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内心脏电生理检查:我国少数民族荡秋千花样繁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3:35:16
我国少数民族荡秋千花样繁多
唐宋之后,荡秋千习俗普及全国,盛况空前。当然,荡秋千流变花样最多的是我国的少
数民族地区。
朝鲜族最喜爱荡秋千这一传统竞技游艺活动了,这一活动常在节日举行,有时还进行比
赛。节日里,姑娘们身穿色调艳丽的彩裙,围在秋千旁,争试高低,只有挑选出来的能手,
才能参加运动会的比赛。比赛时,在高空的彩带上悬挂一串金黄色的铜铃,比赛选手荡起秋
千,看谁能碰响铜铃,碰到的次数越多,成绩越高。飘逸的长裙,叮当悦耳的铃声,惊险的
摆荡,令人叹为观止。
台湾高山族人称荡秋千为“渺绵”,是“飞天”的意思,这与汉族人对秋千的传统认识
是相同的。
云南西北及川南纳西族的荡秋千习俗俗称“秋千会”。纳西族东部的秋千会,多在每年夏
正月初一至初四举行,西部则于正月初六开始,历时4~5天不等。清代《盐源竹枝词》
云:“高悬彩架接云天,共庆新年胜旧年;姊妹艳装争奇丽,倩郎抛索送秋千。”丽江白沙
村一带,当年结婚的新娘常以红绳系秋千扶手,用点心、瓜子等招待荡秋千者,以此讨得平
安吉利。永宁等地于“秋千会”的最后一天由女青年备办酒席款待前来赛秋千的男青年。席
间男子用锅烟抹女子脸,互相追逐嬉戏,以抹黑为吉。传说古时“秋千会”期间有魔鬼来捉
拿美女,后因以此法遮颜,防遭鬼害,成为会中的又一习俗。
除了最为常见的吊秋之外,一些民族还有许多秋千的变种。 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荡秋千游
艺,当地人称“阿拉提巴坎谢里钦吉克”。在空地上选一点,用3根木头搭一座三角架,在
3~5米外的另一点也搭一座同样的架子,然后在两个三角架中间架一横梁,离地大约3米,横
梁上悬挂6根“U”型的牛毛绳,构成秋千。玩时一男一女面对面,两人皆双脚交错蹬在较长
的两根牛毛绳上,伸开双臂各抓两根牛毛绳,背部靠在绳上,双脚蹬动,越荡越高。
青海土族荡秋千用的是轮子秋。土族称轮子秋为“卜日热”,意为“旋转、转轮”。轮子
秋根据当地条件,就地取材制作。如拆下大板车柱轮,将车柱竖起,下轮压重物固定重心;上
轮绑一架梯,在梯两端拴上等长皮绳(似秋千)即成,故谓之“轮子秋”。
维吾尔族玩的秋千更为奇特,叫“沙哈尔地”,意为“空中转轮”,每逢春秋季节和举办
婚礼时荡玩。在场地上牢固竖起一根高约10米的圆木作轴,轴顶装一木轮,轮上装两根横
木,各拴上绳索,如秋千状。竖轴底部另装一根横木,以绳与顶部木轮相连接。游戏时,绳
索秋千上各站一人,然后底部横木两边,各有数人相向而立,双方等速推动横木,带动顶部
木轮旋转。站在绳索上的游戏者即随着转轮的加速慢慢升上高空,转速越快,游戏者飞得越
高。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流行有磨秋、风车秋千等秋千形式。 磨秋又可分成两种,一
种叫转磨秋,另一种叫磨担秋。转磨秋在中间有一立柱,其顶有轴,上系四绳,绳末各有一
环,由四人抱环旋跃为戏,状如推磨,故曰转磨秋。
 
磨担秋的玩法是,取一根长1~2米,直径约15厘米的硬木固定竖于场地上,顶端削细作
轴;另选一根长约10米、直径与木柱相当的木杆,中间凿凹,横置于立柱顶上,即搭成磨担
秋。木杆两端骑坐对等人数,骑坐者用脚蹬地略跑数步后,即迅速骑上木杆或匍匐杆头,木
杆即磨一般旋转,两端上下升沉,又似挑担时扁担的上下起伏,故称磨担秋。随着木杆的旋
转起伏,落地的一方用脚蹬地,增加动力,使杆弹起,这样,木杆两端交替上下,旋转不
止。
磨担秋以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的傣、景颇、苗、壮、哈尼、布依、仡佬族为盛,其
中哈尼族最为典型。
 
哈尼人打磨秋主要在农历的五月或六月。五月份在戌日或亥日举行,称“五月年”;六
月份选其中间的3~5日举行,称“六月年”,哈尼人叫“苦扎扎”节。“五月年”、“六月
年”均为磨秋节。关于“五月年”的来历,当地有一则传说:远古时,太阳、月亮出没不
定,危害庄稼,阿朗和阿昌兄妹俩决定要救助乡邻。他们砍来栗树支起磨秋,磨秋飞转,载
他们飞上太阳和月亮。他们费尽心机说服它们有规律地昼夜出没。理想实现了,兄妹俩却分
别被烤死、冻死在太阳和月亮上。人们为了纪念他们,演变为节日。
风车秋千又叫车秋、转秋、转转秋、转秋千、纺车秋,因其形状略似纺车,故名。风车
秋千的结构比吊秋、磨秋都要复杂。在场地中立两根约3米高的木柱,相距约3米,柱顶架一
横梁,横梁中央套一宽约1米的木制十字形滚轴,如车轮状。滚轴上有各长约2米的4对平行
足,足端系短绳,绳端拴一木板,形如秋千。玩时,4人各坐一木板上,使滚轴转动,上下
升降。各人脚触地时用力蹬地,再加上空中三人下坐、下拉的力量,秋千作圆形旋转,转速
快时,如飞旋的大风车,煞是好看。在黔东南苗族地区,风车秋千的每块坐板上可坐两人,
4块坐板坐8人,这样的风车秋千叫做“八人秋”。风车秋千在苗、阿昌、僳僳等民族中盛
行,其中僳僳族最为典型。僳僳族转风车秋千的多为女子,节日里,她们着盛装前来比赛。
比赛时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依次参赛。参赛者脸朝外坐在秋千板上,裁判一声号令,秋
千像纺车一样开始转动,越转越快,这时场地上如同转起一个缤纷的彩球。
1991年,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将荡秋千列为表演项目,后来吊秋又被列为比赛项目。 
秋千这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俗事象,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活跃了人们的生
活,也为民俗工作者提供了蕴涵丰富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