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壁纸手机壁纸:对弗洛伊德著作中认同的概念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5:15:13

对弗洛伊德著作中认同的概念研究

 2009-05-05 21:35:54 来自: Nickel(fatuous)

李孟潮 王高华

 

1 导言

 

概念研究是精神分析的基础研究范式之一。目前国内对此涉足甚少,本文作者就此做一个初步的尝试。

 

2 弗洛伊德著作中的认同概念

 

2. 1 早期思想( 1897 - 1913)

 

在弗洛伊德的文章中,他使用了四个词来表述认同的内涵:identification,incorporation, introjection, internalization,而这几个词的内涵往往有重叠的地方。

 

对弗洛伊德著作的文献考据表明,在他1897年他就多次提到了认同,主要观点是: 1)癔症的肌肉强直的问题,是和某个死去的人发生认同的结果;2)癔症患者的内疚可能来自认同;3)认同是一种思维模式。

 

1899年,弗洛伊德首次提到认同和神经症的关系,他说,癔症是异体爱欲( allo - erotic)的,它主要是和所爱的人的认同。而偏执狂( Paranoia)则是再一次消融了认同。到此为止,弗洛伊德讨论的认同主要都是癔症性认同。这种认同的特点是在欲望被压抑的基础上,主体无意识地认同另一个人。

 

1900年,《释梦》第四章,他提到:“认同作用是癔症症状机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认同作用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基于同病相怜的同化作用,它表现出一种类似性”。《释梦》第六章,弗洛伊德提出了梦认同。梦认同的作用有:它可以表现两个人共有的因素,表现移置了的共同因素,或者表现共同的欲望。1901年,《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弗洛伊德用认同来解释一种常见的口误———说错名字。1905年,弗洛伊德谈到杜拉的部分症状来源于对K女士的认同,其欲望是像K女士一样和他父亲有性关系。1913年,《图腾与禁忌》中,他谈到原始人杀死父亲并吃掉父亲的尸体是对父亲的认同。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认同这个词的意义主要是指在某些方面从心理上成为或者变成另外一个人。总的来看在1917年前,弗洛伊德所谈到的认同的概念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是一种临床现象或防御机制。可以称为“癔症性认同”或梦认同。

 

2. 2 中期思想( 1915 - 1921)

 

1915年,《本能及其变迁》中,弗洛伊德第一次使用了费伦奇的术语内投射( introject)来阐述自我与客体的关系,他说:“既然呈现于自我的客体已成为快乐之源,于是客体便进入了自我,对客体进行内投射,另一方面自我又使内在的任何客体变成不快之源”( Freud, 1915)。这样有结构和发展内涵的认同概念在1917年弗洛伊德发表的《哀悼和忧郁》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并且提出了另外一种认同的模式———自恋性认同。他认为,在忧郁中,人们的自我在认同一个“被抛弃的客体”。以此为题,弗洛伊德发挥开,提出了“自恋性认同”———“??认同是客体选择的初步阶段。这是自我选择客体的第一种方式,并以矛盾的方式表现出来。自我需要把这个客体合并到自身中,通过吞食让它和口欲期或食人期的力比多发展相适应”。这种起源于口欲期、形成第一个客体选择的认同方式就是后人所说的自恋性认同。

 

自恋性认同和癔症性认同的区别在于:在前者中,客体灌注被抛弃了,而在癔症性认同中,客体灌注持续存在并表现出它的影响。

 

同期,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提到了认同和理想自我的关系。自我理想起源于父母师长及社会的影响,即与这些模范人物的认同。

 

1918年,弗洛伊德第一次主要用认同的概念来分析案例。他提出,狼人对其父母、对耶稣基督的认同,和他的重生幻想有关,狼人也“和他自己的阴茎认同并用阴茎来代表他自己。”

 

1921年前,弗洛伊德的文章中有关认同的概念是比较混乱的。他既用认同来指称一种心理发育过程,又用认同来指这种发展过程的结果。既用认同来描述临床现象,又用认同来作为纯理论术语。这样混乱的概念和自我的概念不明有很大关系,弗洛伊德早期所说的“自我”(ego)显然比结构理论形成后的自我的外延要宽泛许多。

 

总的来说,其中期的认同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1认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过程,一种被激发的思维形式。2认同是一种防御方式。3有时候,认同是防御的对象,如狼人的案例。4认同的和模仿有类似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同化( assimilation) 。5认同和理想自我( idealego)的形成有关。6认同不仅仅是针对一个他人,也可以针对自身的一部分,如阴茎。7认同和与他人的关系有关,它可以发展出早期的爱的关系,也可以置换一种爱的关系。8认同可以用来表达关系中的欲望层面,如癔症性认同。9认同的原型和口欲期的合并、吞食有关。

 

2. 3 晚期思想( 1921 - 1932)

 

弗洛伊德晚期的认同思想主要成就在两方面:一方面,他更加细致地阐述了认同在心理发育中的作用是什么样的特别是认同和人格结构形成的关系;另一方面,阐述了认同与群体的关系。

 

1921年,《群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中专门有一章论述认同,此乃弗洛伊德论述认同最重要的著作。他首先提出了认同的基本概念,“认同是精神分析已知的与另一人情感联系的最早表现形式。它在俄底浦斯情结的早期史上起一定的作用??”。然后,弗洛伊德提出,认同是在俄狄浦斯期前就出现的,它影响到阉割焦虑的产生。俄狄浦斯情结一开始就包括了两个部分:对母亲的爱和对父亲的认同。正是这两者的融合,决定了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认同的作用在于“??努力模仿被视做模范的人来塑造一个人自己的自我。”他总结道,“??第一,认同作用是与客体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第二,认同作用以退行的方式成为对力比多客体关系的一种替代。??第三,认同作用可能随着对与某些个别人(他不是性本能的对象)分享的共同性质产生任何新感觉而出现的。这种共同性质愈是重要,这种部分的认同就可能变得愈成功,因而它可能代表新的关系的开端。”

 

这里弗洛伊德显然区分了三种认同的模式,分别是原始性认同,自恋性认同和部分性认同。但是在区分部分性认同和较为广泛的认同时,这种分类的界限模糊了。他认为,部分性认同又分为三种形式:1和竞争对手的认同,其作用是表达对第三者的爱,如俄狄浦斯期女孩子对母亲的认同来表达对父亲的爱。2和所爱的客体的认同。3认同作用完全不考虑与被模仿的人的任何对象关系,而把自己放到了其它人的位置上。但是这最后一种部分性认同和癔症性认同,第二种部分性认同和自恋性认同又如何区分呢? 而比较广泛的认同,弗洛伊德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而是举了同性恋的例子来说明。正如我们可以看出来的,部分性认同和比较广泛的认同依据的分类标准是认同客体的数量和程度,而自恋性认同和癔症性认同的分类标准是依据是否有客体灌注,这两个标准在弗洛伊德这里有了一点点的混淆。

 

1923年,《自我与本我》, 弗洛伊德在人格三部论的基础上提到了认同。他再一次明确提出,认同对性格形成的重大贡献。他认为, 当一个人不得不放弃客体时,在他的自我中常会内投射,这样自我可以更容易放弃客体。“这种认同作用甚至可能是本我能够放弃其客体的惟一条件。无论如何,这个过程,特别是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一个经常发生的过程,它说明了这个结论,即自我的性格就是被放弃的客体贯注的一种沉淀物,它包含着那些客体选择的历史。”显然,这里弗洛伊德说的认同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其结果。从防御机制的角度看,弗洛伊德认为这个过程叫做升华。如此看来,认同其实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发育过程。这和他以前的提法,认为认同主要是一种病理性的防御机制是一点点矛盾的。

 

弗洛伊德需要说明,为什么一个正常的心理发育过程的防御机制在某些情况下会变成了病理性防御机制?弗洛伊德通过运用“量变引起质变”这个辩证法原理来回答这个问题———“假如这些认同作用占了上风,并巳变得为数过多过分强大,且互不相容,那么,取得病理学的成果将为期不远了。”接着,弗洛伊德在论述超我的形成时,再一次明确了后人称之为“原始性认同”(p rimaryidentification)的认同形式,他说“??这是一种直接的、即刻的认同作用,比任何客体都早。”在俄狄浦斯期的认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孩子的性身份( sex identity)认同的确定。弗洛伊德假设,每个人一开始都是雌雄同体(bisexuality)的。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子的认同发展是这样的:随着孩子发展到俄狄浦斯期,对母亲的客体灌注必须放弃,这种放弃客体灌注的力比多要通过两种形式得到满足,要么是男孩子认同母亲(这是形成男性同性恋的一种机制) ,要么是对父亲更加广泛深入的认同。

 

1924年,在《The economicproblem of masochism》,弗洛伊德谈到了后俄狄浦斯期的认同主要是对老师、权威、偶像、英雄的认同,它们都和父母意象有关,但是这些任务不再被自我内化, 而且个体对这些人物更加具有抵抗性。

 

1928年,弗洛伊德用认同的理论来解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癔症性癫痫,认为这些症状得出现是因为他认同了父亲,而症状要满足惩罚的需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潜意识中希望父亲死亡。

 

1932年- 1933年,《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弗洛伊德自己总结了其认同理论如下: 1 认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和父母的关系被转移入个体的超我中。认同是把一个自我同化为另外一个自我,其结果是第一个自我变得像第二个自我。2认同和口欲- 食人期的对另一个人的合并很相似。3认同是对另一个人的依附,并且有可能是这种依附的第一种形式,但是认同和客体选择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可以同时存在,人们可以同时爱一个客体并认同一个客体。4丧失客体可以通过退行到认同而得到补偿。5通过认同,俄狄浦斯期对客体的力比多依附得到移置,这样产生了超我。这些超我认同在自恋性认同已经产生了出现。原始性认同在对父母的力比多贯注前出现,次级认同再次强化了原始性认同。融合了原始性认同和次级认同后,出现了超我的内核。6超我能够和与父母相似、替代父母的其他人认同。7认同具有代际遗传的特性。

 

3 弗洛伊德同时期的认同概念

 

费伦奇( Ferenczi)在精神分析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内投射( introjection) 。后来,他把内投射和认同、合并( incorporation) ,移情、移置( displacement) ,客体爱( object love)当作同义词来使用。他从内投射和投射出发,讨论了心理分期。认为存在三个心理分期,第一期,只有内投射,只存在自我,第二期只存在投射,只有外部世界,直到第三期,内投射和投射取得了平衡,这两种机制平均使用、互相补充。

 

亚伯拉罕(Abraham) 主要研究忧郁症(melancholia)。1924年,他在对忧郁发作(melancholic attack)的研究中详细地阐述内投射过程。这个内投射的过程有3种形式: 1 内投射的客体起到了超我的作用,2 主体毫不留情地挑剔这个内投射的客体。3如果有双重内投射的过程的话,一个内投射的客体会批评另外一个内投射的客体,在主体内部重现家庭争执场景。他还提出认同的过程其实是在口欲期进入肛欲期的时候发生的。

 

1925年, Fuchs提出在动力上,内投射是在客体要被抛弃的时候发生的,它让自我和超我的结晶组织出现,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自我的防御系统。从拓扑学来看,内投射发生在自我和超我内。从经济学来看,内投射属于口欲期的本能。他认为认同是发生在自我内的,包含在自我系统中;而内投射是被自我系统包含进去的,内投射是一种本能的模式。Robert Knight在Fuchs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认同是一系列防御机制作用的结果,认同可以以多种方式完成。

 

4 弗洛伊德之后的认同概念

 

有研究者认为,一直到1945年,精神分析学中的认同理论都处于萌芽和探索的阶段,这个以弗洛伊德为首的研究者们的主要工作成就是:成功的探索了发展了认同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次级本能理论和结构理论。然而随着儿童、青少年分析的进展、女性心理学的发展,对前俄狄浦斯期知识的增加,对认同理论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Anna Freud提出了“与攻击者认同”这种特殊的认同形式,并且提到了一种特殊的利他模式———利他性屈从( altruistic surrender) ,她更多把认同作为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的范畴,一种抵抗本我冲动的模式。

 

Alice Balint对认同的态度前后不一致,最后,她认为认同是魔术化思维和自恋的派生物,总的来说,是病理性的。Hendrick提出,认同是一个持续改变的过程,超我认同是在俄狄浦斯期形成的,而自我认同则要早的多。他认为内投射( introjection )和合并( incorporation)是同义词,没有必要和认同区别开,而认同的基本过程是和学习紧密联系的。他提到,婴儿的自我认同可能是由模仿的快乐激发的,但是和单纯的模范还不同,认同对掌握外在世界有重要意义。

 

Annie Reich提出,自恋人格是早年认同的结果,这种认同通过模糊自我- 超我的界限,自我- 客体的界限从而让自我超我的冲突得到解决。

 

MargaretOwen提出了过度认同的概念,指人们在认同的时候失去了两个主体间的边界。他提出,对精神病人来说,身体的边界就是自我的边界,从而对这些人的治疗来说,母亲般的关怀比解释要重要的多。

 

Edith Jacobson提出,躁狂抑郁者和精神分裂者认同模式的不同,她提出前者把自己看作爱的客体,而后者的行为表明,好像他自己就是爱的客体一样。前者服从爱的客体,与之保持一致,和其保持联系,而后者倾向于摧毁爱的客体,用自身来替代它,或者是消灭自身,用客体来替代自身( Jacobson, 1954) 。1964年,她强调了未分化期的概念,这个时期婴儿的人格是“原始心理躯体自身”(p rimal p sycho- physiological self)包含着攻击性和力比多,人格结构尚未分化,自我表象和外在世界的分化需要借助各种刺激。这时候的原始性情感性认同是把自身和客体融合在一起的,从而获得对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控制,这种认同在精神病常见。更成熟的认同是在现实检验的条件下发生的,这时候意识形态和父母价值观对超我认同起到了重要影响。

 

Robert H. Koff提出了真实认同,也就是次级认同(secondary identification)的概念: 1)经济学上,它表达了力比多从外在客体向内在客体的转移; 2)结构上,认同代表了自身(self)对客体的仿造,一般来说,这种改变发生在自我(ego)中,但是超我也有一部分参与。认同具有在自我或超我中建立或者重新建立客体的特性。3)动力上,认同是在和外在客体断绝关系时发生的,把自身的一部分作为外在客体的替代品,从而转化力比多。他认为,真实认同(“true”identification)是真实客体关系的结果。在治疗上,他认为认同应该是治疗的结果,治疗早期出现的认同有两种可能:一是防御形成真正的客体关系,一是尝试要建立客体关系。

 

原始性认同是现代分析师们关注的一个概念,很多客体关系的理论家认为原始性认同在人出生后不久就存在。但Belmonte Lara等(1976)细致地研究了弗洛伊德有关原始性认同著作,得出结论,这个认同是在生殖器期开始的时候会出现的。而客体关系只有在自我形成后才出现,他们认为,前人们在口欲期发现的模仿和内投射是为原始性认同打下了基础,而不是原始性认同本身(Etchegoyen, 1985) 。Meissner认为,原始认同是最初的情感依附模式,产生于客体关系前,和口欲期的有关。他说“原始认同指向共生性的联合,早于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5 总结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认同的分类首先应该依据逻辑学原则。弗洛伊德时代,认同的概念混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好分类的原则。其实根据功能,很多认同形式都可分为两种类型,发育性认同形式和防御性认同形式。无论什么形式的认同,其概念中都应该包含“一个人成为或者变得像另一个人”的愿望、动机、行为、防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