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马国际市值:教育系统的范式转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2:42:05

教育系统的范式转变

——对话国际教学设计专家Charles M.Reigeluth教授

《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5期

       

                                                                                   Charles M.Reigeluth教授近照

【采访者简介】

段敏静:印第安纳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美国印第安纳州   47405-1006

裴新宁: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

李 馨: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北京 100031

  


编者按:“范式转变”在教育研究领域并非一个新词,但似乎一直流于口号。今天再提,是迫于解决教育问题行动的必需。在企业及经济体制采取措施转型到适应信息化社会系统发展需要的范式时,教育系统做出的反应已落后了近20年。今天,公众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之高前所未有,但依然习惯于非此即彼的思考,许多教育决策者和研究者的行动依然滞留于对当下教育系统的“修修补补”。关于教育改革研究的许多项目和措施在实践领域收效甚微。政府不断地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但新技术本身并没有真正改变一贯的学校文化。面对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的种种难题,为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系统本身的建制是否失效。需要认清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当下的教育系统仍然是为筛选而设计,并非为学习而设计。我们不能忽视,以时间为恒量的学校教育范式巩固了“分数”的统治地位,加剧了系统内局部的人力竞争,却弱化了人才的多元发展潜力,给我国教育系统整体的国际竞争力造成威胁,也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等诸多问题解决的困难重重。束于这样的教育系统,满足个体学习者需要、实现终身学习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离我们依旧很远。转变教育范式是历史必然,刻不容缓。但是谈何容易。需要在思维模式、教育理论与研究方式、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地方学校系统、评价机制、政策导向等方面做出一致性转变。需要为教育范式的成功转变建立一套知识库,这是目前研究者的重大使命。关于教育系统范式设计研究在美国已有40余年的历史,代表人物有已故著名系统科学家贝拉• H. 巴纳锡(Bela H. Banathy)和时任印第安纳大学教授的教育系统设计专家查尔斯• M.赖格卢斯(Charles M. Reigeluth)等。近年来,随着多门科学对人类学习机制的不断揭示,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对人的学习潜能支持的不断实现,美国及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对教育发展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从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的视角,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范式转变的思想、方案和技术路径,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参考。基于以上思考,就教育系统范式转变这个话题,本刊特组织中国学者与赖格卢斯教授围绕着“什么是教育范式转变?为什么要转变?如何设计和实施教育范式的转变?新教育范式的教学系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设计理论或模型?信息技术对教育范式转变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教育范式转变的困难与问题何在?”等展开了对话与交流,以飨读者。

【关键词】范式转变;系统性变化;教育思维模式;学校系统变革

 

采访者:Reigeluth教授,您作为国际教育技术领域里的专家,在25年里相继出版的三卷本《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对中国乃至整个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教学研究与本土实践。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作为一名研究者,20多年来,您一直致力于研究信息时代下教育系统的范式转变(Paradigm Change of Education System),并提出了“学校系统变革草案” (School System Transformation Protocol)以推进这样的转变。在您的第二卷《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中文版出版发行之际,我们想与您探讨一下:如何看待教育的范式转变;在新的教育范式下,教学设计理论及教学设计模型将会如何地发展。

从2008年5月至12月,您和您的同事在《教育技术》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四篇文章。这四篇文章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不同方面阐述了你们对信息时代下教育系统范式转变的设想,以及从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的角度,如何促进这样的转变。你们所倡导的是教育的系统性变化(Systemic  Change)。同时,在这一系列文章中,你们也提到了,教育范式转变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在美国,一些学校也曾尝试着改革它们的教育模式;而在中国,对教育系统改革的呼声和行动也一直不断。您所设想的新的教育范式有着什么样的特点?您所倡导的教育的系统性变化与以往的教育改革有着什么样的不同?

 

Reigeluth:首先我想谈一下我们所设想的教育系统的范式转变与以往教育系统的改革有什么样的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对部分性变化(Piecemeal Change)和范式转变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教育系统的部分性变化是在现有的教育系统之上,一点一点地对其加以改进;而教育系统的范式转变则是由一个旧的教育范式转换到一个全新的教育范式。举一个例子来说,铁路运输就是交通运输系统的一种范式。它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到柴油内燃机车、到现在的高速火车的一系列的改进,这样的改进是在维持铁路运输范式不变的基础上的部分性变化,或者说是一种部分改良。交通运输系统的范式转变则是从以铁路运输范式为主转变到以航空运输范式或是以汽车运输范式为主的交通运输系统。这是三种不同的交通运输范式。

纵观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所实行的绝大多数改革都是教育系统的部分改良,而只有一次是教育系统的范式转变。这就是从“单室校舍”(One-room-schoolhouse)的教育模式转变到目前学校所广泛采用的“工厂模式”(Factory Models of Schools)。然而,这样的转变并不是偶然的,而正是迎合了当时社会由农业时代转向工业时代的历史需要。农业时代对教育的需求与工业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正因为如此,社会需要一个全新的教育范式来适应这样的历史转变。如今,我们正在由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需求的改变使得我们只有转变当前的教育范式才能使之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去修缮(Fix)一个已经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的教育范式。

在工业时代里,我们必须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可能承付让如此之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即使在经济上能够承担得起高等教育的费用,那么这样的学生毕业了以后,谁来从事工厂流水线上单调枯燥的工作呢?因此在工业时代教育就是为了将学生进行分类(Sort Students),让一部分人到流水线上去工作。而在信息时代,工作的一个最重要变化就是知识工作(Knowledge Work)成为了工作的主要形式。相应地,社会需要的是占人口大多数的高级知识工作者。这是工业社会所不需要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教育不是为了要对学生进行分类,而是以学习为主要目的,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要理解新旧教育范式中的这个差别,关键的一点是要认识到每个人学习知识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人的学习需求也不同。然而,目前的实际操作情况是在固定的时间用同样的方法教给不同的学生相同的内容。在这里,学习的时间是恒定不变的,这就迫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差异,并将学得慢的学生和学得快的学生分类开来;同时,常模参照评分系统(Norm-referenced Grading Systems)又加剧了这种对学生的分类。如果教育要回归到聚焦学习的系统,而不是聚焦分类的系统,那么就要将学生掌握所学内容作为一个恒量来维持,允许每个学生花上他们所需要的时间来掌握要学习的内容。所以,在新的教育范式中,学习时间的安排是与旧的教学范式相比最大的不同。美国政府曾经发表了一份标题为《时间的囚犯》(“Prisoner of Time”)的报告,它指出当前的教育正在把我们的学生变成时间的囚犯。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学习时间上有足够大的灵活度。让每个学习者完全掌握他们想要学习的内容,这个目标是不变的。教育的范式转变与过去50至100年间我们所看到的教育的部分改良,它们之间的最大不同点也正体现于此。

 

采访者:我们也非常认同您所说的时代的变迁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当我们的社会由工业时代转向信息时代,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领域。不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新知识的获取和创造上,国家与国家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工作者的创造力。当社会对知识工作者的需求迫使教育系统实行范式转变,从而将教育的目的由对学生进行分类转变到实现学生学习成果最大化,将固定的学习时间转变为灵活的学习时间,这种转变似乎不仅仅是课程设置的改变、教育方式的改变、或者是学校管理方法的改变,而在更大的程度上,这是家长、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管理者如何转变他们曾经固有的“应该如何办教育的观念”,去接受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种观念或思想的转变应该是最难的,也是最必需的。那么,在您提出教育系统需要进行范式转变的时候,是否也考虑到了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果人们对待教育的观念必须转变才能使得教育范式的转变成为可能,那您觉得又该如何来促成这样的转变呢?

Reigeluth你说的非常对。思想观念的转变或思维模式的转变 (Change in Mental Models)是教育范式转变的关键。新的教育范式需要对如何办教育有新的认识。除非人们的思想认识发生了转变,否则新的教育范式是不可能得到实现的。从旧的教育范式转变到新的教育范式,其过程比改良旧的教育范式要艰难许多,这其中当然有许多的原因;然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思维模式也需要相应地发生转变。因此,我的工作就是致力于建立起一个知识库(Knowledge Base)来帮助每个学区(School District)顺利地实现教育范式的转变,而如何促进这种转变的知识则是成功实现范式转变的关键。

“学校系统变革草案”就是这样的一个知识库。它是由弗朗西斯·达菲(Francis M. Duffy)和我共同研究并提出的。这个草案已经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Indianapolis)市迪凯特(Decatur)镇的教育系统转变进程中试行推广了一段时间了。在“学校系统变革草案”中,我们工作的重心就是帮助人们转变旧的教育思维模式,引导他们去思考社会需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育需求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通过参与小组讨论的形式从而形成对教育的新观念。

“学校系统变革草案”(详见下图)第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规划一个学区的学校新范式的理想蓝图。这个蓝图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必须是与现有的教育观念完全不同的。一旦学校新范式的理想蓝图规划好了,第二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这个规划落实到每个学校。每个学校都要成立本学校的范式转变设计小组,并且以该学区的学校新范式理想蓝图为标准,重新设计该学校的教学体系。从整体上来看,“学校系统变革草案”主要涉及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在学区这一级;第二个层面则是学区内的每个学校。为什么要把规划学区的教育新范式蓝图放在第一步进行呢?因为在美国,一个学区是由一个市级或县级行政区域中的许多学校组成的,学校与学校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一个学区就是一个各部分连贯一致的系统。如果我们不改革一个学区,而只是改革其中的一所学校,那么改革后的这所学校必将与该学区中的其他学校变得不相适应。这就好比硬把火车的发动机安装到飞机上一样,这是不合适的。因此,教育范式转变必须以学区为单位(Unit of Change);在学区的基础上来设计教育新范式蓝图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每个学校其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由于它与学区内其他学校之间这种非常紧密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单个学校为单位来进行范式转变就变得不合适了。当然,如果能将州作为单位来转变教育范式,我认为效果将会显著许多;然而这也将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同时具体操作起来也会复杂许多。

 

                            学校系统变革(SST)草案

*图注:该图摘自Duffy, F.M & Reigeluth, C.M, School System Transformation (SST) Protoco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uly-August 2008, pp.41-49。原文第二阶段主要工作为“ Developing Political Support”,在此我们将之译成“发展政策环境支持”。这里的政策环境支持包含来自政府的、学区的、学校的及学校周边社区的各个方面的支持。

 

采访者:从这份“学校系统变革草案”图我们看到,在帮助学区转换学校系统的过程中涉及到五个阶段的工作。这五个阶段分别是:准备、规划、转换、保持和评估。而它们之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循环的关系。在这份草案图上,每个阶段的重点也标注了出来,比如说“形成新的观念及学校文化”“发展政策环境支持”“建立相互信任”等等。那么这份“学校系统变革草案”的提出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它的理论背景和适用的研究方法又是什么?

Reigeluth“学校系统变革草案”的提出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达菲和我最初是各自独立工作的。他设计开发出了一套名为“知识工作督导系统”(Knowledge Work Supervision),后来又将之改名为“走向卓越”(Step-Up-To-Excellence)。我和詹林科(Patrick Jenlink)、 车尔曼(Alison Carr-Chellman)及 纳尔逊(Laurie Nelson)等人一起则开发出了被称为“变革教育的指导系统”(Guidance System for Transforming Education)。这种独立工作的状态在维持了大概5年之后,我们了解到彼此的研究工作,然后决定把双方研究出来的系统整合起来,最后提出了“学校系统变革草案”。

达菲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他在学校管理及领导力发展方面都有非常深厚的背景。我的学术背景更多地来源于系统思维。在这方面,巴纳锡及其关于教育系统设计的研究工作对我有着很深的影响。因此,在独立研究阶段,达菲和我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广泛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当我们决定将两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的时候,我们提出来的“学校系统变革草案”也将这些理论融入在了其中。在提出“学校系统变革草案”的过程中,我们达成了以下几个共识:首先,当前的教育范式必须要转变;第二,教育范式的转变必须是系统性的,也就是说教育范式转变必须以学区为单位;第三,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促进教育范式的转变尤为重要,这其中教育领导模式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学校系统变革草案”是建立在许多理论及研究基础之上的,这其中就包括组织行为学和系统变化论。

基于“学校系统变革草案”, 我们目前在迪凯特镇所进行的是发展性研究(Developmental Kind of Research)而非验证性研究(Confirmatory Kind of Research)。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和完善教育范式转变的理论知识库,而不是将“学校系统变革草案”与其他类似的草案或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以证实该草案的有效性。我们的研究方法更像是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而非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

采访者:从系统科学的视域看,作为信息社会生态系统发展性要素的教育范式必须做出相应的适应性转换,即从聚焦对学生划分等级的教育和培训系统向聚焦帮助每一位学生学会所期望的知识、技能和理解的系统转换。为此,我们必须转换教学系统,要从基于时间的、标准化的教学和基于常模的评价(工厂模式),转向基于目标达成的、客户化的教学和基于标准的评价——这是一种学习者中心的教学系统,是学习系统,伴随这一系统带来的是多样性和复杂性。适用于单室校舍或工厂模式教学的单一理论或模型已无法解释这种系统的复杂学习现象。这就要求理论或模型的多样性。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理论的解释力。我们更需要冲出思想的禁锢,去进化理论建构的模式;至少要关照这些差异:不同学科主题、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目标、不同取向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情境、文化和境脉。理论研究创新要为这种多样性提供选择性。我们欣喜地看到,您已将这样一种发生于教学设计研究领域的创新定义为教学理论的新范式,并且在广泛取样的基础上,将20世纪末发生于美国学界的教学理论研究范式转变进程中精彩各异的成果浓缩在您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的第二卷中。我们深有同感,今天的教学设计领域的研究,方法多元,视角多维,观点纷呈,主题涉及面特别广泛。对此,您也许特别有话想说。

Reigeluth:可喜的是,范式转变已经发生在教学设计研究领域,而且推动了整个教学研究的范式更新。在过去的50年里,我们已经发现的一些基本的教学理论在新的教育范式中仍然是适用的,这是因为有一些情境是相同的。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想教一个人学会某项技能,通常有效的办法就是你首先解释清楚应该怎么做,然后你做一次示范,接着你让学生实际操作一次,最后你告诉他做得怎么样,也就是给他一些反馈意见。这套教学理论通常也被称作是“概括-举例-实践-反馈”。不论是在工业时代,还是在信息时代,这样的教学是存在的,那么刚才所说的这套教学理论就是行之有效的。然而在信息时代下,我们所需要的是更加个性化的教育。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学生以及信息新技术在新的教育范式中都有了与之前相比完全不同的角色。而最主要的一个变化就是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我们将更多地依赖设计精良的学习软件,通过信息技术作为媒介来传播知识,而不仅仅是依靠教师站在讲台上来讲授知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学习的自动化(Automatization)。我们把原来由人工来做的许多教学工作交给了科技技术来完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不管教学了,而是说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像是学生的指导者或引导者。

在新的教育范式中,我们设想大部分的学习都将在学习团队当中完成,学习者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学习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设想有两个学习空间的存在:项目空间和教学空间。在项目空间里,学习者以学习团队的形式,共同合作解决学习问题。一旦他们遇到因为知识不足而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他们将跳出项目空间,转而进入教学空间。在这里,一些传统的教学理论将发挥它们的作用,例如,我们可以运用“概括-举例-实践-反馈”的教学理论对学习者进行指导。在计算机教学环境下,学习者可以首先以学习团队或个人学习的方式,通过模拟情景教学游戏真实地操作一个“项目”;一旦学习者遇到知识不足的情况,无法继续操作“项目”时,情景教学游戏暂时终止,教学系统开始启动,虚拟教师开始给学习者进行实时指导,教给学习者必要的知识或技能。这整个的学习过程都可以在同一台计算机,同一个教学系统里完成。一旦学习者在“教学空间”里掌握了他所需要的知识,他就可以回到“项目空间”里继续学习。因此,在信息时代,我们所设想的情形是这样的:在“教学空间”里,传统的教学理论仍然是有效的;然而我们需要一个更完善的教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包含了问题式学习理论、合作式学习理论以及其他有关电子学习模拟游戏设计和人机关系设计的一系列的理论。 这些不同的理论组成了大的理论框架,同时在这个大理论框架内我们也需要传统的教学理论。

采访者:您的评述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看待理论的生命力的问题。其实一个理论是否有用,并不在于时间性——是当下的,还是传统的;而在于其情境。您刚才提到了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角色,也提到了信息技术在新的教育范式中将会扮演的角色。事实上我们知道,在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型的发展过程中,新技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学设计学科的兴起正是源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方采用声、视频科技手段对士兵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如今,在教学设计研究中,新兴的技术以及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尤其是在支持对复杂学习的设计中,技术不可或缺。也有人说,没有技术,就无所谓教学设计。那么在信息时代,对于信息技术与新教育范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技术究竟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Reigeluth:新的教育范式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我常常用下面的这个比喻来说明新的教育范式与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在工业时代初期,有大量的工业原材料需要在工厂与工厂之间来进行运输,这就需要有新的交通运输范式来适应这样的需求。同时工业时代新技术的产生也使得新的交通运输范式的出现成为了可能。同样的道理,信息时代需要新的教育范式,而信息技术则使得新的教育范式的出现成为可能。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新的教育范式也有可能实现,然而实现它的成本将是非常昂贵的。在信息时代里,信息技术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发挥它的功能,为新的教育范式服务。第一个功能,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保存记录(Record Keeping)。如果新的教育范式要实现基于学习者个体的学习达成度,而不是对学习者进行分类的目的,那么我们就需要记录下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每一项学习内容。这个记录的功能并不是简单地记录学习者某一门功课的成绩,例如,代数科得了B的成绩。我们所说的保存记录功能,是指通过计算机建立起一个详细的目录,记录下学习者需要掌握的每一项学习内容。一旦学习者掌握了某一项内容,这一项学习内容就可以标注出来,说明学习者已经达成了这个学习目标。信息技术的第二项功能是计划(Planning)。要实现这项功能,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学习者已经掌握了哪些学习内容;其次,我们也需要了解学习者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是哪些;再者,我们还需要了解家长们认为哪些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孩子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最后,我们还要知道,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他们认为哪些学习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者必须要掌握的。因此学习者、家长以及教师必须要在一起,共同拟出一个学习合同,明确地指出学习者在下一个阶段中应该要掌握哪些学习内容,并找出哪些学习项目能够满足学习者的这些学习要求。信息技术的第三项功能就是教学(Instruction)。一旦学习合同制定好了,学习者就要开始进入到学习项目中去了。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学习项目可以由学生自主发起,也可以由教师来发起,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该学习项目或学习问题的信息,并有效地组织起对同一个学习项目或学习问题有兴趣的学生们。一旦开始操作项目了,也就进入了“项目空间”。要成功地完成学习项目或解决学习问题,学生们就必须具备相关的技能与知识。我开始曾提到过,在计算机模拟教学环境中,这其中的一些知识和技能是在“项目空间”里无法获得的,而必须要进入“教学空间”;在那里可以找到以实现个性化学习为目的而设计的不同的学习软件,比如说,迷你模拟练习 (Mini-simulations)、WebQuests、以教学游戏形式出现的操练和练习(Drill-and-practice)等等,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在某些情况下,有些知识和技能还需要通过参与离线活动(Off-line Activities)、寻求离线资源(Off-line Resources)或者是与学校或社区的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家长,一起合作才能获得的。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与技能,学生们又可以重返项目空间,继续完成项目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同时还包括给学习者、教师及家长提供技术支持的功能。这包括,让学习者能随时回顾学习合同的内容,以了解哪些学习项目已经完成了,哪些是下一步的学习项目;让家长参与到学习中,监督和帮助学生的学习;同时也给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工具,设计新的教学指导软件;甚至赋予学习者以权力,让他们自己创造个性化的教学指导资源。信息技术的第四项功能是评价(Assessment),这个功能是可以和教学功能完全结合起来的(Fully-integrated)。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习项目都是真实的项目;而在“教学空间”里,用来帮助学习者学习的教学例子也都是真实的。然而,只有起动机激发作用的例子是不够。学习者要想真正掌握一项知识或技能(an Attainment),就必须要能够在不同的真实情形之下恰当地运用这项知识或技能;因此,他就需要有足够多的真实的例子,来应用或展示他所学的内容。在计算机教学系统中将有许多这样的真实的例子供学习者选择;学习者将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这些情形当中去,直到他达到了预先设定好的学习标准。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也会针对学习者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情况给与反馈。通过这种方式,这个实际应用的过程既是在帮助学习者学习,也是在从形成性和总结性两方面来评价他的学习成果。当然,评价功能也将给学习者提供学习反馈;在学习者完全掌握了一项知识或技能之后,形成总结性评价,并自动地在学习者将要掌握的学习内容目录表中,将该项内容标注出来。

采访者教育范式的转变不可避免,这就如同工厂模式的教育范式成为了工业时代的主流一样。但是,与上一个范式转变所不同的是,新技术的强大作用史无前例地激发了人建构世界的巨大潜能,并且在人与技术的相互激发中,信息时代新教育范式的到来正在加速。我们正在经历和见证着这场变革,我们感到举步不易。这一过渡态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怀疑、不安和焦虑。我们所考虑的是,新的教育范式何时才能代替旧的教育范式?在这个转变真正到来之前,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必须解决?

Reigeluth信息时代必须要有自己的新的教育范式。但在它真正成为主流之前,旧的教育范式还会多多少少给我们带来危害。教育系统的设置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这对我们的社会就是一种危害。有研究表明,当前以对学生进行分类为目的的教育范式与社会犯罪之间显著相关。在当今的教育系统中,类似毒品滥用,少女怀孕等等社会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教育的目的不仅仅体现在学习者具体学到了哪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习者怎样的思想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系统的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一致导致了我们必须为这些社会问题付出许多的代价;而在教育范式发生转变之前,这种代价的付出还将持续多久?我坚信信息时代新的教育范式必将代替工业时代旧的教育范式,这就如同农业时代的“单室校舍”教育范式终将被工业时代的“工厂模式”所代替一样。这不是一个教育范式是否会转变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社会对于这样的转变给予多大的优先度。这是一个政策导向问题,也是一个人们的思想观念如何转变的问题,更是一个如何提高人们对教育范式转变迫切性的认识的问题。很多人并不清楚什么是教育的范式转变,也不知道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系统,因此他们只是一味地对当前的教育系统做改进,寄希望于它来帮助学习者走向成功,而不是失败;然而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个教育系统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一些学生失败的。所以说,在公众认识到教育范式转变的重要性以及在政府下定决心改革旧的教育系统之前,教育范式的彻底转变是不会发生的。

 

采访手记:在采访的过程,我们多次与Reigeluth教授产生共鸣;那就是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范式。从工业时代下聚焦分类的教育范式转变到信息时代下聚焦学习的教育范式,这样的转变刻不容缓,同时也是困难重重。Reigeluth教授在采访中多次用到“设想”(Envision)这个词来阐述他如何看待这样的转变以及如何促进这样的转变。虽然这是他“设想”中的新的教育范式蓝图,然而他对这个“设想”将最终变成“现实”却是坚信不疑的。就像Reigeluth教授所阐述的那样,从旧的教育范式转变到新的教育范式,社会需要每一位相关者: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学校所在的社区以及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支持。这样的转变不仅仅是改革课程设置或是提升教学设备的科技含量等这一类修缮旧的教育范式的部分性变化,而是要从思想上及教育领导模式上改变人们旧有的观念和操作模式,而推行全新的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以学习者和学习本身为关注点的教育范式。这样的转变固然艰难一些;然而唯有这样的转变才能解决教育系统的设置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的理论与应用”( 项目批准号:07JA880056)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