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英雄2016最新脚本:东汉隶书 汉隶方正雄浑书风典范书法欣赏【张迁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4:34:28
汉隶方正雄浑书风典范书法欣赏【张迁碑】 

书法欣赏【张迁碑】

      张迁碑书法的点画沉着、灵动,注重点的方向和左顾右盼的作用,在整个字中起到活跃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张迁碑》的撇,因其笔势自右上方向左下方斜行,逆锋行笔,受行笔方向与手生理条件的影响,容易出现浮滑的“败笔”,行笔一定要沉稳。隶书撇的末端回锋要藏锋收笔,与楷书有很大的区别。《张迁碑》的波画用笔没有其他汉碑那样丰富、夸张,意到则止。笔锋逆入后,揉毫下探翻锋右行,缓行缓提,至中间部位笔稍细,呈拱形,再向右行,逐渐加力,笔锋稍斜下,缓行缓按,到雁尾处铺毫上挑,蓄势后捻动笔杆,使笔锋向上缓提,着纸点的力量不减,将笔锋全力送到位,露锋收笔。

书法作品【张迁碑】

       《张迁碑》的结体独具特色,呈方形,结构严整,端正朴茂,其字中的一笔一画,均以拙为貌,刚劲沉着,骨力雄健,深具阳刚之气,拙与巧完美结合,临习时一定要把握这些特点。折画是横画与竖画变换过程中的用笔方法,楷书一般都通过顿笔,使转折处出“肩”。隶书的笔法则不同于楷书。书法作品《张迁碑》的折画提笔、勿顿,更不能出“肩”,换向后在原处入纸竖行,可以理解为横、竖两画的结合体。波画,即带有“蚕头雁尾”的笔画,汉隶中被视为主笔而全力、着意刻画。

书法视频【张迁碑】截图

      《张迁碑》雄强朴茂的书风素为书界推重,被誉为汉隶中方正、雄浑书风的典范。在隶书的笔画中,横画占有重要的位置。《张迁碑》的横,多为方笔,不论长横、短横,都写得很平直,不同于其他汉碑。写时要逆锋入纸,笔锋向左上角运行,再向左下角行笔,使墨充实两角,起笔处呈方形,然后翻笔中锋右行。行笔中应有提按动作,以防平拖无力,保证其笔画凝重而有力度。收笔亦需回锋,整个行笔过程笔锋内敛,令锋在笔画中间行走。竖画的写法与横画相类。《张迁碑》为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 汉代隶书 【张迁碑】

《张迁碑》

  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东东平县。现陈列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碑高2.92米,宽1.07米。

    碑主人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迁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纪之。碑阴三列,上两列各19行,下列3行,刻有捐钱人题名和钱数。碑阳隶书15行,满行42字,共567字,字径3.5厘米。碑阴刻立碑官吏41人衔名及出资钱数,共3列41行323字,隶书,字径3.5厘米。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2行12字,字径9.5厘米。书体意在篆隶之间又能有意曲屈,似汉印之缪篆。12字分两行而无列,布局紧密大小错落,浑然一体,或挪让、或盘曲、或长短、刚健有力,实为额中之妙品。

  此碑在明初掘地时发现,立于东平儒学明伦堂前,当时碑文完好可读,到明正德年间,仅残缺5字,“东里润色”4字尚好;清乾隆年间,“东里润色”“东”字泐半边,“润”字泐半边,其水旁尚存中点,“色”字与下边的“君”字泐大半。建国后,在东平县政府院内建亭一座,立碑于内。1966年移至岱庙炳灵门,外置玻璃罩加以保护。此时残泐65字,不可认读的36字。1983年10月移岱庙碑廊。

  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词旨淳古,隶书朴茂,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蚕不并头,雁不双设,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是雕刻、书法艺术的珍品。

    最早著录此碑的是明都穆《金薤琳琅》。清初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疑其为后为摹刻。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刻碑书风朴茂端直,非汉人不能为,再加上自然剥落的痕迹,更非人为,碑为原刻。1973年出土的《鲜于璜碑》与此碑风格相近,而《鲜于璜碑》早《张迁碑》21年,二者均为汉隶中方笔之典型。

  《张迁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的故宫博物院藏本为最佳称“东里润色”本。

[汇品]
  清 梁 巘:学隶书宜从《乙瑛碑》入手,近人多宗《张迁》,亦适中。(《评书帖》)
  清 杨守敬: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平碑記》)
  清 刘熙载:汉碑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
  清 康有为:至于隶法,体气益多:凝整则有《衡方》、《白石神君》、《张迁》。(《广艺舟双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