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马折纸图解:徐志摩与他爱过的三位女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0:09:34
1931年11月19日,济南西南郊的党家庄一带突然响起一声巨响,一架飞机失事了。机师王贯一、梁璧堂,以及搭客的35岁的徐志摩,同时遇难。在上海万国殡仪馆里,无数徐志摩的崇拜者络绎而至。在徐志摩的灵柩旁,有两位女性哭得尤其悲恸,一位是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另一位是现任妻子陆小曼。此时在北京,还有位美貌的女建筑学家林徽音,因为事务 

    缠身,不能前去送别。她请丈夫梁思成捡了一块飞机的残骸木板,带回北京,挂在家中。面对徐志摩的意外早殇,三位女性的心态各有不同。林徽音是“憾”、张幼仪是“怨”、陆小曼是“悔”。

      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名嘉玢,名门望族之女。张幼仪是一位非常贤淑的女子。熟识她的人回忆说:“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秀外慧中,亲故多乐于亲近之,然不呼其名,皆以二小姐称之。”徐志摩和张幼仪是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结成伉俪的。婚后第二年,徐志摩北上求学,小两口是离多聚少。张不愧为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孝敬公婆,掌财理家。徐家是江南有名的富商,家里开办有电灯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开始张幼仪是帮助公公理财,后来公公干脆全权委派给儿媳全面经营管理。徐志摩和张幼仪生有两子,一子乳名阿欢,学名积锴,是由张幼仪抚养成人的。另子夭折于德国。        徐志摩婚后从北上求学到去美、英留学,这段时间内,徐张二人是和谐的。后来徐志摩致父书信,恳盼其妻到英国陪读。
      1921年张幼仪到达英国,和徐志摩住在伦敦郊区的一个名叫沙士顿的山村里。徐志摩和张幼仪在这里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另一个才艺双绝的少女林徽音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            徐志摩是1922年3月在德国柏林和张幼仪协议离婚的。证人是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界名流的吴经熊和金岳霖。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中写道:“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出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他们的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婚姻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他说:‘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顾间事矣……’。”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张幼仪不愧为“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徐志摩语),看到徐志摩已移情别恋,便毅然答应了离婚。她在德国学业有成,回国又是在上海安寺路开办第一个新式时装公司——云裳公司,又是创办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委实走红了一阵。后来甚至从政,当过民社党的执行委员,兼财务部长。1949年后,张幼仪移居香港,和中医师苏季子缔结了一段良缘。据说徐张离婚以后书信通得更多了,“感情更好”。不知确否。        徐志摩和林徽音是一段“无言结局”的未了情。徐志摩与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是教育总长,两人过从甚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门弟子,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林长民很有个性,锐气逼人,能言善辩,谈锋极健。他和徐志摩一见如故,并成忘年之交,常以“小友”称志摩。1921年初春,林长民赴英,一是游学,二是送爱女林徽音到英国读书。林徽音正值芳年,徐志摩一见钟情,又是写诗,又是通信,又是约会,两人朦朦胧胧却又热热闹闹地恋爱起来。林徽音知道徐志摩是做了丈夫的人,她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徐志摩果真离了婚,可林徽音不知为什么却悄悄地随父回国去了,落的徐志摩成了孤家寡人。

      林徽音回国不久便和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爱,但并没有立刻举行订婚仪式。这又使徐志摩旧情复燃、紧追不舍。没有马上订婚是梁启超老先生的意思。一是检验一下林徽音的感情。梁启超是知道徐志摩还在热恋着林徽音的,林又深受西式教育的浸染,深怕两人重拾旧欢、驳了梁家的面子。基于此,他要儿子和林徽音双双赴美读书,学成之后再订婚、结婚。二是怕梁、林订婚给热恋中的徐志摩以重击,毁了他的这位心爱弟子。他要用时间冷却徐志摩的情焰。梁老的苦心徐志摩自然不晓,为了追求林徽音,他从英国回到中国,从家乡到北京。林徽音既然已经答应做梁家的媳妇,徐志摩的追求自然落空。

      1924年印度诗哲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音相伴于左右,还同台演出了泰戈尔的短剧《齐德拉》。日日相见却无言再通衷情,只能徒增烦恼了。1927年林徽音和梁思成订婚,第二年在加拿大结婚。林徽音对徐志摩的感情到底如何,为什么和志摩刚一中矢便折翼而返,绝情于志摩为什么又藕断丝连,频频书信往返?身为大家闺秀、梁府之媳的林徽音一直到死三缄其口,而且徐志摩写给她的大量的书信和诗文,至今下落不明,也不知落入谁手。想来此中定有难言之隐吧。

      据说,这位才女写有的《别丢掉》一诗是纪念她和徐志摩的恋情的,兹录如下:“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临死前的几年,徐志摩生活得非常狼狈。交际花出身的陆小曼挥霍无度,徐志摩只得应老友胡适之邀兼教于北大,挣些外快以贴补夫人的花销。为了省钱,他托朋友搞到了一张邮政飞机的免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飞来飞去。 其实,1931年11月19日这天,徐志摩在北京本来是没有课的,但,此晚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的建筑艺术,徐志摩非要去捧场不可,这才登上了南京飞往北京的济南号邮政飞机。结果飞机遇雾,失事身亡。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徐志摩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也是由林徽音的恋情引发而起的。他在《猛虎集·序》中谈到自己的写诗经历时说:“整10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     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又说,这个时期“我的诗情真有些像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那就是我最早写诗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感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这篇序文是1931年写的,整10年前正是徐和林在伦敦热恋的时节。        对徐志摩影响甚大的是陆小曼。陆小曼,名眉,江苏常州人,卒业于北平法国圣心学堂。自幼聪慧活泼,中西文学根底扎实,又通音乐绘画,且有小说、剧本行世。其父陆宝早年留学日本,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长达20余年。小曼自幼在上海幼稚园度过,八九岁时方才随父到京。1920年由其父母选中王赓为婿。王赓曾留学于美国西点军校,和艾森豪威尔是同窗之友,就职于北平警察局。陆小曼生性活泼好动,其夫却严谨有度,不苟言笑,葆有军人之风。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平交际场相识大约在1924年冬或1925年春。这段时间正是林徽音芳心已定,徐志摩极度虚空之际。郁达夫说:“忠厚柔艳如小曼,热情诚挚若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哪里还顾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到宗法家风?当这事情正在北京的交际社会里成为话柄的时候,我就佩服志摩的纯真与小曼的勇敢。”后来几经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顶有意思的是结婚大典,那真是旷古的“古怪婚礼”。他俩要请梁任公为他们证婚,梁公不肯,志摩坚持,任公答应必须让他在婚礼上行训斥礼。徐志摩应允。不想梁任公真的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得二人抬不起头来。“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便携陆小曼匆匆南下,定居上海,过起了神仙一样的日子。       有记载说,新婚后有一段时间徐志摩每天一大早要到花市上去买一束鲜花,献到他心爱妻子的床前。陆小曼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徐志摩便雇来厨师、车夫和女佣;陆小曼要去戏院演越剧,徐志摩非但陪同前往,兴致来了还粉墨登场,和夫人同唱一台戏;陆小曼长期生活无度和不加节制,造成“心口疼”,有人建议吸食“大烟”止疼,徐志摩也应允购置。        小曼的挥霍无度,自然使志摩入不敷出,尤其是因为他离婚再娶,触怒父亲,断了经济的后援。徐志摩渐渐体味到了操持的艰难。他拼命地创作,教书,后来兼着几个大学的课仍然无法补足家用,甚至靠借贷度日。
       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结合无疑是悲剧。徐志摩的单纯、浪漫、不擅驾驭,陆小曼一味的任性无度与风流,使他们的合欢不能久长。有意味的是,徐志摩的遇难,敲醒了 

    陆小曼的灵魂。尤其给志摩沉重一击的是,小曼认识了一个名叫翁瑞午的越剧小生,两个人如胶似漆,整日在烟榻上浑浑噩噩地吸。徐志摩多次耐心规劝,小曼非但不改,反而大吵大闹。

      飞机失事后,陆小曼戒了烟瘾,逐了翁瑞午,青灯守节,闭门思过,潜心搜罗志摩的诗文,后来编成《徐志摩全集》。全集的跋《编就遗文答君心》一文,也可看到陆小曼的悔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