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琳琅什么意思:党政信息写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4:46:52

党政信息写作

 

一,关于党政信息文稿

(一)概念

党政信息写作的目的是将党政信息整理、编纂成文字书面形式,以便于传递和领导参阅。这一信息的文字书面形式就是党政信息文稿。所以,弄清楚党政信息文稿的有关概念对党政信息的写作很有帮助。信息文稿是以一种经过文字处理而后形成的信息,从根本上讲还是客观事实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及其表征,但它又不尽同于信息,它更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更注重需求者与编写者双方的主观选择、处理。所以,信息文稿是人类有目的自觉使用信息的表现,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信息文稿仍具有信息的一切特征,是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决策的基础和依据。

(二)信息文稿的种类

信息文稿也可以分类,并且正如我们在党政信息分类中论证的,它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划分出不同类型。而本书在这一部分中主要讨论党政信息的写作。所以单从写作这个角度,它可以分为:动态信息、典型信息、综合信息和信息述评。其中关于动态信息和综合信息的写作,本书将在后面详细介绍。

1。动态信息

动态信息是指最近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反映事物发展过程的信息。它最突出的特征是时间性和变动性较强。动态信息也是各种信息的基础和原料,没有动态信息,其它信息就无从谈起。由于动态信息的这些特点,领导者要不断了解情况,随时掌握局势就必须要有大量准确的动态信息。

2。典型信息

典型信息产生于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或结束后,是对一类事物中具代表性的经验、事物、人物的升华而成。它可以是日常工作中的具体事例,也可以是某一决策实施后出现的代表性信息。典型信息既可以正常传递,也可以是决策实施后的反馈。一般说来,典型信息从内容上分有两种:一种是先进的经验等,供人们学习;另一种是失误的教训或不良倾向,给人们敲警钟或提供前车之鉴。

典型信息的特点是具有代表性和客观性。代表性无庸赘言。客观性有两方面含义。首先,典型信息必须真实,不能为了创造典型而弄虚作假。其次,对经验型典型信息不应该过分苛求,不能把典型信息塑造成“高、大、全”,毫无缺点,要允许先进典型有不足之处。

3。综合信息

综合信息是围绕某一主题的许多零散信息经综合处理后形成的信息。它要求以大量的信息全面地反映主题。典型信息既具有体现全局的宏观性,又是反映具体情况的微观信息;既对面上的情况进行概括,又要有典型材料的说明。

4。信息述评

信息工作者在采写信息时,既对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进行客观地反映,同时又对形势发表自己的看法,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写出来的既有信息事实,又据此阐明自己观点的信息,就是信息述评。信息述评中,“述”的文字量绝大多数时多于“评”,但这种信息文稿的重点在于“评”。“评”才是这一信息形式的特点所在。在写作时,可以采取夹叙夹议的形式,也可先叙述事实再发表观点。总之,要在准确、完整地提供信息的同时,旗帜鲜明地阐明作者的立场观点。

二、党政信息文体及结构

(一)信息文体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应用文体

在传统的秘书学、公文写作学中,党政信息的写作并没有被视作一种独立的、常用的应用文体而进行研究,它往往被归入“简报”或其它文体形式中;在现行的辞书中,也没有把信息文体列条解释。但是,近几年来,随着信息工作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文秘工作,成为办公厅(室)发挥参谋、助手、服务作用的一个重要部分,信息稿文件已成为党政机关文书材料的一种常见形式,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机关应用文体。因此,对信息文体进行研究,作出理论概括,不仅对秘书学、公文写作学是一种丰富和发展,而且对信息工作完善自身建设也是有力的促进。

那么,对党政信息文体如何定义呢?结合信息工作的实际和信息写作的特点,可以简单地这样表述:党政信息文体是以反映党政工作及其相关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为目的,载有新知识、新材料,以可以传递、处理的各种党政信息为内容,快速、直接、朴实的一种应用文体。

信息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应用文体,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在文体上有自身的独特性

信息文体和其它公文形式以及新闻报道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界定。与内部的各种公文文体比较,首先,信息与各种文件(通知、命令、通告、请示函、纪要等)、简报、报告、讲话的任何一个都不相雷同,它既有上述文体的上报情况、指导工作的功能,又有不同于上述文体的传载信息、服务决策的功能;同时,信息注重反映客观事实,它在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研究问题,阐述道理。其次,信息文体比上述文体短小、专一,传递迅速,行文上更要求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而与外部的新闻报刊比较,信息具有新闻的短小精干,注重时效的特点,但却有新闻所不具备的内部性和深刻性。综上可见,党政信息的写作不能归入上述任何一类文体中。换言之,任何一种文体都不能替代信息文体。这就使信息成为一种独立应用文体具备了必要性。

2。信息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实用性

关于信息的意义作用,本书已作过详细论述,正如李瑞环同志所说:“信息对于领导正确判断形势,准确决策,意义重大。”信息文体在机关公文中所占比例日益增长,各级领导对信息阅读和利用也越来越多,信息已经成为各级党政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沟通上下左右联系的桥梁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具。因此,信息作为一种独立的应用文体就具备了可能性和必然性。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正是由于信息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信息的写作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已经具备了可能性和必要性,而研究这一文体也就是研究信息的写作已经是客观现实的必然要求了。

二)党政信息文稿的写作结构

党政信息文稿是党政信息的写作形式,而党政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的规律的反映,信息文稿的结构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点。同时由于信息写作本身的主观性、服务性,信息文稿的结构也应该在准确表述的基础上解决可读性这个问题,不能把每篇信息都写成流水帐,使信息的写作成为永远按事物发生、发展这一自然程序记录的机械化动作。总之,信息工作者在把握信息文稿的结构时必须做到“言而有序”;这个“序”一是指我们必须尊重的客观规律的“序”;二是要求信息写作者要合理安排材料、组织语言,做到心中有序。这样,才能既客观、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又能让领导迅速、有效地把握这一情况,以利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信息文稿的逻辑结构还是它的形式结构都要遵循这个要求。

1。逻辑结构

研究和掌握好信息文稿的逻辑结构是搞好信息写作的必要条件。因为,每一篇信息一般都要按它来安排材料,组织语言。可以说,逻辑结构所分的几个部分也正是信息文稿的几个基本要素。

(1)标题

文必有题,写作信息文稿也不例外。信息的标题是信息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揭示读者此条信息核心内容的媒介。标题拟得好,会起到给整条信息的写作画龙点睛的作用。它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指引读者的阅读方向

标题是信息的内容的总括,有着提契全文、凝聚文意的功能,是整条信息的窗口。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的背景下,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形势下,作为领导决策部门的党政机关,一方面要求掌握多方位,多领域的信息以监控全局;另一方面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又不可能照单通览。这就需要通过标题这个“窗口”作导引,迅速找到当前最需要、最有效的那些信息,同时,对那些虽然暂时不需要或不重要,但还是需要了解的信息,通过这个“窗口”也可以知其精要,以备后用,从而节约了不少阅读时间。

②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标题不仅仅要反映信息的主要内容,还应该融思想与艺术性于一体,看后令读者耳目一新,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立即引起他们阅读其内容的欲望。显然即使是一条信息的急需者,也只有通过标题进行认定,从而进一步阅读信息内容。如果标题死板乏味,甚至模糊、罗嗦,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一条重要信息很可能就被埋没了。

③有助于信息资料的储存和检索

信息在收集时要求范围广、数量多,但收集来的信息并不是都能即收即用的;即使是已利用过的信息,它所含有的信息量也往往并未完全利用,起码在回顾决策过程和与反馈信息对比时,它都是有意义的参考资料。因此,信息需要贮存,而有贮存就有了检索的问题。在信息的贮存与检索中,目录都是必不可少的。信息工作者经过借鉴和实践,已有了多种制作目录的方法,其中用标题制作目录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由于标题有凝缩信息内容的功能,以标题为目录,就较好地解决了信息内容太多,不便制成目录和数码等类型的目录和无法体现信息内容的矛盾。换句话说,以标题为目录具有直观易读性,为不熟悉其它目录编码方法的读者提供了方便的检索途径。

(2)导语

“导语”源自新闻学术语,是组成消息的重要部分。它的基本概念是,一条消息的开头第一句话,或者第一个自然段,用极简要的文句,概括新闻的精华。导语要求精炼、醒目、明快、生动。内容上应开门见山,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新闻导语的这些特点,也同样适用于信息的写作。毛泽东同志就说过,一切电文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唤起读者注意。显然,这里的“简要文句”就是导语。因此信息写作者应重视提炼导语,通过它来起到“立片言以居要”的作用。

①导语以精炼的笔墨反映信息的轮廓,帮助读者理解信息内容。信息导语对“六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及何果的全部或部分进行描写,集中或突出地把事件的重要内容告知读者,使读者能迅速得到信息主体的总概念。

②导语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看完全文。信息主体的内容毕竟比导语要丰富得多。所以导语应该起到桥梁作用——导语写得好,引人欲读,就使读者想了解事情的具体内容到底如何,非读下去不可。

③导语引出了信息的主体。由于导语的许多特点与标题近似,并且都要以精炼语言概括全文,所以导语与标题的作用也有相似之处。但标题与导语毕竟是一则信息的两个组成部分,如果它们毫无区别就不可避免地会被取消其一或合而为一了。事实并非如此,导语还起到了衔接标题与主体的作用。从位置上看,导语正处于标题之后,正文的开端;从内容上看,导语比标题要稍详细具体地概括全文,以引出主体。标题可以突出思想性,总指性,而导语与主体的具体内容更加密不可分,它是处于标题与信息主体之间,引导读者阅读的重要环节。

导语的作用不可低估,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每则信息都有导语,这要根据写作的实际情况而定。其鉴别的主要标准是文章开端一句话(或一段落)是否阐明了信息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或点出了事件的结果。

(3)主体

主体是信息稿中叙述和展开主要内容的部分,也是发挥主题,表现主题的决定部分。它是任何信息文稿不可缺少的部分,对每一则信息的写作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①主体将信息内容的全貌呈现于读者。信息文稿的主体,或按照事物的自然发展、时间先后的顺序,或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问题发展的逻辑顺序来安排写作,揭示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与其内在规律,把信息需求者所要掌握的具体细节阐述清楚,这是信息主体的主要作用。信息标题和导语所突出和揭示的,毕竟是信息的简要概括,信息需求者还是要靠信息主体去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完整过程。所以主体在揭示事物本质和发展趋势方面,其价值是标题和导语所无法实现的。

②主体呼应标题与导语,对其细节进行详细阐述,对其问题给出圆满回答。标题与导语都是信息主体内容的提要,所以,标题与导语的内容在信息主体中都会有具体、详细的说明;标题与导语没有涉及的信息内容的其它方面,信息主体也要求表述清楚使信息需求者在信息主体中得到所需的更丰富、更具体的东西。这就是说,信息主体要与其标题和导语相呼应,特别是对提问式的标题或导语,在正文中一定要作出答复,解决读者的悬疑,并借回答问题来阐明此则信息的主题,使读者得到完整有效的信息。

(4)背景

在信息的编写中,很多时候背景材料也是不可缺少的。任何情况、问题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产生的,这既包括其现实原因,也包含了它的历史影响。我们把对信息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和周围环境通称为信息的背景。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就常需要恰当地运用有关的背景材料,可阐明信息的来龙去脉,帮助人们理解其重要性,这对深化主题,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起着重要作用。

①背景材料说明信息主体。背景不是信息的主体,它只是信息的附属部分。但信息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只有阐明这些相关原因,才能正确地揭示信息的现象与本质,局部与全部、偶然与必然等关系。背景材料正是说明了信息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有助于读者全面地理解信息。

②背景材料烘托信息主体。信息的背景材料往往通过陪衬的手段突出主题。客观事物常是相对存在,有比较才能对其进行鉴别,既有历史的纵向比较,也包括现实的横向参考。背景材料正是通过这些比较,实现其烘托主题的作用。

③背景材料注释信息主体。信息文稿中常常出现某些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专业性或多数读者感到生疏的事实或术语。如果对此不进行必要地分析和解释,肯定会使信息使用者难于理解或一知半解。这对信息的利用无疑是很大的障碍,甚至会产生南辕北辙的负效应。所以,在信息文稿中利用背景材料穿插解释这些疑难,是信息写作的重要任务。

以上是信息逻辑结构的主要内容。当然,信息的逻辑结构还包含其它方面,如信息的副题、信息的结尾等,写好它们也是撰写信息文稿的重要部分。但以上四个要素是写好信息文稿最基本的,掌握了这四个要素,就会对信息文稿的逻辑结构有个大体了解,为写好信息文稿打下基础。

2。形式结构

形式结构是从着笔的角度考虑文章的材料安排与基本框架,它是一篇信息文稿的骨骼。它的安排是否恰当,关系到能否正确、清晰地阐述主题。合理选择信息文稿的形式结构是能否搞好信息写作的关键。

(1)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式的结构,是指完全按照事实的自然规律,以其发生、发展到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把事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进行清晰、准确地描述,合成一个成功、完整的过程。动态信息的写作常常采用这种结构,这个结构的优点是具有生动性和吸引力,以描述事件的层层发展,最后得知事件的结果来吸引读者,情节完整、故事性较强,使读者有身经其事之感。它的不足之处是由于事件的结果或结论都在全文结束处,所以信息的使用者不能迅速抓取信息的最重要部分,必须将全文读完。这也是它只适用于写作时效性强的突发事件和动态信息的原因。

(2)倒金字塔结构

这一形式结构是指写作时按信息的重要性递减安排材料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采用这一结构,就要把最重要、最精彩或最有吸引力的事实放在文章的开头。以下也按先主后次、先重后轻的顺序来记述或发表议论。倒金字塔式的结构最大特点就是开门见山,让读者阅读伊始就对事件的梗概一目了然,便于对信息的价值迅速作出判断。接下来每多读一个层次,就对整个信息多一层了解。它还有一个有趣之处,就是可以从文章结尾往前删除,删至任一层次,甚至只余标题,剩下来的仍可以作为一条完整的信息使用。这种形式结构的难点就是过渡衔接有很大难度,因此,对写作者的文字水平也要求较高。倒金字塔式多适用于动态信息的写作,而对那些事实较复杂,有多条线索并列发展的事件则不太适用。

(3)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是指信息各部分内容重要性平等,形式上按系统并行安排材料的写作方法。它在党政信息文稿的写作中经常使用,是一种人为的写作形式。并行的几个部分,可以按某一工作的几个方面,几个并列的部门,不同地域、地区来划分,是它们在同一问题上的情况总汇。其书面形式常以一、二、三、四或这些部门、地域的名称进行分列。其每一并列部分都可以单独成篇,并且在多数情况下无所谓孰轻孰重,次序上也可以任意调动。这一形式结构多适用于综合信息、信息述评和典型经验等类型信息的写作。由于这种结构的条理较为简单清晰,所以易读易记,便于信息需求者对其把握。

(4)自由式结构

自由式结构是指写作信息文稿时,按照利于表达信息内容的原则,不受框架的约束,采取灵活的写作方式编写信息文稿。它既可以综合运用上述几种形式结构,如采取倒金字塔式结构而按时间顺序描述事件的完整过程。自由式结构能避开某一固定形式结构的不足之处。发挥其优势,更灵活地表达信息内容。它也可以完全避开上述几种形式,或纵横交错、或边议边叙、或对话问答,甚至以电影画面镜头的手法写实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这一形式结构又被称为散文式结构,但也正如散文讲求“形散而神不散”一样,自由式结构绝不是无原则地信马由缰,它必须受制于信息的实际内容,针对内容来选择表述方式。其实,任何一种形式结构的选择运用,都是以利于表达信息内容为根本原则的。

三、党政信息的写作要求

(一)党政信息的主题要求

信息的主题是一则信息文稿的核心内容,也就是作者在说明事物、阐述道理或反映问题的时候着力表现的基本观点和中心思想。可供信息需求者利用的往往就是这个主题,或是围绕主题的那些事实。抓住了信息的主题也就是掌握了整条信息的内容。因此,信息的材料组织,结构安排,语言斟酌都要围绕信息的主题来进行,都需要主题引导它们的方向,这样才能做到有所针对地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1。分析研究、提炼主题

(1)集中。即集中笔墨说明中心问题。在所占有材料中,有的与主题有紧密联系,有的则没有。这就要求写作人合理安排前者摒弃后者,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高度凝聚。而不能贪大求全,无论有用没用一味堆砌材料,使得材料庞杂,主题分散。

(2)正确。这是指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在党政信息的写作中,体现客观真实性特别重要,忽略了这一点,不但不能发挥信息的作用,还会使决策出现失误,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写作党政信息文稿时,一要杜绝歪曲事实错误引导。如,“忧信息正报”这种做法。二要防止以偏概全,未经深入调查研究就轻易下结论,以致造成无效甚至错误信息。

(3)鲜明。即主题清晰,表述透彻,不能含糊其词,晦涩朦胧。一则信息一般只说明一个主题,这就需要紧紧围绕主题选择材料,那些无关于主题或似是而非的,都应在写作时摒弃。除了选择材料时要注意这点以外,在着笔时也要紧扣主题,不要既想拣西瓜,又想拣芝麻,乱发议论,最终导致主题散乱,含混不清,好象说了很多问题,但哪个问题都没说清楚。

(4)深刻。即主题要有一定的高度、深度或比较有预见地体现事物发展趋向,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零碎的表面现象,或轻描淡写,就事论事。主题深刻有助于信息需求者对信息内涵的把握,有利于领导决策的深度。

党政信息写作的主题要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建立在对原始资料进行认真分析,进行必要的综合归纳的基础上。分析和归纳的目的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总结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东西。这一写作过程,其实就是提炼主题的过程。

2。选好角度,突出主题

信息文稿的主题既不是信息中提出的问题,也不是信息所罗列的主要材料,它是写作者对信息中提出的主要问题所得的中心观点和评价,是通过材料表达出来的主要主张和看法,是写作的鲜明目的性的集中体现。因此,它有极强的人为主观性,不同的写作者对同样的材料会选取不同的角度,而同样的信息经过不同的采写角度的体现会反映出迥异的问题。这就要求信息写作者认真领会、琢磨材料,突出信息内容的特点,从中深化出与党政机关领导决策最有帮助、与民生大计关系最密切的主题来。

(1)着眼要高

信息工作的任务是服务于领导决策,信息写作者在捕捉信息时,就必须有换位意识,即站在相应层次领导者的高度来审视、考虑问题。着眼角度提高了信息价值也会相应提高。同时,分清哪些问题、哪些信息是哪一级领导最关心或最需要了解的,以使有所对应地分别编发。如果不分内外,无论上、下“一视同仁”,就会使信息的适用性大打折扣。

(2)选题要深

在日常信息收集中,如果信息网络运行机制健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而在这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能否选出反映事物本质的信息,或通过各领域、各层次的表面、直观的信息,经过提炼深化,写出其本质特征来,这就是选题的准确性、深刻性的问题了。选题准确、深刻,信息价值就会大大增长;反之,信息写作者将信息怎么送来的就怎么编发出去,信息工作部门就永远是个收发室,永远不会成为领导的重要参谋与助手。

(3)取材要精

写好一则信息不光选题要准、要深,取材也要新、要精。正如前面提到过的,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中,要围绕主题选取素材。原则上,一条信息就报一个问题,把这个问题说清、讲透也就是写作成功了。如果在写作时总觉得意犹未尽,讲问题总要多多益善,那就难免意多文乱,有蛇足之嫌了。不过,取材的这个“精”字是指角度而言,而不是指简化模式,使写出来的文章都是一个格式,一种风格。在这一点上,就要体现“新”字,取材角度新,才能给人以启迪。

3。抓住特点,把握主题

(1)信息主题是客观性与观念性的辩证统一

信息主题是在对大量的信息事实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它总是先有客观的事实,然后才会有观念性的信息主题。同时,任何材料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也是客观的。某些材料的意义可能很丰富。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认识它,对同一信息,可以确定提炼不同的主题。但是这种提炼不可凭空造物,空中楼阁,它必须以信息事实为基础,不可能超出具体事件所包含的范围。这就是信息主题的客观性。

与此并行存在的是,信息主题的产生和形成,自始至终受到写作者自身思想水平和认识方法的影响和制约,因为写作毕竟是体现主观性的行为。一般来讲,信息主题虽然源于现实,产生于写作者手中的全部材料,但它的最终成论,还与写作者自身的修养、水平相平衡的。因此,把握主题还需要注意提高信息写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一个趋于完美的主题是充分的客观信息资料与作者高度的思想水平相结合的产物。

(2)信息主题源于事实、高于事实

上面对信息主题源自事实基础作了论证,但是,信息写作不能只是事实的翻版,它必须比信息事实本身更深刻。确定和提炼主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深化认识的过程,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工作。

信息资料通常是表面的、片面的、零散的,其中也缺乏有机联系,经过信息工作者的缜密思考,由表及里,化零为整,逐步挖掘其内在关联,才能进而形成信息主题。于是,信息主题就自然深化了事实,统率了全篇。

(3)信息主题要同时体现丰富和集中

信息主题的丰富性由客观事物本身的丰富性所决定;而信息主题的集中性则是由写作者的主观行为所体现。也就是说,丰富性是从整体上对信息主题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要求,这一点从信息的广泛性上也可以得到反证。集中性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信息写作而言,一方面,一则信息的主题是对所有掌握材料的集中、概括。另一方面,信息主题必须单一、明确,即前面说的,一则信息只反映一个问题。集中笔墨铺陈主题,才能引起信息需求者的高度重视。

(二)党政信息写作的内容要求

正文是党政信息的主体,是陈述信息内容的部分,是决定信息质量的关键部分。信息的实用性,绝大部分是靠它的内容来实现。因此,把握内容写好正文,也就成了党政信息文稿写作的重点之重点了。

1。对党政信息文稿写作内容的整体把握

(1)求真

真实是党政信息的生命,它对信息价值有“一票否决权”。党政信息失真,不仅违背了我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是会给决策带来失误。因此,只有在“真”字上下大功夫,才能真正使信息工作成为领导决策的得力助手。根据这一点,就要求党政信息工作者注重信息调研,使信息真正从实践中来,反映客观实际问题。

做好党政信息求真的工作,一要忌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听到的东西不是不能作为信息,而是一定要在听说后认真核实事实之后再上报。二要忌随意杜撰、粉饰事实。在信息文稿写作中,对待成绩和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搞什么负信息正报。

(2)求实

撰写信息文稿做到“言之有物”才能真正使领导决策时有可参考的内容。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信息,都要反映出它的本来面目,体现信息本身所蕴藏的内涵。议论可以发表,但要做到以事论理,虚实结合,虚之有度,实之有限。这就要求写作信息时要防止空洞无物、华而不实,或空发议论,似是而非。反映问题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普遍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指导作用。

(3)求新

求新,是充分发挥信息工作启迪作用的需要。客观事实中的新事例、新经验、新情况、新变化和对这些问题的新认识,都应及早为党政信息部门获悉,使信息需求者——各级领导、机关——成为本条信息的第一读者,不能是领导早已通过新闻或其它渠道知悉的,我们还作为新问题报发,那么信息工作不免就成了“马后炮”。在选材上要对准当前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焦点、难点、疑点问题,使领导得到的正是他急于知道或急待解决的。做到了这两点,才是抓住了最“新”信息。

(4)求深

要挖掘对领导决策和实施决策具有见微知著的效力和超前预测作用的内容。对于信息工作者来说,光有工作积极性是不够的。还要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和预测能力,为领导决策做好辅助工作。为此,要在信息写作的内容上求深。一方面要向领导提供高效高层次的信息,即善于将零碎的、表面的、片面的初级信息进行综合归纳,揭示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形成有一定深度的信息。不仅要反映领导关心的问题,而且还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另一方面要有超前意识,做到超前预测,超前服务,要围绕决策的目标,即围绕写作时的信息主题,及时反映与之相关的动态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努力捕捉事物变化的先兆,尽可能预测事物运动变化的趋势,以利于领导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2。党政信息文稿写作内容的具体要求

(1)事实清晰

在信息中对事实的陈述要清楚明白,不能模棱两可,或拖泥带水。要杜绝那种不核对事实就轻易下笔和含糊其词的做法。

(2)层次分明

这就是要按照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安排材料。一则信息写作时有很多材料可用,这就要划清其层次,分析其关联,然后下笔。或有层递关系,就可以分层来写;或有时间先后,就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写作,让读者清楚地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或有内在规律,就按其逻辑顺序运笔,揭示事物的运动规律和本质意义。

(3)观点明确

观点要鲜明、突出。信息的每一层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或说明什么,让读者一看就明白。观点与材料要统一,每个观点都要通过材料来体现。特定的材料都是为某一特定观点服务的,要协调二者的关系,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观点中的概念要准确,这也是信息内容正确的保障。

(4)材料得当

要选用恰当和适量的材料叙述事实、说明观点、摆出问题、提出建议。既不能把不相关甚至与观点相反的东西硬搬进去,也不能繁简不分,凡是沾边的材料都用上。所用材料应该有深度、有广度,应该是那种既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又反映事物群体普遍性的代表性材料。

(5)避免重复

正文中不能前后重复。这包括遣词造句的重复,也包括材料重复,即使是确实对前后观点都有作用的材料,也应有所不同,将它们如何分别说明观点的区别体现出来。

(6)前后一致

前后重复固然不对,前后矛盾就更是写作之大忌,这不光是对文章观念要这般要求,对行文、词句也是如此。前后矛盾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一个概念用得前后不符,也会给信息使用者造成很大的麻烦。特别是在并不熟悉原义,无法弄清哪一个是正确的情况下,编发这则信息也就如同废纸,无法发挥其效力。因些,写作中保持内容前后一致,写好后仔细核查字句,包括校对中认真把关,对信息的写作都至关重要。

(三)党政信息的结构要求结构是文章的表现形式。它由其内容所决定并为内容服务。结构和内容应该是完整的统一。

1。安排结构的基本要求

(1)简短

信息的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信息的篇幅尽量短小。这就要求写作信息文稿应注意选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省去可有可无的词句和与体现主题关系不大的段落,经过加工浓缩,把信息文稿的长度压到最短的限度。

(2)严谨

信息文稿要做到观点和材料一致,上下文联系紧密,脉络清晰流畅。简短虽然是信息写作的重要要求,但不是说为此就可以不顾结构的严谨。这二者都要由信息的具体内容来决定,在把信息所含内容讲述清楚的基础上,应该做到简而不漏,简而不乱。

(3)分明

信息的写作目的是把需求者所需信息传达到位。如果一则信息写得层次混乱,主次不清,对读者来说,从中得到所需的东西就不免会障碍重重了,甚至于会得出偏颇或错误的信息。这就要求信息写作者将层次分清,主次有序,给读者一个正确的引导。

(4)灵活

这是说信息的写作依据信息内容的多少,可以自由组织材料、安排结构,既可以任选一种适合于表达的逻辑结构或形式结构,也可以不依定例,有一定跳跃甚至少头少尾。总之只要对表述信息内容有益处,能把最重要、最新鲜、最有效的信息事实放在第一显著的位置以便于需求者首先知道,就不失为完善的结构。

2。结构要富有感染力

目前,信息的写作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把信息写得过于死板,形式单调,格式固定化。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信息工作人员习惯于用审核一般文件的办法审核信息;二是仅满足于简单说明情况为止,不注意基本的语法修辞。

正如书前面介绍过的,信息文稿与普通文件毕竟有着很多不同,以普通文件的标准来要求它的写作修辞,必定会由于表现手法呆板,使很多不错的信息不被注意而降低效用。因此在编写信息文稿,安排结构时,应在对信息内容有深刻理解,保持它的实质内容和风格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活泼的表现手法和为信息需求者所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以增强信息的感染力,达到信息的最佳表现效果。这样,既有了实在的信息内容,又采取了恰当的表现形式,二者结合才能把信息的特色更明显地传达给信息需求者,使领导能更准确、有效地决策。

(四)党政信息的语言要求

语言文字是决定任何写作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不同的写作形式对语言文字的要求也不同。对于党政信息文稿的写作,由于它服务的特殊性,就更有严格的语言要求。

1。准确

真实是党政信息的生命。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用语准确。所用言词应该能客观地描述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不能凭主观意志,夸大缩小或含混不清。当要描述的事物比较复杂,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人为组合时,就要从精炼贴切出发,选择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的描述方式,使信息使用者一读就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或“怎么样”。人们使用信息的目的,是为了用它帮助作出决定。如果信息用语不准确,必然会给信息使用者带来一定程度的误导,作出失误判断,这样信息也就没有价值甚至是负价值了。因此信息用语准确是与信息价值成正比的,准确性越强,有效性越高,其价值也就越大。

要做到语言准确就必须苦练文字方面的基本功。一是要丰富词汇量,做到遣词精准。特别是汉语有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对它们要细致地辨析词义,注意它们的感情色彩和语态色彩,是褒义的,还是贬义?适用庄重的语态,还是俚俗语言?精心琢磨之后,用起来才得心应手。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任何表述都不能离开它而存在。因此,信息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无止境地琢磨,以便做到准确表达文意。二是要掌握语法、句法。造句合乎规范,是对文章的基本要求,它使文章表达具备可能性。这方面内容包括句子成份完整,词语搭配,结构统一,连词一致等等。语法、句法就好比人的骨架,没有它的支撑,词汇再多也无用武之地。

2。凝炼

在准确表达信息内容的前提下,做到语言凝炼,以尽量少的文字表达尽量多的内容,就是党政信息写作的首要要求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基本语言单位入手,搞好提炼。一要炼词。即选用最确切、最恰当的词来表达确定的概念。能用一个词说清楚的,决不多加修饰。二要炼句。就是选用最简练、最合理的句子来表达完整的意思。宁用短句,不用长句,一句话能表达清楚的,决不用两句。三要炼段。就是精炼语句,用最少的话表达最多的意思,把不必要的和可有可无的句子删去。语言凝炼,从根本上讲,是作者思维缜密的表现,而不是光靠减少字数来实现的。信息写作者只有在加强文字修养的同时,实际接触所写的客观事物,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和内在的规律,才能达到这一要求。

3。通俗

通俗是从文字、语言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角度来讲的。要达到传达、交流信息的写作目的,就必须使自己的用语易于为信息使用者所领会。

通俗是语言的自然美,明白易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每成一诗,就请老妪先读,她读不懂的就要改,被世人称为“白俗”。信息写作要领会的也正是这个“俗”字。而不能把此俗与粗俗的“俗”相提并论,虽然它们都是以群众语言为基础,但前者以易懂为目的,后者却流于低级,是人类语言的垃圾。当然,通俗也不是照搬群众语言,这些语言通常不严谨或不凝炼,因此,在使用之前,必须在忠实原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

通俗的另一个方面是要杜绝生造词汇的现象。这也是公文写作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归根结底它还是由于信息写作者文字水平不高的原因所致。知识广博、词汇量丰富的人,不用生造词汇也能把文意表达清楚;反之就不免拼凑词句,反而使语言晦涩难懂。

4。庄重、朴实

庄重是指写作信息文稿用语不能轻浮、随便。朴实是说不能堆砌词藻、华而不实,不必过分修辞和讲求语言的幽默感和感情色彩。

在信息文稿写作中,用语要与语体、语态风格相适应。应多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语句规范、庄重。同时,造词造句以客观、清晰地叙述为要,不益过多辅陈修饰。当然,这并不是要信息文稿写作都呆板枯燥,更不是要求写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空话、套话。相反,朴实本身就要求写出来的东西实实在在,以内容充实全篇。

5。适当修饰

信息文稿写作中不是丝毫不讲修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缺乏生命力。和谐地运用一些文言、成语和适量的修辞都是必要的。实际上,追求语言的通俗化就是一种对文章的修饰。因此,在信息文稿写作中满足了准确、凝炼、朴实、庄重的要求之后,适当地修饰辞句,也是使文章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这样的文章也才有可读性。显然,信息文稿写作者要做的就是把握适当的分寸,使信息文件庄重而生动,平实而有风采。

四、党政信息文稿的写作技巧(一)

党政信息文稿的写作技巧是一个复杂而精深的课题,它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琢磨提高,并不是讲几个要点就可以掌握的。因此,本书仅从党政信息文体的逻辑结构上,对信息文稿各要素的把握上,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常识和基本要求,希望能给信息工作者以启迪。

(一)标题的写作技巧

标题是对信息需求者提示和推荐信息正文的窗口。信息文稿标题的特点,除了同其它体裁的文章一样具有准确性、生动性之外,还有其独特之处。其一,它要以信息的具体事实的内容来命题,注重“体现内容”这一实效,而不象其它文体,如文学写作那样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大;其二,信息标题通常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要对信息内容中重要或需突出的要素进行完整表述,这与其它体裁的文章的做法也有很大差别。

1。标题的种类

标题反映信息内容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直述事实,又可以概括重点,还可以加以议论等等。在拟写标题的时候就要针对不同的信息内容,选择最适宜、最有力、最能突出信息内容的形式,因此,熟悉掌握信息标题的不同类型对于写好标题是非常重要的。

(1)直述内容型直述内容型的标题,以告知信息需求者本篇文稿之最重要的内容为目的,具有吸引力和很强的导引作用。其具体做法是一语破的、不绕弯子,以最具体、最直接的事实呈现给读者,使之一目了然。直述内容型的标题多用于拟写含有单一信息的动态信息,而不适于内容复杂的信息。即不宜把这一形式的标题用于多项事实的罗列,使得标题过长,这样反而不利于表现信息内容的实质和引起读者的兴趣。直述内容型标题是信息文稿中最常用、占比例最大的类型。

(2)概括归纳型

概括归纳型,是拟写信息标题常用的方式。它多用于综合信息,含有多方面内容、信息量较大的信息。其用语不象直述内容型标题那样具体,通常是概括性的省略语。例如《某某县护林防火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某某省计划生育工作有三忧》等等。这里“三忧”就是省略语,只有用这种概括归纳的手法,使标题反映出信息内容的诸方面,令读者从中了解事物的整体情况。

(3)评论建议型

评论建议型是把写作者本人对事实的评论、看法、意见或建议融入标题的形式。其突出特点是主观议论性语言多而叙述性语言较少。而且在标题中常直接用“建议……”等字眼。这样能够直接帮助领导了解正文的内容和观点。这一标题类型带有信息写作者明显的主观倾向性,因此要求写作者要深入调查,反复研究,慎重品评,以免给领导造成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引导。

(4)题文承接型

题文承接型标题的显著特征是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它与文章联系紧密,融为一体,成为信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类型也是信息文稿写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写作这类标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信息采用此类标题后,正文应直接承题而下,没有必要再重复一遍标题,许多写作者往往爱犯这一毛病,其实这样做不符合信息文稿标题简洁实用的原则;二是这一类型的标题并不能适应于所有信息稿件。就是说,不是任一信息文件的第一句话都可以作信息的标题,它必须适合作正文的前提或导语,是文章的一个有机部分,才能提炼、深化为信息的标题。

题文承接型有一个特例,我们可以把它单独列出来叫做题文合一型标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一句话信息。这一句话既可以看做信息的标题,也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全文,它是精炼正文与标题完整反映信息内容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这类信息(或标题)也被称作标题信息或无标题信息。

(5)趋势预测型

趋势预测型标题多用于预测型信息连续反映的动态型信息文稿。它重在对即将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发展趋势、走向作科学的预测,以其所特有的急迫性引起领导重视,以及时作出反应。这类信息标题的制作尤其要重视准确、客观、科学,不能由于信息写作者的错误判断而使领导误入歧途,造成损失。

关于信息文体标题的分类,并不是泾谓分明的,有时候很难说某个标题就一定能归入上列某一类中,有可能它有上述两种或几种标题的特征,或者任何一种类型的特征都不明显,但只要这个标题完成了表达信息内容的任务和要求,就不失为一个好标题。

2。标题写作的要求

(1)题文一致

标题是从信息内容中概括出来的,因此,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做到题文相符。这是对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它有两方面的含意。一是标题所叙述的事实要与信息内容一致,即二者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一致。可以选取某一事实或某一侧面作标题,但不能脱离信息事实的基本思想。特别要注意的是,信息标题的写作可以为了吸引读者而适当渲染,但决不能因此而夸大或缩小事实,耸人听闻。在内容一致方面,还要注意用词避免造成歧义。如,《某某村10户存万元》,本来要报道某村集体致富,出现了10家万元存款户,而执笔者如此“精炼”标题后让人误以为10户共存万元,与原义相去甚远。因此,在这一点上,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把事实交待清楚。二是标题的观点在信息中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标题可以是写作者对事实的看法、评论,但这一论断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遵循从事实中提炼观点的原则。论据不足,即使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也会缺乏说服力甚至让人感到文不对题。这就要求写作者把下论断的主观性充分地与信息事实的客观相结合,对事实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对其中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解,再下论断。不能搞倾向性评论以至作出错误判断。

(2)突出精华

标题不能超出信息内容的范围,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内该选取哪些作标题呢?答案就是突出精华,从信息内容中选取对信息需求者最有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制作标题,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什么信息对需求者最有价值、最有吸引力呢?

①突出最新鲜的事实。信息中的事实通常不止一件,而最新鲜的事实往往是信息需求者最关心的。

②突出最重要的事实。一条信息中的事实有主有次,抓住最主要的事实,也就是介绍最有价值的部分,激起读者了解全貌的欲望。

③突出最有特点的事实。特点经常是事实本质的最显著的反映,突出特点也就是突出了信息内容的实质。同时,特色也往往是人们较有兴趣的。因此,突出特点也有利于吸引者。

标题要做到突出精华,除了掌握信息本身所提供的内容外,还要了解与此相关的政策和事实,把信息放到广阔的背景中衡量,分辨主次,抓住本质,找出新鲜的事实,从而达到既涵概全篇又有所突出的目的。

(3)简洁明快

标题要充分起到提示全篇的作用,必须采用简洁明快的形式,增强可读性。信息的标题通常是一个包含了主、谓、宾语的完整句子,在这个构架上应尽量少用文字。实践证明,标题越长,阅读越不方便,给人留下的印象也越模糊;反之,标题越简炼,阅读越方便,给人的印象也就越深刻。而要做到标题的简洁、明快,就要采取以下方法:

①适当省略。就是去掉标题中那些可有可无的内容,只保留事实的核心部分或重要结果,省略那些不必要的细节和过程。

②适当概括。即锤炼字句,采用那些富有概括力的语言表述。直接表达内容的文字不可删减,减则会失去一部分意思的程度。

③适当采用简称。在行文中遇到较长的词组,特别是某些组织、活动的名称,可以进行简化压缩。如“计生委”、“创三优”活动等。在简化时要注意规范化和约定俗成的原则,不能随意生造。

(4)音节整齐。音节整齐的标题念起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易于接受,方便记忆。因此,信息写作者在达到上述要求的基础上,还要在音节上下功夫,提高信息文稿的可读性,以便充分发挥信息的效用。

(二)导语的写作技巧

在目前信息文体的写作中,导语往往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篇信息的开始一段话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套话。有的信息文稿虽然注意拟写导语,但也流于一般,不够精准深刻,或层次不清,这与导语在信息文件中的重要性是极不相称的。因此,研究导语的写作技巧对信息写作者来说就成了一门必修课了。

1。导语的种类

(1)叙述型

叙述型导语是信息导语中最常用的一种。它直接将信息内容中最重要和最新鲜的事实告知读者,往往具备事情发展的全部六要素或只缺极少的一部分,因此也被称作摘要式导语。

(2)提问型

提问型导语就是用提问题的方式,把发生的问题或重要情况,突出尖锐地提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它的特点是导语中必有问,或设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由主体作出解答,两种方式都要问中要害,引出主体。其中设问式要回答简略得体,上承问句,下接主体,并留有余地,使读者产生欲知事情究竟如何的念头,继续读正文。提问式导语能给读者造成悬念,有很强的吸引力。

(3)评论型

一般地说,信息只反映客观事实,不做评论和结论。但如经过充分地调查研究,多方论证,又是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信息写作者也应如实提供给领导参考。以这一形式写作的导语就是评论型导语。它并不排除对事实的叙述,但更注重叙述中要提出评论或看法。或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总之要把作者的评论说清楚。评论型导语有利于突出信息的主题,使作者直接参与对信息事实的评价。在拟写评论型导语时,由于它具备叙事和议论两个部分,容易写得较长,因此要注意文字简炼,切忌把信息写得头重脚轻,导语比例过重。

(4)概括型

概括型导语,既不采取提问的形式,也没有议论的语言,它只是一种特殊的叙述导语。它的特征在于,概括性更强,语言更简炼,因而没有叙述型导语那种具体的事实。在信息写作中,往往是一两句话,提纲挈领地介绍信息、的主要内容,其具体事实要到主体中寻找,因此也具有制造悬念的作用。如“据反映,XX市打击经济犯罪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近日,XXX的事迹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这些“问题”“反响”是什么,读者就要到主体中寻找了。概括型的导语多用于内容复杂,有需要多方面阐述的信息。

2。导语的写作要求上承标题、下启主体是导语的基本要求。导语的位置也决定它担负着这一任务。

(1)紧扣事实的主题

信息导语的作用在于反映信息的核心内容和主题思想,详细的叙述事实和全面的铺陈材料并不是导语的任务。任何信息,都有其最重要的内容。信息写作就是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或叙或议,将这一核心内容写成导语,给信息需求者以提示。如果只是罗列材料或只写一些格式化、公式化的套话,信息导语就与主体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失去存在价值了。

(2)导语要简明扼要

信息导语是对一则信息的核心内容的简要勾勒。它决不仅是对主体或其某一部分的重复,而是整则信息的提炼与概括。写作导语要做到就算不看信息主体,读者也能从中有所收获。即使是只问不答的提问式导语,也要给读者心灵造成撞击,以引起读者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而如此重要的任务,都要用尽量简洁的文字来完成,道理很简单——不能把提要式的导语写成了主体或比重过大。因此,信息写作者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有关情况,熟悉材料,然后下笔;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业务方面的学习,打好语法、修辞的文字基础,提高概括、归纳能力。避免冗长繁杂、模糊不清、平淡无味这些导语写作的大忌。

(三)信息背景材料的运用技巧

恰当地运用背景材料,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深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熟练地掌握它的运用技巧也会对信息的写作有很大帮助。

1。背景材料的种类

背景材料的分类也有不同的标准。如,按时间来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现实背景;按材料内容来分,可分为人文背景、地理背景等。在这里,我们以它的功能为划分标准将背景材料分为以下三种。

(1)对比性材料

对比性材料是通过对事物不同侧面的比较,来突出信息主题的材料。往往采取多种对比形式,或从时间上进行纵向对比;或从空间上用彼地和此地对比;或以正确的和错误的对比;或以计划和实际对比。通常一段背景材料可以兼有两种或多种对比形式。通过对比,可以使信息的观点更鲜明、生动。

(2)说明性材料

说明性材料是介绍与信息内容有关的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与事物发展形成有关的原因、条件和环境的。它的作用在于帮助读者理解信息来源和突出信息的事实意义。

(3)注释性材料

它是在信息中,对有关专业知识或不常用知识进行注释性的材料,包括产品性能,专业术语,不常用的缩语等等。对它们进行注释是读者全面、清楚地把握信息内容的重要工具。

2。运用背景材料的要求

(1)围绕主题运用背景材料

信息写作中,任何材料都是围绕表达主题这一中心而安排的,不能紧扣主题的材料就是信息中该删除的废话。背景材料也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背景材料表面上看来似乎与主题关系不大,但它却是起着说明和揭示主题的作用,与主题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信息写作者必须以这一标准来安排背景材料,如果被表面现象蒙蔽,将无关主题的材料也作为信息背景,就失去了运用背景材料的价值。

(2)灵活穿插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与标题、导语不同,它没有固定的位置,可以放在信息的任何部分,既可以单独成段,也可以融合于其中。这就是求信息写作者全面考虑文章的行文结构和事物的逻辑关系,将背景材料放在恰当位置,既发挥其重要作用,又与主体内容浑然一体,不露斧凿痕迹。

(3)背景材料用语要简洁明了

背景材料毕竟不同于信息的主要、内容,它对信息只起衬托解释的作用。如果不认清这一点,把与信息沾得上边的背景全部纳入文章中,势必会喧宾夺主,废话连篇,淹没了信息内容。因此,要注意针对具体情况适量运用背景材料,如果需要说清楚的,就不惜笔墨,一一阐明;如果是不需要解释的,就可以少用甚至不用背景材料。

同时,在需要运用背景材料时,用语也要以简洁明了为标准。“不惜笔墨”是在“说清楚问题”的前提下对背景材料的要求;而简明扼要是指在说明问题的基础上,应该尽量节省文字,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矛盾的。

(四)信息稿件的修改

信息的写作技巧不光包括编写信息的技巧,还应包括如何修改信息稿件。信息稿件的修改也是信息综合处理的一部分,是信息筛选的继续。选定的信息稿件,其内容已基本符合要求,但它的文章结构、修辞不一定也符合要求,用这样的信息报送给领导,其利用价值必然不高。这就需要信息工作者增删或改写,使它既保持有用的内容,又增加可读性,真正成为可被利用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稿件的修改也是信息的再创造的过程。

1。稿件中常见的问题(1)事实基本正确,但表达不清,逻辑混乱,需要在结构上动大手术;

(2)引用事实模糊不清,数字不确切,需要重新核对;(3)反映问题较深刻,但内容不完整,需要进一步调查、补充;

(4)内容较好,辞章结构也通顺,但篇幅过长,需要压缩;

(5)有的稿件整体上看有用性较低,但其中一部分有价值,需要摘录;

(6)修辞、文字功夫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工、锤炼。

修改的目的就在于使难于发挥其价值的信息重放光彩,文章更上一层楼,这就要求修改者具有较高的洞察力和深入实际的经验,才能完成修改任务,取得成功。

2。修改的程序修改一篇具体的信息稿件,一般要经过看、改、查三个步骤。

(1)看,即通读。这是修改稿件的第一道工序。它的目的在于认识原稿。在这一过程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了解原稿的内容、结构、语言等各方面的情况,对原稿形成初步认识;二是发现原稿中存在各种问题,为动手修改做好准备。这一步是修改文稿的基础,多花一点时间通读原文,考虑成熟再下笔修改,会使修改工作更加顺利。切忌匆忙动手,边看边改,不能兼顾上下文,结果来回返工,事倍而功半。

(2)改,即正式修改。就是针对通读时发现的问题实施初步设想的修改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对原稿的内容、文字结构、标题进行修改;二是对原稿中不准确的内容核实后进行更正;三是对原稿中残缺的内容经调查了解之后予以补充。在修改中要遵守先改大处、后改局部的步骤。首先撷取内容,删削多余;其次调整结构,安排段落;然后修改细处,润饰文字;最后再通观全文,修定标题。

(3)查,即查读。稿件修改完毕,应从头至尾再审核一遍或多遍。一是检查改稿是否符合原意;二是看看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如有发现,立即再修改。

3。修改的方法

(1)主题思想的修改方法

信息工作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信息稿件需要有政治上的正确性和事实材料的真实性。因此,消除信息在思想政治上的差错,修正事实,是修改信息件的一个重要方面。

①以政策为准绳。这是信息稿件修改中的首要一点。搞信息工作的同志必须注意经常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本地区具体化的各项政策法规,以防止违反现行政策或混淆政策界限。

②防止片面性

修改信息稿件还要注意内容的全面性。如果信息内容带有片面性,事物的本来面目就会被歪曲,就会影响领导决策的科学性,甚至给工作带来损失。在对信息稿件进行这方面修改时,应特别注意防止以下几种形式的片面性。

——强调一点,不及其余。为了强调矛盾的一方,就忽视了矛盾的另一方。如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忽视思想教育;片面强调民主,忽视集中;片面强调成绩,忽视问题;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出真知等等。

——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这是一种常见的片面性的表现,把个别情况夸大成普遍存在,或把处在萌芽状态的事物说成已经成熟的东西,并过早做出结论。甚至用个别点上的情况完全代替一般情况,把小说成大,把一说成十,这不仅不利于领导参考决策,还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这个问题上即使是代表发展趋势的新事物,也不能这样来概括。因为尽管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但它毕竟不等于就是大海了。

——忽略事物的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离开了这些限制,就无法正确认识事物。有的稿件在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成绩、经验或问题时不讲清它们的条件,或只讲怎样做,不讲为什么这样做。一个地区的经验即使再好,也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很多事物本身就是比较复杂的,有的时候局部看起来是可行的,也是有好处的,但从全局来看却是不可取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只有讲清了事物存在的条件,信息才有价值。因此在介绍、推广某项经验时,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不要那种“一切地方都要……”之类的提法。

——只报喜不报忧,或只报忧不报喜。有些稿件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根据某些特定的需要来报喜或报忧。比如向上级汇报工作,为了引起领导的重视和好感,就只报喜不报忧;但到了需要上级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时,则又只报忧不报喜。总之,在修改稿件时,要特别注意发现和克服这种片面性。

四、党政信息文稿的写作技巧(二)

(2)辞章结构的修改方法

信息文稿的修改,同报刊文章的修改不尽相同。它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不能做到对每篇稿件的文字都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但这并不是说信息稿件就应该粗糙一些,相反,信息文稿结构的调整和辞章的修饰也是修改稿件时很重要的一环。在这一环节的修改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压缩和改写。

①压缩

信息的服务职能决定了它篇幅短小的特点,因此,将篇幅较长的稿件加以删削和精简就是修改信息稿件的重要任务了。通常压缩的对象主要有议论过多、引文太长、枝蔓横生、前后重复、用语罗唆等等。压缩掉这类多余的东西,才能使文章精炼简洁,效用更高。压缩稿件主要应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紧扣主题。文章应有明确的主题,材料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来舍取。信息文稿针对性很强,更需要把握主题。应该对主题分散或主次不分的稿件加以适当修改。

主题分散,即把主题以外的东西作为信息内容,冲淡了要说的主要问题,而且使文章变得臃肿。修改时应本着一文一事的原则,将主题以外的内容删去。

主次不分,即主要问题没讲清楚,而并非一定要交代的内容却写得详细,使文章的主题被淹没。修改这类稿件,要删掉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次要部分,突出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主要部分。如果主要部分交待不清,就需要进一步调查补充。

第二、摘取精华。就是保留信息稿件中的精华部分,而舍弃其余部分。所谓精华部分,就是指含有较大信息价值的信息内容,它可以是稿件中的一段,也可以是全文或段落的梗概。与此相应的摘取方法也就有局部摘取和概要摘取两种。

局部摘取,是修改有些整体看来价值不大,但其某一部分却很有价值的信息时采用的方法。它将高价值部分抽取出来,单独成篇,而将其余的部分全部删去。在众多的信息内容中,发现和摘录其中的精华,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概要摘取,是修改那些反映的问题很有意义,但篇幅过长的信息稿件时采用的方法。它既可以概括全文,略其详情,也可以取其骨架舍其筋骨。前者是总结信息稿件的全文的概要,浓缩成类似新闻导语的短文;后者是将信息内容中每一要点压缩成一两句话,既保留原意,又精简了文字。

第三、精选事例。一篇稿件为了说明其观点,往往要运用一些事例、材料,为了压缩篇幅,对文章中的事例和材料必须进行筛选,能用一个事例说明问题的,决不用两个。要做到精选必须舍得割爱。因为稿件中举的事例一般都能说明相关观点,似乎并不多余。但信息稿件的写作又要求事例不但要精炼,还要尽可能的少。这就要求修改稿件时或者只选取一两个最典型的事例,或者将若干有其同点的事例概括起来,以达到压缩的目的。

第四、删节文字。在信息稿件中,时常出现因为文字水平不高,或没有精心锤炼文字、语义含混或语句冗杂、罗唆。因此修改稿件时也应把这一部分进行适当精炼压缩。

首先是删去词义重复的字,使之达到清晰表述即可。如“1995年一年的产量”、“目前的现状”、“目的是为了”、“全部都”、“而且还”等等。在这些词组中,有着重号的文字都可以省去(当然也可以删去另一半,只要词义通顺即可)。

其次是删去罗唆的字句,精炼文字。比如,“XX店经营的商品品种有100多个”,用字既繁复,读起来又拗口,如果改成“XX店经营商品百余种”,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有的时候,仅仅删字不能达到消除繁冗的目的,那就将意思重复、交代过详的句子删去。

最后要删去套话、废话和一切与信息事实无关的话。比如,有的宣传经验的信息开头总是写上:“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XX党委的正确指导下”……,这样的话,说了等于没说,对信息内容的阐述没有任何裨益,应该一律删除。

②改写

有的信息文稿反映的事实很有价值,但写得不好,只适于综合或分篇报送,这就需要对原稿进行改写。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改变角度。观察事物有一定的角度,写文章也是如此。同一件事,着笔角度不同,说明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有时信息稿件的写作角度不足以完全发挥信息事实的价值,这就需要修改稿件时帮它转换一个角度。改变信息稿件的角度,没有一定之规,而是根据信息内容并结合当时的中心工作而定。常见的角度转换有领导角度与群众角度互换;从介绍经验角度改为报送成果;从报告工作情况角度改为研究问题;从某个具体、局部的小角度改为全局的大角度,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角度转换只是在信息事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更恰当的表现手法,它一定要符合事实的本来面貌,要根据事实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来选择写作的角度,决不能从主观需要出发来强换角度,让事实来凑和这种角度。如果这样做,将造成信息的失真,信息也就没有价值可言了。这一点,特别是在报送成果、经验时要注意,不能制造万能性经验。

第二、改变结构。有些信息文稿结构紊乱,使人看不出层次,很难理清头绪,遇到这样的稿件也要进行改写,使之条理分明,层次清楚。一般来说,改变结构就是使稿件各部分之间紧密联系起来,有一个内在的逻辑清晰的关联,或按时间顺序,或按事情的发展过程、或按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写。具体改写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对层次不清的稿件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即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对原文各段落重新进行梳理,该合并的合并,该提前的提前,该移后的移后,使全文各个层次按一定顺序有机地排列起来。二是,对缺少层次的稿件,要根据原文的基本思想,提炼出若干观点,分出层次,顺理成章。结构调整好后,还要用一定的文字将各个层次贯通起来,使之互相照应,过渡自然。

第三、综合。综合就是把几篇稿件的内容归纳整理,形成一篇新的稿件。需要进行综合的稿件有三种:一是围绕同一主题的各个不同地区、部门的稿件;二是对某一动态事件的连续报道,由于时间或篇幅关系,不能逐一报道,也可以采取综合的方式;三是正反对照的稿件也可以综合起来,写成对比的综合情况报道。信息综合处理后,往往会使情况更全面,领导对全局的把握更准确,有利于信息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第四、分篇。有的信息稿件写了两个以上的问题,从一定意上讲,这是不可取的。但也应看到,有时同一事实确实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而且每一个都很重要,这时就需要对这类信息稿件进行分篇,即把一篇稿件分成几篇来报送。最常见的例子是某一单位、部门的工作总结,就常包含有两个或几个主题,在修改时就可以采取分篇的方法,写成一文一题的新信息。

五、不同传递层次信息的写作

前已论述,党政信息服务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党政信息工作的宗旨也就是针对不同层次,搞好“三服务”。因此,清楚地了解和掌握不同传递层次信息的写作要领,也是党政信息工作的针对性、保密性以及不同层次的领导有不可共享性所决定的。

(一)上报信息的写作

向上级报送信息是党政机关办公部门的基本职责,上报信息有许多不同于其它两层次信息的特殊之处。拟写上报信息是信息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1。上报信息的目的和内容

(1)上报信息的目的和意义

上报信息是指信息工作部门以本级党政机关的立场和角度,向上级机关报告工作、反映情况、提出要求,以便上级掌握全局态势或给予下级机关工作上的指导、帮助。

上报信息的意义就在于将下情上达。通过上报信息,把上级的决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反馈给上级机关,同时反馈下情、反映民意,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争取上级领导机关对本地、本部门工作进行帮助指导,推动工作发展。

2。上报信息的采集

(1)上报信息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九个方面:①上级党政领导机关的重大决策、工作部署、方针、决定的贯彻落实情况;

②上级领导同志的重大活动、讲话,以及党政报刊上发表的带有指导性的重要文章在本地区干部群众中引起的反响;

③基层干部群众对各级党政机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④重要的社会思想动态和社会舆论中的热点、难点问题;⑤基层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⑥基层工作中的新思路,具有推广价值和指导意义的经验;

⑦本地区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和突出的矛盾;⑧重大的敌情、社情、灾情、突发事件,以及基层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动态等;⑨其它应向上级汇报、反映的问题。

(2)公文信息是上报信息的重要来源

党政机关每天收到的各种文件和材料中都会有丰富的信息,从这些文件和材料中,经过筛选加工、归纳整理而来的信息被称作公文信息。它是上报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

①公文信息的挖掘。

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领导汇报工作情况的陈述性公文。其篇幅一般较长,阅读较费时间。但如从中提炼出短小精悍的信息以供参阅,则既保留了报告见解深刻、透彻、参考价值较大的特点,又节约了领导的阅读时间。

简报,是各级机关、团体反映情况、交流思想的常用公文形式。从其中挖掘信息,内容较广泛,涉及面较宽,常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上级文件,是上级党委政府部门安排、指导下级党政机关工作的文件。信息工作者可以从中找到上级当前关心的热点、急待解决的难点和以后工作的方向。

党政刊物,是指党政机关用以指导工作的内部刊物,其内容包括上级精神、调研成果、工作概况、经验借鉴等,从中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也有利于协助领导的工作。

②收集公文信息的方法在文件、材料中挖掘信息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手段:

筛选提炼。文件、材料中所反映的情况很多、很杂,而信息部门每天收到的这类文件也各种各样。具有典型意义、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也蕴含其中,这就需要信息工作人员用细致的筛选、精湛的提炼工作将其挖掘出来形成信息。

扩展延伸。前已论及,一则完整的信息具备六个要素,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状、何故。一般说来,文件材料对前四者都有细致、清楚的交待,而对何状、何故往往不涉及或涉及不详、不透,缺乏深度。信息工作人员就要对这些不详、不透的内容进一步调研、扩展延伸,形成信息,以补足上述文件中的缺漏之处。

优化组合。在信息部门每天收到的大量文件、材料中,有许多是对同一件事的反映,也有的是同一层次或从某方面来讲具有内在联系的。它们以这种零碎、分散表面化的形式存在,不利于针对其内在联系进行综合研究、处理。信息工作人员对这些材料进行综合、归纳,形成新的有深度的信息,对领导掌握全局有很大帮助。同时,这样做还减少了传报信息的数量,可谓一举两得。

3。上报信息的特点

(1)政策性

上报信息的政策性,是针对信息工作部门及时反馈上级决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及其反响而言的。高层次领导机关的某项决策或重大工作部署出台后,其效果、社会反应都需要及时了解,以迅速作出相应的决定,或加强、或修改,这对党政机关完善政策,实施正确领导,有着十会重要的意义。

(2)综合性

上报信息的综合性是指情况的综合,是对党政管理活动的工作情况进行综合处理。综合性是上报信息的基本特征。它要求以短小的篇幅、高度概括的文字反映基层机关的整体或某一方面的工作状况,以便上级机关、领导把握全局,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

(3)时效性

上报信息的时效性,是指信息从采集、整理、加工到上报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党政部门工作的直接目标决定了它对高效的要求。时效性的主要表现:一是,对一切有利于领导决策的事物要有高度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各种管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迅速形成信息;二是,,为上级即将作出的决策提供超前的预测性信息,体现出事物的某种发展趋势和动向;三是,迅速反馈有利于领导调整工作思路、修正工作部署、完善决策的信息。这类上报信息唯有达到迅速的要求,才能及时控制局势,减少偏差所造成的损失。上报信息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的价值,因此,信息工作者对上报信息的这一特点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4)严谨性

上报信息的严谨性主要是从语言文字上来讲的。即在对收集到的材料写成信息上报时,要严格、谨慎地筛选、鉴别、加工,进行紧凑结构、精炼语言的综合文字处理,形成信息含量大、涉及面广、有一定深度的信息。上报信息语言的严谨性,也是由服务于上级领导机关、有效协助决策的任务决定的。

(4)内部性

上报信息的服务对象限于上级领导机关,多涉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重要活动、重要工作部署和重大社会动态等机密内容。它既有政治方面的,又有经济及军事方面的;既反馈正面的成绩,也有反面的情况;既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也有突发性的事件等等。其中有些方面的信息只能控制在较小范围的领导层内,不应不合时机地随便扩散。因此,上报信息的内部性较强。如对此不加注意,就会给工作带来麻烦,甚至造成重大损失。

4。上报信息的编写要求

(1)以综合信息为主

上报信息以上级领导机关为主要服务对象,而上级领导机关管理的任务繁重,涉及的面宽、线长、层次深,如果给其提供的是零碎、表面化的信息,不能完整透彻地说明问题,必然会给领导的工作增加难度。所以,编写上报信息时,必须化零为整,由浅入深,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从偶然中反映出必然,从苗头中发现其倾向,从动态中掌握其规律,然后写成信息,反馈给上级,以便于上级领导了解情况,把握全局,实施有效决策和正确领导。

(2)以宏观性信息为主

党政机关、领导对本地区工作实施管理时,范围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统盘考虑,因此,自然而然地带有全局性,管理形式相对地说多属宏观控制,这就需要利用大量宏观信息对本地区的全面活动进行有效控制。没有充足的宏观信息的,也就无法实施宏观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报信息必须以宏观信息为主。

(3)多反映苗头性、倾向性信息

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预测信息,是协助领导决策,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以及正确评估决策价值的有力工具。因而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也就成了上报信息的主要内容。信息工作人员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定性考究和定量分析并重的预测信息工作,加强信息工作的主动性,为领导决策提供正确、有效的超前服务。

(4)坚持宁少勿滥的原则

上报信息在服务决策中,要特别注意真实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其具体内容要从上级领导机关的角度来要求。信息工作人员在编写上报信息时,要有换位意识,时刻站在上级党政领导机关的高度,从他们的角度来选取,编写有参考价值、有的放矢的信息。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适当控制信息流量,减轻领导的阅读负担,对不具深度,不是热点、难点、急点的信息,尽量不上报。切忌在信息工作中出现只求数量、不讲质量,甚至滥竽充数的现象。

5。提高上报信息质量的方法

(1)加强综合处理,发掘深度

综合处理是上报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其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综合处理,将零碎、肤浅的相关信息集中起来,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实现由“偏”而“全”、化零为整、去粗取精、由浅入深的优化,形成有事实、有分析,既提出问题,又有关于解决问题的思路建议的高层次信息。增加信息的效用。

(2)注重调查研究,增强精确度

调查研究以初级信息为先导,同时深化了初级信息。要提高上报信息的精确度,必须通过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来完成。初级信息往往是粗线条的,事实不够详尽,轮廓不够清楚,这样就需要通过调查进行有关信息的再收集,通过研究进行精细加工,以增强信息的精确度和清晰度。

(3)加强分析预测,提高超前度

科学的决策是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的。而科学的预测又以正确分析已知数据和资料为基础,这就必须做好超前性信息工作。它主要包括三个环节:①定性分析,确定事物发展的本质;②推理预测,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③定量分析,掌握事物发展的程度,以达到预测未来,控制事物发展趋势的目的。由于超前性上报信息的特殊作用和对领导决策引导意义,加之其本身又具有未知性,所以信息工作人员必须讲究分析的科学性、预测的客观性,避免失误。

(4)坚持有的放矢,增大适用度

上级领导机关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地区,往往有不同的工作侧重。因此在选择、编写上报信息时,应该根据这一侧重点,在日常接触到的大量纷杂的信息中,突出报送与领导决策关系密切的信息,使领导能及时对症下药,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力度。这样,上报信息的适用性才会大大提高。

6。关于基层信息点上报信息的编写

(1)信息点上报信息的意义

基层信息点,又称信息联系点或专报点,是党政信息网络延伸到基层各个角落的神经末梢,是上级机关了解和掌握基层情况的最基本单位。因此,信息点离基层、离群众最近,也就最容易得到最新鲜、最有力的信息,同时也最容易直接迅速地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信息点直报可以避免信息传递中失去时效和减少多次加工而带来的不同程度的信息失真,这对于领导驾驭全局、指导工作特别是对重大敌情、灾情、社情及突发事件的控制,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另一方面讲,它对健全信息网络也有深远的意义。

(2)基层信息点上报信息的特征

①群众性。信息点直接接触群众,上报的信息特别是民意型信息往往直接从群众口中得来,因此它是党政机关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

②直接性。信息点是党政方针、政策与基层实践的结合点。党政领导机关通过它可以直接了解高层次决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同时可以迅速得知各类突出事件的动态和发展。

③代表性和典型性。信息点的建立目的决定了它在很多方面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它们的所在地往往是改革开放的重点或试点地区和单位,这种位置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的上报信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鉴性,有助于上级领导机关总揽全局、宏观决策。

(3)基层信息点上报信息的要求

①要有特色。根据本地区特色上报信息是上级机关对信息点的基本要求。信息点只有对各自的有特色的事实认真分析、研究、比较,才能从中发掘出有典型意义的信息,才能对上级领导的决策提供有较大价值的信息服务。

②要有针对性。信息点的信息工作虽然都是上报信息,但也有多个层次之分,向中央上报的和向省一级党政机关上报的信息毕竟会有所不同。信息点的工作人员应注意这一点,认真分析不同层次上报信息的差别,使其具有更高的针对性。

③要以小见大。信息点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工作人员在编写上报信息时,选择主题宜小不宜大。小就容易抓住特性,把问题说得集中、透彻,而主题过大,往往会笼统模糊,与信息点接触的具体事实不相符合。

(4)基层信息点上报信息质量的优化。

①抓住特色,上报信息。特色是信息点工作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因此要提高其上报信息的质量,首先就要抓住特色,使上报信息更好地体现“点”的作用。

②抓住政策性问题,编写信息。信息点上报信息的目的,主要是直接反馈基层情况,服务于决策;而决策重点是围绕有关政策进行的。因此,领导对有关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群众对政策的意见、看法往往比较关注,掌握这些情况有助于领导作出相应的决策。因此信息点就应该针对这一特点,通过了解和研究实际情况,多上报一些政策性的信息,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③抓住民意,反馈信息。民情、民意是一项决策乃至整个党、政府机关工作必须与之相顺应的。如果对民情、民意不了解,决策就成了盲人摸象,轻则事倍功半,严重的还会失去民心。信息点是党政机关信息部门在基层的触角,责无旁贷的应当担起反映民意的担子,使党政机关及时得到这方面的信息,决策也就容易顺乎民意了。

(二)平报党政信息的写作

1。平报信息的目的和意义

平报信息,主要是指为同级直接党政领导提供所属地区和部门的各种情况、问题,提出工作建议和意见,以帮助本级领导科学决策、加强控制、实施领导的信息。它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为本级领导的宏观调控出谋划策。各级党政领导在本辖区内实施决策时,必须参考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有关本地区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需要对当前局势、上级精神、下级和群众的愿望、左邻右舍的动向乃至国际动向等等进行统盘考虑。特别是决策出台和工作布置后,基层贯彻落实得如何,迫切的需要了解,以便及时进行调控。信息部门就应针对本级领导的这一需要,及时收集、编写有关信息,使领导的宏观调控有准确的数据资料和理论依据。

(2)它是本级领导了解下情、修正决策、指导面上工作的重要渠道。党政机关领导工作纷繁复杂,涉及面十分广泛。领导同志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这就要求信息工作人员通过信息渠道,将本地区内各方面、各领域的情况和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告知本级领导,而领导就可以借助这个渠道有针对性地及时加以指导或责成有关单位部门解决。

(3)它是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联系的纽带。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信息的横向交流在党政机关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领导的决策再也不能只凭上、中、下垂直渠道获取的信息,而必须通过横向信息交流兼顾左右,全盘考虑。信息横向交流的开展,还可以促进双方互相学习、借鉴,改进工作,避免失误。因此,党政信息人员就应该重视横向的信息工作,广泛收集、编写外域信息,使领导扩大视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平报信息的特征

(1)宏观性

对具体某一级党政机关来说,宏观与微观是相对而言的。一个问题在地市级看来是宏观的,对省一级来说就可能是微观的;局部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暂时看来是微观的,但发展起来就有可能具有宏观意义。而各级领导对本地区、本单位来说,主要是抓大计方针,关心全局的关键问题。因此,信息工作人员在报送平报信息时,首先就要考虑这一点,站在同级党政领导的位置,紧紧围绕本级党政工作主体和中心工作,编写事关全局的和各方面的宏观信息。

(2)区域性

区域性是平报信息不同于上报信息的特征之一。虽然对具体某一级的信息部门来说,上报信息也要体现区域特色,但从整体上来看,平报信息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本级领导所辖范围,限定在这个特定区域内。所报信息或是本区域的具体工作,或是对本区域的工作有帮助和借鉴作用。因此,编写平报信息时尤其应该注意体现区域性,从中反映出本地区的历史因袭、文化背景、生产力水平等因素,为领导因地制宜地决策提供依据。

(3)针对性

平报信息的针对性,一是指信息内容直接针对本级领导;二是信息传递也要有针对性。同是本级领导,其分工各有不同,其职责、管理范围都不尽相同,因而对信息也有不同需求。所以平报信息在传递时也要体现出专人专送,有所针对,以提高信息的效用。

3。平报信息编写的要求

在信息服务的三个层次中,以平报信息所占比例最大,对领导决策也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因此,信息工作部门也就更该重视这个报送层次的信息编写,充分发挥党政机关耳目的作用。

做好平报信息的编写工作,必须掌握其编写要领。如果对此不加研究,只顾信笔写来,难免既浪费了领导的时间,又浪费了信息部门的人力,甚至会使一些重要信息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1)围绕本级党政领导的实际需求编写信息

信息部门最贴近本级党政机关领导,对他们的意向、需要也容易了解清楚;反过来说,基层群众对本级机关工作的看法,对决策的反应和建议,通过信息传递渠道也能迅速地送到本级领导手中。而这两个方面在较高层次上实现了“对接”,就能发挥信息的最佳效能。因此,平报信息应以此为中心内容进行编写。

(2)展开调研,加强综合处理,排除信息干扰

信息从实践中来,最后服务于实践。这一过程是通过信息调研来体现的,而不是单纯“等”、“靠”、“要”,只从下面提供的材料中加工出信息来的。因此必须主动走出去,收集实践中的第一手材料,这样的信息才最有说服力。

同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网络传递信息为蓝本,从大量初级信息中归纳、分析,经过这一综合处理的过程找出平级信息的选题。在信息综合处理的时候,还要针对本级领导的实际要求,优化组合,编报信息。不能因为本级领导的信息需求量大,就不辨良莠,不分主次,不加筛选地编报信息,造成另一种形式的“文山”。这样,不仅没有利用信息给领导以帮助,反而出现了信息干扰。如某市委办公厅,每天收到数百条信息,洋洋万言。这么多的材料,如果不加选择全部报送领导,那么就会使领导每天花费许多有效的工作时间阅读信息了。因此信息部门就要将相关的信息加以综合、浓缩、提炼,既让领导及时掌握全市的主要动向,又节省了阅读时间。

(三)下发信息的写作

1。下发信息的意义

下属党政机关必须在贯彻上级工作意图的前提下开展工作。这就需要有传达上级精神、工作布置的下发信息。它是本级对所辖区域内各部门、各行业实行系统、宏观管理的基础,也是下级党政机关执行上级精神的依据。下发信息的目的在于使整个社会系统按照本级在不同时期的中心目标和基本轨道运转,发生合乎目标的变化,进入预想的状态或已处于预想状态的稳定。换句话说,下发信息就是通过信息这种渠道帮助下级了解上级的重大安排、部署和要求,接受上级的工作指导,以减少决策的盲目性,保证所属范围内的社会系统向预期的目标转变。

2。下发信息的特点

作为信息三服务的最后一个层次,下发信息同样具有前两个报送层次信息的很多特性,如,综合性、政策性、时效性和内部性等。除此之外,由于它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下发信息还是有它本身的个性特点。

(1)指导性

信息是领导决策的依据。而下级领导决策是要以上级的决策、指示为基础的。因此,要让下级领导决策有所依据,必须通过下发信息这一传递渠道,把本级和上级的精神、意图告知下级。这就是下发信息对下级机关工作的指导性。只有依据这个指导;领会上级意图,再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才能作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决策。

(2)权威性

下发信息的质量是关系到下级领导决策科学性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下发信息是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而来,通常经过上级领导严格审批的。因此,它必然对下级机关具有权威性。这就要求信息工作者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行细致、周密的调研,科学客观地分析,并反复核实,以维护下发信息的权威性。

(3)兼容性

作为下级,其工作范围较广,工作内容相对而言也多是具体的,头绪较多。因而下发信息也就自然具有范围广、容量大的特点,各类信息,只要与下级具体工作挂勾就都应下发。这就不同于上报信息那样专事专报,也不同于平级信息那样针对性较强。因此说,下发信息总是具有兼容性。

(4)交流性

本级领导的一项宏观决策,通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多方面、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方能奏效。因此,下发信息在并行传达上级决策时,应同时将各方面贯彻落实情况、取得的经验或应吸取的教训、存在的问题向下级各单位发送,以便使下级之间互相了解,互相促进,取长补短,推动全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3。下发信息的编写要求

信息在实际使用中是否有价值或价值是否得到利用,这是信息工作有没有存在意义的关键。而这个问题与信息的质量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关系。因此,提高下发信息的质量,也就成为下发信息编写的首要任务了。

(1)突出信息采编重点

采编下发信息,应当突出信息采编重点,以本级党政机关的重要决策、工作部署和领导重要讲话为中心内容。首先,本级的重大决策、工作安排,往往是下级工作的重点。下级只有迅速了解这些动向,才能避免失误和错位,才能使上下级工作协调一致。其次,领导在基层视察工作中的讲话和指导性的意见,虽然常是针对某一具体地区或单位,但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信息部门应迅速发现,整理这些内容,编写成下发信息,借以推动和指导下属地区的工作。

(2)加强信息加工中的综合与调研

调研对信息工作的帮助非常重要,它已成为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在编写下发信息时,也要重视信息与调研的结合。首先在信息部门内部要做好二者的结合,信息工作人员要亲自深入实践,参与调研;其次是办公部门处(科)、室之间互相协调,从信息中找题目,进行深入调研,反转过来利用调研成果补充信息内容。这样才能拓宽信息渠道,发掘价值高的信息,更好地为下级提供指导。

(3)严格选择下发信息

下发信息虽然具有兼容性,但这样并不意味着只要是信息就可以作为下发信息的内容。在这个问题上,一要注意保密的原则,注意每条信息可传递的范围、层次;二要注意有效性,也就是下发信息也要有针对性,对下级领导决策机关工作有指导意义、有借鉴作用的信息才是好的下发信息。

六、综合信息的写作

综合信息是由对初级信息材料的归纳整理而来,常用来揭示同一事物和相关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是一种高层次的宏观信息。

(一)综合信息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1。综合信息的概念

在党政信息写作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综合信息这一概念,它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那么,什么是综合信息呢?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它有以下特点:

(1)多方面、多个初级信息材料在同一主题下的组合。

(2)主题决定所用材料的取舍。

(3)综合信息写作成篇依赖于对初级材料的综合归纳整理,由浅入深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4)反映有内在联系的多个事物的全貌,使人们掌握其发展全过程;或揭示事物内部的各种矛盾关系,让人们洞悉其发展趋势。

由此可以看出,综合信息是较高层次的、宏观的党政信息。它是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初级信息材料进行综合归纳整理,用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综合信息的内容广泛,适用于各种范围,其中最多的是用于概括某一限定的较大区域内(如全省、全市等)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动态的反映;概述党政机关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情况;概括某一部门、某一行业的工作全貌等等。综合信息反映全面问题的特性使它成为党政信息中最常见、编写最多的一种,也是党政领导实施科学管理、决策和宏观调控最需要的一种信息类型。

2。综合信息的特点

(1)反映事物多侧面

多侧面认识事物是人们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有助于使人们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种状态和趋向。综合信息的多侧面特点,是通过把零碎、分散但有内在联系的片段材料进行组合体现出来的。这一组合最终汇集成完整的深层的、客观反映。它所集中的零散材料,层次、地域、时期都不相同,恰好应该是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诸多因素或多种状态的各种方面反映,从而也就使人们从复杂的内在构成上认识了客体。比如,党中央某项重大决策实施后,要想了解全国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落实中出现了哪些经验或新的问题,人民群众对此项决策有什么反响等等,就需要从各个侧面收集大量的信息材料。通过对这些分散的材料的综合归纳,才能从中得出领导人想要知道的全面情况,以便实施宏观调控。而这个从多侧面归纳所得的信息正是综合信息。

(2)揭示本质多层次

事物的形成与运动状态是非常复杂的,但在复杂中依然有层次可循。层次是事物固有的特性,事物由多层次形态组成。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通常也是渐进性和阶段性和有多层次性的。综合信息的多层次,就是根据事物呈现或隐藏的层次性,而作出有阶段的、同质的、断层的反映。它还在于对事物的描述方法的多层次性,可以纵的切割,或横的交错,可以按事物的发展脉胳层分离,也可以对多个事物进行横向对比时层层分析。在综合多层次描述事物时,通常把每一个层次提出来都可以单独成篇,说明原主题或它的一部分;而把它们合起来,或层进、或并列地阐述就形成了对主题的深层全面的分析。

(3)审视事物多角度

任何事物的属性都是多元的。因此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途径也是多元化的。人们对事物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当需求驱使人们去认识某个事物时,它必然会相应呈现出不同的属性和多样的意义。综合信息体现出的多角度特点,也是对信息工作者认识事物多样化的体现。其含义;一方面是以满足决策者各方面的需求出发,相应地反映事物各种属性,以增强被服务对象对事物多角度的认识感。另一方面,综合信息所包含的多个初级信息材料,也都是经过认识的主体,即信息工作人员,多角度审视和撷取现实中典型、新鲜、重大的事实。因此,人们借助它就可以全方位地认识事物的发展、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而清晰地把握全局。

(4)反映事物变化多渠道

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当中,不同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快慢不同、方向各异,情况往往比较复杂,涉及到许多有关联的方面,这就需要从多渠道采集各方面的相关信息材料。综合信息正是通过这一手段集中材料,然后加以分析、归纳,以事物变化过程中表现出各种状态为依据,对事物所具有的根本属性和突出个性作出正确的判断。综合信息的这一特点又集中体现在为高层决策服务上,它所反映的主体行为通常是在较大的区域内,如整个地区、整个部门以至全国。这也是综合信息服务层次上的一个特征。

3。综合信息的功能

综合信息是党政信息的一种类型,因而也具有党政信息的一般作用。但综合信息也有它不同于其它种类信息文体的个性,这也就决定了综合信息具有与众不同的功能。

(1)综合信息深化了初级信息材料,并通过归纳分析令其增值

综合信息揭示事物是深刻、透彻和多线条的,它通过对零散、片断的初级信息的提炼、处理,不仅使事实更加丰富、翔实,并且从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对信息内容进行阐述,再以背景材料穿插其中,在相互映照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在这个从局部到全局,从外在到内在的深化过程中,自然地增加了信息事实的价值。同时,综合信息所集中的初级信息材料,层次较低,其利用价值常得不到充分发挥,经过制作综合信息这一精心加工的程序,把这些利用价值不高的初级信息材料综合成较高层次的宏观信息,这一写作过程本身也就使初级信息得到了增值。

(2)综合信息对领导机关宏观决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综合信息一般容量较大,涉及面广,是对客观事物全貌的反映,是从宏观上把握客观事物发展趋向及其规律的重要手段,它为领导者科学地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综合信息在影响宏观决策上,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具体作用。

①促进作用。当领导者根据当前情况和事物发展趋势的预测作出决策后,就要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进行贯彻落实。综合信息能够系统、全面地反馈这一过程中的成果和经验等。这对决策起着肯定作用,坚定了人们贯彻落实方针政策的信心,促进决策的施行。

②修正作用。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同样会有挫折,并且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和障碍。综合信息能够迅速、全面地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反馈给决策者,使以便及时予以补充、修正,使决策更符合实际情况。③协调作用。通过综合信息的双向传递,领导者可以掌握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工作状况,发现重大问题,从而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控制和解决。这样就达到了协调各方宏观控制的目的,避免和减少配合的失误,推动各项决策的顺利实施。

(3)综合信息的写作有助于锻炼和提高信息工作者的综合思维能力

由于综合信息在写作上特有的方法,它需要收集许多零碎、分散、片断的初级信息材料,然后对它们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从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在其中提出新的问题、观点和见解。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同时也是一个把微观、初级信息上升到宏观和高层次信息的过程。在这样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中,信息工作者的政策水平、洞察力和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都会得到锻炼。因此,综合信息的写作也是培养信息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修养的有效形式。

(二)综合信息的种类

1。区域综合信息

这类综合信息是针对某一特定空间区域,如地区、部门、系统,也可以包括行业,以它们的全面情况为归纳综合的对象,体现和反映这些特定区域的整体或某方面工作的全貌。它涉及的地区可以是一个省、一个地市、一个县,涉及的部门可以是中央或基层的一个部门、一个局;涉及的系统可以是全国这个大系统,也可以是单一系统。区域综合信息通常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它强调的是宏观的整体情况,反映面比较宽,展示层次也比较丰富,有利于领导掌握全局。

区域综合信息按其综合的脉胳不同,又可分为横向综合信息和纵向综合信息。横向综合信息多是在一个较大区域、部门或系统的某项方针政策执行时,把下属平级的各区域、部或系统的情况进行并列综合。纵向综合信息具有与横向综合信息类似的前提,只不过在综合时,注重以某一纵向主线为综合对象,层层深入。如反映某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政策,就既要有省委、省政府直属机关的情况,也要有各地、市的情况,还要延伸到县,然后综合成多层次、全局性的信息。

2。阶段综合信息

阶段综合信息是以时间为综合的内在联系,即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反映某单位、某部门、某系统的年度、季度性全面工作情况。阶段综合所反映的信息是在某一空间范围内发生的,它离不开发生的单位、部门、系统。但它与区域综合不同,更注重突出时间因素,它特别适用于那类时间是促成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的信息。在这类信息的事实中,如果忽略了时间这个因素,就会影响事物的发展,延误问题的解决。

3。专题综合信息

专题综合信息是以特定问题或情况为对象进行归纳综合的信息。它比前两种综合信息所反映的内容更集中,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它所反映的问题通常是较为具体的一个问题或一个事件,并且这个问题或事件一般预先确定,然后围绕确定的问题或事件收集、组织材料,进行归纳、综合。它常常要剖析问题,透过现象控制本质,所以反映问题较深刻。

4。预测综合信息

预测性综合信息,是指根据有关事物历史的经验和当前实际状态的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推理来判断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向,探究其规律性的信息。预测综合信息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社会性预测和经济性预测两种。社会性预测是探求与社会发展有关的未来问题的预测;经济性预测是研究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未来问题的预测。预测综合也还包括其它方面的内容,但以这两类与领导决策关系最大。

5。信息综述

信息综述是与某主题相关的多方面情况的集中叙述和阐释。它在集中反映事实的同时,更重视统计与比较,以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信息综述受被综合初级信息的原信息语言限制较小,常用新的语言直接叙述说明。

(三)信息综合的方法

综合信息是通过对一定时间内获得的大量相关初级信息,从整体上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加工或再次综合调研而得。这一过程也就是信息综合的过程。它通常用以下的方法:

1。兼容组合。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特征,把来自不同渠道,反映事物各个方面的信息兼收并蓄,发掘其涉及事物整体的内在规律性。

2。序列叠加。即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无序的初级信息经过加工,围绕一条主线有机地组合起来,对事物的本质加以系统的阐述。

3。扬弃引伸。所谓扬弃引伸,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对内容相互对立的信息,既有保留发挥,又有摒除否定。即通过对立面来加强认识,在表现对立的信息中探求其统一的实质。

4。推理升华。就是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法则,对信息实质进行推广、放大的思考,作出合乎逻辑的理性推理,并在此基础上使初级信息中的真值内容得到升华,以达到举一反三、见微知著的目的。

在运用信息综合的方法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时,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点面结合。要把反映同类问题的信息加以集中和归纳,与全局性的情况结合起来,或放在全局大背景下通盘考虑,从中找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拓宽初级信息广度,增强其深度。

第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总体属性的分析,用以确定事物的质的规律性,而定量分析则是通过对事物构成诸要素的量化的研究,把握其变化及对事物构成的影响,从而揭示事物质的数量界限。综合信息不能只摆出一堆数字或只笼统地给事物定性,二者不可偏废。因此,在信息综合时应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又对其量化概念有所把握,把初级信息中不完整的材料加以补充、综合,这样才能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第三、反映现状与预测未来相结合。综合信息既要反映现状,给领导提出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预测未来,经领导提供事物发展的趋向,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就是综合信息中的预测型信息。党政机关制定有关全面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时。更需要这类综合信息。因此,信息工作人员要善于利用反映现状与预测未来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发掘和提供预测型综合信息,更好地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

(四)综合信息的写作要求

既然综合信息对领导决策如此重要,信息工作人员就应该掌握好它的写作技巧,以便更快更好地为领导者提供量多、适用的综合信息。

1。具体写作的要求

(1)充分收集材料,善于分析归纳

综合信息反映内容涉及面广泛,而且是反映宏观、全局性的问题。这就要求信息写作者,一方面要了解更多的情况,也就是要多收集有关的不同地方、不同单位、不同时间的信息材料;另一方面,要善于从丰富的材料中,提炼归纳信息的主题,围绕它筛选和组织材料。我们当然不能把“多多益善”的材料一股脑儿地交给领导,而应该在全面掌握初级信息材料的基础上,对有必要综合的,适用的材料进行认真地分析和归纳,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收集到的初级信息。

(2)从全局着眼,实事求是地综合

编写综合信息,要站到全局的高度来对待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没有全局观点,我们对信息反映的总体事实就会主次不分,就看不清一个问题是否有普遍性。在着眼全局的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对事物全面地概括,不能以点代面,或人为拔高,从偶然性的现象作出普遍性的结论。

(3)围绕信息主题,精心综合材料

综合信息通常有概括性和典型性两种材料。在写作时,要以围绕主题的原则,组织和安排这些材料,使材料和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材料的目的都是以说明主题为出发点,同时,观点也有相应材料作依据。这样才能得到全面、客观、有说服力的综合信息。

(4)结构合理,语言朴实

安排好综合信息的结构,是顺利阐明其主题的要求,它不仅是信息工作者写作技巧的体现,而且反映了信息工作者对初级信息材料分析、研究的深度。对信息材料所体现的内在本质上有了深刻认识,才能搭起清晰的框架结构。

同时,综合信息语言的锤炼也对有效表达信息事实起着关键的作用。综合信息涉及内容宽广,这就更需要信息工作人员对语言文字有较高的表达能力。既要做到准确、客观、真实地表达清楚;又要做到简炼、朴实,不过分渲染,不虚饰华丽,有效省时地将信息事实传达给领导者。

2。综合信息的总体把握

综合信息的写作,应当注意在总体处理上的深度和广度。

(1)关于广度

所谓要有广度,就是综合信息反映面要宽,情况和问题要全面。这是以占有丰富、真实的初级信息材料为基础的。

首先,横向综合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横向综合是对某些地区或单位贯彻执行某些重大政策,传达落实某些重要精神或开展某项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全面综合。这形式就决定综合时不能只涉及一两个单位,应该有一定的覆盖面。同时应该顾及到不同领域、不同行业。这样才能给领导者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以便于把握全局。

其次,在纵向综合中要反映工作全貌。纵向综合,即对某条战线或某个部门贯彻执行重大决策,传达落实某些重要精神和开展某项活动中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按时间顺序或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综合的信息。这种综合要有发生、发展过程和最后结果,既要反映成绩,也要揭露问题,还要把系统内各方面的情况反映清楚。这样才能有比较、有针对地解决问题。

(2)关于深度

所谓综合信息的深度,就是不仅要反映情况、提出问题,还要分析情况,提出对策。

一要做到恰如其分。在综合信息的写作中,一定要在事物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所用材料要属于同一范畴,有内在的联系;信息综合以后,要对事物的性质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得出恰当的结论。

二要有分析。信息综合不是简单地堆砌初级信息材料,应该是在集中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分析,由浅入深,条理清晰,这样才能使结论顺理成章。

三要有建议或意见。在综合信息的写作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是必要的,但同时更应该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或作出问题发展趋势的预测,以供领导决策时参考,这样的信息才可以称作有深度的信息。

四要有事实。在综合信息的写作中,必要的事实和数据是不可缺少的。空洞的言词和公式化的简单概括对信息的价值没有用处,只有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和真实的数据,来证实结论和说明问题,才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才会使领导从中得到对决策有用的东西。

七、动态信息的写作

动态信息是党政信息中大量的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各级机关、领导了解情况、掌握局面的一个主要来源。

(一)动态信息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1。动态信息的概念

动态信息,是指反映某项工作、活动的进程或某一事件发展变化情况的信息。动态信息的内容着重说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客观情况。它的主题以本地区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正在进行的重大活动为主,比如,重要会议、重要科研成果、知名人物的主要活动,重大政治变动,以及社会各方面新情况、新变化。

2。动态信息的特点

动态信息与其它类型的信息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以描述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为目的。因此,并非所有的初级信息都是动态信息。除此之外,它还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六点。认识和熟悉动态信息的这些特点,是搞好动态信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这也应成为信息工作者必备的常识。

(1)变化性

变化性是动态信息最显著的特征。它是指动态信息应随着事物、事件的发展变化而采写信息,追踪事件的全过程及其每个重要的变化细节,这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过程。动态信息描述事件不能有头无尾、半途而废,特别是报送正在进行中的事件,之后一定要有事件发展的最终结果,或针对它的决策在实施后的反馈信息。这样才能使领导者及时、准确地掌握事物动向,适时作出相应的决策或修正决策,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忽略动态信息的变化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不可能全面反映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将导致贻误战机,甚至造成损失。

(2)广泛性

一切客观事物都处在不断地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而它在某一时间和空间内发展变化的情况,以信息的形式反映出来就是动态信息。因此,动态信息也具有广泛性,它反映的形式多种多样,所涉及的领域包罗万象,诸如社会动态、工作动态、重大活动以及思想动态等。只有将客观事物纷繁复杂的各种动态,及时地反映出来,提供给各级领导才能作出相应的决策,以适应客观规律推动事物的健康发展。

(3)时效性

时效性是时间和效果的统一性。它是动态信息的生命。没有时效性,动态信息也就失去了价值,这是其突出的特点之一。客观事物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动态信息作为客观情况特别是运动变化情况的反映,必须及时。如果不注意这一点,等到报送信息传递给需求者,事物又已经处在另一运动变化阶段之中,那无疑也会贻误时机,造成决策的延迟和盲目,使信息失去价值,甚至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动态信息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时效性,把握住这一点也就掌握了动态信息写作之关键。

(4)记叙性

动态信息虽然是反映事物的运动变化,并从中体现出事物发展的趋向,但它与预测信息不同,注重反映事物已发生的变化和正在发生的变化,而不对未发生的事物发展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动态信息也不强调对事物进行演绎和归纳、抽象和概括,它注重对事物发展状况进行跟踪、如实地报道。就是说,准确地反映客观情况的发生、发展、终结及其进程、规律、特征、效应等,而不去过多议论和预测,这是动态信息的要旨。

(5)初级性

动态信息往往是仅对原始的信息材料进行初步的适当加工而成的。相对于综合信息来说它不需对初级信息进行深度加工,而重在反映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工作中的动向和问题,以起到迅速沟通的作用,为领导及时把握情况作出迅速反应提供事实材料。需要注意的是,动态信息的初级性是就其加工处理的方法而言的,并不是说对动态信息的写作不重视,可以敷衍了事。恰恰相反,要写出高质量的动态信息并非轻而易举之事,甚至比采写其它信息还要多下功夫。要抓住事物运动变化的本质本身,就需要信息工作人员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因此,对动态信息的写作决不能轻视。

(6)简明性

动态信息重在反映事物的客观情况,一般要求篇幅短小,一事一报,只要把情况说清楚了,即使是三、五百或几十字,甚至缩成一句话,也不失为好的信息。同时,动态信息的篇幅短小也节省了领导者阅读的时间,使领导能很快了解情况,迅速作出相应的决策。

3。动态信息的功能

动态信息是各级领导机关了解情况、掌握工作动态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帮助领导决策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以其反映面广、量多适应着各级领导对信息的各种各样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消除认为动态信息是低等信息的观念,充分认识它的功能,采写更多的高质量动态性信息。

(1)为领导掌握局势提供依据

动态信息所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进程。把有关各方面信息综合起来,就让领导对全局的发展情况、动向有所了解。同时,各级领导通常从动态信息中首先接触到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把握各方面的动态。从这两方面来讲,动态信息为领导掌握局势打通了渠道,提供了资料,为领导机关作出科学决策、正确领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帮助领导发现和解决问题

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是领导比较重视的,而反映这些问题恰恰是动态信息的任务之一。特别是动态信息反映问题变化的完整性,有助于领导准确把握问题的全貌和具体细节,并能追踪有关决策的实施,及时对其效果进行反馈。如一条反映某地灾情信息的报送后,领导可以了解到灾情的严重程度,然后据此制定相应的救灾措施。救灾措施实施后,灾情控制到什么程度,领导也可以通过动态信息反馈加以把握,以便及时的加强或修正决策,达到全面控制灾情的目的。因此,动态性信息是领导解决这类问题必不可少的依据。

(3)为综合信息提供资料和线索

信息的综合是以掌握大量初级信息资料为基础的,它是对初级信息的深加工。而动态信息恰恰是记叙型的信息,它反映了实际工作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因此,大量的动态信息存在,就成为综合信息的资料库。另一方面,一条动态信息往往会给信息的综合提供线索。比如,以地区综合而言,一条动态信息反映了某一地区的新问题,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其它地区这方面的情况究竟如何,它们之间有无联系和共同之处,发展趋势如何等,围绕这些问题收集资料并加以综合处理,就可能得到一篇价值较多的综合信息。

(二)动态信息的种类

1。会议动态信息

会议动态信息,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动态信息。它的采写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召开会议的单位或部门,参加会议的单位、部门及人员,会议的时间、地点,会议的主要议题及议程等,其中价值最大的是会议所通过的决议的信息,它应作为采写的重点。会议动态信息有长有短,这主要取决于具体开的是什么会,对社会,工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不惜笔墨的多是反映对社会工作有重大影响和领导比较关心的会议。有的小型会议的动态信息很短,也没有标题,往往划归“信息简讯”之中。

2。工作动态信息

工作动态信息是反映某地区、某部门工作开展进度的信息。对一项具体的工作来讲,它可以反映这次工作部署和贯彻落实等各个阶段的情况。工作动态可以反映某一方面工作的成绩,也可以反映工作中的问题,还可以对某方面工作的情况作出预测。

3。社会动态信息

社会动态信息是对一个时期,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社会问题或重大事件的反映。它可以帮助领导机关迅速了解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社会动态信息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为社会所普遍关注,同时也是党政领导需要特别注意的;二是它反映问题或事件一般带有典型性,是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类问题的代表,这也要求党政领导机关首先对它采取对策。采写社会动态信息,必须实事求是,既不文过饰非,也不危言耸听,从质、量两个方面准确把握所要反映的问题;否则,将给领导的工作造成很大障碍。

4。思想动态信息

思想动态,是反映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决策出台后社会各界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对一些社会各界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反应等。这种信息也有两个特点:—是抽象性。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只通过一些言论和行动反映出来,而这一反映过程又极为复杂和抽象;二是思想动态具有政治敏感性。可以说,它所反映的都是重大事件或问题。对待思想动态信息的写作一定要慎重,要加强自身的政策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否则,草率上报将带来不良影响。此外,思想动态信息的采写也要选择典型事件,不能凡事都上报,那样也就失去了采写的意义。

动态信息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可能碰到新的类型或几种类型的交叉型,这就要求信息工作人员从实际出发,具体对待,从有利于领导决策的角度出发,适当掌握动态信息的分类。

(三)动态信息的写作要求

采写动态信息,最重要的是善于捕捉各方面有价值的动态情况,选取最佳的形式和角度,迅速地反映给信息需求者。

1。以深入调研为依据

客观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不断涌现。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有的容易被把握,有的却比较隐蔽,稍不注意就会被错过了。因此,只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才能捕捉到价值较大的动态信息。这是动态信息写作者最应重视的。

2。以实事求是为准绳

动态信息的采写必须以写实的手法来完成,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情况。无论是对工作进展的反映,对重大事件的反映,还是对国家重大决策的反馈信息,都要遵循实事求是这一原则。特别是动态信息一般不对客观事实进行分析、论证和预测,它只是以白描的手法记叙事件和事实,要尽可能避免主观意识的干扰。

3。乐此不倦地善于捕捉

在实际写作时,只有善于捕捉高价值信息的写作者,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动态信息。这就要求信息工作者,首先要有政治头脑和眼光,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善于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要会选取反映问题的重点和角度,所写动态信息要有新意、有特色。只有适当的重点和精准新颖的角度,才能有效地协助领导决策,解决所反映的问题。最后,采用动态信息还要有不懈的工作精神,善于跟踪反馈,并从不同侧面去反映情况,直到把问题解决为止。

4。迅速编报,篇幅短小

时效性是党政信息的普遍要求,作为动态信息尤为重要。动态信息的变化性也要求在编报时,要快写快报,特别是动态信息中有一大部分是对苗头性、倾向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反映,这就要求在报道上迅速快捷,在语言上简明扼要。这样,才能使领导迅速作出相应决策,解决问题。

在动态信息的语言使用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使用确定性语言。是则是,非则非,语义界限明确,切忌含混不清。

(2)尽量使用叙述性语言。动态信息要少发议论,多记实事,切忌空洞无物。

(3)尽量使用概括的语言。一句话能叙述清楚的,决不说两句,以准确反映事物本质为基本要求,切忌重复臃肿。

(4)尽量使用规范化的语言。在动态信息的写作中,不但要规范文字,还要规范句式,使文章合乎语法、句法。同时,要少使用俚语、方言和不规范的省略语。

作为信息工作者,要做到能从繁杂的客观情况中抓住有价值的信息,从日常工作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并快捷地传报给有关领导,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文字水平,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把信息事实用简炼的文字陈述清楚,这样才能缩短信息反馈的周期,提高党政信息工作效率。

5。精选材料

动态信息篇幅短小的要求也就决定了写作时选材要精当,要高度概括。动态信息的主题集中,它要求一事一报,抓住一个问题及时反映,而不要介绍过详,妄发议论。所以要精选材料,注意选取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材料以质优取胜。

新闻写作结尾20种形式

下笔千言,终要收尾。稿子写到结尾,也就到了作者与读者握手言别的最后时刻了。人们告别的方式有多少种,结尾的方式就有多少种。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让人读后掩卷长思、唏嘘不已,很多得益于作品有一个好的结尾。作为作者,要尽可能通过结尾的“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结尾并非可有可无

一般来说,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大多比较重视导语写作,对结尾的作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认为结尾可有可无,弄不好还有画蛇添足之嫌。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有些新闻、尤其是在一些简讯中,常常只有百十来字,离首即尾,离尾即首,确实无所谓结尾;但在大多数新闻作品中,结尾对主题思想和新闻事实的表达还是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大家,非常重视结尾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白居易曾在《新乐府序》中称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意思是说《诗经》各篇的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提出开头要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令人余音萦耳;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论述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在文章中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至于是否画蛇添足,不在于要不要结尾,完全在于它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一些结尾之所以显得多余,正说明没有发挥好结尾的作用。

新闻结尾尽管处于文章的最后位置,但它对于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却不容低估。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材料显示,处于系列首尾位置的记忆材料,比处于系列中间位置的材料更容易被记住,其几率几乎相当于中间位置的三倍。英国新闻学者安德鲁?博伊德认为:“任何一个节目或新闻给人的长期印象通常都是最开始或最后几个词留下的。”因而他认为:“像有力的开头一样,结尾应该加强语气,避免虎头蛇尾。新闻报道宁用砰然响声做结尾而不用低声呜咽。有力、确定、语气强烈的结尾胜过软弱无力的结尾。”(《广播电视新闻教程》)

①卒章见义,点化主题。

写稿子,不仅仅是讲故事,重要的是要通过叙述给读者一个交待,以便把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诉读者,让读者知道你想要说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夹叙夹议,边讲故事边出思想;有的先捅主题,尔后用事实补证;还有的是把主题思想巧妙地隐藏在新闻事实的叙述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主题思想有初步感悟,最后再通过结尾将其鲜明地告诉读者。比如,1990年11月12日《解放军报》一版有一篇消息,题目是《“硬六连”的硬根子》。在这篇稿件中,作者先用4个骨干例子作了充分的铺垫,如果读者仔细研读,是能够看出其主题思想的;但新闻毕竟不全是经典著作,读者一般也不可能像读经典著作那样,去精研细读一篇新闻作品,很可能是“一扫而过”,扫上了就扫上了,扫不上就过去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于是,作者在稿子的最后又加了这样一个结尾:“六连的士兵过硬,是军官带出来的;六连的军官过硬,是党小组、支部管出来的。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过硬,是硬六连的硬根子。”这样一来,稿子的主题思想就明白无误了。

②登高望远,阐明意义。

对记者、通讯员来说,写稿子不仅仅是报道新闻事实、点明新闻主题,还应充分阐述其意义,使读者更深刻地认清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但在写作过程中,为便于新闻事实的叙述、主题思想的集中表达,作者有时很难把新闻事实的意义穿插于新闻主体中,于是常常在报道结束时专门拿出一段文字解决这一问题。

从另一方面讲,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往往比一般读者要深一些、远一些,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去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当事人,对新闻事实的了解,也必然比一般读者多,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应该更准确、更全面。从这个意义上讲,阐明新闻意义也是记者应尽的义务。

看一下《解放军报》这篇人物新闻的结尾,也许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战喜武是平凡的。这里的每一个人,海防前哨的每一个士兵都是平平凡凡的人。然而,正是他们筑成了坚不可摧的海上长城,正是千千万万的平凡者支撑着我们伟大的事业。

没有这个结尾,我们也许只能对主人公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事迹有所认识。有了这个结尾,这篇稿子的新闻价值立刻就会显露出来,主人公的典型意义也陡然立起。稿件的思想来源于题材,又超越于题材,起到登高望远的作用。

我们采写新闻不仅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要说明这意味着什么,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超越新闻事实无限拨高,更不能凿空议论,泛泛而谈,而应当缘于事实,又高于事实,从新闻事实中自然得出富有哲理意味的真知、新知,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③拾遗补缺,增加信息。

为确保结构的完整性,在结构设置上,作者往往围绕主题思想的展开谋篇布局,以便新闻素材得到最经济、最充分的利用;但从客观情况看,主题思想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新闻信息不可能被主题思想随意支配,对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也不尽相同。有的尽管很重要,但对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不直接。在这种情况下,结尾就给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用武之地。

消息《好兵也是社会的通行证》,在写了警调连退伍战士年年被抢聘一空的新闻事实后,本来可以就此打住了;但作者没有这样做,而是以这种形式结尾:“警调连官兵标准的兵样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是靠日积月累的严格教养形成的。一次露天看电影,散场后在警调连座位区发现10粒瓜子壳。连队立即重返电影场开现场会,违犯规定者作了检查,并将10粒瓜子壳放在连队展窗以儆效尤,直至今日。”这样既回答了新闻事实的原因,又说明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必然结果,扩大了新闻的信息量,深化了稿件的主题思想,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④托物寄情,给人回味。

创造意境,托物寄情,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新闻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实际,虚构意境,表达记者、通讯员的某种主观意愿和思想情感。但这并不是说,新闻作品绝对不能借用这种表达手法。只要尊重事实,适当借用,使读者通过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静心领会,反复咀嚼,同样可以达到难以言传又意味无穷的表达效果。事实上,许多新闻作品的结尾,常常以这种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按照惯例,每年北京首批新兵离京,报社都要派记者前去采访报道。有一年,社里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我。当时,我感到有些为难。因类似的报道报纸年年搞,很难写出新意。可既然社里将任务交到我头上,我也只能勉为其难了。像往常一样,我仍然把成功的基点放在了采访上,结果写出的稿子还是有了一些新意。尤其是稿子的结尾,为整个稿子添了不少彩:

15时10分,满载新兵的列车缓缓驶离车站,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远处的田野里。留在人们眼际的,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这是列车驶离车站时,我在月台上看到的真实一幕。部队是一所大学校,新战士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眼前的情景,一下让我想到了这些。当时我就决定用这个情景作为稿子的结尾。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人是感情动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借助人类这种特殊的感知功能,常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类结尾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托物寄情中的“物”,具有很强客观性,容易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让人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如在笔底;二是这些“物”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它饱含着记者、通讯员含蓄丰富的情思;三是它可以诱发读者展开想象和思索,达到“灵感荡溢,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

五花八门的结尾形式

题材和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结尾的形式可以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这里例举20种结尾样式。

(1)归纳式:通过文章主体的描写、叙述和铺垫,概括出一种普遍性东西。比如:《战友报》通讯《追求永恒》采用的就是这种结尾。

在这条路上,张佳政从满头青丝走到霜挂两鬓。他用平凡的脚印铸就了士兵的辉煌。

(2)层递式:是根据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顺序等各方面的情况,把大小、轻重、高低、深浅、先后等逻辑关系运用阶梯的形式,逐层上升或下降排列,一层深一层,逐层依次地来表述要说的内容。在人大代表孙凤阳的人物专访《重任在肩步自急》一文

,作者从孙凤阳是一位责任感极强的父亲,写到他同时也是一位极富生活情趣的丈夫;从他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军人,写到他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每个岗位上,他都竭力担当好自己充当的每一个角色。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接着写道:

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预备会上,孙凤阳作为我区惟一一位代表,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对他来说,这无疑又是他担当的一个更光荣、更重要的角色。重任在肩步自急。相信他会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他的神圣职责。

(3)寄语式:表达作者对某人某事的某种期望或祝愿,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农民日报》通讯《靠办黑板报起家的金伟宏》采用的就是这种结尾方式。

金伟宏的创作道路刚刚起步,我们衷心祝愿他取得更好的成绩。

(4)隐含式:是通过某种现象隐约表达某种意味无穷又难以言传的思想情感,有含而不露、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比如,通讯《党旗,在战士心中飘扬》,表现了连队官兵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这一主题思想很容易使稿子流于说教味很浓的表达模式。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作者别出心裁地写了这样一个结尾:“就在我们即将结束这次采访时,看到一连官兵正在连队门口列队练歌。队伍后面飘扬着的,仍是那面鲜艳的党旗……”既突出了稿件的思想性,又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5)回味式: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再思考、再体会的一种结尾方式,有深化主题、催人思索之功效。比如《解放军报》通讯《祖国,我们为您而战》的结尾,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

在前线的日日夜夜里,我们想了很多很多:为什么我们这支军队能战胜敌人?不正是因为有青年一代和祖国人民做坚强后盾吗?

(6)对比式:就是把把几个相对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对的几个方面,放在一起叙述、议论,相互比较,相互对照。比如:

周明生这样做确是得罪了一些人,但他却赢得了大多数人的信任。

这是《解放军报》通讯《敢“唱黑脸”的军务股长》的结尾。采用这种方式结尾,能通过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更彻底地揭示稿件的主题思想,鲜明地表达作者的主观态度,即肯定什么、反对什么,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这篇通讯的结尾,就是通过“得罪了一些人”与“赢得大多数人的信任”的对比,倡导了正气,突出了主题。

(7)反差式:通过对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某种性质进行比较或对比,突出事物某种性质间的反差,进一步挖掘稿件的新闻价值,显示新闻事实的特点和意义,从而给受众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比如《战友报》特写《军营春来早》的结尾:“走出屋外,正月的塞外仍是天寒地冻;但我们已深深地感到,春天早已走进了战士中间,走进了战士的内心深处。”这就巧妙地、准确地抓住季节与心理之间的矛盾,相互映衬,加以对比,强化了作者的心理感受,并使稿件主旨昭然,余音绕梁。

(8)呼吁式:通过新闻事实的叙述,提出一个带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呼吁社会或有关方面加以关注、尽力解决。比如:

李淑芬的经历,也许有些特殊;但它反映的社会现象,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社会,应当承认军属们的奉献与牺牲;社会,有义务让军属们感到自豪!

这个结尾选自《华北民兵》杂志的一篇通讯《今天,军人的港湾不平静》,是一个典型的呼吁式结尾,呼吁社会尊重理解军属的奉献与牺牲。

(9)启发式:抓住具有强烈对立、激烈冲突性质的新闻事实加以对照,揭示某种震撼人心的社会现象,引发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听了这个故事,笔者不禁感叹:这些戍边将士们,守住了祖国的大门,却守不住自己的妻子,这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吗?”就启发人们对如何保护军婚问题加以思考。这种方式往往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和主观倾向。

(10)展望式:通过新闻事实发展变化,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使人们看到前景,增强信心。比如,《解放军报》通讯《唐玉瑚话别训练场》的结尾,采用的就是这一形式。

离开唐玉瑚,我们久久回味着这位老兵语重心长的谈话,似乎感受到了我们军队从六十年代进入八十年代,以至迈向2000年的雄伟步伐,那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

(11)递进式:是指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结尾方式,帮助读者了解更多的新闻信息,认识更多的新闻意义。比如《解放军报》通讯《临夏的风》的结尾,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站在烈士的墓碑前,我想,韩廷富的墓碑一定很重,很重,他不仅标志着一个战士的价值,还记载着千千万万人民对革命战士的无限深情啊!

(12)感悟式:是指通过新闻事实的发展变化,领悟出某种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思维与智慧》杂志上的一篇通讯《命运之上的风景》,采用的就是这种表达方式。

“平静”,多么让人震撼的“平静”两个字啊。或许,这就是一个从命运的逆境中走过来的人,呈现给生活的最美的姿容。

(13)感叹式:对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极为感慨,并通过感叹句式抒发某种思想情感,以引起众多读者的思想共鸣,增强稿件的感染力。比如:《解放军报》通讯《“见了你们格外亲”》中的结尾,就洋溢着浓郁的感情色彩。

沂蒙山,光荣的山。你永远是祖国的骄傲,战士的靠山!

(14)述奇式:用典型的事例或新奇有趣的题材结尾,突如其来,奇峰突起,引人入胜,给人留下深深的烙印。《解放军报》通讯《医学博士和他的妻子》的结尾,就采用了这样的形式。

路长林留意地看到,老教授在讲这番话时,脸上没有笑容。他明白了,这位一向以严格出名的导师又给他出了新的论文题目,他有决心为拿掉那个引号再去拼搏!

(15)反衬式:把与主体材料构成对比的材料安排在结尾,内容上起反衬作用,使主题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例如:“X年X月X日,纽约一片辉煌,洛杉矶灯火通明,然后突然断电,全美国一片漆黑,人们跌入了地狱的深渊,1分钟后,又开始光明大放。美国人想出这样的方式来纪念爱迪生,没有爱迪生美国会怎样?”这个结尾就用电的发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反映这项发明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产生了较强的表达效果。

(16)反问式:根据新闻事实进一步提出最关键的问题,引起受众思考,给人启迪和教育。比如《解放军报》通讯《黑不溜秋的兵到哪里去了?》的结尾,就是这样写的:

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排长陈喜看黑脸的赵大大不顺眼,让他“黑不溜秋靠边站”!现在那些“白面书生”似的部(分)队主官,是否有必要问一下自己:“黑不溜秋的兵哪里去了?”

(17)解扣式:有些稿件在叙述新闻事实时,只把由共同原因引发的矛盾冲突一一列出,欲擒故纵,问而不答;到文章结尾时,再抛出原因,引出主题,使读者疑惑全释,恍然大悟。《解放军报》通讯《再讲一遍的故事》,就是采用这种方式结尾的。

这就是王光华。他把自己的行动轨迹,时刻定在党和人民的需要上。对他为什么能在战场上把生死置之度外,从这里我们不是可以找到很好的答案吗!

(18)悬念式:就是提出问题,给人留下悬念的结尾方式,有出奇制胜、引人思索的表达效果。比如新华社通讯《菜价追踪》的结尾,就是对菜价虚高的现象进行追踪后提出疑问,给读者留下悬念。

记者采访商业行家时了解到,在市场机制较健全的国家,一般商品批发和零售环节的合理利润应是10%左右。蔬菜属于鲜货,损耗较大,差价在20%还算正常,30%就算是高利润了。但目前北京蔬菜从第一次批发至零售,差价多在100%左右,这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19)评论式:对新闻事实进行简要的评论,以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凝炼和升华新闻主题,引领读者更深刻地感悟新闻事实中蕴含的主题思想,更好地发挥新闻的指导性。比如《经济参考》的通讯《旧新闻里看变化》,在叙述了我国彩电业潮起潮落的经历后写了这样一个结尾:

我手头这些新闻纪录的年代里,交织着笑声和骂声,充满着希望和失望。我发现,我们的彩电工业,不就是在欢欢喜喜和骂骂咧咧并生之中,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的么?中国职工家庭里的电视机,不也就这样很快走过从黑白到彩电、从闻所未闻到相当程度的普及这段路么?尽管电视机的潮起潮落给宏观经济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是,它确也当之无愧地作为一种标志而雄辩地说明,改革开放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人民群众。

需要注意的是,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不宜滥发议论。要充分相信受众的理解力和认识水平。只有当一些新闻事实的深刻含义远非广大受众所能一下子领悟时,才有必要采用这种方式结尾,运用时要尽量避免记者直接公开地发表议论,而力求让新闻中的人物出面说话。这样,既可体现记者的观点或倾向性,其本身又是一种新闻事实,更符合新闻写作的规律。

(20)联想式:就是通过联想引出主题,或引导读者从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目的是活跃读者的思路,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尽管联想本身并不会“生产”材料,但能令人们发掘出淹没在记忆库中的材料,能将分散的、零星的材料组成一体,使人从看似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发现内在的联系,对提炼主题和丰富文章材料都有积极的作用。比如,《解放军报》通讯《叶,总是绿的》的结尾,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她的身影消失在林间小径深处,和浓郁的绿色溶为一体。谁能说一片叶子的存在是毫无意义呢?她和整颗树的生命紧密相连,假如叶叶翠绿,那便是春天……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人们能够产生联想的基础。这个结尾就是由主人公的事迹想到树和绿叶,进而领悟到稿件的主题思想。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是由不同事物之间的空间或时间上的联系而产生的联想),由静想到动,由正想到反,由爱想到恨,由今想到昔,加深读者对稿件主题思想的认识。

结尾写作应遵循的原则

结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这并不是说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紧扣主题,切忌漫无边际。不少记者、通讯员感到,稿子写到最后该好好“发挥”一下了。这一发挥,可不得了:天南地北,不着边际。有的感到稿子写完了,再加一个好的结尾吧!于是为结尾而结尾,表面上写得花里胡哨,实际上离题万里,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稿子的结构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应把结尾作为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其在文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应将其游离于稿子之外,变成“独立王国”,其结果必然形成“稿子是稿子,结尾是结尾”的难堪局面。有的在写稿前,已经准备了一些“得意之笔”,只是在正文里无处下脚,吃之无味,弃之可惜,那就放在结尾吧,想给稿子添点彩。这些东西之所以在正文里没有地方放,正说明与稿件的主题联系得不很紧密,应该坚决舍弃。硬要在结尾处加上一段,只能是狗尾续貂、画蛇添足。在结尾写作中,一定要把结尾纳入文章的整体结构通篇考虑,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与稿子的整体一致起来,与稿子的其它部分一起,为表现主题思想增砖添瓦,贡献才力。

增添信息,切忌重复絮叨。一些稿件之所以败在结尾上,很多是因为结尾重复絮叨,了无新意,要么对前文进行概括总结,要么对前文中的某一新闻事实进行再叙述。稿件中每一部分有每一部分的功能,每一部分有每一部分的作用。结尾也是一样,应结合它在稿件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精心设置其内容和形式,确保结尾能提供更多的新闻信息,帮助读者对稿件的新闻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增强稿件的表达效果。

顺势而行,切忌节外生枝。不管是根据时间的推移,还是按照空间的转换,每一篇稿子都有其内在的叙述线索,都会通过起承转合、起伏呼应,展现新闻事实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有的先抑后扬,有的先扬后抑,有的平铺直叙,有的跌宕起伏。作为结构内容的结尾,应沿着稿件的表达线索,顺势而行,该抑则抑,该扬则扬,“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应。”要防止为结尾而结尾,即正文写正文,结尾写结尾,出现前后“两张皮”的局面。

遒劲有力,切忌拖泥带水。简洁明快,是结尾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有的作者稿子写到最后,突然“文思泉涌”,于是东拉西扯,势必冲淡主题;有的写到最后,感到主要任务已完成了,就草草收笔;还有的不注意选材,按照主题表达需要,故事本来已经讲完了,可又像拍电视连续剧似地写起了续集,影响了稿件的表达效果。结尾应按照稿件的叙述节奏,简要明了,遒劲有力,给人回味,给人启迪,不能拖泥带水,没完没了。

一、写稿时应注意什么

(一)首先要了解稿件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总体来说,稿件可分为:新闻类(包括通讯、消息、新闻照片);文学艺术类(包括特写、纪实文学、诗歌、散文、随笔、游记、故事、小说、幽默笑话、书画

、摄影作品);评论类(即言论稿,也包括杂谈、杂文);社会生活类(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卫生、保健、婚姻家庭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等等。凡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都算);理论文章(即论文)。新闻稿讲究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文学艺术稿讲究艺术性、欣赏性、哲理性;社会生活稿强调知识性、可读性、实用性;评论稿强调启迪性、教育性、参考性;论文强调专业性、科学性、价值性。

(二)挖掘好题材。怎样发现好题材并加以利用,这往往是许多初学写稿的人最大困惑。要挖掘好题材,要求作者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好题材来源于哪里?第一是日常生活;第二是各种书报杂志以及电影电视。比好听象中央电视台一套的代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万家灯火、社会经纬等栏目;二套的生活、经济半小时、半边天等栏目,以及象决策参考报、中国青年报等都有较好的写作题材。因此要多观察、多留心、多收集。

(三)写稿要做到三勤:勤看、勤想、勤写。平时应多看些书报,看别人怎样写稿,有什么技巧。并注意把一些好文章、好题材、精彩段落、话语记录下来,以便以后参考借鉴。有条件的最好参加一些有关的写作学习培训班,提高写作水平,争取写出高质量稿件。

(四)开始写稿时一定要从小篇幅着手,力求做到语言精炼,通俗易懂,文笔流畅,并多写一些自己有一定专长爱好、熟悉内容的稿件。比如你是一名教师,应多写一些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稿件,医生多写一些卫生、医疗保健方面题材的稿件,即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再慢慢渗透,熟能生巧,逐个突破。

(五)切忌抄袭、剽窃等不道德行为,同时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胡乱编造事实、新闻,片面追求新、奇、特轰动效应。多写一些老百姓关心的“热门”话题以及贴近生活的题材,比如现在的西部大开发、大学扩招、减负、加入世贸组织,消费时尚等等,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先,人先我优。

(六)写文学稿时最好用每张300格以下的16开方格稿纸,以便编辑有修改稿件的空间余地。如果是数学、外语、书画等某些特殊门类的稿件可以用横格稿纸或其它专用稿纸。稿件书写要工整、清楚,不能潦草。对于书写能力较差的作者,最好到文印室去打印稿件或者到印刷厂去印刷稿件。手抄搞用的笔最好是蓝黑钢笔、圆珠笔、毛笔(美术作品除外)。

(七)文章抄写完毕后一定要署名,通常是在文章后面标上作者自己的姓名、单位、详细地址、邮编,有电话的也可署上,这样便于与编辑联系,也便于编辑在刊用你的文章时准确及时地给你寄送样刊和稿酬。

(八)必须注意一点就是在写稿时,如果文中涉及到一些负面题材、揭露一些违法乱纪行为时,一定要深入调查,不要道听途说、想当然,并且最好不要直接指出当事人、地方的姓名、详细地址,可以用某某县、某街或张某、李某这些化名代替。另外就是照片,不经照片本人许可,不要把他(她)的照片投寄给报纸杂志发表(除了正面宣传的新闻照片以外),否则侵犯他人名誉、肖像权而吃官司就麻烦了。

二、怎样投稿当你的稿件经过精心编写、修改以后,如何投稿呢?

(一)属于新闻类稿件的必须经当地党委宣传部或者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审核盖章以后才能投稿,其它类型的稿不需审核。

(二)根据自己所写稿件的类别,投到相应的刊物、相应的版面、栏目。在未知报纸杂志有什么版面、栏目的情况下一律在信封表面写明“编辑部”收。比如你投一篇稿给《湖南日报》,就在信封表面写明:410071湖南长沙市芙蓉中路18号《湖南日报》编辑部收,也可以写《湖南日报》群工部收(注:群工部是机关类日报和一些大型行业报社设置的专门负责接收、处理各类来稿的职能科室)。如果你认为你的稿件适合《湖南日报》周末版(栏目)刊登的话,可直接在信箱表面写明《湖南日报》周末版编辑部收。再者,如果你和周末版的编辑××认识的话,你也可以直接把稿件寄给他本人,在信封表面写明《湖南日报》周末版××编辑收,这样就更准确、更快了。对于报纸来说,投稿时投的版面越准越好,对于杂志来说只需写编辑部收,也可以直接把稿件寄给你熟悉的编辑。

(五)怎样投寄文摘稿。所谓文摘就是你发现某报刊刊登有一篇好文章后,把它摘录下来推荐给文摘类报刊(当然也可以推荐自己已经发表的文章)。适合作文摘的文章有两大类,一类是文学类文章,此类文章一定要精,富有真知灼见,富含真情致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令人经久难忘。另一类是新闻、生活类文章,此类文章要求可读、可信、可用。所谓可读是指有趣味性、能吸引人;可信指内容真实、可靠;可用当然是有参考、利用价值,即要有实用性。搞文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摘新闻稿时要讲究时效性,内容越新越好,动作越快越好。

第二,要走冷门,各地大报、小报都反复转载过的文章再摘就没有必要了,像《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参考消息》、《报刊文摘》之类影响较广、发行量较大的报刊上最好别去摘。要注意从发行量不是很大、发行面不是很宽也就是比较偏僻、一般读者比较生疏的报刊上摘比较好,当然前提必须是正规出版物。

第三,搞文摘不拘形式。手抄搞、剪辑、原件,复印件均可。每篇文摘后均应注明所摘报刊的名称、日期(报纸的要注明年、月、日;杂志的要注明年、第几期)、原文作者姓名以及荐稿者姓名、通讯地址邮编等。

荐稿是一门学问,看似容易,实则不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多多实践,就可熟能生巧,最终获得成功。

(六)怎样投寄图片稿。目前全国近万种报刊中,有近八成的报刊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图片,象杂志的封面照片、内文照片以及报纸的副刊刊头照、内文插图等,这些版面、栏目对图片的需求量相当大,并且一篇好文章如果能配发几幅相关的图片就象锦上添花,倍受报刊编辑的青睐,从而大大提高稿件的上稿率。因此,请有摄影爱好、专长的朋友注重发挥这方面的特长,多向报刊投寄一些新闻、花草林木、风景名胜、艺术人像、风土人情类图片,这样就可以以稿费“养”摄影,否则光是纯粹的玩一般人很难维持这高消费的摄影的。如果你是初学摄影者,最好能参加一些摄影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订阅一些摄影类的报刊,增加感性、理性认识,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实践摸索,提高自己的摄影技能,争取拍出高品质的图片,提高上稿率。

图片稿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新闻图片稿;一类为艺术摄影稿。图片是黑白的、彩色的均可。尺寸要求:投地市县级的报纸和一般行业报纸的图片要求5寸(即3R);投中央、省级直辖市级机关报、各类杂志的要求7寸(即5R);投杂志封面的要求8—10寸以上。投寄8寸以上的图片时要用硬纸板把图片夹住,以妨图片折皱影响图片质量。图片说明须真实、简洁扼要,字体端正清晰(尤其是人名、地名、数字等),新闻图片的说明一般不超过150个字,艺术图片一般用10个字以下注明即可,用16开稿纸缮写(或打印)在下半部分,图片贴在稿纸的上半部分,注意图片不要贴死,贴两点即可,以便编辑采用时撕下制版,说明写在图片背面也可。两张以上的组照,除有总说明外,还要有每张图片的说明。

落款可用笔名,但须附上摄影者真实姓名、单位、地址、邮编、电话等,以便联系。

(七)怎样给广播电台投稿。投广播电台的稿件应是本省、本市、本地县的新闻稿和各类诗歌、散文、随笔、游记以及各类生活稿。投稿的方法与投稿给报纸杂志的方法相同,不再重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