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三国2.8作弊模式:2010-2011学年度第期高中化学教学计划表--高三化学2345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9:51:46
高三化学:
一、课时安排
建议每周化学复习课时为5课时,一轮复习的时间为:2010年9月初——2011年3月初。具体可分为:10年9月初——10年10月下旬,复习必修1及其与必修2部分的整合;10年11月初——10年11月中旬,复习选修3及其与必修2部分的整合;10年11月下旬——2011年元月中旬,复习选修4及其与必修2部分的整合;2011年元月中旬——11年3月中旬,复习选修5及其与必修2部分的整合;详情见后面的附表。
二、教学建议
1、注重研究,复习对路
(1)要认真研究《课标》、《教学要求》及《10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依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教研室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江苏省化学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际制定的江苏化学高考的指导性文件,是高考命题和高考复习工作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研究,并以此进一步指导我们的高考复习工作。在高三一轮复习时,我们要认真研读《课标》、《教学要求》及《10考试说明》,明确哪些内容该复习,哪些内容不该复习,该复习的内容要达到什么要求,这样才能确保复习对路,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要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每位高三化学教师要独立将近几年高考化学试卷认真做一遍,在此基础上,全备课组化学教师要坐下来一起研讨近几年北京以及已参加新课程改革省区的高考化学试卷(特别是09、10两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从而揣摩2011年高考化学试卷的出题方向,明确哪些内容该重点教,哪些内容只需一般教。
(3)要认真研究教材
一轮复习时,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树立“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的观点,平时的复习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定律逐字逐句进行理解,有意识的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习题、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要扫清知识死角,把书本念厚。研究教材时,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1)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增的内容;(2)新教材中几个典型的强调科学探究的章节;(3)新教材中渗透的STS相关内容;(4)新教材每个模块后面推荐的研究性课题等。
2、钻研教法,注重消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重方法轻分析”的教学方法。在讲授例题之前,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题、审题、思考如何解题。在讲授例题时,重在分析题意,通过与学生共同对例题题意的分析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对题意的分析,来突破思维定式,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题意的分析,来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动手解题之前,首先认真阅读题目、弄清题目中的化学状态、化学过程和化学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文字、数字和字母及有关的条件,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反思我们的教学,告诉结论、强调注意点、做解题示范,一讲到底。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无法也不可能去思考,这样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课后如果没有大量时间去消化、复习,将难以达到其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今年的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全面提高课堂的质量。
3、放低起点,夯实基础
高三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做到基础能力过关。因此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将复习目标定位为: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回归基础、回归教材。虽说近几年高考坚持能力立意的方向,但高考不可能脱离知识去考查能力,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而能力是知识的发展和积累,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形成。细细品味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化学卷,我们会发现很多题目还是常规题,是基础题,这些题目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今年一轮复习时,我们要适当放低起点,要克服教学要求偏高、教学难度偏深的倾向,抛弃那些纯粹思维性训练的问题和运动量大、化学过程复杂的问题,过好基础关,力求把以往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加以解决和修补,切忌急性子,因一味赶进度而草草结束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的标准有:一是课本,二是《考试说明》,三是近年高考试题中低档部分。在每一单元的复习中都共同明确这样几点:①本单元包含哪几个知识点,等级如何?②本单元有哪些能力点?包括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解题的技巧等。③本单元有哪些典型的题型?高考反复考的是哪些题型?从课堂知识、方法的学习到例题练习的讨论和分析,都应充分注意到这一基础的基准。
4、优化资料,形成精品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大部分学校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校本复习资料,但该资料面对新课程、新高考、新教材,无论在难度上还是在知识体系上均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将原有的校本资料进行优化,把其打造为精品高三复习资料。我们建议:全面推行教学案一体化,细化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堂自主学习内容以及课外自主学习内容;关注讲与练得重新整合;突出练习题内容的科学安排,建议30%为前面所学内容的滚动训练题,70%为新授题,在新授题中也应合理安排好基础题与中档题的比例,将原来校本复习资料中偏难偏繁的题目舍去,将《教学要求》不要求的题目删去,选入一些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探究题。
附表:
教学内容
化学1 第一章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运用
总课时
3课时
日期
9月1-4
课标内容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要求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涵义。
3.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4.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考试说明
1.理解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2.了解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不作要求)。
教学建议
1.考点突破
①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理
②     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及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之间的换算
2.     建议课时 3课时
3.     建议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测定原理
教学内容
化学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总课时
5课时
日期
9月7-11
课标内容
1.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  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4.  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3.感受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4.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5.知道区分溶液和胶体的简便方法。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7.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涉及强酸、强碱和盐(包括难溶性盐)的离子方程式及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8.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9.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0.能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11.通过具体实例识别氧化剂和还原剂,逐步理解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12.随着元素化合物的学习,逐步学会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考试说明
1.知道胶体是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与溶液的简单鉴别方法和胶体的重要应用(胶体的渗析、凝聚、布朗运动和电泳等性质不作要求)。
2.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有关计算
3.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简单的离子方程式。
5.知道区分溶液和胶体的简便方法。
教学建议
1.考点突破
①     物质的分类,物质间的转化
②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胶体的鉴别
③     简单介绍离子反应发生条件、正误判断、离子共存条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将这部分知识贯穿于元素化合物复习、电池反应及电解质溶解平衡中
④     氧化还原的基本规律及电子守恒的运用
2.  建议课时 5课时
物质的分类 胶体 1课时
离子反应发生条件、正误判断、离子共存条件  2课时
氧化还原的基本规律及电子守恒的运用   2课时
教学内容
化学1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总课时
9课时
日期
9月14-24
课标内容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教学要求
1.关注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通过对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实验探究,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3.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与氧气、水、酸、碱、盐溶液的反应情况,了解其共性和个性。
4.了解氧化钠、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与水、酸、碱溶液反应的情况。
5.了解氢氧化铝、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方法,了解氢氧化铝的两性,了解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的受热分解。
考试说明
1.理解并能应用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了解常见金属(如Na、Al、Fe、Cu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
3.认识化学在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作用。
4.了解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认识常见无机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建议
1.     以族复习知识点
2.     考点突破
①     钠及氧化物的性质及过氧化钠与CO2 H2O的反应计算
②     Na2CO3 NaHCO3 的性质与转化
③     镁铝与酸碱反应,Al3+ Al(OH)3 Al2O3之间的转化、图像及综合考查
④     Fe  Fe2+  Fe3+ 相互转化及综合推断
⑤     金属材料及常见金属的冶炼
3.建议课时        9课时
钠及其化合物  3课时
镁铝铁及其化合物 5课时
属材料及常见金属的冶炼 1课时
教学内容
化学1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总课时
17课时
日期
9月25-10月28
课标内容
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要求
1.(1)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认识不同的非金属单质性质有较大的差异。了解氯气的氧化性:与氢气、钠、铁、某些盐等的反应;与水、碱的反应。知道氯水的消毒和漂白原理。了解硫的可燃性和氮气的稳定性。
(2)知道硅在自然界以SiO2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知道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能说出它的主要用途。
2.(1)了解氯、氮、硫、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某些非金属化合物既有相似的性质,又有各自的特性。
了解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与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区别。
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之间相互转化。
了解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分别与水的反应,认识其对大气的污染及防治方法。
了解二氧化硅分别与氢氟酸、碱性氧化物、强碱的反应。
(2)了解氨气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以及氨水的不稳定性。
(3)了解次氯酸、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浓硫酸、硝酸分别与Cu、C的反应。认识浓硫酸、浓硝酸在常温下与铁、铝的钝化作用。了解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能用化学方程式列举工业上生产硫酸、硝酸的基本原理。
(4)了解漂白粉的生产及漂白原理。
了解陶瓷、玻璃、水泥等硅酸盐产品的用途。
了解铵盐的性质(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
3.认识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以非金属知识学习为线索,采用多种方式对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有关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了解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危害,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考试说明
1.了解常见非金属(如H、C、N、O、S、Si、Cl等)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
2.认识化学在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建议
1.以族复习知识点
2.考点突破
①硅及化合物的性质,硅酸盐组成的表示方法
②氯气的氧化性,氯水、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③从海水中提取溴、碘,卤数单质及化合物的变化规律
④二氧化硫的弱氧化性强、强还原性、漂白性,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及与金属反应的计算
①     氮的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硝酸的氧化性及有关计算
②     氨气的制备及性质,氨气、铵盐性质的综合运用
③     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危害及处理
3.建议课时        17课时
碳族元素  2课时
卤族元素 3课时
氧族元素  4课时
氮族元素  5课时
元素化合物专项训练 3课时
教学内容
选修三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总课时
5课时
日期
11月2—6日
课标内容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4.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教学要求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2.知道电子云的涵义。
3.知道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4.知道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电子自旋的涵义。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磁量子数等概念不作要求。
5.知道不同原子轨道的形状、伸展方向、能量高低顺序和表示形式。
6.知道不同电子层(能层)含有的原子轨道的类型、数目和不同能级(原子轨道)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
7.知道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8.了解电子排布式的涵义,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9.知道元素的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的涵义,能说出根据元素原子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对元素周期表分区的情况。
10.知道元素电离能的涵义。
11.认识同一周期、同一主族中元素电离能的变化规律,了解元素电离能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12.能应用元素电离能说明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元素主要化合价等的周期性变化。
13.知道元素电负性的涵义。
14.了解元素电负性和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关系,认识同一周期、同一主族中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15.能根据元素电负性大小说出主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16.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
17.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跃迁,了解其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简单应用。
考试说明
1.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2.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了解同一周期、同一主族中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了解元素电离能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4.了解同一周期、同一主族中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能根据元素电负性说明周期表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建议
1.考点突破
①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原理,熟练掌握1-36号元素电子排布式、轨道式
②周期表的结构、从电子排布式认识周期表及周期表的分区
③元素周期律
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综合推断
2.建议课时 5课时
教学内容
选修三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总课时
5课时
日期
11月8-13(期中考试可以不考,前面必修部分刚考过)
课标内容
1.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2.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能说明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3.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4.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5结合实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6举例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状态等方面的影响。
7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知道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要求
1.知道共价键的形成原因、本质、特征。
2.知道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涵义、形成原理。
3.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形成的原理及强度大小。
4.知道共价键的键能、键长、键角等的涵义。
5.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6.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识共价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
7.能根据共价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8.理解配位键的形成、表示方式。
9.了解配合物的概念,能说明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10.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涵义,知道影响分子间作用力大小的因素。
11.结合实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12.举例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状态等方面的影响。
13.知道“相似相溶”规则。
14.结合实例说明氢键的涵义、存在。
15.结合实例说明化学键和氢键的区别。
16.知道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7.知道手性分子、手性异构体的涵义。
18.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19.结合实例理解“等电子原理”的涵义。
20.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物质”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质。
考试说明
1.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σ键和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2.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及其性质的差异。
3.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对d轨道参与杂化和AB5型以上复杂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不作要求)。
4.了解“等电子原理”的含义,能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5.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6.知道分子晶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7.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8.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9.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
教学建议
1.考点突破
①共价键的概念及键参数
②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范德华力及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③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对空间构型
④等电子原理及应用
⑤简单配合物
2.建议课时 5课时
教学内容
选修三
第三章 晶体结构与性质
总课时
5课时
日期
11月13-16
课标内容
1.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2.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
3.知道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4.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5.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6.能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
教学要求
1.理解离子键的涵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
2.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3.知道晶胞的涵义。
4.了解晶格能的涵义。
5.了解影响离子晶体的晶格能大小的因素。
6.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
7.知道离子晶体晶格能的大小和离子晶体熔点高低、硬度大小的关系。
8.知道分子晶体的涵义、特征。
9.结合实例说出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的特点。
10.知道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11.了解原子晶体的涵义、特征。
12.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13.知道金属键的涵义,知道决定金属键强弱的主要因素。
14.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15.能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
16.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对应的晶胞中金属原子的数目。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
考试说明
1.理解离子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
2.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典型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⑦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能用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删除理解金属键的含义)
4.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特征(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
教学建议
1.考点突破
①晶体的常识
②四种晶体的比较
③晶体类型与化合物的性质的关系,晶体类型的判断
④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特征
2.建议课时 5课时
教学内容
选修4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总课时
4课时
日期
11月24-27
课标内容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通过查阅资料说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教学要求
1.了解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3.通过查阅资料说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4.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5.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6.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7.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了解焓变的表示符号
(ΔH )及其常用单位(kJ/mol),认识ΔH的“-”、“+”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对应关系。
8.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并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9.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考试说明
1.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有关计算。
2.能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知道化学变化中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3.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焓变)概念。
4.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化学反应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建议
1.     考点突破
①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②反应热的计算及大小比较
③盖斯定律的运用
④中和热的测定
2.建议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选修4
第二章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总课时
9课时
日期
11月30日2010年元月10日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2.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4.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5.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6.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7.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 解释。
8.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要求
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定量表示方法,能进行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2.了解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培养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处理能力。
3.知道活化分子、有效碰撞、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5.认识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一般规律,能用有效碰撞理论加以解释。
6.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7.能初步利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8.进一步认识可逆反应及其限度。
9.能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10.理解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1.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及表示方法,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不出现应用高次方程进行的计算。
1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13.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能运用该原理对化学平衡的移动进行分析。
14.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试说明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删除了解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了解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般规律。
3.认识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4.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常见简单化学反应的方向。
5.理解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6.理解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影响的一般规律。
7.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建议
1.考点突破
①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图像分析
②化学平衡的标志
③化学平衡的移动(重点浓度 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④化学平衡图像
⑤等效平衡的运用
⑥化学平衡常数
⑦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建议课时:9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 3课时
化学平衡  5课时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课时
教学内容
选修4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总课时
13课时
日期
2011年元月11日-29日
课标内容
1. 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2.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
3.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4.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
教学要求
1.了解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会判断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了解电离平衡概念,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3.会书写常见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4.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5.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Kw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6.了解溶液的pH、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大小、溶液酸碱性之间的关系。
7.了解pH与c(H+)的定量关系,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
8.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9.学会使用滴定管,能进行酸碱滴定,并能绘制滴定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了解酸碱中和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
10.通过阅读、查找资料等方法,认识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11.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能解释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弱酸弱碱盐的水解不作要求。
1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盐类水解规律,探究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
13.能运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常见盐溶液的酸碱性。
14.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15.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6.知道难溶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
17.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
18.知道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沉淀的生成和分步沉淀,沉淀的溶解和转化)。
考试说明
1.了解电离、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3.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了解溶液pH的定义,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4.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能说明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认识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弱酸弱碱盐的水解不作要求)。
5.知道难溶电解质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6.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简单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建议
1.     考点突破
①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强弱电解质的综合分析比较
②     水的离子积的运用
③     pH的计算及利用图表进行溶液pH的计算
④     中和滴定及滴定原理的综合运用运用(中和滴定 氧化还原滴定  碘量法滴定)
⑤     运用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及水解的综合
⑥     盐溶液离子浓度的比较
⑦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  建议课时
弱电解质的电离  1课时
水的电离及溶液的酸碱性 中和滴定  4课时
盐类水解              4课时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课时
第二章 第三章综合训练及评讲    3课时
教学内容
选修4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总课时
6课时
日期
2011年元月4-11日
课标内容
1.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
3.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教学要求
1.通过进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探究活动,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原电池的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及电池反应方程式。
2.通过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探究活动,了解电解池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电解池的阴、阳极的电极反应式及电解反应方程式。
3.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多种方式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际意义。
4.知道电解在氯碱工业、精炼铜、电镀、电冶金等方面的应用。认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实际意义。
5.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金属腐蚀带来的危害,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6.了解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含义,理解电化学腐蚀发生的条件,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7.认识钢铁吸氧腐蚀与析氢腐蚀发生的条件和原理,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8.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了解常见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并能解释其中的原因。
考试说明
1.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常见的简单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
3.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能选用恰当的措施防止铁、铝等金属腐蚀。
4.了解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化学电源的重要性。认识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建议
1.     考点突破
①     原电池原理的运用
②     燃料电池及可充电池
③     电极及电解产物的判断及简单计算
④     电解原理的运用
2.建议课时  6课时
原电池 化学电源 2课时
电解池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电解原理运用 4课时
教学内容
选修5 认识有机化学
总课时
5课时
日期
2011年元月14日—20日
课标内容
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其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3.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和某些物理方法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4.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李比希法定量分析有机化合物所含元素的一般方法,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2.知道质谱法是测定有机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一种方法。
3.根据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其分子式。
4.知道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列举按碳的骨架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5.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及其典型代表物。
6.知道通过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7.能正确书写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8.知道有机化合物某些物理性质(如溶解性、熔沸点等)与其结构的关系。
9.知道可运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以及化学实验方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10.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这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1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其同分异构体的种类,并能书写其结构简式。对映异构和手性分子不作要求。
12.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烷烃、烯烃、炔烃和苯的同系物。烷烃命名限于5个碳原子之内。
13.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名称。
14.以具体有机化合物为例,说明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15.结合实例,体验实验在有机物结构、性质等方面研究的重要作用。
考试说明
1.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一般方法。
2.知道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能正确表示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并正确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不包括立体异构体)。
4.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教学建议
1.考点突破
①有机物的分类及命名
①     同系物的判断 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②     有机物的组成与结构的测定
③     分离和提纯有机物的常用方法
2.复习课时  5课时
教学内容
选修5
烃和卤代烃 烃的含氧衍生物
总课时
12课时
日期
2011年元月21日—3月12日
课标内容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2.能说出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的组成,认识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4.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5.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6.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某些烃、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教学要求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3.能根据上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4.能说出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的组成。
5.知道煤、石油、天然气是烃的重要来源。
6.认识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7.知道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8.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9.知道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10.知道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之间的相互转化。
11.从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上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
12.了解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的发生条件。
13.了解化石燃料的使用与开发替代能源的意义。
14.知道氟氯代烷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机理。
15.了解常见有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环境、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
16.能应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设计合理的有机合成途径,体现“绿色化学”思想。
考试说明
1.了解加成、取代、消去、加聚和缩聚等有机反应的特点,能判断典型有机反应的类型。
2.了解烃(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及其衍生物(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组成、结构特点和性质,认识不同类型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能设计合理路线合成简单有机化合物。
教学建议
1.考点突破
①烃及衍生物的主要性质,加成、取代、消去、加聚和缩聚等有机反应的特点,能判断典型有机反应的类型。
②有机物的空间结构
③有机物的燃烧规律
①     有机合成中官能团的引入
②     信息合成题的分析法
③     有机推断 合成及合成流程设计
④     主要有机代表物的制备原理及实验设计
2.复习课时 12课时
教学内容
选修5
生命中基础有机化学
总课时
3课时
日期
3月13-17日
课标内容
1.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能说出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查阅资料了解氨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要求
1.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正确判断单糖、二糖和多糖。
2.能举例说明糖类的化学性质。
3.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4.知道常见的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和谷氨酸。
5.能说出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两性、成肽反应。
6.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氨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7.了解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
8.了解蛋白质的水解、盐析、变性和颜色反应。
9.知道酶催化的特点。
10.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考试说明
了解糖类、油脂、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认识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建议
1.     考点突破
糖类、油脂、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2.建议课时 3课时
教学内容
选修5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总课时
2课时
日期
3月18-19日
课标内容
1.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能说明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3.举例说明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讨论有机合成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教学要求
1.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组成。
2.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结构特点,知道合成高分子的线型结构与体型结构及其性质的区别。
3.能说出合成高分子的链节、聚合度和单体。
4.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5.能正确书写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举例说明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区别和联系。
7.知道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应用。
8.讨论有机合成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考试说明
1.能根据合成高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分析其链节和单体,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2.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和科学使用,认识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对环境、健康产生的影响
教学建议
1.考点突破
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建议课时 2课时
2010-2011学年度第期高中化学教学计划表--高三化学23456 992010-2011学年度第期高中化学教学计划表--化学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广东东莞市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检查高三地理试题 2010—2011学年度广东东莞市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检查高三地理试题 - 天南地北 - s... 福建省三明一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 三 英 语 县教研室:监利县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石家庄市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地理试题 高中高二化学上册上学期下册下学期教学计划,学科教学方案 高中高二化学上册上学期下册下学期教学计划, 高中高二化学上册上学期下册下学期教学计划,学科教学方案大全 扬州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答案 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生物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册《生物学》教学计划(2010—2011学年度)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10-2011学年度)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教学计划1(2010—2011学年度) 高中高二化学上册上学期下册下学期教学计划,学科教学方案大1全下载 高中高二化学上册上学期下册下学期教学计划,学科教学方案大全下载1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化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走进高三(第1期) suixi20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21)、(26)语文教学计划 高中化学高三素材高中化学重点知识记忆 安徽省望江县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地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