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到底讲了什么:《谁偷走了你的幸福?》7.转型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8:58:21
  1. 1.      转型时代

 

全世界哪里的饮食最健康?什么样的饮食最让人长寿?

 

美国学者丹·别特纳(Dan Buettner)走访了全世界的最著名的长寿之乡,结果发现[1], 那些寿星们的除了都不暴饮暴食之外,吃的东西可谓是五花八门、各得其乐,比如意大利的撒丁岛人爱喝葡萄酒,吃面包、土豆,日本的冲绳岛人则多食米饭、红薯 和豆腐。中国也有三个长寿之乡:江苏如皋、湖北钟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它们地跨数万里,民族各不同,饮食习惯大相径庭,但当地的居民都有较长的平均寿 命。

 

与此相反,现代美国人享受着全世界最丰裕的物质水平,也有着全世界最高新的饮食科学研究结果,可不仅肥胖率居高不下,而且据别特纳推测:“你甚至也 许会少活十年。”在他看来,这是由于那些长寿之乡的饮食传统都经过时间长河的千锤百炼,已与当地的生活方式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地促进人们的健康。在现代 社会里的美国人,一来对新出现的食物来不及仔细鉴别,比如罐头食品、反式脂肪的危害,都是近年来才逐渐为人所知,二来生活方式一直在剧烈变化之中,饮食习 惯来不及跟上改变,比如体力活动变少,可人们吃肉反倒更多,于是不能吃出最大的健康来。因此,关键问题不是哪个地区的饮食最健康,而是哪个地区的饮食更适 合当地人。

 

心理方面也是如此。传统社会当然有着形形色色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很严重地损害人类的幸福,但在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时间里,这些社会基本上都进化出了 最适合自己的文化和心理(观念进化比基因进化要快得多,因为基因是向下一代人传递,至少需要十几年,观念则是在人之间传递,快到几秒钟就可以[2])。 当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很多过去的问题得到解决或改善,比如温饱、教育、卫生状况、医疗条件等等。毫无疑问,这些进步大大地提高了人们在这些方面的 幸福感。但是,在社会已经大规模转型时,人们的文化和心理却经常还保持着惯性,停留在过去——或者,在更糟糕的情况下,他们想让文化和心理走进新时代,但 却找不到方向——那就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茫然若失,精神上一筹莫展、无家可归。

 

中国就正处在这样的转型期。这史诗般波澜壮阔的转型过程,虽然屡遭挫折、几经反复,但综观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现代化的方向无可置疑。我们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不仅在上面提到的物质领域硕果累累,而且在社会的软件方面也大有进步,比如自由、平等、博爱、多元化等观念已渐入人心。这些成就都对幸福感有促 进作用,但是,转型期却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现象,会损害我们的幸福感:

 

第一,            在转型期,旧有的价值体系被打破,新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时间,这使人的心灵失去依据,精神失去家园,导致信仰缺失、思想混乱。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是儒、道、佛三家,虽然有种种问题,但相当适合过去中国的皇权统治下的农耕社会,因此,以前的中国人虽然在生活中有种种困苦,但大部分情 况下总也能自得其乐。然而,当以德先生和赛先生领衔的现代观念从西方汹涌而来时,中国的传统思想顿然显得苍白无力,在这“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们不 能说完全抛弃了传统价值观,但至少是基本失去了信心。

 

糟糕的是,就象那个小熊掰玉米的寓言所说的一样,当人们放弃了旧的价值观,趋之若鹜地去追求新的价值观后,却发现西方的基督教,在中国很难扎根,而 泊来的官方意识形态,虽曾一度激发出亿万人的狂热宗教情绪,但最终仍如先贤所料,沦为笑话。我们拆去了自己精神家园的屋顶,可新屋顶要么放不上去,要么被 风轻轻一吹,就化为齑粉。这时,当你再仰望天空,你看不见蔚蓝的天空、浩瀚的星际,而只有一片雾蒙蒙的迷茫、轻飘飘的空洞,隐约现出两个大字:虚无。于这 虚无之中,却不时电闪雷鸣,劈头打下鹅卵大的冰雹,每个冰雹都在问你: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铺天盖地,让你心头生疼,可是你已惶惶如丧家之犬,在一片空荡荡的大地之上,无从躲闪。

 

第二,            社会没有通行公认的价值体系,人们的行为便失去了准则,从而会引起道德危机。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一切都是允许的。”在中国的传统里,本就没有基督教那样的上帝,而本土的一些朴素鬼神观,比如因果报应、阴冥天府等,也被建国后几十年的无神论教育涤荡殆尽,基本没人再相信。当人们的心中没有约束时,道德便会陷入危机之中。

 

目前的中国社会里,骇人听闻的事件层出不穷,从三聚氰胺奶粉、劣质儿童疫苗到慈善组织丑闻、强拆冲突,都折射出当事人的道德问题。虽然这里面有“负 面偏好”心理的影响,但哪怕是你观察一下周围人群,也会发现,如今中国人的道德准则,已低到了危险的地步。当你对别人的道德怀疑忧惧时,幸福感自然会大幅 减少。

 

第三,            社会转型总是在螺旋式前进,其间会出现大量负面现象。这不仅是由于人们缺乏道德约束,因此会胡作非为,也是社会转型必然会经历的过程。没有哪个国家的转型是一帆风顺的,总要伴随着不断的反复和一定的混乱,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会大量出现。

 

人们常用“J曲线”来描述这种先降后升的现象,比如你在做生意时,一开始的账目经常是负数,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扭亏为盈;有人还发现[3],开放社会比封闭社会更稳定,但在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之间,稳定度不会单调上升,社会反倒会先越来越混乱,然后才又逐渐稳定下来,并最终达到更高的稳定度。

 

(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J_curve)

 

社会的其他方面也大多如此。现代社会比传统社会更公正,但当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并不会一直减少不公正现象,而是更可能先有一段更不公正的混乱期,然后整个社会才能掉头向上,达到更美好更和谐的状态。当我们正好处在这下降期间时,便会陷入大量丑恶现象的包围之中。

 

第四,            转型会让人在经济上、社会上、心理上失去原有的位置,而又一时找不到新的位置。在 传统社会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有人的位置都已经被规定好,我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但当社会转型时,我们就失去了这些旧有规 范,新的规范又众说纷纭,于是我们很容易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社会上是个什么位置,只能随波逐流,机械地完成日常生活就算交代。

 

更糟糕的是,人的经济状况在转型期也常常是个J曲线,在享受到转型的好处之前,先要忍受一段坏处。原本抱着国有企业铁饭碗的工人,忽然就下了岗,被 迫要上街摆摊;原本守着一亩三分地的农民,忽然发现种地得不偿失,只好外出打工。最新最热门的挣钱方法,什么金融、上市、互联网,都让人摸不着头脑,更不 用说在那财富盛宴中分一杯羹。这使我们不仅在心理上无所适从,在生活上也会困难重重,而当你在贫困线上挣扎时,幸福感便会大打折扣。

 

第五,            很多我们寄托着美好情感的旧事物会在转型中无可挽回地失去,而很多新事物我们会一时无法理解,造成许多负面情绪。 当你回到故乡,却发现儿时记忆中温暖热闹的乡村,已由于人们涌向城市而变得荒芜颓废;当你回到故居,却发现那曾处处留下童年快乐的大院,早已被拆得不见踪 影;当你来到书店,却发现你最喜欢的这个精神食粮供应处,已被网络书店冲击得关门大吉,你的心中都难免会有一阵惆怅难过。

 

精神上的失落比物质失落更让人难以接受,比如,与家人的亲情日渐淡漠,与朋友的联系逐渐减少,从国家包办一切的安全感到你必须自谋出路,从过去的共 同贫穷到现在的贫富差距,乃至从当初庄严、宏大的理想到今天人人各为自己的委琐感,都让人更加怀念失去了的好时代。哪怕其中某些新现象,比如你在经济上独 立自主,不再仰单位之鼻息,从长远看更有利于你的幸福,但由于人们的思维往往有很大的惯性,很容易把这些好事解读成坏事,从而更加抗拒这个时代。

 

因此,目前正在向现代国家转型的中国,除了祖先的幽灵、自私的基因这两个全世界人都有的幸福大盗外,就需要为社会的转型再额外付出一份幸福的代价。但是,正如J曲线所暗示的,当我们最终摸索出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心理和文化后,就会有更大的幸福在前方等着我们。

 

 

 

总之,通过本章的讨论,我们看到,偷走我们幸福的有三个大盗:祖先的幽灵(超常刺激是这个大盗的一把利刃)、自私的基因、转型的时代。 我们都从历史课上学到过,解放前的中国人民头上压有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有人也附会出今人头上的三座大山:住房、医疗和教 育。这古今三座大山,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造成沉重的生活负担。同样的,那三个幸福大盗也如同三座大山,压得我们的心理喘不过气来,让我们不能如愿幸福。

 

因此,我主张心理现代化。在1964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在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 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四个现代化”。这四个目标提出以来,全国上下已经在这四个领域内取得长足进步,其成绩全世 界有目共睹。然而,四个现代化,注重的都是外界物质环境的提高,而没有顾及人的内心,这就使得物质条件越好,我们却越不能适应身心与环境的冲突,越不能抵 御自私基因的暴走,也在这转型的大时代越发迷茫、失落。当那三个大盗越来越猖獗,我们身上的三座大山越来越沉重,幸福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

 

            当然,四个现代化重物质而轻精神,也是被当时“一穷二白”的客观条件所逼。但是,到了物质相对充裕的二十一世纪,我们也该在往富裕狂奔的途中缓一口气,想一想如何使自己的心理也变得更加现代化,让自己在这个社会里生活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