担,反倒会有股生猛劲儿。赵本山跟我聊天时说,一个艺术家最好的作品,往往是最初的那个。因为你没那么多准备,也没那么多顾忌和想法,傻乎乎地就上了。结果,最初的往往就是最真的。它也许很粗糙,它也许有毛病,但是它会好看,甚至

    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一直有朋友说,我最看好的节目,是最初的“汉代风云人物”。也许吧,也许。不过,同名的那本书,实在不能算是我的“代表作”。就连《品三国》,也不是,尽管它的发行量最大。就我自己而言,更喜欢的,还是第十一卷所收之《帝国的终结》,以及《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等等。

会感人。 这是有道理的。比如三国史,无论读《三国志》、《资治通鉴》还是《三国演义》,曹操死后,就不怎么好看了。诸葛亮一去世,看下去的人就更少。又比如《水浒传》,招安以后,还看得么?好看的还是林冲、武松、鲁智深他们出手那会儿。陈丹青说,民国人物之所以特别有“范儿”,就因为民国是“新做人家”,恐怕也是这个理儿。 当然,我说的这些,大约都只是次要原因。但不因为次要,就不是原因。 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一直有朋友说,我最看好的节目,是最初的“汉代风云人物”。也许吧,也许。不过,同名的那本书,实在不能算是我的“代表作”。就连《品三国》,也不是,尽管它的发行量最大。就我自己而言,更喜欢的,还是第十一卷所收之《帝国的终结》,以及《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等等。 易中天 2010年12月2日 《易中天文集》共16卷,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卷收录《品三国(上)》一书。文集目前只在当当网有售。 本文刊载于2011年7月27日《南方都市报》,责任编辑刘炜茗  

 

能一步到位。在此之前,还得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第一步,是从贵族政治,变成贵族官僚政治。这是秦汉的事情。第二步,则是从贵族官僚政治,变成“半世袭”的士族官僚政治。这是魏晋南北朝的事情。最后,才可能通过科举制度的建立,变成完全的官僚政治,即庶族官僚政治。这是隋唐以后的事情。 由此可见,东汉末年,贵族官僚政治日薄西山之时,士族地主阶级就该粉墨登场,主导天下。历史,也就该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阶段。然而,曹操、刘备、孙权,却“第三者插足”。他们建立的,都不是士族地主阶级的政权。曹操的不是,刘备的不是,孙权的刚开始也不是。相反,那些代表士族地主的对手,比如袁绍,比如刘表,则一败涂地。直到后来,曹丕跟北方士族进行交易,孙权跟江东士族达成妥协,司马家族逐步篡夺了曹魏政权,士族地主阶级才重振雄风,历史也才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这样看来,三国,岂非插曲? 插曲不是主旋律,但未必就不好看。实际上,国人对这段插曲的兴趣,甚至超过了看待汉唐、宋元、明清。这当然也有多种原因,比如《三国演义》的添油加醋和推波助澜。不过,如果历史本身不够精彩,罗贯中他们也“演义”不了,除非弄成《西游记》。 事实上,三国这段历史也是精彩纷呈,因为它是“计划外”的。计划外,就有悬念。请问,当时有多少人能想到,曹操这个“出身不好”又“形象欠佳”的家伙,竟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这个寄人篱下一文不名的“流浪汉”,会居然成了气候?孙权这个十八岁接班的“娃娃”,又会“坐断东南战未休”?然而正是他们,折腾出了一个“三国”。 显然,计划外,有计划外的好处。好处之一,是没有思想负担,反倒会有股生猛劲儿。赵本山跟我聊天时说,一个艺术家最好的作品,往往是最初的那个。因为你没那么多准备,也没那么多顾忌和想法,傻乎乎地就上了。结果,最初的往往就是最真的。它也许很粗糙,它也许有毛病,但是它会好看,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