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雷电:能力比专业更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6:50:01
 面对就业压力,不少人将目光投业设置。有人说:“专业设置不科学,应该严格按照社会需求进行设置。”还有人说:“专业设置有理论化之嫌,应走职业化教育路线。” 尽管意见颇多,但在记者采访中,受访者大都表示——

向大学的专
  就业能力比专业更重要

  随着社会需求多元化发展,许多用人单位开始招聘一些跨专业的人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专业的陈学金同学对此问题心有疑虑:“现在有不少非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当上小学老师,而其发展前景似乎比纯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后劲大。如果学校继续注重教育理论的灌输,而减轻科目(比如数学、语文)教学的分量。以我个人经验,这会使我们的竞争力降低。”

  适岗等任职能力是大学生的竞争力所在

  什么样的大学生在企业的竞争力最强?毕业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先后在方正、惠普、IBM工作过的软件开发师萧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校里的成绩并不是最重要,企业最看重的就是经验,以及任职的能力。”

  萧苏说,以他在IT业工作多年的经验,他认为企业希望招的大学生是最适合公司职位的人,而不是“最优秀”的人。“过去我能应聘到方正,就是因为在上大学时为老师做了很多课件。把所学计算机理论应用到实战中,才会得到公司的重用。”

  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这也要求大学生要成为积极主动学习的人。一位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很同意萧苏的观点。他说:“知识永远是有限的,能力和性格最重要。大学生一定要打开眼界,多看看社会。要尽量增加自己的实习机会,看准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自学一些最新的东西,甚至要领先企业学一些东西。”

  招聘企业所需大学生应用能力排第一

  在记者采访了几个用人单位后,萧苏等同学的观点得到了印证。

  “就旅游专业来说,学校的课程设置已经很完善了,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旅行社要真正带团还存在一些问题。”中青旅部门主管于文说,“因为学生在学校时做的导游讲解只是口头上的练习,光靠背书而已,而到实地带着客人并与客人互动讲解,这需要实践的经验。在我们单位,一般新来的大学生要有几次跟团的经历后,才可能得心应手地运用知识工作。大学不一定要改变专业设置,而应该多给学生安排一些实践的机会。”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在招聘时往往更关注人的素质,即学生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做事。某融资企业人力资源部于经理说:“大学里的本科课程不太可能很实用的。公司选人最看重学生本身的素质,然后通过面试去判断学生是否主动、有上进心、理解力如何等。

  于经理还强调:“我在招人的时候从来不看专业,只看能力和素质。一个人专业很好,但能力一般,这个专业对这个人来说有什么用?一个人专业不好,但能力很强,这个人不一定会被埋没。所以我更关注的不是应聘者的专业。我可能会看看学校的档次,为的是看应聘者上大学前的水平,但是这也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这个人在应聘之前的工作经验以及这个人在这个领域已经做出来的成就。”.

  高校需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

  “一味提倡大学专业设置职业化是不科学的。大学的专业设置应以大学培养人才的类型来定。不同类型的大学培养的人才类型是不同的。”中国科技大学苏昉教授说,“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例,它以培养本校生出国留学为主要目的。据统计,中科大每年平均有1/3大四本科生会出国留学;还有1/3读研究生,所以很多课程设置都是为了出国、考博设置;最后剩下 1/3学生才考虑就业问题。像中科大生物学专业,则会以培养70%的学生出国留学为责任。”

  在记者采访中,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娄梅老师认为:学校是塑造学生观念的地方,而不是改造学生行为的地方。好的教育是能改变行为的,但大学不能全部完成,因为没有职业环境是不可能培养行为的。大学是改变人思想的地方,四年的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至于“行为的改变”需要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去完善。

  “现在大家争论很多,我始终认为大学给学生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念,以后的职场路要靠学生自己去走。”娄梅老师说。

  “大家不要对大学期望太大,因为大学老师毕竟专职教书,不可能把社会上的许多东西都教给大学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系李庚教授认为,“大学专业的理论课设置已经很好了。大学是以学为主,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主体,不能忽视,但学生不要死学,这是关键。大学生要学会把知识活学活用,多参加实践活动。大学要经常进行开放式教学,邀请成功人士来学校讲学,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及最前沿理论的机会。要尽量安排学生多参加各类竞赛,或者开设一些就业指导的课程等。”

  在大学里究竟应该怎样学习?娄梅老师认为:“中国学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习理论是为了考试,而没有把真正的东西学到手,变成自己的东西。许多学生在大学里考完试,就把知识都扔了,这是很傻的做法。大学教了学生理论,但要怎样去用还要靠大学生的悟性。就像一个人买了电器,有人给了他说明书。但是这个人只是把说明书背了一遍就完了,没有用那个电器,那这个人还是不会使用电器。人刚开始运用理论都会比较教条,但是现实不可能是那样教条的,这需要一个将所学运用到现实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教条到活学活用的过程。”

  企业和学校的互动很重要

  在记者采访中,也有老师谈到企业和学校的互动问题。李庚教授指出:“学校的专业知识能否转化为生产力,与学生进入职场后,职场的环境是否包容和开放有着很大的关系。就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也需要培训,应该让他们知道学生都学些什么。最好有一个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

  企业和学校信息不对称,一般都有信息滞后和超前两种情况。有些是学生不了解企业,有些是企业不了解先进的理论。

  娄梅老师说:“大学里人力资源的理论往往先进于企业里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人治,不是法治。比如西方的职务说明书,拿过来本土化并不是难事,但是许多企业偏偏就不做。企业领导应该敢于启用新人,给学生实践的机会。领导的心胸要开放,敢于引用先进的理论。”

  对于初入企业的大学生,娄梅老师建议:“本科生进入企业还没有话语权,但可以先主动了解一些企业的基本情况。当你到一定领导地位,有了话语权时,可以把学到的先进理论本土化,即应用到企业内部;另外一种情况是,学生学的理论不够先进,企业需要先进的理论来推动发展,于是学生进入企业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需要新的知识,就‘回炉’再学习一些最新的理论(比如许多公司管理层去学习MBA)。一个学生取得话语权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它需要一个过程,要一步一步地走出来。”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