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旅游电话卡:音乐:《叙事曲》--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永恒的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3:06:31

多少年来,那么多风风雨雨过去,
都不能让我失去对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叙事曲》的记忆。
听到久违的音乐——《叙事曲》,
不由得眼睛有些湿润……。对《叙事曲》,对他的记忆,
似乎应该更多的是停留在四十到五十多岁的人脑海当中……

叙事曲(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
',1)">

',2)">
199 x 48 (-0,-0)


几十年前,罗马尼亚那部描写这首叙事曲作曲家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的影片中,时时流淌出作曲家这首“叙事曲”的旋律,在国门紧闭的当时,这样的旋律真是不可多得.它那如泣如诉的音韵中,带着浓郁的苦恋和愁,给人留下多少往事的回忆,当年曾风靡全中国。
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Ciprian Porumbescu,1853-1883),罗马尼亚作曲家、小提琴家。生于摩尔多瓦,自幼学习小提琴,对民间音乐有较深的研究。1879年曾赴维也纳学习音乐,布鲁克纳是他的主要导师之一。回国后任中学音乐教员,1883年在贫病中去世,年仅三十岁。
现在能够记起这位罗马尼亚作曲家和他的这首《叙事曲》的古典爱乐者可能还真是不多了,恐怕也更不会有多少人记得或相信,他,便是罗马尼亚国歌《三色旗》的作曲者——这首《联合写在我们的旗帜上》(即《三色旗》)充满民族斗志的雄壮乐曲,竟出自于这位身体孱弱并最终死于肺结核的年轻人。他在罗马尼亚的地位与我国著名作曲家聂耳相当。
对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的这首《叙事曲》最早的记忆,大概始于三十年前在国内上映的那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电影《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让我印象最深并为之动容的,便是这首他在狱中演奏的小提琴叙事曲。这首叙事曲音乐哀怨缠绵、如泣如诉、凄婉动人,是小提琴音乐中不多见的感人旋律,仔细听罢常常有种让人忍不住落泪的感觉……
(在电影中,寒冷的冬夜,天上飘舞着鹅毛大雪。在阴森森的监狱大楼中,一扇小窗透出微弱的灯光。小提琴的乐曲从小窗中传出,由小到大、由远到近,哀怨缠绵、如泣如诉,倾诉着不尽的人间悲苦、令人悲肠寸断... ...。   音乐哭泣着,琴弓拉出一个又一个撕心裂肺的悲剧高潮,这时,附近其它的监狱小窗亮了,一个、两个、五个、十个、五十个、一百个... ...。听到这样的音乐,就连隔壁的杀人犯都失声痛哭起来... ...。    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 ...。)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她优美、凄婉的旋律一直让我魂牵梦莹,以我当时极其有限的赏乐资历,我甚至以为不会再有任何一部小提琴曲可以与她媲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叙事曲》的旋律在我的记忆中渐趋模糊、淡去,偶尔,我会以一种近乎涩浊的声音在提及她时,依然显现出对她无奈的惦记:何时,那动人的旋律能够重又回来……
日子,依然在继续,那时远没有现在的条件和技术手段,对喜爱的音乐做到信手拈来的地步,听过了,喜爱,也只能让那美好的旋律停留在记忆中,偶尔想起时,去回味她的甘美,追忆那个英俊的罗马尼亚小伙子舞动的弓弦下,一曲已经没有了旋律的琴声,从遥远的地方飘回我的耳畔……她似乎像是一个我永远无法解开的结,让我幻化出一种感觉:这首乐曲中的旋律,是否真的曾经存在过?
直到几年前的一天,淘碟时在堆积如山的D版碟中无意发现了EMI出版的薛伟小提琴专辑《爱的致意》,在列出的曲目中豁然看到了“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这几个字,在颤悸中我突然意识到,这或许就是让我魂牵梦绕了二十余年的那首近乎贯穿于我整个青春时代的一曲绝响……当我将这张唱片放进音响,随着音乐响起,终于,我似乎又看到那个瘦高的波隆贝斯库站在野花盛开的旷野中,对着恋人倾吐衷肠,在此一瞬间,所有淡出于记忆中的那些旋律,随着眼泪,随着悸动,重又返回到我的心里,我知道,她又回来了……
听完这首悠长伤感、愁绪绵绵,起伏跌宕的曲子时,眼中情不自禁地噙满了泪水。我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在月色迷离,光影摇曳的湖边,似乎又看到那个瘦高的英俊罗马尼亚小伙子波隆贝斯库舞动的弓弦下,一曲已经没有了旋律的琴声,从遥远的地方飘回我的耳畔......
遗忘,并非是件容易的事,也许,薛伟与我,与许多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中国人一样,都曾经被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的《叙事曲》所打动,所迷恋。在这首只有短短7分多钟的《叙事曲》中,她起伏跌宕,充满伤感、愁绪的思恋之情,有如让人感受到一鸿碧波下涌动的澎湃与波涛,仿佛一个不屈的灵魂在诉说,在挣扎,使你无法不为之动容。
由此我相信,美好、伟大的音乐,为能够感受到她真谛的灵魂而存在、隽永!

',3)">
这首乐曲没有国界,并且,乐曲的作者属于两个国家。
这首叙事曲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对家园、对心上人、
对生命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深深眷恋和思念。
面对着地中海,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怀着对祖国、
故乡和心上人的热爱和即将失去生命(肺结核晚期)的伤感,
以及对黑暗世界的愤懑,这首乐曲从他的心灵深处喷涌而出,
从他左手的指尖上痛苦地倾泻在这个他即将远离的现实世界上,
成为他的高尚灵魂的最后的呼唤……
你们听,30岁的奇普里安正在思念祖国、
思念亲友和他的心上人;他正在用他那充满忧伤和思念的小提琴
向我们倾诉他那激/情澎湃、波涛汹涌同时充满柔情和眷恋的内心世界


来自罗马尼亚的幽美旋律BALADA-Ciprian Porumbescu!
我常常会回忆一部叫做《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的罗马尼亚电影,将近三十年前它在国内上映时,我惊讶地发现电影原来可以是这样美好的一种东西,我想我身上至今残留的一点唯美主义倾向与这部电影不无关系,虽然它的讲述充满了爱国主义的力量。其中最让我迷恋的,是主人公创作的那首凄绝哀婉的小提琴曲,它优美的旋律一进入我的世界便绕梁三日兼且魂牵梦莹,在当时我极有限的听乐资历中,觉得还没有一部小提琴曲可以与它媲美。从此我开始了对这首曲子的寻找。我甚至不知道它有个如此简单朴实的名字《叙事曲》。
我想这一年应该是1977年,它也正好是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诞生150周年的日子。同样在这一年,他创作的《三色旗》被正式定为罗马尼亚国歌。非常遗憾,这个罗马尼亚的音乐奇才在西方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我后来收集的大量唱片中,始终没有见到任何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的作品,要想找到他的《叙事曲》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当然,在他的祖国一定能找到《叙事曲》,但我们的音乐商店里何曾见过罗马尼亚的唱片呢?所以到了后来我几乎不再抱有任何幻想。那首《叙事曲》的旋律我早淡忘了,偶尔我会以一种苍老的语言向朋友描述对它的惦记:“那是一首多么动听的曲子……”
远离《叙事曲》的日子并不会过得太糟糕。我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西方音乐,大师们的作品被我收藏了近千张,它们给我带来的快乐足够填补我生活中的空当。只有偶尔想到那部电影,想到那个英俊的罗马尼亚小伙子时,一曲已经没有了旋律的小提琴声便会从遥远的地方飘回我的耳里。我知道这是我心中的一个结,是一块总在那里搁着的缺失。有时我想,这首曲子是不是真的存在过?……
2002年的一天我去广州的花园酒店参观音响器材大展,在惠威的展厅里,薛伟正在现场演奏并为他的新唱片作宣传。我记得他演奏的是《爱的致意》和其它一些小品,听完他的演奏我准备离开那个房间,在门口有EMI为他出的新唱片《爱的致意》,包装非常豪华,价格也不菲,约120元一张。我随手拿起来看上面的曲目,突然我在上面看到了“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这几个字。我突然意识到,这可能就是我寻找了二十多年的东西,虽然我并不能确定,《叙事曲》是否就是那首牵挂了我整个青春时代的一曲绝响。
我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下了这张唱片。几小时后,我已回到一百多公里外的珠海的家,我在第一时间打开音响,当音乐响起,我看到那个瘦高的年青人站在野花盛开的旷野对着恋人在拉琴,所有淡出于记忆的旋律都一下返回到了我的内心,我知道我找到了。
原来要一个人遗忘是这么困难。
也许薛伟与我,与许多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中国人一样,都曾经为《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所迷恋过。
这是一首只有短短7分多钟的曲子,它音域宽广起伏跌宕,充满悠长伤感、愁绪绵绵的思恋之情。薛伟的演奏非常内在而质朴,艺术处理上着力于乐曲的歌唱性,听起来忧郁和诗化,许多装饰音、三连音和附点音符,他都拉得非常到位,大段的炫技性华彩段落,也举重若轻从容有致,精彩得令人惊叹。听他的演奏有如听到平静水面下涌动的澎湃的情感波涛,足以使你久久地呆坐在那里。
【片  名】《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
【原  名】 Ciprian Porumbescu
【出  品】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电影制片厂 (1973)
【编剧/导演】乔·维塔尼迪斯 (曾执导过影片《神秘的黄玫瑰》)
【主  演】 伏拉德 · 勒德斯库
【视  频】  752x420  25.00fps  1745Kbps
【音  频】 44100Hz  Stereo  64Kbps
【格 式】 WMV
【大 小】 755MB
【时 长】 1:00:06
【译 制】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7)
【制 作】 capercino studio
【说  明】
根据原版影片《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AVI/689MB)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林如解说的电影录音剪辑合成制作,抹去了林如的解说词,修复了图像和音频,遵循老长译风格还原了胶片色彩和宽银幕尺寸,片头添加演职员表,片中所有插曲均附加中文歌词大意同步字幕。考虑到影片情节的连贯性,保留了长译未配音部分,标记"Original film"(原版影片),以示甄别。
因音频取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影录音剪辑,考虑到全部抹去林如的解说词不为妥帖,故在影片结尾显示本片pal制式彩条处保留了一段解说词:“刚才大家听到的是罗马尼亚影片《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的录音剪辑,由林如解说,这次节目播送完了”。重温旧声,酹以敬怀!
文字来源于网络
分享
2