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流 蔺晨:有什么样的导向引领,就会诞生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14:45:16

有什么样的导向引领,就会诞生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安徽高扬科学考评指挥棒

本报记者 刘 杰 何 聪

《 人民日报 》( 2011年09月20日   01 版)

  每年夏季,抗旱与抗洪往往在安徽不同地区同时上演。被长江、淮河等水系分成皖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板块的江淮大地,气候差异明显,地形地貌变化巨大,南北、东西文化差异大,地区间发展阶段明显不同,呈现较大的不平衡。

  如何指挥协调全省一盘棋,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安徽省委省政府调研发现:安徽可以用作建设用地开发的土地7万多平方公里,已开发1.62万平方公里,开发强度11.57%,远高于日本,与德国相当,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远低于他们,欠发达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不能盲目无序开发,要有保有压,因地制宜,分类考核,最大限度发挥各地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之路。”省委书记张宝顺强调。

  “没有科学的考核体系,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

  经过调研,今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省辖市政绩考核新体系,改变过去“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状况。根据全省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与国家主题功能区规划定位,结合全省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各地资源禀赋差异,将各市分为4类进行考核:一类市为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市;二类市为淮北、蚌埠、淮南、滁州、宣城、池州、安庆等市;三类市为亳州、宿州、阜阳、六安市;四类市为黄山市。

  考核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发展方式转变、资源和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4大类别构成,细化为35个具体指标,分别设置不同权重,最终加权汇总,计算综合分值,发挥对区域发展的导向作用。同时,对各市的目标管理考核,节能、环境保护、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等7项指标未完成责任目标,或发生重大事故等,实行“一票否决”。

  “没有科学的考核体系,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通过探索考核办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区别性和导向性,引导领导方式的变化,推动江淮大地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着力做‘好’字文章。”安徽省省长王三运说。2007年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多次调整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突出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等方面指标的考核;2008年,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针对全省61个县研究制定了县域分三类考核办法。目前,安徽正在修订完善县域分类考核办法,进一步突出结构调整、保护资源环境和改善民生等导向,更好地引导各地走各具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民生支出、教育发展、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成为考核的重点。自2007年起,安徽在全国率先实施12项重点民生工程,并逐步扩大到33项。4年来,财政累计投入853亿元,惠及全省6000多万城乡居民。

  鲜明的考核导向,体现着安徽追求科学发展的战略思维,引导安徽步入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今年上半年,安徽工业、投资、财政、外贸、城镇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增幅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提高、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安徽省经信委综合处处长石象斌说:“今年上半年,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分别达到了26.9%和28.1%,双双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15.3%,低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这‘两高一低’表明了安徽工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不以GDP论英雄

  安徽在此次调整指标体系中,变化最大的是体现经济发展速度的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两大指标权重降低最为明显。2010年,全省各市统一指标体系中,100分的总分中,GDP增幅、财政收入两项分值均为14分。而在2011年的四类体系中,四类城市的GDP权重仅为3分,二、三类城市为8分,一类城市为6分;财政收入指标降为4分;固定资产投资也由原来的6分降为2分。

  “权重的变化体现了我们的发展由注重速度全面转向注重质量,不完全以GDP论英雄,突出强调区域分工、生态文明建设、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与社会建设。”安徽省省委常委、秘书长、常务副省长詹夏来说。安徽把皖南山区作为长三角的生态屏障,大别山区作为中原地区的生态屏障来保护;把巢湖作为淮河流域生态平衡、水资源的调蓄场所来规划建设,建设“江淮粮仓”。如今,大别山区的霍山、金寨等县,皖南山区的石台县都被规划为限制开发区;弱化对黄山市经济发展的考核,不考核工业化率指标,重点考核资源环境类指标,兼顾结构调整,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和旅游业发展、单位GDP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减排等指标权重。

  在“指挥棒”的引领下,安徽各地纷纷加大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大力发展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各市对县区的考评也都相应做了科学调整。合肥今年的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近70%,上半年,新开工项目34项,引进晶澳太阳能项目等高新技术企业(项目)25家,初步确立了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三大产业在全国的领先优势;钢城马鞍山将铁基新材料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产业培育;铜陵做足“铜文章”,以矿山、冶炼、加工、化工为子体系,编织起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产业集群。

  芜湖对各个县区实行差异化考核。“在经济发展中突出考核战略性新产业投资、三产兴市和创业富民年度任务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重点考核投资强度和集约节约用地。”芜湖市委书记陈树隆说。

  保护就要“护到位”,开发更要“讲效益”

  “不发展最不科学,要发展必须科学。”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沈卫国说,如何破解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双重课题,实现最优最美的发展,形成错位竞争的生动格局,是安徽此次转变考核方式的目的所在。

  一个个区域发展战略先后在安徽酝酿出台、落地生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设立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合肥经济圈,高起点规划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出台政策文件加快沿淮和皖北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

  安徽各地纷纷实施城镇化与工业化双轮驱动,认真研究本地环境保护与开发开放的关系,积极探索又好又快发展路径。宣城市目前与无锡等地合作共建园区,推动产业集群整体转移,打造面向长三角地区的新型制造业基地;同时,还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安庆突出打造纺织服装、机械和装备制造等千亿产业,推进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等项目建设。宿州瞄准制鞋产业大力引资,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制鞋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目前基地已入驻百丽、康奈等44家企业项目,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可解决近8万人就业。

  有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家战略机遇,又有合肥经济圈、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政策机遇,革命老区六安被形容为“五福临门”。“把政策机遇与本地特色优势联姻,最好最快、最大限度地把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六安市委书记孙云飞介绍,六安谋划了一系列项目,建设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面提升钢铁及其制品、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

  “保护就要‘护到位’,开发更要‘讲效益’。”池州市委书记童怀伟说,池州开发坚持以新兴产业为发展方向,选择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项目。依托丰富的硅、铜深加工产品,池州酝酿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培育,打造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在山区腹地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特色生态农业,打响九华山金字招牌。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黄山的保护是第一位的,新的考核体系引导我们更下功夫去守护好这些资源、环境。” 黄山市委书记王福宏说,如今,黄山启动总投资400多亿元实施新安江水源保护工程、绿色质量提升行动,投资60亿元实行百村千幢工程,保护古民居。

  创新、发展;保护、转型!有什么样的考评、什么样的导向引领,就会诞生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在安徽,从淮北到江南,从皖东到皖西,无论是山区森林还是平原粮仓,无论是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还是自主创新试验区的摸索,在新的“指挥棒”下,到处奏响科学发展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