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坐飞机:0926中国平安再演9.26魔咒 暴跌或源于外资恶意做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6:15:59
中国平安再演9.26魔咒 暴跌或源于外资恶意做空
www.stockstar.com 2011-9-26 18:32:24证券之星
  编者按:国际热钱前期全面做空欧洲股市后,终于将黑手伸至亚洲。周一亚太股市全面暴跌,泰国股市单日下泻超9%。在大中华区股市,恶意做空的外资选择沽空的目标是中国平安,这直接令A股在周一再度创下本轮回调的新低。正如三年前的2008年9月26日,中国平安以单日8%的暴跌,成为了中国被全球金融海啸卷入其中的标志性事件;三年后的今天,再度成为外资做空中资股票的工具,利空传言纷纷,股价单日下跌至一度跌停。本轮暴跌的幕后推手是否浮现?外资通过做空A股来套利,究竟会不会影响到中国对本国金融市场的定价权?中国政府又是否到了必须出手的地步?    

  
    =====本文导读=====

  【暴跌内幕】中国平安放量大跌 三年后再演9.26魔咒(本页)
                中国平安:未发现有对冲基金狙击
                暴跌的幕后推手:外资恶意做空 试探中国底线

    【做空中国】银行成“做空中国”新工具惠誉是居心叵测or不懂?
                淡马锡减持中资银行股 地方债成外资做空中国新工具
                查诺斯再抛“中国崩溃论”对冲基金缘何老惦记中国?
                这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警惕中国被长期做空

    【后市解析】三因素导致调整周期变长
                IPO三巨头轮番来袭 A股何去何从
                两因素暗示节前不会深度下跌 2357点可能构成节前新支撑
                国信证券:中长期看市场正在构建底部

    【中国必胜】六问中国经济开篇语:经济转型将给中国与世界带来新机遇
                六问中国经济之一:中国是否进入“高通胀”时代?
                六问中国经济之二: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仍保持强劲动力?
                六问中国经济之三:地方政府负债率水平是否仍在安全区?
                六问中国经济之四:中国概念股为何在华尔街遭遇
                六问中国经济之五:中国经济是否会“硬着陆”?
                六问中国经济之六:中国是否有能力担任世界经济的
                六问中国经济结束语:中国将成为世界发展的最大引擎

  =====本文阅读=====

  中国平安放量大跌 三年后再演9.26魔咒

  三年前的9月26日中国平安A股大跌8.25%,时隔三年该股再演9.26魔咒,A股重挫9.58%,H股跌幅更在13%以上。对于传闻中的种种利空,研究员们纷纷表示难以证实。不过有分析师表示,空头在借机制造恐慌气氛,A股底部临近。

  中国平安早间交易中段股价急跌,H股最多曾跌逾13%,中国平安A股一度冲击跌停板,收盘报34.37元,跌9.58%。

  巧合的是,三年前中国平安A股大跌8.25%,此后的一个多月又再度跌去3成。历史会重演,但不会重复。

  对于平安的暴跌,市场有多种利空传闻,主要包括:1、比利时富通集团爆发财务危机导致股价暴挫,导致手持富通股票的中国平安投资浮亏超过160亿;2、受绿城信托业务被查影响,平安作为绿城主要信托融资伙伴,被大基金减持;4、汇丰可能正抛售所持平安股权;5、中国平安可能再融资;6、保险公司面临差别化车险开发机制;7、中国平安200多亿参股的意大利国家银行面临破产。

  对于上述传闻,平安工作人员否认了参股意大利国家银行的说法,同时表示公司对富通银行的投资早已计提减值准备,富通破产与否对平安无任何影响。

  包括招商证券、湘财证券、兴业证券在内的多位研究员也对新浪财经表示,传闻并不能作为股价暴跌的依据,目前难以证实上述任何消息。

  招商证券保险行业分析师罗毅认为,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确实存在,但这只是基金等机构考虑减持的一个方面,保险股的暴跌不可持续。

  而对于近期企业债价格持续下挫会否影响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的收益问题,湘财证券保险行业研究员戚海鹏认为,企业债价格下跌伴随着债券收益率的上升,对债券持有者而言,短期确实是利空,但长期看反而是好事,其持有的收益率将上升。

  对于中国平安的大跌,湘财证券策略主管徐广福认为,这是空头在借机制造恐慌,市场可能会因此砸出底部。“虽然2400不一定是最低点,但如果看三个月或者半年以上,这里或许就是最好的买点。”

  上述观点并非没有赞同者。华宝证券策略分析师顾言也认为,市场最低可能会摸到2320左右,之后A股会有技术性反抽。不过他认为一些指标股如保利地产会继续创出新低,技术性反抽。民间高利贷的崩盘,也会把部分资金往股市转移。

  回顾08年股市可以看到,在2008年9月26日中国平安大跌后,尽管中国平安自身继续下跌30%左右,但A股大盘在此后1个月左右探明底部,此后上演了一波大反弹。(新浪财经)


 中国平安:未发现有对冲基金狙击

  9月26日,中国平安新闻发言人盛瑞生与腾讯财经电话连线时表示,目前公司一切正常,未发现有对冲资本对公司港股进行异常交易。

  9月26日,中国平安H股跌13.2%至42.75港元 曾泻15.23%至41.75港元,创52周新低。H股的跌势传向A股,使得中国平安A股当天大跌9.58 %。

  对此,市场传闻,关于中国平安股价跳水,一是比利时富通集团爆发财务危机,导致手持富通股票的中国平安投资浮亏超过160亿元;二是受绿城房地产信托业务被调查影响,平安作为绿城主要信托融资伙伴,被大基金减持;三是汇丰银行可能正抛售所持平安股权;四是中国平安资本金下降,可能引发大额再融资。

  不过中国平安一位内部人员否认上述说法,他在电话中指出,关于投资富通集团的浮亏,已经在2008年的财报中进行了足额计提,这一事件不会对中国平安目前的股价构成影响。

  从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基金经理姜广策在微博中引用券商的解释,称汇丰减持中国平安,并不可信。绿城信托规模小,且没有用自有资金投资,难以掀起大风浪。他怀疑,中国平安大跌,是香港对冲基金的大量空头所致。

  他在微博中指出,上周五,香港安硕A50ETF卖空金额占比高达33.04%,有大鳄在香港做空A股,且这股力量几乎屡次都能得手。国内市场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提款机。意指中国平安被对冲基金狙击。对于这一说法,中国平安内部员工指出,似乎此次大跌确实是由香港市场引发,同时该员工强调,公司内部并无异常,平安内部于9月26日中午休息时间查看市场行情,才发现有此事件。

  针对对冲基金狙击一说,盛瑞生表示,没有发现对冲基金做空中国平安。

  同时9月26日晚间,有市场传言,中国平安或有高层变动。盛瑞生表示,目前管理层稳定,公司运作一切正常。(腾讯财经)

外资恶意做空 试探中国底线  

  一、格局点睛

  1、短期格局:周小川在双休日表示,货币政策方向保持不变,但表述方式更改为稳定物价提防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这在当下的全球经济颓势中,经济大的波动也只能是向下。基于行为分析,这意味着,中国的确有可能预留着提振经济的后手。但在周一,亚太区股市全面暴跌,尤其是泰国单日下泻超9%。国际热钱前期全面做空欧洲股市后,终于在现时将黑手伸至亚洲。在大中华区股市,恶意做空的外资选择沽空的目标是中国平安,这直接令A股在周一再度创下本轮回调的新低。如果管理层仍对金融动荡视而不见听之不闻,那么短期A股仍将在低位剧烈震荡。

  2、中期格局:三年前的2008年9月26日,中国平安以单日8%的暴跌,成为了中国被全球金融海啸卷入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当时中国平安暴跌的理由,是接近200亿元购入的富通集团被巨额计提坏账。而三年后的2011年9月26日,中国平安再度成为外资做空中资股票的工具,利空传言纷纷,股价单日下跌至一度跌停,创下年内新低。随着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业务的展开,外资已经可以通过做空A股来套利,目前也就仅差国际板这个版图,中国就有可能全面失去本国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如果立足于基本面分析,目前当然找不到任何大举做多的理由。但在外资一而再、再而三地通过做空中资股票来获利,令中国政府与中国投资者蒙受实际损失之际。中国政府已经距离自己的底线越来越近,如果出于行为分析,中国政府已经到了必须出手,稳定本国金融秩序的时机。这既是国家战略安全,也是国家的颜面。

  二、后市走势

  最新综合情绪指数由前期的20下跌至目前的19。从数据本身看,短期内市场情绪仍然是极度恐慌,难有积极进场抄底的集体行为。

  数据显示,两市今日的总成交金额为1131.48亿元,和前一交易日相比减少153亿元,资金净流出约69.9亿。市场在2400以下,数度组织企稳反弹,但因为平安等保险股暴跌而无功而返。由于短期技术指标已经严重超卖,因此在这个环境下,实不宜再在技术面大举看空。

  三、对应策略

  1、应对策略:维稳政策在陡然升温的外围颓势前,显得缩手缩脚的,不敢尽力施为。因此,判断市场走势,一个是维稳力度,另一个是外围下挫幅度。若维稳增强而外围跌势放缓,则尽力做多。若维稳力度不改,而外围下跌依旧,则继续看弱势震荡,仓位维持在5成左右。若维稳力量下降,外围也不止跌,则回到看多不做多的状态中。短期内,应该处于第二种状态中。

  2、机会板块:成长型中小企业、投资拉动型企业,如高铁、保障房、核电、水利、机械水泥。

  3、风险板块:地产。

  四、每日行为分析

  外资每次做空中资股票,总会从权重股里面下手。在A股里面,权重最大的是两桶油,以及三大行。但在香港市场,对国企股指数权重影响力最大的却是中国平安与招商银行。这就能解释,为何今天中国平安与招商银行短期利空突然云集,然后市场就大举下挫,幕后黑手显然主战场是港股的股指期货与认沽涡轮

  「策略回顾」我们近期观点,近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政策维稳乃至对冲的概率也显著增加,将会推动市场出现中期底部。(广州万隆)

 银行成“做空中国”新工具惠誉是居心叵测or不懂?

  编者按:送走酷暑,中秋国庆双节将至,大多数国人都提前感受到了节日轻松喜庆的气氛。此时,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之一惠誉再发中资银行风险警告,称坏账或致中国评级下调。做出这一结论,显然惠誉是无视了最近中国银行业完美收官的半年报数据。业内人士表示,评级机构此时再“唱空”中国需警惕,要么是居心叵测,要么根本不懂中国。

  一次次“唱空”

  据报道,惠誉亚太区主权评级团队主管Andrew Colquhoun对媒体表示,中国本币债评级可能在未来12至24个月遭到下调。惠誉认为中国银行资产质量将出现实质性恶化,如果未来12至24个月内银行系统问题按预期那样扩散甚至更糟,惠誉就可能下调中国信用评级。此次惠誉再度“唱空”中国银行业的理由,依然是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偿还风险和房地产行业泡沫风险。

  Andrew Colquhoun称,地方债务包袱将导致银行资产很大程度受损,如得不到控制必然招致政府干预,这一切对银行造成的负担有多大仍不清楚,而这种不确定性本身便是很大的风险。此前,惠誉也曾指出,由于房地产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几乎关联各个领域,房地产贷款风险已成中资银行资产的最大威胁。

  实际上,惠誉“唱空”中国银行业在最近半年已不是第一次了。先是称中国银行业在平台贷、房地产贷款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产质量面临严重恶化风险。再后来,又高调宣布由于在过去两年贷款激增之后对中国金融稳定性存在担忧,惠誉在4月份将中国长期本币债务评级前景下调至“负面”。目前,惠誉对中国的评级是AA-,为第四高等级,同欧元区危机国家意大利处在同一水平,比西班牙稍差一级。

  业绩报告视而不见

  然而,就在上周,上市银行的半年报刚刚完美收官。A股16家上市银行总资产规模在不断扩展,平均增速达11.3%。截至2011年6月30日,16家银行总资产规模达705353.74亿元人民币,共赚得净利润4611.94亿元。同时,资产质量逐步好转,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普遍出现双降,各银行关注类贷款转向不良贷款的迁徙率很低。因此,上半年银行业的业绩被国内舆论界誉为“史上最好的银行半年报”。

  对于惠誉担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问题。根据目前掌握的数据,工行平台贷款余额高达9340亿元,农、中、建分别也有5301、5315、5800亿元,绝对额看着很高,但占四大行贷款比重分别只有12.74%、10.22%、8.55%、9.69%。从半年报来看,这一类贷款目前的资产质量非常好。建行、中行、农行的平台贷款不良率分别为1.1%、0.17%、1%。其它各银行情况也大致相似。据报道,这些银行的地方平台贷款中,有现金流全覆盖和基本覆盖的比重均超过90%。房地产贷款主要取决于对未来房价的预期。银行的房地产批发及零售贷款多数都用房、地做抵押,实际抵押率一般低于70%。从半年报看,各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不良率都很低,房地产贷款占比在10%左右。

  可以说,惠誉的评判几乎无视了上述中国银行业的数据,但并国际上也不乏持有不同的观点者。就在最近,在英国《金融家》杂志发布“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今年共有三家中国银行进入排行前10名,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排在第六位;中国建设银行,排在第八位;中国银行,排在第九位。中国农业银行的排名也从去年的第28位上升到今年的第14位。

  “做空中国”的新工具

  对于惠誉再发中资银行风险警告,更有有分析人士指出,在欧美债务危机此起彼伏之际,欧美银行股近几周持续暴跌,评级机构此时再“唱空”中国(中国目前经济增速仍保持在10%左右、银行业总体稳健)则需警惕。

  在今年7月初,国外机构频频针对中国地方债问题指出中国银行业风险。数据显示,追踪中国概念股的i美股中概30指数一周涨幅达到了惊人的15.3%。这表明此前在美国被“围剿”的中国概念股似乎已被华尔街“遗忘”,而“中国地方债”成为国外投资机构“做空中国”的新工具。还有人士猜测,通过“唱空”的声音不时配合,辅助“做空”中资银行股的操作,投机机构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投机操作,实现逢低吸纳。

  也有业内人士评论,外资在本世纪初唱空中国银行业已经表明,要么他们是居心叵测,要么他们根本不懂这个体制,总是在静态的看问题。(中国经济网)

 淡马锡减持中资银行股 地方债成外资做空中国新工具

  7月6日晚间,淡马锡新闻发言人确认已经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了减持。一石激起千层浪,淡马锡的减持之举,立刻牵动了市场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忧虑神经。

  近期外国机构频频针对中国银行业及中国经济释出警告之声。从中国概念股到中国地方债,“做空中国”的工具正在悄然转换。

  正常市场操作?

  昨日,淡马锡控股出售中行股份的价格较周二收盘价折让6%,出售建行的价格折让3.4%。消息人士透露,淡马锡通过此次抛售两家中资银行股份套现285亿元。昨日,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对媒体表示,淡马锡只是出售了建行的一部分股权,可能是出于持股组合或者现金平衡的考虑,并不会影响建行与淡马锡的关系。

  对于淡马锡此举,外界分析莫衷一是。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机构投资者买入卖出是正常的市场操作,并不意味着淡马锡看空中资银行股。”一位银行业内分析人士也认为:“淡马锡的减持交易完成得相当快速,表明另有投资者迅速接盘,说明中资银行股在市场的接受度仍比较好。”

  此前社保基金将其在工行的持股比例从17.02%减持至16.98%,套现2亿港元。因此,紧接着淡马锡的减持举动进一步引发了市场对于中国银行业的负面情绪。不过,另有机构认为这是投资中资银行的好时机。第二季度,有近30亿元保险资金持续加仓工行、中行等中资银行股。

  华尔街紧揪不放

  “当然,近期国外机构频频针对中国地方债问题指出中国银行业风险,因此,不排除淡马锡抛售中资银行股份是出于对中国银行业地方融资平台问题的敏感反应。”孙立坚同时表示。

  数据显示,追踪中国概念股的i美股中概30指数上周涨幅达到了惊人的15.3%。这表明此前在美国被“围剿”的中国概念股似乎已被华尔街“遗忘”,而“中国地方债”成为国外投资机构“做空中国”的新工具。

  据悉,华尔街对中国地方债的炒作始于路透社6月初的一篇报道,该报道称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今年计划清理3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在内的国有银行将被迫承担损失。

  此外,标准普尔、惠誉以及高盛等外资机构开始对中国地方债危机紧揪不放。渣打银行分析师王志浩推测,至少有4万亿-6万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工具债务将最终无法偿还。“总有一天,中央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预地方债务这一巨大窟窿。”

  法兴银行一篇报告表示,按照路透社描述的救助规模,中国清理3万亿元地方债相当于美国不良资产救助计划规模的1.5倍,“这暗示中国遭遇的危机可能是2008年时美国的1.5倍”。

  最新的威胁则来自于国际评级机构穆迪7月5日发布的报告。报告称,约有3.5万亿元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没有在国家审计署报告中提及,由于缺乏全局性的处理方案,银行的信用前景可能因此而弱化。穆迪称,考虑到目前没有清晰的方法应对地方债问题,该机构对中国银行系统的信贷展望可能会转为负面。穆迪预计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规模占总贷款规模的比例可能会升至8%-12%之间。

  不过,郭树清认为,整体上地方平台融资10万多亿元,或者更多,与40万亿元的GDP相比不高,而且中国财政增长收入很快。另外,地方政府无公开发债,债务负担不重,且平台贷款多用于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设施上。因此,目前中国银行体系不需要救助方案。

  法国巴黎银行分析师陈睆明表示:“中国银行业盈利增长强劲,其资产质量仍将保持稳定,市场夸大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上述分析人士同样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速出现放缓的情况下,国外机构对于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反应容易过度,但是中国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整体是可控的。”(国际金融报)

  查诺斯再抛“中国崩溃论”对冲基金缘何老惦记中国?

    曾因做空安然而闻名世界的对冲基金巨头、“卖空大师”吉姆•查诺斯近日再度发表对中国银行、地产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和债务情况指手画脚。他曾从09年开始做空中国,2010年初更是抛出耸人听闻的中国楼市泡沫超过迪拜1000倍,去年还一度抛出人民币将大幅贬值,现在他又称中国经济会出现零增长,中国债务规模超过了那些欧猪国家。

  对冲基金Kynikos Associates基金创始人,著名空头吉姆•查诺斯(Jim Chanos)认为,中国面临一个潜在的巨大银行债务问题;如果未来这个信用危机爆发,坏账减计将使得目前中国9%年均增长降低到“零”。

  查诺斯1985年创立自己的基金公司Kynikos Associates Ltd,专注卖空。Kynikos在希腊文中意指“愤世嫉俗”,这也暗示了查诺斯的投资风格,他坚持使用怀疑的眼光分析上市公司,并以做空的方式在有问题的公司中获益。

  2001年他因为卖空安然而闻名世界。在金融海啸的2008年,很多著名对冲基金损失惨重,而查诺斯的空头头寸则帮助他赚取了50%的回报,其管理的资本达到70亿美元。一年前,查诺斯称中国的房产泡沫超过迪拜1000倍,并表示在做空中国,被中国人所熟知。

  之后查诺斯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看空中国市场和经济的言论,自己博得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争议。查诺斯多次指出,中国经济已经且正在显露切实的疲软迹象,房地产领域尤其如此,中国经济甚至可能陷入衰退。他的研究团队去了中国,回来后告诉他,做空中国房地产的赌注可能下得还不够大。今年5月查诺斯还曾表示,如果能借到股票的话,他会做空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

  在周二(9月20日)美国一个电视采访中,在被问及中国政府的财政状况时,查诺斯说:“中央目前不直接拥有大量债务,而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以及和那些辅助性的借贷工具背负着大量债务,规模正在迅速增长。这意味着政府最终要支持所有这些债务。我们推断,最近一段时间内中国政府的债务GDP比,已经从100%增长到了200%。如果没有更坏情况的话,这一令人惊愕的数字已经达到了欧洲目前的水平。”

  在谈到中国楼市泡沫最近的演变时,他认为:很惊奇的是中国楼市今年,甚至可能到处都显得不那么强劲。开发商正在受到挤压,他们正在从黑市寻找贷款,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如同这个国家其他一切迅速膨胀的东西一样在飞速壮大。

  监管人确实想插手解决问题。同时地方政府也有动机让这场游戏能玩下去。所以地方会继续那些项目,继续提供借款,而中央政府的遏制措施同样将继续。

  查诺斯继续看空中国的银行、房地产,那些向中国出售大宗产品的公司,任何与房地产相关的仍旧维持空头。

  最后查诺斯还认为,如果中国坏账问题未来的爆发,将使得中国经济增速将陷于停滞。“许多人估计中国半数新增贷款将成为坏账,事实上中央政府去年甚至表示这和地方政府有关。如果我们假设中国今年新增信贷相当于30%-40%的GDP,其中15-20%成为坏账,假设回收率50%(就是7.5-10%的损失)。这意味着在考虑债务减计后,中国可能就没有增长了。很有可能中国在未来必须减计一些东西,所以其9%的增长未来可能是零。”

  查诺斯唱空中国也做空中国。他曾在一个会议上列举了他做空的股票,其中包括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房地产开发商保利香港(Poly HK)。

  此外,查诺斯相信,中国一些银行过度向附属于地方政府的企业放贷,而这些企业也暴露在房地产开发的风险之下。同时,中国经济的衰退将会造成全球市场严重的连锁反应,他相信巴西铁矿石生产商例如淡水河谷将成为受害者。

  查诺斯认为,如果政府采取进一步措施来限制投机,房地产市场跳水的速度可能比许多人想象中都要快;如果政府不采取进一步措施阻击投机,市场将会走到更高的跳水板上。

  查诺斯没有到过中国,对于那些说他“没有在中国呆过就不了解中国”的质疑,他有一套标准的说辞:我也没有在安然工作过。在过去一年,他的团队已经开发了跟踪中国房地产销售情况的专属数据库。“我们没有捏造数据或只是听我们想听的看我们要看的。”他说。

  一年前,因唱空中国引起国内媒体高度关注的还有“末日博士”麦嘉华。他曾预测中国经济将在9~12个月内崩溃。尽管麦嘉华的“乌鸦嘴”在历史上屡次得到应验,目前他给的时间早已过去,中国崩溃了吗?另一位“末日博士”鲁比尼(Nouriel Roubini)2008年11月也曾经撰文称,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正在上升。

  对此,金砖四国(BRICS)这一名词的创造者、高盛资产管理部主席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曾表示,“这很天真。每次我去(中国),我都在不断寻找情况不妙的迹象,因为人们总是在不停地说,但是我没有看到多少痕迹。”

  就是在去年9月,查诺斯还曾表示,中国房地产投机性泡沫将破灭,因此人民币实际上将贬值,而非升值。但实际上,自那以后一年来,人民币几乎是单边升值。

  从未到访过中国的查诺斯并没有看到中国长期更广阔的前景。虽然中国已经修建了许多公寓,但中国迅速增长的中产阶级很快就可以消耗这些公寓。与此同时,预计有1.6亿中国人口将会从内陆地区迁移至中国城市地区。

  与美国不同,中国已经采取措施防止房地产危机。中国央行已经提高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至纪录高位,这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政策。中国政府实际上在危机来袭前迫使银行去杠杆化,这与美国次贷危机前的不作为完全不同。

  再看看从唱空中国中,他们得到了什么?

  曾任Odey Asset Management交易员的亨德利,是少数几个做空中国经济增长、从而与安东尼 波顿(Anthony Bolton)等重量级投资者唱对台戏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在全球市场暴跌、业内同行遭受巨额亏损之际,伦敦对冲基金经理休 亨德利(Hugh Hendry)管理的一只旨在从中国经济放缓中获利的对冲基金的价值在过去两个月里大幅飙升。

  作为一位著名的反向投资者,亨德利在2009年开始表示出对中国经济放缓的关切——他甚至跑到中国拍摄空荡荡的楼盘,并将自制的视频上传至广受欢迎的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

  查诺斯(James Chanos)也创立了一只专门“做空中国”的基金,该基金通过在香港上市的实体押注中国房地产市场崩盘。

  如此我看清晰地看到,对冲基金通过唱空中国,即便中国没有真的崩溃、他们的预言未成真,这些金融大鳄也能从市场恐慌中赚到大钱,况且还有评级机构在背后帮忙、充当唱空中国的急先锋,这些人已形成做空中国的一条完整产业链,这才是所谓中国末日论的本质所在!(世华财讯)

  这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警惕中国被长期做空

  “做空中国”这个说法隐隐约约地存在了一年左右了。据香港金管局的统计,海外热钱在2010年首季已停止流入香港,香港银行体系总结余由近3200亿港元的高位一路下滑,至一季度末已不足2000亿港元,在去年5月份以后更呈现出加速净流出的态势。

  为什么提到做空中国却要从香港谈起,这是因为国际资金可以自由出入香港,而热钱进出大陆都受到各种监管和限制。尽管如此,我们从一些间接的数据也可以看到热钱撤离大陆的迹象,据某基金追踪机构监测的数据,2010年5月12日,中国大陆相关基金连续两周出现资金流出,资金净流出额为5.18亿美元,较上一周增加1.3倍;港股基金一周净流出资金2.41亿美元,环比增4.7倍。

  做空一个国家,最容易下手之处就是金融市场,如汇市、楼市以及股票、债券、期货等证券市场。对于中国(包括香港),楼市、股市、期货市场都是较容易下手处。

  不仅香港和中国大陆遇到了资金撤离,亚洲的新兴经济体国家都在同一时段出现了这种情况。

  根据笔者的分析,美国经济存在结构性问题,金融危机前主要表现为过度消费、虚拟经济过度繁荣并挤压了实体经济。这一结构性缺陷受次贷危机引发,发生了类似核子链式反应的摧毁性效果,波及了大多数发达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全球经济的火车头出现了失速现象。而中国经济虽受冲击,并没有减速,中国代替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三大支点变成了美国、中国和欧盟。

  现在的局面是,中美两国同时面临经济结构转型,而欧盟深陷在金融危机引发的债务困境之中。美国需要整顿金融秩序,适当进行金融抑制,增强实体经济比例。尽管奥巴马政府为此作出了各种努力,但迄今为止收效甚微。为避免通货紧缩的量化宽松并没有引导资本转投实业,而是一部分钱流向了新兴经济体国家,另一部分进入了金融投机市场,继续导致了华尔街的虚幻式繁荣。

  与美国经济转型效果不彰的是,美国的国债和地方债问题并不比欧盟轻。沉重的债务与过度超前消费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而支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美国的国家信用和各国对美国恢复经济的信心。因此,美元不能长期走软,这对保持美元的世界货币霸主地位不利。再者,美国量化宽松的初衷是促进实体经济增长,避免流动性陷阱,应将流出的热钱召回本土。这两点不仅是现在,也将在美国经济恢复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其国际政治的出发点。

  理解上述两个原因,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会出现做空中国的现象了。其实,不仅中国会被做空,为了配合美国的策略,欧盟和其他新兴经济体都是被做空的对象。唯一的不同只是如何把握做空的时点、程度和节奏。这不是阴谋而是阳谋,在国家利益上,这样做是无可指摘的。

  一系列做空行为只不过是做空中国策略的具体行动。我们应该看到,这与美国目前面对的经济不振的尴尬局面是密切相关的。美国此时只有通过打击欧盟和中国,才能分散大家对美国经济的担忧和注意力,让竞争对手看上去并不比美国好多少。

  此时,出现美国评级机构不断降低欧盟国家的主权评级和债务评级,夸大中国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以及唱空中国经济等小动作,就并不出奇了。(大经贸)

 三因素导致调整周期变长

  外盘方面,美股小幅回稳,以黄金为主的大宗商品上演暴跌行情,外围局势现在还处于步步惊心的阶段。今日A股小幅低开,多头无力护盘,一路震荡向下,悄无声息跌破整数关口,报收2393点,沪市单边成交量萎缩到589亿。根据?中国四年牛市一轮回的历史经验,预计本轮如果能出现像样的反弹行情也会出现在十月中旬,但目前的走势来看似乎离阴霾散去还为时过早。而股市波动的周期越来越长。股市涨跌的周期不断延长,可能跟以下因素有关:

  一、规模扩大使市场的涨跌周期不断延长。继中国水电(601669)、陕煤股份等大盘股之后,年内大型IPO的融资数额再一次被刷新。上周五晚间,证监会发审委发布公告,将于9月28日审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交股份”)的A股首发申请。中交股份以200亿的计划融资额超过了此前的中国水电,成为年内最大的IPO项目。即使沪指创出14个月新低,从这部分大型IPO的询价区间来看,仍然有不少机构对于证券市场有所觊觎。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要完成一轮完整的涨跌周期,需要的时间自然越来越长,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市场规模的扩大,不仅体现在两地市场上市的股票越来越多,关键还在于股改后,流通规模成倍扩张,规模扩大远远不是股票数量多了那么简单。在过去四年,不是算术级数的扩大,而是几何级数的增长;不是上市公司家数扩大几倍,而是流通股数扩大十几倍。

  二、大盘股始终不给力。尽管今年中小板创业板都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但如果从0年第四季度开始综合考虑,小盘股还是涨了不少。真正拖累指数下行的是权重大盘股。以上证50指数为例,07年10月是4772点,到今年9月下旬是1750点。正因为大盘股走势沉闷,指数才显得比较平稳。不过,这种平稳多少是个假象,超过七成股票在过去几年里震幅惊人。今天的盘面中,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石化也是拖后腿的主力军,所以,通过上证指数反映的市场周期的确拉长了,而中小板创业板却常常能冒出亮点。

  三、投资者信心不足造成牛短熊长。尽管07年第四季度以来的跌势已持续四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者对股市的涨跌似乎更加的处变不惊。在近几个月的这波下跌中是以前期的放量杀跌到现在的缩量阴跌为主要基调,而缩量反映了许多散户投资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心态。对于每天市值的蒸发处于较为麻木的状态,但是又不愿意交出手中的筹码,这样被动地拿着手中的筹码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正是投资的信心不足,才使现在市场涨跌周期越来越长。如果股民队伍不发生实质性变化,估计股指低位的博弈时间将要延长。(世基投资)

 IPO三巨头轮番来袭 A股何去何从

  树欲静而风不止,监管层的“坑爹”举动再次上演!证监会23日公告显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请将在28日提交发审会审核。根据中交股份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中交股份拟发行35亿A股,募资不超过200亿元,也将成为今年以来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

  进入9月以来,A股IPO尤其是超级大盘股的IPO不断来袭,已经成为了打击市场信心的重要原因。9月19日,中国水电发布了招股意向书,并将于27日进行网上申购。该公司拟最多发行35亿股,计划募集资金173.17亿元。除了中国水电外,另一只超级大盘股——陕煤股份也已于8月29日经发审委审核通过,该公司拟募集172.51亿元。再加上中交建,仅仅这三只超级大盘股的计划募资总额就将达到545亿元。

  在上周五沪指刚刚创下本轮调整以来的新低并在盘中逼近2400点的整数关口之后,A股尚未有喘息的时间,就迎来了今年以来最大的一起IPO,这对于市场的信心无疑将构成较大打击。手中持股的投资者更是纠结万分,此情此景之下,该如何应对?

  实际上,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之初就存在劣根性和偏差,以给国有企业脱贫解困圈钱为目的。而吸引众多目光的,是中国的沪深交易所已经在2010年超过美、欧、日等成熟资本市场,成为全球最大资金募集规模的IPO(首次公开发行)市场。但上市公司股东回报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导致市场炒作风气盛行并制约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统计显示,1990年至今,国内A股累计融资4.3万亿元。可这些上市公司给投资者的红利回报究竟有多少呢资者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不超过30%,其所分享的红利最高不过0.54万亿元。也就是说,花费4.3万亿元真金白银参与上市公司融资活动的普通股东所获得的分红额不超过0.54万亿元。这意味着,近21年来,A股市场给予普通投资者的现金分红总额占融资总额的比率不足13%。而如果按照现在3.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以复利计算,21年下来的储蓄回报高达105.9%。

  仔细比较,股民直呼“伤不起”。于是,众多媒体开始把新股的不断发行导致市场资金的紧缺直接归咎为股市的下跌原因。的确,新股源源不断地上市‘抽血’、上市公司再融资疯狂‘圈钱’、大小非减持等无疑都会加大股票的供给,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无可非议的是,欧债危机、经济以及上市公司增速下滑也是其中几个影响较大的因素。而且投资者需留意的另外一个因素,即中国货币发行量也是让人瞠目结舌的。

  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指出,当今世界实际上货币投放量增长最猛的非中国莫属。今年5月份,广义的货币达到了76.34万亿元。2000年底只有13.25万亿元。在十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中国代表社会购买力的广义货币总量增长了6倍多。

  天量货币造就房地产疯狂泡沫的同时,通货膨胀率也居高不下,金融市场更是不差钱!因此,在市场上交易的投资者不必因为媒体的口诛笔伐的言论而徒增消极心理,毕竟除了投资者,每个利益方都为制定和修改证券法投入良多,并促成修正案的产生。因此,既然无法改变A股的制度性缺陷,何必又自添烦恼。

  而从历年来大盘股IPO启动前后的市场表现看,其对市场的影响更多在心理层面上。事实上,在中国联通、中国银行、长江电力等个股发行上市后,市场同样担心其对市场的“抽血效应”而提前离场。但这些巨无霸的上市,反而引起资金的关注,成为大盘走势转折点,而且是上涨的转折点。

  而当利空消息频传时,市场的曙光估计也将不远。风物长宜放眼量,投资其实也需要境界。利空消息接踵而至时,市场可能会进入最残酷的下跌波段,但是彩虹也将出现于暴风雨过后,投资者在此刻不宜再盲目悲观,耐心等待市场企稳时机或为上策。(珞珈投资 邵炳焱)

 两因素暗示节前不会深度下跌 2357点可能构成节前新支撑  

  周一市场在外围初步稳定的消息中早盘展开强劲反弹,但在金融股和地产股的合力下跌中,市场再次创出了年度新低,而成交量能似乎也是很难放大,在死死惜售心态的干扰下,市场进一步在节前确认新支撑的概率很大。

  而从实战角度出发,上周五市场出现了一个常态缺口,上海的大盘留有2点,而十分巧合的事情就是今日上海大盘反弹的高点是2441.73点,和缺口上沿的2442点基本一致,可见市场的极度弱势和恐惧心态,常态缺口都不能在次日回补,说明市场在节前出现大机会的概率很小,注意结构性的反复长了常态化的必然。

  三大因素确立节前再次探新低

  市场在逐渐分析和依赖2610点和2437点之后,市场还是下跌出现新低的走势,而面对这样的新低后的新低,真实市场底部支撑的因素在哪里?底部周期的支撑又在哪里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的因素来分析和再分析底部周期的支撑点。

  第一,去年A股融资1.03万亿元,为全球之首。今年前9个月,尽管指数一路下行,但扩容大跃进一如既往,IPO融资2139亿,再融资3300亿,加上第四季度正在排队等候IPO再融资的规模,今年A股融资额又将超过去年,加上近期众多大象股的回归消息更加使得短线市场去重新寻求支撑。

  第二,9月23日2400点时,中国股市的估值,无论是银行股的5~7倍市盈率,还是上证50沪深300的11倍,或是整个大盘的17倍,都已低于去年2319点、2008年1664点、2005年998点时的估值,并且低于当今任何一个国家股市的估值。上周出现的沪市479亿地量,换手率仅0.58%,已大大低于998点和1664点时的1.2%,足以表明,这种低估值为大众认可,但在通胀时代下,估值不是上涨的动力所在,故此,在底部周期反复中,投机气氛会逐渐的加大个股差价,而放弃估值的整体优势,这样也会加大市场在近期重新寻找支撑的理由。

  此外,从去年11月以来,央行在“稳健货币政策”下,相继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5次加息,将M2从28.5%骤降到13.5%,不仅低于年初“两会”提出的16%的目标,而且创了7年的新低,M1也降到了11.2%,于是造成企业、金融机构和股市的资金的极其紧缺,民间高利贷盛行和现在市场反复传出房地产信贷出现极大问题,这样导致市场信心极度失衡,信用危机的压力压在逐渐加大,这样市场的创新低和反复新低后,底部的周期的重新确立成了必然的走势。

  两因素暗示节前不会深度下跌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其实当前A股市场所面临的环境仍然较为艰难,故此节前出现大系统性的机会不大,但结构性的机会在暴跌后出现概率很高,反应在个股上的差价是非常明显。

  一方面,市场下跌反复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投资不能简单地看估值,很多品种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有其必然的原因。目前A股正逢内外不确定因素双重夹击,一方面通胀持续上升带来的超预期紧缩政策正在陆续反映到投资层面,另一方面欧债危机尚未见底,所以,市场大多数的投资者对后市都是较为迷茫和恐惧,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能出现结构化的个股机会,这点希望大家能尽早的看清楚。

  另一方面,机构在悲观预期之下,只能是降低仓位来证明无心恋战。据统计,对比2011年9月2日至2011年9月15日及2011年9月9日至2011年9月22日期间数据,主动管理股票与混合型开放式基金的双周平均股票仓位进一步下降,由上期的77.12%降至本期的75.99%,减少了1.13个百分点,降至2006年以来的中等水平。剔除市场下跌带来的影响,股票型基金主动减仓0.58个百分点,混合型基金整体主动减仓1.47个百分点。可见市场机构资金都无法统一合力,在节前出现系统性的机会基本没有,也只能靠个股的超跌后的资金博弈来完成差价,也是近期操作换一个必然要接受的过程。

  在此背景下,周一市场出现创新低的走势也不足奇怪,而在技术性的支撑2357点之前再次形成短线停留逐渐成为可能,故此,在节前我们分析认为投资者要注意两点:其一,就是在连续放量下跌和反复底部周期震荡中,我们发现结构性的机会就在个股上,而波段是必然的选择,这点一定要坚持。其二,节前市场想靠自身力量改变现在的局面可能很小,所以结构化的纠结行情在节前依然会反复延续,注意机会可能在个股上,动态仓位是我们近期一直强调的操作要素之一。(国元证券

 国信证券:中长期看市场正在构建底部

  国信证券分析师黄学军9月26日发布策略周报认为,对于市场的判断,流动性和大盘估值都处于历史性的较低位臵,中长期看市场正在构建底部,短期大盘股的发行给市场继续带来冲击,这样市场还将维持弱势震荡。如果多头的管理层变得谨慎了市场将迎来底部,一是等到经济的回落,这个时间的长度将较长。二是等待新股发行困难,或者发行市盈率创出新低带来的反弹机会。

  研报建议投资者在操作上继续关注中下游的行业,中报业绩增速不错的行业,如机械设备、食品饮料、零售和纺织服装等。以及前期跌幅较大的一些行业如软件、银行和券商等金融股。(证券时报)

 六问中国经济开篇语:经济转型将给中国与世界带来新机遇

  2008年9月,由雷曼兄弟破产掀起的蝴蝶效应最终波及万里之外的中国。如果说,当时我们要问的是中国怎么保出口、怎么保GDP的话,那么在3年后的今天,面对欧美债务危机的来袭,我们要问的更多:物价是否将持续高企、地方债务是否安全、中国概念股为何遭遇寒流、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后的增长动力何在、经济“硬着陆”风险有多大、中国是否能担任世界经济救世主……正是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推出系列评论“六问中国经济”。

  在这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回答:“中国已进入高通胀时代”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只能说“中国已进入结构性通胀时代”;地方政府负债总体仍在安全区,但需要通过管理创新控制局部过高风险;中国概念股遭遇做空,内外因均有,唯有练好“内功”方能风光再现;经济增速稳步回落源自主动调控,内生动力依旧强劲;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下一步应该更加注重立足内需来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中国还会给世界带来机会,但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将不再停留在对GDP的贡献率上;中国将成为世界发展的最大引擎、最大发展援助贡献国和世界大变革的引领者。

  这些都是对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的回答,但回答并不局限于短期预测层面。在未来通过政策刺激增长的模式逐渐淡出的背景下,立足内需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点,创新将是中国经济自主性与内生性增长模式的动力所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将成为支撑消费增长的基础。世界将会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结构的调整优化,将为平衡国际收支、减少贸易摩擦、应对气候变化等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转型难免遭遇痛楚,但转型孕育着希望。希望寄托于明天,但行动必须实践于现在。(国际在线)

  六问中国经济之一:中国是否进入“高通胀”时代?

  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2%,环比上涨0.3%。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3%,环比上涨0.1%。虽然因基数原因同比涨幅有所回落,但环比涨幅依然高企。一时间,中国是否进入“高通胀”时代再度成为国内外议论的焦点。

  事实上,通货膨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济现象。通常人们通过观察某一价格指数的变动来判断经济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这个价格指数可以是CPI,也可以是PPI,当然,最理想的是GDP缩减指数。无论选择哪一类指数,都代表某一特定商品篮子的平均价格水平。如果价格指数的上涨是因篮子中所有商品价格上涨引起,我们可以说经济发生了全面性通货膨胀;如果价格指数上涨是因篮子中某一类或某几类商品价格上涨引起,这时可以说经济发生了结构性通胀。

  细数中国近年来CPI数据可以发现,从2007年至2010年,除2009年略有降幅外,上述几年中国的CPI增幅均超过了人们普遍认为的3%的警戒线。特别是进入今年以来,中国国内CPI更是一路飙升。单就这个角度说,中国确实已经进入了通胀时代。不过,在造成中国现有通货膨胀的因素中,更为重要和典型的,还是食品、劳动力成本上升所造成的结构型通胀因素。最近十年,中国发生的三次通货膨胀过程都带有明显的结构性通胀特征,如何抑制食品价格的上涨是中国治理通胀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仅用“中国已进入高通胀时代”来表述未来一段较长时期内中国的物价走势并不准确,只能说“中国已进入结构性通胀时代”。

  发生结构性通胀无外乎两种原因:一种是受外部冲击的影响,导致某一类商品因突然发生短缺而引起价格大幅上涨;另一原因就是生产部门间劳动生产率存在巨大差距,这是引起物价指数结构性上涨的最主要因素。目前,中国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工业部门的1/7,服务业的1/5。按照一般经济学规律,当部门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无法在短期内弥合时,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较低部门的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上涨状态,否则,没有人或资本愿意留在低劳动生产率部门从事生产活动。

  过去,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程度非常严重,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无法要求更高的工资水平,中国的结构性通胀特征表现得并不明显。但随着农村劳动力过剩程度的不断下降,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在工资谈判中开始逐渐掌握主动,农民工工资水平的逐渐上涨将会倒逼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因此,结构性通胀在中国将长期存在。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调控,比如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保持货币流动性的适度和均衡。同时积极实施保民生的政策,包括对多个大中型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实施“限购”、调整居民收入所得税以及对低收入群体予以适当补贴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并没有因为管理通胀预期、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而减少对农业的政策扶持。相反,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力度以及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等,标本兼治来缓解中国结构性通胀上升的压力。

  未来,若要进一步稳定物价、真正做到管理好通胀预期,中国政府应从治理全面性通胀和结构型通胀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压缩外汇占款,实施减税、降费,推进要素价格改革,建立更加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规避全面性通胀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对农业、服务业等低劳动生产率部门的价格补贴力度,加大对粮食、肉禽生产部门的财政补贴力度,进一步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成本,控制农产品出口、大幅削减以粮食为原料的替代能源生产等,来抑制结构型通胀的上升。此外,还要采取措施,保证生产要素能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借助市场竞争机制,尽量拉平各生产部门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特约撰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范建军)
 六问中国经济之二: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仍保持强劲动力?

  在次贷危机日益演变为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环境下,全球经济正在步入温和的“二次探底”。从总体趋势看,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中国经济,大致上处于一个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之后寻找新的内生、可持续增长中枢的阶段。欧美经济要走出危机,除了经济金融方面无可回避的结构调整外,寻找到新的增长点是关键。中国经济则需要在继续抑制物价的同时,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重点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并警惕紧缩过程中的局部结构性超调风险。可以说,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仍保持较为强劲的动力,但关键要看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消费增长能否达到预期设想。

  当前的欧美债务危机是2008年以来次贷危机的延续,正是为了应对次贷危机,欧美国家大规模扩张债务,埋下了今天债务危机的隐患。对中国而言,外部经济的回落为中国加快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倒逼的动力。利用欧美经济依然处于调整时期的时间窗口,加快经济转型应当成为中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线。中国经济仍存在不少增长点,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很小。

  首先,与2008年底相比,当前房地产市场即使在严峻的紧缩政策调控下,依然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市场表现,这既有保障房建设的对冲力量所致,也有市场运行的惯性,这就为当前的经济紧缩政策赢得了回旋余地。

  其次,总体上看中国依然保持着相当高的储蓄率,在紧缩过程中财政状况良好,这都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提供了支持力量。

  第三,为应对通货膨胀,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准备金率已经提高至达21.5%(大银行),利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依然达到了3.5%(一年期存款利率),在遇到显著外部冲击时,这些都是可以备用的应对工具。同时,银行业完成股份制改革,资产负债表十分健康,地方政府和企业等的杠杆率较低,有利于经济复苏。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中国经济转型进程的启动为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可能恶化、以及正在出现的温和的“二次探底”提供了支持力量。当前,中国旅游等内需部门增长强劲,消费增长稳定。从区域增长结构看,随着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的转移,中西部的投资增长开始快于沿海发达地区,这不仅使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更为均衡,同时也有利于支持经济增长的软着陆。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中国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目的在于使得经济发展更为平衡和可持续,中国经济仍存在不少增长点,使得经济能够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下一步,中国经济应该更加注重在全球经济“二次探底”以及再平衡的过程中,立足内需来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而这也恰恰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点所在。从目前的政策选择看,在货币政策依然保持从紧基调来抑制通胀的同时,财政政策可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一方面可以着力于保障房建设、水利等的投资,也表现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还表现为对企业整合并购、产业升级的税收扶持,并以此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特约撰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巴曙松)

 六问中国经济之三:地方政府负债率水平是否仍在安全区?

  欧美债务违约风险的警示使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备受关注。审计结果显示,2010年底,中国地方性政府债务余额共计10.72万亿元。这一数字恰恰提供了一个有力依据,可以证明中国地方债务率水平总体上讲是在安全区。但局部的过高风险也不容忽视,需通过管理创新,把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规模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把公共部门负债率的警戒线设为60%,这是目前较为权威的衡量公共部门债务风险的指标。10.72万亿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占2010年中国GDP的26.9%,算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和救助义务的债务以及政策性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总体上,中国的地方公共部门债务率应该在50%至55%,仍处于总量风险可控的安全区。

  因此,中国有很大把握防范和消除所谓地方债风险“集中爆发”的威胁。对于某些局部风险,不断充实的银行坏账准备金、地方政府可调剂运用的资金以及可应急变现的资产等也足以构筑起多道“防火墙”。而综合国力的提升则为风险防范储备了更加多元化的手段。

  虽然总体风险可控,但局部风险过高的现象应予以重点监控。这一工作应由包括审计部门在内的多个部门合作完成,可以根据审计部门提供的清晰的全盘数据和结构数据,拟定最基本的工作重点,由有关工作部门组织项目风险评估,追踪一些较高风险的项目。

  例如,中国银监会曾统计,2010年6月底,全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是7.66万亿元(口径可能大于审计部门),其中23%可以观察到比较明显的风险。那么怎么防范风险?要以“眼睛的余光”注意那77%之外,聚焦看住这23%。根据银监会的职责,它可以要求相关的各个银行逐一评估项目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分级。可以说,监管部门的合作,可以大大提高监管的绩效水平。

  审计结果彰显了推动形成“地方阳光融资制度”的必要性。审计部门已建议,应考虑开展地方公债制度建设,并对相关法规进行修改,以后还可以考虑由地方根据项目情况发行与之对应的市政债,从而使地方政府举债透明度更高、可监督性更强。根据十六大的表述,国有资产要由中央、地方分级行使出资人职责,产权要量化到具体层级上。现在各地都已比照中央设立国资委或国资办,以后地方层级的资产收益也应该由预算体系覆盖,包括经常性收支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

  在管理创新方面,由于中央已形成的预算体系往往并不能完全覆盖地方错综复杂的情况,对于地方投融资预算或地方债务预算,可以考虑引导鼓励各地在一定规范之下,探索形成具体的预算形式和管理方式。(特约撰稿: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