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三国太和山铁索:沈跃春:中国特色社会建设思想探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1:34:33
沈跃春:中国特色社会建设思想探源 2011年09月07日08: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沈跃春:中国特色社会建设思想探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社会建设应当分三步走
  社会发展质量内涵与社会建设路径
  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全国研讨会在杭举行

  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90年历程,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并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其中包括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行不懈探索的历史。由于历史条件和所处环境不同,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党的社会建设思想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

  毛泽东思想:蕴含着社会建设思想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

  ★提出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了我们要建设一个新社会和新国家的奋斗目标。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

  ★强调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服务。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1956年,针对少数人闹事问题,毛泽东在分析闹事的直接原因之后指出,闹事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于工人、学生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他还告诫全党:“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方法论。毛泽东提出“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强调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倡导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重视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问题,等等。

  诚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于如何开展社会建设还十分缺乏经验。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特别是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但是,“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正确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丰富了社会建设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

  ★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对于人们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把握社会建设的正确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单打一,要注意综合平衡。从1982年提出制定“六五”计划的建议开始,我国把以往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提法改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这表明我们党开始越来越重视社会建设。

  ★邓小平反复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提出“两手抓”的方法,即“一手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一手抓民主,一手抓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这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社会稳定问题。强调维护社会稳定是进行社会建设的根本前提。邓小平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强调社会建设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他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这一观点确定了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最高原则和检验社会建设好坏、社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社会建设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统一起来,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

  ★使用“和谐”的概念来表达社会建设要达到的状态和目标。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揭示了重视社会建设及其深层原因。指出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阐明了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处理好的关系。强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并进一步论述了改革、发展、稳定等十二个重大关系。

  ★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提出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处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指出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是衡量一个执政党、一个政府的执政和治国水平的重要标志。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建设的新探索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着眼于新的实践,积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的理论。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的要求,把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把社会管理放在社会建设突出的位置上,在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探索,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和理论概括。这些新思想、新论断为我们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因此,认真学习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对于我们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责任编辑: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