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装塑料瓶:痛了,就自然放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2:53:33
 

一个苦者找到一个和尚倾诉他的心事。他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和尚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他说:“这些事和人我就偏偏放不下。”和尚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苦者被烫到马上松开了手。和尚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人生幸福的五大简单原则
——柯云路书友圈现场交流实录

 

2011年9月16日

 

怎样使自己更快乐、更平安?

 

见到大家很高兴。大家在这儿欢聚一堂,享受现代技术的成果,就这样面对屏幕,就好像面对大家的面孔一样。最近,我申请了一个3G号,大家可以发短信给我:14510804993。通过这个号,我看到了一些网友的提问,最突出的是讲自己的心灵调整问题。提问的角度大致有三种:第一种,就是直接从修佛角度提出的,如怎样读佛经,怎样修行使自己能够心安;第二种,是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比如有人说,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比较焦虑,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第三种,是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提出的,比如自己在人际关系上、工作上、婚恋上、职场的竞争压力上、还有其他方面的种种实际问题,这些问题该怎样解决?因为不解决,心里会不爽,会焦虑,会郁闷,所以这些问题说到底它也是指向自己的心灵状态。

那么,我就从这三个角度来谈我自己的一点体会:我们怎么能够使自己的状态更好呢?怎么能够使自己更快乐呢?怎么能够使自己更平安呢?

我先回答一个具体问题,有人问,应该怎样读佛经?还问我是怎样读的?

首先,读佛经我有我的读法,这个读法我觉得适合我,我现在介绍给大家。有两种读法和我读佛经的方法不一样。一种读法是,一本一本的读,很下功夫,循序渐进,有做学问的那种感觉,文字一定要搞懂,要把要点背下来,甚至把全文背下来,这种读法一般我不采纳。第二种读法可能就走到另一个极端,基本不读,他们有禅宗的说法支持自己——不需要这些文字相,可以大悟,可以顿悟,可以彻悟之类的,这种态度我也是不采纳的。我觉得佛经应该读,但不要像做学问那样去读。读佛经,我的态度是:当下哪一本佛经翻开之后,感到心灵与它契合,读的时候当下受用,当下对自己有启发,这是最好的。我们老说“活在当下”,其实读佛、修佛本身的受益就应该是当下的。如果读佛经读的很苦、很累、很烦恼,压力很大,当下没收获,只想读了多少年之后都读完了、读懂了才收获,这种读法是不对的,起码是不高明的。所以呢,这一点我觉得可以供大家参考。你读哪一本、怎么读,要以当下受益为衡量标准。你今天哪怕读一小段,觉得豁然开朗,放松,喜悦,安详,这个阅读就好。不要图多、图进度、图知识、图背诵,没有必要。佛经有些段落,我也能背诵,但并不是多么有意地去背它,只不过是读多了,就自然记住了。

 

去妄想,智慧之光自然显现

 

在给我的短信中,“明心”提了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如何能证到自己的自性?”

因为这个问题提的很经典,我当时就回了他一句话:“去妄想。”

这句话是我的体会,但它原本有出处。讲这个话的人很多,比如著名的百丈怀海禅师就讲过:“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什么意思?是说你只要离开了那些妄念、妄想,那些无望的攀缘,你就是佛了。多简单的一个回答,多简单的一个做法,可正是这个回答和这个做法深奥无穷。

我觉得,无论是什么水平的人,在调整自己状态的时候,都不要以为自己有多高明,好像自己就要获得多么高多么高的大道理。“去妄想”、“离妄缘”是最本质的东西。天皇道悟禅师讲“但尽凡心,别无圣解”,依然是这个意思。只要把你凡俗那些贪心去净,就是修行的全部内容。你不用去问什么是圣解、什么是佛言、什么是解脱的高妙的道理,修行的主要的奥秘是减法。

修行不是增加智慧,是减少愚昧;减少愚昧的过程中,智慧之光是自然而然显现的。

这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做起来,全从去妄见、去妄想入手。

 

“去妄想”的三个层面

 

按我的体会,我觉得“去妄想”、“去妄见”是三个层面的事情。

第一个层面:就是把“不正”的欲望、念头、想法去掉。

所谓“不正”就是歪的东西,邪的东西:违法乱纪、贪污腐败、偷盗,属于此列;想不劳而获,属于此列;想占有别人成果属于此列;损人利己,属于此列;做不道德的事,属于此列;总之,于理于法不正的东西,是我们要去妄见、去妄想的第一大类;或者说的再世俗一点,无非就是就从道德层面上讲,不合道德的事情。大家可以想一想,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人必然不安;如果做了不道德的事情还心安,还合人类世界的规律吗?不合了。如果一个人偷了、盗了,他还要修佛法使自己心安,同时还不想放弃偷盗,那是不可能的!这个屠刀不放下,佛是成不了的。所以“去妄想”,第一是去不正之妄想!这个不正,我刚才说的都是比较明确、明显的,还有很多不正比较隐蔽,但也属于不正。

只要我们审视到这些不正,能去掉一点,就离证得自性近一点。

“去妄想”的第个二层面:是指去掉“不该”的事情、“不该”的想法。

什么叫不该?比如说:你订的目标太高了,你达不到;那么,当你这样去贪心的时候,既会伤了自己,也会伤了家人。这就属于一种不该。你虽然不偷不盗,不去害人,但是如果你的野心太大了,贪心太大了,超过了实际的可能,超过了天命对你的给予,超过了你自己能力所限,结果就是自我折磨。仅仅这一条,你再想做到心安,念多少佛,修多少行,肯定是没用的。

在贪心这个问题上,不做减法,却想求得修行的高水平,是本末倒置。

每个人都可能犯这样的错误。

不正的事情,也可能我们会比较容易划清界限,去掉妄想;而不该的事情,要做到去妄想难度就高了。有些人对这种话可能还不一定愿意听。不愿听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这种妄想。要明白,这种不该的事情、不该的妄想对心灵的折磨和伤害是特别大的。无论在事业上、挣钱上、情感上、人际关系上,人们都可能追求的目标离开了实际,这点要清醒。

还有第三个层面,要去掉“不对”的事情,“不对”的妄想。

什么意思呢?你做的事情可能在道德上没有错误,没有害人利己,不属于不正的妄想,不正的事情,在目标的高低大小上,似乎也和自己比较相合,没有过贪,没有过高,不属于不该的事情,但是你达到目的的做法不正确、不妥当、不对,本来有正确的方法可以达到目标,可以解决问题,你的方法不当,你还自以为很高明,这也属于妄见、妄想。

如果从这三个层面能够去妄想、去妄见,你慢慢就会变得离自性、见自性、证自性越来越近。我们在调整自己心态的时候,要善于做减法,而且是真正的减法。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进一步交流。

 

天花乱坠无多用,一戒落实金泉涌

 

我曾经写过一句话:“天花乱坠无多用,一戒落实金泉涌。”

有的时候,我们从心头去掉一个妄见,立刻会感觉到自己的解放。常常一个小小的妄见就能折磨你。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体验,自己本来状态不错,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这念头可能是有关自己在事业、职场的某些设想,多了一个想法,立刻就感到心头不轻松,立刻就增加焦虑。有时候,一个人本来状态不错,刚刚说了句大话,不过是吹牛而已,高兴嘛,自己状态好嘛,就愿意跟别人吹一吹,吹完以后,发现自己反倒有点焦虑了。大家要体会心灵这种敏感的变化。反过来,你要是说一点对自己是“减法”的话,立刻会体会到心灵的那种安宁。这一点要靠我们在实践中体会。我们的这颗心真可以叫做“心猿意马”,也可能你在这里打坐呢,突然想起个什么事,一瞬间的功夫,他已经像风车一样,这想法就由1到2、到3、到4、到5、到6,无数的想法就叠加上去了,而刚才的那个安静已经不见了,烟消云散,你陷入到一个妄想的圈中,失去了安宁。

所以,要能够从去妄想出发去修行,从去妄想出发调整自己的心灵状态。

在生活中也从去妄想出发,只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该做的事情,做得对的事情,这样会比较从容,比较自然,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状态才真正事半功倍。

 

不当欲望的奴隶

 

我看我在讲话的时候有人在参加讨论,有人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个说法很对,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损”。说归说,做起来真是要有实践体验。我至今受益于这样一个做法,如果说我自己有一点这方面的收获、体会、提高,我觉得要归功于这一点,就是真正从自己的实践中能够去妄想,能够“为道日损”,只有这样,人的智慧才能显现出来。

有时候我看到一些网友给我来信,有些人提到家庭的矛盾,和父母、和孩子的冲突,和爱人或者和恋人的冲突,很多时候真不是说他智商有多低,他学历很高,可能在其他方面还很优秀,但是,他只要在一个点上“轴”了,抓住一个“欲望”不放了,他就陷到一个什么都看不清楚的境地。在别人眼里是很清楚的事情,在他就看不清楚。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犯这样的错误,所以一定不要过分紧地抓住自己的欲望,要松弛一些,对自己的欲望本身就要有所审视,不要当欲望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