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鸿商城申请哪个秒过:齐鲁晚报:暴力“维权”,医患双方都受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3:40:15

齐鲁晚报:暴力“维权”,医患双方都受伤

  2011年09月20日05:44  大众网-齐鲁晚报 微博

  9月15日,北京同仁医院患者王宝洺持刀闯入医院,将耳鼻咽喉科主任徐文砍伤。根据王宝洺博客记录,徐文先后两次为其进行手术治疗,但效果均不能让其满意,双方发生了医患纠纷,已经对簿公堂。

  医生和患者之间,本应是相对和谐的共同体。医生仁心妙手救死扶伤,患者谨遵医嘱力战病痛,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患者尽快康复。遗憾的是,医患矛盾已经成为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并有升级的趋势。不少病人对医院有强烈的不信任感,日常就诊也想着找关系走门子;一旦出现医患纠纷,轻则可能成为“医闹”,重则可能使用暴力手段袭击医生,用以血还血的方式进行“暴力维权”。

  在文明社会,以暴力方式解决医患纠纷的极端思维,是必须坚决摒弃的。医院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这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圣地,不容任何形式的暴力存在。在国际公约的规定中,即使是在战争阶段,也要保证军队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中立地位;医疗单位及其建筑物、器材和人员不受侵犯。为泄一己之愤在医院里公然行凶,首先就有违人类的基本道德准则。

  退一步讲,即便医院和医生有过失,患者也不能采取暴力手段“维权”。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失误,大多数属于职业过失而非蓄意伤害,这种过失可能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比如吊销行医执业证书等。情节严重的,也可能追究刑事责任。但无论哪一种处罚都不应由患者来执行,更不允许对医生进行暴力报复。以戕害医生的身体和精神,来弥补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创伤,只会加深双方的痛苦,绝不是一种理性的维权,只是一种野蛮的泄愤。这种以血还血的扭曲心态,让“维权”异化为“侵权”,受害者变成了施暴者,是一种两败俱伤的选择。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医患关系紧张背后的深层原因。据媒体报道,王宝洺是一位小有成就的书法家,平常看不出个性暴戾,也通过法律途径与同仁医院进行过交涉。但这个大众眼中的艺术工作者,为何还是走上了这样一条极端之路?这多少也折射出了现行医疗制度面临的信任危机。

  医疗事业本应是一项服务大众的公益事业,一旦被推向了市场之后,收支一条线的医院也就成了盈利机构。部分医院为了“以药养医”,小病大治、滥用贵药的行为屡见不鲜,人为加重了患者“看病贵”的困难。而在医患纠纷产生之后,虽然有行政调解、双方和解、司法诉讼等多种解决方式,但由于医学鉴定程序繁琐、标准模糊,患者一方维权难度相对较大。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医疗鉴定机构自身的行政化和非中立性,也加深了一些患者对于鉴定结果的不信任。原本应该在医患之间起到缓冲作用的机构“失灵”了,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遇到压力,就可能直接转移到与之面对面的医生身上,矛盾只会变得更加尖锐。

  对医生的不信任、对医院的不信任、对医患纠纷处理制度的不信任累加起来,就造成了很多患者难以排解的焦虑。这种焦虑感累积到一定程度,很可能冲破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转化为赤裸裸的暴力。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以暴力来解决医患纠纷,都是绝对不可取的。在谴责暴行的同时,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够尽快完善医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重塑医患之间的信任,从源头上消弭暴力进而酿成悲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