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史上最吓人的鬼片:中国龙和美国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7:04:49
编辑的话

    经济危机不期而至,拿破仑的呓语(让中国沉睡吧,因为它一旦醒来,世界将为之震
颤)再度喧嚣。虽然美国深谙对付传统的“军事·政治”崛起之道。但是,如果中国恪守
低调而温和的行事风格,只寻求扩大在世界上的分量、增强友谊与影响力,美国该怎么办
?如果中国一点点地消磨美国的耐心和意志,逐步在亚洲使美国边缘化,美国该怎么办?
如果中国悄然取代了耀武扬威、自命不凡的美国,美国又该怎么办?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
况,即便再爆发一场新冷战,但对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且不实行僵化的
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将实力耗费在没有意义的军事干涉上,美国又该如何应对呢

奥巴马随身携带的书

    以上问题的提出与答案来自于中信出版社的新书:《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
秩序时代》。作者法里德·扎卡利亚是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CNN 节目主持人
。下面摘取其中的第四章(中国:大国的崛起)让您先睹为快。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
苟同于书中的某些观点,但这至少是一扇窗,可让我们得以窥视西方媒体对当今中国的看
法。因为这本书是目前美国总统奥巴马随身携带的一本书。
中国的苏醒

    美国人也许对“美”赞不绝口,但真正能令他们为之震撼的是“大”。想想如下事物
便一目了然: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加利福尼亚的红杉树、纽约的中央大车站、迪士尼
乐园、运动型多功能汽车、美国军队的建制、通用电气公司、麦当劳(奶酪)双层汉堡和
超大杯拿铁咖啡。欧洲人崇尚复杂精妙,日本人偏爱小巧玲珑,美国人则青睐气势磅礴,
对超大规模更是情有独钟。

    这也正是中国令美国忧心忡忡的原因所在。中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其庞大的人口规模
就使美国相形见绌。中国的人口有13亿,多达美国的4倍。100多年来,美国的传教士和商
人一直踌躇满志,幻想着要拯救10亿人的灵魂、消除20亿人的腋臭,但这始终也不过是做
梦而已。中国是很庞大,但却相当贫穷。赛珍珠的畅销书《大地》(The Good Earth)(
后来改编成了戏剧和电影)是这样描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的:疲于奔命的农民、
欲壑难填的地主、饥荒和洪水、瘟疫和贫困,一幅农业社会的惨淡景象。

    拿破仑曾经说过(也许是他人杜撰的)一句名言:“让中国沉睡吧,因为它一旦醒来
,世界将为之震颤。”中国似乎就是按照拿破仑的指令,昏昏沉沉地睡了将近 200年,成
了供列强争雄的俎上之肉。历史上,日本曾经对中国亦步亦趋。但在20世纪的一段时间内
,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日本在战场上都强于中国。中国的苏醒使其国内经济
和政治局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崛起的中国在融入世界的同时也被世界改造着。从
广义上说,后美国世界受“全球化”和“民族主义”这两大力量的支配,中国目前也正不
遗余力地在这两大力量之间进行调和。一方面,经济和技术上的竞争压力迫使中国融入世
界,但同时也会造成国内的裂变和社会的动荡,因此中国一直在寻求以新的方法使日益多
元化的社会保持统一。另一方面,持续不断的增长意味着中国越来越踌躇满志,对地区乃
至世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从很大程度上讲,后美国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将取决于中国如
何在“融合”与“分裂”这两大力量之间实现平衡。
奥巴马随身携带的书

    历史学家回顾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时,往往不约而同地将1979年视为一个分水岭。这
一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个超级大国由此成了自己的掘墓人。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启
动了经济改革。中国改革的信号是在1978年12月一次出人意料的会议上发出的,那就是中
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正式会议召开之前的一次主席团会议上
,刚上台的中国共产党新领导人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让事实(而非意识形态)为中国指引发展道路。历史证明,这是中国当代历史
上最重要的一次讲话。邓小平强调:“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从那以后,
中国就是这样做的,从而走出了一条务实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令世界震惊。30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
这是有史以来主要经济体的最快增长速度。同期,中国大约有4亿人摆脱了贫困,如此大规
模地减少贫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也是绝无仅有的。中国的人均收入也增长了近7倍。3
0年来,尽管中国历经挫折和偏差,但它毕竟实现了所有第三世界国家都梦寐以求的目标—
脱贫致富。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发展样
板。

    中国的变化之大令世人难以想象。30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每8年就翻一番。197
8年,中国的空调年产量只有200台,到2005年就增加到4 800万台。目前,中国一天的出口
额就超过了1978年全年的出口贸易额。在此期间,对于任何一个到过中国的人来说,数不
胜数、天翻地覆的变化都会令你眼花缭乱。15年前,我第一次去上海浦东时,那里还是一
个没有开发的村庄。如今,那里已经成为上海市的金融中心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像一
座座巨塔拔地而起,上面镶嵌着精美的玻璃和金属材料,每当夜晚灯火通明时,宛若一棵
巨型圣诞树光彩夺目。浦东新区的面积是伦敦金融新区金丝雀码头的8倍,与芝加哥整个城
区的面积相比,也只不过稍小一点而已。100年前,芝加哥曾经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
今天的重庆已经成为继芝加哥之后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样板,其人口正以年均30万的速度高
速增长。然而,重庆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在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20个城市全部都
在中国。上海虽然令西方人心驰神往,但北京仍然是中国的政治、文化、艺术甚至经济中
心。北京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发生着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与奥斯曼男爵19世纪时为巴黎制
订的建设规划非常相似。①在筹备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北京开工新建了6条地铁,一个
长43公里的机场轨道线,一个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新(当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场航站
楼,面积达125平方公里的由环北京绿化带改建的公园,还有一个总面积12平方公里的奥林
匹克公园。人们看到新北京的城市模型时,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阿尔伯特·施佩尔①在20世
纪40年代为柏林设计的宏伟城市规划。事实上,他的儿子小阿尔伯特·施佩尔也是一名建
筑设计师,并为北京设计了从故宫到奥林匹克公园、全长8公里的林荫大道。然而,小阿尔
伯特·施佩尔认为,他父亲当年为柏林设计的城市建设规划,无法与当今北京发生的变化
相提并论。北京的变化“比柏林大,而且大得多”,他由衷地赞叹道。
奥巴马随身携带的书

    现在,每一位企业家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一些有关中国的统计数据,而这些不可思议
的数字会让听到的人惊得目瞪口呆。毫无疑问,这些数字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当你听到
的时候,它们大都已成“过去时”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也
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销售市场。2005年,中国的建筑工地有 26亿平方米之多,是同期美国
建筑工地面积的5倍多。在过去的15年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暴增。在工业革命的高潮时
期,英国曾经被称为“世界工厂”,如今这一称号非中国莫属。目前,全世界2/3的复印机
、微波炉、DVD放映机和鞋类商品都是由中国生产的。

    要想感受中国在低成本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到沃尔玛就可略见一斑。沃尔玛是世界
上最大的企业之一,年收入是微软公司的8倍,占美国GDP的2%。它雇用了 140万名员工,
比通用汽车、福特汽车、通用电气和IBM这4家公司的员工总和还要多。沃尔玛创造了一个
商业传奇,它通过高效(也许有人认为是残酷)的管理向顾客提供了可能的“最低价格”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沃尔玛采用高新技术,推动经营管理创新,也许最重要的是不断寻
找低成本生产商。如沃尔玛每年从中国进口商品大约180亿美元,它的绝大多数国外供应商
都是中国企业。因此沃尔玛所谓的“全球供应链”,其实就是一条“中国供应链”。

    中国还实行高度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政策。中国不会是又一个日本,其中原因固然很多
,但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没有走日本(或韩国)式的发展道路。日本和韩国都实
行一种出口导向战略,其国内市场和社会都是对外封闭的,中国则向世界全面开放。如今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贸易与GDP的比率)高达70%,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开放的经济体
之一。过去15年来,中国从美国的进口增长了7倍多。2007年宝洁公司在中国销售额超过2
5亿美元,它的很多产品都深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比如海飞丝洗发水和帮宝适纸尿裤。据
星巴克咖啡公司预测,到2010年,它在中国的咖啡厅总数将超过美国。中国对国际品牌也
很开放,无论是品牌产品还是品牌人物。宏伟壮观的高楼大厦和突飞猛进的发展是新中国
的标志,这其中大都有外国建筑师的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中国向世界展示
形象的重要场合,为此北京曾经选择了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来执导。中国
给一位外国人如此重要的角色,这在日本或印度是无法想象的。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财
富持有者。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5万亿美元,比位居第二的国家(日本)多50%,是欧盟
所有国家外汇储备总额的3倍。拥有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未必是明智之举,但它确实表明:
无论遇到任何动荡或危机,中国都将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恢复能力。总而言之,这一切使中
国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最大的产品制
造国、第二大消费国和最大的储蓄国。但中国不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从军
事、政治或经济等任何角度衡量,中国在几十年内都不可能超过美国,更不用说在所有领
域都获得支配地位了。可是,中国正在一个又一个领域成为世界第二大国,这将为国际体
系注入全新的要素。
奥巴马随身携带的书

中国的发展体系

    许多人对中国的经济纪录表示怀疑。一些记者和学者声称,中国的统计数据有掺假的
成分,腐败现象屡禁不止,银行业岌岌可危,区域矛盾日益尖锐,越拉越大的贫富差距潜
藏着危机,总之,中国已经千疮百孔、积重难返了。必须要指出的是,持这些观点的人太
多了,而且已经反复讲了20年,但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的核心预测—政权危机—并没有
发生。中国是有很多问题,但它有一样东西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望尘莫及的,那就是强劲
的经济增长势头。中国把馅饼越做越大,这就使其他一切问题—无论多么严峻—都在某种
程度上更加可控了。在对中国的批评者中,学者裴敏欣是最聪明的一个,但就连他也坦率
地承认:“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做法是最成功的,这远远超出我们任何人的想
象。”

    令人吃惊的是,作为一个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中国并不讳言它接受了市场经济。我
曾经询问过一位中国官员,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最佳途径是什么。他回答说: “我们必须
让市场来发挥作用。市场会使人们离开土地、进入工业,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从历史上
看,这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唯一途径。我们必须继续推进工业化。”当我向印度或拉丁
美洲官员问同样的问题时,他们的回答则非常复杂,大谈特谈农村福利、贫困补助及其他
类似的做法,但所有这些做法都在削弱市场的力量,扭曲市场驱动的工业化这一历史性—
同时往往也是痛苦的—进程。

    然而,中国的做法与许多自由市场经济学家所倡导的理念并不相同。后者要求在各个
领域同时进行改革,有时又被称做“华盛顿共识”。最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做法不同于叶
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采取的“休克疗法”。中国领导人曾经认真地研究过休克疗法,并且
经常将其作为反面教材引用。中国领导人的看法与斯特罗布·塔尔博特①的精辟论断不谋
而合。塔尔博特在克林顿政府中供职期间,曾经对休克疗法做过这样的评价:“太多的休
克,太少的疗法。”中国没有轰轰烈烈地进行改革,而是选择了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我
将它称为一种“扩大分母战略”(Grow-the-Denominator Strategy)。在这种战略指导下
,中国没有急于关闭经营不善的企业、勾销不良贷款或大规模地进行私有化,而是奉行一
种“绕开亏损领域发展经济”的政策,以便使这些不良领域在整个经济(分母)中所占的
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小。这样一来,中国赢得了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的时间。直到
现在,中国才开始整顿银行业和金融部门,比大多数专家强烈主张的时间整整晚了10年,
而且采取行动的步调还远远慢于专家们的建议。但是,目前与10年前相比,中国的经济规
模已经翻了一番,多元化程度也已经非常高。在此经济背景下,进行此类改革的条件终于
成熟了。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今已经没有人指望中央计划再发挥作用了。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央计划确实已经不起作用了,就连在中国也是如此。事实上,中国政
府对全国的了解和控制程度并不高,远远低于它自己的期望和外界的想象。举一个数字就
能充分说明问题。在中国,中央政府掌握的税收收入只有大约5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按照国际标准衡量,美国联邦政府是一个弱政府,但它掌握的税收收入却占全国的70%。
换言之,“分权化”已经是中国经济生活的标志性特征,政治生活也日益朝着这个方面演
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的弱化却是中央计划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在许多领域鼓励发展真
正的自由市场,向外国投资和贸易开放本国的经济,并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加快国
内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步伐。中国的许多成功(如创业精神的兴起)和失败(如医疗保障的
式微)都是由中央和地方缺乏协调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分权化将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也是我们美国会再次遭遇的问题。
奥巴马随身携带的书

    中国政府有很高的民意支持率,这往往有助于政府贯彻执行既定的战略。有些国家的
政府注意到了这一事实,并且对中国政府的这一优势羡慕不已。印度官员总是说,他们的
中国同行不用担心民众的反对。印度政府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我们不得不做了许多政治
上广受欢迎的蠢事,而这些愚蠢的做法会削弱我们的长期经济潜力。但是,政治人物在短
期内需要的是选票。中国(政府)则可以做长远打算。虽然中国政府做的每一件事并非都
是对的,但它确实做出了许多英明和高瞻远瞩的决策。”中国正在推动的高等教育改革就
是明显的例证。中国政府认识到为了提升经济价值链的水平,国家需要大量受过良好教育
的劳动力,为此政府将奖学金和其他补助支出由2006年的2.4亿美元提高到2008年的27亿美
元。官员们还计划大量增加政府的教育支出总额,由2006年仅占GDP的2.8%提高到 2010年
的4%,并且将其中的一大部分投向少数几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精英院校。像这样重点发展
某一行业的做法,对于民主国家印度来说是不可能的。印度政府为了笼络选民,将大量资
源用于发放短期补贴。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的精英教育院校迫于各种压力,不
得不限制按成绩录取人数的比例,录取学生的一半是以分配名额或行政命令的形式进行的


    一个集权制政府能使经济保持这么长时间的高速增长,这实在是不同寻常的。大多数
专制政府很快就会陷入四面楚歌、腐败成风和昏庸无能的困境,在经济混乱和停滞中艰难
度日。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扎伊尔前总统蒙博托、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的斑斑劣迹就是
最典型的例子。但在当今中国,政府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却非常务实和能干。一
位高级投资银行家曾说道:“我与世界各国政府都打过交道,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政
府。”这种观点广泛地代表了在中国做过生意的企业家们的心声。比尔·盖茨2007年接受
《财富》杂志采访时说:“对于人们一直以来交口称赞的事物,人们必须……要有自己的
价值判断。据我个人观察,中国领导人正在冷静地考虑这些问题。”然而,以上所述只是
问题的一个方面。虽然中国正在快速发展,各个层面的机遇层出不穷,但由于政府奉行的
是渐进式改革路线,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仍然相当可观。甚至就在今天,国有企业仍占据
GDP的半壁江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5家最大企业中,有34家全部或部分归政府所有
。政府控制有时会与开放、诚信和效率发生冲突。如中国的银行大部分仍然是政府性实体
,每年都要斥资数百亿美元挽救濒临破产的企业,或者因为非经济原因向地方、组织或个
人发放贷款。腐败现象也屡禁不止,而且腐败案件的高官涉案率急剧攀升。地区差距也不
断拉大,贫富差距高得惊人,导致社会矛盾异常紧张。一个广为引用的统计数字能充分说
明这一重要趋势:2004年,中国共发生了7.4万次各类抗议活动,而这一数字在10年前仅为
1万次。
奥巴马随身携带的书

    然而,这两个方面并非是完全割裂的。从许多方面看,中国的问题正是由它所取得的
成功所造成的。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中国把西方长达200年的
工业化进程,压缩在30年里就完成了。在中国,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从农村涌入城市,
从农田走向工厂,从西部来到东部。他们不仅在地理上迁往异地,而且还告别了往日的家
庭、阶层和历史。中国政府能够跟上如此剧烈的社会变革,这本身就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裴敏欣指出:中国目前的交通事故死亡率为每万辆交通工具26人,而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分
别只有20人和8人。这或许是事实,但指出如下事实是至关重要的:中国道路上行驶的汽车
正以每年26%的速度增长,而印度和印尼的增速却分别只有17%和6%。如果事态按照印度的
愿望发展,当它的(汽车)增长速度超过中国时,我敢保证其交通事故发生率也会突飞猛
进,这与它的政府是否民主没有关系。

    再来看中国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影响。这里不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而是只讨
论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中国的主要河流体系中,有26%的水资源遭到了严重污染,并且已经
“丧失了基本的生态功能”。仅长江沿岸就有9 000家化工厂。如果以空气污染这样的指标
来衡量,北京可以算作“世界的首都”了。按照欧盟的标准,在中国的5.6亿城市居民中,
只有1%的人吸入的空气是安全的。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数字和评价都来自中国政府。
因为中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高层官员经常谈论“
绿色 GDP”和“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蓝图中,
环境问题占据了非常突出的位置。一家西方咨询公司研究了中国有关空气污染的新法规,
从而测算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对于能从空气中分离颗粒物的产品的需求量将以每年
20%的速度增长,仅此就可以创造价值100亿美元的市场。目前中国正在努力破解一个艰难
的困境:减少贫困需要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就意味着更加严重的污染和环境退化。

    中国如饥似渴地追求成功,这也许正是它持续崛起的关键动力所在。在饱受几百年的
贫穷之后,在20世纪经历了帝国解体、内战浩劫、革命洗礼和发展挫折后,邓小平在中国
发起了改革开放。今天,中国的领导人、企业家和广大人民群众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
就是继续朝前走。他们不会轻易放弃30年来取得的相对稳定和繁荣。韬光养晦

    无论中国国内发生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使国际事务更加复杂化。因为中国经济、政治
、军事实力的规模决定了它的影响力会远远地跃出其边界之外。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实力
的国家,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诞生的。现有的大国名单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俄
罗斯,它们的地位两个世纪以来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大国就像歌剧中的首席女主角,
在国际舞台上的进进出出都惊天动地。20世纪初德国和日本的崛起,或者同期哈布斯堡帝
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这两个帝国的衰落就在巴尔干酿成了此起彼伏的危机,也使现代
中东陷入了绵绵不绝的纷争。
奥巴马随身携带的书

    从近年来世界局势的发展来看,上述规律体现得并不十分明显。当代日本和德国已经
分别成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但在政治和军事上依然无所作为。迄今为止,中国的
崛起已经梦想成真,但对国际社会造成的震荡却十分有限。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发展的第
一个十年,当时的中国事实上根本没有什么外交政策,或者更确切地说,发展就是中国的
大战略。中国把修好对美关系视为发展的关键环节,部分原因在于它希望得到世界上最大
的市场和最先进的技术。从更大范围来看,中国正在埋头苦干,也就是中国领导人邓小平
所说的“韬光养晦”。在多数情况下,这种“不干涉”(noninterference)和“不对抗”
(nonconfrontation)政策仍在延续。除了涉台事务不容染指外,中国尽力避免与其他国
家政府发生对抗。迄今为止,中国的关注点仍然集中在经济增长上。2007年,中共中央总
书记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发表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讲话,详尽地阐述了经济、金融、工
业、社会和环境等问题,但对外交政策却所涉甚少。

    谈到所谓的“中国崛起”时,中国的许多退休外交官忧心忡忡。“这种说法让我感到
震惊,”中国外交学院前院长、前法国大使吴建民表示,“我们的国家还很穷,依然是一
个发展中国家。我不希望人们谈论我们的国家时……夸大其词。”原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
经理方星海也以同样的口吻指出:“请记住:美国的人均GDP是我们的25倍。我们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近年来,中国围绕如何表述其外交政策方针进行了一场有趣的争论,上述担
忧在这场争论中得到了应有的体现。2002 年,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的郑必坚创造
了“和平崛起”一词,用以表达中国安安静静地顺着全球阶梯向上攀登的愿望。郑必坚的
说法获得了广阔的市场。然而,这一提法后来却失宠了。

    许多西方分析家认为,这一提法的问题出在“和平”一词上,它有可能限制中国在台
湾问题上的选择自由。事实上,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国内并没有多大分歧。中国把台湾问
题视为自己的内政,并认为有采取武力手段的权力,尽管动武是最后的选择。正如郑必坚
对我说的:“林肯为了捍卫联邦而打了一场战争,但你们仍然可以说美国是和平崛起的。
”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中国一些高层领导人担忧的是这一提法的第二个词:“崛起”。
把“崛起”一词译成英文,更准确的译法应当是 “thrust”、“surge”。中国高级外交
官不愿到世界各地推销“中国崛起”的论调,他们尤其担心美国的批评者会把中国的“崛
起”视为“威胁”。在 2003年以后,中国的高层领导人开始采用“和平发展”的提法。“
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一回事,”郑必坚说,“只是措辞不同而已。”事实的确如此,但提
法的转换表明:中国十分注意在前进时不要张扬。中国政府还在采取措施,让中国人民也
能很好地领会这一战略。2006年和200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12集的专题片,名
字就叫《大国崛起》,显然是要达到教育公众的目的。鉴于这一话题具有明显的政治性,
播出的内容肯定受到了严格的审查,以确保把政府的立场传递给人民。这部专题片按照英
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的方式制作,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高超
的智慧,内容涵盖了9个大国的崛起,从葡萄牙和西班牙一直讲到前苏联和美国。专题片包
含了大量的人物访谈,采访对象都是世界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国别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是
准确的,各国所占的篇幅也大体保持平衡。例如,日本的崛起在中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但专题片对此的处理却非常公允,丝毫没有煽动对于日本侵略的民族主义的意思,而且一
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经济上的崛起大加赞扬。需要强调的是,专题片中的有些观
点是有导向性的。例如,在有关美国的部分中,长篇累牍地讲述西奥多·罗斯福和福兰克
林·罗斯福管理和驯服资本主义的做法,以凸显国家在资本主义中的作用。而且,专题片
对美英的代议政府制度保障自由、提供合法性和维护政治稳定的能力赞不绝口。
奥巴马随身携带的书

    专题片包含的基本信息是:一个国家的崛起之路在于经济上的实力,而军国主义、帝
国和侵略扩张是自取灭亡。专题片反复重申了这一观点。最后一集是所谓的经验教训,直
言不讳地列举了大国崛起的几个关键因素:民族凝聚力、经济和科技成功、政治稳定、军
事实力、文化创造性和魅力。最后一条被解释为“一个民族观念的吸引力”,这与约瑟夫
·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是一致的,而约瑟夫·奈正是制片人采访的学者之一。专题片
在结尾处断言,在当今的新世界上,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不断创新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实力,
才能保持竞争力优势。简言之,通向权力之路的是市场,而非帝国。

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明

    中国有关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与众不同的吗?或者更确切地说,有没有一种独特的中国
式思维方式?从很多角度看,答案是否定的。专题片从大国崛起的历史中得出的经验教训
与西方人的观点如出一辙。事实上,片中采访的许多人都是西方学者。专题片反映的观点
与近年来指引德国和日本行动的思想也是一致的。中国与世界交往时采取一种务实的态度
,这体现了它所处的环境、本国的利益和“发展中国家”的自我认知。尽管对世界的影响
已经非常巨大,但中国坦言它仍然是一个有着大量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正因如此,中国
的外部关切大都集中在发展问题上。然而,中国对世界的思维方式中包含着更广意义上的
文化因素。人们很容易夸大文化的作用,用它来粉饰受利益驱使的政策。然而,中国人与
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的世界观确实有一些重大区别,对这些区别进行深入考察是非常
有意义的。这些区别源于各自对“上帝”的认识。佩尤研究中心2007年的调查报告显示,
当被问及人是否必须认为上帝是道德的化身时,回答“是”的美国人稳居多数(57%)。但
在日本和中国,绝大多数人都做了否定回答,中国的这一数字更是高达 72%!这一调查结
果是非常反常的,它严重地偏离了西方人的常识,就连在亚洲地区也不例外。但这并不表
明两个国家是不道德的(事实上,有确切证据表明情况恰恰相反),而在于这两个国家的
人都不信仰上帝。
奥巴马随身携带的书

    这一情况可能会令西方人感到震惊,但对于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来说,它只不过是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而已。东亚人不相信世上有一个造物主的说法,更不相信是他确立了
一套人们必须遵守的抽象道德法则。这种说法是亚伯拉罕式或闪米特人的上帝观,犹太教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都以这种观点为基础,但对中国文明来说这却是荒诞而离谱的。人
们有时把中国的宗教称为“儒教”。然而,著名儒学专家李约瑟指出,如果把宗教“界定
为关于‘超凡的造物主—神灵’的神学”,那么儒家学说根本就不是宗教。孔子是一位教
师,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先知或圣人。孔子的著述,或者说留传下来的著作片段,很明显
都不带有宗教色彩。孔子直言不讳地警告人们不要相信神灵,并确立了一些学习知识、修
身养性、保持社会稳定和造就井然有序文明的规则。孔子的著述与西方启蒙思想家作品的
共同点,远远多于同宗教典籍的相似之处。

    事实上,启蒙运动时期,孔子在西方非常火暴。李约瑟写道,法国大革命的所有先驱
,如伏尔泰、卢梭、达朗伯尔和狄德罗等,都如饥似渴地研读孔子的经典著作。在1600-1
649年间,欧洲每10年就要出现30-50部题名包含中国的著作,1700-1709年间则共出版了5
99部有关中国的著作。中国热的出现恰逢30年战争(1618-1648)刚刚结束之际,在这场战
争中,正是宗教造成了惨无人道的流血和伤亡。因此,在这之后一段时间内欧洲的许多自
由主义者都把儒家学说奉为经典,并把它视为与“神圣法”相对立的“自然法”的基础。
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辞典》(Philosophical Dictionary)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
的著述中)没有迷信,没有荒诞的传说,也没有凌辱理智和自然界的教条。”后来,伊曼
纽尔·康德更是把孔子称为“中国的苏格拉底”。既信仰宗教又坚持世俗主义的哲学家莱
布尼茨进一步声称:“我们需要来自中国的传教士,他们将向我们传授自然宗教的用途和
方法……”

    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之所以热烈欢迎儒家学说,是因为他们把理智而非神灵视为人类事
务的指导原则。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命题:欧洲在科学和技术进步方面也许遥遥领先,
但中国有着“更加先进的伦理道德”、“更具优越性的公民组织”(以美德而非监护为基
础)和“更加实用的哲学”,这一切“成功地造就了和平安宁的社会局面和组织良好的社
会等级制”。1759年,伏尔泰出版了《风俗论》(Essai sur les moeurs)一书,使欧洲
启蒙运动中向往中国的情结达到“高潮”。根据德国学者福克斯的说法,伏尔泰在该书中
“把中国描绘成一个政治乌托邦和开明专制的理想状态,并以中国作为镜子敦促欧洲的君
主们进行自我反省”。1760年,最开明的欧洲君主腓德烈大帝撰写了《中国皇帝的使臣菲
希胡发自欧洲的报道》(Report de Phihihu,emossaire de Lempereur de la Chine en
Europe)一书,这是一本虚构的“中国驻欧洲大使”向中国皇帝写的书信集。腓德烈大帝
撰写此书的目的,是把天主教会的固执与中国人的理性进行对比。 西方人经常发现,要理
解宗教在中国和西方的地位有何区别是很困难的。让我们根据耶鲁大学的伟大历史学家史
景迁(Jonathan Spence)的记述,看一看葡萄牙传教士利玛窦在远东的经历。①16世纪8
0年代,利玛窦刚到中国之时,为了凸显自己是一个高贵之人,他把头发和胡须剃光,穿了
一身佛教的长袍。短短几年之后,利玛窦就发现这样做是多么地愚蠢,因为中国人并不高
看和尚与圣人。于是,他开始坐着轿子到处游玩,或者雇用仆人把他背在肩上,“就像高
贵的中国人所做的那样”。利玛窦后来于1592年在给耶稣会会长艾哥华的信中写道:“在
中国,人们一听到外国人和牧师的名字就觉得面目可憎,我们需要通过这样那样的方法向
他们表明,我们不是他们想象的那种面目可憎的牧师。”到1595年,利玛窦丢掉了和尚们
穿的袈裟(这种服饰妨碍了他的传教工作),转而穿上了儒家读书人的服装。利玛窦一开
始耻笑儒家弟子不相信上帝、天堂和灵魂不灭。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儒家学派是
“真正的文学殿堂”。但他最后终于发现,虽然儒家学说对上帝和来世持“一种最严格的
中立立场”,但也有着强烈的伦理观、道德观和正义感。与其他启蒙运动时期的人物一样
,利玛窦最后认为西方应当从儒家学说中汲取营养。
奥巴马随身携带的书

    上帝与外交政策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从历史上看,凡是受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影响的国
家,都有一种向外输出思想和改造他人信仰的冲动。英国、美国、法国、沙特阿拉伯和伊
朗等国千差万别,但它们的外交政策中都渗透着一种明显的传教士精神。至于英国和美国
,也许是由于国力异常强大,它们外交政策中根深蒂固的清教徒意识才得以在全球事务中
打上了鲜明的印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外交政策也许永远都不会有这种使命
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保持中国特色,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就实现了其历史性的
目标。中国不需要向任何人输出任何东西,进而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辩护。因此,当中
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显得有些冷漠的时候,绝不仅仅是因为它对其他国家漠不关心,或
者在利益的驱使下奉行赤裸裸的现实政治主张,而是中国人对这些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们依据的不是抽象的正确与错误之分,而是按照一种作为指导哲学的实用主义思想行事
的。

    西方商人经常抱怨说,中国同行似乎不太尊重规则、法律和契约,他们的伦理观念在
很大程度上是因事而异的;如果中国商人或官员认为法律是“一头笨驴”(借用一位英国
人的说法),他们就会对其置之不理、予以变通或者干脆要求你另起炉灶。可以说,在中
国人的实用主义思维方式中,对某种抽象观念敬若神明是不可思议的。对他们来说,社会
关系和信任远比书面载明的义务重要。微软公司曾经长期无法促使中国政府贯彻它的知识
产权保护法律,直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与中国政府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关系,并明确
表示愿意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提供帮助时才达到目的。一旦微软公司让中国政府
确信其动机是好的,那些法律就开始得到贯彻执行了。很少有中国人真正内化了这样的观
念:抽象的规则、法律和契约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重要,这意味着中国政治和法律
发展道路之曲折和复杂,可能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文化传统也影响着中国人对待谈判
的态度。波士顿大学的罗伯特·韦勒(Robert Weller)指出:“中国人对因果关系的认识
是建立在‘气功’观念基础上的。‘气’是‘风水’的构成要素,也是人体内的基本成分
,通过针灸或中药进行调理。这实际上是一种更广意义上的世界观的一部分:它把世界的
结构视为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力,这些力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不是通过简单的线性因
果关系发挥作用。”“这种思维方式也会对外交政策产生影响。”韦勒说道。这种思想有
时过了头,甚至显得有点愚蠢。然而,当你与中国人谈论他们的思维方式时很快就会发现
,像“气”这样的概念居于他们思想意识的核心地位,就像道德“造物主”和自由意志在
西方人心目中的位置一样。众所周知,外交政策受许许多多普世性力量的驱动,但基本的
世界观无疑决定着人们认知、行为和反应的方式,特别是在发生危机的时候。
奥巴马随身携带的书

    但是,文化并非存在于真空中。中国的过去及其内在独特性都是由它的现代史塑造的
,即西方的冲击、共产主义对传统的塑造以及随之而来的信仰危机,但最重要的也许是其
近年来使传统与现代性相调和的努力。当你与中国经济学家们交谈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
并不主张以儒家学说推动经济增长或遏制通货膨胀。中国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非常现代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西方式的。当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时候,中国政府不为所动
,这一事实更多地体现了民族主义而非文化的影响。(请问:美国什么时候在外国的压力
下改变过经济政策?)在许多领域里,中国人都实行西方式的民族主义。中国的一些外交
政策分析家也以“基督教儒家弟子”自居,意思是说他们并非福音主义的皈依者,而是具
有西方思想观念的中国人,致力于使中国的政策体现更广大的目标和价值观。中国与其他
所有非西方国家一样,为了在21世纪兴旺发达起来,将会酿造它自己的“文化鸡尾酒”,
其中既有东方成分,又有西方风味。

崛起势不可当

    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文化的独特性,而是其影响力的普遍性。中国自认为是一个
致力于和平崛起的国家,它的行为也充分体现了谦卑精神和不干涉原则,并希望与所有国
家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然而,历史上许多崛起的国家也都认为自己的动机是好的,但到
头来仍然以颠覆既有国际体系而告终。政治学家罗伯特·吉尔平指出,当一个国家的权力
增长的时候,势必按捺不住加强对环境控制的诱惑。为了提高自身的安全,它一定会加强
自己对政治、经济和领土的控制,从而按照自身的特定利益改变国际体系。这里最关键的
论点是:历史上的大国都认为自己有着最良好的意图,但无一例外都不得不采取行动保护
自己不断扩展的利益。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号强国,自然也会把自己的利益大大地向
外扩张。从根本上说,中国的意图无关紧要。在杂乱无章的国际政治世界上,意图与结果
没有直接的联系。(1914年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打一场世界大战。)这样的
世界就像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所有的公司都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提高价格,但却造
成了与意图相反的体系性结果—价格下跌。同样,国际政治也是一个没有单一最高权威的
体系,国家的意图并非总能准确地预知它的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正因如此,才有了罗马
人的至理名言:“欲求和平,必先备战。”
奥巴马随身携带的书

    中国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和平崛起,将取决于中国的行为和其他国家的反应,以及它
们之间的互动造成的一系列效应。鉴于中国的现有规模如此庞大,以至于它不能指望神不
知鬼不觉地跻身于世界舞台上。例如,中国到处寻求能源和原材料,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中国正在快速增长中,消费的能源和各种商品自然会大量增加,因而需要找到稳定而可
靠的供应来源。其他国家都在购买石油,中国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做呢?问题在于中国的规
模。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如此庞大的规模基础上进行的,这会使它不可避免地改变博弈
的性质。

    中国对自身利益的认知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相比吴建民等老一代外交官,新一代外交
官都对中国的新权力有着清醒的认识。令一些中国观察家担忧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权
力势必会渗入中国人的头脑里。2005年,李光耀在中国访问的时候,曾经含蓄地提出过这
样的警告:他担心的不是中国的现有领导层,甚至也不是下一代领导人,而是下一代的下
一代,因为他们将出生于稳定、繁荣和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年代。“必须让中国的青
年人明白,他们需要让世界确信:中国的崛起不会成为一种破坏性力量”,李光耀在复旦
大学演讲时说道。他指出,自邓小平以来,促使中国领导人保持谦卑的,是关于毛泽东所
犯错误的痛苦记忆。李光耀接着说:“年青一代生活在和平与增长时期,对于中国不堪回
首的过去没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让他们认识到中国因为自命不凡和意识形态狂热酿成的错
误是至关重要的。”

    截至目前,中国的外交政策仍然以商务活动为中心,尽管如此,其产生的影响也是巨
大的。例如,中国正致力于同非洲国家加强经济联系。非洲大陆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特
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而这正是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对于建立新型的贸易关系,中
国和非洲国家政府都持欢迎态度—部分原因在于它们之间没有纠缠不清的殖民历史和交恶
经历—双方之间商务活动因而蒸蒸日上。中非贸易额年均增长50%左右,中国在非洲的投资
则增长更快。近年来,许多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都创历史最高纪录,更为重要的是,许
多非洲国家都把这一成就归功于它们同中国建立的新型关系。而且中国也费尽心机,多方
向非洲国家展示善意。2006年 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主持召开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
会,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所有48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全部参加,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由总统
或总理亲自与会。这是有史以来在非洲以外召开的最大规模的非洲峰会。在这次会议上,
中国承诺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在两年内使对非援助规模增加一倍;在今后3年内向非洲国
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优惠出口买方信贷;设立一个50亿美元的中非发展
基金,以进一步鼓励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取消非洲国家欠中国的多数债务;进一步向非
洲国家开放市场;在今后3年内为非洲培训1.5万名各类人才;并在非洲大陆新建医院和学
校。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泽纳维热情洋溢地说道:“中国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中国
在亚洲的表现则更加老练,更好地发挥了外交手段和软实力的作用,这里也是中国投入时
间和精力最多、最为关注的地区。过去20年来,中国娴熟的外交在亚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使亚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悄然发生了一场革命。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国与许多东
亚国家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其中包括韩国、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但到2007年夏季,中
国已经开始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在2007年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中,当被
问及希望哪个国家成为全球性大国时,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受访者选择的是中国而非
美国,尽管这些国家都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就连在澳大利亚,分别支持中国和美国的人也
大体持平。
奥巴马随身携带的书

    在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亚洲地区扮演的建设性角色越发清晰。从那以
后,中国在亚洲的外交活动更加老练,行使政治和经济权力的方式更加耐心和低调,收到
的效果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目前,中国外交强调要有长远的眼光,要从战略高度进行
决策,而不能采取一种说教式的态度。中国采取了一种更加和善的外交路线,动辄慷慨地
提供一揽子援助(往往超过美国的援助水平),还迅速地与东盟达成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
协议。长期以来,中国不愿参加多边主义安排,近年来却尽可能地参加这类活动,甚至还
参与创立了一个亚洲自己的多边安排—东亚峰会。东亚峰会具有明确的区域性组织的性质
。目前,东南亚国家也对中国持欢迎态度。明显亲美的菲律宾总统格洛丽亚·阿罗约就公
开表示:“我们很高兴把中国当做自己的老大哥。”

    中国与所有邻国政府的关系都反映了这一变化。例如,越南人对中国没有任何特别的
好感。但正如一位越南官员对我说的:“中国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客观存在,也是我们的最
大出口国。”这一状况意味着:越南政府和人民必须务实地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我参观过
的所有越南书店,都在突出位置陈列着中国领导人的文选,包括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


     在2007年到越南之前,我先去了日本参观访问。当时正值中国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
2007年的国事访问,期间我耳闻目睹他表现出了同样的克制。温家宝对中日紧张关系的许
多方面都做了淡化处理,而是突出强调两国关系中的积极方面—方兴未艾的经济联系。从
战略层面看,由于中国执行一种“和平崛起”的政策,中国若一如既往地对东京拒不妥协
将有害无益。那样做只能使中国拥有一个敌对的邻国,而这个邻国又有着一支令人望而生
畏的军队,它的经济规模仍然相当于中国的3倍。更明智的做法应当是:与日本开展经济联
系和更多的合作,同时更多地打入日本市场,获得更多的日本投资和技术,从而逐步赢得
压倒日本的优势。在中国台湾问题上,近年来,中国认识到时间在自己一方,因而采取了
一种更加明智、更加温和的路线。为此,中国内地采取了几个非常聪明的步骤,其中最重
要的措施是削减向岛内独立意识最强地区的农产品征收的关税,从而增强了台湾对大陆的
依赖。与此同时,中国的军事力量一直在稳步增长,其基本战略目标就是在有关台湾的任
何冲突中迅速取胜。换言之,经济增长和全球化使中国北京步入了一体化的轨道,但同时
也赋予它进行军事和政治对抗的实力。
奥巴马随身携带的书

龙和鹰:对抗,竞争还是合作?

    与中美关系相比,中国同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关系都相形见绌。或者换句话说,只
要不引起美国的介入,中国面临的任何潜在问题都将无关紧要。如果美国不介入,一场关
于台湾问题的战争也可能是激烈的,但只有在演化成中美直接对抗的情况下,这种战争才
会具有影响深远的全球性后果。反过来,来自中国的挑战对于美国的影响也远远超过对其
他任何国家的影响。从历史上看,当世界上的头号强国面临崛起国的挑战时,两个国家之
间的关系往往是非常紧张的。虽然任何一方都不愿公开承认这一点,但中美两国都对这一
前景忧心忡忡,并且都在为可能出现的麻烦制定预案。30年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都是
为了争取与美国合作。中国这样做有着多种实用主义的原因。首先是反对前苏联的战略,
其次是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愿望,然后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最后是为了办好北京奥
运会。然而,中国年青一代的精英们越来越认为,从多个方面看,他们的国家需要自我定
位为华盛顿的竞争者。而在华盛顿,也向来有一部分人把中国视为对美国国家利益和理想
的下一个全面威胁。当然,他们这样说并非意味着战争或冲突迫在眉睫,只不过是指出两
国关系有陷入紧张状态的可能性罢了。中国和美国对此如何应对,将决定它们未来的关系
和世界的和平。

    目前看来,全球一体化的力量取得了胜利,无论对北京还是华盛顿来说都是如此。中
美两国在经济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需要向美国的市场销售货物,美国则需要中
国出资购买其国债—这正是核时代相互确保摧毁关系在全球化时代的翻版。此外,中美两
国的核武器还发挥着威慑作用,这也增加了中美关系中的稳定力量。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
化的世界上,这一事实推动美国和中国形成了一种联盟关系,这种关系从纯粹的地缘政治
角度来看是不可想象的。正因如此,在中国台湾问题上,小布什政府对中国表现了相当的
合作姿态。就对于处理美中关系的立场而言,小布什可能是最具意识形态敌意的总统,如
小布什总统在他的整个任期内,不遗余力地赞美民主,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利用美国的实力
实现他的目标。但尽管如此,他在中国台湾问题上一再与中国政府站在一起,警告中国台
湾不要企图走上分裂的道路,这是迄今为止美国总统就中国台湾问题发表的最强硬的言论
。虽然小布什总统在自由问题上指手画脚,并且还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会见了达赖喇嘛,
但中国对小布什政府基本上是满意的,原因正在于此。在中国所关切的问题上,小布什总
统基本上一直是中国的盟友。

    中国和美国努力进行合作是明智的。自从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尚未见识过大国之间的
冲突。大国冲突一旦重现,目前令我们如坐针毡的一切麻烦—如恐怖主义、伊朗和朝鲜问
题—都将相形见绌。因为大国冲突就意味着军备竞赛、边界争端、盟国与仆从国之间的对
抗和地区冲突,可能还有其他无穷无尽的麻烦;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经济和政治现代化
运动即使不然而止,也将会大大地放慢脚步。即使上述可怕前景没有变成现实,中国的崛
起也有可能使现有的权力关系复杂化。例如,如果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的崛起采取完全不同
的态度,那么西方联盟将会遭到致命的打击,他们围绕伊拉克的紧张关系也将成为不值一
提的争吵。一场严重的中美冲突将从根本上改变新时代的主题,并使世界偏离贸易、一体
化和全球化的轨道。美国总有一部分人—主要是新保守主义者和五角大楼官员—惊呼来自
中国的威胁,并且一贯从军事角度考虑问题。但中美关系的事实与他们的观点并不相符。
毫无疑问,中国在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国防预算不断增长。但与美国的军费开支相比,
中国的国防预算仍然少得可怜,至多相当于五角大楼年度开支的10%。美国有 12艘核动力
航空母舰,其中每一艘都可以起降85驾喷气式战斗机,而中国海军的发动机技术仍然处于
早期阶段。根据五角大楼的估计,中国只有20枚可以打到美国海岸的核导弹,但这些“小
而笨”的武器可能“根本经不起一场先发制人的打击”。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拥
有大约9 000枚保存完好的核弹头,还有大约5 000枚战略导弹。
奥巴马随身携带的书

    中国深知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是多么悬殊。因此,中国虽然在努力地缩小军事差距,
但来自中国的挑战绝不可能是另一个前苏联。未来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中国将是一个“
非对称超级大国”。中国一直并在继续努力寻求和发展削弱美国军事优势的手段,诸如空
间技术和互联网方面的技术。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用经济实力和政治技巧就可以实现自己
的目标,而不必动用军事力量。正如中国内地无意攻打中国台湾,而是更可能对“台独”
运动持续进行釜底抽薪,逐步累积优势并最终制服对手。

     在一篇题为《北京共识》(The Beijing Consensus)的文章里,乔舒亚·库珀·拉
莫大量引述中国高级官员和著名学者接受采访时的言论,清晰地描绘了一幅有关中国新外
交政策的画卷。“中国没有去构筑美国式的权力,不像美国那样动辄诉诸武力,对他国的
世界观说三道四,”拉莫写道,“呼之欲出的中国式权力是以其独特模式的榜样、经济制
度的实力和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为基础。”拉莫刻画了这样一个中国精英群体:
他们深知自己国家的实力蒸蒸日上,还向来采取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模式,这将使中国
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伙伴,特别是在美国被视为傲慢的霸权国的世界上。“中国的目标
不是制造冲突,而是避免冲突,”他写道,“战略上的真正成功是巧妙地处理问题,从而
使结果自然而然地符合中国的利益。而这一思想来自中国的古代军事思想家孙子,孙子认
为:军未动,胜负定矣。”

    美国深谙对付传统的军事—政治崛起之道。前苏联和纳粹德国崛起的本质正在于此。
美国有一整套思想观念和手段,如军备、援助和联盟体系,使它足以对付这种崛起。如果
中国到处侵略扩张,既让邻国怒不可遏又令世界恐惧不安,那么美国就可以采取一系列行
之有效的措施,而且采取措施时还有一个天然的平衡机制可以利用,那就是日本、印度、
澳大利亚和越南(也许还有其他国家)会联手抗衡中国权力。但是,如果中国继续执行现
有的非对称战略,美国该怎么办?如果中国继续慢慢地拓展对外经济联系,恪守低调而温
和的行事风格,只寻求扩大在世界上的分量、增强友谊与影响力,美国该怎么办?如果中
国一点点地消磨美国的耐心和意志,逐步在亚洲使美国边缘化,美国该怎么办?如果中国
悄然取代了耀武扬威、自命不凡的美国,美国又该怎么办?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爆
发一场新冷战,但对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而
且不实行僵化的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将实力耗费在没有意义的军事干涉上,美国
又该如何应对呢?对美国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不仅从来没有遇到过,而且还没有
做好准备。

     《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美]法里德·扎卡利亚 著,赵广
成、林民旺 译 ,中信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 [FROM: 218.19.16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