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原型:激趣、保趣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3:04:08

摘要: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依然面临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的尴尬局面,许多语文教师都在力图改善这种状况。本文旨在从融洽师生情感和课堂教学艺术化两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怎样激发、保持学生学习兴趣阐述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激发兴趣、保持兴趣、情感融洽、教学艺术

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活泼、见多识广,但是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却未见得提高多少。语文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少中学的教学调查也显示:学生对语文教师的满意率及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都不高。这不能不引起语文教师的深思。

语文教育家于漪指出: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母语教学的困难大大超过理科和非母语教学。后者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成为学习的动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而学生对母语,即使是未上过的新课文,看一遍似乎全懂,认知没有障碍,似乎教与不教,学与不学一个样,学生很难产生学习母语的内动力。不仅如此,中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再“高明”的教师的劳动也只能付之东流。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则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有兴趣的时,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物,能把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所以,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

鉴于上面的认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力求让学习者感受到愉快和虽然感到有些疲倦但因为正在做的事情的吸引而欲罢不能,孜孜以求。在这里,我相信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

一、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情感,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师生建立融洽的情感,关键是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能转换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学生有效的学习。一位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教师必定为学生所尊敬,而尊敬教师的学生也会顺应教师的期望,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

(一)教师要树立平等意识,服务于学生

树立平等意识,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不用说,不同届的学生其学情不同,就是同届学生,任教两个不同的班级也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必要时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树立平等意识,还意味者要特别关注后进生,必须耐心地到学生心灵世界中去寻找他们好学上进的脑细胞,使之兴奋起来,学起来,而绝不能在语言上自觉不自觉地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曾经教过一位男生,理科成绩不错而语文、英语却极差,典型的偏科生,我和英语教师都觉得他很可惜,每天课余时间都轮番强拉着他补习。一段时间下来,不仅效果甚微,反而弄得师生心里都很不愉快。有一次,在上《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我要求第二小组的六位同学分别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话,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赏析。轮到这位男生时,我以为他会默不作声,没想到他挑选了“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这一句进行朗读,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就被他夸张的朗读逗得哄堂大笑,因为他把“这么厚这么厚”这几个词读得又慢又重。我立即制止了同学们的哄笑,表扬他读得非常棒,并让他解释这样读的原因。尽管他的朗读和赏析并不太精彩,但这次表扬无疑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眼睛能跟着我转了,语文作业也从不拖欠了。这件事对我启发很大,表扬是兴趣的最佳养料;同样,要坚信任何学生都有好学上进的一面,只要你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耐心。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越是学习后进的学生,越是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像医生,只有经常医治疑难杂症患者,才能提高医疗水平一样。

(二)教师要注重言谈举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教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亲切流畅的言谈,端庄自信的举止,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的高效智力活动,使其情绪饱满,思维活跃,记忆增强。而且还能使学生由此产生愉悦与共鸣,获得美感享受,启迪美好心灵,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布鲁克斯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语言对儿童的学习极富意义;教师的语气如果单调呆板,儿童就不会产生学习兴趣。而语文教师在施展语言魅力方面无疑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堂外,你既可以像一位充满爱心和智慧的长者,循循善诱;又可以是一位平等亲近的友人,娓娓而谈。课堂内,你可以用贴切的比喻引发学生联想想象,用恰当的设问制造悬念,诱导学生深究底里;你也可以借助气势流畅的排比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运用适当的反复加深学生的印象。实质上,从你口中流淌出来的精言妙语就是运用祖国语言的最生动的示范。

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位女生,她特别喜欢我在课堂上冷不防地冒出几句地道的杭州话,甚至幽默的成都话,因为她是班上为数不多的土生土长的杭州女孩,而她外婆则是满口的川音。大约是受我的启发吧,小姑娘也学着用杭州话写几篇诙谐生动的文章。三年初中学习,她一如继往地热爱着语文,2003年杭州市中考,她的语文考出了令人惊喜的108分!

甚至我还觉得,语文教师日常的衣着也要与你上课的内容相匹配。比如在一次教学开放周上,我执教《荒岛余生》一课,我刻意挑选了一套庄重大方的服装来上课。因为我想倘若教师穿着一袭明艳的花裙来和学生一起体验鲁滨逊身处绝境的心理、一起探讨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的话,无论如何都会给人一种不伦不类、不合时宜的感觉。相反,当我们一同步入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那一幅幅花卉争艳、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中时,教师的一套雅致的衣装定会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一种美的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愉悦地获得知识。

二、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教学,是保持语文学习兴趣的主战场

兴趣的保持往往比兴趣的激发更困难,而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教学更是保持学生浓厚兴趣的主战场。有的教师起初十分精心卖力,而一段时日后教学疲软,学生兴趣自然出现滑坡。也许这正是不绝于耳的语文难教的感叹的原因所在。实践证明,认真对待教学的每个环节,讲究教学技巧,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能保持学习兴趣。

(一)教学要有激情

赞科夫曾经指出:“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按照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所以说,教学激情绝不是一种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也绝不是做作的虚情假意;相反,教学激情是教师个人知、情、意三方面整体的体现。唯有真知、真理方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唯有真情、真意才能让学生动心、入神。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们的接收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气氛。

每次,遇到语文教材中的好文章,我都把自己作为一块煤,投入炉火,燃烧得通红,率先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再将放射出来的火光与热量传递给学生。如是,我才会觉得上课本身即为一种享受,而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自然也会学得兴趣盎然。

当然,有激情并不等于音量大、音调高。在这方面,我也曾经忽略过。一次,有个坐在第一排的同学给我提了个意见,说:“老师你讲课的声音太响了,你累不累呀?”起初我还没引起重视,只是以后排的同学不一定听得清为由敷衍了过去。直到有一次校长听完了我的课,特别给我指出:“整堂课都用这么高的音量和音调讲课,会使教师和学生都容易疲劳。”我这才恍然大悟。以后上课虽然音量未改,但却尽量调低音调,使自己的声音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精心设计问题,启发联想想象,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有一句话说得好:“语文教学是把学生都懂的教成不懂,然后求得更深层次的懂。”也就是说,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联想想象,这不仅能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教学《信客》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学生容易忽略的但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文章为什么没有主人公的姓名,而用职业“信客”来代替?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先问学生:你喜欢文中的爸爸吗?为什么?此时,学生可能出现对爸爸褒贬不一的评价,我都予以鼓励,不过分干涉。等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我又抛出两个问题:假如爸爸后来没有给“我”送花夹袄,也没有给“我”铜板,你认为“我”会理解爸爸的粗暴做法吗?爸爸为什么总对“我”提这样那样的苛刻要求,而不对弟弟妹妹这样,是不是爸爸偏心?这样不停的“贬低”父亲,实际上是为了让学生在替父亲极力辩护时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为正确理解深沉的“父爱”做铺垫。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谈谈对这种“父爱”的理解,就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了。又如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用散文式的语言来展示自己心中的画面。学生在这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描绘,去创造,去渲染,必会使意趣横生,诗心交融。

可见,只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精心设计出能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丰富想象力的问题,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使之保持下去。

(三)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嗜好

毫无疑问,学生都喜欢老师能讲些课外的东西,教师在顺应要求精讲的同时,也要做好课外阅读书目的推荐工作。

我精讲的东西一般是人物传记、名篇时文、介绍学习方法的文章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有时也顺带会介绍一些与阅读文章相关的历史背景。每次讲课我都精心准备,绝不应付了事。

光靠老师讲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嗜好。据调查,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课外书“魅力”不敌看电视;课外阅读重读图轻读文;阅读“大部头”作品更感吃力。而实际上,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重要分支,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外阅读,我坚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推荐名家名篇并有意截取部分精彩段落造成悬念来吸引学生,利用阅读的竞争心理来促进学生。二是每周用1~2节课时间带学生到校图书馆进行课外书籍阅读。强调只能看文字类作品,不看画图类作品,同时要求学生做好摘记或写读书体会。当然也允许学生自带书籍阅读。三是让学生上台当讲师,向同学推荐自己喜爱的名篇时文。这种做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极为有效。我曾和一位男生约定,只要他定期在班上开讲座,就免除他一学期的语文作业。他说到做到,期末考试照样成绩优秀。还有一位语文成绩一般的男生迷上了《三国演义》,一次我看了他写的一篇周记《我也品三国》,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堆,起初误以为是抄袭易中天的文章,等到我求证后竟发现多数是他自己的想法。我立即让他开起了讲座。没想到这个在老师面前有点腼腆的男生一上讲台便滔滔不绝,台下同学们种种“怪异”的提问都难不倒他。这下他可出了名,被借到另一个班级开起了讲座。自然他对语文学习也就更上心了。

(四)开展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嗜好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都是激发学生广泛而强烈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小记者招待会”,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展示自己;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会,锻炼学生的论辩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可以通过“新闻评述”的形式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分析评价能力;通过“对对子”、“灯谜”、“诗词朗读”等形式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结构之美、韵律之美、节奏之美。当然,更要借助于教材中每学期安排的六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调节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为语文教学勾勒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氛围。它以直观、逼真、形象为特点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具有真实感和表现力,能较好地刺激大脑皮层的兴奋灶,调动有意注意,有利于深层次理解教学内容,进而调节学习兴趣,增强愉悦感和成功感。

比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给诗歌准备几张风景图片和几首乐曲,让学生根据对诗歌内容、意境的理解选择适合的图片和背景音乐。面对直观情境,学生各述己见,课堂气氛活跃,在美景雅乐中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此时教师只需趁势点拨,学生就可以领悟诗歌不同的意境,进而引发学生对诗歌鉴赏品质的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希望我和我的同行们能确实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这种境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于漪语文教学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魏书生文选》第一卷  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