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长宠妻成瘾下载:目录美丽的心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6:33:49
 “我的生命因三种素朴的事物而幸福充实——是精神导师更是益友的几本书,需要用心打理的菜园,以及从木屋旁的小溪打水沏成的一杯茶。”

    法顶禅师堪称当今时代的精神导师,他出生于全罗道的海南郡,曾经历过韩战的悲剧,自此苦苦思索生与死的艰深课题。在就读大学期间,法顶禅师毅然决定踏上追求真理之路。

    禅师原本打算前往五台山上的一座寺庙受戒,因途中遇到大雪阻断前行的路,只好转而前往首尔的禅学院。因缘际会,法顶禅师于此遇见了当代禅僧晓峰大师,与晓风大师深谈之后,法顶当下便决定剃度出家。隔日,法顶禅师来到位于统营市的弥来寺,从此开始恪遵行者远离俗世的生活。他在接受沙弥戒之后进住智异山上的双溪寺塔殿,自此追随导师并潜心修炼。

    后来,法顶禅师于海印寺禅院及经学院精进身为修行者的基本修持,在二十八岁那年在通度寺接受了比丘戒。

    在首尔的奉印寺跟随耘虚禅师从事佛教经传的翻译工作时期,法顶禅师与咸锡宪、张俊河、金东吉等人一起创立民主守护国民协会并参与民主运动。于一九七五年打算回到修行僧本位,于是在松广寺的后山亲手建盖了佛日庵,开始了独居生活。然而,禅师的名号已广受世人推崇,为免盛名打扰,法顶禅师在一九九二年再度以出家的心境离开了佛日庵,并在江原道的一处深山里盖了一间木屋,于未涉入任何现代文明与便利的江源道深山处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在江原道独自生活届满第十七年的二零零八年秋天,法顶禅师再次离开了原本的居住地,搬到南部乡下一个临时的居所。

    法顶禅师最负胜名的代表作《无所有》,为世人传递了涵义超凡、唤醒灵魂的智慧,以“无所有的精神”深意浸润着现代读者的心。

    感到幸福的时候,不要为此患得患失,

    不幸的时候别逃避,坦然迎向它吧。

    记得时时回顾自身的生命历程,

    用你澄澈的心灵去观照。

目录    第一章  病床上的体悟    老年的美    从典籍中学习    美丽的结尾    顽强的生命力    重新打理菜园子    韩半岛大运河之害    病床上的体悟    小寺里的荷花池    丰足的早晨    适合自己的一亩田    生命的诀窍    第二章  放下,再离开    放下,再离开    万事万物息息相关    弱肉强食的世界    精美的瓷器    彷徨    独行    远离超速文化    一如破壳而出的幼鸟    从泉水里打捞月亮    准备过冬    站在炉灶前    水灾    第三章  此刻,即是    世上最伟大的宗教    一本实在的书    生死即是    在“世界阅读日”谈书    自己的碗装满了就好    现在是早春    以碎冰烹茶    冬天里的白桦树    简朴,要更简朴    清扫供佛    在云门寺    重游瓦尔登湖    第四章  不朽的生命    悼念燕岩朴趾源先生    接纳死亡    院里的野花    宜居之所    索求良言    保持距离    证婚人    印第安人的智慧    不朽的生命    又是一年悄悄过    第五章  陈旧的美    溪水开始结冰了    陈旧的美    缝补枕头套    烹茶的香气    直到再也给不起    影子劳动    五百年的狐狸之身    天空、山风与月亮    是什么让人卑贱    临终偈与舍利    不念死书
  美丽的结尾是对生命的感谢。这一路走来,我体悟到除了坚持,没有其他更有意义的选择,进而深信正是对生命的坚持,使我们得以成长。我接纳自身所有发生过的事,以及其中的意涵,并对赐予我成长机会的生命存在抱持感谢之心,此即美丽的结尾。

    第一章  病床上的体悟

    老年的美

    原以为夏天的热气会无止尽地蔓延下去,幸好过了处暑便渐生凉意,秋风逐渐驱散了热浪。宇宙便是如此,只要天地间的循环法则仍在运行,地球就会生生不息。诸事万物,其来有自,皆循此理。

    秋风起,天高气爽,山水更加清澈,茶水亦添新滋味。昨天早上刚换上一套秋天用的茶具,那茶杯是去年解制日(解除斋戒)的时候,宝源窑的知轩禅师亲手烧制并馈赠予我的。品茗间,遍尝初秋的香气与山中清新之味。

    有人说不论多么杰出的艺术作品,其灵魂至多只有一半乃创作者所注入,剩下的另一半则只有仰赖收藏之人,也就是珍惜爱护那作品且善加利用的人才能给予。

    得益于宝源窑特有的烧窑技术,这茶杯釉色精细,杯身大小适中,杯底厚拙浑朴,有舒适质感,光是握在手里把玩便足以感到愉悦喜乐。接下来的日子里,在我欣赏的目光和触摸之下,这茶杯将随着岁月流逝而更趋完美。

    最近正在阅读《戒老录》*,此书说的是有关老年人需要注意的一些事,不禁让我开始谨慎审视自己的日常种种。仔细想想,我的情况居然跟书上说的一样,有时也会一再地重复同样一句话。此即意味着,我已陷入往事的泥沼而无法挣脱。如书中所言,这显然是衰老的征兆。

    这种现象亦反映出,我对于新的事物缺乏起码的关心和探寻的愿望。当我们放弃自己的理想与愿望时,也就意味着心灵衰老了。岁月会在我们的脸庞留下皱纹,同样地,当我们对事物了无兴趣,灵魂就会出现皱纹。不论是谁,任何人一旦停止探寻,人生就会开始腐朽。这是务必要再三警惕的事情啊。

    常听别人说起对于老年生活的不安,然而,如果眼下还年轻,就先处理好当下的事情吧,还没发生的事,就等发生了再去面对。

    *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不谙世态的想法,但我倒是认为只要谨守本分地过好现在这一刻,至于老了以后的事,就不必畏惧了。所有的生命都是活在当下这一刻,也就是既不必回首过去也无须寄望未来的纯粹时刻。不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都要能够活在当下这一刻。

 回头想想,我这些年来好像有意无意地消耗了地球的很多资源,也污染了地球的环境。今时今日,造成大家恐慌的气候变化正是我们平日里摧残环境的恶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人类尽可能地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停止污染赖以生存的地球。

    因此,首先要努力做到的是,试着过简朴且单纯的生活,能够时时检视回顾自己的生活态度,避免沉溺在物欲中而难以自拔。

    倘若身边有一堆物品,放置了一整年却一次都不曾碰过,那就肯定是没有用处的东西,理应毫不犹豫地转让给新的主人。

    所谓的富裕,并不是拥有多么豪华的房子或是比别人占有更多的财物。

    *

    不再让内心被不需要的物品所束缚,丢掉包袱自在生活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

    夜里醒来,用星光般清晰的意识仔细检视每一天生命的足迹,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他人的眼光来审视自我,如是方能显现老年之美。

    老年的美丽在于,时刻不忘以淡然处之的态度看待一切事物,凡事宽容待人。

    * 《戒老录》:是日本女作家曾野绫子为检视步入老年的危机感并自我策励而写的书。书中提到迎接老年生活的方法1)经常检视人生 2)不发牢骚 3)不要嫉妒年轻,享受真的生命 4)不要总是期待别人的给予和付出 5)不随便发表意见 6)重提往事要适可而止 7)培养独立自主的习惯 8)生病了先不要依赖家人,可以求助于职业的医护人员。


  从典籍中学习

    今年夏天,皮肤真切地感受到了早年不曾有过的气候变化,岭东的深山地区也一连发布了几次酷暑警报。往年从来不曾如此。明知道是地球人的过度消耗造成了气候变暖,可是每个国家都以发展经济为由,不愿意改善现状。由此所致的情形,就好像刹车失灵的汽车在下坡路上失控奔驰般狼狈。

    尽管如此,缤纷的花朵仍会在各自的季节里盛开、凋零。最近,就是山水菊漫山绽放的季节。山水菊喜湿而不爱阴凉干燥,所以通常生长在大树底下的庇荫处,远远看去像是一群藏青色的繁星下凡来歇息,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却只有自己独赏,未免有些可惜了。

    春秋战国末期,有个年轻人走遍大江南北,四处拜访贤明之士,希望能够学习军事学、兵法以及政治学。有一天,他走过一座桥时,冷不防有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走到身边,故意将自己的鞋子丢至桥下,然后说道:“年轻人啊,麻烦你去把鞋子捡回来。”

    年轻人听了有些生气,但是碍于对方是老人,就耐着性子走到桥下把鞋子捡了回来。

    不料,老人得寸进尺,要年轻人帮他把鞋穿上。年轻人心想不过是举手之劳,便顺从地弯下腰替老人家穿上了鞋。

    随后,老人不急不徐地说道:“你是个可造之材。五天后,天亮之时你再回到这里来吧。”

    说完,老人便离开了。

    五天后,天色微亮之际,年轻人独自来到桥下,老人家早已经等在原地。

    “跟老人约定了时间就该准时啊,你这兔崽子居然迟到了!五天后再来吧。”

    老人生气地呵斥一番就离开了。五天后,年轻人一听见鸡鸣便立刻前往约定的地点,可老人还是比他早来一步。

    “你又迟到了。五天后再来吧。”

    五天后,年轻人不等天亮就摸黑来到桥边,过了一会儿,老人也出现了,把一本书递给年轻人。

    “好好看完这本书。熟读之后,你就可以成为帝王的军师,十年后便可名震天下。”

    老人说完这句话便转身离开,瞬间就已经不知去向。年轻人拿起书本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即姜子牙)写的《太公兵法》。年轻人反复熟读,直到所有的内容都能倒背如流为止。这位年轻人就是日后辅佐刘邦建立汉朝、成就大业的军师和功臣——张良。

    就像这个故事所说的,往往一本书便足以影响人的一生。

    前人懂得从古代典籍中学习有用的知识,以匡正、提升自己的才能。可是,现代人却都拘泥于浅薄的知识或资讯网,阅读典籍的素养造诣反而十分欠缺。

    缺少坚定的人生观或是伦理观的人,容易被眼前微不足道的利害关系频频牵绊。

    一本好书,无异于人类精神文化的遗产,不仅使人眼界开阔,亦能维持人生之路的平衡。

    让毫无助益的电视节目或是新闻报道充斥大脑,就如同把没有营养的食物硬塞进身体里面一般,只会损害精神的健康。


美丽的结尾

    今天下午去整理菜圃。趁着高山地区还未下起霜雪,小黄瓜、辣椒和冬葵的藤架都要趁早收好。正是这些蔬菜,在夏天供给我餐桌上的佳肴,使我得以享受种植的乐趣。因此身为栽种之人,断断不能任其经受霜雪侵袭,在寒风中战栗枯槁。当下的每一刻,都能晓悟自己该执行的义务以及责任,即是美丽的结尾。

    美丽的结尾是对生命的感谢。这一路走来,我体悟到除了坚持,没有其他更有意义的选择,进而深信正是对生命的坚持,使我们得以成长。我接纳自身所有发生过的事,以及其中的意涵,并对赐予我成长机会的生命存在抱持感谢之心,此即美丽的结尾。

    美丽的结尾,是回归本初的自心,并在这过程中寻回遗失的本性。

    美丽的结尾,是追根溯源地反问自己:“我是谁?”“生命的每一个瞬间,我该往哪里去?”这样的疑问,可以促成当下的圆满,让人重新觉知本我。

    美丽的结尾,意味着放下,不执着于事情的结果或成功与否,而只注重自身纯粹的存在,是存乎内我的冶金术。放不下,即无法促成结尾,只能是为另一遭轮回与重复埋下伏笔。美丽的结尾,即只有真正放下,方能趋近完美。

    美丽的结尾,是一切皆空,是抛开汲汲营营的欲念而迎向皆空,然后在万有皆空所带来的圆满中重新充沛自身。

    美丽的结尾,是还原生命嬉戏的本质,放下忧虑与杂念,回归天真和纯粹,徜徉在存在的喜悦之中。

    美丽的结尾,是了悟此刻即是。不在于过去或未来的某一刻,明白此刻所身处的时空是唯一的瞬间。是终于和过去的所有瞬间道别,对于尚待降临的瞬间保持未知的姿态,并且接纳当下此刻的瞬间。

    美丽的结尾亦是原谅、宽容,及慈悲,可以此唤起对自我的重新认知。因为,原谅宽容及慈悲意味着凡事皆有起因。

    美丽的结尾是检视自然与大地,太阳和河流,树木和花草而找回内在的自然。最终领悟,唯有大自然是自己所能仰赖,它象征着我们内在的慧心。

    美丽的结尾,是超越个体的我,融入整体环境。要跳脱出眼前互动关系的表象,领悟我即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大家都是彼此相连的存在。

    美丽的结尾,是从束缚自我的羁绊和思想之中抽离并得自由。从此脱胎换骨不再盲从人生,而成为人生的主宰。成为真正的自由人,即是美丽的结尾。

    美丽的结尾,是静心玩味眼前的一杯茶,从中感受清茶的香气、滋味以及色泽。这也是在为人生赋予清新的香气与色泽。

    美丽的结尾,是自愿选择清贫简朴而精神充实的生活,以此重新明晰自我,从物欲的狭隘监牢中得到解放。

    美丽的结尾,意味着单纯地过活,明了生活之所需与不需,只拥有一个便安心满足,并与一切不需要之物保持距离而更接近自性。使用文明创造的制品之余,问问自己:“什么才是我人生中真正需要的?它们能不能让我得到真正的幸福?”如此,便可从不必要的一切中得以释放。

    美丽的结尾,意味着赞美过去的时日,治愈他人的伤痛、找回迷失的自己,自无数不必要的外在依存关系中挣脱而得独立。

    此外,美丽的结尾亦等同于随时准备好离开而不带一物,是无论何时何地皆不再受束缚,能以旅行者的姿态去生活。至于宇宙赠与的许多礼物,你只需以感谢的心收下。

    过些时日,便将迎来晚秋的飕飕寒风,那些茂盛的枝叶也都要颓然飘零了。空荡荡的枝头,时候到了自然又会探出新的嫩芽。美丽的结尾,是毫不恋栈地抛开过时的思想与积习,脱胎换骨地重生。美丽的结尾,并非终结,而是新的开始。

顽强的生命力

    牡丹花全都雕谢后,原处又有芍药绽放。鲜艳的花色和婀娜的姿态,让人不由自主地趋步近前。五年前在高山地区见到盛开的芍药之后,我去花圃买了一百株回来栽种,希望身边也有这样的花儿开放。可是,那年有一只黑手趁我离家外出时,把花全都挖走了,只遗留下一颗穗子。后来,那颗穗子发了芽,最近也开出了花朵。这不禁令我感到欣慰,亦心生感谢。

    一大清早,站在菜园里,望着整夜生长不息的莴苣、冬葵以及小黄瓜的藤蔓,这山川的灵气仿佛也渗进我的身体中了。那些冬葵是我于十几年前播种在园子里的,从此每年都能得到丰富的收成。去年落在地上的冬葵种子又发了芽,我不必重新播种,省下不少的气力。

    这等顽强的生命力,真是惊人啊。

    最近,我待在菜园或是院子里闲晃的时间比待在房中的时间长。待在房中时,顶多是坐在方席上品茗,而去到菜园里,视线所及尽是生气盎然之物,我既不会感到无聊,又能让内在一同沾染那勃勃生气。

    今年夏天我几乎没看什么书。因为没有遇着好书,几本书左翻右翻,说辞都差不多,让人有些提不起劲儿。而且,老花眼镜已经用了十几年,眼睛极易酸涩,也就不太乐于碰书本了。也许,这反而是好事。比起研读他人印在纸上的铅字文章,我认为花一些时间来内省自身、检视自我也是十分重要的。

    每年到这个时节,总会有一群夜鹰在傍晚时分飞至木屋上方盘旋,还不时发出“锥、锥、锥……”的声音陪伴着我,但是自从二三年前开始,它们就没再出现了。黄昏时分也会有几只野兔来到木屋附近,不是在院子里蹦蹦跳跳地玩耍,就是进到菜园里饱餐一顿才离开,不过,近几年难得一见它们的踪影,只是冬天里还能不时见到它们吃过山水菊枝叶之后留在叶子底下的排泄物,可见得并不是完全销声匿迹了,我猜想大概是因为有偷猎者经常出没,使那些兔子变得特别机警了吧。

    *

    整理书架时意外发现了一个陈旧的日记本。大略翻了几页,深感自己的生命足迹就像一册泛黄的相簿。

    其中,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七日(星期六),我在法国南部圣雷米小镇时写的记事里,记载着旅行时随身携带的引用自克里希那穆提*《冥想录》中的几行字。

    独自冥想吧。

    把一切全都放下,

    无需强记拥有过什么。

    执意记住不忘,只会落入记忆的死角。于此纠缠不清,也就无法再独处静修。

    所以,应该安于那无尽的孤独与爱的美丽,

    通过冥想,让自己变得纯洁,脱胎换骨。

    毋须抵抗。

    无论在何处,都不要树起高耸的围墙。

    你要从种种的冲动、强制和欲求之中,

    从所有纷乱的纠葛与伪善之中,

    真正解放出来,成为完全的自由之身。

    如此,就能甩开双臂,

    以坦荡、自信有力的脚步,走过生命的中心。

    * 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被喻为这个时代伟大的革命性思想家,数十年来演讲的足迹遍布全球,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他希望能够彻底了解人类整体与世界,常在当下发现生命的真理并阐扬之。他认为必须拒绝所有扭曲的权威和宗教,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并去探寻,进而了悟真理,获得真正的自由。这就是他倾一生之力演讲的动力。

 生命的诀窍

    有个弟子请师父开示:“师父,人死了以后会怎么样呢?”

    师父回答:“你不要浪费时间问这种问题。等你停止呼吸躺在坟墓里后,再思考死亡的事也不迟。你何必把人生之事弃在一旁,反倒急着费神死后的事。终须发生的事,自然会发生。”

    我们一直都没有学会处理真正重要的事,却总是忙着学习愚蠢之事。现在最要紧的,是当下能够醒悟。所谓人生的诀窍,就是个人关心自己的人生并有所警醒。

    真正的精神导师不会把弟子变成自己的追随者,而会引导弟子成为能够独自安身立命、自主生活的人。

    遵奉信仰生活的人,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首先都要学习慈悲并且身体力行。从既定的观念或是抽象的理论中跳脱出来,过好每一个具体的人生瞬间。这里所谓具体的人生,即是指和他人之间的分享。这里的分享不是高高在上地施予,而是平等相待地给予和接受。

    人们通常认为必须先悟道才能慈悲。孰不知,内心充满慈悲之时方能开悟。所以,从前的高僧也都会教导初次发愿的修行者,要先施予菩提心(慈悲心)。慈悲心,即菩萨心。也就是说,要想达到菩萨心肠的境界,就要先行慈悲心。

    学会慈悲却没有身体力行,就无法体悟分享的喜悦,不懂慈悲心的人便无法感受给予的喜悦。只有在当下能够毫不犹豫地与他人分享,才能够摒除对他人的分别心。

    *

    忽然想起不知道是谁告诉过我的一则故事。有一个人的车子驶入了会车道,却因为一时望着窗外出神而没能及时踩住刹车,结果撞上了前面的一辆车子,那辆车的车身上还写了“新婚夫妇”几个字。

    前面的车子只不过是保险杠被轻微地刮花了一点,不过,他还是赶紧下车,很郑重地向新婚夫妇道歉。

    后来,刚结束婚礼的新郎摇下车窗笑着说道:“没有关系,这种事情难免的嘛。”

    “这种事情难免的”,这就是为对方着想的同理心。爱,即是深厚的同理心。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既然已经相遇、结婚,那么就该从容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而人生中最大的状况(结婚)都已经发生了,那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状况,应该都算是微小之事。

    我想把这桩轶闻说给金君听。他曾对我说过,等炎热的夏天过去、初秋的风吹来时,就要开始筹备婚礼。婚姻生活需要以无止尽的忍耐和同理心为基础,但愿他可以将此铭记在心。

    诸事万物都在不断地流动、改变,看待世事的眼光也要随之改变。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动的。所谓“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其中的道理也就在于此了。

    所以,面对任何事物都毋须执着。人生就像一场游戏,感到幸福的时候,不要患得患失,不幸的时候也不要逃避,应坦然地迎向它。然后,应当记得时时回顾过往的人生历程。



-

    生命的悲惨不在于终须一死,而是活着的时候已经心如死灰。我们应把自己置于生命的中心而非边缘,那么不论遭遇何种境况,人生都不至于陷入太大的混乱。生而在世,必须要有能够淡然接纳一切事物的人生智慧,以及温暖的心胸啊。

    第二章  放下,再离开

    离开前放下

    我的皮夹里有一张汽车驾照和公路局发行的高速公路收费卡,还有写着几个电话号码的便条纸和几张钞票。另外还贴了一张绿色的便利贴,上面记着自己在今年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一如年初我在一篇文章里提过的,今年的行为规范就是以下这些事情。

    第一, 远离快餐文化;

    第二, 不吝于分享;

    第三, 待人要更亲切温和;

    不过,最近我打算再多加一项内容:

    第四, 先放下,再离开。

    下面我将说明决定要这么做的理由。

    夏天的安居结制日,先是宣扬我们的精神导师赵州禅师的佛门风范,最后由我发言表明自己要遵守上述行为规范的决心。每一次进出吉祥寺,我总是拎着一大堆人家送的东西带回家。每当这种时候,我的心里反而并不轻松,而是觉得很沉重。

    满口无所有的教义,却收人家那么多的礼物,这让我觉得很羞愧,也倍感压力之大。我好像在看着一个贪心之极的老和尚,对别人给的东西来者不拒,却只能摇头叹息啊。

    四月初八晚上,佛诞日音乐会刚结束,有大雨来袭,我一边奔跑躲雨,一边回想自己目前的生活态度。我是不是仍然活出了真实的自我?是不是仍在正确地管理自我?是不是依然谨守出家人的本份?

    过独居生活的人,必定要能够时时检视自己的生活。因为,独居的人不受外人干预,所以要学会适时地整顿自己的生活。

    不论是谁,每一个人需要的东西都是有限度的。不管所需是食物也好或是除此以外的日常用品也罢,我们个人能用到的事物是极其有限的。

    在目前的居处住了将近十五年,时间一长,多少也有了一些邻居。他们是我找来帮忙搭建草棚的几个工人。

    有些送的食物放久了会变质,所以我总是在回到家的当天,便急忙把整理好的东西分送到三四十里外的几个工人家里。他们常常外出工作,只留了狗儿看家。我经常是在见不到主人的情况下进屋,就在狗儿的监督下留下东西离开。

    “不吝于分享”的行为规范最近渐渐地无法再激励我了。简单地说,这件事情让我开始觉得有些厌烦了。

    那天在吉祥寺法会上之所以对齐聚一堂的佛门弟子说出那一番话,主要是希望大家支持我追求素朴和单纯的僧人生涯。今天起我不再把礼物塞满车子的决定也是基于此。

    以功德而论,比起针对某一个人布施或是供养,供养万众的意义更远大。原因在于,供养万众即是供养诸佛,是供养诸菩萨。而我是万众之一,只需领受自己的那一份就行了。

    今年夏天,我有事要去吉祥寺时,都会顺手带上自己亲手栽种的莴苣。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一个人没有办法及时消耗那么多蔬菜,另一方面是为了和万众一起供养诸佛。比起自己独食,大家围坐在一起享用的餐点显然更美味,也多了一份喜悦。

    先放下,再离开!

    等时候到了,待生命行至人生的终点,任谁都得在离世前放下自身拥有的一切。我们是空手而来、就该空手离去的过客啊。平时试着习惯这等心境,面对大去之日的心态就会更豁达了。


 弱肉强食的世界

    昨天夜里从山谷那个方向,传来獐子一阵阵的哀号声。一时之间无从得知,为什么它会在深夜里发出那么凄厉的叫声。不知道是不是跟它的伴侣走散了,还是年幼的獐子在找寻自己的妈妈。

    有一次,为了把山泉水重新引入屋中,我前往冰雪开始融化的水源地,无意间发现了死在路边的獐子,不由得吃了一惊。从现场的痕迹可以明显看出,已经有另一只更凶猛的野兽将獐子大快朵颐过一番。原本停在那儿啄食尸体的老鹰,一听见人的脚步声便倏地一下全飞走了。

    几年前,在一个大雪纷飞的严冬里也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看着眼前几乎像骷髅般的动物尸体横躺在地上的模样,我不禁感到毛骨悚然。在深山里,柔弱的一方总会被强势的一方吃掉,这等激烈的生存竞争情形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表面上看似平静安详的森林,暗地里却时时发生弱肉强食之事,这透露了大自然也有不为人知的狰狞面目。当然,人类社会里同样存在弱肉强食的斗争,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我们至今尚未被强者所食,对此应该感到格外的万幸。

    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弱肉强食之争,两者相形之下,工业社会显得更为残酷。在农业社会里,人们需要互助合作才能生存下去,有着相当浓厚的人情味。反观工业社会,充满了需要彼此践踏才能生存的惨烈斗争,只能见到人们张牙舞爪的冷酷面貌。

    农民哲学家皮耶•拉比*(Pierre Rabhi)亲自接触边缘民族、了解原始社会价值观的几则轶事,颇值得今时今日的我们借鉴。

    一家制造化学制品的公司,送了非洲某部落的农夫一些肥料。

    农夫们把这些从未见过的肥料撒在农田里,结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于是农夫们把这件事情告知部落里最有名望的盲眼酋长。

    “酋长,我们今年的谷物收成比去年多两倍。”

    酋长沉思了一会儿,告诉那些农夫:“我的孩子们,这是个好消息啊。明年开始,你们只要耕作一半的农地就行了。”

    这个部落的人们很清楚生活需要的是什么,他们不奢求更多东西。

    第二个故事则发生在哥伦比亚。当地的原住民印第安人,伐木的工具已不敷使用。从欧洲来的白人移民见了,便送给他们一把足以在瞬间砍倒大树的巨斧。一年之后,为了解原住民是不是善用那把斧头,白人移民又回到村子里察看究竟。村民们看见他们,立刻笑容满面地围了过来。

    这时,酋长走过来说道:“我们不知道该怎样向你们表达心中的谢意。自从有了那把斧头,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休息了。”

    印第安人非常满足于从此可以非常省力地完成工作,又能够获取时间上的自由。当初送他们斧头的白人移民则认为,以后这些印第安人必定会做更多的工作来换取更多的财物。

    总是担心不够用而事先积存的心态,不正表明了心灵上的匮乏吗?印第安人懂得享受每一天的生命,他们了解活在世上最需要的是什么,而不贪求额外更多的东西。

    * 皮耶•拉比,以尊重大地的农耕法来耕田的农民哲学家。人们称他是缝补生命罗网的圣者,将非洲沙漠变成生命之地的绿色实践家。在环境灾害尚未被重视的四十年前开始,他不断地告诫人们,由现代文明暴力所导致的后果,将是自然与人类都丧失生存的根据地。


 接纳死亡

    所有的生物,最终都会死去。这是任谁也无法逃避的宇宙秩序,亦是生命的奥秘所在。倘若永远不死,这样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只有在死亡的衬托下,生命才能绽放异彩。

    不久前一位知己告诉我,眼见父亲过世,他不由得反问自己信仰究竟为何物,宗教又有何意义,最终发现所谓人生就是“死得其所比活得好更难”。

    诚哉斯言,俗世间谋生虽不容易,但死亡又何尝是简单的事情呢?能够一帆风顺地活到大限之日,然后毫无痛苦地死去实为万幸,但若是长年卧病在床、连累家人,就会发现想要死得其所比活得好还要难啊。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人说即便死了也要死得有福。

    等到寿命将尽时,与其被救护车载到医院里,还不如选择留在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中静候死亡,我想这才是有智慧的做法。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却还要依靠药物注射或呼吸机等辅助设备来苟活,对当事人而言必定是苦不堪言啊。

    病人历经一生坎坷,等到精疲力尽而只想停下来好好休息的时候,却要拼命将他摇醒,又注入异物不让病人安歇,我认为那终究不能算是孝道。如果连现代医术也无法保证病人能够康复,那就静静地陪伴病人走下人生的舞台,这才是亲人该做的事。

    当病人步入生命的晚期时,尽可能地让他留在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空间里,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终结一生才是有意义的。人本该有尊严地死亡,而不是例行公事般待在医院里。倘若人生的最后一程是身处陌生的病房里,在医生和护士冷漠的注视下结束,想来病人绝对无法安然离世。

    一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病人也应该可以在生前自主选择想要的死亡方式。基于这样的道理,我们不仅要早早开始学习生命的智慧,更应该趁早了解死亡才是。因为总有一天,我们都不得不面对这个严肃的事实。

    记载临济禅师生平言行的《临济录》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关于普化和尚的故事。临济与普化的关系是互补的,少了任何一方都会使《临济录》失色不少。普化和尚死得洒脱,堪为超脱生死的典范。

    书中说到,普化和尚向众人声言自己大限已到,人们便缝制了一套新衣裳相赠,他却拒绝了,摇着手中的梵铃就起身离去。后来普化和尚接受了临济禅师赠送的一副棺材。他把棺材扛在身上四处走,见人就大声道别:“明天我将死在东门外。”

    乡人闻言,第二天全都赶到东门外,却见普化对大家说:“今天不是吉日,明天我会在南门外死去。”隔天看见人们再次蜂拥而至,普化又说道:“明天才是吉日,我会在西门死去。”人们这才知道被骗,于是也不再相信他的话了。

    到第四天,终于没人凑热闹了,普化和尚就扛着棺材来到北门外,自行入棺,并请路人从外面钉上棺木。听到消息的乡民们纷纷聚集北门,打开棺木一看,里头不见尸首,只隐隐听见空中有梵铃摇动的声音渐渐远去。

 不朽的生命

    深山里如果少了书和茶,那还有什么乐趣呢?书是思想交流的对象,也是指引迷途的导师。喝茶则可以沉淀思绪。

    人,要靠阅读来深化思想。阅读一本好书,点燃灵魂的灯火,人也会产生正面的改变。

    想要有所顿悟,就必须不断地努力探索,要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阅读就是任何人都适用的探索之路。

    任何人一旦停止学习和探索,头脑就会僵化,生命就会丧失生机和韧性,随之而来的便是衰老和死亡。

    古人通过阅读圣贤之书来教化自己、提升自我,从中学习人类的智慧。他们会先端正品行、独善己身,进而才会参与世事、兼济天下。透过圣贤之书习得的素养,可以帮助我们的先人修持身心,持守人所应该遵行的道德准则。

    现在的情况是,历届政权开口闭口都在谈改革,公职人员的徇私舞弊、腐败贪赃等不正之风却从未停止。简言之,这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曾学习人类的智慧,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应该以何等态度和品行来为人处世,才会一头栽进了金钱的陷阱。

    学生时期本该是普及圣贤教义、培养完整人格的时候,但这块土地上以考试为主的教育制度,根本无法实现那样的伦理教育。

    若要根除舞弊和腐败,无需当局劳师动众地监督检查,而应该让每个人都试着从熟读蕴含无数人类智慧的圣贤之书开始修持自身。因此,遴选公职人员的考试题目中必定不能少了有关圣贤书教义的题目。

    朝鲜英祖时代,学者柳重临所写的《山林经济》之《学会阅读》这一篇里有一段话:“读书越多,越能明断事理,愚蠢之人也会变得聪明。凡是把读书视为求富贵功名手段的人,都是不了解读书之真正乐趣的俗人。”

    中国宋代诗人黄庭坚也说过这样的话:“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肚子饿了自然会想要吃饭,书本也应该要视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里,如果不曾认真读过哪怕一本好书,这个人的生命就已经在腐化了。

    古文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少时饱览诗书,长大之后无往不利;年轻时饱览诗书,年老了不致昏庸;老时饱览诗书,死后不致腐化。”

    我只希望来年可以再多读一些好书,这里忍不住多唠叨了几句。

    在此恭祝大家新年多福,希望大家来年都能有多读几本好书的福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