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米了没视频:腰椎间盘突出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8:24:42
疾病名稱(英文)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 displacement 
拚音 YAOZHUIJIANPANTUCHUZHENG 
別名 中醫:腰腿痛,腰痛連膝, 
西醫疾病分類代碼 骨傷科疾病, 
中醫疾病分類代碼 
西醫病名定義 腰椎間盤突出症為腰腿痛的常見原因之一,發病部位以腰4.5之間最多,腰5骶1次之,腰3.4較少見。腰椎間盤的組成:①軟骨板:有上下兩個,它與椎體緊密相連,實為椎體的一部分。軟骨板下面有層骨板,兩者負擔較多的壓力,②髓核:位於纖維環中央稍後,為乳白色半透明膠狀體,富於彈性,佔椎間盤的1/2~1/3體積,它四周被纖維環及軟骨板緊密包裹。任何外力傳到髓核立即被平均地分佈到各個方向。③纖維環:是分層狀,每層互相交叉成120度角,有彈性。纖維環與軟骨板經軟骨細胞相連成30度角。在其邊緣,纖維環由Shcupy氏纖維直接與骨板連接,故四周更結實。 
中醫釋名 
西醫病因 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椎間盤本身退行性變,再加某種外因,如外傷、慢性勞損等。 
中醫病因 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椎間盤本身退行性變,再加某種外因,如外傷、慢性勞損,以及風寒濕等邪氣入侵機體等因素綜合的結果。 
季節 
地區 
人群 本病多見於壯年男性體力勞動者,以工人最多,易發於20~40歲之間。 
強度與傳播 
發病率 
發病機理 椎間盤是一個密閉的具有流體力學特點的結構。由於彈性容器內膠狀流體的流動,可引起椎體間的搖椅狀運動。椎間盤含有80%水分,它有可變性,可對抗椎體間的各種壓力,保持著椎體間的分離並吸收大量的震動力,以保護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椎間盤、椎體後的小關節及各組韌帶,將脊柱緊密相連,使脊柱有很好的彈性和穩定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不斷的遭受擠壓,牽拉和扭轉等外力作用,使椎間盤逐漸發生退化變性,髓核含水量逐漸減少而失去彈性,繼之使椎間隙變窄、周圍韌帶鬆弛,或產生裂隙,形成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內因。在突然遭受外力時,如彎腰負重下的旋轉動作,使纖維環外部纖維承受過大張力而斷裂,致椎問盤向後外或後側突出;或因腰部受涼,腰肌痙攣,促使已有退行性變的椎間盤突出。突出的椎間盤可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脊髓,使之發生水腫、充血、變性,日久與周圍組織粘連,從而出現神經根激惹及功能喪失表現。 
中醫病機 
病理 
病理生理 
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 1.氣滯血瘀:患者一般可有明顯外傷史。傷後即感腰部不能活動,疼痛難忍,脊柱側彎。腰4.5或腰5骶1一側有明顯壓痛點,並向下肢放射,咳嗽加重;後期可見下肢疼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縮,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舌質紫暗,脈澀弦數。此為受傷後,氣血瘀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2.風寒濕:無明顯外傷史,病因不明顯,逐漸感到腰部伴下肢重著疼痛,轉側不利。漸漸加重,脊柱側彎,亦有椎旁壓痛及放射痛。遇天氣變化時,疼痛加重。苔白膩脈沉緩。此屬風寒濕之邪所致。
3.腎虛:患者素體稟賦不足,或長期患有慢性病,以致腎臟精血虧損,無以滋養經脈,出現腰腿疼痛,酸重無力,纏綿數年,時輕時重。屬腎陽虛者,伴有畏寒肢冷,面色浮白,尿後餘瀝甚則不禁,氣喘;屬腎陰虛者,多有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面部潮紅,口乾咽燥,五心煩熱等。 
西醫診斷標準 腰椎間盤突出症診斷標準:
1.有腰部慢性損傷史。
2.腰痛伴坐骨神經痛。
3.腰椎側凸畸形,生理前凸消失,活動受限,棘突旁具有壓痛並放射至下肢。
4.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屈頸試驗、頸靜脈壓迫試驗、股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5.神經系統檢查示膝跟腱反射異常,下肢皮膚神經節段分佈區感覺過敏或遲鈍,踇趾背伸或跖屈力減弱。
6.X線平片可見椎間隙變窄、椎緣增生,脊柱側凸,前凸消失,併除外其他疾病。脊髓造影可見硬膜前方有壓跡缺損。
7.CT掃瞄、MRI提示椎間盤突出。
 
西醫診斷依據 
發病 
病史 有腰部慢性損傷史。 
症狀 
體徵 1.腰痛伴坐骨神經痛。
2.腰椎側凸畸形,生理前凸消失,活動受限,棘突旁具有壓痛並放射至下肢。
3.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屈頸試驗、頸靜脈壓迫試驗、股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4.神經系統檢查示膝跟腱反射異常,下肢皮膚神經節段分佈區感覺過敏或遲鈍,MU趾背伸或跖屈力減弱。 
體檢 1.腰椎側凸畸形,生理前凸消失,活動受限,棘突旁具有壓痛並放射至下肢。 2.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屈頸試驗、頸靜脈壓迫試驗、股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3.神經系統檢查示膝跟腱反射異常,下肢皮膚神經節段分佈區感覺過敏或遲鈍,MU趾背伸或跖屈力減弱。 
電診斷 
影像診斷 1.X線平片可見椎間隙變窄、椎緣增生,脊柱側凸,前凸消失,併除外其他疾病。脊髓造影可見硬膜前方有壓跡缺損。 2.CT掃瞄、MRI提示椎間盤突出。 
實驗室診斷 
血液 
尿 
糞便 
腦脊液 
其他診斷 
免疫學 
組織學檢驗 
西醫鑑別診斷 一、腰椎結核:腰痛可伴發坐骨神經痛,常有全身症狀,持續進行,血沉增快,下腰部可觸到冷膿腫。X線片顯示椎間隙模糊、變窄、椎體相對邊緣有骨質破環。
二、腰椎椎管狹窄症:該病所表現的坐骨神經受累不明顯,感覺減退不明顯,肌力減弱也不多,神經區域分佈不典型,這些都不如椎間盤突出患者那樣清楚。椎管造影或髓核造影可以有一定幫助,CT與MRI是最好的鑑別手段。
三、馬尾神經瘤:以神經纖維瘤多見。表現為腰痛及壓痛不明顯,不同部位腫瘤有相應的神經痛,症狀持續進行,無間歇性緩解,臥床時感到疼痛加重,夜不能眠。嚴重者可見腫瘤壓迫馬尾神經,發生下肢感覺和運動障礙,以及括約肌功能紊亂。腦脊液總蛋白量增高。脊髓造影有佔位性病變。
四、椎弓根峽部裂和脊柱滑脫:腰痛伴坐骨神經痛,多數發生在腰5。前者在斜位X線片上顯示椎弓峽部有裂隙和骨缺損。脊柱滑脫有腰椎前凸增加,棘突有台階樣表現。X線片顯示椎弓峽部有裂隙,腰5椎體前移。
五、強直性脊柱炎:病變為進行性,早期有腰痛伴坐骨神經痛。開始在雙側骶髂關節發病,血沉增快,病變延及全脊柱時容易鑑別。X線片示骶髂關節早期間隙增大,中期關節間隙模糊,後期間隙消失。
六、椎間盤炎:多數發生於兒童,成人少見或曾有手術史。有全身炎性表現。X線片顯示椎間隙變窄,以後兩椎體相對邊緣增寬,最後椎體間融合。
七、梨狀肌綜合徵:本病主要是由於梨狀肌損傷所致該肌的痙攣、充血和水腫等壓迫坐骨神經,或由坐骨神經在解剖上的變異而引起。但患者無腰痛或腰部陽性體徵。主要在梨狀肌局部有明顯壓痛或放射痛,而且可捫及該肌腫脹和痙攣。局部封閉後,症狀和體徵立即減輕或消失。 
中醫類證鑑別 
療效評定標準 1.治癒:症狀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直腿抬高試驗可達85°左右,能恢復原工作。
2.好轉:症狀大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試驗超過70°,可基本恢復原工作。
3.有效:症狀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較治療前改善,可擔任較輕工作。
4.無效:症狀無改善,不能參加工作。 
預後 
併發症 
西醫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療方法很多,治療方法的選擇取決於此病的不同病理階段和臨床表現,以及病人的身體和心理狀況。手術和非手術療法,各有其指征,絕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症可經非手術療法得到緩解和治癒。
一、非手術療法;
(一)臥床休息: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通過臥床休息可使疼痛症狀明顯緩解或逐步消失。在臥位狀態下可去除體重對椎間盤的壓力,制動可以解除肌肉收縮力與椎間各韌帶緊張力對椎間盤所造成的擠壓;有利於椎間盤的營養;加速靜脈回流;去除水腫;促進炎症消退。因此臥床休息是非手術療法的基礎。一般需平臥硬板床2~3周,症狀緩解後戴圍腰保護下地活動,儘量避免彎腰。
(二)牽引療法:牽引可減輕椎間盤的壓力,促進髓核不同程度的回納;促進炎症消退;解除肌肉痙攣及腰椎後關節負載,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牽引的方法很多,有手法牽引、骨盆牽引、機械牽引及自身體重牽引等。牽引時患者可取臥位、坐位或立位。具體使用時根據病情及患者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牽引類型。對游離型髓核突出及巨大髓核突出則不宜採用,以免加重病情。
1.手法牽引:患者俯臥或仰臥,助手將患者肩部緊緊固定,術者雙手握住患者的踝部,身體後靠對軀幹施加牽引。取俯臥位患者,則在牽引中,試著將脊柱後伸。此種牽引對滑膜嵌頓或小的髓核突出往往有效。
2.骨盆牽引:腰部圍上骨盆牽引帶後,臥木板床,並將床腳墊高20~30cm,使頭低腳高,這樣可借體重作為反牽引力。每日上下午及晚間各牽引一次,每次半小時至1小時,每3周為一療程,一般雙下肢每側牽引重量約5~10kg。
3.機械牽引:是利用機械力進行控制牽引。目前介紹的有自控脈衝牽引治療床、振動牽引床、立式自動控制腰牽引器、垂直懸吊牽引等。機械牽引的優點是牽引力大、牽引方向可根據病情選擇、牽引下可行腰部震動按摩,但若牽引最初幾天內出現坐骨神經痛加劇,則不宜應用此法。
(三)封閉療法:封閉具有鎮痛、消炎、保護神經系統的作用。絕大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症可用封閉療法。但對活動性結核、全身急性感染、封閉部位組織感染、糖尿病、體質極度衰弱、嚴重肝腎功能代償不全等禁忌應用。常用方法有痛點封閉、硬膜外腔封閉、骶管封閉。選用藥物為2%普魯卡因2ml或1%普魯卡因10~20ml,加強的松龍25mg或地塞米松5mg。
(四)藥物療法:急性期可予以脫水治療,常應用20%甘露醇注射液或50%葡萄糖注射液。慢性期可予以擴管營養神經治療,常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654-2注射液及口服維生素B1、B6、谷維素等。
二、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有限手術: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有限手術,是以減少常規手術方法所致的創傷,用藥物、機械取出和激光等方法,集中處理退變突出的髓核組織,而不涉及纖維環和軟骨終板,以達到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而使腰椎間盤的症狀消失,得到治癒。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主要為髓核化學溶解療法和經皮穿刺椎間盤切吸。
(一)髓核化學溶解療法:髓核化學溶解療法是將木瓜凝乳蛋白酶或膠原蛋白酶注入病變的椎間盤內,使椎間盤的粘多糖蛋白或膠原蛋白裂解萎縮,從而達到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目的。國內目前大多數地區沒有開展此療法。應選擇合適的適應證進行此種治療。
(二)經皮穿刺椎間盤切吸術:經皮穿刺腰椎問盤切吸術是一種侷限於椎間盤內的治療,它經過纖維鑽孔切除一定量的髓核後,顯著降低了間盤內壓,使突出的間盤表面張力減小、軟化、縮小,進而緩解或消除了其對神經根及周圍組織的壓迫和刺激。
適應症:
1.病史較長,超過3個月,經系統保守治療無效者。
2.病史雖短,但痛苦重,嚴重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且要求外科治療者。
3.影像學檢查證實為間盤輕到中度的侷限性突出或膨出,或雖有椎體後緣骨贅增生或關節增生,但椎間盤突出或膨出為主要壓迫因素,且與臨床表現相符合者。
相對禁忌症與禁忌症:
1.椎間盤髓核脫出或游離。
2.椎間盤纖維環鈣化。
3.腰椎有明顯不穩定。
4.影像學雖然顯示有椎間盤突出,而症狀主要為腰痛,無下肢根性放射痛。
5.腰椎退行性病變嚴重,如椎間隙嚴重狹窄,側隱窩狹窄,骨贅增生及黃韌帶肥厚與骨化等構成神經根和硬膜囊致壓的主要因素。
6.合併有馬尾神經損害。
7.肌力嚴重減退、足下垂。
8.存在顯著社會心理因素。手術方法經皮腰椎間盤切除手術在C形臂X線透視機下進行。患者取側臥位,患肢在下。局麻下沿第1骶椎旁開8~10cm進針,透視下將針插入椎間隙1cm左右。即放置導絲與套管,用環鋸切割纖維環並取出,直至滿意為至。術後預防感染治療。
三、手術治療:
(一)手術適應症:
1.腰椎間盤突出症病史超過半年,經過保守治療無效。保守治療時間至少6周,但不超過3個月。保守治療失敗的標誌,不僅是疼痛不緩解且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無改善或神經症狀繼續加重。
2.首次劇烈發作的腰椎間盤突出,尤以下肢症狀明顯,病人因疼痛難以行動及入眠,被迫處於屈髖屈膝側臥位,甚至跪位。
3.出現單根神經麻痺或馬尾神經麻痺,表現為肌肉癱瘓或出現直腸、膀胱症狀。
4.中年患者,病史較長,影響工作或生活者。
5.病史雖不典型,經脊髓造影、硬膜外造影、椎靜脈造影,CT、MRI示全盤退變或較大突出。
6.對保守治療有效,但症狀反覆發作且疼痛較重。據統計第1次發作後90%的病人能緩解症狀。但第2次發作時,雖仍有90%的病人症狀能緩解,其中50%的病人的症狀會再次發作,此時應考慮手術。當第3次發作時,症狀雖能緩解,但幾乎所有病人將繼續復發,此時應建議手術治療。7.椎間盤突出並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腰椎椎管狹窄。
(二)手術禁忌症:
1.腰椎間盤突出症影響工作和學習不明顯者。
2.腰椎間盤突出症首次或多次發作,未經保守治療。
3.腰椎間盤突出兼有較廣泛的纖維織炎,風濕等症。
4.臨床疑為腰椎間盤突出療,但X線特殊檢查未見有特殊徵象。
(三)手術方法:腰椎間盤突出症手術前須定好體表標誌,手術採用硬膜外神經阻滯麻醉、腰麻或局麻,可取俯臥位或側臥位。手術方法有後路手術和前路手術兩種手術途徑。
1.後路典型手術:方法取背正中切口約8~10cm,逐層分離至椎板,切除棘突及椎板,暴露脊髓硬膜及神經根。此時可根據病情選擇單側椎板切除、單側椎板切除和關節突切除、單側上下椎骨部分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椎間孔擴大等。繼之經脊髓或經脊髓旁取出突出之髓核。術後臥床3~4周。行腰肌鍛鍊。
2.經腹入路腰椎間盤摘除術,作下腹部左旁正中切口,從恥骨聯合至臍上5cm。經腹直肌腱鞘、腹直肌、腹膜、腸管、後腹膜,到達腰4、5骶1椎體,小心分離下面的神經血管叢,用刮匙和血管鉗取出髓核物質和軟骨盤,最後植骨融合椎間隙。術後病人臥床休息1月,然後石膏圍腰固定直至骨性融合。 
中醫治療 一、辨證選方:
1.氣滯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藥;和營止痛湯、身痛逐瘀湯加減。
2.風寒濕:
治法:驅風散寒兼以化濕,方藥:可選用獨活寄生湯。
3.腎虛:
治法:重補腎陰,壯腎陽,填精補髓,強筋壯骨。方藥:腎陽虛者可用右歸飲,腎陰虛者可用左歸飲。應用時可加活血化瘀之品,如地龍、紅花之類。
二、手法治療:詳見『推拿按摩』欄。
三、針灸療法:詳見『針灸』欄。
四、牽引療法:主要採用骨盆牽引法,適用於早期病人和反覆發作的急性病人。
五、休息與固定:急性期應完全臥床休息,一般經嚴格的臥床休息3周後症狀可基本緩解。待症狀基本消失後,可戴腰圍保護下起床活動。
六、練功療法:練功可以逐漸糾正因疾病而造成的不正確姿勢,增強腰背肌力量,使肌力平衡穩定,逐漸恢復正常的功能。常用的方法有飛燕式、拱橋式,或站立位作腰部前屈、後伸、側彎及在雙槓上垂直懸吊前後擺腿練習等。 
中藥 
針灸 針灸具有中樞性鎮痛及調整植物神經功能及神經遞質及體液的作用。常用有體針和耳針,有的加用脈衝電刺激。
1.體針:常用穴:腎俞、白環俞、環跳、承扶、殷門、委中、陽陵泉。方法:每次選用3~5個穴位,用瀉法。選穴以常用穴為主,根據其疼痛可加夾脊穴、阿是穴及循經取穴。
2.耳針:常用穴:坐骨、腎上腺、臀、神門、腰椎、骶椎。方法用中強刺激,留針10~10分鐘。針刺療法取腎俞、環跳、委中等穴,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推拿按摩 推拿手法可使突出的髓核部分還納;解除肌肉痙攣、調整腰椎間盤與神經根的位置關係、鬆解神經根粘連、恢復正常的腰椎解剖序列,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常用手法如下:
1.組合手法:如點、壓、揉、推、搖、抖、扳腿、側板等。(1)揉摩法:患者俯臥,術者立其身旁,以雙手拇指和手掌自肩部起循脊柱兩側足太陽膀胱經路線自上而下,揉摩脊筋,過承扶穴後改用揉捏,下至殷門、委中而過承山穴,重複3次。(2)按壓法:術者雙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自第1胸推開始,沿督脈向下按壓至腰骶部,左手在按壓時稍向足側用力,反覆3遍。再以拇指點按腰陽關、命門、腎俞、志室、居髎、環跳、承扶、委中等穴。(3)GUN法:術者於背腰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自上而下施行GUN法,直至下肢承山穴以下,反覆3次。重點在下腰部,可反覆多次。(4)抖法:患者俯臥,雙手把住床頭,術者立於患者足側,雙手握住患者雙踝,在用力牽引的基礎上,進行上下抖動,左手掌揉按下腰部,反覆進行2~3次。(5)斜板法:患者側臥,臥側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屈曲放在對側小腿上部。術者站在患者背後,一手扶住病人髂骨後外緣,另一手扶住病人肩前方。同時拉肩向後,推髂骨向前,使腰部扭轉,有時可聽到或感覺到"咔嗒"響聲。(6)滾搖:病人仰臥,兩髖膝屈曲,使膝儘量靠近腹部。術者一手扶兩膝部,一手挾兩踝部,將腰部旋轉滾動。並將雙下肢用力牽拉,使之伸直。推拿按摩後病人多感舒適輕鬆,症狀減輕。
2.牽引按壓法:患者俯臥,兩助手對抗牽引腰部,術者用手掌或指胺按壓椎旁壓痛點,按壓力量從輕到重。
3.單腿後伸壓腰法:此法緊按上法進行,在對抗牽引腰部按壓同時,將患側下肢上下起落數十次。
4.旋轉手法:有坐位手法和臥位手法兩種。
①坐姿手法:患者坐於無靠背的方凳上,兩腳分開,一助手固定患者雙大腿。術者坐於患者身後,以棘突向右偏為例.術者右上肢從患者右腋下通過,將手掌置於患者頸後並扶持左頸部。左手拇指扣住偏右之棘突.右手拉患者頸部,使身體前傾60°~90°,同時向右側彎,達最大側彎時術者右上肢用力拉患者軀幹向後內側旋轉,同時左手拇指順向左上頂棘突,此時可感覺左拇指下輕微移動,有時可伴響聲。
②俯臥位手法:患者俯臥,兩腿分開,術者摸清偏歪的棘突,以向右偏歪為例,術者站於患者右側,面對側方,左臂從右大腿下面伸進,將右腿抱起過伸髖膝,以患椎為支點旋轉大腿,右手拇指借大腿搖轉牽引之力,將偏向右側的棘突撥正。 
中西醫結合治療 
護理 
康復 
預防 
歷史考證 中醫對"腰椎間盤突出"很早就有認識。如《素問·刺腰痛篇》中說:"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僕,得之舉重傷腰",又云:"肉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醫學心悟》也說:"腰痛拘急,牽引腿足"。以上均說明,本病可由外傷引起,咳嗽加重,表現為腰痛合併下肢痛。  該文章轉載自醫學全在線:http://www.med126.com/tcm/2009/20090113015659_744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