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束眼霜专柜价格:“春秋战国一百问”之第十二问——孔子有没有名利之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9:18:10

“春秋战国一百问”之第十二问——孔子有没有名利之心?

 

                                 文/刘宴斌

  名利之心,人皆有之,绝对无视功利的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人离不开它,而它又一直为正人君子或道学之士所羞于启齿,或把它说成一种理想,或把它说成一种抱负。

 

  对于孔子,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也许您看到这里不禁会问:怎么,难道千古圣人孔老夫子也有名利心么?我可以这样回答你:没错,孔夫子不但有,而且比一般人一点也不少!

 

  孔子十七岁那年,母亲去世了。说来也巧,就在孔子守丧期间,鲁国的当权者——季孙子招宴文学之士。很多能人贤士都慕名而来,孔子见状,也前去参加,目的不是为了吃那顿饭,而是为了在众人面前露露脸,回到家乡长长脸。但孔子忘了一件事,他不但此时腰间还系着孝麻,而且他的名声在当时还不太显赫。在他来到季孙家门前的时候,有一个人拦住了他,这个人说了一句影响孔子一生的话。这个人叫阳虎,是季孙子的家臣,就在孔子一条腿即将迈进大门的时候,阳虎把手一伸,挡住了孔子。脸一歪对他说道:“唉唉,你是谁啊?季大人招宴的是文学之士,你是干什么的呀?”说完就把孔子给轰了出来。于是孔子又气又羞得回了家。这是孔子平生第一次为了出名而受挫。

 

  孔子早年生活,不当生活穷苦而且还没任何显耀的地位。虽然说成年之后,也曾做过仓库管理员和管理牧场的小职务,由于工作努力,也曾升任为主管营建的司空,但这些都是小官,不值得一提。

 

  孔子三十五岁时,季平子因为和郈昭伯比赛斗鸡结怨的事得罪了鲁昭公,昭公带了军队前来打平子。平子联合孟孙氏、叔孙氏,三家一起围攻昭公,昭公兵败逃往齐国。过了不多久,鲁国就发生了内乱。于是孔子离开鲁国,来到了齐国,想在此寻求一定的地位。于是他找到了高昭子,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凭借着昭子的关系去接近景公。为了取悦齐景公,孔子还花大力气学习大禹时期的《韶》乐,并且一连三个月都为此没有吃肉。对此,齐国人都很称道。

 

 

  齐景公先前也曾和孔子促膝长谈过,对孔子有一定的好感,多次想起用他。但后来由于晏子的劝说,齐景公打消了自己的想法,后来只是很客气的接见孔子,不再问起有关礼的事情了。再后来,齐国的大夫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得到了消息就离开齐国,又回到了鲁国。

 

 

  季桓子的宠臣有个叫仲梁怀的,由于争权夺利和阳虎有了很深的仇怨。阳虎想把仲梁怀赶走,另一个人公山不狃阻止了他。此后,仲梁怀更加的骄纵了,阳虎把他给抓了起来,季桓子对此当然很生气。阳虎为了防患于未然,就一并把桓子也囚禁了起来,等谈好条件才放他。自此,阳虎更加不把季氏放在眼里。季氏也很嚣张,声势排场都超过鲁国公室。面对这一乱局,孔子不愿出任鲁国的官职,就退闲在家,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这些典籍,教书育人。

 

  鲁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满于季氏,就借着阳虎来作乱,打算废掉季孙、叔孙、孟孙三家的嫡生嗣子,另外拥立平日为阳虎所喜欢的庶子来继承。于是他们就把桓子又抓了起来。桓子受了一次苦了,这次耍了个滑头,设计逃了出来。定公九年,阳虎计划失败,逃到齐国去。

 

  公山不狃以费邑做据点反叛季氏,派人来召孔子去帮忙。孔子心想自己依循正道而行已经很久了,内在的学养也很深厚,却无处可以表现,没有人能用自己,不禁“自言自语”地说道:“大抵周文王、武王当年是以丰、镐那么小的地方建起王业的;现在费邑虽然是小了点,该也差不多吧!”想要应召前去。其实他的这些话,是说给他的学生们听的,为的是不让他的学生阻拦他。但还是有一个人“不识时务”地表示反对,这人是谁啊——子路。子路大不以然,说了很多话,目的就一个:我不同意你去!孔子生气地说道:“难道他召我去是毫无作用吗?如果他真能用我,我将像文王、武王一样,在东方建立一个完备的国家!”由于这件事在弟子中影响很大,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孔子最终也没有成行。

 

  后来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中都(在今山东汶上县)地方的宰官(相当于县官),到职一年孔子就把当地治理的很有绩效,四方的官吏都纷纷向他效仿。由于政绩突出,很快孔子便由中都宰升任做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又由司空升任了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这时他以大司寇的职位参与国家大事,脸上不时地露出得意的神色。门弟子见了说话:“听说一个君子,祸事临头不慌张恐惧,好事到来也不喜形于色。”孔子笑了笑说:“话虽这样说,但你不是也听说过‘因为自己的显贵而使下人也跟着富贵而高兴’这句话吗?”

 

  后来,由于齐国使用“美人计”,致使鲁国的当权者季桓子从此不再过问朝政,对士大夫的礼节也大大减少,孔子一气之下开始了周游列国。

 

  孔子的列国之游,也曾几次动了名利之心,尤其是对卫国和叶国。孔子曾经四次往返卫国,后来卫灵公年纪老了,政务废弛,也不用孔子。孔子很感叹地说:“如果有人用我来掌理国政,一年就可以有个样子,三年便有具体成效了。”无奈之下的孔子只好离开了卫国。

 

  后来孔子从蔡国前往叶国,叶公问孔子为政的道理。孔子说:“为政的道理就是使远方的人前来归附,使近处的人顺服。”有一天,叶公向子路问起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知该如何回答他,就没有说话。后来孔子听说了,就埋怨子路道:“子路啊!你怎么不回他说,‘孔丘这个人嘛,学起道术来毫不倦怠,教起人来全不厌烦,用起功来连饭也会忘了吃,求道有得高兴起来,什么忧愁都可忘掉,甚至于不知道老之将至,等等。”如果你子路要是这样说的话,也许叶公会把我留下,进而参与朝政,进而。。。而你什么话也不说,就彻底断了我的后路。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由于到处碰壁,后来路过派人来请孔子,孔子这才又回到鲁国。

 

 鲁哀公问孔子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说:“为政最重要的是选任好的臣子。”季康子也问孔子为政的道理,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来矫治邪曲的人,这样就能使邪曲的人也变为正直的了。”季康子忧虑国内的盗贼多,孔子告诉他说:“如果你自己能够不贪欲,就是给予奖赏,人们也是不去偷窃的。”然而鲁国终究是不能用孔子,而孔子也厌烦了致仕之道,不求出来做官。

 

  看来,“名利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一点也不错,就是圣贤之人也是一直心存名利之念,或许此时应该称之为“政治抱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