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屯门广场官网:6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 - 依三巴之旧城 控全蜀之左隅” “后连延于秦陇 则迤逦之荆吴” 北扼“巴梁之冲要” 东扼“蜀楚咽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7:34:24
通江县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巴中市东北部,米仓山东段南麓大巴山缺口处。地处川陕、楚蜀交界线上。居北纬31°39′~32°33′,东经106°59′~107°46′之间北与陕西省南郑、西乡、镇巴三县毗邻,东接万源市,南接平昌县,西与巴州、南江二县相依。历代旧志皆云:“依三巴之旧城,控全蜀之左隅”。“后连延于秦陇,则迤逦之荆吴”,北扼“巴梁之冲要”,东扼“蜀楚咽喉”。通江县域东西距73.3公里,南北距98.5公里,幅员4116.58平方公里,辖14个区(镇),79个乡(镇、办事处),80.2万人。
中文名称 通江县
外文名称 Tongjiang County
别 名 红军城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四川省巴中市
下辖地区 诺江镇、民胜镇等
政府驻地 诺江镇
电话区号 0827
邮政区码 636700
地理位置 中国西南、四川东北
面 积 4116平方公里
人 口 80.2万人
方 言 西南官话-四川方言-巴中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诺水河风景名胜区、王坪烈士陵园等
目录
1概况
2历史沿革
3行政区划
4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旅游资源
5经济状况
概况
综合
农业
工业
第三产业
项目建设
6历史文化
历史事件
历史名人
7风景名胜
红四方面军烈士陵园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
红军石刻标语
空山国家森林公园
诺水河风景区
临江丽峡
唱歌石林
毛浴古镇
千佛崖
8民俗文化
生活风俗
生产风俗
节日风俗
月节
9通江特产
通江银耳
通江雪魔芋
通江香菇
1概况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巴中市东北部,米仓山东段南麓大巴山缺口处,居北纬31°39′~32°33′,东经106°59′~107°46′之间。旧时有“依三巴之旧域,控全蜀之左隅”之称。全县幅员4116.58平方公里。县域东接万源市,南邻平昌县,西靠巴州、南江二区县,北连陕西省南郑、西乡、镇巴三县。县人民政府驻地——诺江镇,南距达州市150公里,距重庆市420公里;西距巴中市89公里,距省会成都市580公里,距广元市270公里;东距万源市180公里;北距陕西省镇巴县158公里;西北距南江县131公里。
县境与相邻的7个县、市、区的40个乡镇接壤,县界总长551.82公里。其中与万源市接壤界长131.48公里,与平昌县接壤界长160.94公里,与巴州区接壤界长50.98公里,与南江县接壤界长89.63公里,与南郑县接壤界长51.73公里,与西乡县接壤界长5.97公里,与镇巴县接壤界长61.09公里。县界中含四川、陕西两省接壤之界,其中省界总长118.79公里。[1]
2历史沿革
通江,商周、春秋属巴国,秦属巴郡,西汉为巴郡宕渠县地,东汉为巴郡宣汉、汉昌二县地,三国蜀及晋因之。
南朝梁为遂宁郡始宁县地。北魏正始中(504~507)侨置符阳县,同置其章郡,属巴州。西魏大统中(535~551)析始宁县地置诺水县,属巴州遂宁郡。元钦间(552~553)分始宁县地置白石县,属其章郡。
隋开皇三年(583)废其章郡,省诺水县入始宁县,以符阳、白石二县属集州,大业三年(607)改属清化郡。
唐武德三年(620)复析始宁县地置诺水县,析始宁、归仁二县地置广纳县,并属万州。七年省诺水县入始宁县,八年复分始宁县地置诺水县,并于县治置壁州,属山南西道。开元二十三年(735)六月,于壁州东三乡之地置太平县,属壁州。天宝元年(742)八月,更壁州为始宁郡,更诺水县为通江县,更太平县为东巴县。乾元元年(758)更始宁郡复为壁州,五代前蜀和五代后蜀因之。
宋乾德四年(966)省东巴县入通江县,五年省广纳县入通江县。熙宁五年(1072)废壁州,省符阳、白石二县入通江县,属利州路巴州。宋末分通江县为上通江、下通江二县,皆属利州路巴州。
元至元二十年(1283)省上、下通江县入曾口县。至正四年(1344)复置通江县,属巴州,明因之。清属保宁府,民国前期属嘉陵道。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时期,废通江县而置赤北、赤江、红江三县和苦草坝、洪口两特别区,并于通江城置川陕省。民国24年(1935)春复置通江县,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建国后属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1968年起属达县地区。1993年10月,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县从达县地区分离出来,成立巴中地区,属巴中地区。2000年12月,改巴中地区为巴中市,现属巴中市。[2]
3行政区划
通江县辖14个镇(诺江、铁佛、洪口、麻石、瓦室、涪阳、铁溪、诺水河、民胜、火炬、广纳、永安、至诚、沙溪)、35个乡(杨柏、大兴、东山、三溪、双泉、文峰、春在、三合、云昙、唱歌、芝苞、董溪、澌波、松溪、九层、胜利、板凳、文胜、兴隆、毛裕、泥溪、烟溪、沙坪、朱元、长坪、空山、青浴、铁厂、新场、陈河、草池、回林、龙凤场、两河口、板桥口)。
shadow



2014 Baidu - Data ?NavInfo &CenNavi &道道通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4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通江县属中、低山区,呈“三山夹两谷”之势,三级阶梯状构造明显,从北至南逐渐降低。北部深切割中山区海拔1500~2000米,区内喀斯特地貌形成众多地下溶洞;中部中切割中山区海拔1300~1500米;南部中切割低山区海拔800—1000米。播种耕地面积89693公顷。县内土壤共有6个土类、10个亚类、16个土属、36个土种。其中有31个土种是农业土壤,7通江县
个土种是森林土。水稻土是全县农业土壤中最大的土类,面积406858亩,占农业土壤的54%;次为紫色土类,面积194108亩,占25。8%;再次为黄棕壤、黄壤、石灰岩土、新积土等4个土类。水稻土类有3个亚类、7个土属、15个土种,其中淹育型水稻土亚类紫泥土田土属是最大的土属,有3个土种,面积193840亩,占水稻土的47.6%;次为潴育型水稻土亚类紫黄泥田土属,有4个土种,面积177021亩,占43.5%。旱作土壤有5个土类、7个亚类、9个土属、16个土种,其中最大的土类是紫色土类,面积194108亩,占旱地面积的56%。[1]
水资源
县境水系呈网状发育,河谷溪沟密布,宕(大通江)、诺(小通江)二水从北至南,纵贯北部中部区域。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7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4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理以上的4条。境内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6.9亿立方米。其中境内地下水年出露量为2.260亿立方米。县过境地表水数量较大,多年平均年径量32.8亿立方米。县水能理论蕴藏总量36.70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20.22万千瓦,占总蕴藏量的55%。[1]
气候资源
县境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适宜、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6.7℃,较历年平均气温16.6℃偏高0.1℃;年极端最高气温38.4℃,较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4℃偏低2.0℃,年极端最低气温—1.1℃,较历年最低气温—6.2℃偏高5.1℃;年总降水量1399.2mm;年日照时数1299.2小时,较历年平均1370.1小时偏少5.2%。[1]
生物资源
境内植物、动物资源丰富。年均播种耕地面积89693公顷。全县林地1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7.61%。有植物乔灌木77科308种,其中果木类13种,竹类8种,属国家一、二、三级保护树种主要有水杉、三尖杉、银杏、鹅掌楸、红豆树、领春木、华榛等14种;有野生动物(不含昆虫)331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类保护的动物主要有毛冠鹿、金雕、云豹、金钱豹、猕猴、苏门羚、林麝、大鲵、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21余种。[1]
矿产资源
金属矿藏有菱铁矿、赤铁矿、铅土矿、银矿等;能源矿藏有煤、石油、天然气、铀等。此外,石灰石、白云岩、石英石、石膏、大理石、硫铁矿、钾矿石、膨润土均有一定的分布。县境油气资源极为丰富,系整个通(江)南(江)巴(州)油气构造带的核心区域。现已探明县境天然气储量为5600亿立方米。[1]
旅游资源
通江素有“一府三乡”(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溶洞之乡、红军之乡、银耳之乡)的美称。
通江是溶洞之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诺水河风景名胜区内金童山至中峰洞为腹心地带,沿河两岸奇峰
通江县(29张)
突兀,峭壁如削,颇有桂林景致、三峡险趣,其间地下溶洞密布,洞洞相连,洞中有洞,已初步探明景区溶洞138个。其中中峰洞、龙湖洞、仙人洞、狮子洞、楼房洞、宋家洞等洞内钟乳石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状若天庭水府。堪称“天下第一洞”的中峰洞主洞长7800米,可游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更有长约10里的临江丽峡,“天铸一铜城”的得汉城,震撼清王朝统治达10年之久的白莲教通江蓝号义军驻地麻坝寨石林,“非南海即南海、不西湖却西湖”的穿云洞等景点如颗颗明珠镶嵌在县境各处。
通江是红军之乡。通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苏区。革命遗址和石刻标语遍及城乡,仅主要革命遗址多达50多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和总政治部旧址、红场、列宁公园、巨幅石刻标语等均保存完好。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为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墓地。每字高5.9米、宽4.9米的“赤化全川”石刻标语堪称“标语之王”收录于辞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等办公居住的“五一村”原貌依旧。“空山坝大捷”战场遗址已旧貌换新颜。胡耀邦、江泽民、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题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军史陈列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和“红军广场”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具有丰富的红军文化内涵。
通江是银耳之乡。通江银耳以朵大、味纯、色黄、含维生素和氨基酸种类多、药用功效显著而著称于世。通江银耳自清光绪年间问世后,芳名远播。晚清时期倍受慈禧太后的青睐,成为清廷御膳席上的珍馐。1995年,通江县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的美称。已开发出了银耳八宝茶、银耳羹等十余种系列产品。名优土特产品和中药材还有核桃、魔芋、香菇、板栗、天麻、银花、蕨菜等二十余种。罗村茶在宋代就已跻身四川八大名茶之列,翰林茶在清代就已成为皇室贡品,“天岗银芽”曾获国际博览会金奖。[1]
5经济状况
概况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亿元,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84.5亿元,增长3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3.36亿元,增长18.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18亿元,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亿元,增长1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24元,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5172元,增长17.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99‰。[3]
综合
201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亿元,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亿元,增长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5亿元,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亿元,增长14.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2亿元,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0元,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70元,增长15.5%。 [4]
农业
狠抓传统优势农业。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2万亩,总产量42.54万吨,粮油产量实现“七连增”。狠抓农业骨干产业。完成食用菌、茶叶、核桃等“5个5万亩”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核桃、中药材、水果等各类林下经济111.5万亩,实现食用菌(银耳)产值18.2亿元,水产品产值4.5亿元,马铃薯产值8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500余元,我县被省政府确立为林业产业强县、四川省农村中药工程先进县。狠抓农业特色产业。空山黄牛、青峪猪、巴山土鸡等实现规模发展,产值突破28.2亿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家庭农场25个,种植大户28家,新带动农户1万余户。空山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市首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4]
工业
201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2亿元,完成工业投资24亿元。春在绿色食品加工园完成投资7.76亿元,平整土地1850亩,园区道路、给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开工建设,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安置房、粮食产业园、春在大桥加快推进。实施工业项目32个,昶丰新型建材技改、金山茶业技改等13个项目竣工投产。高仿陶瓷、翰林茶叶500吨冷库等12个项目开工,30万吨原煤技改扩能、蜀通白茶加工等8个投资超亿元在建项目有序推进。7家企业入驻园区,入园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培育销售超亿元工业企业16家。[4]
第三产业
坚持“旅游兴县”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年共接待游客1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47亿元。完成《通江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大纲)》《诺水河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和蜀道申遗前期工作。完善提升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成功举办通江红色旅游“王坪”论坛。累计投资10亿元打造诺水河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并成功通过省检,诺水河景区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国家地质公园”称号。大力推动渠江、红岩、梓潼、玉皇坝、城西村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工作,积极推进新4家二星级农家乐评选工作,空山成功创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乡”。大力发展物流业,完成物流园区投资1.8亿元,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15家,新增限上企业29家。建设城乡商业网点31处、商贸综合服务中心6个。[4]
项目建设
牢牢把握国家投资政策走向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等重大机遇。编报基础设施项目85个、产业发展项目81个、民生项目49个,168个项目纳入重点规划,公开招标施工项目27个33个标段。千佛崖石窟造像、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等4个抢救性保护规划列入国家2014年项目计划。全年共争取各类项目300个,预计到位资金32亿元。
2013深入开展“项目突破年”活动。全年新开工项目147个,续建项目53个,竣工项目45个。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80%以上,拉动经济增长7个百分点。建设完成各项土地项目92个,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107.57公顷,实现土地收益8.75亿元。完成诺水洞天广场、防洪堤、“三路两桥一站一中心”等项目建设,“小农水”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先后开工了诺水河(临江)旅游综合服务体、诺水河镇楼子片区开发、大兴—民胜乡村旅游综合体、石牛广场购物中心、高明新区一期工程、巴山土猪全产业链开发等重点项目123个。[4]
6历史文化
历史事件
攻占通南巴战斗
1932年12月~1933年2月1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省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对国民党军的进攻作战。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率领下,由鄂豫皖苏区转移到陕西省西乡县钟家沟地区。在此,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得知四川军阀正在混战,川北兵力非常薄弱,且该地区物产丰富,地势险要,遂决定集中力量向四川发展,翻越巴山,占领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创建川陕苏区。18日,红四方面军先遣队第73师第217团进占通江县北部的两河口,守军1个连撤逃。21日,方面军主力通过两河口,进至苦草坝、泥溪场后,兵分三路迅速展开。以红73师为右翼,西出夺取南江;红10师为左翼,东出进击洪口;方面军总部率红11、红12师直趋通江城。25日,红12师先头部队攻占通江城,歼守军第7旅1个营及当地团防部队,乘势控制了以通江为中心的大片地区。
四川军阀第29军军长田颂尧见其防区被红四方面军攻入,慌忙从嘉陵江沿岸调兵堵击。其第1路和第3师第7旅进抵巴中,第2路进抵南江,企图乘红军立足未稳,反攻通江。与此同时,位于陕南的第65师亦向万源开进。红四方面军为迅速打开局面,决定集中兵力打击田颂尧部。即以红11、红12师由通江西进,在城西之恩歌咀占领阵地,给由巴中来犯的第1路以大量杀伤后,发起反击,将其击溃,乘胜追击到杨柏河、马家坪、杀牛坪一带,歼其1个多团,并继续前进占领清江渡地区。红12师与红11师第32团在挡住第1路和第3师7个团的反扑后实施反击,毙伤其1000余人,俘600人。国民党军两次受挫后,乃退守巴中城。1933年1月下旬,红12师及红11师第32团逼近巴中,守军弃城撤逃。23日,红军进占巴中城。在此期间,红11师第33团击溃第3师一部,占领通江县城西南之得胜山;红10师击溃了进抵万源县竹峪关之第65师先头部队,迫其退守万源城。红73师经瓦石铺(瓦室铺)进至涪阳坝后,以第218团沿小通江河北上,再向西进攻南江,师主力经平溪坝向南江发展。1月中旬,红73师主力从大河口突破第2路的防线,进至太平山、小尖子山时遭川军第19旅阻击,遂避开正面,留少数兵力执行牵制任务,主力迅速北上,经兴马坝到达官渡口,与先期到达的红218团会合,并迅即集中兵力进攻甑子垭、鹿角垭,激战3日,于2月1日占领南江县城。至此,红四方面军历经1个多月的作战,占领了通江、南江、巴中3县绝大部分地区,共歼灭国民党军3个团,击溃8个团,为建立川陕苏区、发展红军打下了基础。
红四方面军及时捕捉战机并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1个多月的作战中,占领了通江、南江、巴中3县的绝大部分地区,共歼灭国民党军3个团,击溃8个团,为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展红军打下了基础。
历史名人
李蕃李钟壁李钟峨
何正文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刘海清
张显杨 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吴荣政 原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
吴仕宏 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陈福章 原海军威海水警区司令员
陈彬 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
傅崇碧 原北京军区政委、北京卫戍区司令员
邓仕俊:通江县苦草坝人,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 少将 ;
朱士焕:通江县石门镇人, 沈阳军区后勤部政委, 少将 ;
吴荣正:通江县腊溪口人, 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 少将
张显扬:通江县碧溪场人 ,福州军区副司令员, 少将 ;
张荣森:中共贵州省委书记, 少将 ;
熊国炳:通江县洪口乡人,西路军政政委会委员;
郭彦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7风景名胜
红四方面军烈士陵园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原名王坪红军烈士墓,建于1934年;1985年被省政府批准更名为“王坪烈士陵通江美景
园”;2002年民政部批准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现陵园占地面积35亩,保护区面积1500余亩,安葬于此地的红军烈士达7800余人,其中师团职以上将领40人。园内建有红军烈士纪念碑1座、红军烈士集墓1座、师团将领墓40座、“英烈忠魂”展厅两个。 1988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100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2009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烈士纪念墓碑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5]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位于川陕苏区首府,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通江县城,馆舍为明代修造的通江文庙和学宫。占地面积2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
1932年12月25日,红四方面军解放通江城后,设总指挥部、总政治部于此至1935年春。这里历史地成为川陕苏通江美景
区军事、政治指挥中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等在此运筹帷幄,胜利指挥了一场场浴血歼敌的战役战斗。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建立了东起城口,西至嘉陵江,北据镇巴、宁强,南控营山、渠县,幅员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纵横23县(市),被毛泽东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个大区域”。红军也由入川时的4个师1.4万,扩大到5个军8万余人。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为红四方面军军史、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史写下了光辉篇章。
200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国家列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6]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
位于通江县城学宫,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紧密相连。旧址学宫与通江文庙(总指挥部旧址)同年代修建,其后屡有维修,全系木结构,一进四院,保存完好,1988年1月,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3年7月,川陕省工农总医院在毛浴成立,1934年2月迁往长胜啸口梁麻坝里。总医院占地8.3平方公里,下设政治部、医务处、总务处和15个病号连。原部设在聂家老屋,15个病连分布在三条长塬的15个大院子里。所有旧址原貌依存,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长先后由李敬元、陈鼎玉、王兴刚、王朝禄担任。
全院工作人员420余人,其中院部各机150关余人,医护人员270余人,有病床(通铺折合)3000余张。总医院先后收治伤病员26000余人,治愈23000余人。1934年底,总医院奉命撤离随红军西征北上。
红军石刻标语
通江境内的红军石刻标语遍布城乡,举目皆是,“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整,为根据地通江美景
各县(市)之冠”。红四方面军在创建和巩固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期间,为了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组织群众和震慑敌人,在通江境内书写錾刻了大量的石刻标语。全县74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沙溪、至诚、诺江、毛浴、芝苞、杨柏、板凳等乡(镇)的红军石刻标语最为宏大,最为集中,最为完整。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赤化全川”和“平分土地”是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赤化全川”刻在沙溪镇景家塬村左侧海拔800米的红云崖上,崖高25.9米,字高5.9、宽4.9米,笔画宽0.8—0.9米、深0.3米。
“争取苏维埃中国”是红军解放通江后,在苏区首府诺江河畔海拔342米的壁山上。所刻的第一幅标语。崖高24米,字高3.15、宽2.74米,笔画宽0.5、深0.2米。驻足红军广场隔江观望,十分壮观。[7]
空山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通江县北部,米仓山东南麓,园区面积11511公顷,最高海拔2117米。由挂宝岭原始风光游览区、天香峰森林文化游乐区、鹰爪岭森林野营游乐区、空山坝岩溶风光游览区和猴子岩峡谷风光游览区等五处景点构成。
1、挂宝岭原始风光游览区:位于空山森林公园西北部,面积2250公顷。景区内天然落叶阔叶林堆绿耸翠,莽莽苍苍,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挂宝岭由东北向西南绵延10公里,有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峰10多座。森林原始,峰岭高大雄浑,幽深神秘。
2、天香峰森林文化游乐区:位于公园西端,面积1240公顷。景区内针阔混交林遍布沟谷山岭,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荟萃。
3、鹰爪岭森林野营游乐区:位于公园西南侧,面积1983公顷。景区由长约11公里的鹰爪岭以及两个坡面组成。东面以针阔混交林为主,西面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南面以华山松纯林为主。地貌奇特,植被类型多样。环境清幽,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4、空山坝岩溶风光游览区:位于公园腹心地带,面积1289公顷。景区岩溶孤峰耸立,溶洞穿山钻天,暗河地下横贯,石林石笋宛如迷宫,颇似“世外桃源”。
5、猴子岩峡谷风光游览区:位于公园东部,面积1105公顷。景区内河流清澈,水流平缓;河谷狭窄,悬崖壁立;溶洞临渊,飞瀑悬空;常绿阔叶茂林夹岸;环境幽深神秘;猕猴溪边饮水,鹰隼穿峡掠空。[8]
诺水河风景区
诺水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巴中市通江县境内,与陕西省南郑县和四川省南江县接壤,东经107°19′42″~107°06′20″,北纬32°19′38″~32°28′57″之间。幅员面积221平方公里。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系长江支流嘉陵江水系,森林覆盖率约80%。1986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被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并纳入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
诺水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而且是巴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和红四方面军长期战斗过的地方,积淀着浓厚的民俗文化,著名的巴山民俗文化博览馆坐落于此。整个景区由“诺水洞天”、“临江丽峡”、“空山天盆”三大独立景区构成。“诺水洞天”景区位于通江县北80公里,有著名景点270余处,景区以岩溶地貌为主,地形复杂,地貌奇特。诺水河南北贯通,两岸群峰耸峙,陡壁如削,沟壑纵横,林海茫茫,山、水、泉、石、林,千姿百态,尤以规模宏大的地下溶洞群令人叹为观止,故称“诺水洞天”。景区约有300多个可供旅游参观的地诺水河风景名胜区
下溶洞,“诺水洞天”集中了128个,其中,洞内可游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溶洞有40余个。可以说山山有洞、洞中有洞。这些洞,或临清溪,或处绝壁,有的须匍匐而进,有的要潜水而入,洞中景观都保持着原始风貌。其中中峰洞、狮子洞、楼房洞、龙湖洞、宋家洞具有溶洞代表性;“临江丽峡”景区峡谷整体呈树枝状,林木茂盛,动植物众多,号称“十里长峡”,该景区目前尚未开发;“空山天盆”景区系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内独特的岩溶地貌、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空山战役遗址融为一体。诺水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四川旅游新亮点”。[9]
临江丽峡
“临江丽峡”景区位于“诺水洞天”东部,幅员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两岸陡壁如削,林深似海。谷底,一个个小潭如新月,似宝葫,被白色流水串在一起,如颗颗宝石闪闪发光。潭水清辙纯净,绝无污染,潭中游鱼历历可数。临江丽峡的瀑布皆源于半山之上的溶洞,由于山体呈钙化多层式地貌,长满苔藓,飞流直下,形态万千,比比皆是,随处可见。[10]
唱歌石林
唱歌石林又称麻坝石林,麻坝寨脉自至诚以南的门镇寺山、东迤至此,兀起一峰,顶平宽缓,沟壑交错,古木参天,树木茂密,四周为悬崖绝壁,面积约1000亩,海拔1500米,仅东西两侧羊肠小道可通寨顶。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寨北陡崖下,有一方圆1000余亩的平坝,称麻坝,石林坐落其间。陡峭突兀的青石山岗,绵亘十余里,构成通江美景
一座神秘莫测的石头城。自然造成五道石头城墙,城内大小山包120余个。城上怪石环列,犹如天兵神将,戎装戒备。而城中石林、三五成簇,参差交错。石桩、石柱高低错落,参差有致,前拥后簇,形态万千。有的首、足皆备,若人、若笔、若桥、若伞、若旌旗、若戈予、森然罗列,形象逼肖。放眼望去,有如一派森林之景,数万甲兵之状。著名石景有:“唐僧朝圣”、“仙女思凡”、“太公钓鱼”、“空山鸟语”、“石鸟归林”、“壮士出征”、“天罗地网”、“魏征面君”、“群马奔腾”、“天兵神将”、“定海神针”及“寨中寨”、“城中城”、“一百零八罗汉包”、“二十四个亮晃晃”等30余处,各种奇形怪石100余个。
景区内有唐代初年始建古庙二郎庙(俗名牛屎嵌)、门镇寺(又名红云寺)遗迹。有清代翰林太常寺少卿李钟峨墓葬;有宋朝兵部侍郎故居遗址;有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靳丰祥等靳家三将故居;有原川东北大地主、匪首靳廷元庄园。
根据《四川历史》、《通江县志》记载,嘉庆二年(1797年)六月至嘉庆三年(1798年)春天,中国白莲教川陕蓝号义军大本营设于该处。现有保存较为完好的石寨3处、寨门5道、石刻、门联2幅、碑记1座。至诚监狱的生态农业、法制教育基地正准备对外开放。[11]
毛浴古镇
毛浴古镇位于通江县东南部,北纬31°58′,东经107°18′,距县城13公里,居大通江河与圆池河交汇处,海拔340米,现有人口近2000人,是通江县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之一。
该镇旧名龙舌镇,明末兴场,其地北依鸡子顶山,扼县东、县北水陆交通要冲,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呈半岛状,旧时为县内最繁华的水码头之一。该镇历史悠久,明末设总兵大镇,清康熙三年设守备,民国初年置乡。1932年底,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置赤江县及毛浴镇于此。1934年11月1日至9日,红四方面军在此召开了连以上干部800余人参加的全军党政工作会议,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等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出席了会议,讨论了当时通江美景
的形势与任务,总结了反“六路围攻”以来的政治工作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统一了思想,鼓舞了斗志,成为至今流传的“红军精神”。民国24年(1935年),毛浴古镇为伪县政府四区区署,民国29年8月为伪毛浴乡公所治。建国后,为毛浴乡人民政府驻地,街道沿河岸线状排列,场上有明末副总府、清初守备署旧址、红军石刻标语、红四方面军政治工作会议及赤江县苏维埃政府遗址数十处。[12]
千佛崖
千佛岩摩崖造像位于通江县城西郊2.5公里处的诺江镇千佛村,通江至汉中公路通过岩前。从公路至上有四层踏道通往分布造像的石岩,造像被清末民初建造的保护性建筑遮盖,该建筑系双重檐、巴壁式,面阔五间25米;进深一间10米,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屋面,四角微翘。
据石刻题记和有关文献记载,千佛岩造像开龛于唐龙朔三年(663年),终于开元七年(720年),前后历时通江美景
57年。共造像54龛3000余身,题记6幅,碑2通,分布在崖高10米,宽53米的白砂岩石正面和左侧。正面共有28龛,多为盛唐刻造;左侧共有26龛为初唐刻造,由于在二十世纪90年代前没有采取过保护措施,致使大多风化。
196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文革”中遭到破坏,后被取消。千佛岩造像虽然破坏较重,但权威专家仍给予了高度评价。1996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保存完好的有三龛,大部分完好的20余龛。该处造像既有初唐时期的简朴,又有盛唐时期的风韵,是研究唐代建筑、彩绘、服饰、音乐、舞蹈、佛教等的珍贵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及保存价值,是祖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13]
8民俗文化
通江有地道的巴人遗风。这里有特色鲜明的川北民俗,山歌子、情歌、巴山背二歌、劳动号子等品类繁多,不分男女老少,人人能唱。其中一首“空山坝,錾子岩,婆娘娃儿穿草鞋,出门一声山歌子,进门一背块子柴”,就是通江人民生存的真实写照。
生活风俗
农家产啥吃啥。低中山区主食大米,辅以红薯、麦面、杂粮;高山区主食玉米,俗称包谷,辅以大米、麦面、洋芋、杂粮。一般日食三餐,俗称“赶三六九”。大忙季节一日四餐,午前歇气时吃糕点,名为打尖、打幺台。冬闲日食两餐,俗称“赶二五八”。荒年低山区以连麸面煮稀饭,称“羹羹”;高山区以包谷面煮稀饭,称“抹胡子”。常年热天午餐多吃稀饭。
菜食随季节变化,有泡制的净咸菜、酸菜;腌制的盐榨菜、糖榨菜;薰制的豆腐干、腊肉;干制的豇豆、洋芋片、笋干、木耳;配制的豆瓣酱、红豆腐、豆豉。常年热天午餐多吃稀饭。衡量生活水平高低,以吃肉、蛋、鱼的多少为标准。喜饮酒,凡遇节日,或客人到家,必饮酒助兴。
农村别具特色的包含有包谷细米干饭、菜豆腐稀饭和五味炒面。
包谷细米干饭先将干包谷籽淘洗去尖,磨成瓣,将瓣子存放一两天,俗称“叠瓣子”。再磨细,去其粗米和面,只取细米。用铁罐煮,水开后先放细米的三分之一,用木棒或竹棒搅匀;等煮沸后,再放细米的三分之一,待煮沸后,再放余下的细米,搅匀加盖蒸煮。煮沸后将铁罐放在火边煨烤,煨烤一阵子转一次铁罐的方向,直到煨烤干水分。包谷细米干饭松软有弹性,香气四溢。
菜豆腐稀饭先将黄豆制成嫩豆腐,然后将嫩豆腐划成小块,再放入酵子水(制嫩豆腐的水)稀饭内煮。吃时,加油辣子、葱蒜姜椒等佐料。营养丰富,老人最喜吃,有“菽水养亲”的情味。
五味炒面用炒熟的黄豆、燕麦、包谷、花生、核桃米磨成面粉。吃时,加入葱、椒等佐料,用开水冲或用凉水拌成糊状。炒面久藏腐,便于携带,随处可吃,别有风味。
城镇居民买啥吃啥,不重视粮菜的储备,包含品类及丰厚程度均胜农村。建国后,机关单位早餐多为稀饭、馒头;中、晚餐较丰盛。
生产风俗
迎春耕有迎春试耒、说春、破犁、积阳尘、铲山灰等俗。
迎春试耒:民国前,县官于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仪式,预先备一纸扎春牛,再扎一芒神牵牛在手,置于县衙大堂。届时,二十八宿仪仗队、芒神、春牛导引在前,县官坐轿在中,其他官吏、春官等人跟随在后。锣鼓喧天,喝道至城东郊春长坪。先观看斗牛。将两头牯牛牵至坪中,尾系火炮。点燃惊牛,引起牛斗,以乐观众。再驯牛就耕,县官扶犁,叱牛犁地,往返三次,以示政府重农。最后由春官手拿木雕小牛、香炉架,上系麻丝,演唱春词,说吉语。
说春:民国时期,每年立春前后,说春人头戴春官帽,手端春牛,带上“皇历”(历书)到乡间出售,称送春帖。每到一家,站在堂屋门前,说唱迎春词一类吉利话,主人便拿钱或米买“皇历”。女主人拿一绺白麻缠在春牛头上,以示女织之勤。
破犁:民国前,农民在正月里耕第一次田地时,先将“刀头”(煮熟的一块方型猪肉)和敬酒摆在地头,点香烛、化纸钱,向地叩拜,祈祷一年耕作顺利,庄稼丰收。然后才扶犁破耕,开始新一年的农事活动。
保青苗:为保庄稼不受病虫和鸟兽危害,流传有唱青苗戏、赶萤火虫、忌土蚕戊、忌雀几戊、扎草人驱雀、点香驱兽、涂白灰驱兽等多种风俗。
扎草人驱雀:播种后和谷物将成熟时,在田间地头扎草人,身穿烂衣服,头戴烂耸笠,手执挑着笋壳或禽皮的竹竿,或执点着香的假枪,以驱赶麻雀或其他害鸟。
涂白灰驱兽:用石灰或白柴灰涂在地里的石头和树干上,或专制木牌涂以白灰插在地里,以吓唬野猪、拱猪、野兔等不在晚上损坏庄稼。
抗旱魔:建国前的抗旱活动多带迷信色彩,其俗有祈雨、戽潭、取水、呼天、撵旱魃、耍水龙、唱雨戏、禁屠宰、晒川主爷等。
呼天:旱象最烈时,农民会集在一起,光头赤脚,手执柳条.由一人领唱“呼天词”,众人随声唱和。一路悲声撕心裂胆,惨不忍闻,以示向天求雨的殷切。
撵旱魃:旱象严重时,农民集会撵旱魃。一人纹身涂面装早魃,其余人放火枪、拿棍棒四处追赶,直到把“旱魃”赶出本境为止。
耍水龙:用柳条扎成九节龙形,由一群剽悍青年赤上身,举柳条龙在烈日下挨家玩舞。各农户先备好水,水龙到时以水猛泼。玩龙者左遮右挡,直至水完方停。耍完后将水龙掷于山涧或河中。
晒川主爷:农民集会川主庙,将川主菩萨塑像抬到烈日下曝晒,促神催天下雨。
重园艺:种菜、种麻、栽花、培育果树等,有烧头、露壳、放苦水等俗。
烧头:立春后,把干草、木叶铺在黄花、青麻、韭菜地上,用火焚烧,称为“烧头”。实为施肥、除草,促新苗茁壮嫩绿。
露壳:种豇豆、四季豆、花生和栽蒜时,剥去的荚和皮壳不准烧掉,全撒在大路上。认为撒在路上让人踩踏,可多结实。
放苦:水果树在春天上水时,用刀在树皮上砍些小口,称放苦水。过小年给果树砍口喂饭,是给果树放苦水的另一种形式。
护耕畜:农家特别注重保护耕牛。削牛踢、扎牛鼻、教牛、用牛、防牛奔青和打滑,均有一定之规。
扎牛鼻:时间固定在三月三、九月九,认为此时扎的牛鼻不臭。牛鼻扎后,其扎针插在人的腰杆里,不再插在头上,防牵牛时牛望头。
教牛:在冬腊月及正月教牛,不准在青蛙叫时教牛。认为在青蛙叫时教出的牛,使用时气喘、吐白泡。
用牛:惊蛰节不使役耕牛,认为是日使役,牛的骨节响,易扭伤。
祈丰收:民国前,农家为获丰收,常祈于神灵,较普遍的是春祈、秋报、敬新、做青苗会、做牛王会等。
秋报:农民为报本,秋收后做秋报大王会。民国时期,在一乡中按保轮流办会。一保中以中心大庙为会址,延请文武两坛职业者设坛请水,申文达表。最大的活动是缥香。各户青壮年参加,数百人上路。人们用大轿抬着执年大王爷、瘟祖菩萨,扮八仙、孙悟空、猪八戒及判官、小鬼,举着旌旗雨伞、金瓜月斧。一路吼声喝道,锣鼓、枪炮、乌梢鞭的响声不断,在总管、会首带领下,到各保大庙拈香礼佛,空耗民财。
敬新:谷收、麦收后,农民吃第一餐新米、面时,先在院内设香烛案,供奉新米饭或面食于上,主人望空叩拜,并呼:“天老爷,尝新哕!”
节日风俗
年节:过春节称过年,县俗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日都是民间过年时间。有过素年、办年货、团年、辞旧年、迎新年、拜年、破五、过小年、闹元宵等活动。
过素年:腊月二十三,晚餐忌吃荤,称过素年。入夜,民间妇女备香盘灶碟,点清油灯,焚香化帛,祈灶君“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
办年货:腊月将末,各家购买或自制过年的吃穿用品,称办年货,又称办过年东道。
团年:同宗亲属团年多在腊月最末一天的中午或晚上,几家团聚共餐,也有同院团年的。机关单位提前团年,团年后再放假过年。
辞旧年:有打扬尘、除污秽;写春联、贴年画;祭神明、祭祖先;还有换神榜、贴门神、封门等俗。过年的晚餐称年夜饭,多数家庭与团年合一,饭菜特别丰盛,吃不完,以示“有余有剩”。晚上守岁,一家人围着一堆柴火,畅叙通宵,对旧年依依惜别。
迎新年:新年第一天,子夜刚过,各家便鸣炮祭神,称出天行;争担第一挑水,称抢银水;老人说鬼怪虎狼,称放快。清晨,小孩给老人敬烟拜年,老人给小孩散糖食或喜钱,互相祝福。早餐多吃汤圆,或吃剩饭菜,忌吃粉条、灰菜、豆芽。饭后或打牌、下棋,或踢毽子、荡秋千,或游山、逛街,全凭自己喜好,娱乐尽兴。
拜年:正月初一不到亲戚家送礼拜年。俗谚:“初一不出门,初二慢慢行,初三四里拜四邻。”春节期间除走亲访友拜年外,不少乡村,特别是城镇,扎龙灯、狮子、彩船、车灯,从初三到十五挨家挨户拜年。主人放鞭炮相迎.并待以烟茶糖食,或以喜钱致谢。
破五:正月初五,商店开始营业,干部、工人上班,农民下地生产,俗称破五。
过小年:正月十四,家庭和机关均聚餐,称过小年,少数地方称过大年。建国前,农村有请神、送童子、逐鼠、送跳蚤、放河灯、喂果树等多种活动。喂果树、放河灯的习俗至今犹存。
闹元宵:正月十五元宵节,有闹元宵、观花灯活动。晚上,龙灯、狮子、彩船、花灯齐出于街道,人们用鞭炮、焰花烧耍龙灯的人。狂欢半夜之后,各种花灯均拆除烧掉,称倒灯。春节活动到此结束。
月节
清明节:建国前,族长于清明这天在祠堂召开合族祭祖会。向列祖列宗跪拜后,族长讲论名伦族风,公布清明会收支,按族规调处族内纠纷。会后人祖茔扫墓、挂青。最后聚餐,称吃清明会。建国后的清明节,不少家庭仍到先辈坟前挂青、扫墓。部分中小学校组织师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献花、栽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名端阳、重五、端节。各家在门上挂菖蒲、陈艾。午餐吃包子、粽子,饮雄黄酒。或找到癞蛤蟆倒吊于屋侧,意在驱毒避邪。县城和沿河部分场镇举行龙舟赛、游泳比赛活动。建国后,县武装部和体委曾在端午节举行过数百人武装泅渡比赛,县体委举办过端午节游泳竞赛。农村因端午正值大忙季节,多改在五月十五过端午,亦称大端午。凡青年夫妇,多选择在大端午回娘家送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名月半节。建国前,各家各户于十四日晚上在中堂供起“信袱”(纸钱),焚香秉烛,迎祖魂回家。也有在十四或十五日晚上泼水饭于十字路口,或请佛教徒办盂兰盆会,俗称赏孤。建国后,乡人仍慎终追远,保留化纸钱祭祖的习俗。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农户做糍粑,城镇居民买月饼。也有青年夫妇或未婚女婿到岳丈家送礼贺节的。是夜若皓月临空,合家围坐院中赏月,或吟诗唱歌,或讲故事,兴致满怀。喜庆中秋佳节之俗,今胜于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国时期,家家户户煮曲酒,装至腊月底才烤,称重阳酒,亦用糯米做醪糟,装坛封口,过年才食用。建国后,私人不煮曲酒,做醪糟者亦少,但城镇秋游登高的人越来越多。
游壁山:县城及附近居民有“三月三游壁山”习俗。此俗始于唐,盛于明清,旨在纪念唐宰相郑畋、南宋“开国将军团练使”向俭、明监察御史向种、通判向阁等历史名人。建国后废止。自踟年代起,以春游形式渐次恢复游山活动。
红军入川纪念日:1932年1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转战人川,进入县北两河口,开辟了以通江城为首府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建国后,全县人民每逢12月18日,以开座谈会、祭扫烈士墓、参观军史陈列馆等多种形式纪念红军的丰功伟绩,发扬红军的创业精神。1982年12月18日,达县地区“红四方面军入川五十周年纪念会”在诺江镇召开,到会老红军、根据地各县代表及县城机关干部1000余人,盛况空前。[14]
9通江特产
通江银耳
通江银耳,食用菌品种,中国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主产于四川省通江县得名。通江是银耳的发源地,“中国银耳之乡,通江银耳以其独到的质厚、肉嫩、易炖化和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而享誉海内外。
通江银耳子实体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多糖体、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铁、磷、钙、镁、硫等微最元素。同时
又含12种人体需要而可以在体内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入人肺、脾、胃、肾、大肠经,有滋阴补肾强精、润肺生津止咳、清热润肠益胃、补气和血强心、壮身补脑提神、嫩肤美容抑癌等功效。主治肺热咳嗽、肺燥咳嗽、虚痨咳嗽、久咳喉痒、痰中带血、久咳伤络、肋痛及肺痈、肺萎、月经不调、肺痨、胃炎、大便秘结、大便含血、水泻、痢疾、面部黑斑、癌症、肿瘤等病症。[15]
通江雪魔芋
通江雪魔芋种植在海拔800—1700米的山区,无污染,是天然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出的魔芋精粉品质好、色白、粘性强、味美、出粉率高,膨胀系数高,富含葡甘露聚糖。每年都有大量客商来通江购鲜魔芋2000多吨。台湾客商在通江办的魔芋加工厂加工的精粉及系列产品畅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缅旬和台湾、香港、澳门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6]
通江香菇
产于大巴山崇山丛林之中的通江香菇,是名符其实的山珍。通江香菇,肉质丰富,味道鲜美,香气浓郁,营
养丰富,素有“菇中之王”的美称。据考证,通江香菇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通江食用菌家族中产量最大的品种。通江香菇按生产季节分为秋菇、冬菇和春菇3种;按品质不同又分为花菇、厚菇和薄菇3种,其中以花菇最优。花菇体小肉厚,香气足、味道好,营养价值特别高,厚菇品质仅次于花菇,薄菇质量较差。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高级保健佳品。[17]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通江县(29张)
词条图片(11张)
1/1
参考资料
1. 自然地理 .通江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013-08-9].
2. 历史沿革 .通江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013-08-9].
3.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通江县人民政府网.2013-1-21[引用日期2013-08-9].
4.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通江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014-04-9].
5.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管理局网.2013-3-13[引用日期2013-08-9].
6.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旧址纪念馆 .通江县旅游网[引用日期2013-08-9].
7. 红军石刻标语 .通江县旅游网.2012-8-2[引用日期2013-08-9].
8. 空山国家森林公园 .通江县旅游网[引用日期2013-08-9].
9. 诺水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通江县旅游网[引用日期2013-08-9].
10. 临江丽峡 .通江县旅游网[引用日期2013-08-9].
11. 唱歌石林 .通江县旅游网[引用日期2013-08-9].
12. 毛浴古镇 .通江县旅游网[引用日期2013-08-9].
13. 千佛崖 .通江县旅游网.2012-8-2[引用日期2013-08-9].
14. 民俗风情 .通江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013-08-9].
15. 通江银耳 .通江县旅游网.2012-8-4[引用日期2013-08-9].
16. 通江雪魔芋 .通江县旅游网.2012-8-4[引用日期2013-08-9].
17. 通江香菇 .通江县旅游网[引用日期2013-08-9].
词条标签:
地理省市四川巴中中国国家级贫困县中国地名四川县区四川行政区划国家级贫困县县 ,行政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