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豪华游:成语之乡——邢台成语典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3:27:15

成语之乡——邢台成语典故(


01.【破釜沉舟】 02.【作壁上观】 03.【以一当十】 04.【代人捉刀】
05.【阳春有脚】 06.【生吞活剥】 07.【鹿死谁手】 08.【饱以老拳】
09.【雨过天青】 10.【舌灿莲花】 11.【顽石点头】 12.【民脂民膏】
13.【铁石心肠】 14.【珠圆玉润】 15.【淡扫蛾眉】16.【兼听则明】
17.【傅粉何郎】 18.【秽言污语】 19.【锻炼周纳】 20.【大儒纵盗】

21.【酒池肉林】 22.【长夜之饮】 23.【禁中颇牧】 24.【冯唐白首】

25.【漆身吞炭】 26.【时苗留犊】 27.【堕甑不顾 】 28.【笑不露齿】

29.【以人为镜】 30.【士为知己者死】 31.【改头换面】32.【北道主人】

33.【死有余辜】 34.【拨烦之才】 35.【家常便饭】 36.【安邦定国】

1.【破釜沉舟】
释义: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2.【作壁上观】
释义 壁:壁垒。观:旁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3.【以一当十】
释义 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这三个成语都出自于《史记》描述的巨鹿大战中,邢台,秦时属巨鹿郡。历史上有名的巨鹿大战发生在邢台的巨鹿、平乡一带。  
    秦朝末年,群雄纷起,项梁、项羽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帝,也称作楚怀王,定都于盱眙。张耳、陈余立赵歇为王,在信都(即邢台市)定都,建赵国。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率军北上击赵,攻占邯郸。赵军不支,从信都撤退到巨鹿,被秦将王离部所围困。当时,在河北攻赵的秦军,不下三十万之众。而这时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粮草将尽。赵将陈余虽领兵数万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筑营壁自保。其它援赵的齐、燕诸军,也震慑于秦兵的声势,皆筑垒固守,不敢出战。
  巨鹿被围之际,赵使求救于楚。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北上救赵。但宋义为秦军的气焰所吓倒,在妄阳(今山东曹县)逗留四十六天而不敢前进。项羽愤而杀宋义,楚怀王便命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先遣英布和蒲将军率兵二万渡漳攻秦。继而亲率主力渡河,为了表示与秦决一死战的决心,他命令士兵把船只沉没,把饭锅砸破,烧掉营舍,只带三天的干粮。
    项羽先以雷霆之势包围王离,经过往返九次冲杀,切断秦军通道,获得巨大战果。秦将苏角被打死,王离作了俘虏,涉闻自杀而死。在交战中,楚军"以一当十"、"呼声震天"。而援赵的其它诸军则在营壁上观看,惊恐而不敢出战。之后,项羽又不断击败秦军,章邯不得不竖起降旗,项羽声威从而大振。
    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三十万人。这对最后推翻暴秦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大文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详细地描述和记裁了这一巨大战役,成为名传千古的不朽之笔。"破釜沉舟"、"作壁上观"“以一当十”,渐渐成为流传极广的三个成语。

 

4.【代人捉刀】

释义 捉刀:代别人写文章。指代别人做事,多指写文章。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追杀此使。”
代人捉刀是一个经常用来形容文人代笔的成语,而这个成语的故事和邢台古代的一个人崔琰密不可分。
其源出于三国时代的一则故事:
    魏国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北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瑛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加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握、提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崔琰,字季珪。邢台清河人,本为袁绍属下,因献计不被接受,所以辞官不作。当曹操攻下冀州后,礼贤下士,得来的文官中,以崔琰体态雄悍,声音宏亮,是一个不怒而威的人物。后来因反对曹操即魏王之位,被投入狱,在狱中被杀。
      后人有赞曰:“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于汉主,千古名扬!”

5.【阳春有脚】
【解释】:用以称誉贤明的官员。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后遂以“阳春有脚”称誉贤明的官员。
    宋璟(公元663-738),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少年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当时唐玄宗很喜欢一个叫王毛仲的宦官,朝廷上下,巴结他的人很多。王毛仲的乾女儿要出嫁,唐玄宗问他还缺什么。王毛仲说有一位客人请不来。唐玄宗说:那一定是宋璟了。当时人们称赞宋璟像长了脚的春天,走到哪里,就把光明和温暖带到哪里。

 

6. 【生吞活剥】

解 释: 比喻生硬地抄袭或机械的搬用经验、方法、理论等。也指生拉硬扯。
出 处: 唐·刘肃《大唐新语·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唐朝初年,枣强县尉(枣强,县名,今河北冀县,尉,县级官吏)张怀庆喜欢抄袭著名文人的文章。当朝大臣李义府曾写了一首五言诗,原文是:“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将这首诗改头换面,在每句的前头加上两个字,变成一首七言诗:“生情矮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人们读了张怀庆的这首诗,无不哗然大笑。有人讥讽他这种手段是:“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张、郭都是当时以文词闻名的朝中要人,唐高宗的诏书和朝廷文告,多半出自他们的手笔。
    这个故事在唐朝刘肃所作《大唐新语·谐滤》里也有记述。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生吞活剥”这句成语,比喻生搬硬套,或剽窃照抄别人现成的词句、理论、经验等等,而不知融会贯通。现在多用来比喻学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消化吸收,只知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
     其中张昌龄是邢台南宫人,张昌宗之弟。卒于唐高宗干封元年。弱冠以文辞知名。贞观末,翠微宫成,献颂阙下。召见,试息兵诏,帝大悦。俄为昆山道行军记室。破卢明月,平龟兹,军书露布,皆为昌龄文,为世所称。后出为襄州司户,终北门修撰。昌龄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书志及旧唐书本传)传于世。

 

7.【鹿死谁手】
成语发音:lù sǐ shuí shǒu
成语释义: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出处】: 《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成语故事】:
东晋时代,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他在襄国(今邢台)称帝后,有一天,他在襄国宫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上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王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石勒听后笑着说:“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过分了。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8.【饱以老拳 】
【释 义】 饱:充分;以:用。痛打,尽情地揍。
【出 处】 《晋书·石勒载记下》:“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这个故事发生后赵首都襄国,即今邢台市。
后赵石勒称帝后,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在首都襄国(今邢台)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9.【雨过天青】
【解释】 雨后转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
【出处】 明·谢肇淛《文海披沙记》:“陶器,紫窑最古,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故事:
五代时,文治武功俱属上乘的后周世宗柴荣,某次被大臣请示釉彩的颜色。柴荣是这样答覆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因此,这种釉釉色莹润,青中带著淡蓝色彩,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天青色」。
柴荣--邢台龙岗人,后周世宗。
「雨过天青」一词后来引申为比喻情况由坏而渐渐好转,就如同下雨过后,总会有一片如同被清水漂洗过的天。

 

 

10.【舌灿莲花】 (佛图澄,襄国)
【释义】原指佛家讲经讲的好,化为朵朵莲花。原为舌灿莲花。多为褒义词指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的好

“舌灿莲花”的典故源自南北朝高僧佛图澄的一段事迹,这个故事发生在当时后赵的国都--襄国(即今邢台市)

在《高僧传》和《晋书·艺术传;佛图澄》里记载:后赵国主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召见佛图澄,想试验他的道行。佛图澄即取来钵盂,盛满水,烧香持咒,不多久,钵中竟生出青莲花,光色曜日,令人欣喜,于是,后人便引“舌灿莲花”来譬喻说话的文采和美妙。


 

11.【顽石点头】 (邢台 竺道生)
【释义】 形容道理说得透彻,使人心服。
【出处 】《莲社高贤传》:“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盘经》,群石皆点头” 。
全句应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生公指古代邢台的高僧竺道生。

竺道生(公元335-424年) 东晋佛教学者,本姓魏,巨鹿(今邢台平乡)人,他为鸠摩罗什的高足,悟解非凡。当时《涅盘经》只部分译出,传入南方,其中说除一阐提(断绝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道生则坚持认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遂被守旧者目为邪说,摈出僧团。道生因入今苏州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盘经》,说到一阐提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三十六)。以后全部《涅盘经》传到南京,其中果然说“一阐提人有佛性”,大众这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于是顽石点头的传说便不径而走。
后来以此形容说理透彻,使人不得不心服。
现在虎丘山尚有“生公说法台”和“点头石

 

 

12.成语-【民脂民膏】(邢台 孟昶)

【释义】 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多用于指反动统治阶级压榨人民来养肥自己的场合。
【出处】 五代·后蜀·孟昶《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脂民膏。”

孟昶,邢州龙岗人(今邢台县),后蜀后主,这是他告诫地方官员不可贪污腐败、虐政害民的“戒石箴"。
箴,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规劝告诫为主。为规劝官员的道德行为,并将其刻在石上的戒石箴,在历史上首先采用这种形式的是五代十国时的蜀主孟昶。孟昶颁布于诸邑的《戒石箴》,共有二十四句,九十六个字。曰: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惠绥。
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
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与是公,军国是资。
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日戒,本朕密思。”

到了宋太祖赵匡胤,他对孟昶的《戒石箴》删繁就简,从其中摘出四句颁行于天下。这四句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南宋高宗赵构,又以大诗人黄庭坚所书的这十六字箴文手迹,命各州县长官镌刻一方箴石,放置在各自的座右。今邢台市内清风楼后戒石箴的古碑刻依然保存完好。


 

13.成语--【铁石心肠】

【解释】 心肠硬得象铁和石头一样。形容心肠很硬,不为感情所动。
【出处】 唐·皮日休《宋璟集序》:“宋广平刚态毅状,疑其铁石心肠。”

皮日休这句话是来称赞唐朝宰相邢台人宋璟的。
   宋璟(公元663-738),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弱冠中进士,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宋璟性情刚直,刑赏无私,取地犯颜直谏,史称“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其政绩卓著为“四大名相”之一。

 

14.成语---【珠圆玉润 】

珠圆玉润
发音:zhū yuán yù rùn
【释意】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出处】唐·张文琮《咏水诗》:“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

张文琮----今邢台市清河县东北东张宽乡人,贞观中,为治书侍御史。永徽初,献文皇帝颂,优制襃美。拜户部侍郎神龙中,累迁工部尚书,兼修国史。韦后临朝,诏同中书门下三品。旬日,出为绛州刺史。累封平原郡公,卒。文琮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书志及旧唐书本传)行于世。

 

15.成语--【淡扫蛾眉】 (邢台 张祜)
淡扫蛾眉
发音 dàn sǎo é méi
释义 轻淡地画眉。指妇女淡雅的化妆。
出处 唐·张祜《集灵台》诗之二:“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张祜(约785—849?),字承吉,唐诗人,今邢台市清河县张宽乡人 。
初寓姑苏,后至长安,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享年70岁。
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而在仕途上却坎坷不达。他的为人和他的著作一样,有其独具的风格特点,纵情声色,流连诗酒的同时,还任侠尚义,喜谈兵剑,心存报国之志,希图步入政坛,效力朝廷,一展抱负。在人际交往中,他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他的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有心报国,陈力无门,使他只好“ 幽栖日无事,痛饮读离骚”,“千年狂走酒,一生癖缘诗”。
张祜谢世后,太常博士皮日休送挽诗:“一代交游非不贵,五湖风月合教贫,魂应绝地为才鬼,名与遗篇在史臣”。
   淡扫蛾眉出自 唐·张祜《集灵台》诗之二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集灵台在骊山之上,为祀神之所。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蓄。它似褒实贬,欲抑反扬,以极其恭维的语言进行着十分深刻的讽刺,艺术技巧是颇高超的

 

16.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 巨鹿)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拼 音: 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
释 义: 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出处:〈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字玄成,钜鹿人)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邢台巨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后任宰相之职,为唐朝贞观名相。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17.成语--【傅粉何郎】(邢台 宋璟)
傅粉何郎 ( fù fěn hé láng )
解 释 原指何宴面白,如同搽了粉一般。后泛指美男子。
出处:宋璟《梅花赋》“俨如傅粉,是谓何郎”。

宋璟(公元663-738),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弱冠中进士,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其政绩卓著为“四大名相”之一,史称“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宋璟还工于翰墨,著作颇丰,其中《梅花赋》为发迹传世名作。

18.成语--秽言污语(邢台 宋若昭)

秽言污语 (huì yán wū yǔ)
解释:指粗俗下流、不堪入耳的话。
出处:唐·宋若华、宋若昭《女语论·和柔章》:“莫学愚妇,不问根源,秽言污语,触突尊贤。”
宋若华、宋若昭--为今邢台清河人

 

19.成语--锻炼周纳(邢台 路温舒)

锻炼:锤炼;周纳:罗织。指罗织罪名,设法使之周密而无遗漏。
出处:汉·陆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纳之。”
路温舒:西汉官吏,邢台平乡人.

又成语----深文周纳
深文周纳
发 音 shēn wén zhōu nà
释 义 周纳:罗织罪名。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
出 处 《史记·酷吏列传》:“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汉书·路温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纳之。”

路温舒:西汉官吏,邢台平乡

 

20.成语--大儒纵盗 (邢台沙河)

发音 dà rǔ zòng dào
寓意:“大儒纵盗”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讽喻那些不分是非曲直,一味无原则地对犯罪分子讲善良宽 容的人们。

典故:春秋时期,在上地(今陕西绥德县一带)住着一个知识渊博的儒者,名叫牛缺,人们都尊称他为大儒。
有一天,大儒到赵都去,在湡水(古赵地,今邢台沙河)一带碰一了一伙盗贼。
盗贼索要大儒口袋里的钱财,他便痛痛快快地全部给了他们。盗贼又索要大儒的车马,他也慷慨地给了他们。盗贼还要大儒的衣服和被褥,他还是痛痛快快地给了他们。
大儒把东西全部送得干干净净后,便步行而走。
盗贼们感到惊奇,私下议论道:“这一定是天下杰出的人,今天我们侮辱了他,他一定会向大国的君主诉说我们的所做所为。君主也一定会用所有力量来讨伐我们,那时我们就难以活命了。还不职现在就把他杀死。灭掉踪迹,以消除后患。”
于是,盗贼们又向前追赶了30里地,最后追上了大儒,把他杀死了。
对此,秦国的相国吕不韦在其著作《吕氏春秋.必已》中评论说:大儒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纵容盗贼的结果。

 

 

21.成语--【酒池肉林】(邢台广宗)
酒池肉林(又做酒海肉林)
jiǔ chí ròu lín

 

22.成语--【长夜之饮 】(邢台广宗)
发音 cháng yè zhī yǐn
释义 指通宵宴饮。

【出处】《史记 殷本纪》:帝纣王“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就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解释〗古代传说,殷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原指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极多。

沙丘苑台--在今邢台市广宗

 

 

23.成语--【禁中颇牧】(邢台 李牧)
成语名称:禁中颇牧
成语发音:jìn zhōng pō mù
成语释义:比喻宫廷侍从官中文才武略兼备者。
【成语出处】廉颇、李牧皆战国时赵国守边御敌之良将。唐宣宗时,党项扰河西,翰林学士毕諴上破羌条陈甚悉,帝大悦,曰:“吾将择能帅者,孰谓颇牧在吾禁署,卿为朕行乎!”于是拜諴为邠宁节度使、河西供军安抚使。諴于任内多所建树。事见《新唐书·毕諴传》。

李牧---今邢台隆尧人,战国时期,赵国的良将

 

24.成语--【冯唐白首】【冯唐易老】(邢台内邱)

成语名称:冯唐白首
成语发音:féng táng bái shǒu
成语释义: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同“冯唐易老”。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下》:“以孝文之明也,本朝之治,百寮之贤,而贾谊见逐,张释之十年不见省用,冯唐白首,屈于郎署,岂不惜哉!”

冯唐--汉朝文帝时的大臣,为今邢台内邱冯唐村人。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25.成语--【漆身吞炭】(邢台 豫让桥)

拼音:qī shēn tūn tàn
解释: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史记·刺客列传》:“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豫让:战国义士,本为晋人,为报恩在襄子旧地(今邢台)三次刺杀赵襄子不成,自杀成仁,邢台有豫让桥旧迹和豫让祠以及古碑刻等。

 

26.【时苗留犊】

【故事】

时苗,字德胄,建安中入丞相府供职,建安十八年以孝廉举荐为寿春令。系古钜鹿郡平乡县“干禾庄”村人,
时苗在寿春呆了一年多,把寿春县治理得井井有条。他看到当时朝廷无能,曹操专权,早晚要篡夺汉家的江山。他不愿意当曹家的官,决定弃官回乡。临行前他把官印挂在大堂上,把一个小牛犊子拴在县衙门前,百姓们听说了都来送行,时苗对百姓们说:“我来的时候还没有这个牛犊,来寿春后,我家黄牛才生下这个小牛犊,它是吃寿春水草长大的,理应留给寿春的父老乡亲。让它给穷苦百姓出点力,这是时苗的一点心意。”县衙里的官差们说:“畜生不知道它的父亲,应当跟它的母亲,您还是把小牛犊带回去吧。”时苗执意不肯。

当地人为了怀念时苗,在寿春县衙门里边修建了一座“留犊亭”,使子孙后代不忘时苗的好处。“时苗留犊”的事情一直流传至今。


 

27.成语--堕甑不顾

堕甑不顾
发音 duò zèng bù gù
【解释】 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泰传》:“孟敏字叔达,巨鹿杨氏人也,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注释】巨鹿杨氏:地名,即今邢台市宁晋县
【译文】孟敏,字叔达,是巨鹿杨氏(今邢台宁晋)人。
他在太原居住的时候,一天不小心把拿着的煮饭罐子掉在地下,摔得粉碎。可他连看 都不看一眼,径直走了。郭泰见了很奇怪,就问他原因。孟敏回答说:“罐子已经摔破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呢

 

28.俗语--笑不露齿(邢台 清河)

出处:《女论语》:“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

笑不露齿这句话知名度很高,一般是用来形容女子的美德的,这句话出自大唐时期邢台清河的女子宋若莘、宋若昭姐妹所写的《女论语》:“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语莫掀唇意思就是笑不露齿,封建社会女子所尊从的教训象笑不露齿、行不摆裙、三从四德等许多都出自《女论语》,在古代,这些是女子应该学习的道德,在现代,这些成了封建余孽。宋若莘在唐朝是有名的才女,被封为女学士。

《女论语》--唐代 宋若莘著
宋若莘---(?--820年)贝州清河(今邢台清河县)人,父廷棻,生一男五女,男独愚不可教,而五女皆警慧,善属文。若莘最长,次为若昭、若伦、若宪、若荀,皆禀性贞素,不愿归人,欲以学名家。若莘诲诸妹若严师。贞元中,李抱真表其才,并召入宫。帝与侍臣赓和,五人咸预。高其风操,不以妾侍命之,呼为学士。若伦、若荀先卒。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年)诏若莘总领秘阁图籍。卒,赠内河郡君。若莘著有〈女论语〉十篇,妹若昭又为传申释之,传于世

 

29.【以人为镜】

魏征(字玄成,钜鹿曲城(今邢台巨鹿)人),贞观三年拜相,以“谏臣魏征”名垂古今。魏征进谏直言无隐,犯言切谏,高瞻远瞩,深谋周虑,忠心奉国,始终如一。他辅佐唐太宗17年,拾遗补阙,围绕治国安民,内政外交提出大量意见和建议,保证了“偃武修文”治国方略的实施,取得了“贞观之治”的巨大成功。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如今魏征死了,从此,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邢台巨鹿人

30.【士为知己者死】
【解释】: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战国时期,豫让舍身报主的故事就发生在邢台,今邢台仍存豫让桥古迹。
豫让是春秋晋国人,公元前453年,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争夺政权,豫让曾经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赵襄子与智伯之间有极深的仇怨,赵襄子联合韩、魏二家,消灭智伯。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下决心为智伯复仇。
他先是混进宫廷,企图藉整修厕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杀赵襄子。可是赵襄子在上厕所时,突然有所警觉,命令手下将豫让搜捕出来。赵襄子认为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他漆身吞炭改变相貌、声音,找机会报仇。有一次,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的时候刺杀他。赵襄子的马却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捉了豫让后,赵襄子责备他说:「你以前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灭了他们,你不但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么,现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为什么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时候,他们根本都不重视我,把我当成一般人;而智伯却非常看重我,把我当成最优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报仇不可!」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慨,便说:「你对智伯,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而我,也放过你好几次。这次,我不能再释放你了,你好自为之吧!」
豫让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后一个心愿,将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有遗憾。」
赵襄子答应这样的要求,豫让拔剑,连刺了衣服三次,然后就自杀了。
豫让身死的那一天,整个赵国的侠士,都为他痛哭流涕.

 

31.【改头换面】(邢台寒山)

改头换面 ( gǎi tóu huàn miàn )
解释佛教语,指人在轮回中只改变外形而已。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其内容、实质不变。
出处唐·寒山《诗》第213首:“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

寒山:唐朝著名僧人,《顺德府志》记载其为今邢台任县双蓬头村人,他和弟弟拾得就是著名的“和合二仙”,邢台内邱的西部有一座寒山,海拔1806.3米,为邢台市第二高峰,就是因为寒山、拾得曾经隐居于此而得名。

 

32.【北道主人】
释 义 北道上接待过客的主人。与“东道主人”同义。
出处《后汉书·邓晨传》:“更始北都洛阳,以晨为常山太守。会王郎反,光武自蓟走信都(邢台),晨亦间行会于巨鹿(邢台平乡巨鹿一带)下,自请从击邯郸。光武曰:‘伟卿(邓晨)以一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

备注:此成语所说的故事出自刘秀等转战邢台一带时,汉光武帝刘秀与邢台关系密切,邢台刘秀铜马军起义的主要活动地,王莽赶刘秀的传说主要集中在河北的邢台一带,柏乡汉牡丹园是刘秀避难过的地方,同时柏乡也是刘秀登基称帝的地方,邢台南宫的冯异是刘秀的大将军。

 

33.【死有余辜】(邢台路温舒)

死有余辜
发音 sǐ yǒu yú gū
释义辜:罪。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路温舒传》:“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路温舒:西汉官吏,邢台平乡人.此成语出自路温舒给皇帝的奏折。

 

34.【拨烦之才】(邢台巨鹿)

成语:拨烦之才
注音:bō fán zhī cái
释义:拨烦:处理繁重的政务。办事利索,有处理繁重复杂事务的才能。
出处:《后汉书·谢夷吾传》:“钜鹿剧郡,旧难治,以君有拨烦之才,故特授任。”

谢夷吾:巨鹿(今邢台平乡)太守

 

35.【家常便饭】

家常便饭 ( jiā cháng biàn fàn )
解 释 指家中日常的饭食。比喻极为平常的事情。
出处:唐·宋若华、宋若昭《女论语·事夫章》:“莫教寒冷,冻损夫身;家常茶饭,供侍殷勤。”

宋若华、宋若昭--为今邢台清河人

 

36.【安邦定国】
ān bāng dìng guó

邦:泛指国家。使国家安定巩固。
出处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我本是安邦定国李存孝,今日个太平不用旧将军。”

关汉卿在《哭存孝》第二折开篇即写道:
铁铠辉光紧束身,虎皮妆就锦袍新。

临军决胜声名大,永镇邢州保万民。

某乃十三太保李存孝是也。

安邦定国这句话出自康君立和李存信来到邢州见到李存孝后,康君立逼迫李存孝改回姓名安敬思时,李存孝说的。
李存孝是五代悍将,邢州(今邢台)节都使,镇守邢州,晋王李克用之十三太保。他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的地位相当于《说唐》中的李元霸,天下无敌,一些野史中曾说李存孝引领十八骑攻取了长安,虽说是夸张之词,但也能看出存孝的勇猛,连第二名的王彦章在他手下都走不了几合。后遭受李存信诬陷,被李克用讨伐,时王熔、李克用、李存信分别于龙岗县、栾城、任县围困李存孝于邢州6个月有余,城中粮尽。 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三月,存孝登上邢州城楼,哭着对城下的李克用说道:“儿蒙王的大恩,位至将相,难道愿意舍父子的关系而投仇敌?这是由于存信诬陷的缘故。希望能活着见王,说一句话就死。”(原文:儿蒙王深恩,位至将帅,苟非谗慝离间,曷欲舍父子之深恩,附仇雠之党!儿虽褊狭设计,实存信构陷至此,若得生见王面,一言而死,诚所甘心。)李克用很感伤,派刘夫人入城慰谕。刘夫人带着李存孝回来,他磕头请罪道:“儿于晋有功而无过,所以至此,是存信的缘故!”(原文:儿粗立微劳,存信逼儿,失图至此!)李克用呵斥道:“你写给朱全忠、王熔的信,大肆毁谤我,这也是李存信逼你干的吗?!”(原文:汝遗朱全忠、王熔书,毁我万端,亦存信教汝乎!)于是将他押回太原,以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处死。李存孝死后,李克用惋惜存孝,经常在谈到李存孝时流泪不止。并为之十多天不理政事,兵势也逐渐转弱。关汉卿根据李存孝在邢州的事迹写下著名戏曲《哭存孝》。李存信除去猛将李存孝后,开始背叛李克用,结果被李克用稍施小计在幽州捉住,押解回太原后,也用五马分尸(或五牛分尸)的酷刑让他得到了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