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权金城烤肉团购:丹麦A:英国人,日耳曼人,维京人,神圣罗马帝国,北欧争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9:01:53
       丹麦的厄勒海峡大桥(Oresund Bridge,又译奥瑞桑桥,或者欧雷松德大桥),连接了现代的丹麦和瑞典==连接了北欧五国==连接了西欧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从德国法国等地开车,直接抵达瑞典挪威。这座桥也使人们联想起了维京人的时代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时代。所有的日耳曼人都是从现在的“北欧五国”地区诞生的:在1.2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后,波罗的海(丹麦等)和地中海(希腊等)两个地区气候温暖,人类开始大量生殖繁衍。
       丹麦的厄勒海峡大桥(Oresund Bridge),连接了现代的丹麦和瑞典。
       厄勒海峡大桥(Oresund Bridge),左边是丹麦,右边是瑞典:这一带是日耳曼人的起源。       日耳曼人,古称诺曼人,发源于丹麦-瑞典-挪威等波罗的海沿岸,然后不断扩张:他们灭亡了罗马帝国,占领了英伦三岛,在维京人时代(海盗时代)则足迹遍布整个欧洲,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统治者也是来自诺曼人,史称瓦良格人。换句话说,欧洲北部的“丹麦的历史”与欧洲南部的“希腊的历史”同样伟大与辉煌。
       维京人的海盗船Gokstad ship。这艘以船身完整而著名的海盗船出土于挪威,估计可以乘坐最多70人。现代的欧洲人主要起源于两个部分:南部诞生于地中海(希腊罗马人等),北部诞生于波罗的海(北欧五国和英法德荷等)。两部分欧洲人都是从温暖的沿海地区诞生,从打渔和捕猎开始,逐步走向定居:农耕。       1893年的美国芝加哥世博会,又称芝加哥哥伦布纪念博览会(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旨在“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400周年”。在这次博览会上,挪威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复原了维京人海盗船Gokstad ship,然后越过大西洋抵达芝加哥世博会的会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和实验:维京海盗的船只,确实可以进行跨洲航行。考古证实:最早抵达北美的欧洲人不是1492年的哥伦布,而是公元1000年左右的维京人,他们呆了大约15年后离开了。       维京人的领域和航线。公元8-11世纪,在欧洲历史上称为“维京时代”(Viking Age),来自丹麦,瑞典和挪威的海上武士们当时称为维京人,既是海盗又是商人,他们的航行遍布整个欧洲:南边到了地中海,北边到了伏尔加河,西边曾经在北美洲逗留过15年,因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失败而离开了北美,比哥伦布早了约五百年。“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整个欧洲经受了两次大规模入侵:维京人,蒙古人”。
       丹麦人的起源        考古发现:在1.3万年前,丹麦-瑞典-挪威地区出现了人类;在8000年前,丹麦地区的人口总数大约3300-8000人;公元前4500年气温升高以后,这里人口数量增长;公元前3000年左右进入青铜时代。如右图所示。本文中的“丹麦”系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等沿海地区,就像所谓的“希腊”也不是现在的希腊国家而是爱琴海沿岸地区一样:       北边的丹麦,南边的希腊是“欧洲历史的两个主要来源”。
       公元前4世纪-前1世纪,丹麦地区进入所谓的“前罗马铁器时代”(pre-Roman Iron Age),气温开始下降,这些丹麦-瑞典-挪威地区的部落进入欧洲内陆地区,他们被罗马帝国称为日耳曼人,他们居住的地区被称为日耳曼尼亚。       公元前113年-公元439年,日耳曼人与南部的罗马帝国之间,在发生了几百次大大小小的“日耳曼战争”(Germanic Wars)。
       300-700年,被称“欧洲民族大迁徙时代”(Migration Period):在匈人(Huns)的几十万骑兵的压力下,各个日耳曼人的部落迁徙到欧洲各地和英伦三岛,并最终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5-7世纪,北欧形成了成熟的文化,即日耳曼铁器时代(Germanic Iron Age)。       700-1000年,西欧逐步进入了所谓日耳曼王国时期(Germanic kingship),产生了很多日耳曼王国,曾出现一个理论上取代灭亡的西罗马帝国的联合体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国王兼意大利国王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8-11世纪,丹麦-瑞典-挪威进入了维京时代(Viking Age),扩张到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各地。        维京人(Viking)的故事        维京人就是“丹麦-瑞典-挪威的海盗和武士”:称雄欧洲约四百年。维京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举一个例子:英国人就是维京人即丹麦人,这些丹麦人在600年里分三批进入英国:       第一批次:盎格鲁-萨克逊人在500年左右进入不列颠岛,他们是丹麦-瑞典-挪威地区南下的日耳曼人。       第二批次:8-11世纪,维京人占领了不列颠岛中南部和北部,他们也是丹麦-瑞典-挪威地区的日耳曼人。       第三批次:1066 年,法国诺曼底大公,“征服者威廉”率军占领英格兰,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诺曼王朝(Norman dynasty)。这位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大公,也是丹麦王子,维京海盗首领的正宗后裔。
       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的维京人定居领土示意图,“他们几乎控制和侵扰着整个欧洲的沿海地区”。
       绛红=8世纪     红色=9世纪     橘黄=10世纪     黄色=11世纪
       绿色=频繁遭受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人的入侵,但是维京人没有或者很少建立定居点的地区。
       这里所谓的“定居”系指从事农业耕作。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幸存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和文明高度发达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Abbasid Caliphate),当时均位于上图的右下角。
       维京人的故事,说来话长:       公元409年,罗马帝国放弃了英国(不列颠尼亚行省,拉丁语Britannia 或Roman Britain)。在此之前,罗马帝国占领了不列颠岛的南部,时间为公元49-409年:统治时间合计长达360年。但是,罗马人始终没有攻占不列颠岛的北部,苏格兰人顽强抵抗,罗马人不得不修建长城,防御。       5-6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从日耳曼(德国)渡海来到不列颠岛,他们是三个日耳曼人部落,“三个完整部落集体搬家,没有在德国留下亲属”。       5-9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不列颠岛建立了很多小邦国,这一时期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时代(Anglo-Saxon England),长达400-500年。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传说是亚瑟王(King Arthur):抵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当地武士首领的故事。       9世纪,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时代结束,进入七国时代(Heptarchy):七个规模比较大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在7世纪逐步信仰了基督教,它们互相攻伐,轮流成为英格兰地区的“霸主”,但是它们都受到丹麦人的攻击或威胁。       10世纪,霸主House of Wessex 王室联合七个王国组成英格兰王国(Kingdom of England):阿佛列大帝(Alfred the Great,849-899,右图)是第一位英格兰国王。根据传说,阿佛列大帝多次打退当时占据着不列颠中南部和北部的丹麦人的进攻。当时丹麦人的领土(红色)与英格兰王国的领土(黄色)参见上图。       11世纪:丹麦人曾经两次打败盎格鲁-撒克逊人,成为英格兰的霸主,这两次称为丹麦王朝时代(House of Denmark),亦即英格兰王国处于丹麦人的统治下:第一次1013-1014年,第二次1016-1042年。       11世纪后期,第三批丹麦人从法国诺曼底出发,进攻英国:1066年,“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1028-1087)进攻英国,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二世(King Harold II,1022-1066)率兵迎战,爆发了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黑斯廷斯战役(Battle of Hastings)。       1066年10月14日,双方激战了一天。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二世,“盎格鲁-萨克逊人在不列颠岛上最后一个国王”在激战中死去,英格兰军队溃败。双方当时的军队数量差不多:均为七八千人左右。       获胜的“征服者威廉”,也是一个维京人,亦即“双方都是丹麦人”。       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二世(King Harold II,1022-1066),“盎格鲁-萨克逊人在不列颠岛上最后一个国王战死之处”的地上碑刻写着:《The traditional site of the High Altar of Battle Abbey founded to commemorate the victory of Duke William on 14 October 1066. The high altar was placed to mark the spot where King Harold died》。       后面的背景就是当年的战场的废墟。哈罗德二世的尸体,后来被迁移到Waltham Abbey 教堂。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仪仗头盔,做工非常精美。约为公元6-7世纪的文物。
       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到美国好莱坞电影,海盗形象都不是负面的。丹麦-瑞典-挪威一带虽然出现过长达几个世纪的海盗时代(维京时代),但是“盗亦有道”,骑士精神同样存在于海盗中。不述。        罗洛(Rollo,846-931),丹麦贵族,维京人首领,接受基督教洗礼后称为罗伯特一世(Robert I)。根据诺曼历史学家Dudo of Saint-Quentin 的描述:罗洛(Rollo)是当时丹麦国王的两个儿子之一。    当时的丹麦人(维京海盗)已经占领了诺曼底(Normandy)地区和周围的若干岛屿很多年,他们不断的袭扰法兰西王国的内陆领土。最后,法兰西国王不得不采取安抚政策,接纳了这些丹麦人:    885-886年,罗洛的海盗舰队沿着塞纳河进攻并占领了巴黎两年:维京海盗入侵法兰西的巅峰期。    911年,法兰克国王查理三世(Charles III,879-929,又称Charles the Simple)和罗洛签订了Treaty of St.-Claire-sur-Epte 协议,大意:(1)丹麦人不再入侵法兰克,(2)法兰克国王的女儿Gisele 嫁给罗洛,罗洛对法兰克国王称臣,(3)罗洛被封为诺曼底大公(Dukes of Normandy)。    于是,这位丹麦海盗首领,罗洛或称罗伯特一世(Robert I),成为第一代诺曼底大公。     罗洛的丹麦后裔,第四位诺曼底大公“好人查理二世”(Richard II, Duke of Normandy,970-1026,在位),为了与英格兰国王改善关系,把他的妹妹埃玛(Emma of Normandy)嫁给了英国国王,这件事情后来成为他的孙子,第七位诺曼底大公“征服者威廉”攻打英国的理由(“好人查理二世”的两个儿子,分别担任第五位和第六位诺曼底大公,他们曾经在法兰西国王与勃艮第大公国之间的战争中,帮助法兰西国王,不述)。     第四位诺曼底大公的妹妹埃玛,先是嫁给了英格兰国王艾思尔莱二世(AEthelred II,968-1016)。    1016年,英格兰国王艾思尔莱二世去世,他的遗孀,31岁的埃玛,在第二年,1017年,成为卡纽特大帝(Canute the Great,995-1035)的王后:这位卡纽特大帝,“同时兼任英国国王,丹麦国王,挪威国王并统治着部分瑞典”。    埃玛,总共当了两次英格兰的王后,一次丹麦王后,一次挪威王后。    埃玛的侄孙,正是“英勇善战”的第七位诺曼底大公,“征服者威廉”。    第七位诺曼底大公“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1028-1087)攻打英格兰理由:根据他的祖父的妹妹埃玛嫁给英格兰国王的婚姻关系的法理推算下来,他认为自己是英格兰国王的正当人选,所以跨海出兵。 
    这个丹麦海盗的后裔,以法国大公国的国王的身份,打败了英国,杀死了英国国王,自己担任了英国国王:这件事情为后来几百年里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恩恩怨怨,乃至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等埋下了伏笔。不述。
     英格兰第一个王朝:诺曼王朝(Norman dynasty,1066-1135年)     诺曼王朝(Norman dynasty)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1066年10月14日,黑斯廷斯战役(Battle of Hastings)中,“征服者威廉”的诺曼底军队杀死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最后一位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二世(King Harold II,1022-1066)后,“等待英国人来接洽投降”。    他等待了两周,英国没人来找他洽谈。这时,更多的诺曼底援军抵达了,总兵力达到约两万人。    11月份“征服者威廉”向伦敦进军,伦敦不战而降。从此,这位丹麦海盗后裔兼任英格兰国王。“征服者威廉”有时住在英格兰,有时住在诺曼底:两边,他都是国王。他统治了长达21年(1066-1087)。    在“征服者威廉”去世后,他的儿子分别继承了两个王国,并且两边就开始打仗或争执:    诺曼底大公国:大儿子罗贝尔二世(Robert II,1051-1134),他曾参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英格兰王国:三儿子威廉二世(William II,1056-1100),罗贝尔二世参加十字军时曾摄政诺曼底。
    这位“征服者威廉”的四儿子,亨利一世(Henry I of England,1068-1135,右图),在他的三哥威廉二世于1100年去世后,继承了英格兰国王,1106年,他又战胜了占据着诺曼底地区的他的大哥罗贝尔二世,重新将英格兰和诺曼底合为一体。
    亨利一世统治了35年,进行了很多社会和经济改革。    1135年,亨利一世去世,他没有儿子,只有女儿玛蒂尔达(Empress Matilda,1102-1167)。他指定女儿为继承人。    1135-1154年,亨利一世去世后的19年里,称为“混战年代”(The Anarchy),因为一批贵族不愿意支持女人当国王:亨利一世最喜爱的外甥斯蒂芬(Stephen,1096-1154)被一批贵族拥戴登上王位。但是,亨利一世指定的继承人是他的女儿玛蒂尔达,而且亨利一世曾“多次要求斯蒂芬宣誓,支持他的表妹当女王”。    于是,斯蒂芬国王和玛蒂尔达女王的两批支持者之间,开展了长达19年的战争和混乱时代,史称混战时代(The Anarchy),。    1153年,打了18年后,表兄妹谁也无法战胜对方,于是两人达成协议:表哥斯蒂芬去世后,表妹玛蒂尔达的儿子继承王位。    1154年,第二年,斯蒂芬去世,玛蒂尔达的儿子登基,史称亨利二世:金雀花王朝开始了。    综上所述:1066-1154年=88年,称为诺曼王朝(同时统治英格兰和诺曼底两地):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所有的国王都是丹麦人,“海盗”维京人首领罗洛,即第一代诺曼底大公的后代。    诺曼王朝的第一位开国国王是“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的合法国王总共五位,也可以说六位(如果包括女王玛蒂尔达)。诺曼王朝是丹麦人建在英格兰领土上的王朝。    英国的诺曼王朝时期是中国的北宋(960-1127)的后期,南宋(1127-1279)的初期。     英格兰第二个王朝: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1154-1485     金雀花王朝是英国的第二个王朝,“征服者威廉”的重孙子,玛蒂尔达女王的儿子亨利二世(Henry II Curmantle,1133-1189)是金雀花王朝的第一位国王,这个王室都是丹麦人。    1215年,金雀花王朝建立59年后,英格兰国王约翰(John, King of England,1166-1216)签署了“后来影响整个世界政治的《大宪章》,从此在英格兰开始了民主进程”(右图)。    1215年签署的《大宪章》(Magna Carta)的核心是“限制君主的权利和自由”:现代民主世界的最早起源。    1485年,延续了331年的金雀花王朝结束的时候,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代。不述。    金雀花王朝,因为诺曼底的归属,英国法国之间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1337-1453=116年),最后法国收复了诺曼底。    右图是750年里日耳曼人的部落迁徙示意图。    公元前750-公元1年的750年里,日耳曼部落(Germanic tribes)从丹麦-瑞典-挪威一带不断渡海南下,他们占据的区域迅速扩张,人口大量繁衍,占据了现在的荷兰德国等广大地区,从狩猎转为农耕(定居)的区域不断扩大:
    红色:前750年以前的定居区域
    橙色:前500年以前的定居区域    黄色:前250年以前的定居区域    绿色:公元1年的新的定居区域     考古发现证实:北欧地区在公元前1700年进入青铜时代(Bronze Age),在公元前500年进入铁时代(Iron Age),又经过1300年后,8-11世纪年进入维京时代(Viking Age)。    综上所述:约公元500年,三个日耳曼人部落即盎格鲁-萨克逊人(Anglo-Saxon)首先侵入罗马帝国的不列颠岛。第二批移民为8-11世纪:维京人来到不列颠岛。1066年“征服者威廉”的大军是第三批日耳曼人。    在英国,“不同时代的三批丹麦人”互相同化了。    这种同化的结果之一语言的变化:古老的盎格鲁-撒克逊语完全消失了,同化后产生的所谓“英语”,理论上属于欧洲的主要语系之一,日耳曼语系(Germanic languages)    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属于拉丁语系。    俄罗斯和东欧各国的语言,属于斯拉夫语系。    日耳曼语系,拉丁语系,斯拉夫语系,印度-伊朗语系等都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       日耳曼语系(Germanic languages)是印欧语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且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       日耳曼语系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参见右图):       1. 东日耳曼语系(随着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的失败而基本消失,约18世纪在乌克兰地区最终完全消失了)       2. 北日耳曼语系(North Germanic languages):蓝色是丹麦语和瑞典语地区,浅蓝是挪威语地区        北日耳曼语系又称北欧语系(Nordic languages),有时也称斯堪的那维亚语系(Scandinavian languages)。       中间棕红线划分了西日耳曼和北日耳曼语系的分界       3. 西日耳曼语系(West Germanic languages):       橙色:English(Anglo-Frisian),英语       浅橙:Frisian(Anglo-Frisian),弗里斯兰语=荷兰和德国西海岸,当年盎格鲁-萨克逊人离开的地方       淡绿:Dutch(Low Franconian),荷兰       浅绿:Low German(West Germanic),低地德语=德国北部       绿色:Central German(High German),高地德语=德国中部       深绿:Upper German (High German),高地德语=德国南部,奥地利,瑞士等        现在,日耳曼语系的世界分布,如下图所示:    日耳曼语系的世界分布图。深蓝是日耳曼语系“为主要语言”国家,浅蓝是日耳曼语系“作为官方语言”国家:除了欧洲以外,几乎全部都是英语国家,只有格陵兰岛(Greenland)属于丹麦王国的领土。       法语属于罗曼语系,分布如上图。法国人的祖先也是日耳曼的一支:法兰克人(Frank)。他们攻占了罗马帝国的高卢地区并与当地民族融合,语言也融合形成了法语。后来的国名法兰西(France)即源于法兰克。       印欧语系的世界分布图。印欧语系包括日耳曼语系,拉丁语系,罗曼语系,斯拉夫语系,印度-伊朗语系和一些小语系。也就是说,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文明等,同属于印欧语系。现在,印欧语系的人口,约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最大。不述。     丹麦-瑞典-挪威起源的日耳曼人,成为现代的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瑞士等欧洲很多国家的先祖。    金雀花王朝正是先后几批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人,维京人,诺曼人)建立的第二个英格兰王国。       金雀花王朝时代,“盎格鲁-撒克逊语与诺曼语”等混合演变,诞生了今天的“世界语言”:英语。       金雀花王朝在1485年结束的时候,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代,包括从英国到丹麦等。不述。英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王朝的更迭,王朝名称与相应的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四个部分的归属如下:       王朝名称                                                        治理的范围                                           王朝的时间       诺曼王朝(Norman dynasty)            :英格兰,法国诺曼底                 1066-1154=88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         :英格兰(英法百年战争,玫瑰战争)   1154-1485=331年    都铎王朝(Tudor dynasty)                       :英格兰,威尔士                      1485-1603=118年    斯图亚特王朝(The House of Stuart)       :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      1603-1707=104年       大不列颠王国(Kingdom of Great Britain):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                  1707-1800= 93年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      1801-1922=121年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北部  1922年-至今=89年              英国从金雀花王朝的1215年的《大宪章》开始,进入了长期的民主化进程,使得英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最强大的国家。金雀花王朝还发生几件大事:创办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116年的战争)中英国丢掉了诺曼底地区,兰开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族徽为红玫瑰)和约克家族(House of York,族徽为白玫瑰)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的玫瑰战争(1455-1485=30年,英国上层贵族伤亡殆尽)。       1642-1651年王室与国会之间发生内战,国会胜利,国王被处死,斯图亚特王朝失去王位,大部分成员被迫流亡海外,出现过11年的短期共和制度。此后又王室恢复了,“英国人还是喜欢君主制度”。不述。       连接丹麦与瑞典的厄勒海峡大桥(Oresund Bridge)。         日耳曼战争(Germanic Wars)        日耳曼战争,系指公元前113年-公元439年(113 BC-439 AD)的552年里,日耳曼各个部落与罗马帝国之间发生的几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从语言学来看,这是日耳曼语系国家,与拉丁语系国家之间的战争。       右图:罗马帝国(红色)与日耳曼尼亚(绿色)。       开战:罗马帝国开始对日耳曼尼亚地区进行征服,此后日耳曼部落的起义和反叛不断,罗马帝国始终无法征服这些日耳曼部落。       终战:罗马被日耳曼人多次攻陷,西罗马帝国灭亡。       标志:公元410年西哥特人第一次攻入罗马城。此后日耳曼人多次攻占洗劫罗马:455年汪达尔人洗劫罗马,476年东哥特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后果:罗马城在长达一千年里,逐步成为废墟;整个欧洲陷入停滞的中世纪。       公元50年的日耳曼人部落。他们都来自丹麦-瑞典-挪威地区,日耳曼人的分支包括:       黄色=盎格鲁-撒克逊人         蓝色=哥特人      绿色=汪达尔人(Vandal)等等             《公元100-500年,对西罗马帝国的入侵》(100-500CE Invasions of the Roman Empire):       黄色=盎格鲁-萨克逊人,攻占了罗马的不列颠尼亚行省(不列颠岛,即英国)。       三种红色=哥特人=后分裂为东西哥特人: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476年东哥特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蓝色=汪达尔人(Vandals),占领北非迦太基,455年也攻入了了罗马。       橙色=法兰克人(Franks),这些日耳曼人控制西欧约500年。       绿色=匈人(Huns)。        最初的“触发这一场民族大迁移”的原因是来自亚洲的游牧部落匈匈人(Huns)的不断西进,如右图所示。       匈人拥有几十万骑兵,有的欧洲历史学家,认为他们可能是大约三百年前中国汉朝时期北方的匈奴人,一是名字发音相似,二是他们的相貌是亚洲人的相貌。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能把两者联系起来。现在有的翻译已经用匈奴人一词。       公元4世纪(约370年),匈人进入欧洲。匈人进入欧洲的原因:他们与阿兰人(Alans)发生了战争,匈人消灭了阿兰人国家的,同时进入了欧洲地区。       公元5世纪,欧洲北方的日耳曼部落在匈人的压力下,开始移民,例如盎格鲁-撒克逊人移民英格兰。          公元300-700年四百年的大迁徙,称为欧洲民族大迁徙时期(Migration Period),涉及的民族包括匈人(Huns),哥特人(Goths),汪达尔人(Vandals),法兰克人(Franks),阿瓦尔人(Avars),斯拉夫人(Slavs),保加尔人(Bulgars),阿兰人(Alans)等等。这些民族有的消失了,有的强大了。       公元434-453年,阿提拉(Attila the Hun)担任匈人领袖期间,匈人的势力达到巅峰时期,甚至在451-452年曾经攻打到罗马城下。但是意大利在451-452年发生大旱灾和大饥荒,阿提拉的大军获取给养困难,罗马城的两位保民官和当时的罗马教皇利奥一世(Pope Leo I,400-461)出城会见了阿提拉,成功说服阿提拉退出了意大利。       《匈人阿提拉的部队洗劫高卢的罗马庄园》(Roman villa in Gaul sacked by the hordes of Attila the Hun),这是一幅Georges Rochegrosse的著作里的插图,作者不详。        《利奥一世与阿提拉的会面》(The Meeting between Leo the Great and Attila ),作者拉斐尔。       描述罗马城的教皇利奥一世(Pope Leo I,400-461)出城会见阿提拉,说服阿提拉退兵。阿提拉的大军曾两次攻入亚平宁半岛,但是没有进入罗马城。据记载,教皇劝告阿提拉:410年,即41年前,西哥特国王亚拉里克一世(Alaric I,在位395-410)攻入罗马,亵渎了上帝,所以在410年当年就死去了。或许这也是阿提拉未进罗马的原因之一。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意大利发生大饥荒,匈人军队没有粮草。       阿提拉的大军两次进入亚平宁半岛的结果之一是“诞生了一座新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很多躲避匈人大军的罗马难民逃到这里,建立了一座“孤悬水上城堡”,最后发展成意大利的“水城”。右图是威尼斯鸟瞰。    俄罗斯也发生过类似的历史:蒙古大军两次西征欧洲,最远曾经打到匈牙利波兰奥地利等地区,包围了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并且长期占领了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于是,斯拉夫人大量逃难聚集到一个名叫莫斯科的小镇,两百多年后,这个小镇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城邦国家,莫斯科大公国。最后这个莫斯科大公国灭亡了蒙古人的金帐汗国,建立了俄罗斯。不述。       《410年8月24日西哥特人洗劫罗马》(Sack of Rome by the Visigoths on 24 August 410),作者Joseph-Noel Sylvestre (1847-1926)。       当时罗马属于“文明帝国”,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属于日耳曼“蛮族”。       这些西哥特人(Visigoth)在“攻陷罗马之后,洗劫了六天”,然后向西边继续流浪和征服,9年后,419年,在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地区(当时称为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西哥特王国(Visigothic Kingdom)。他们后来与西罗马帝国“和亲”:西哥特国王娶了西罗马帝国皇帝的妹妹,互相不再战争。不述。       西哥特王国在5-8世纪统治着伊比利亚半岛(Iberian Peninsula),见右图。       后来,622年诞生的伊斯兰教迅速扩张,阿拉伯的倭马亚王朝(Umayyad)扩张到欧洲,在711-718年,经过8年战争,倭马亚王朝灭亡了西哥特王朝。       这些穆斯林(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盘踞了了大约800年。       伊比利亚半岛经过将近800年的风风雨雨和不断战乱,1491年,信仰基督教的欧洲人最后征服了整个半岛,建立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王国。穆斯林投降了。       在这里,丹麦人的“亲戚”西哥特人的命运,没有确切记载。不述。       日耳曼战争结束时的欧洲,与今天的欧洲,完完全全不同,如下图所示。       《480年的欧洲地图》:东罗马帝国灭亡了,这个时期的上述这些“国家”,现在都不存在了。       《霍诺里乌斯皇帝的爱好》(The Favorites of the Emperor Honorius),作者John Waterhouse(1849-1917)。       弗拉维乌斯·奥古斯都·霍诺里乌斯(Honorius,384-423)是东西罗马帝国正式分裂后第一位西罗马皇帝。       395年,他的父亲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347-395)去世,11岁的霍诺里乌斯登基成为西罗马帝国皇帝,同时他的哥哥弗拉维·阿卡狄奥斯(Flavius Arcadius,378-408)在君士坦丁堡登基成为东罗马帝国的皇帝。       霍诺里乌斯登基13年后,408年,他24岁时处决了“功高盖主”的罗马帝国统帅,罗马执政官斯提里科(Stilicho,359-408)。斯提里科的数万名部下纷纷叛逃到西哥特人那里,并要求起兵报仇。        408-410年,即从处死斯提里科(Stilicho)那一年开始,西哥特人和斯提里科的部下三次兵临罗马城下,并在410年8月24日第四次攻打罗马,终于彻底攻陷了“八百多年里从未失陷”的罗马。       罗马失陷时,昏庸的霍诺里乌斯早已迁都拉韦纳(Ravenna):402-476年,四面环水的小城拉韦纳成为西罗马帝国首都。       476年,一支东哥德人(Ostrogoths)攻陷了拉韦纳并作为首都,建立了延续80多年的意大利王国(Kingdom of Italy,右图):日耳曼人的两个分支,西哥特人和东哥特人,最终彻底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60多年后,经过20年“哥特战争”(Gothic War,535–554),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消灭了东哥特人及其意大利王国。       这样一来,“东日耳曼语系”也随着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的灭亡而消失了。    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原本来自丹麦-瑞典-挪威地区的日耳曼人部落,他们沿着欧洲的东部迁徙,辗转进入罗马帝国的疆域,所以他们的语言称为“东日耳曼语系”。    东日耳曼语系消亡后,现在只留下北日耳曼语系和西日耳曼语系,如上所述。           来自丹麦-瑞典-挪威的日耳曼人,继罗马帝国之后,成为欧洲大陆的统治者。              罗马人(意大利人)身材较为矮小,尤其由于罗马帝国后期腐败堕落,战斗力丧失。       日耳曼人(北欧人)身材高大,凶悍善战,驾驶海盗船,从四面八方攻打罗马帝国。       早期,罗马帝国武器精良,战术先进。后来,日耳曼人逐步掌握了钢铁技术和罗马人的战术。       日耳曼战争,以日耳曼人的各个部落的全面胜利而结束: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陷入混乱和黑暗。        只有梵蒂冈的教皇们,继续坚留在罗马城里:武的一套失败了,文的一套没有失败。       所有的日耳曼人的部落和国家,最后全部皈依了梵蒂冈的基督教,并且长期购买“赎罪卷”:理论上,任何人一出生就带有原罪而必将下地狱,除非向教会购买“赎罪卷”才能消除原罪,进入天堂(当然是谎言)。       一千年里,梵蒂冈教会就这样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甚至取得了决定欧洲王权合法与否的最高神权。       一千年后,神权高于王权并拥有巨大财富的梵蒂冈教皇们,开始重建整个罗马城:文艺复兴运动。        这场文艺复兴,涉及欧洲社会的方方面面,“主旋律”是罗马城(和其他意大利城市)的两轮建设高潮:       第一轮罗马重建高潮:文艺复兴三杰为首,重建罗马梵蒂冈的教堂,尤其是巨大的圣彼得大教堂等。       第二轮罗马重建高潮:贝尔尼尼为代表的艺术家和建筑师们重建罗马的几乎全部名胜古迹。       15-17世纪:这两轮建设高潮,延续了大约300年:逐步蔓延到所有欧洲国家       18-19世纪:英国开始发生“工业革命”,世界开始了巨变。不述。         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962–1806        丹麦-瑞典-挪威的日耳曼人的历史遗产,还有著名的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       灭亡了罗马人的“正宗”的罗马帝国以后,日耳曼的王国诸侯领主骑士们,在962–1806年的844年里,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松散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的前身是法兰克王国(Frankish Kingdom )。       法兰克王国是法国,意大利,德国三国的始祖。       法兰克人,也是日耳曼人的一支。       法兰克人,先是侵入了罗马帝国的高卢,克洛维一世(Clovis I,466-511)在481年统一了全部法兰克部落,攻占并建都于巴黎,他被后来的法国人尊崇为第一位法国国王。后来法国的名称“法兰西”(France)一词就出自法兰克(FranK)。       481年开始,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360多年里疆域扩大到整个欧洲中部地区,参见右图的演变过程。       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814)时期法兰克王国的领域扩大了将近一倍,他大力支持罗马教皇,被教皇封为“罗马人的皇帝”亦即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以查理大帝的封号有两个:       768-814=法兰克王国国王(King of the Franks)=46年       800-814=罗马人的皇帝(Emperor of the Romans)=14年       814年,查理大帝去世后,他的儿子路易一世(Louis the Pious,778-840)继位。       840年,路易一世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为了分配法兰克王国的领土而发生了战争,3年后,843年的《凡尔登条约》(Treaty of Verdun ),这三位王子把法兰克王国分成了三部分:
       西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后来的法兰西王国。       东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德意志王国,后来与意大利,波希米亚结合成为神圣罗马帝国。       中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勃艮地公国,一部分被法兰西王国吸收,一部分加入神圣罗马帝国。       基本与此同时,盎格鲁-萨克逊人在不列颠岛上建立了统一的英格兰王国。       基本与此同时,罗洛的海盗舰队攻占了巴黎,西法兰克王国将罗洛封为诺曼底大公。       注:公元1000年前欧洲没有全部信仰基督教,历史记载不清楚,很多时间是按照教会记录推算的。        东法兰克王国演变的德意志帝国(Kingdom of Germany),最后成为今天的德国和奥地利等。早期,这个联合帝国的名称就是“罗马帝国”,后来多次改变名称:       1157年,首次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       1254年,首次使用“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       1806年,这个组织被拿破仑打败而被迫解散。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这样评价这个组织:“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早期,这个帝国的选举的皇帝多少还有一些权威,后来成为极其松散的联合体。编年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算法,一般认为:       962 年=成立:奥托一世(Otto I,912-973),正式宣布成立这个组织。       1806年=结束:弗朗茨二世(Francis II,1768-1835),拿破仑两次击败了神圣罗马帝国,解散了这个组织。从此神圣罗马帝国变成了小小的奥地利。但是,奥地利联合其他国家,9年后击败了拿破仑。不述。       所以,这个延续近千年(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域是不断变化的,如下图所示:       这个“神圣罗马帝国”,曾经包括:德意志帝国(Kingdom of Germany),意大利王国(Kingdom of Italy),勃艮第王国Kingdom of Burgundy)等“大国”以及数百个国王(kings),公爵(dukes),伯爵(Count),主教(Bishops),修道院院长(abbots)等诸侯或者领土的统治者以及“皇帝”直接管辖的地区,先后曾经涵盖的国家包括现在的意大利,法国,卢森堡,德国,瑞士,荷兰,捷克,波兰,奥地利等。       这些区域都是来自丹麦-瑞典-挪威的日耳曼人,他们的名称也来自丹麦语等,例如勃艮第就是古丹麦语。       连接丹麦与瑞典的厄勒海峡大桥(Oresund Bridge)。
     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1618-1648     这是“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欧洲全部卷入,欧洲人口减少约15%,德国成年男性减少约一半。    这是“最后的宗教战争”和“最初的国际战争”:天主教与新教的大战,多位国王公爵伯爵战死疆场。    前17年:战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德国,丹麦,瑞典,法国,奥地利等参战。    后13年:欧洲全部参战,包括西班牙,英国等(只有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没有直接参战,其属国参战)。     参战的兵力数量,各种来源说法不一,其中英文资料的说法如下:      新教49.5万人,其中:            天主教45万人,其中      15万瑞典军队                                   30万西班牙军队(包括西班牙,意大利,西属荷兰的军队)           2万丹麦和挪威军队                         10-20万德意志军队           7.5万荷兰军队                                 2万匈牙利军队和克罗地亚骑兵          10-20万德意志军队           15万法国军队            2-3万匈牙利军队=反对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的匈牙利起义军    三十年战争示意图。图中包括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的西班牙帝国(淡绿)和奥地利帝国(橙色)。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在1438-1740年的300多年里长期担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粉红色是新教的各国,包括当时最强大的新教国家,瑞典王国。    乳黄色的法国,虽然信仰天主教,但是为了霸权和利益,加入了新教一方作战。    《1648年的欧洲地图》:1648年,交战双方签订《威斯特法伦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     从上图可见:在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瑞士,英国等现代国家基本成型。当时意大利还没有统一,德国作为“三十年战争”的主战场,四分五裂分崩离析。    当时,奥斯曼帝国(现在的土耳其)还占领着广大的欧洲领土(上图中的右下方的绿色)。    当时,北方排列着两个强大的新教王国:丹麦,瑞典。    当时,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尚未统一。当时参加“三十年战争”的是英格兰和威尔士联合的英格兰王国。1707-1801年是英格兰和苏格兰联合的“大不列颠王国”(Kingdom of Great Britain)。1801年以后的英国的全称:“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 Northern Ireland)。    右图是“三十年战争”之后,德国地区人口减少的示意图,其中棕色的地区,人口减少了大约2/3(66%),浅棕色地区,人口减少了大约1/3(66%)。历史记载:德意志地区的成年男性,在“三十年战争”之后损失了一半以上。    当时,波兰-立陶宛大公国,瑞典王国是欧洲东方的主要强国,俄罗斯帝国尚未崛起。    当时,西班牙帝国是战前欧洲最强大的帝国(占领了南北美洲大片殖民地),“三十年战争”中,西班牙帝国的陆军和海军全部战败,西班牙帝国从此走向衰败,最后导致哈布斯堡王朝的衰亡。    《1648年神圣罗马帝国地图》: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德国沦为“300多个公国2000多个骑士”的局面,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1806年,拿破仑两次打败参加“反法同盟”的神圣罗马帝国,迫使神圣罗马帝国解散,成为奥地利和一批不大的德国公国。直到1870年,崛起的普鲁士王国的首相俾斯麦统一了德意志。不述。        “三十年战争”的起因是宗教纠纷:神圣罗马帝国下属的“225个诸侯(国王公爵侯爵等)信仰了新教”。       新当选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1578-1637)采取了不明智的宗教政策:狂热支持天主教,压制新教,导致了225个德国诸侯公开反抗,从而引发了对欧洲历史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十年战争。    1618年5月22日的“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Defenestrations of Prague)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掷出窗外事件”梗概:波西米亚(现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起义,冲进布拉格城堡(Prague Castle,世界最大城堡之一,570X130米)将神圣罗马帝国的两个大臣和一个书记官从窗户丢到楼下,宣布波西米亚独立并成立临时政府。1620年,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战役(Battle of White Mountain)中,起义军被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击败,27个起义首领被逮捕和处决(右图:布拉格的27个殉难者的十字架纪念雕塑),这种严酷的处罚,导致信仰新教的国家和诸侯纷纷对信仰天主教的神圣罗马帝国宣战:一场长期的欧洲大战,“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开始了。    1625-1628年,丹麦王国的军队进攻德国地区(神圣罗马帝国),先胜利,后惨败。    1631,瑞典王国的国王,欧洲著名战神之一“北方雄狮”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 II Adolf,1594-1632)率领瑞典军队攻入德国,多次打败了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最著名的战役两次:       第一次:1631年,布赖滕费尔德战役(Battle of Breitenfeld),瑞典全歼3万多天主教军队,攻占了莱比锡,爱尔夫特,法兰克福,慕尼黑,纽伦堡等地。       第二次:1632年,吕岑战役(Battle of Luzen)。瑞典军队在战略上和战术上,都取得了胜利。但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吕岑战役中阵亡了:他率领骑兵追击,陷入迷雾被杀。       《吕岑战役》(Battle of Luzen),作者Carl Wahlbom。描述了瑞典国王,“北方雄狮”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 II Adolf)于1632年11月6日战死的情景。这位新教国王的一系列胜利鼓舞了新教国家战胜天主教国家的信心。他是瑞典王国历史上最英勇善战的国王,他的雕像和纪念碑在北欧五国随处可见。       斯德哥尔摩,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雕像(Statue of Gustav II Adolph in Stockholm)。       古斯塔夫二世是瑞典历史上唯一被称为“大帝”的国王:1611年登基,1932年战死,统治瑞典王国21年,当时瑞典王国的三大城市为:斯德哥尔摩(现瑞典首都),里加(现拉脱维亚首都),塔林(现爱沙尼亚首都)。              玛格丽特一世(Margaret I of Denmark,1353-1412)        早期的丹麦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君主国家的形态,并不成熟:国王是贵族们选举的,不是世袭的,也没有女王。       丹麦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是玛格丽特一世的时代:玛格丽特一世在1397年建立的卡尔玛联盟(Kalmar Union)包括丹麦,挪威,瑞典,以及今天的芬兰,冰岛,格陵兰,法罗群岛等,如右图所示。       这个强大的区域国家联盟是一个类似神圣罗马帝国的联合体,持续了长达126年(1397-1523年),直到1523年瑞典退出联盟(当时芬兰属于瑞典),然后瑞典四处征服而发展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强权之一,瑞典帝国(Swedish Empire)。不述。       玛格丽特一世是“北欧五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君主和女人”。
       玛格丽特一世,原称“玛格丽特女王”,后来为了区别目前在位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近年刚刚改称为玛格丽特一世”。她在世期间,丹麦王国没有女王执政的传统,所以她当时的正式称号为:All-powerful Lady and Mistress (Regent)of the Kingdom of Denmark(丹麦王国的全部权利的夫人和女摄政)。       任何君主,都要得到罗马教皇的认可。教皇博义九世(Piero Tomacelli,1356-1404)对她的称呼为:our beloved daughter in Christ, Margaret, most excellent queen of Denmark, Sweden and Norway。       当时的北欧各国,野蛮落后,互相征伐,下面的作品,描述了瓦尔德玛四世时代的一个真实故事。       《1361年瓦尔德玛-阿特达哥在维斯比索取赎金》(Valdemar Atterdag holding Visby to ransom, 1361),作者Carl Gustaf Hellqvist(1851-1890)。       1361年,丹麦国王,马特丽特一世的父亲,瓦尔德玛四世攻占了维斯比(Visby,现属于瑞典)。他的条件是必须得到三个大型啤酒桶的黄金白银等财宝,否则他的军队将焚毁维斯比全城。画面右边的椅子上,瓦尔德玛四世在等待赎金,维斯比的市长紧握拳头,怒视着丹麦国王瓦尔德玛四世,市长的妻子抱着孩子,仰望着天空,亦即仰望着上帝,她的眼角流着泪水,代表着圣母玛利亚的形象。这幅作品是欧洲浪漫民族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野蛮落后的丹麦,瑞典和挪威,面对着同样野蛮落后的南方强邻,神圣罗马帝国。       所以,马特丽特一世的一生都投身于“统一北欧各国”抵抗南方的神圣罗马帝国。        马特丽特一世是丹麦国王瓦尔德玛四世(Valdemar IV of Denmark,1320-1375,在位1340-1375)最小的女儿。在当时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丹麦王国是最强大的一个王国。       1363年,这位丹麦公主马特丽特一世年仅10岁时,嫁给23岁的挪威国王兼瑞典国王哈康六世(1355-1380=担任挪威国王25年,1362-1364=担任瑞典国王2年)。       1375年,马特丽特一世22岁时,她父亲丹麦国王去世,她身为挪威王后,立刻把年仅5岁的儿子奥拉夫二世(Olaf II of Denmark,1370-1387)扶上丹麦国王宝座:这是维系了417年(1397-1814)的丹麦挪威联合体的开始。       1380年,马特丽特一世27岁时,丈夫哈康六世去世,她的10岁的儿子奥拉夫二世兼任挪威国王。同时,她的儿子也是瑞典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只是等待当时的瑞典国王过世。        1387年8月,马特丽特一世34岁时,她的17岁的儿子,丹麦国王兼挪威国王,奥拉夫二世去世。       1387年9月,她的儿子去世两周后,马特丽特一世被丹麦议会的贵族们,选为丹麦国王。       1388年2月,她的儿子去世半年后,马特丽特一世被挪威议会的贵族们,选为挪威国王。       1388年3月,一个月后,马特丽特一世又被瑞典议会选为瑞典国王:瑞典议会与瑞典国王阿尔伯特(Albert of Sweden,1338-1412)矛盾恶化,马特丽特当选瑞典国王后,第二年,1389年出兵打败和驱逐了阿尔伯特。       这三个王国的“总负责”(头衔很多很长),马特丽特一直当到1412年去世为止:24年的女王。       当时中国是绝对君主制度的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洪武年间(1368-1398年=30年)。         但是,“三个王国的女王”马特丽特一世没有孩子了。于是马特丽特一世指定自己的姐姐的外孙埃里克七世(Eric of Pomerania,1382-1459)作为她的继承人,丹麦,瑞典和挪威三国的国会先后都批准了埃里克七世担任国王:马特丽特一世的威望,可想而知。       1397年9月8日,15岁的埃里克,加冕为丹麦挪威瑞典三国国王,卡尔马联盟(Kalmar Union)成立。       1397年9月8日之后,马特丽特仍然是三个王国的执政,直到1412年去世,30岁的埃里克才开始掌权。         马特丽特一世,将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冰岛等“北欧五国”第一次统一在同一位君主之下,外加北欧五国拥有同样的起源,同样的古代神话体系(与希腊神话,斯拉夫神话不同),同样的文化和宗教,这次统一的影响极其深远。    今天,北欧五国实行同样的福利国家制度,“自成一体”而与欧洲的其他部分完全不同。       所以,虽然丹麦在地理上与欧洲大陆连在一起,在其他所有方面都属于“北欧五国”或“斯堪的纳维亚”文明和文化。        连接了现代的丹麦和瑞典的厄勒海峡大桥(Oresund Bridge,又译奥瑞桑桥,或者欧雷松德大桥,右图),则在地理上将丹麦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联系起来。       这座厄勒海峡大桥的多方面的意义,甚至超过了联系了英国和法国的英法海底隧道(Channel Tunnel,简称Chunnel,法语:Tunnel sous la Manche)。       马特丽特一世去世后,安葬在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丹麦的罗斯基勒主教座堂(Roskilde Cathedral)。       丹麦,罗斯基勒主教座堂(Roskilde Cathedral),12-13世纪建成,使用了300多万块砖头。15世纪开始成为丹麦皇家墓葬教堂,安葬了四十多位丹麦国王和王后。照片中间远处是圣坛。这里每年的参观者达到数十万人。         在罗斯基勒主教座堂的圣坛后面,第一个就是马特丽特一世的石棺。        在丹麦和整个斯堪的纳维亚的历史上,马特丽特一世的地位至高无上。她的故事和传说很多,不述。       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诞生的日耳曼人,从公元前750年左右,开始进入欧洲内陆,他们灭亡了罗马帝国,欧洲所有民族和王室贵族都有他们的血统:将如此剽悍善战的几个王国和大批贵族,骑士们团结在一个君主之下,马特丽特一世是北欧第一人。        这个博文,从丹麦谈起,一直谈到罗马人,哥特人,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诺曼人,维京人。       这个博文,从丹麦王国谈起,一直谈到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瑞典帝国,俄罗斯帝国。       这个博文,从国家谈起,一直谈到与希腊的爱琴海一带诞生的灿烂文明相对应的,欧洲北边的另外一片海域,波罗的海文明:从人种,语言-语系,文明发展和欧洲的整个历史。       这个博文,旨在慢慢解开了今天的“北欧五国”的渊源和历史之谜:这一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        换句话说,我们大家都了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亦即欧洲南边的文明。       与此同时,我们大家都“忘记”了解欧洲北边的文明。这个文明更加伟大,更加辉煌:       丹麦-瑞典-挪威等波罗的海沿岸起源的日耳曼人,灭亡了强盛的罗马帝国       希腊和罗马人,给日耳曼人教授了古代文明;犹太人,给日耳曼人教授了“一神教”基督教。       最后,日耳曼人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最后走向了整个世界。       也就是说,“丹麦的历史”属于欧洲文明的最重要的部分,或者最重要的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