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芥子:延安市畜牧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3:25:2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日期:2010年03月31日 访问次数: 423
一、 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全市草畜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省各项农村改革政策,紧扣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立足资源优势,面向两个市场,围绕山川秀美工程和生态农业建设,突出抓了退耕种草和舍饲养畜;围绕依法治牧和科技兴牧,狠抓了畜禽疫病防治和畜种改良;围绕畜牧产业化建设,抓养畜大户培育龙头,抓体系建设强化服务,使全市草畜业基本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态势。到2005年底全市生猪存栏57万头,出栏56万头,分别较200年增长11.7%的36.8%,存栏、出栏均创历史最高。大家畜存栏29.22万头,较2000年下降15.3%,其中牛存栏20.26万头,较2000年增长2.6%。出栏牛4.38万头。羊子存栏下滑,存栏72.81万只,较2000年下降20.5%,出栏羊子大幅度增长,出栏66.45万只,较2000年增长89.7%。家禽存栏303.28万只,出栏248.89万只,分别较2000年增长9.6%和52%。肉类产量达6.28万吨,蛋类产量1.69万吨,奶类产量5491吨,分别较2000年增长35.3%、23.4%和142%。2005年全市畜牧业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达到8.6亿,较2000年增长19.4%,草业产值4亿元,草畜业总产值突破12亿元,但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有所下降。全市农业人均牧业纯收入38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全市每年约有2.5万农户靠种草养畜脱贫致富,草畜业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农村脱贫的有效途径。全市累计落实种草养畜资金1亿元左右,完成人工种草480万亩,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380万亩。2005年底,全市配置各类饲草加工机械1.28万台(件),有效地促进了牧草和农作物的加工利用。同时,宝塔、吴起两县区兴建了3个饲草加工营销企业,加工销售优质商品牧草4万吨。全市羊子基本实现了杂交改良化 , 生猪基本实现了杂交育肥 ,牛的杂交改良化程度在40 %以上,专业养鸡户基本实现了良种笼养。近年来,各级注重引导农民走良种良养、大户带动的路子,发展“公司+农户”、“科技示范户”等模式和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元的规模经营,大力扶持养畜大户,有效地加快了畜牧产业的开发力度。据不完全调查,到2005年底,全市培养和扶持养羊30只以上的养羊户1.2万户,养羊27.5万只;100只以上的341户,养羊7.09万只;500只以上的28户,养羊1.49万只。养牛10头以上的349户,养牛7134头;50头以上4户,养牛312头,百头养牛场24户,养牛2448头。100头以上养猪户512户,养猪4.51万头,500头以上5户,养猪2500多头。500只以上养鸡户232户,养鸡20.25 万只,千只以上的419户,养鸡108.26万只,万只以上4户,养鸡6.5万只。并涌现出了一大批辐射、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专业村。根据调查,目前全市符合“一村一品”标准的行政村有20个(吴起11个、宝塔区2个、子长3个、甘泉2个、黄龙2个),其中养牛村2个、养羊村12个、养鸡村1个、养猪村5个,这20个行政村养殖业覆盖面、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达到70%以上,成为当地致富的典型示范村。
我市草畜业在“十五”期间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畜牧业规模小,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发展比重和畜牧业纯收入占农业收入比重小,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小,畜牧业尚未形成农村脱贫、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就我市“一村一品”草畜业发展整体来看,目前处于小范围、小规模的发展局面,养殖业以分散饲养为主,真正意义上的“一村一品”产业格局还没有形成,大部分县区“一村一品”或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还不够明确。
二、指导思想和区域布局
(一)发展草畜业“一村一品”的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草畜业“十一五”总体规划和草畜业发展实际,今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市发展草畜业“一村一品”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市场,立足资源,以推广实用技术为动力,以品种改良为基础,以动物防疫为保障,以标准化养殖大户为突破口,以提高产业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基础设施和龙头建设为重点,狠抓体系建设,强化综合服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加工增值,抓点示范、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努力加快草畜业“一村一品”发展步伐。
(二)发展草畜产业“一村一品”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原则。围绕市场需求,发展草畜产业,把商品性生产作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把畜产品销售作为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在不破坏生态和环境的前提下,努力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科技示范,典型引路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农民意愿,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通过科技示范,典型引路,引导农民发展畜牧业“一村一品”经济。
三是大户带动,小户覆盖原则。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大力扶持和发展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走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养殖、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在大户的带动下,努力提高养殖户的覆盖率,促进整体养殖规模,扩大产业基地;
四是人工种草,舍饲养畜原则。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充分利用退耕种草,大力发展舍饲养畜。待植被和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善以后,因地制宜,区域性推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围栏放牧;
五是龙头基地并重,相互促进原则。在新时期,发展“一村一品”畜牧业经济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基地是产业化建设的基础,龙头是产业化建设的关键,没有基地,龙头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龙头,基地缺乏带动发展。龙头通过服务与基地连接,通过经营与市场连接。必须龙头基地并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畜牧产业才能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三)草畜业发展“一村一品”的区域布局。
随着封山禁牧的全面实施,我市畜牧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以羊子为主的产业格局受到冲击。根据近几年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今后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地域布局为:“重点牛羊草食畜,果菜基地猪和鸡,城镇矿区奶蛋禽,”逐步构建牛、羊、猪、鸡、草综合发展的多元产业结构。
就全市而言,应立足饲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肉牛肉羊。在洛川、花黄陵、富县、宜川苹果和蔬菜基地县大力发展猪和鸡,全面推行“一园一圈一棚一池”的模式,为果菜产业提供优质有机肥,提升果菜品质,使养畜业与果业、棚栽业相结合,与沼气、沼液利用相配套,促进生态农业和绿色果、菜产品的发展。在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延川、延长、宝塔、黄龙等县区人工饲草和天然草场资源丰富的乡村大力发展羊和牛,达到草畜同步发展,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城镇和工矿区及川道农作物秸秆丰富的乡村,大力发展奶畜、蛋鸡、肉禽及特种养殖,丰富群众“菜蓝子”。
三、草畜业发展“一村一品”的目标任务。
(一)总的目标任务:到2010年全市畜牧业“一村一品”行政村发展到440个,占到全市行政村的13%,其中养羊村174个,羊子存栏55.7万只;养牛村8个,牛存栏6.5万头;养猪村134个,生猪存栏53.6万头;养鸡村50个,鸡存栏200万只。养羊占到全市“十一五”目标任务150万只的37.1%,养牛占全市25万头的26%,养猪占全市100万头的53.6%,养鸡占全市400万只的50%。(详见附表)
(二)分步实施计划:根据我市畜牧业“一村一品”发展现状,采取抓重点、树典型、求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第一阶段,从今年到2007年在抓好市、县区“一村一品”畜牧业调查、制定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具备“一村一品”标准的20个行政村养殖业发展,提升这些“一村一品”畜牧业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第二阶段,从2008年到2009年突出抓好具有一定规模的260个养殖业行政村,提高这些行政村养殖业覆盖面和经济收入比例。第三阶段到2010年使全市达到“一村一品”的标准行政村发展到440个,并发展一批养殖业专业大乡,以推动全市草畜业整体发展水平。
四、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今后发展畜牧业“一村一品”中,应采取以下措施,确保全市草畜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饲草饲料建设。
我市畜牧业“一村一品”发展,必须狠抓以饲草种植加工利用基础工作。
一是加强天然草场的建设与保护,以封育改良重点,做到适时封育和合理利用。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农业、山川秀美工程建设的机遇,继续推进草地建设,采取草灌结合,人工种草与封育改良相结合,集中连片种植与农户分散种草相结合,多年生和当年生牧草栽培相结合,农耕地单一种植与草田轮作相结合的办法,加快草场建设步伐。在做好天然林保护的同时,合理利用林间饲草资源。大力推行退耕种草与低产田、坡耕地种草,促进种植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结构转变。
二是围绕舍饲养畜,下大力建立基本草田,达到一畜一亩草。
三是进一步提高农作物桔杆加工利用水平,通过拉丝揉搓、青贮氨化,推广秸杆养畜 ,把秸杆转化与发展牛、羊草食畜有机结合起来,扩大有效载畜量。
四是引进优良牧草品种、建立牧草种子基地和引种示范基地,为山川秀美工程和生态建设提供优质牧草种子。
五是扶持草业加工龙头企业,延长草产业链条,增加草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快品种改良步伐。
在畜牧业“一村一品”发展中,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必须做好六方面的工作:
一是巩固和稳定发展白绒山羊,积极争取国、省投资,尽快建立市级白绒山羊种羊场,按照国有民营的新机制,将种羊场建成羊子良种繁育基地、保种基地、试验示范基地和技术培训基地,解决全市种羊不足的问题,使全市白绒山羊稳定在100万只。
二是在北部县、区以小尾寒羊为基础,引进萨福克、道赛特、德克萨尔等肉用绵羊,开展多元杂交改良,提高小尾寒羊的产肉性能。
三是在南部次生林区引进秦川牛、红安格斯等良种肉牛,改良当地黄牛,提高良种化程度,提高产肉性能和养殖效益,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步伐 。
四是在全市果、菜区和城郊大力发展瘦肉型猪、良种奶畜、良种蛋肉鸡生产,建立良种猪繁育场,推广三元杂交猪和标准化饲养技术,走自繁自养的发展路子, 推广“一园一圈、一棚一池”的模式,为果菜产业提供有机肥料,提高果、菜品质,实现果、菜、牧、能源全面发展,相互促进,丰富“菜篮子”,满足市场供应。
五是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良种繁育网络,达到“市有中心县有站,乡镇有点村有员”,推广人工授精和冷精配种技术,加快畜禽改良步伐。
六是对现有的种畜禽场加强管理,严格禁止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从事种畜禽生产,对符合资质的种畜禽场要建档立卡,登记管理,杜绝不符合标准的种畜禽进入生产领域。同时,加强对畜禽良种引进的管理,严格限制盲目引种,严把产地检疫关,严防疫病传入。
(三)增强畜牧业发展动力。
在发展畜牧业“一村一品”工作中,必须增加投入,确保畜牧业“一村一品”快速发展。
一是各级财政应随财力增长逐年增加草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根据延安地方财政状况,建议市级财政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度列出1000万元,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基层服务体系、动物防检体系建设和科技示范、推广、培训。各县、区也应根据财力状况,反哺草畜业,实现互补双赢。
二是计划部门要把草畜业建设项目纳入基本建设计划。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以及各项扶贫开发,都要把草畜业作为重点,优先安排。
三是金融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草畜业的信贷投入,积极争取中、省项目支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积极投资草畜业开发。
四是动员社会力量,兴办股份制企业,促进各种经济成份向草畜业渗透和延伸,参与规模化养殖、加工流通,千方百计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强草畜产业发展的动力。
(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养殖协会。
实施“一村一品”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发展草畜产业的必然选择。发展草畜产业化经营,关键要靠龙头企业的带动。
一是对现有畜牧经济实体进行摸排,对有发展前途、基础较好的实体按照“国退民进”的原则进行整合,创新机制,明晰产权,盘活资金,激励人才,全力扶持。对没有发展前途,基础较差的实体,果断关闭。
二是发展“公司+协会”和“公司+农户”的模式,着力培育和扶持一批草畜产业化经营公司,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路子。
三是扩大视野,创造条件, 选择重点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向外招商引资,促进我市产业化建设。
四是培育和扶持农村专业协会、合作经营组织、经纪人队伍等社会中介组织,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开辟市场 ,组织生产营销。鼓励流通专业户、运输大户的发展 ,搞好畜产品流通等社会化服务。
(五)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一是推行畜牧业标准化、规范化,依照国、省标准,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各类畜禽饲养、产品加工标准,从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养殖场和加工企业起步,逐步实现畜牧业生产与加工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二是大规模开展以养殖大户、养殖基地为重点的技术培训,推广科学种草、饲草加工、繁育饲养、防疫治病、快速肥育、笼养鸡、瘦肉型猪等先进技术,加快科技普及,提高科技含量,实现科技兴牧。
三是各级畜牧事业单位、科技人员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一村一品”抓典型、抓示范上,开展专项承包,搞好技术服务,推行工作实绩与单位年度考评、干部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挂钩制度,用典型带一般,促进发展。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草畜业“一村一品”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县区要成立“一村一品”领导小组,经常调查研究,发现存在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二是根据全市发展规划,制定本地实施计划,采取切实措施,组织贯彻落实。
三是坚持抓点带面,树立产业典型,带动整体发展。
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区域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