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青蛙怎么打:现代生活的孤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7 02:56:45

20多年以来,越来越多对孤独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孤独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比如,有证据证明,患心脏病及死于心脏病的风险取决于与亲友的社交能力。近期丧偶会增加死亡的几率。在早老性痴呆病的患者中,甚至是病情很严重的患者中,那些有更大的社交网的患者认知功能更强。

在给出一些孤独的例子后,本文将涉及于一些新兴的主旨和议题。比如关于对孤独多方面本质的定义的问题,有些显示了孤独已成为公众关注的健康问题,孤独与独处的区别,最后,本文将列举克服和应对孤独的建议。

孤独的例子

我们中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都体验过孤独的感觉。对于有些人来说,孤独是短暂的,可能是由特别的事情或变革引起的,然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孤独在生命中是永恒的。在伯特夫妇60周年纪念日的两个星期后,伯特的妻子去世了,从此,84岁的伯特便闭门不出了。有人问及原因时,他解释说“我很好,有邻居时不时的来看我,还帮我购物”。他自己打扫房间,在微波炉里做速食食品。但当晚上他躺倒床上,或当他看见他老伴在化妆台上的梳子时,或是正在他看报时抬头寻求共鸣时,空虚便包围了他。

琼,19岁,正在大学读第一个学期。“每个人都说在大学的日子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可以交交朋友,参加聚会。可是对于我,并不是那样的。我非常害羞,很难融入同学中。我感到孤独和被隔离,也很难见到我的室友”。

以上两个例子描述的是孤独或来自于失去跟某人的联系,或来自于不能建立新的联系。

艾米丽·怀特是《孤独,学会独处》的作者,提到在博客中举了例子,在哪些特定的日子里会格外孤独。

感恩节会是个孤独的日子,更准确的来说,是在看到每个人都与爱的人相互团聚的时候,孤独便占满了脑子,只留下孤零零的,被忽略的感觉,被孤立的情绪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然而,她也对社会和媒体令孤独显得微不足道颇有微辞。

情人节似乎不只是用来庆祝所有关于浪漫的事的,它也成为会让孤独的人发疯的日子。也许最被人广为援引的关于孤独的例子是20世纪的小说《人鼠之间》。它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所写。文中叙述了两个移民农民,乔治·米尔顿,莱尼·斯莫尔的悲惨故事。两人赶上了加州的大萧条时期,他们挣扎着在世界上找到一片属于他们的土地。在他们奔波流离中,遇上了很多与他们类似的,在生活中挣扎的人。故事的大部分情节在一个牧场展开乔治和莱尼在那里遇上了克鲁克,一个被迫独居一处黑人工人,坎迪,一个只与一条老狗为伴的老人和一个只被称为柯利夫人的可怜的年青妇女。

唯一能使这些人走下去的便是他们能摆脱现状去过好日子的梦想,乔治是个愤世嫉俗却聪明的人,他在故事里并未太过孤独,只是当失去最好的朋友莱尼时才变得寂寞。莱尼是个体格健壮却有智力障碍的人,他给人的印象是天真无邪的,更本感觉不到孤独的。虽然莱尼有了和乔治一样的梦想,即买了一小块土地,养养动物,自己当老板,但当他听克鲁克说乔治要抛弃他时就很快生气了。

克鲁克是个驼背的黑人马夫,因为他的肤色,被迫隔离于其他人。他有种生硬的幽默感,给人难以接受且妄自尊大的感觉。他想和莱尼成为朋友,和莱尼,乔治一起住,在当他们有自己的土地后一起给花园除除草。但他也用别人的故事来讽刺莱尼,说自己看过太多来来往往的人是抱着拥有自己的土地的空想。

柯利的妻子个乏味孤独的人,她梦想能成为一个电影明星,虽然她已经结婚了,但她的丈夫不爱她,她也不爱她的丈夫。作为农场里唯一一个女性,她尝试和劳作的男人交朋友。坎迪是个老工人,养了条狗。假定他是出于一种怜悯吧,他让别的牧场的人射死这条狗。他想自己应该早点结束这条狗的生命,却一直推延着,害怕失去他唯一的伙伴。他担心在老年时孤独一人,便劝说乔治和莱尼让他加入买地的计划,这是很有可能成功的,因为他有些积蓄。

以上只是这些人物人生中一小段经历,斯坦贝克巧述了各种方面的孤独,越来越多的科技医学文献也开始认为孤独是具有多面性的。

孤独的定义

对孤独研究的越多,越认为对孤独的描述比给孤独下定义要简单。

在1999年,来自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的肯尼斯·克雷默和乔安妮·巴里对7种常见自我测定孤独感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其中包含了21组问题。在研究中他们发现了4个相关联的因素:社会孤独,情感孤独,消极影响或消极情感,家庭孤独。

查理德·布斯是美国的心理学教授和精神治疗师,在2002年的《医景》中发表了文章,其中他讨论了关于孤独的科技文献,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占有圣经地位的《精神错乱诊断与统计手册》一书中应加入孤独。

他强调在健康专业工作临床中应该认识到孤独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孤独的人不是完全相同的,在治疗孤独的患者时孤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

虽然布斯提到人们研究了许多种孤独的原理,大多数人同意孤独有很多方面,它表现为:缺乏社会技能,处境问题,比如地理上的孤独和社会上的孤独,对自己和他人抱不实际的期望,无归属感病历,比如难以信赖和早年在家庭的影响,用特定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和关于事情原因和他人行为解释特别的信念。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孤独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许多研究者似乎认同这一说法。此种说法在英国一心理健康慈善机构对孤独的定义中也有所体现:

 “孤独感就是内心深处充溢着一种无法忍受的隔离感。”

  布斯赞同这种说法。他写道:“然而,孤独的主观经历感是孤独问题的核心。这种主观经历感有时候会强烈到使那些感到孤独的人几乎没心思去想别的事。”

    他还写道:“当人们真正孤独时,他们会感到十分的不开心与空虚,而这样的感觉会让他们觉得很痛苦。”

 关于孤独,进化心理学提出了一项颇有争议的新理论,认为与他人保持联系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人们绞尽脑汁努力地寻求稳定的社交关系。

 约恩·卡西奥普是芝加哥大学的一名心理学研究员,也是社会神经系统科学这个新领域的开拓者,他和生活科学杂志的编辑威廉帕特里克共同写了一本题为《孤独:人类的本性与对社交的需求》的书。在这本书里面,卡西普奥和帕特里克提到人与人的交往要比在历史文化中所见证的更为亲密,相互依存度更高。他们还引用了非洲的一句名言:

 “一个人走会让你走得更快,一起走会让你走得更远。”

  他们认为社会孤独在基因层面上很是违反了人类的本性,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不亚于吸烟或是长期伏案工作的生活方式。并且认为人的大脑通过协作逐渐变成社会信息的加工厂并最大限度地延长人的寿命。城市最好地体现了人性的这一面。城市之所以存在与发展是因为人们相信每个人都会遵守那些保护人类群体的规则。

  同时,卡西奥普和帕特里克坚信孤独会引发一种恶性循环:人们的感知与见解被扭曲,他们认为别人与其接近总是带有不良的企图,于是变得越来越不相信别人,而自己也越来越不愿努力去克服这种模式且变得愈发畏缩与消极,如此便加深了孤独感且导致早死。

  但是,卡西奥普和帕特里克也认为对于社交的强烈需求会促使孤独者与宠物或电视建立起“非社会层面”的关系。

  英国慈善机构“年龄关注”(现名为“年轻时代”)在2008年发表的一篇报导中证实了这一说法。报导称几乎有一半65岁以上的人把电视机当作他们的主要伴侣。

 孤独与健康

 “年龄关注”的这篇报导也认为在英国老年人群中,孤独感日趋流行病化,超过1/10的65岁以上者说他们一直或经常感到孤独。

 “年轻时代”的特别顾问默文科勒告诉泰晤士报的记者说,在老年期,孤独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它很容易因贫穷、亲友的逝去与疾病引起。

 他说起点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因亲友的去世而独自一人生活,这能促使孤独与自我忽视感的加强,而且他们也就此不愿或很少有机会去结交新朋友。

 默文科勒还说,过去老人们常去街头商店、邮局或者酒馆这些地方,而且他们也会因此话费一番心思让自己穿得好看一点。但现在,随着这些当地服务点的逐渐消失,老人们结识新朋友的机会也减少了,这降低了老人们的自尊心,引发他们的失落感,诱发相关的的健康问题。

 一位研究孤独的美国专家詹姆斯·林奇赞同与社会失去联系就是危害人类的健康这一说法。关于孤独如何增加冠状动脉心脏病提前诱发的风险这一问题,他研究了近四十年。在他的《内心的哭喊:全新了解孤独的医疗重要性》这本书里面,詹姆斯·林奇把孤独描述成一种正危害美国公众健康的流行病。这种病是悄无声息的,它引发人们的失落感并导致早逝。在美国,不论是因心脏病还是因其它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也无论种族、性别,离婚者、单身者、丧偶者的死亡率一直是较高的。林奇的理论强调对话对个人的健康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有一种社会孤独感,同时他们也缺乏弥补这种孤独感的交流技巧。而这就成为导致孩子成人后患严重疾病与早死的一个主要因素。

 他还说像因特网这样的科技似乎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它实际会使人更加感到孤独而由此将引发更多的健康问题。

 更多新近的研究表明孤独是通过我们的基因而使我们生病的。

 加州大学的史蒂芬·科尔和他的同事发现长期孤独症与基因组合的变化有关。2008年5月,在《科学美国者》刊登的一篇报道中,科尔和他的同事表面那些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孤独量表》上排名前15%者体内有更多的与炎症相关联的基因活动,更少的与抗体生产相关联的基因活动和更少的反病毒活动。并且这些都是孤独特有的基因模式,而不是失望或其它消极情感所特有的。

 在对台湾成人进行的一项更新的研究,科尔总结出导致这些基因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应激因素氢化可的松。炎症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风险因素,它可诱发心脏病、癌症和其它危及生命的疾病。

 卡西奥普和帕特里可也表明有些人是先天遗传性易患孤独症,这类人有很多,此种症状可被称作是一种基因疾病。他们也参照了2005年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与芝加哥大学的一项合作研究。在这项研究里,研究员看了12内对8000对双胞胎进行观察的资料,发现48%的单卵性双胞胎和24%的非单卵性双胞胎具有相似程度的适当极端孤独,双胞胎之间这种相似概率远远大于非双胞胎的兄弟姐妹。

孤独与独处

对于孤独,尽管我们没有一个普遍的定义,但是我们知道什么不是孤独。

独处,一种人们自愿处于一个人的状态,并不等同于孤独,而更多的是独自“发现自己”,或者像布斯描述的一样,它是一种人们因为某些甚至连自身都无法完全理解的原因而感到极其孤独的状态。

自愿的独处是生活在闹市中的一副良药,也是一个逃离现代生活忙碌的良机。安东尼·斯托是一位经验型的心理病学家也是牛津大学学者,他在所著《独处——回归自身》一书中强调独处与创作的联系,独处与“深刻的心理愈合体验”的联系,这些联系常存在于人内心深处,且仅仅在与他人交往中有永久的关联。斯托质疑人际关系是“健康与幸福的试金石”这一观点,他认为当一个人独处时,尤其是忙于想象时,头脑中所想的对有能力取得创造性成就的人同等重要。他还建议应就支撑社会集体之物来传统地定义创造性的努力,但是这具有误导性,它忽视了个体所必须追求的领域和利益。童年的遗憾和丧失之痛,失落感和“弥补感”塑造了成人阶段的性格,有些性格在最伟大的诗歌中也有描述。他还举了一些英国诗人的例子。斯托将老年期定义为人生中“第三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他人的情感依赖逐渐减弱,进而转化成对内心世界的关注,由此便又有了创造力。为此,他还举了作曲家和小说家的例子。

布斯同意并说:“人们追逐独处是为了深层次的成长经历。例如:沉思,构想,听音乐,或是其它“无所事事”的活动形式。”他还指出,在与他人有紧密的交往同时人们仍然会觉得孤独。关键在于交往的质量,即:“有些孤独的人虽有广阔的交际网,但他们仍觉得孤独,因为他们并不满足于此。这似乎符合最近人们热烈讨论的观点:单身人士比已婚人士孤独。

迈阿密大学拉斐特学院心理学家研究表示40岁以上的从未结过婚的单身人士与同龄的已婚人士具有同样的适应力。此研究对婚姻总是有利于健康这一观点表示质疑。权威作者贾米拉·布克瓦拉是拉斐特学院心理学副教授,2009年10月她在《新闻周刊》一篇陈述报告说:“当单身人士感觉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完全依靠自己,他们会感到高层次的幸福。”她还说:“不过,据调查那些自给自足的已婚人士并没有对此感到幸福,而单身人士总体上都会感到相对的幸福。”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心理学客座教授贝拉·德保罗曾出版一本书,书名为《走出单身:怎样逃离模式化,摆脱羞耻和被忽视感,过上无比快乐的生活》。他告诉《新闻周刊》:“我认为人们最终会理解单身生活已经发生了变化,单身人士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在关于单身人士的早期调查中似乎都围绕这样一个问题,即他们常常选择与丧偶者和离婚人士组成新家庭。

应对孤独

当我们发现自己处于孤独时期,且并非自愿的独处,我们该怎么办?

英国心理健康慈善机构MIND提出一系列克服孤独的建议,表示只要人们下定决心,这些建议非常有用。

l      准备时间与精力。想想孤独的原因,可以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

l      学会适应孤独,放松身心,集中精力思考你到底是谁,最想要的是什么。这可能会引发许多不良感受,但也许是你寻找他人陪伴的理由。

l      学会面对自己可以改变你与他人的关系。例如,它能使你不会一味索取,而是懂得付出更多。

l      学会与人相处。例如,懂得怎样拒绝他人,划分交友界限,表达内心感受及需要,建立自信心和社交技巧训练十分有用。

l      请勿妄想一步登天改变现状,应每次尝试一小步,不要于某一个人有过度的交往。

l      先尝试简单的交谈,与店员或公交乘客进行轻松简短的交谈。

l      参加本地兴趣小组或感兴趣的课外活动班。

l      参加自愿服务活动。

此外,他们还建议与心理顾问或心理治疗专家进行交谈是一个探索和理解问题的安全之策,可以在挫败的情景中找到勇气和支持。这类治疗可以帮助人们第一次建立自我接受感和自信感,也可以证明与别人交谈是件愉快且满足的事。

若上述几点似乎完全不和你胃口,别灰心,正如艾米莉·怀特在她博客中说过,尽管媒介企图用“某种反复无常危险的疾病状态”来形容孤独,但这是不对的。她说:“孤独是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孤独是我们中许多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是我们人生中必须应对和与之斗争的,但绝不是我们应该感到害怕的。我们无需对孤独及其引发的害羞和自责保持沉默。孤独没有错,我们应该通过一种更广泛更开放的讨论模式来承认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