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进口不粘锅:老人生涯規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8:16:04

老人生涯規劃

                                                                           李宗派博士
                 實踐大學民生學院院長兼老人生活保健研究中心主任暨啟智專業研究中心主任
                                            美國長堤加州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終身榮譽教授
概論:
老化人口增加是全球的普遍現象,在台灣也不例外,以前全球之人口總數約為62億,但有6億老年人口是超過60歲以上。台灣之人口總數為兩仟二佰六十萬人(2260萬),老年人口之比例已超過9.38%(2004年八月底,內政部)二十世紀初之美國超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美國總人口數之4%,而今天這個比例已經攀升到13%以上。(全美人數約276,241,000人)
     這些老化人口之增加,不得不注意到老年之整個生活適應問題,尤其是老人在六十五歲左右退休,其生命餘年可達到七十八歲左右。其晚年之生存期間將有十五年至二十年左右,如何讓老人打發這漫長的日子?因此老人之生涯規劃就成為老年時期之重要工作,才能期望老人的生活可以過得有尊嚴與有意義。
一、老年時期之概念
   老人是人生旅途最後之一個時期,猶如自然規律之春耕夏長秋收冬藏,老年時期是人生之冬季。古希臘之醫學鼻祖西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將人生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各有其發展功能。古埃及之施芬克斯(Sphinx)的故事,人面獅身的過路關口守護神,提供過路客人之問題為〝早晨日出之時,使用四隻腳走路,中午時分使用兩隻腳走路,傍晚時分使用三隻腳走路的,是什麼樣的動物?〞其答案就是人。(Oedipus Cycle,作家:Sophocles)這個故事將人生分為三大時期,而老年時期要依靠柺杖走路。
    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As you like it-Shakespeare’s Play)反映十六世紀之歐洲社會觀念將人生劃分為七個時期:由出生長大到第四個時期,係由一個衝動之小男孩演變為一個勇敢的士兵,到了第五個時期之成年時,就充滿了智慧之諺語格言,有聰明之建議,符合現代之需求。但在第六時期中年時開始衰弱,由其大聲之男音轉回到兒童時期之三重高音。到了第七也是最後之時期就變為返老還童,容易忘卻、健忘、髮蒼、視芒、齒搖、重聽、腦疵、心衰、遲鈍、恐懼、慌張、多疑、自私、矛盾、睡眠減少、食慾不振、小便頻頻、性慾減弱、心有餘而力不足等等。莎士比亞之老年觀點係為衰弱及無用,認為老人是社區之負擔。
(In Shakespeare’s Play. As you like it, youth evolves from an impulsive boy to soldier, to the fifth age “full of wise saws and modern instances.” The sixth age is depicted as weak, with” his big manly voice, turning again toward childish treble.” The seventh and final stage” is second childishness and mere oblivion, sans teeth, sans eyes, sans taste, sans everything. ”Thus, Shakespeare’s view of old age is that of decline and uselessness; This may reflect the attitude of sixteenth century Europe that the old were a burden to a community struggling with food shortages and high death rates among its infants and young soldiers.)
    現代哈佛大學之埃力克遜教授(E. Erikson)則將人生分為八大時期,而視老年時期為人生之整合時期或是失望時期。現代之社會觀念認為老人之人生經驗為最豐富之時期,對於家庭婚姻、生男育女、開拓事業、人際關係之社會閱歷要比年輕人更為寬闊與深入。老人會依其生物年齡、身體功能、心理年齡、心智成熟、社會年齡、人緣關係、法律年齡、退休活動等等因素,各有個人差異,但是探討老年時期之生涯規劃與安排適當的退休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二、老人生涯規劃之重要性:
   要探討老人生涯規劃之重要性,因為老人在家是寶,在國是臣,沒有老人就沒有歷史文化,沒有老人就沒有經驗傳承。
   第一、要先肯定老人之生存價值,要重視老人為社會資產(Asset)而非社會債務(Liability)。要瞭解生命本身之發展有兩個大轉戾點,一個是由青少年邁向成年時期,另一個是由成年高峯期轉向走下坡之老年時期。在這第二個大轉戾點接近老年時,並不表示全是一種退化,而是代表一種新發展,朝向另一個人生之〝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要追求自我領悟與自身心靈上之長進以瞭解生命之意義與自己在整個宇宙萬物中之地位,達成〝與天地同參〞之自悟境界。
   第二、要珍惜人生之最後階段,如果我們把人生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就是〝成長期〞,第二階段為〝成熟期〞,那麼第三階段就是〝老化期〞。要珍惜第三階段之〝老化期〞所面臨之各種挑戰與機會。艾默生說(Emerson)〝老年期雖不是揚帆高海的時候,但也不是任其漂流沉沒的時候〞。
   第三、要正視老年時期,即將來臨之人生寒冬,早做準備,不要讓〝老年〞突然降臨在自身生活周圍形成問題,才不得已消極地去承受〝問題〞,倒不如誠實地面對,未雨綢繆,為老年時期之生涯早作規劃,採取可能達成自己心願之步驟來享受老年生活,而盡量避免老年時期經常發生之危機。
   第四、要發揮老年生命之潛能,要靠自己的力量來開拓老年期之新生活,將來休想依靠兒女子孫之"孝順"來奉承自己之"老年生活"。老人自己人生之經驗閱歷與社會成熟度都是老年人最佳之本錢,只要發揮生命之潛能,利用心智思想可替代體力退化之不足,照樣可從事有益社會及自己的老人生涯或"銀髮產業"。
   第五、要保持老當益壯,展現長者風範,表露老人魅力,吸引年青人願意接近學習老人經驗,傳遞人生智慧,專業思想,提拔後進,儲蓄老年精力及社會資源,增進老人資產收益,貢獻人類社會。
三、老人生涯規劃之目標
   老人生涯規劃之目標可依老人時期之不同階段各有不同之規劃目標,要配合老人身心健康之情況與日常生活獨立自主的程度,可分為五個階段來探討老人之生涯規劃,也就是第一前老期,第二初老期,第三中老期,第四老老期,以及第五太老期。
   第一之前老期大約在55歲至64歲左右,係指人生之中年晚期,在身心健康尚可維持正常運作,開始思考人生轉變,準備退休。在前老期經過空巢家庭,離婚,再婚,喪偶鰥寡,或擔心兒女之發展與自身之健康。這個時期要認真考慮由經濟生產陣線退出進入退休生活,不得不訂立退休後之生涯目標。一般而論,老年期之生涯規劃目標不外乎最基本之生活適應與老人保健,包括了退休後之經濟規劃、退休津貼、退休年金、理財管理,對於退休收入、退休開支,要以量入為出,改變消費習慣,如何保值、增值,節流開源,將所有財產分散處理,一部分存入銀行定期存款,一部分購買可靠之債券或股票,一部分購置不動產等等,絕不要把所有之"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萬一"籃子翻了,什麼都沒有了",要考慮信託安養以及財務上之生前信託,不能計劃依靠政府之"老人福利金或救濟金",那是最下策之經濟規劃。根據許多研究調查,老年人最擔憂的就是"經濟自立與健康維護",要想退休後能否養活自己,年老生病時誰來照顧?。如果要依靠兒女孝順、養老,恐怕也是靠不住的。在中下社經階級的許多兒女要養活他們自己之家庭兒女都有許多困難,很難有經濟餘力來扶養他們年老之父母親。其次就是老年之健康規劃,如何維護老人保健?老人身心愉快?老人要避免成為他們子女們之負擔,更不要經常到醫療診所去排隊就診,就醫才是上策。雖然在台灣有全民健保可減輕老人之就醫費用,但並非百分之百保險。尤其如何避免慢性疾病,就要學習老人保健之常識,有計畫地參與老人運動節目,老人營養課程,老人餐飲講座,避免被街上之不實廣告所矇騙,購買低品質之營養補品,不要過度"進補"或"吃補",要定期參與身體檢查以及接受預防免疫打針,不要等到感染疾病才去求醫。在退休前對於家庭生活,情感關係,終身學習,休閒旅遊,社會參與以及靈性生活都要列入生涯規劃之項目。
   第二之初老期大約在65歲至74歲左右,在這個時期,大多數之老人,其身心尚稱健康,除了少部分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前往診所或醫院看病診治外,大部分老人可依靠自己之自由意志獨立活動,可規劃參與終身學習之課程或到老人大學或松年大學上課,可選擇參與退休前無法參與之休閒旅遊與交友活動,也可參與社會公益之志願服務或者可從事一部分自己有興趣之勞心或勞力之工作,以增加退休後之"成就感"與"有用感"。社會學之社會活動理論,社會繼續理論,社會替代理論與社會角色轉換理論均可支持這一階段之老人生涯規劃以發揮老人內在之潛能。這個階段係由中年之工作退休,面臨生活適應改變,要繼續學習擔任不同之親職角色,社會角色,參與終身學習,拓寬人生之水準視野,感受快樂之"夕陽無限好"並體驗"金色年華"之風采。
   第三之中老期大約在75歲至84歲左右,在這個時期大約有半數之老人,其身心衰退,要經常前往診所或醫院就醫或被送到安養或療養機關接受治療或療養。在這一時期之生涯規劃就要配合老人福利與醫療保健之服務體系與設施,要經常諮詢老人保健、醫護社工以及老人生活服務有關之專業人員,要去瞭解長期照顧、養護設施、安養機構、文康中心、休閒園地以及其他服務機關,例如日間照顧、臨時照顧、老人就業、志願服務、居家服務、老人餐飲服務、短期之安置保護、老人虐待與棄養收容以及法律諮詢等等。要把握社區服務資源之供應聯絡網及社會與衛生服務輸送系統。在這一階段之生活規劃將視老人之身心健康、心智靈敏、人緣反應程度、安排休閒旅遊,以短期為宜,由三個月至半年較為妥善,有的老人生活起居以一個月為期加以規劃,最重要就是要讓老人感受到活的還有意義,還有興趣。社會學之老化理論,尤其是社會撤退論與社會補賞論,心理學之自我概念與社會關係論均可應用在這一時期,老人本身願意由各種社會職務撤退。社會機關與結構、家庭組織以及親友關係逐漸疏遠老人,很自然地,老人就要邁向修身養性,閉目養神、禪修真道、追尋寧靜之晚年生活。
   第四之老老期大約在85歲至94歲左右,在這一階段之生涯規劃目標應著重在追求心靈之平安,生命之欣賞,維護適當之體力活動,定期拜訪醫護保健專業工作人員,接受他們之輔導及協助,經常接納正當之宗教人士、牧師、傳道、法師之訪問、念經,禱告、唱詩、讚美、慶賀生命之長壽,對家庭子孫、教會、社區、人類之貢獻,定期或不定期參與心理社工、老人保健專業者所提供之"懷舊治療"、"音樂藝術治療"以及"作業或動物輔助治療"等等節目,以放鬆煩悶憂鬱之心情。在這一階段要學習內心涵養,控制自己之身心焦慮不安,要規劃永恆之安息,要準備榮歸天國或遙駕西天之旅程行裝。既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凡事要感恩,然而敬虔加上知足之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只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摩太前書六章6至8節)
    在老老期之老人,許多人之身心機能退化,根據現代之研究,有半數以上的老人都染患一種輕微的或重度之老人失智症或俗稱〝老人癡呆症〞,常常健忘,出門散步就不記得如何走回家,嚴重者更不認識周圍之親人兒女,使得照顧者或親生兒女感到非常挫折懊惱。因此早做準備、規劃保護措施,在老人尚為清醒時,預立遺囑,安排身後之財產處理,準備各種老人喜歡之往生儀式或告別禮拜,也就是〝歡送儀式〞(Farewell Party);要鼓勵老人參加教會或寺廟有益而正當之生命教育輔導課程,由他人之口說明給予老人明白告別禮拜之真義,不僅是哀悼惜別,而且是慶賀一生之貢獻與表達稱讚人生之意義。老人之自家兒女難以開口告訴自己之父母親早做準備,(等於叫他們早一點死掉)。
    在安排老人之安養、療養、看護及保護、居家護理或機關照顧,均要有明確之計畫、探訪人士之篩選、老人虐待與疏忽之預防、禁治產權之宣告、尊重老人之宗教信仰、人生哲學,以及遺體之處理方式等等,都要有清楚之交代,才可避免危急緊張時之紛亂。
    第五之太老期,大約在95歲至104歲左右,也稱為〝人瑞期〞,在這個時期之目標要規劃人生之慶典,對於老人的生日、結婚日、兒女的生日,以及其他人生重大成就之慶祝與紀念,對於這些熱鬧之慶典要注意老人之身心健康狀態,有的無法消享過度之熱鬧氣氛,有的甚至於在酒醇飯飽後,嗚呼哀哉、一命歸天(也算是善終好死)。對於日常生活之規劃以一週至一個月為宜。如果身體健康、神志清醒,可規劃三個月至六個月之活動表;如有子孫滿堂,可安排不同梯次前來請安問候,並接受祖父母之祝福與餽贈,試一試老人家是否還能記住孫子女們之名字與簡單背景,如果能夠記得很清楚,表示老人家非常疼愛這些孫子女,也是老人家人生之一種享受。如果知能、知覺尚未衰退,可安排一些藝術課程、繪畫、寫毛筆字留下墨寶,或者從事簡單的陶藝活動作為〝作業治療〞,或在庭園裡種花種草讓手腳活動,享受自然的擁抱,思想與天地同參之人生真諦。對於音樂節目的安排以柔和之音樂、昔年之童歌、情歌與聖詩、讚美歌為宜;如果短期旅遊可選擇寧靜之山色或清澈的湖邊(道者好山,智者好水,仁者好人),可讓老人家回憶過去童年或青年的歡樂日子。在這段時期也要規劃療養院之選擇,中度照護設施之評估、護理之家之技術照顧、老人復健中心之參訪,以及安寧照顧與緩和治療之瞭解。安排往生儀式與告別禮拜之預演。如果可能,在老人家之精神心志尚為清醒時,詢問他或她願不願意參與告別禮拜之安排,要大家唱什麼樣的詩歌(故人最愛的詩歌)、要準備什麼顏色的鮮花、要有什麼樣的頌詞、要有什麼樣的〝故人略歷〞?要穿什麼樣的衣服、要如何打扮?要對子孫親友留下什麼樣的〝遺詞〞?能否事先錄音錄影在告別式時放映給大家聆聽?往生後,身邊之遺物如何分配?這些細節都要在生前列入規劃。

四、老人生涯規劃之重要秘訣
   老人生涯規劃由開始就要有自我覺醒、自我理解、評估自己身心之健康、經濟條件、家庭狀況、以及變遷中之社會環境,包括政府之退休政策與老年福利措施以及醫療保健現況,決定退休後之生活目標,要從事自我探索、瞭解本身條件、社會資源、獲得所需之知能、分析測驗,然後設定短程、中程與長程之目標。
    老年時期必須保持〝凡事滿足,心情開朗〞、〝喜樂的心就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頭枯乾〞;老人時期要遠離〝爭名逐利、患得患失〞。我國之先聖前賢對於老人之生涯規劃及修心養性有非常透徹之研究,茲歸納為十條戒律以提供老人參考:
(一) 識語言之虛實,明來意之善意,知事由之真假,察未來之趨向。-心之靈也。
(二) 知風之自,知微之顯,知水之源,知情之始。-心之明也。
(三)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心之謹也。
(四) 恩思報,怨思解,時警戒,諒艱難。-心之慎也。
(五) 順則受,逆則放,是則進,非則退,前後思,左右慮,上下察,陰陽照。-心之恐也。
(六) 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畏小人心,畏反覆心,畏獰冷笑。-心之懼也。
(七) 殺身成仁,捨身取義,見義勇為,患難真情。-心之勇也。
(八) 體苦心,貼身心,明善意,知真義,盡心力,竭智慧,捐義膽,獻肝腸。-心之義也。
(九) 磨其銳,揉其剛,愚其智,測其深,度其意。-心之化也。
(十) 啟其賢,扶其弱,壯其膽,實其腹,溫其和,善其事。-心之育也。
這「靈、明、謹、慎、恐、懼、勇、義、化、育」十利心的修持與磨練,不僅僅是歷代聖賢豪傑的修心要旨,也是人人創業立萬的成功基礎。(資料來源:錄自吳東權之退休生涯規劃,266-267頁)。

結論:
一個毫無目標的人生是絕無喜悅與快樂可言的,對於老人之生涯規劃要讓他們能夠自立,保持自己之希望與願景,隨自己之意願設定生活目標,依據老年時期之身心健康,逐步實現自己所訂之目標,才能享受生活樂趣。
    老人退休後要淡出人生舞臺,可遠離名利財色之引誘,可避免身敗名裂之陷阱,可自由自在地追求自己身心所喜悅的活動,〝七十可隨心所欲而不越矩〞。愛生不懼死,慧福常喜悅,生者是過客,死者為歸人。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施比受更有福,有捨才有得。
    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哭有時,笑有時,保守有時,捨去有時。(年青有時,年老有時,迷失有時,魅力有時)神教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人心裏。(傳道書三章1至11節)阿們。
    希望老人本身、家庭成員、社會大眾與政府有關單位一起來關心銀髮族群之退休生活與生涯規劃,多多舉辦各種老年生涯規劃的研習,以減少老人的社會退縮症與退休憂鬱症候群,增進老人潛在資產之收益、貢獻人類社會。(2004年11月27日,在淡水仁濟安老院之演講稿)

參考文獻:
01 李宗派著現代社會工作 - 一門助人的專業 - 第二版,臺北市合記圖書公司 2003
02 李宗派主編 老人保健與啟能發展,實踐大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
03 McInnis-Dittrich, Kathleen, Social Work with Elders, Allyn and Bacon, Boston,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