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经费支出情况说明:西蒙·波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5:36:38
汉漢▼

西蒙·波娃 西方哲学家
20世纪哲学
西蒙·波娃(左) 全名 西蒙·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 出生 学派 / 流派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主要领域 政治学、女性学、伦理学 著名思想 模糊伦理学、女性伦理学、存在女性主义 隐藏▲受影响于 笛卡尔、沃斯通克拉夫特、康德、黑格尔、胡塞尔、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马克思、尼采、萨特、萨德 隐藏▲施影响于 巴特勒、加缪、德勒兹、萨特、帕格利亚、弗里丹

西蒙·波娃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也译做西蒙·波娃,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伴侣。

 

生平

波伏娃全名为西蒙·露茜-厄尔奈斯丁-玛丽-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大学,1929年通过考试第二名,和第一名的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

波伏娃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从小有很强的独立性,她和萨特相识后,两人有共同的对书本的爱好,有共同的志向,成为共同生活的伴侣,但终生没有履行结婚手续,并互相尊重对方与其他人的“性关系”,但两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础上的爱情非常强烈,萨特去世后波伏娃写了《永别的仪式》,是对和萨特共同生活的最后日子的回忆,流露出对萨特强烈的爱。波伏娃的另一个著名情人是她在1947年的美国之旅所结识的美国作家艾格林,双方维持三百多封的“越洋情书”(Lettres à Nelson Algren)。

波伏娃去世后,和萨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

作品

波娃将存在主义哲学和现实道德结合在一起,写过多部小说和论文,她的小说《达官贵人》获得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小说的主题在于说明知识分子不能为革命和真理同时服务,两位主人公的革命目的和方法虽然不同,但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都失败而牺牲了。此外她还写过多部小说如《女宾》,《他人的血》,《人总是要死的》,《名士风流》以及论文《建立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存在主义理论与各民族的智慧》,《皮鲁斯与斯内阿斯》等,提出道德规范与存在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她一直被人们视为是第二萨特。

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

书中认为,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女人并不是生就(born)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becomes)的……如果说在青春期以前,有时甚至从婴儿早期,在我们看来她的性征就已经决定,那不是因为有什么神秘的本能在直接注定她是被动的、爱撒娇的、富于母性的,而是因为他人对这个孩子的影响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要素。于是她从小就受到灌输,要完成女性的使命。 ”。男性亦然。这是这本书的最重要的观点。

书中提出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生活需要体力时,女人自觉是弱者,对自由感觉恐惧,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来,而女人还是甘心服从。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说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度是男人重新获取权力,认为历史上女人从没有得到过权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她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并向中性化过度。她这本书的英文译本在美国极度畅销,对造成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权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


[编辑]思想

西蒙,波娃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女人都在哪里?回顾历史,即使西方哲学在讨论时曾提及女人,却顶多当成补充而非主题。有些女性主义者认为,自苏格拉底以来,哲学一直以“男性”风格的争论与对峙为基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哲学一直是避难所,一件奢侈品,只有免于疲惫体力劳动、营生、或打扫与照顾家庭的人才能享用。

女性主义哲学挑战整个西方传统。哲学虽然宣称普世性与无所不包,却未曾包括或注意邻家妇女。哲学从未询问女性是否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或者女性是否和男性哲学家一样,以相同的方式提出相同的问题。因此,女性主义在当代哲学引发的最激进变革,就是个人“观点”成为中心观念,即尼采所称的“视角”。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位置,可能“看到”不同的世界。因此,视角的多元化可能取代对单一“客观性”的竞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