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漫作品集 微盘:宗谱中的“行字” ——由“朱八八”说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8:58:22

宗谱中的“行字” ——由“朱八八”说起

默认分类 2010-07-07 20:49:18 阅读3 评论0 字号:大中

网络作家“当年明月”在其作品《明朝那些事儿》中,开篇写到朱元璋的身世时,是这样描述的:

“父母为他取了一个名字(元时惯例):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做朱八八,我们这里再介绍一下,朱重八家族的名字,都很有特点。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他的父亲我们介绍过了,叫朱五四

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记户口的人一定会眼花)”

行文是很生动的,但朱重八的“重”字作重叠讲,是有很大问题的。另外,老百姓“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的说法也很值得怀疑。最初阅读此书,还以为是当年明月一家之言,通过网上检索,才知这些说法有很多人认同。其出处是清朝人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其中有“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

“不许取名”的说法有人考证过,并未找到出处。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是两种取名方法,不知当年明月为什么不以可能性更大的“行第”为名来解释,反而采用不太可信的“父母年龄合计”的说法,以至于现在用“朱八八”上网搜索,会出现一大堆朱八八就是朱元璋的文章。

认真读过朱元璋家世文献的人一定知道,朱元璋有三个亲哥哥,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如果朱八八成立的话,那三位就得叫朱四四、朱六六、朱七七,难道朱五四夫妇如此利害,正好在这些合计年龄的年份生孩子?而且以父母年龄相加数字取名,兄弟俩差一岁,数字就会差二,怎么可能会出现六六、七七、八八分别差十一的单数呢?

其实,仔细读过一些宗谱的人都会知道,朱重八的“重”字就是“行字”,朱元璋在“重”字辈的堂兄弟中排行第八。

就我了解到的一些文史知识,中国古代小孩出生时,父母常以小名称之,甚至称为“阿毛”、“阿王”之类,谓之易养。大名可能会到小孩读书时才取,如果父母没有文化,也可请教书先生取名。

同时,中国人比较重视祭祀祖先,一些大户人家专门建立祠堂,用于宗族中祭祀共同的先祖,同一祠堂祭祀的同辈人按出生先后进行排序,就是俗称的某人排行第几,本来同辈人按正式称呼是“从兄弟”,因是同堂兄弟,也就有了“堂房兄弟”或“堂兄弟”的俗称。

同族中为了区分不同的辈份,通常用一个字来表示,如果某辈用“重”字表示,则这一辈人就称为“重”字辈。而在族谱的谱系图中,同一辈的人列在同一行上,因而辈份字就叫“行字”。因为朱元璋行“重”,排行第八,所以就叫朱重八。也就是说,朱重八这个名字不是他父母起的,而是根据朱家祖宗所定的行字和自然排序得到的。

一般情况下,宗族人口不断增长,枝繁叶茂,就会分出各房各自的祖堂。不同的祖堂就会使用不同的行字,以免混淆,兄弟之间的排行也避免了数字过大。在《师桥沈氏宗谱》中,有记载的各房行字就有数十种之多,其中难免出现不同辈份使用相同的行字,在联谱时为了便于不同辈份相互了解,就用千字文做为各房的统一行字。

从一些古代文字资料可见,宋元以来,可能在民间和朋友间用行字排行称呼比较流行,《师桥沈氏宗谱》中就有“赠义士沈胜二”和“赠上元县令沈真五”等诗。小说《水浒》中的阮氏三兄弟的名字,我以前也比较疑惑,为什么老大是小二、老二是小五、老三是小七?如果理解成阮氏行“小”的排行二、五、七的三兄弟就比较合理了。

而明代大名鼎鼎的沈万三,一些考证对万三的名字,也有不同的说法。实际上还是以沈氏行“万”的老三较为通顺。《师桥沈氏宗谱?明处士壬一公传》中也记载有沈万三的内容:

“(壬一公)厥考于洪武间,以豪侈抄籍于官,暨公昆季辈,家业渐益销落,遂偕弟壬二德裕、壬三德温、壬四德柔,迁徙南京。南京沈氏万二、万三、万五兄弟,皆巨富也,曩与公考声气相通。洪武间万二、万五以有感于时事,皆散其家财。而万三拥雄赀如故,卒亦以豪华籍没。公等以一线宗谊往相依,而适值其会,不遇,乃转徙他方。”

内容是说师桥沈氏的壬行四兄弟的父亲因为家庭巨富,在朱元璋时期被抄家,趋于穷困,就想去投奔南京同姓的沈万三。沈万三的哥哥万二和弟弟万五感觉形势不妙,就自己把家财散尽。而沈万三却未看透时事,结果也落得家产被抄没的结局。壬行四兄弟去时正好碰到沈万三落难,只得流落他乡。

这段内容,也可给研究沈万三的学者进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