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雪 韩雪:[原创]“杨梅都督”如此革命 【史海钩沉】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7:23:34
政治暗杀的背后,必然涉及重量级的政治人物,而且有精于暗杀此道的高手操盘。所以,推到台前的“元凶”、“主使”、“凶手”之涉案人等,均可人为地弄虚作假。只要“人”与“为”一合起来,一切都变成了“伪”。一百年前的政治暗杀,如今已经毋须从刑侦过程说起,惟从政治层面探索一二。

    清末民初,政党派系纷繁杂乱,但主要有三大势力:袁世凯、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是军事强人,可左右大局;革命党势之所趋,咄咄逼人;立宪派跃跃欲试,左右逢源。自宋教仁“毁党造党”解散同盟会,组建国民党后,民国逐渐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强人袁世凯同代理国民党的宋教仁、立宪派首脑梁启超,在治国的理念上没有重大的分歧。早在“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就接受过康有为和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影响,力倡满清走“君主宪政”之路,并主持过清末的“新政”。宋教仁虽然辞去了首届民国政府农林总长一职,但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是袁世凯指定的,并非国会选举的。也就不能说是宋教仁的“内阁责任制”同袁世凯的独裁发生了严重冲突,因为两人还没有直接合作过。宋教仁辞职后,组建国民党并赢得了议会选举,他本人在湖南当选国会议员。收到袁世凯所遣秘使的邀请后,宋教仁才欣然北上。如果袁世凯要干掉宋教仁,要么从湖南下手,要么等他到了北京后再动手。而在会党力量占优势的上海实施暗杀,理据不能成立。

    在宋教仁看来,革命的目的是实行宪政,是合作、妥协和推动。在孙中山看来,革命目的是反抗,是推行自己“君临天下”。两人的分歧点是:明争执政与暗杀夺魁;政党体制与帮会规矩;三权分立与党军专政;民族共和与驱清灭满;议会协商与大权独揽。尖锐矛盾是:一、宋教仁不满孙中山由来已久,若非看在黄兴的份上,早就与之分道扬镳了。孙中山从海外回上海前,宋教仁从武昌到南京都明中暗里活动,推举黄兴成立临时政府并担任临时大总统或大元帅。二、在“毁党造党”后的国民党里,孙中山之理事长有名无实,而宋教仁代理理事长却握有实权。宋教仁率领国民党赢得议会选举后,一旦出任内阁总理,名正言顺当上国民党党魁,只是个时间问题。更令孙中山难堪的是,他这个“全国铁路督办”也得归宋教仁管。

    反观袁世凯,他虽然“玩”了一下清末“新政”,但对来自西方的“民主宪政”还是一知半解。即使“民主”威胁“独裁”,也并非迫在眉睫的危机,何况他还拥有枪杆子最后“说了算”的实力。再说,民主与独裁,在意识形态上似乎“水火不相容”,但在具体人的操作上,不一定非拼个“你死我活”不可,因为这里面还有以妥协诉求生存与发展的变数。所以,给想要宋教仁必死的人排队,无论怎么排,袁世凯都只能排在孙中山的后面。

    史说暗杀宋教仁的主犯是投靠了袁世凯的应桂馨。只要仔细分析应桂馨其人其事的来龙去脉,就不难辨别谁是应桂馨“刺宋”背后的主使者。青帮大佬应桂馨,是陈其美情投意合的同党兼密友。上海光复后,陈其美任命应桂馨为谍报科长。孙中山到上海,陈其美指定应桂馨担任其侍卫长。涉及到革命领袖的人身安全,先别说应桂馨是否忠于孙中山,但必须首先绝对忠于陈其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后,随即提升应桂馨做临时政府庶务长。孙中山解除他的职务,说是应桂馨江湖陋习不改,经常无理取闹,还贪污受贿。应当指出,此时的临时政府即将解散,即使应桂馨不被“罢官”也没几天混。孙中山把应桂馨打发走了,公开表明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信息是:从此以后,应桂馨的所作所为与孙中山无关!于是,应桂馨接连演出了一连串极具滑稽性的闹剧:组建帮会政党“中华国民共进会”,当选总会长;奔赴武汉策动“倒黎”暴乱,因事泄败露,被黎元洪派军队镇压。遭到通缉,慌忙逃回上海;“中华国民共进会”遭到取缔后,应桂馨随即被袁世凯后任命为中央驻沪巡查长,专门监视革命党的活动;接着便暗杀了宋教仁。

    史说应桂馨卖身投靠了袁世凯,才暗杀宋教仁。但在宋教仁被刺案两个月后,陈其美毫不犹豫地暗杀了投靠袁世凯的洪帮大盐枭徐宝山。如果应桂馨真的投靠了袁世凯,绝对听命于孙中山的陈其美为什么不杀了应桂馨?值得提示的是:已经辞去了上海都督后的陈其美,既没有去北京出任民国政府的工商总长,又没有跟随孙中山出游日本。连袁世凯送17万元让他出国旅行,他也拒绝了,而且一直待在上海,同应桂馨形影不离,还为宋教仁离沪赴京盛宴饯行。

    一个名叫寒云的青帮大佬,1920年在上海《晶报》以连载文章发表了署名的《辛丙秘苑》披露:宋教仁北上前,陈其美、应桂馨等人设宴饯行。宴席进行中间,陈其美询问宋教仁如何组织国民党政党内阁,宋教仁表示说:“我只有大公无党一个办法!”陈其美听了没有说话。应桂馨骂道:“你这样做简直就是叛党,我一定要给你一点颜色看看。”说着,从怀里掏手枪。在场的其他人劝住了他。宋教仁说:“死无惧,志不可夺。”大家不欢而散。接下来的几天里,陈其美与应桂馨在妓院里商议暗杀宋教仁。陈其美的重要谋士沈翔云私下告诉寒云:“宋教仁要出事了!”寒云问怎么回事,沈翔云说:“我不能够参与机密。偶然听到他们之间的几句议论,也是关于宋教仁的,而且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都很不好看。”宋教仁案发后,陈其美和应桂馨想扣押寒云充当“替罪羊”。有一天,应桂馨在家里请客,吩咐寒云带上怡情、琴言等多名妓女一同前往。沈翔云劝告寒云不要前去赴宴,寒云明白自己身处险境。当天晚上,便离开了上海,找个地方藏匿。

    孙中山有没有主使行刺宋教仁,虽至今未有真凭实据,但不等于他所搞的一些龌龊的暗杀永远无人知道。例如民国初年,有一位与梁启超、章太炎齐名的舆论界领袖人物叫黄远庸,号称“新闻界巨子”,所写专栏《远生通讯》在当时政界影响极大。他不管袁系还是孙党,凡政界丑恶现象及各种内幕,一律予以口诛笔伐。他以连载文章说“孙中山只是国民党挂名领袖,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才是国民党政界运动之中心。”并声言将揭开“宋案”之谜,暗示掌握“刺宋”真相。遭到寄子弹恐吓信后,黄远庸在1915年到美国定居,年底被暗杀于旧金山。舆论大哗,众口一词谴责为袁世凯指使。六十年后,当年的杀手刘北海临终前说出了真相:刺杀黄远庸是当时正在美国筹措捐款的林森接到孙中山的密令后,指使自己的贴身卫士刘北海执行的。林森后来曾出任过国民政府主席。若刘北海至死不言,则老袁永远要为老孙背着这一“黑锅”。

    宋教仁一死,孙中山立刻发起“二次革命”。陈其美率先在上海策动武力“反袁”。无奈上海工商界亟盼社会稳定,对革命不感兴趣。商务印书馆创办人夏瑞芳惟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反对陈其美“讨袁军”全军两百多人驻扎闸北地区,被陈其美指派帮会人员暗杀了。孙中山怨恨革命党人接连叛变,决定成立“中华革命党”。与黑帮无异的“入党誓词”是陈其美亲手书写的。陈其美打算在北方起事,组织会党再直捣北京。谁知到了大连后,除几个满清宗社党人外,没有民众响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同德国在山东开战。陈其美以为袁世凯的注意力转到山东去了,他江苏,浙江等地策划了一系列举事,结果无一成功。

    陈其美“小打小闹”的起事接连失败后,忽然顿生一念:擒贼先擒王,上海举事便大功告成。经过一番精心布置,果然把北洋军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暗杀了。但陈其美只是暗杀专家,远非军事将才,致使响应起义的三艘军舰互不知情,失去协调。其中有一艘军舰还没有开始行动,指挥官就召开庆祝起义成功的酒会。醉意朦胧间,发现有两艘军舰开来,立刻开炮迎击。结果,三艘起义军舰相互炮击了一个多小时,各舰官兵死伤众多。正打得兴高采烈时,被舰中本不愿作反的官兵同登上军舰的北洋军里应外合一举擒获。

    陈其美亲自策动的每一次“起义”,少则只有几十人,最多一次也不过三百人。有时未行动就散伙;有时开了几枪就溜走;坚持最久的只有五天。起义结束后一点算,牺牲的人员也不足百人。可见,近似闹剧般的“起义”,即使没有种种令人大跌眼镜,匪夷所思的失误,也不可能成功。但这种“堂吉诃德”式的胡闹,直到陈其美死后,他的哥们在广州建立了革命大本营后还在继续。

    陈其美虽在上海帮会中以辣手蛇心著称,但在政治韬略上终究是一个有勇无谋之辈。他之所以在窃取沪军都督,驱赶光复会,壮大孙氏声势等一系列角逐中取胜,缘由身边有一位善于窥探政治态势,精于密室策划的人物,此人就是号称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张家是江浙大富豪,张静江不遗余力支助孙中山,从而成为孙中山的挚友。张静江还慷慨解囊为陈其美在上海开设娱乐场所。两人都是浙江湖州老乡,陈“贼胆”有余,“贼心”不足;张“贼心”有余,“贼胆”不足。二人合作,则心胆合一。当时上海盛传“陈台前张幕后”。历史上,张静江对陈其美和蒋介石先后在政坛上迅速发迹,起了亦师亦友的重要作用。

    由于张静江少年时因救火摔坏左腿,终身落下“歪腿子拐路”之残疾,所以,张静江不愿意抛头露面。他既没有鞍前马后追随孙中山游弋海外,也没有与陈其美一道奔走举事。中部同盟会成立时,张静江推荐陈其美当会长,遭众人否决后,力主陈其美担任庶务总长。这是一个实权的角色,在一个松散的会党里,霸道与财力往往起主宰地位。上海起义前后,张静江都为陈其美出谋划策。陈其美在江南军械制造局被俘的消息,就是张静江告诉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的。不过,张静江没有住进陈其美的娱乐场所,并不是不好色,而是不好意思在花枝招展的妓女们面前出乖露丑。张静江悄悄潜居在一个僻静的住宅,陈其美无论白天多忙,晚上都会前去受授密计,顺便带上一名妓女让他享用。

    袁氏当国后,孙中山面临非常严峻的局面:一旦步入和平时代,就再也没有自己在政治上腾挪翻身当国的空间。而罪魁祸首就是宋教仁!张静江不但看到了孙中山所看到的,还揣测到孙中山之所想到的,而且断定只有陈其美才能做得到孙中山“只许意会,不可言传”的事。史说宋教仁遇刺后,出现了古董商报案的影迹。洪帮盐枭徐宝山死于花瓶内装的定时炸弹,送花瓶来的也是古董商。张静江和陈其美都疾言否认与“宋案”有关,却从不否认“徐案”是他们两人所为。然而把两者联系起来,就决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出自于同一原凶的设计。

    自“二次革命”开始,陈其美“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频频作乱,终于把袁世凯搞烦了。袁大头说要给陈其美行贿五两万元,告诫他:明知不会成功就别再“玩”了。而陈其美说如果收到钱后,还要用这些钱继续“玩”。袁恼羞成怒,扬言要用这五万元收买陈的人头。这比登天还难!袁世凯仅仅是一厢情愿而已。因为北洋军阀虽然挫败了革命军,却不能深入插足上海滩。谁知,陈其美果然遭到暗杀身亡。暗杀的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在陈其美的帮会老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也只有陈其美身边最得力的亲信才能做得到。这个人就是李海秋,他曾参与对徐宝山、夏瑞芳等人的暗杀。

    史书所述,是袁世凯密令冯国璋指使张宗昌收买李海秋干的,这国民党御用文人编史,其可信度是大打折扣的。张宗昌在辛亥革命前是海参崴的华人探长,辛亥革命时会同当地的江湖华侨南下加入了李燮和的光复军,担任骑兵团团长。张宗昌转投北洋大将冯国璋,是在光复军将领接连被陈其美恐吓、暗杀之后的事,难道张宗昌就不恨陈其美?综述,主使杀陈其美者,肯定是反孙中山的人,但不一定就是袁世凯,因为在革命党中有很多人十分憎恨专门暗杀阵营内部同志的陈其美。何况,此时的孙中山在袁氏宣布废除帝制后返国并在上海露面。已病入膏肓的袁世凯要杀,干脆杀掉孙中山以绝后患,岂不一了百了!

    陈其美之死,谁是原凶,已经不重要了。“好剃人头者,亦被人剃头”,陈其美该死!清朝末年,处于暴政压迫下的革命党人暗杀清廷官员,可视作一种以暴制暴的手段,这毕竟是敌对阵营之间的斗争。然而,为去除革命阵营内部的心腹大患,对不同政见者进行残酷的暗杀,无论有多少、多大的理由,只能反映出暗杀的指使者、默许者以及策划者,都患有一种阴暗的心理变态和无耻的政治病态。

    陈其美的同僚随从把他的遗体带回藏身处所后,孙中山闻讯赶来了,他泪流不止,看见陈其美还没有瞑目,就伸手为他闭上了眼睛,说道:“英士,你安息吧!一切责任,有我负责。”并当场手书“失我长城”,以志其哀。如果说,陈其美“光复”上海,为孙中山洗刷了以往“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羞辱。那么,当孙中山陷入“当国”无望的无奈之时,也是陈其美点燃了“二次革命”的导火索,并为孙中山的重新崛起,不间断地策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举事。孙中山高度赞扬“英士忠于革命主义,任事勇锐,百折不回,为民党不可多得之人”。

    蒋介石看着陈其美孤零零的尸体躺在那里,十分心酸,眼里满是泪水,几乎失去知觉。陈其美是蒋介石步入革命的引路人兼提挈者。陈其美死后,蒋介石怎么混,他顿感头脑一片空白,前途一片渺茫。还是幕后政治高手张静江“慧眼识英雄”,经过了一番周折,终于力荐蒋介石成为了孙中山嫡系前列。而蒋介石得势后,为报答陈其美的“知遇之恩”,极力培养、提拔、重用他的两个侄子——陈果夫、陈立夫成为了党国“栋梁”。

    在老蒋的庇护下,“二陈”将CC派拓展为秘密特务组织(中统)。蒋介石同张静江闹翻后,身边又有了一个号称“当代卧龙”的首席军师杨永泰。他为老蒋设“奇计”收拾了各路军阀和打破了红色割据之后,在国民党的声望如日中天,老蒋准备让他出任行政院长。“二陈”不愿意眼看自己的得宠地位受到威胁,毅然指派特务把杨永泰暗杀了。蒋介石失去了智囊“泰斗”,明知是“二陈”所为,却敢怒而不敢言。因为“二陈”不但对老蒋当年在上海滩的龌龊“底细”知道得一清二楚,而且此时羽毛已丰,“蒋天下”离不开“陈家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