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蜂刺代码:恩阳古镇:居民的家当不值一箱茅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0:30:18

 四川巴中市恩阳古镇,恬静闲适。在这里,你可以直接回到从前…… 
  从小在四川长大至今,从未听说四川古镇有这名号。也许是我孤陋寡闻。
  到巴中恩阳镇,纯属石头剪刀布愿赌服输的结果。
  但是,去了,看了,你一辈子也许不会后悔。因为,那里会给你儿时一切美好回忆,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在一方只有老人和儿童的世界里,牵手宁静的与世无争,阅读人与人之间的率真和包容;你可以找到一个对喧嚣世界尔虞我诈逃避的借口,在此间茶馆把自己放在油滑发亮冰冰凉的马架上,泡一碗手工茶,闭目寻找渐渐消失的自我(详见博文《回到从前:四川最古老茶馆碎片》http://user.qzone.qq.com/6956208/blog/1308837231)。
  
  这是一个典型的川北民居群落。城镇内有规模较大成片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老场和回龙区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着传统格局,面积达0.5平方公里,有古朴的大小街巷38条。老场街是恩阳建制以来兴建的第一条街,以明代建筑为主。虽经多次人为和天灾毁损,至今保存完好的还有9条街,28条小巷。因为那天暴晒,仅仅在老场正街石阶起落,小巷匆瞥。
  挖掘文化修旧如旧,找个理由临摹仿真,这是目前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巨资开发古镇旅游的标签。而这里,仅仅把些许临街屋墙刷成青灰色,再用白线勾出砖的纹路;屋檐下垂着一些红绸灯笼;下功夫最多的是,在当年红军遗址最多的上正街和下正街,把20多年前立起的原中共川陕省仪阆县委、恩阳县委、恩阳财政委员会、法庭、红军经理处等各类行政机关遗址纪念碑,以及“红军胜利万岁”、“粉碎川陕会剿”、“为土地归农民而战争”等红军石刻标语,每个字,都用红漆用心填写了一遍。
  
  巴中缺钱。虽然它是著名革命老区。
  囊中羞涩,成就了恩阳的古朴和自然。这里,没有商业,没有宾馆,没有酒店,更没有外面世界的花花绿绿。
  它有的,是金石匠镂字的血脉虬张,剃头匠修面的刀片飞舞,铁匠铺子里弥漫的金属味道和全镇仅此一家的提糖麻饼的脆香。更显著的是,它被拥有的年龄断层:满街,只是老人,儿童,和更多的关门闭户。
  青壮年去哪了?你懂的。
  恩阳人对外来人没有防范,我们若是停下来参与他们的话题,总会有好客的老人急着起身进屋给我们端来小凳;若是我们想要进屋看看,他们会热情地领我们穿过堂屋,进到天井,甚至穿过狭窄隐秘的楼梯或者走廊,进到更为私密的地方。闲聊中我们递上一杆纸烟,老人激动得伸出双手接住。因为他们常年都抽叶子烟。简单寒暄得知,他们子女无一例外,都在外面打工挣钱,养活一家老小。
  “这些居民的家当,家家都值不了一箱茅台。”同去的摄友高顺无限感概。
  
  这古镇最动人的不在于它的明清砖石土木和红军印迹的留存,而在于生活于其中的人。
  这古镇,户籍人口3万多,家家可嗅到一种双向思念。这双向,一头系着在外打工漂泊的年轻父母,一头系着留守家乡的一老一小。
  这个古镇,从未停止过它的呼吸吐纳。它会受伤,却在历史的积淀中彰显它复原的能力。恩阳的复原不是经由遗忘,而是包容。
  古镇的古朴,使我们的镜头兴奋。古镇的老小,使我们的心头惆怅: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进城务工者,他们都有与恩阳古镇一样的那种双向。我们的城市,能否多给他们一些包容?
恩阳古镇,红色是历史的选择……

这是一个典型的川北民居群落。城镇内有规模较大成片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

当年红30军的办公区……


当年红30军的办公室之一


 当年红军遗址最多的上正街和下正街一瞥……

 

 

 




恩阳古镇,金石匠在镂字碑……

 

恩阳古镇上的挑担理发店,剃头匠打的是赤脚……

 

等待理发的老人……

在老茶馆独自枯坐的老人……

观看打牌……

观看打牌……

这老人打牌很认真……


 恩阳街上,很多家关门闭户……

恩阳镇的巴河……

 这是当时有钱人家的院落。目前住了三家人……

 从这石梯上去,上面还住了几家人……

 

 在自家天井,用大蒜作为棋子下方格棋。这是很多成年人经历的真正童年

 恩阳娃娃,真正的童年……

他们,木有网络的诱惑……
 
他们,木有补习班的烦恼……

老街青石板路,是孩子们快乐的乒乓台……

给他一瓶凉茶和麻花,瞧他的眼神……
很乖的恩阳娃娃……

 恩阳镇的巴河边,孩子们静心垂钓中……

 

 

 这家堂屋里面,最值钱的就是这一民国时期的大圆桌和文革时期保存下来的毛主席像。这家子女都在外地打工,两个老人照看三个孙孙……

 走访的一家民居。柜子上摆得缝纫机,算是比较值钱的家当……

 这里的老人,大多用这样的烟杆抽叶子烟……

 这是一条近50米长充满金属味道的铁具一条街,算是恩阳镇里最有商业味的地方……

 全镇唯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祖传“提糖麻饼”作坊。这麻饼,一直存放于冰箱,很脆很香。我们去的时候,最后20包被我们买完。店主说,夏天麻饼不易存放,你们买的是今年上半年的“绝版”。其他人还想吃,只有等秋天以后……

 这屋内,只有两位留守的老人。看他们年纪,大约七八十岁。这黑白相间的猫咪,是两位老人唯一的陪伴……

 鸟瞰恩阳……

远眺恩阳……
 
 相关链接:巴山游击队
  
  恩阳位于巴河岸边。历史上的恩阳,是川东北重要的水码头,水运相当发达,上通南江,下至重庆,常有几百只商船在恩阳河岸停靠,可见当时的市场繁茂景象。
  据史载,明清时期,恩阳镇内常住人口一万人,并常有3000多商人往来于此,大小商号150多家,盐店19家,饮食店60多家,客栈、茶坊、酒家50多家,商号小贩不下200家,所以这里又是川东北大巴山深处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西转战巴山,解放巴中,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极盛时期发展到纵横500里,拥有23个县市,500万人口,4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这里进行了3年多艰苦卓绝的战斗。1933年,红四方面军反三路围攻胜利后,先后在恩阳建立了仪阆县、恩阳特别市、恩阳县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工会、贫农会、少共、少先队、童子团等群众组织和区乡游击队武装力量。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各类行政机构13处,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8处。因此,当时的恩阳镇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据说,当时李先念当军政委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曾在此设军部;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所赞颂的红军战士张思德,也曾在恩阳县列宁学校读书。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后,刘子才师长带领的一支队伍,1935—1940年间在这里坚持了五年的游击战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方诸省坚持游击战争最长的一支。这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巴山游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