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驾驶舱操作面板图:有了电脑 你还会写字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6:14:16

教育部近日发布通知,要求小学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普通高中设置书法选修课程。通知甫一发布,就在社会上得到力挺,人们纷纷表示:在“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网络时代,加强书法教育既是对汉字书写技能的培育,更是对古老母语文化的珍视与敬畏。

有了电脑 你还会写字吗?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21日   06 版) 董乃德/CFP

    “孩子自从上了初中之后,字就越写越潦草了,还不如小学的时候写得好。”一位家长对孩子汉字书写水平的退化忧心忡忡。

    随着手机、电脑的日益普及,传统的书写方式面临着电子商品的空前挑战,汉字书写水平的群体化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位中文系博士给本科生上课时,一个“嘉”字在嘴边嘀咕了半天都写不出来,在全班同学的指点下才艰难完成;本科生、研究生的论文普遍存在错字连篇;高中生、初中生作文里涂改液、胶带齐上阵……

    面对一个个冰冷的数据和现实,人们不得不清醒地意识到:书写危机时代已经到来,当人们习惯了在键盘前文思泉涌之际,他们的手已经拿不好承载着数千年传统文化的那支笔了。

    拯救汉字书写,从娃娃抓起

    汉字自诞生之日起就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和信息符号,更是传承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曾指出:“汉字是中华文化一个很坚实的根。”而在网络时代,汉字备受国人“冷遇”,则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

    尽管电脑、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但多数学者认为新技术的冲击并非导致人们书写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在崇尚快节奏和新鲜感的现代文化中,人们开始越来越忽略古老汉字所蕴藏的丰富艺术价值,也逐渐钝化了对汉字独特美感的审视能力,对传统汉字文化缺少一种心底的珍视和敬畏。

    而对于书桌前堆着书山题海的中小学生而言,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字迹的工整与规范。每年的“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出“应该开设书法课”的议案提案。教育部此次出台相关意见,从娃娃抓起加强汉字书写,引来公众一片叫好之声。

    “好课”怎样才能上好?

    尽管支持声音颇高,但“好课”要想上好,依然存在不少难题。

    国人汉字书写功能的退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对于广大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要想在短时期内组织好一支懂书法、会书法、能教书法的师资队伍实属不易。另外,很多孩子挤得满满的课程表上也许都“挂”不下这样一门好课,尤其是面对升学压力和课业压力较大的高年级。

    “我认为推进书法普及教育需要校方的充分重视、课程的科学安排、学生的积极主动和家长的全力支持。如果有一个环节不到位,都很难上好。”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的刘媛老师讲道。

    解决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唯考分论”,改革学生考试机制,确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只有这样,中小学的书法教育这门好课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保护汉字,书法课只是开端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21日   06 版)

    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书法教育正式走进中小学课堂。从2010年两会期间40位政协委员的一个提案,到今天正式走进中小学课堂,书法课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汉字书写能力的提案》第一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邵秉仁近日接受记者采访,就推动汉字书写进课堂的各个问题作了解答。

    初衷在弘扬传统文化

    记者:您一直呼吁书写课进课堂,甚至资助中小学校开设书法课。请问您的初衷是什么?

    邵秉仁: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中存在“重西学、轻国学;重外语、轻国语”的偏向,比如考研、读博不分专业,视外语过关为唯一标准。而对于自己的文化,总是批判多于继承。现在,电脑普及应用了,一方面提高效率、开阔眼界,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青少年的汉字书写应用能力。以前,全国90%以上的学校没有开设书法课,即使少量学校设了一节书法课,也往往被其他课程挤占。我和一些书法家曾经资助一些中小学校,希望能推动书法艺术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但是我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书法艺术、书写习惯被淡出的趋势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其实,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现在,看到书写真正走进课堂,我们很高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旨在提升综合素质不为培养书法家

    记者:您认为,规范汉字书写对中小学生的帮助是什么?

    邵秉仁:必须强调的是,推动书写进课堂目的不是将孩子们培养成书法家,而是普遍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我认为,书法课进入中小学生课堂至少有三方面的帮助。首先是有利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文字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我们应该鼓励下一代在享受现代科学成果的同时掌握规范汉字。

    其次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讲究“只要分数够了什么都可以”,是一种唯分数论的价值取向。它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公平,但由于不注重学生素质提升,不利于长久发展。书法本身是文化、艺术的一种典型形式,对学生艺术素质提高、扩大知识面都有好处,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体现。

    第三,还有利于形成就业机会。据我了解,我国有十几所大学开设书法专业,培养本科、硕士、博士。客观来说,这些毕业生学成之后,很少人能成为书法家,同时,与他们专业对路的就业门路基本没有。学校开设书法课以后,对师资的需求能让这部分毕业生有用武之地,促进就业。而对书法有兴趣的学生也能放心投考书法专业,形成良性循环。

    规范汉字书写不是负担

    记者: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逾96%的家长欢迎书法课。但有不少家长担心书写课会不会加重学生负担?也有家长忧虑,音乐、体育课都会被挤占,书法课恐怕很难坚持。下一步您认为需要完善哪些方面?

    邵秉仁:我认为,首先各方面应该统一对书写课走进课堂的认识。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不要把它当作负担。而家长应该认识到,开设书法课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考试时,卷面文字、作文的流畅书写也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是师资问题。现在的情况是,很少学校有专职书法教师,一些教师本身的汉字书写能力不高。如何实现良性循环?需要教育部门、人事部门等统筹安排,师资问题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

    第三个方面是希望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比如书法家能经常走进学校。我了解到,首都师范大学正在研究编制书法课教材,有一个规范让各地各学校便于执行。

    任意拆解汉字不严肃

    记者:一些青少年喜欢用任意拆解的汉字表达情感,也有一种观点说在英语中也出现过此类现象,拆解并无不妥,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邵秉仁:任意肢解汉字我认为是不严肃的。不只青少年,一些成年人也把西方美术构成原理加入汉字中来,如果过分就是以丑为美了。

    语言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我们正视、包容这种现象,但是不能离开汉字的自有规律。汉字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它的发展演化有一定规律,我们不应背离这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