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容桂物流:对做大做强我市特色农业的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8:32:14

对做大做强我市特色农业的调查


   打造特色农业大市是我市“十二五”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准确定位,是实现“三化”同步的根本途径。近期,我们对我市做大做强特色农业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加大传统农业嫁接与改造力度,逐步向精品型、特色型和生态型农业转变,椒、果、菜、畜四大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园区化带动、规模化集聚、科技化支撑、市场化调控的现代农业形态初具雏形。

(一)花椒产业。止2010年,全市共建有花马庄、盘龙等花椒示范园12个,种植花椒四千万株,年产量突破4000万斤,产值达到10亿元;建有金太阳花椒芽菜示范基地5个,面积3000亩,年收益达到600万元。拥有红满山等花椒专业合作社43个,建有西塬、芝阳两大花椒批发市场,100多个市外直销网点,创办久芳(韩城)花椒、金太阳油脂等10多个花椒精深加工企业,研发出“中药a-亚麻酸软胶囊”、“椒葛软胶囊”等花椒系列产品50多种,花椒已成为韩城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二)畜牧产业。止2010年,全市累计发展适度规模以上养殖户1258户,建成秦庆牧业、盛大牧业等领军型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2户,发展野猪、野鸡等特种养殖企业6户,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3167吨、5000吨和1400吨,收入达到3.12万元。拥有金路绿色特种养殖等专业合作社  62个,饲料供应企业1户,注册“禹锦凤”、“林源凤”、“康生益”等特色品牌9个,产品直销阳光、民生、美好等多个市内外大型超市和酒店,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第二大产业。

(三)果品产业。止2010年,全市苹果、葡萄、桃、杏等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4.53万亩,总产量11.23万吨;核桃、板栗等干果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总产量100万公斤,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建成和在建示范园21个,示范村3个,大型果库4个,引进果汁加工企业1个,发展共裕果业等专业合作社34个,果品专营公司8个,嵬东苹果、林源核桃、林峰板栗等品牌享誉韩源,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四)蔬菜产业。止201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2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占到总面积的15%,总产达到13.1万吨,产值达到1.45万元。建成龙亭西范、芝阳寿寺、芝川柏香、昝村史代等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园)16个,拥有蔬菜脱水加工企业2个,蔬菜定点批发市场3个,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10个,受运输成本等因素制约,本地蔬菜供不应求,比较收益连年增加。

二、“十一五”的主要做法

(一)抓投入。按照“优势区域优先发展、优势产业优先扶持、优势基地优先配套”的原则,捆绑使用农、林、水等涉农部门专项资金,大力改善产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整村连片开发力度,达到“公路硬化到村、水电供应到户、沼气普及到田、沟渠贯通到地、广电网络到家”的“五到”标准,加大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工作,为四大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抓示范。按照“园区先行、典型引路”和“西北山区扩椒、西南台塬优果、川道灌区增菜、全市大上畜牧”的思路,带动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相对集中,累计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0余个,大力扶持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先后建立各类产业示范园(基地)64个,科技示范园5个,GAP、无公害认证基地5个,“椒+畜+沼”、“菜+畜+沼”、“果+畜+沼”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生态循环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形成了以点带面辐射全市,以沼带农增加效益的新格局。

(三)抓引导。始终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协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变观念,换思维,争资金,积极引导和扶持民间资本成立公司组建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培育特色产业市场主体。截止2010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6家,注册各类专业合作社178家,辐射带动农户4万户。其中:省级百强示范社3家,渭南市示范社13家,韩城市示范社12家,通过国家“三品”认证的4家,工商注册商标17个。“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现代经营模式得到推广,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四)抓服务。建立了“管理在市、服务在镇”的农业发展新机制,扎实搞好信息服务、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建立了48个土壤肥力监测点,病虫害监测点12处,组建驻村驻企专业技术服务队12支,配备各种仪器120余台套,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97%。主动开展农超、农商、银企对接活动68批次,组织考察国内农产品批发市场100余家,现场签约金额超过60亿元。今年,我市成功举办首届韩城花椒节,设立了中国经济林协会花椒工作委员会,为花椒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五)抓培训。整合农业、教育、人社等部门职业培训资源,依托农广校、成技校、培训中心等阵地,针对农业生产遇到的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果蔬管理等难题,通过课堂讲解、座谈交流、现场示范等方式,及时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服务,满足农民对实用技术的需求。累计开办常规实用技术培训班超过300场次,先后有30余项农业课题、50余人次受到省、地、市各级各部门表彰奖励。

(六)抓监管。全面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全面推行档案管理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签约告知”制度,成立了农产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贸市场、种养园场进行抽样检测,及时准确掌控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100%。无公害质量品牌认证工作步伐加快,打造绿色种养生产基地,为我市特色农产品走出韩城、辐射全国提供了安全保障。

三、存在问题

(一)融资能力不强。农民收入不高,主要依靠银行抵押贷款和民间借贷,筹资力量有限;市财政属于“吃饭型”财政,可投入资金不多;农村土地流转渠道不畅,产业收益见效慢,运行成本高,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不大。

(二)龙头产业不优。花椒作为全市特色农业的龙头,其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较少,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与产业规模不相匹配,带动能力较弱。且受人工成本提高以及农资、农机等费用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生产成本明显增大,比较收益连年下降,日常管理普遍放松,其区域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逐渐减弱。

(三)发展后劲不足。特别是苹果、核桃、板栗等产业,大多还处于原材料生产阶段,加工程度不高,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力较弱,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市场发育尚不成熟,总体对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能力较低,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能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发挥生产组织、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功能,必须尽快寻找新的突破点。

(四)潜力挖掘不足。主要体现菜、畜上,产业布局主要呈块状、点状分布,经营方式以家庭分散种养为主,农产品基地规模化不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产品包装简陋单一,品牌潜力挖掘不足,组织化程度较低,没有形成农产品大流通、大开放格局,郊区型设施蔬菜、绿色型特种养殖的区域优势、规模效应不明显,发展空间很大。

(五)保障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除薛峰、盘河等几大灌区外基本属于“天雨农业”,受极端天气、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影响较大,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还不够强。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传统耕作方式仍占较大份额,农业生产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测机构尚未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不从心。

四、对策建议

(一)建基地,抓板块。我市农村耕地不多,资源有限,做强特色农业,必须合理摆布椒、果、菜、畜等产业,形成规模、形成优势、形成品牌,努力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芝阳、板桥等西部山区,以经济林种植为重点,打造四大基地:万亩花椒示范基地、万亩花椒芽菜基地、万亩特色时令水果基地、万亩特色干果基地。在金城、新城等近区域,以建设“城市菜篮子”为重点,打造三大基地:川原灌区万亩设施蔬菜基地、沿黄万亩莲菜基地、山区千亩反季蔬菜基地。在全市范围以肉、蛋、奶为重点,打造三条畜牧产业带:沿108国道生猪、蛋鸡养殖产业带,沿黄地区万头肉牛产业带,西部山区野鸡、野猪等特种养殖产业带。通过3-5年的发展,使我市特色农业成为承接城市规模扩张的腹地,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一翼。

(二)强龙头,攻品质。花椒是我市特色农业的龙头,对农民增收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要紧抓中国经济林协会花椒工作委员会在韩设立的有利机遇,继续办好花椒节,真正把韩城打造成全国最大的优质花椒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要在既定的发展思路上,加快花椒库、花椒科研城、花椒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加快花椒科研成果转化,加快申报“韩城大红袍花椒”中国驰名商标,巩固全国最大县级花椒生产基地的地位。要高度重视“大红袍花椒”的灾害防治工作,虚心借鉴宝鸡、凤县等产椒大县的先进经验,大力推行花椒低温霜冻灾害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健全长效的风险保障机制,确保花椒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株左右。

(三)办样板,克难题。各镇办要结合各自实际,按照“集中扶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提档升级”的思路,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调整土地、统一协调贷款、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技术服务、分户分棚管理的办法,突出抓好高效节水日光温室、钢架大棚连片建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等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农畜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搞好布局,选好载体,抓好项目,扶出典型。通过建设可供学习、参观的样板园或样板项目,积极引导能人和大户创办农业企业,带动更多群众发展特色农业项目。同时,要以满足我市需求为目标,做大做强中鲁果汁厂、蔬菜脱水厂等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共裕果库、农贸批发交易市场等涉农项目,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群体,努力提升产业层次。通过3-5年的发展,基本形成“市有示范区、镇有示范园、村有示范户”三级样板格局,不断总结示范园区在土地流转、投资转型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进全市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四)挖潜力,增效益。要抢抓近年中药材价格连年攀升的大好机遇,深挖连翘、黄芩等野生资源优势,可在山区发展和培育中药材种植专基地,市场前景广阔。要紧抓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享受田园乐趣的心理,以打造“城市休闲后花园”为定位,鼓励和扶持黄河、涺水沿线农民投资建设特色果(花)园、水上乐园,大力发展以农家饭庄、休闲垂钓、果实采摘、游玩观赏等为主要项目的休闲观光农业。要依托我市水域面积比较丰富的优势,在沿黄、水库等水域周边大力发展黄河鲶鱼、黄河鲤鱼、黄鳝等特种水产养殖,带动全市水产养殖规模化经营。要深挖城市建设过程中“大树进城、道旁绿化”的潜力,加快发展“绿化公司+农户”的订单式苗木花卉产业,积极探索盆景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以全省“百强社”创建为契机,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打造强势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努力把我市合作社推到一个新层次和水平。

(五)强监管,创品牌。大力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商洛模式,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加快建设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镇办监测站、主要市场检测点,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告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全力构筑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网络。要借鉴洛川苹果创品牌的成功经验,大力开展“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积极扶持“嵬东苹果”“韩塬核桃”等有优势的农产品注册产品商标,借助市内外各种重大节会活动,加大对“大红袍花椒”“禹锦凤”、“林源凤”、“康生益”等已有品牌的宣传推介和保护力度,逐步增强我市特色产业的支撑力和竞争力。

(五)优服务,提水平。建议成立以农业、林业、财政、经发、水利、农综、科技、花椒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特色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从而在全市上下形成关心、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强烈氛围。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各类涉农资金向发展特色农业倾斜,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功效,加快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拓展特色农业发展空间。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加大扶持力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财政扶持、税收扶持、土地扶持、品牌扶持、科技扶持、其他扶持等优惠政策。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干部培训和特色农业带头人的实用技术培训,力争做到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村有一批致富带头人,每个特色产业有一批技术能人,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技术保障。深入开展“服务面对面、建功在一线”主题实践活动,抽调农业技术人员分村定点提供技术支撑,进行对口帮扶,向农民提供技术、信息、金融服务,保证特色农产品产得出、长得好、销路畅,真正为农民增收发挥“高效”作用。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市、镇两级土地流转交易中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扶持农产品经纪人和专业营销队伍,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精心组织开展农超、农商对接活动,加快建设农产品营销体系,扩大销售网络,拓宽销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